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菲尔铁塔到全球化浪潮

从埃菲尔铁塔到全球化浪潮

一、由埃菲尔铁塔想到全球化浪潮(论文文献综述)

赵雅新[1](2021)在《The Globotics Upheaval:Globalization,Robotics, and the Future of Work(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丁晓庆[2](2021)在《跨文化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研究》文中认为

李毅锋[3](2021)在《Y集团智能制造技术中心跨文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昊[4](2021)在《山西传统民居地域建筑符号体系的研究与运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虽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于地域性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在这里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而传统民居则是其表现最好的载体。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民居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等问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传统民居文化传递下去,成为了地域性建筑创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山西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符号学角度对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对建筑符号进行分类,形成山西地区独特的建筑符号体系,结合当代建筑设计背景、原则及建筑符号应用方法,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在现代设计应用中进行探索,为山西地区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第一部分从研究背景入手,结合关于山西传统民居及建筑符号学的应用研究,总结相关国内外综述,选取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进行确定,并最终提炼出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符号学理论的概述。通过阐述符号的含义、作用和特征,使得符号学与建筑学相联系,从而引出建筑符号学理论,并最终选取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作为归纳总结建筑符号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体系展开分析与总结。首先以自然和人文特征为切入点,对山西五个地区气候、地形及历史等方面分别进行概述,为后文探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做好铺垫。接着从院落形式、空间形式、立面特征及屋顶形式等方面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进行分析与提取,并结合相关符号学理论,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最终形成山西地区所特有的建筑符号体系。第四部分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通过结合当代建筑设计原则和建筑符号的应用方式,形成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新的演绎方式。第五部分对山西传统民居地域建筑符号体系及其运用进行总结,并提出不足与展望。

韩笑笑[5](2020)在《《发展中国家旅游营销》(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英文版图书Tourism Marketing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旅游营销》)。该书聚焦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营销,介绍了游客对发展中国家的认知、刻板印象和媒体形象,分述了中东、非洲、亚洲的旅游市场,最终提出了针对这些国家的旅游规划、开发和营销方式。本报告从该书第3章的翻译实践出发,探讨变译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分析了该理论的五种变译策略,即增译、减译、编译、述译和改译在翻译时的应用。本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介绍,包括实践材料的介绍以及翻译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介绍,包含译前准备、翻译执行、质量保证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是翻译案例分析,着重运用变译理论进行分析,探讨译者为满足读者需求进行的变通;第四部分是对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以及自我反思。

申育娟[6](2020)在《“狄更斯改写小说”与文化记忆 ——澳大利亚的国族身份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狄更斯改写小说”(Dickensian rewriting)指当代澳大利亚作家通过挪用和/或戏仿狄更斯作品当中的人物、情节,他的创作风格或其生平而创作的小说。论文选取四位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创作的“狄更斯改写小说”—努南(Michael Noonan)的《麦格威奇》(Magwitch,1982)、博德(Carmel Bird)的《蓝鸟咖啡馆》(The Bluebird Cafe,1990)、凯里(Peter Carey)的《杰克·麦格斯》(Jack Maggs,1997)和弗拉纳根(Richard Flanagan)的《欲望》(Wanting,2008)—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参照后殖民文学理论和原住民文化相关研究,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考察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对狄更斯的“后殖民改写”。这里的文化记忆指人们借助文本、图象、节日、仪式等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形式所形成的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特定时代的记忆。因澳大利亚曾为英国殖民地,本土作家对帝国经典的改写往往被归于“逆写帝国”一类。论文指出,以上四部改写作品并未囿于“逆写帝国”范畴,澳大利亚作家改写狄更斯作品并非意味着他们对狄更斯作品的否定。狄更斯作品既因其体现出的帝国情感结构成为抵抗对象,也凭借其经典身份成为崇敬和怀念的对象。改写作家与狄更斯之间属于对抗式对话的关系,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狄更斯独特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超越了狄更斯作品以英国身份为主体的故事结构,并突出他们对本土身份的重视。有鉴于此,论文论证澳大利亚作家通过讲述本土特殊历史揭示狄更斯作品以英国身份为主体的故事结构,改造对狄更斯其人、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呈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记忆,同时塑造本国独特历史文化记忆并以此重新建构澳大利亚国族身份。四部小说的改写对象虽同是狄更斯作品,但它们讲述澳大利亚不同群体的历史,并探讨这些群体与澳国族身份之间的关系。《杰克·麦格斯》与《麦格威奇》着眼于流放犯在澳大利亚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塑造白澳身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欲望》和《蓝鸟咖啡馆》分别呈现了被殖民时期原住民的悲惨境遇和后殖民时代原住民历史与文化被商业化的现状,并聚焦于原住民与澳国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凯里在《杰克·麦格斯》中将麦格威奇(小说中更名为麦格斯)这样的男性流放犯看作澳大利亚的建国之父,但小说以伦敦为主体的故事结构、麦格斯对英国身份的强烈认同以及澳文化对英国文化的传承等均说明澳国族身份难以摆脱英国的影响。凯里建构的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白澳身份具有矛盾性。与凯里塑造的男性流放犯神话不同,努南在《麦格威奇》中突出了流放地白人女性(包括女性流放犯和流放犯的女性后代)在流放地经济发展和思想风貌塑造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她们同样为构建白澳身份作出重要贡献。《麦格威奇》与《杰克·麦格斯》关注狄更斯小说中边缘化的流放犯,弗拉纳根的《欲望》则将狄更斯作品中完全缺席的群体—澳大利亚原住民—置于文本中心。小说展现了原住民被殖民时期的历史与他们的独特文化,批判英帝国对原住民进行的殖民占领与文化压迫,并强调原住民历史文化是澳国族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德的《蓝鸟咖啡馆》同样关注原住民历史与文化,但该小说着重展现了白人开设的博物馆对原住民文化及其被殖民历史与当代历史的储存。换言之,从被殖民时期至今,原住民从未掌握展现自身历史文化的权力,他们尚未被纳入澳国族身份之内,而且自身独特的族群与文化身份也被剥夺。四位当代澳大利亚作家通过改写狄更斯的作品和传记,讲述了流放至澳大利亚的英国罪犯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历史,塑造了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构建了以流放犯和原住民为主体的澳大利亚国族身份。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林滨,曹莉莉[8](2020)在《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与建构》文中认为当代社会的空间转向与视觉文化的凸显共同推动着意识形态话语表征的"视觉景观式"发展,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隐性话语场所。借助于"符号能指"、"价值隐喻"、"记忆询唤"与"情感共通"等机制,意识形态空间化得以表达,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实现。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以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可从空间可意象性的提升、日常公共空间景观的制作、纪念性空间的叙事转向等层面建构意识形态空间景观。

马益平,乐静怡[9](2019)在《多元视角下的法国文化保护政策——文化例外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文中认为法国是最早有文化安全意识的大国之一。自"文化例外"一词提出,法国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就正式在全球范围影响开来。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来看,法国文化保护主义由国家主导,以文化部为核心,通过财政支持和配额制度推进文化民主化。从文化经济角度来看,法国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化发展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并且发展文化数字化技术使文化保护政策与时俱进。从文化外交角度来看,法国在坚持"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下,发挥法语的全球影响力,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从文化哲学角度来看,文化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证明了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法国文化保护主义充分展现了对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思维。总之,法国文化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培养了民族认同感,实现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文化软实力,使法国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下依然可以展现文化大国的风范。

刘秀珍[10](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二、由埃菲尔铁塔想到全球化浪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埃菲尔铁塔想到全球化浪潮(论文提纲范文)

(4)山西传统民居地域建筑符号体系的研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山西传统民居的研究
        1.3.2 建筑符号学应用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5.1 研究对象
        1.5.2 概念界定
    1.6 创新点
        1.6.1 新的视角
        1.6.2 新的演绎方式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第2章 符号学理论概述
    2.1 符号
        2.1.1 符号的含义
        2.1.2 符号的作用
        2.1.3 符号的特征
    2.2 符号学基本理论
        2.2.1 索绪尔符号学理论
        2.2.2 皮尔斯符号学理论
        2.2.3 莫里斯符号学理论
    2.3 建筑符号学
        2.3.1 建筑与语言
        2.3.2 建筑符号学概念及发展
        2.3.3 建筑符号的功能
        2.3.4 建筑符号的特征
        2.3.5 建筑符号的类型
        2.3.6 建筑符号学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山西地区自然与人文特征概述
    3.1 晋北地区
        3.1.1 自然特征
        3.1.2 人文特征
    3.2 晋中地区
        3.2.1 自然特征
        3.2.2 人文特征
    3.3 晋西地区
        3.3.1 自然特征
        3.3.2 人文特征
    3.4 晋东南地区
        3.4.1 自然特征
        3.4.2 人文特征
    3.5 晋南地区
        3.5.1 自然特征
        3.5.2 人文特征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山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符号提取与归纳
    4.1 晋北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符号提取与归纳
        4.1.1 晋北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建筑符号的提取
        4.1.2 建筑符号的归纳
    4.2 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符号提取与归纳
        4.2.1 晋中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建筑符号的提取
        4.2.2 建筑符号的归纳
    4.3 晋西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符号提取与归纳
        4.3.1 窑洞发展
        4.3.2 晋西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建筑符号的提取
        4.3.3 建筑符号的归纳
    4.4 晋东南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符号提取与归纳
        4.4.1 晋东南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建筑符号的提取
        4.4.2 建筑符号的归纳
    4.5 晋南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符号提取与归纳
        4.5.1 晋南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建筑符号的提取
        4.5.2 建筑符号的归纳
    4.6 从皮尔斯符号学看山西传统民居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5.1 当代建筑设计
        5.1.1 建筑的本质
        5.1.2 设计背景
        5.1.3 设计原则
    5.2 建筑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5.2.1 复制
        5.2.2 简化
        5.2.3 解构
        5.2.4 夸张
        5.2.5 重复
        5.2.6 拓扑
        5.2.7 组合
        5.2.8 融合
    5.3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现代演绎
        5.3.1 院落形式
        5.3.2 立面形式
        5.3.3 空间序列
        5.3.4 建筑构件
        5.3.5 屋顶形式
        5.3.6 建筑色彩
        5.3.7 建筑性格
        5.3.8 比例尺度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发展中国家旅游营销》(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翻译实践概述
    1.1 翻译任务背景
    1.2 翻译任务源文本分析
    1.3 翻译任务的实践意义
2 翻译任务执行介绍
    2.1 译前准备
        2.1.1 制定翻译计划
        2.1.2 整理源文本
        2.1.3 选择翻译辅助工具
        2.1.4 阅读平行文本与建立术语表
        2.1.5 确定翻译指导理论
    2.2 译中处理
    2.3 译后审校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变通手段一:增
    3.2 变通手段二:减
    3.3 变通手段三:编
    3.4 变通手段四:述
    3.5 变通手段五:改
4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有名词与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狄更斯改写小说”与文化记忆 ——澳大利亚的国族身份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经典改写
    二.澳大利亚的“狄更斯改写小说”
    三.理论框架—文化记忆
    四.澳大利亚的“狄更斯改写”与文化记忆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流放犯形象重塑与白澳身份
    第一节 《杰克·麦格斯》:流放犯形象重塑
    第二节 单向的英国身份认同与英国绅士身份祛魅
    第三节 白澳身份建构及其矛盾性
第二章 流放地白人女性与白澳身份
    第一节 《麦格威奇》中边缘化的男性流放犯
    第二节 女性形象重塑
    第三节 《麦格威奇》中的反记忆话语
第三章 “逆写帝国”: 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展现
    第一节 《欲望》:经典作家与边缘人物的并置
    第二节 “英国性”及其内在矛盾
    第三节 认知暴力下的原住民
第四章 殖民主义在当代的延续及其新形式
    第一节 《蓝鸟咖啡馆》:殖民历史的当代回响
    第二节 博物馆记忆
    第三节 博物馆的商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8)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形态话语表征的空间转向
二、意识形态空间化的主要机制
    (一)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之一:“符号能指”
    (二)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之二:“价值隐喻”
    (三)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之三:“记忆询唤”
    (四)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之四:“情感共通”
三、基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空间景观建构
    (一)空间可意象性的提升
    (二)日常公共空间景观的制作
    (三)纪念性空间的叙事转向

(9)多元视角下的法国文化保护政策——文化例外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视角下的法国文化保护主义政策
    (一)坚持以国家主导为核心的“文化例外”
    (二)发挥财政支持和配额制度的作用
二经济视角下的法国文化保护主义政策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化发展
    (二)新时代下科技引领文化发展:文化数字化
三外交视角下的法国文化保护主义政策
    (一)发动法语的全球化攻势
    (二)文化传播:推进文化交流活动和城市文化的宣传
四哲学视角下的法国文化保护主义政策
    (一)文化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
    (二)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普及和特殊群体文化
小结

(10)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由埃菲尔铁塔想到全球化浪潮(论文参考文献)

  • [1]The Globotics Upheaval:Globalization,Robotics, and the Future of Work(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雅新.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2]跨文化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研究[D]. 丁晓庆. 新疆大学, 2021
  • [3]Y集团智能制造技术中心跨文化管理研究[D]. 李毅锋. 南昌大学, 2021
  • [4]山西传统民居地域建筑符号体系的研究与运用[D]. 宋昊.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发展中国家旅游营销》(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D]. 韩笑笑.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狄更斯改写小说”与文化记忆 ——澳大利亚的国族身份重构[D]. 申育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与建构[J]. 林滨,曹莉莉. 贵州社会科学, 2020(01)
  • [9]多元视角下的法国文化保护政策——文化例外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J]. 马益平,乐静怡. 国别和区域研究, 2019(04)
  • [10]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从埃菲尔铁塔到全球化浪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