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一、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彤[1](2021)在《含氟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性聚氨酯(WPU)是一种绿色环保型产品,以其优异的耐寒性、耐磨性和粘弹性等着称,广泛应用于油墨、涂料、胶粘剂和生物等领域。聚氨酯本身极难分散于水中,引入亲水基团是使其实现水性化的有效方法,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WPU的耐水性和耐溶剂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弥补WPU的不足之处,本文引入了改性剂含氟丙烯酸酯以及环氧树脂对其进行改性。以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主要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为接枝剂,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FA)为改性剂,得到一系列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WPUFA)乳液,探究了WPUFA性能受PETA含量和FA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PETA含量的不断增加,胶膜的拉伸强度升高至15.96 MPa,吸水率降低至16.94%。乳液的粒径在PETA含量为聚氨酯预聚体中剩余-NCO摩尔质量的40%时最小。FA的加入不但使乳液粒径增加、粘度下降,而且提升了胶膜的拉伸强度、耐水性、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结晶度。此外,分别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TMPDE)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作为接枝剂引入WPUFA中,对比了接枝剂的种类对WPUFA性能的影响。测试发现,使用PETA合成的乳液粒径最大,为79.6 nm,胶膜的拉伸强度最高,为11.32 MPa,吸水率最小,为22.40%,使用HEMA合成的乳液粒径最小,为72.0 nm,胶膜的拉伸强度最小,为7.41 MPa,使用TMPDE合成的胶膜吸水率最高,为28.87%。然而,单一使用FA改性WPU并不能满足多领域的需求,本文在二元改性的基础上引入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EP)进行三元改性,合成一系列含氟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EWPUFA)乳液,以达到进一步改善性能、拓宽应用领域的期望。研究了EWPUFA乳液及胶膜性能受EP种类与E-44含量的影响。测试发现,加入不同种类的EP后,当EP环氧值越大时,对应的乳液粒径越小,胶膜的吸水率与接触角越大,拉伸强度越小。当加入环氧值适当的E-44后,随着E-44含量的增加,乳液的粒径增大至201.4 nm,胶膜的拉伸强度与热稳定性得到提升,接触角下降至82.4°,吸水率下降至6.40%,结晶度也不断下降。在FA与E-44复合改性WPU的基础上,合成了交联型EWPUFA-C、自交联型EWPUFA-S和非交联型EWPUFA-N三种不同内部结构的EWPUFA乳液。研究发现,EWPUFA-C乳液的粒径最小,为104.9 nm,EWPUFA-C和EWPUFA-S胶膜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高于EWPUFA-N胶膜,而吸水率与接触角低于EWPUFA-N胶膜。

陈江[2](2021)在《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共聚物膜表面特性》文中指出氯乙烯(VC)等单体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研究的发展,为制备由聚氯乙烯(PVC)和不同特性聚合物链段组成的嵌段共聚物提供了基础。目前,碘仿调控的单电子转移-蜕化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在活性PVC及嵌段共聚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较多,而碘转移聚合制备活性PVC并进一步扩链制备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研究没有报道。本文采用碘转移细乳液聚合方法合成聚氯乙烯-聚丙烯酸十八酯、聚氯乙烯-聚(丙烯酸十八酯-co-氟代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研究(氟代)丙烯酸酯碘转移细乳液聚合动力学和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并考察由PVC和不同亲水亲油特性聚合物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旋涂膜和静态呼吸图法膜的形貌和表(界)面特性。首先,以碘仿为链转移剂、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分别为主/助乳化剂,通过碘转移细乳液共聚合成丙烯酸十八酯均聚物(PSA)和氟代丙烯酸酯-丙烯酸十八酯(FA-SA)无规共聚物,考察了聚合活性及细乳液聚合动力学,发现SA均聚和FA-SA共聚都表现出较好的聚合可控性,符合一级动力学,具有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FA/SA质量比对初期聚合速率影响不大;聚合温度为60℃时,聚合速率较快,聚合转化率较高;随着AIBA浓度增大,聚合速率相应增大。随后以得到的PSA和FA-SA无规共聚物作大分子链转移剂,进行VC碘转移扩链聚合,制备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采用GPC、1HNMR和离子色谱分析确定了嵌段共聚物的组成,DSC表征说明嵌段共聚物中的PSA或P(FA-SA)链段具有结晶特性。其次,将氯乙烯嵌段共聚物溶液或乳液通过溶剂自然成膜或旋涂成膜制备共聚物膜,进行接触角测量和形貌观察,探究链段结构对膜形貌和界面特性的影响。FA-SA无规共聚物的静态水接触角和十六烷接触角均随FA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FA含量在30~70%范围内,共聚物膜的静态水接触角大于110°,十六烷接触角大于60°,表面张力小于15 mN·m-1,表现出优异的疏水疏油特性。含氟共聚物膜(表)界面特性与含氟组分表面富集能力有关,受到成膜温度、成膜溶剂特性等影响。成膜温度在15~6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和PVC嵌段含量增加,P(FA-SA)-b-PVC共聚物中含氟链段的相迁移增加;相比四氢呋喃和甲苯,三氟三氯乙烷为成膜溶剂时,P(FA-SA)-b-PVC共聚物中的含氟链段向表面迁移能力更强,形成更明显的针状突起结构。聚乙烯醇-b-聚氯乙烯(PVA-b-PVC)、聚丙烯酸-b-聚氯乙烯-b-聚丙烯酸(PAA-b-PVC-b-PAA)、聚丙烯酰吗啉-b-聚氯乙烯-b-聚丙烯酰吗啉(PACMO-b-PVC-b-PACMO)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制备的涂层形貌各不相同,主要受到亲水/亲油链段特性和嵌段比等影响。亲水性较强的PAA-b-PVC-b-PAA共聚物旋涂后形成光滑平整的共聚物膜;PVA-b-PVC共聚物旋涂膜表面形貌随PVA嵌段含量增加先出现孔洞而后消失;PACMO-b-PVC-b-PACMO共聚物在旋涂过程中会出现静态呼吸图(BF)多孔结构。最后,利用静态BF法制备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蜂窝多孔膜,探究溶剂、共聚物组成、共聚物溶液浓度、湿度等对膜形貌的影响。筛选得到PSA-b-PVC和PACMO-b-PVC-b-PACMO共聚物的优选成膜溶剂为氯仿,PVA-b-PVC共聚物较好的成膜溶剂是四氢呋喃;提高相对湿度有利于形成有序蜂窝多孔形貌,并使孔径增大。PACMO-b-PVC-b-PACMO共聚物的亲水链段有助于稳定水汽在共聚物溶液界面凝聚沉积的水滴,在较低的溶液浓度下就能形成孔径均一的多孔结构。提高PSA-b-PVC共聚物分子量,有利于增加膜的形貌规整性。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因为受到亲水/疏水链段平衡关系的影响,只有合适嵌段比的共聚物才能形成有序蜂窝多孔膜,亲水链段含量较大时反而不利于制备蜂窝多孔膜。将制得的蜂窝多孔膜应用于构筑超疏水表面和作为拉曼增强活性基底,发现PSA-b-PVC共聚物膜撕去表层后粗糙度增加,静态水接触角达到160°,实现膜性能从一般疏水到超疏水的转变;PACMO-b-PVC-b-PACMO共聚物多孔膜在沉积纳米银后能作拉曼增强的活性基底,探针分子罗丹明6G浓度低至10-9 M时拉曼光谱仍有检测信号,极大提升了拉曼光谱的检测极限。综上,本文为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嵌段共聚物结构和膜表(界)面特性关系的建立及氯乙烯嵌段共聚物功能膜的制备提供了一定基础。

赵秋生[3](2021)在《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及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脱模剂作为一种材料成型加工的助剂,尤其是在金属压铸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时非常重要的一种防止模具和材料粘连的离型剂。本文采用近期行业研究热点用改性硅油代替了常规的聚有机硅氧烷作为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的主体材料,选用机械剪切乳化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性能优良,有望在铝合金压铸行业进行使用。传统的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在制备时,由于含氟单体密度大、水溶性差,难以乳化,影响聚合效果,且制备的聚合物乳液吸附力差。本文通过对乳化剂进行复配,得到了乳化效果良好的非离子与阴离子复配乳化剂,再辅助加入助溶剂,在单体聚合过程中加入含有羟基的功能单体,提高了聚合物乳液与基材的润湿性能。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以长链烷基改性硅油和苯基改性硅油为主体材料,采用复合乳化剂,辅以其它助剂,先高速剪切水相预乳液,再以连续加料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经过实验探索,确定了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混合硅油(长链硅油与苯基硅油的用量配比为4:1):15%,复配乳化剂(HLB值为9.5)的加入量为混合硅油用量的25%,增稠剂:0.5%,消泡剂:0.2%,极压剂:0.75%,此外防氧化剂2,6-二叔甲基对甲酚和杀菌防腐剂分别为0.1%和0.15%,剪切乳化时间为15分钟。通过对其粒径、表面张力、浸润性、稳定性、高温成膜性以及对铝合金片的腐蚀速率等性能指标的测试,批量样品经国内某铝合金压铸厂家试用,与市售样品相比较,本文所制备的样品各项性能指标与国外某样品B相当,优于国产某样品C和D。2.以含氟丙烯酸酯为主要原料,功能单体、长(短)链丙烯酸酯单体为共聚单体,采用复合乳化剂,通过高速剪切预乳液和自由基共聚的方式,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本文研究了各单体、乳化剂、助溶剂、引发剂的种类、用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乳液的性能影响。利用FT-IR、XPS、GPC、TEM、TGA、DSC以及表面张力仪、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聚合物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聚合物乳液成膜均匀,表面氟元素含量(22.8%)远大于理论值(14.8%)和实测值(12.66%)。

王新宇[4](2021)在《功能化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涂层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得益于优良的低温柔韧性、出色的机械性能、粘结性能和安全环保,绿色无毒等特点,水性聚氨酯(WPU)在涂料、胶粘剂、合成革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中以聚己内酯多元醇、甲苯二异氰酸酯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基本原料,对WPU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合成了WPU预聚体,并且结合了多种改性方法,对其进行多元复合改性,针对提升WPU涂层的防腐性能和耐磨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耐腐蚀WPU研究中,制备了WPU预聚体并利用丙烯酸丁酯(BA)与苯乙烯(St)对其进行初步丙烯酸酯改性。结果表明R值为1.3、DMPA含量为5.5wt%、中和度为100%、PU/BA/St配比为60/20/20时,初步丙烯酸酯改性WPU(WPUA)乳液的综合性能符合要求。以此WPUA乳液为基础,引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进一步内交联改性,引入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作有机氟改性,得到交联氟改性水性聚氨酯(CFWPUA)乳液。研究发现当GMA含量为5wt%、DFMA含量为7.5wt%时,CFWPUA材料内部为具有高交联密度的双重交联体系,外部是由长氟支链迁移所构成的疏水表面,此时CFWPUA薄膜的吸水率为7.91%,凝胶含量为91.5%;CFWPUA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02.5°;在极化曲线测试中,CFWPUA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为1.881×10-7A·cm-2,对金属基材的保护效率为98.12%;在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中,CFWPUA涂层的腐蚀初期涂层电阻达到了2.124×107Ω·cm2,并在一定时间内为金属基材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展现出了可以与商用水性氟碳涂层相媲美的耐腐蚀性能。在耐磨性WPU研究的预聚体合成阶段,沿用了DMPA含量为5.5wt%、中和度为100%的配比,分别引入了交联剂A、交联剂B和蓖麻油,在对WPU预聚体进行完全封端的同时实现交联,制备了三种交联改性水性聚氨酯(CWPU)乳液。结果表明三种CWPU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为优良。其中,KCWPU2膜的吸水率为10.35%,凝胶含量为73.6%;TCWPU2膜的吸水率为13.14%,凝胶含量为56.6%;CCWPU2膜的吸水率为8.16%,凝胶含量为52.4%。在磨损实验中,多数CWPU耐磨涂层质量损失为8mg左右,KCWPU2耐磨涂层的质量损失仅为4.7mg,达到了优质商用耐磨涂层的水平,表现出了较好的耐磨性能。

尹智涛[5](2021)在《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细干粉灭火剂以其灭火效率高、环保无污染、绝缘性好、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成为最理想的哈龙替代灭火剂之一。但是,超细干粉灭火剂在扑灭B类可燃液体火后存在易复燃的风险。普通干粉灭火剂一般通过硅油进行疏水性处理,在干粉粒子表面形成一层斥水(亲油)性薄膜,扑灭油类火灾时,喷射到油面上的干粉粒子会很快沉入油底。由于干粉灭火剂的冷却作用甚微,油池仍保持较高温度,油面会持续挥发可燃蒸气,局部残余的火焰会迅速蔓延至整个油面,引起复燃。B类火的复燃一直是干粉灭火剂应用中的难题所在,增强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性能是干粉灭火剂的重要研究方向。抗复燃性能指灭火剂在扑灭火灾后具备长效持续抑制可燃物重新燃烧的能力。氟碳表面活性剂具有憎水憎油的性质,是制备疏水疏油(双疏)材料常用的改性剂。前人研究了氟碳表面活性剂增强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性能,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吸附在干粉粒子表面,可以改善干粉的疏油性,使其能够漂浮在油面上形成一层隔绝氧气、抑制燃料挥发的封闭层,达到抗复燃的目的。然而,由于氢键的结合力较弱,仅使用氟碳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抗复燃干粉存在疏水性较差的问题,需要额外增加硅油的疏水改性工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合成一种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作为氟碳表面活性剂,通过向氟碳表面活性剂中引入硅烷偶联剂结构单元,对二氧化硅包覆的超细聚磷酸铵进行双疏改性,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通过接枝吸附在聚磷酸铵颗粒表面,成功地制备出具有较好疏水、疏油性能的双疏超细聚磷酸铵。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配方优化。确定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FEA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TEVS分别作为含氟单体和功能单体,研究了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十八酯SA对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双疏改性效果的影响。对比了由不同共聚单体合成的氟碳表面活性剂的改性效果,从中筛选出改性效果最好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单体组合,用于后续实验。研究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的单体配比和添加量对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FAP的最佳单体摩尔比例和最佳添加量,优化了氟碳表面活性剂的配方。(2)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过程大致分为两步:一是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超细粉碎和表面修饰(SiO2包覆),二是氟碳表面活性剂对SiO2包覆超细聚磷酸铵MAPP进行表面处理,最终得到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表征了 FMAPP的SEM、XPS、NMR、TGA和粒径等性能,分析了 FMAPP的表面形貌、表面组成、热降解、粒径变化和改性过程。(3)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的灭火与抗复燃性能测试。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由双疏超细聚磷酸铵FMAPP基料(80wt%)和改进其物理性能的添加剂(20wt%)组成。分别使用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和普通聚磷酸铵干粉进行了灭火性能和抗复燃性能对比实验,发现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具有更好的灭火性能和抗复燃性能。研究了油温对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抗复燃性能的影响。发现高油温会导致疏油性迅速下降,短时间内失去抗复燃性能,低油温对疏油性影响较小,仍保持抗复燃性能。分析了高温导致疏油性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航空煤油的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另一方面是高温加剧了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热运动,使氟碳链定向排列结构改变,导致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的表面张力增大。

王博[6](2021)在《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文中提出含有长全氟碳链的织物整理剂(C≥8)具有优异的拒水拒油性能,但因其难以降解,具有环境累积危害,目前已被逐步禁止使用。而含短全氟碳链(C≤6)拒水拒油整理剂对环境的危害相对较小,近年来成为环境友好型织物整理剂研究开发的热点。本论文以五氟苯乙烯为原料,分别与三氟乙醇、六氟异丙醇和七氟丁醇反应制备了含有三氟甲基、六氟异丙基、七氟丙基的含短氟链苯乙烯单体。然后分别将这些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采用溶液聚合法共聚,制备了一系列含有苯环刚性结构的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热重分析表明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差异较大,失重温度主要分布在150℃~430℃之间,失重达到50%时的温度区间在370℃~400℃范围内,且共聚物的含氟量越高,热稳定性越好。随后,将含氟聚合物整理到棉织物上,应用接触角测试探讨了引发剂、含氟单体用量对整理剂疏水疏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氟丙基接枝的共聚物具有最优的疏水疏油性能,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对水接触角达到138°,对正十六烷的接触角达到105°;经过10次水洗之后,对水接触角仍能保持在115°,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

刘红艳[7](2021)在《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在涂料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自身的耐热性、耐老化性和力学性能较差,防水防污性也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对其改性来提升性能。含氟聚合物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老化、耐化学稳定性、自清洁性能和极低的表面能。同时纳米TiO2催化活性高、氧化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抗菌和自清洁性能,还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因此将含氟单体和纳米TiO2引入丙烯酸酯聚合物中,能够制备具有优异的拒水拒油性、抗菌性、耐热性、抗老化性和力学性能的含氟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本课题在油性引发剂的作用下,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烯基磺酸钠(ES)、丙烯酸丁酯(BA)、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FM)为主要单体反应生成预聚体。然后以TBOT为纳米TiO2的前驱体,用KH570对其水解产物改性,生成的改性纳米TiO2在水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的作用下与预聚体反应,制得高性能阴离子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研究了合成条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合成的复合乳液及乳胶膜的性能并将复合乳液用于纸张和织物,对复合乳液处理后纸张和织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复合乳液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最佳合成条件为:m(FM):m(ES):m(TBOT):m(KH570)=6:4:2:3,软硬单体比例 BA:MMA 为 1:1,pH值为8,KPS用量为0.5%,温度80℃,反应时间5小时。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乳液性能稳定且乳胶膜拒水拒油性好,复合乳胶膜的铅笔硬度在H-2H之间,抗冲击强度达到42 kg.cm。然后,测试表征了合成出的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紫外-可见光谱(UV)表明FM和KH570成功改性后的纳米TiO2已被接枝到聚合物中;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激光纳米粒度仪(DLS)表明,乳胶粒为标准球形,分布较为均匀,粒径在150-200nm之间且粒径分布较窄,乳液稳定;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仪(CA)、热重分析仪(TG)分析得出,相比纯聚丙烯酸酯,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胶膜表面明显粗糙,出现微米级的凹槽和沟壑,涂膜的防水防油性能显着提升,复合乳胶膜对水和CH2I2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20°和113°,F和纳米TiO2的加入提高了复合乳胶膜的热分解温度,增强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降低了乳液的表面张力。将复合乳液用作表面施胶剂,确定的最佳工艺为复合乳液用量1%,温度120℃,处理时间3 min,此时纸张的疏水疏油性最好,对水和CH2I2的接触角可分别达到138.4°和124.7°。施胶后纤维排列紧密纸张表面致密平滑,表面自由能降低为5.03 mJ/m2,纸张的抗张强度、耐折度和平滑度都有所提高。纸张纤维的XPS分析表明施胶后F、Ti元素的存在。抗菌性分析得出随着纳米TiO2的增加,纸张的抑菌环宽度也不断增加,在纳米TiO2为10%时抑菌环的平均宽度为2.04 mm。将复合乳液用作织物整理剂,整理后织物纤维表面褶皱淡化,防水防油性能提升,防水等级为90分,防油等级达到6级,表面自由能降低为4.39 mJ/m2。织物的白度、柔软度、透气性测试结果显示各指标均有轻微下降但没有太大影响。XPS分析表明整理后织物表面不同界面都含有F和Ti元素。抗菌性分析表明整理后织物的抗菌性随着纳米TiO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焦岚姣[8](2021)在《无机-有机杂化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疏水涂层因其具有的较强拒水性以及在自清洁、防结冰、防腐蚀、防污、减少细菌粘附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疏水涂层树脂组分的主要材料为含氟丙烯酸树脂,其拥有较强疏水疏油性,耐久性以及抗化学药品性。但是长链含氟丙烯酸的环境污染较大,不利于生态循环,故引入全氟聚醚组分,在保证生物相容性的同时维持涂层的优良应用性能。其次,使用有机硅树脂或无机纳米填料可以进一步提高树脂涂层疏水性、硬度及热稳定性。除此之外,为避免涂层应用中固化剂的使用对涂层相关性能的影响,引入活性可固化基团,实现涂层受热自固化效果,进一步保证涂层应用性能。(1)本文以全氟聚醚丙烯酸酯(PFPE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G02)、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G04)及其他功能单体,经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了环保型含氟丙烯酸酯(PFA)。将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制成涂层剂,并通过涂覆法将其应用于玻璃、金属基材表面,得到环保型疏水涂层。通过FT-IR、SEM、AFM对树脂结构进行表征与考察,结果表明:环保型含氟丙烯酸树脂固含量高、黏度适中、贮存稳定性好,且当全氟聚醚丙烯酸酯的加入量为单体质量的30%,功能性反应单体中的羟基含量为3%时,得到的涂层剂各项性能最优。另外,目标树脂粘度为1200 mPa·s,所构筑的涂层水接触角达到109.5°,硬度达到2 H,涂层剂整体呈透明无色液态。(2)引入纳米粒子组分对环保型含氟丙烯酸树脂进行改性。首先,将MAPOSS作为反应单体加入含氟丙烯酯(PFA)的聚合反应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将其与其他原料共聚在一起,得到POSS改性含氟丙烯酸树脂(POSS-PFA)。其次,将氟硅纳米粒(TFSiO2)作为反应单体加入PFA的聚合反应中,得到经氟硅纳米粒改性的含氟丙烯酸树脂(TFSiO2-PFA)。通过FT-IR、SEM、AFM、TEM等对树脂结构及涂层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微观形貌观察,并对涂层相关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中有大量球形纳米粒与树脂缠绕接枝在一起,分布均匀。涂层微观表面粗糙不平,形成与荷叶表面相仿的纳米微结构。同时当MAPOSS加入量为25 wt%时,涂层疏水角最大值达到了131.5°,硬度达到了 5 H,且涂层透光率与未改性前相差无几,摩擦1000次后仍有较强疏水性。而当TFSiO2加入量为15 wt%时,涂层疏水角最大值可达132.5°,硬度达到了 5H,且透光率良好,摩擦1000次后疏水角依然优异。(3)分别引入活性可固化酸酐基团酐基和环氧基对PFA进行改性,以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马来酸酐(MAn)和含氟丙烯酸酯单体为原料,经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得到环氧基改性含氟丙烯酸树脂(EPFA)和酐基改性含氟丙烯酸树脂(MAPFA),将二者复配得到自固化型疏水涂层剂(EMPFA),通过FT-IR、XPS等对样品结构进行了表征和涂层应用性能探讨,结果表明:当按照n(-Ep):n(-An)=1.2:1时聚合反应得到的涂层水接触角达到最大值120.3°,涂层固化温度为150℃时固化得到的EMPFA涂层硬度最好,其值达到3H,且摩擦800次后仍具有较强疏水性,整体耐摩擦性能优于PFA涂层,除此之外,EMPFA涂层的透明性、耐化学稳定性等性能也较为优异。

左一杰[9](2020)在《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水性聚氨酯(Waterborne polyurethane)利用水作为溶剂,具有挥发性小、成本低的特点,且性能介于塑料和传统橡胶之间,可实现材料的最大利用化,故而发展前景广阔。采用预聚体法制备了以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基础单体的水性聚氨酯乳液。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助剂用量对水性聚氨酯乳液及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体生成阶段的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h时,乳液外观较好;扩链剂2,2-双羟甲基丙酸(DMPA)、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TMP)不同用量均成功制备出水性聚氨酯乳液,其中含量高于3.3%的DMPA制备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外观、稳定性较好;TMP含量高于0.84%时乳液膜硬度及疏水性理想。通过加入含有氟基团的改性材料对水性聚氨酯进行共聚改性,从而提高水性聚氨酯乳液膜的耐水性能。选用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作为改性剂,并探究了它的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剂的加入可改善乳液膜的疏水性和耐热性能;当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含量为25%时,胶膜的吸水率为12.7%,较改性前降低了2.2%。通过加入含有硅基团的改性材料对水性聚氨酯进行共聚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水性聚氨酯乳液膜的耐热性和耐水性。选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改性材料,探究了改性剂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含量的加入,可提高胶膜的耐水性和耐热性。利用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和硅烷偶联剂对水性聚氨酯进行复合改性(设置所有实验中二者比例均为1:1)。选取了两种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通过共聚改性制备了两种复合改性乳液,并探究了复合改性剂含量对胶膜综合性能的影响。⑴对于氟硅一型复合改性,结果表明,随着两种改性剂含量的升高,乳液膜的耐水性、热稳定性、附着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当两种改性剂的共同含量为7%时,胶膜综合性能最为优异。⑵对于氟硅二型复合改性,结果表明,随着两种改性剂含量的升高,乳液膜的耐水性逐渐提高,附着力始终保持0级;当两种改性剂的共同含量为7.5%时,胶膜的耐酸性最为理想。通过加入固态纳米氮化硅粉末对水性聚氨酯乳液进行无机物理共混改性,研究了纳米氮化硅用量对乳液及乳液膜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氮化硅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外观不理想,但乳液膜性能整体良好。其中,纳米氮化硅用量为3%时,胶膜热稳定性性能最优异:胶膜完全失重的热分解温度为450℃,较改性前提高了68℃。

胡月[10](2020)在《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氟丙烯酸酯树脂中氟单体的引入降低了树脂的表面能,有效解决了聚丙烯酸酯耐沾污性差、耐水性差的问题,采用水作溶剂,降低了乳液中有机溶剂挥发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热点课题。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主要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为功能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水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引发剂用量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并对乳液的稳定性、粒径以及乳液膜的拉伸强度、硬度、水接触角、化学结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引发剂为0.7%时,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粒径较小且呈正态分布,常温下稳定性优异,得到的乳液膜水接触角为97.2°,属于疏水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良好。通过加入官能度不同的交联剂对含氟丙烯酸酯进行交联改性,从而提高乳液膜的力学性能。选用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二乙烯基苯(DVB)、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RA)五种交联剂,并探究了它们的种类及用量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可交联基团数目的增多,乳液膜的热稳定性能和拉伸强度都得到了提高;在一定范围内,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可提高乳液膜的性能,其中以交联剂TMPTA用量为2wt.%时制备的乳液膜力学性能最好,与改性前相比,拉伸强度提高了212.5%。通过加入有机硅对丙烯酸酯进行氟硅共聚改性,选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氧基硅烷(KH-570)、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4)、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三种不同的有机硅,并探究了有机硅用量对丙烯酸酯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的加入可以显着提高乳液膜的疏水性,其中以硅烷VTEO用量为3wt.%时制备的乳液膜疏水性最佳,水接触角为138.5°,与改性前相比,水接触角提高了41.3°,吸水率为3.3%,耐水性良好。通过加入纳米SiO2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探究了纳米SiO2的用量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的添加量为0.3wt.%时,制备的乳液膜疏水性、耐热稳定性良好。

二、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含氟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
        1.2.1 合成水性聚氨酯的基本原料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3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1.2.4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3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3.1 丙烯酸酯改性
        1.3.2 有机硅改性
        1.3.3 纳米材料改性
        1.3.4 环氧树脂改性
        1.3.5 有机氟改性
        1.3.6 交联改性
        1.3.7 复合改性
        1.3.8 天然材料改性
    1.4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WPUFA乳液的合成
    2.4 EWPUFA乳液的合成
    2.5 胶膜的制备
    2.6 乳液的测试与表征
        2.6.1 DLS测试
        2.6.2 粘度测试
    2.7 胶膜的测试与表征
        2.7.1 红外光谱测试
        2.7.2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7.3 动态机械性能测试
        2.7.4 胶膜热失重测试
        2.7.5 胶膜接触角测试和表面能计算
        2.7.6 胶膜吸水率测试
        2.7.7 X射线衍射测试
第3章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PETA含量的WPUFA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3.2.1 PETA含量对WPUFA乳液粒径的影响
        3.2.2 不同PETA含量的WPUFA胶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2.3 PETA含量对WPUFA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PETA含量对WPUFA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3.3 不同FA含量的WPUFA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3.3.1 FA含量对WPUFA乳液粒径的影响
        3.3.2 FA含量对WPUFA乳液粘度的影响
        3.3.3 不同FA含量的WPUFA胶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FA含量对WPUFA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5 FA含量对WPUFA胶膜接触角和表面能的影响
        3.3.6 FA含量对WPUFA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3.3.7 不同FA含量的WPUFA胶膜的XRD分析
        3.3.8 FA含量对WPUFA胶膜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接枝剂种类的WPUFA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3.4.1 接枝剂种类对WPUFA乳液粒径的影响
        3.4.2 不同接枝剂种类的WPUFA胶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4.3 接枝剂种类对WPUFA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 接枝剂种类对WPUFA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氟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
    4.1 引言
    4.2 不同环氧树脂种类的EWPUFA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4.2.1 环氧树脂种类对EWPUFA乳液粒径的影响
        4.2.2 不同环氧树脂种类的EWPUFA胶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4.2.3 环氧树脂种类对EWPUFA胶膜接触角和表面能的影响
        4.2.4 环氧树脂种类对EWPUFA胶膜吸水性的影响
        4.2.5 环氧树脂种类对EWPUFA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E-44 含量的EWPUFA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4.3.1 E-44 含量对EWPUFA乳液粒径的影响
        4.3.2 不同E-44 含量的EWPUFA胶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4.3.3 E-44 含量对EWPUFA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E-44 含量对EWPUFA胶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4.3.5 E-44 含量对EWPUFA胶膜接触角和表面能的影响
        4.3.6 E-44 含量对EWPUFA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4.3.7 不同E-44 含量的EWPUFA胶膜的XRD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内部结构的EWPUFA乳液的制备及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内部结构的EWPUFA乳液的制备
        5.2.1 交联型EWPUFA-C乳液的合成
        5.2.2 自交联型EWPUFA-S乳液的合成
        5.2.3 非交联型EWPUFA-N乳液的合成
    5.3 内部结构对EWPUFA乳液粒径的影响
    5.4 不同内部结构的EWPUFA胶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5.5 内部结构对EWPUFA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6 内部结构对EWPUFA胶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5.7 内部结构对EWPUFA胶膜接触角的影响
    5.8 内部结构对EWPUFA胶膜吸水率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共聚物膜表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2.1.1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类型
        2.1.2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含氟单体活性自由基聚合
        2.1.3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含氯单体活性自由基聚合
        2.1.4 碘代化合物调控的其它单体活性自由基聚合
    2.2 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1 碘仿调控的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2 其它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氯乙烯嵌段共聚物
    2.3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特性
        2.3.1 本体自组装
        2.3.2 溶液自组装
        2.3.3 呼吸图法自组装
    2.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3 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PSA均聚和FA-SA无规共聚物的合成
        3.2.3 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合成
        3.2.4 聚合过程分析和聚合物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A和FA-SA细乳液(共)聚合动力学
        3.3.2 PSA-b-PVC和P(SA-FA)-b-PVC共聚物的组成
        3.3.3 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3.3.4 PSA-b-PVC和P(FA-SA)-b-PVC共聚物的热性能
    3.4 小结
4 氯乙烯嵌段共聚物成膜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聚合物膜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FA-SA)-b-PVC共聚物膜的疏水疏油特性
        4.3.2 成膜温度对P(FA-SA)-b-PVC共聚物膜表面元素浓度梯度的影响
        4.3.3 不同溶剂对P(FA-SA)-b-PVC共聚物膜形貌的影响
        4.3.4 两亲性氯乙烯嵌段共聚物膜的表面形貌
    4.4 小结
5 呼吸图法制备氯乙烯嵌段共聚物蜂窝多孔膜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蜂窝状有序多孔膜的制备
        5.2.3 银复合蜂窝多孔膜的制备
        5.2.4 多孔膜结构和特征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溶剂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2 聚合物溶液浓度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3 环境湿度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4 嵌段共聚物嵌段比对多孔膜形成的影响
        5.3.5 多孔膜的(超)疏水性能
        5.3.6 多孔膜表面拉曼增强应用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完成论文
硕士期间所获荣誉与奖项

(3)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及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硅乳液及其发展
        1.1.1有机硅乳液概述
        1.1.2 有机硅乳液的分类
        1.1.3 有机硅乳液的应用
        1.1.4 国内外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的发展
    1.2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及其发展
        1.2.1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概述
        1.2.2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结构和性能
        1.2.3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应用
        1.2.4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发展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测试方法
        2.2.4 实验原料的选择
    2.3 影响水基型脱模剂性能的因素探究
        2.3.1 主体材料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3.2 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3.3 增稠剂加入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3.4 其它添加剂加入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3.5 剪切乳化时间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固含量测试结果
        2.4.2 腐蚀性测试结果
        2.4.3 粒径测试结果
        2.4.4 表面张力测试结果
        2.4.5 高温润湿性测试结果
        2.4.6 TGA测试结果
        2.4.7 稳定性测试结果
        2.4.8 与市售样品的性能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聚合物乳液的合成方法
        3.2.4 聚合物的性能测试及表征
    3.3 影响聚合物乳液性能的因素探究
        3.3.1 含氟单体加入量的影响
        3.3.2 功能单体加入量的影响
        3.3.3 软硬单体加入量的影响
        3.3.4 助溶剂加入量的影响
        3.3.5 乳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3.3.6 引发剂加入量的影响
        3.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 聚合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4.1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固含量、凝胶率和转化率
        3.4.3 聚合物分子量测试结果
        3.4.4 聚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
        3.4.5 聚合物氟含量测试结果
        3.4.6 TGA测试结果
        3.4.7 TEM测试结果
        3.4.8 SEM测试结果
        3.4.9 XPS测试结果
        3.4.10 乳液稳定性测试结果
        3.4.11 均匀光滑性测试
        3.4.12 成膜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功能化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涂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性聚氨酯简介
        1.2.1 水性聚氨酯研究现状
        1.2.2 水性聚氨酯分类
        1.2.3 水性聚氨酯结构特性
        1.2.4 水性聚氨酯原料选择
        1.2.5 水性聚氨酯制备方法
        1.2.6 水性聚氨酯应用
    1.3 防腐涂料用水性聚氨酯改性
        1.3.1 共聚改性
        1.3.2 共混改性
        1.3.3 交联改性
        1.3.4 多元复合改性
    1.4 耐磨涂料用水性聚氨酯改性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2 实验药品及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红外谱图分析
    2.3 乳液性能测试
        2.3.1 -NCO基团含量测试
        2.3.2 固含量测试
        2.3.3 乳液粒径及分布测试
        2.3.4 离心稳定性测试
    2.4 膜耐水性测试
        2.4.1 吸水率测试
        2.4.2 水接触角测试
    2.5 膜凝胶含量测试
    2.6 膜表面形貌及断面元素含量测试
    2.7 耐热性测试
    2.8 涂层力学性能测试
        2.8.1 铅笔硬度
        2.8.2 柔韧性
        2.8.3 附着力
    2.9 涂层防腐性能测试
        2.9.1 涂层极化曲线测试
        2.9.2 涂层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10 涂层耐磨性能测试
3 基于高交联密度体系的氟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水性聚氨酯乳液及防腐涂层的制备
        3.2.1 合成过程
        3.2.2 防腐涂层制备过程
        3.2.3 膜固化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WPU预聚体合成及初步改性研究
        3.3.2 红外谱图分析
        3.3.3 乳液粒径,外观及稳定性分析
        3.3.4 耐水性分析
        3.3.5 凝胶含量分析
        3.3.6 CFWPUA膜表面及断面形貌分析
        3.3.7 CFWPUA膜断面能谱分析
        3.3.8 耐热性分析
        3.3.9 涂层力学性能分析
        3.3.10 防腐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交联体系的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的制备与耐磨性能
    4.1 引言
    4.2 水性聚氨酯乳液及耐磨涂层的制备
        4.2.1 合成过程
        4.2.2 耐磨涂层制备过程
        4.2.3 膜固化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谱图分析
        4.3.2 乳液粒径,外观及稳定性分析
        4.3.3 凝胶含量分析
        4.3.4 吸水率分析
        4.3.5 涂层力学性能分析
        4.3.6 耐磨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干粉灭火剂的研究现状
        1.2.1 干粉灭火剂的超细化
        1.2.2 干粉灭火剂的复合改性
        1.2.3 干粉灭火剂的抗复燃改性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疏水性和疏油性
        2.3.2 微观形貌
        2.3.3 XPS能谱分析
        2.3.4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粒径
第3章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
    3.1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筛选与配方优化
        3.1.1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1.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1.3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配方优化
    3.2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的制备
    3.3 双疏改性超细聚磷酸铵的表征
        3.3.1 微观形貌
        3.3.2 XPS能谱分析
        3.3.3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3.5 粒径大小及分布
        3.3.6 双疏改性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抗复燃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灭火性能对比测试
        4.1.2 抗复燃性能对比测试
        4.1.3 不同油温条件的抗复燃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灭火性能对比
        4.2.2 抗复燃性能对比
        4.2.3 油温对抗复燃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发展概况
        1.2.1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种类
        1.2.2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1.2.3 含氟织物整理剂的结构
    1.3 含氟苯乙烯聚合物的研究
        1.3.1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合成
        1.3.2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特性
        1.3.3 含氟苯乙烯类聚合物的功能及其应用领域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类单体的设计与合成
    2.1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醚类单体的设计
    2.2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的合成
    2.3 化合物2a的合成
    2.4 化合物2b的合成
    2.5 化合物2c的合成
第三章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
    3.1 含短氟碳链苯乙烯共聚物的设计思路
    3.2 聚合物的合成
        3.2.1 四元聚合物的合成
        3.2.2 三元聚合物的合成
第四章 聚合物的疏水疏油性能以及其他性能分析
    4.1 棉织物的整理工艺
    4.2 测试方法
        4.2.1 接触角测试
        4.2.2 耐水洗性能测试
        4.2.3 织物表面X射线光电能谱仪测试
        4.2.4 棉织物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4.3 结果讨论
        4.3.1 聚合物疏水性能
        4.3.2 聚合物疏油性能
        4.3.3 聚合物耐水洗性能
        4.3.4 织物表面X射线光电能谱仪测试
        4.3.5 棉织物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4.4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4.5 聚合物氟元素含量分析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表征测试方法
    5.3 化合物与聚合物的制备
        5.3.1 化合物2a和2b的制备
        5.3.2 化合物3和2c的制备
        5.3.3 聚合物P1 的制备
        5.3.4 聚合物P2-P4 的制备反应方程式
        5.3.5 聚合物P5 的制备
        5.3.6 聚合物P6-P8 的制备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氟聚合物
        1.1.1 含氟聚合物的结构与特征
        1.1.2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构
        1.1.3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方法
        1.1.4 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纳米TiO_2及其改性
        1.2.1 TiO_2简介
        1.2.2 纳米TiO_2粒子的制备与改性
    1.3 纳米TiO_2聚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机械共混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原位乳液聚合法
        1.3.4 优势与研究现状
    1.4 防水防油机理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 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的合成研究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的制备
        2.2.1 实验原理
        2.2.2 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的制备过程
    2.3 乳液性能测试
    2.4 乳胶膜性能测试
    2.5 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聚合条件的确定
        2.5.1 聚合单体的选择
        2.5.2 软硬单体配比的影响
        2.5.3 TBOT的影响
        2.5.4 KH570的影响
        2.5.5 pH值的影响
        2.5.6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2.5.7 反应时间的影响
        2.5.8 温度的影响
3 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仪器
    3.2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3.3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3.1 红外图谱(FT-IR)表征
        3.3.2 核磁共振谱图分析(~1H-NMR)
        3.3.3 紫外光透过率分析
        3.3.4 透射电镜(TEM)分析
        3.3.5 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分析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能谱表征分析
        3.3.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8 AFM分析
        3.3.9 表面张力分析
        3.3.10 接触角(CA)分析
        3.3.11 热重(TG)分析
    3.4 小结
4 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在纸张中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表面施胶工艺
    4.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1 防水防油效果测试
        4.3.2 纸张的抗张强度测试
        4.3.3 纸张耐折度测试
        4.3.4 纸张平滑度测试
        4.3.5 纸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
        4.3.6 纸张的接触角测试(CA)
        4.3.7 纸张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4.3.8 纸张的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4.3.9 纸张纤维的抗菌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施胶剂用量对纸张防水防油性能的影响
        4.4.2 含氟单体和纳米TiO_2对纸张防水防油性能的影响
        4.4.3 热处理温度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4.4 热处理时间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4.5 常规应用性能测试
        4.4.6 纸张表面自由能
        4.4.7 纸张纤维表面微观形态(SEM)
        4.4.8 纸张纤维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4.9 纸张纤维的抗菌性分析
    4.5 小结
5 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在织物中的应用研究
    5.1 实验仪器
    5.2 整理工艺
    5.3 测试与表征方法
        5.3.1 织物纤维表面形貌表征
        5.3.2 织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5.3.3 拒水性能测试
        5.3.4 拒油性能测试
        5.3.5 透气性测试
        5.3.6 白度测试
        5.3.7 柔软度测试
        5.3.8 织物的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5.3.9 织物的抗菌性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整理后织物表面的微观形貌
        5.4.2 整理后织物的防水防油性和表面自由能
        5.4.3 整理后织物的常规应用性能测试
        5.4.4 整理后织物纤维表面能谱分析(XPS)
        5.4.5 整理后织物的抗菌性
    5.5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工作及结果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无机-有机杂化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疏水性研究
        1.2.1 自然界中的疏水涂层
        1.2.2 疏水表面自由能
        1.2.3 微观粗糙度对疏水表面的影响
    1.3 低表面能聚合物
        1.3.1 长链烷烃聚合物
        1.3.2 有机氟聚合物
        1.3.3 全氟聚醚丙烯酸酯
    1.4 常用无机纳米粒
        1.4.1 POSS
        1.4.2 氟硅纳米粒
    1.5 自固化型树脂涂层
        1.5.1 自固化体系的构成
        1.5.2 环氧基改性含氟丙烯酸树脂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环保型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构建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2 含氟丙烯酸树脂(PFA)的制备
        2.1.3 PFA疏水涂层的制备
        2.1.4 物化性能测试及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FA树脂基本物化性能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SEM及AFM微观形貌表征
        2.2.4 PFA树脂的表面元素分析
        2.2.5 不同PFPEA的质量分数对涂层水接触角的影响
        2.2.6 不同羟基(-OH)质量数对涂层接触角、硬度和附着力的影响
        2.2.7 涂层透光率测试
        2.2.8 涂层生物累积性分析
    2.3 小结
3 纳米粒杂化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与测试仪器
        3.1.2 POSS杂化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
        3.1.3 氟硅纳米粒杂化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TFSiO_2-PFA)的制备
        3.1.4 POSS-PFA和TFSiO_2-PFA玻璃涂层的制备
        3.1.5 性能测试及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纳米粒杂化含氟丙烯酸树脂的透射电镜谱图
        3.2.3 涂层的微观形貌观察
        3.2.4 纳米粒杂化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表面元素分析
        3.2.5 纳米粒杂化含氟丙烯酸树脂的XRD表征
        3.2.6 涂层热稳定性分析
        3.2.7 纳米粒含量对涂层接触角的影响
        3.2.8 纳米粒含量对涂层硬度的影响
        3.2.9 涂层的透光率和光泽度测试
        3.2.10 不同纳米粒对涂层耐摩擦性的影响
    3.3 小结
4 自固化型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构建及性能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药品与测试仪器
        4.1.2 酐基/环氧基疏水含氟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4.1.3 自固化型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制备
        4.1.4 性能测试及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红外光谱分析
        4.2.2 EMPFA涂层的表面元素分析
        4.2.3 涂层热稳定性分析
        4.2.4 环氧组分与酐基组分含量对涂层接触角的影响
        4.2.5 环氧基树脂与酐基树脂配比对涂层硬度和附着力的影响
        4.2.6 涂层透光率的测定
        4.2.7 涂层耐摩擦性分析
        4.2.8 涂层的化学稳定性
        4.2.9 固化温度对树脂涂层的影响
    4.3 小结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
        1.1.1 水性聚氨酯的概述
        1.1.2 聚氨酯的基础原料和助剂
    1.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及性能评价
        1.2.1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2.2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评价
    1.3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3.1 水性聚氨酯在建筑涂料的应用
        1.3.2 水性聚氨酯在织物方面的应用
        1.3.3 水性聚氨酯在粘合剂方面的应用
        1.3.4 水性聚氨酯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
        2.2.4 水性聚氨酯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性聚氨酯乳液薄膜的化学结构分析
        2.3.2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对乳液外观的影响
        2.3.3 DMPA含量对乳液外观、储存稳定性、粒径及粘度的影响
        2.3.4 TMP含量对胶膜硬度的影响
        2.3.5 TMP含量对胶膜耐水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乳液薄膜、乳液胶膜的制备
        3.2.3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表征与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薄膜的化学结构分析
        3.3.2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粒径分析
        3.3.3 含氟丙烯酸酯水性改性聚氨酯薄膜硬度测定
        3.3.4 含氟丙烯酸酯水性改性聚氨酯薄膜附着力测定
        3.3.5 改性水性聚氨酯的胶膜吸水率测定
        3.3.6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热重测试分析
        3.3.7 含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薄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的表征与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薄膜的化学结构分析
        4.3.2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粘度的测定
        4.3.3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硬度测定
        4.3.4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涂膜附着力测定
        4.3.5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吸水率测定
        4.3.6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4.3.7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热重测定
        4.3.8 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耐化学品性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乳液薄膜、乳液胶膜的制备
        5.2.3 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表征与性能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薄膜的的化学结构分析
        5.3.2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粒径分析
        5.3.3 氟硅复合改性聚氨酯胶膜硬度测定
        5.3.4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改性聚氨酯薄膜附着力测定
        5.3.5 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胶膜吸水率测定
        5.3.6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热重测定
        5.3.7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耐化学品测定
        5.3.8 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乳液薄膜、乳液胶膜的制备
        6.2.3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的表征与性能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薄膜的的化学结构分析
        6.3.2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粒径及粘度分析
        6.3.3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硬度测定
        6.3.4 纳米改性水性改性聚氨酯涂膜附着力测定
        6.3.5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吸水率测定
        6.3.6 纳米氮化硅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6.3.7 纳米改性水性聚氨酯胶膜的热重测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10)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丙烯酸酯树脂的概述
        1.1.1 丙烯酸酯树脂的发展
        1.1.2 丙烯酸酯树脂的研究现状
    1.2 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方法
        1.2.1 种子乳液聚合
        1.2.2 核壳乳液聚合
        1.2.3 互穿网络聚合
        1.2.4 无皂乳液聚合
        1.2.5 微乳液聚合
        1.2.6 原位乳液聚合
    1.3 丙烯酸酯树脂的改性研究
        1.3.1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2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3 氟硅共聚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4 环氧树脂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5 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3.6 纳米材料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1.4 丙烯酸酯树脂的应用
        1.4.1 在涂料中的应用
        1.4.2 在医学中的应用
        1.4.3 在纺织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内容
        2.3.1 技术路线
        2.3.2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3 交联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4 有机硅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5 纳米SiO_2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6 乳液膜的制备
    2.4 乳液及乳液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2.4.1 乳液的外观与稳定性
        2.4.2 乳液转化率的计算
        2.4.3 乳液的粒径
        2.4.4 乳液膜吸水率的计算
        2.4.5 乳液膜的力学性能
        2.4.6 乳液膜的化学组成
        2.4.7 乳液膜的表观形貌
        2.4.8 乳液膜的水接触角
        2.4.9 乳液膜的热稳定性能
第三章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的选择
        3.2.1 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乳液转化率的影响
        3.2.3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3.3 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3.3.1 乳液膜的红外表征
        3.3.2 乳液膜的水接触角
        3.3.3 乳液膜的力学性能与吸水率
        3.3.4 乳液膜的热稳定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联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4.2.1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4.2.2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4.2.3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吸水率及硬度的影响
        4.2.4 交联剂用量对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3 乳液及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4.3.1 乳液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4.3.2 乳液膜的红外表征
        4.3.3 乳液的粒径分布
    4.4 交联剂种类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4.4.1 交联剂种类对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4.2 交联剂种类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硅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5.2.1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5.2.2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5.2.3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硬度及吸水率的影响
        5.2.4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5.3 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5.3.1 乳液膜的扫面电镜分析
        5.3.2 乳液膜的红外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SiO_2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6.1 引言
    6.2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性能的影响
        6.2.1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6.2.2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6.2.3 纳米SiO_2用量对乳液膜吸水率的影响
    6.3 乳液膜的测试与表征
        6.3.1 纳米SiO_2改性乳液膜热稳定性能的分析
        6.3.2 纳米SiO_2改性乳液膜的扫描电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四、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氟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思彤.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共聚物膜表面特性[D]. 陈江. 浙江大学, 2021(01)
  • [3]水基型有机硅脱模剂及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赵秋生. 山东大学, 2021(12)
  • [4]功能化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涂层性能研究[D]. 王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双疏超细聚磷酸铵干粉灭火剂改性制备与抗复燃性能研究[D]. 尹智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6]含短氟链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上的应用[D]. 王博. 东华大学, 2021(01)
  • [7]氟钛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乳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刘红艳.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8]无机-有机杂化含氟丙烯酸树脂涂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 焦岚姣.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9]氟硅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左一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10]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