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 练习

OM 练习

一、Practice for OM(论文文献综述)

练惠清[1](2021)在《基于数学认知层次分类的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以“指数函数”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对中美两国教材中“指数函数”相关习题进行数学认知层次比较研究,旨在为我国教材编写提供参考。首先,比较中美数学课程标准。接着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建构数学认知层次框架:层次-1:计算——操作性记忆层次,层次-2:概念——概念性记忆层次,层次3:领会——说明性理解层次,层次4:分析——探究性理解层次,最后,将两版本习题根据数学认知层次框架分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到:(1)人教版以符号表征方式为主,加州版以文字表征为主且更注重使用多元表征方式。(2)加州版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紧密问题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体验。人教版以抽象性和综合性强的无情境问题为主。(3)两国习题采用分层次的编制方式,习题难度呈现梯度性分布。同一层次的习题呈现特点为:(1)加州版在层次—1下的习题数量远远多于人教版,但后者对任务的要求更高。(2)中美教材中层次—2的习题数量少,难度低,但由于表征方式的不同,解答加州版习题更需要学生进行将文字表征转换成形象表征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操作。(3)对于层次—3的习题,加州版习题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更紧密,而人教版习题的类型更多,习题的抽象性与综合性更强。(4)在层次—4的习题中,两版本有情境的习题比例均大于无情境习题的比例,且均以文字表征为主,但加州版没有符号表征的习题。总体而言,两版本习题的编制大致符合学生数学认知水平及发展规律。加州版更注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多元化表征及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机会,但在抽象性和综合性强的纯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方面重视程度不及人教版。人教版重视纯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高水平的数学能力,但需进一步丰富问题情境性、增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及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研究对我国教材习题编写的启示为:在增加教材习题总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数学认知层次的习题比例;增加教材问题情境多样化,丰富数学问题表征方式,增强教材中指数函数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等高水平数学能力。

员佳辰[2](2020)在《深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以《倾听自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翻译材料来自《倾听自己》,作者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瑜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论述了她对瑜伽丰富内涵的理解。作者是世界级瑜伽宗师丽贝卡·帕切科,知名瑜伽博客OmGal.com的创始人。英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译者旨在通过翻译本书,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使更多人对瑜伽有更深的了解,对身心健康有进一步的关注;译者还阅读了作者推荐的瑜伽参考书目,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为平行文本;此外,译者在翻译中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类型即词汇偶合、貌合神离、异曲同工、词汇空缺,和具体翻译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使深度翻译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从所选材料的翻译难点着手——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深度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了仿词法、近似翻译法、描述性翻译法、背景翻译法、评论法对文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力求传达原文本的信息并揭示文本中透显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构筑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还有助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文化产品。

原军超[3](2020)在《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研究 ——面向感官经验的神经人类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认知科学促进了神经生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跨学科沟通与整合,形成了神经人类学(Neuroanthropology)研究范式,以研究生理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文化的生物学基础。脑与神经系统不仅是生物器官亦是文化器官,其发育过程持续经历着文化的塑造,文化深深影响着基因表达和细胞水平的发育过程。大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是神经人类学的核心研究领域,该领域探索先天与后天、生物学机制和文化符号的交互影响,将社会文化神经科学与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相结合,批判性的分析心理、行为和自我。通过对特定的神经文化现象进行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每一种现象都可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态机制。神经人类学的研究改写了我们对人类能力的理解,比如研究冥想与禅修这样的练习是如何形成和依赖神经功能的,并检查成瘾和自闭症等病理学的交互本质。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禅修实践和经验的神经生理过程日益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定义禅修,使其适用于不同文化。为了更专注于禅修的普遍属性,需要我们将定义局限于精神行为,尤其是那些产生被认为具有禅修品质的意识状态的行为。有效的禅修定义可以用现象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术语来表述,即转换为神经现象学的语言。禅修文化通过仪式化过程使现实的文化理论与个体主体性相协调,以便具体化和确认社会的世界观,并通过动态变化重建和谐和意义的循环。不同社会发展或借用了包含禅修的程序,通过训练持续关注一系列精神符号的技巧以唤起文化规定的经验。不同禅修系统通过培养特定的经验和意识状态,从而以社会要求和认可的、符合社会世界观的方式影响个人发展。因此,无论禅修是由个人进行还是由群体共同练习,传统的禅修系统表达的是社会过程,其实践的目标、设计、仪式、地点和时间,以及对由此产生的经验和见解的解释,都是由社会各自的集体目的而决定的。佛教与科学之间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的交流,佛教为科学提供了新的资料和启迪,科学为佛教的现代转型提出了挑战并提供了切实的语言和工具。在与科学的交流过程中,佛教的观念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二十世纪末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佛教的诸多理论与修持方式获得了某种证明,并且佛教又实际上影响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引发了认知科学革命,尤其是影响了意识经验与现象学转向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因为对还原论取向的不满,所以将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解决意识的“难”问题,以弥合早期研究中所忽视的解释的鸿沟,即寻找意识过程伴随的经验何以可能的依据。其中有代表性的即是瓦雷拉所提出的神经现象学进路,其将第一人称现象学与第三人称神经科学进行整合,通过现象学研究来丰富对意识经验的理解,通过神经科学实验来揭示其神经动力学机制,目的在于在神经科学背景下缩小主观经验和大脑过程之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距离,通过建立主观经验和神经生物学之间动态的相互制约来弥补还原论的缺陷,弥合意识问题的解释鸿沟。神经现象学的建立过程中,佛教的理论和禅修经验一直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不仅为其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持,而且又是证明其有效性的重要研究领域。本研究在佛教与认知科学交流的背景下,以藏传佛教禅修经验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和总结禅修与神经现象学的互惠整合。本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内核为参照点,论述佛教何以可称为某种科学,以及论述现代佛教转型中,科学化建构是其主要问题,并且揭示佛教与科学形成合作关系过程中,相互之间抱持的观点和态度,在这一历程中上座部佛教完成了现代转型,之后藏传佛教的异军突起,承担了与科学对话的重任,并且推动了以认知科学为核心的意识研究领域的发展。第二章的关注点在于瓦雷拉及其创建的神经现象学研究取向。在梳理瓦雷拉的人生经历的同时,重点关注于其所受到的现象学与佛学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体现在其思考与研究过程中。在论述意识经验的神经现象学研究时,我们关注到文化取向的神经现象学,但是把研究视角集中于认知科学的内在解释困境,即查尔默斯所提出的意识的“难”问题,以及瓦雷拉对此问题所进行的神经现象学解答。第三章主要论述神经现象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佛教理论的内在关系,包括通过免疫研究提出的自创生理论与认知的关系、认知科学研究中的自我的无根基性和具身生成所对应的佛教无我与缘起性空,并且在神经现象学视角下论述现代认知科学中所蕴含的佛法。第四章以高曼和戴维森两位学者为切入点,通过他们学习佛教禅修的历程,论述禅修如何进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视野,以及所进行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和取得的研究结果。第五章主要阐释第一人称现象学研究视角下的藏传佛教禅修,重点在于讨论禅修的模式和经验研究的切入点以及对其进行的认知现象学分析。第六章阐述神经现象学将第一人称现象学与第三人称神经科学方法论整合过程中,以藏传佛教禅修为研究对象所拓展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包括禅修经验的神经科学基本框架、专注力禅修的认知与神经动力学、禅定的神经机制、禅修自发视觉表象的神经基础、拙火瑜伽的神经生理研究、藏传佛教与上师加持的大脑间神经同步性机制、禅修诱发濒死体验的心理测量研究等内容。最后,我们以他者的视角凝视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交汇与错位,并认为在现象学悬置的态度下,二者在开放性的空间中能够在未来更为深入地进行互惠整合。

原军超[4](2020)在《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神经现象学是弗朗西斯科·瓦雷拉创立的整合第一人称现象学经验与第三人称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新的研究进路,以更好地解决"意识的难问题",藏传佛教的禅修经验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与理论支撑。本文首先梳理了神经现象学的理论背景与方法论取向,之后论述了该研究进路下对藏传佛教所进行的脑成像研究以及神经科学背景下的禅修的操作定义与理论框架。最后总结与分析了二者未来相互融合与合作的可能性。

贺淇,王海英[5](2020)在《冥想对注意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所有冥想方法都要对注意进行管理,注意是冥想的核心机制。近期研究发现,冥想显着提高了持续性注意、执行注意和选择性注意分配等多种注意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冥想使注意资源分配更有效;长期冥想者表现出更高的失匹配负波波幅和更低的β波幅;冥想增强了中央执行网络有关脑区的功能联结,提高了突出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注意聚焦冥想降低了默认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另外,作为一种提高注意能力的方法,冥想不仅适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和已康复的抑郁症患者等有注意相关障碍的临床群体,也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多种年龄阶段的健康群体。未来应通过追踪研究探讨冥想的长期效果;探索冥想中注意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根据群体特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冥想。

尚宝祥[6](2019)在《基于fMRI和EEG的正念冥想脑功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冥想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旨在提高个人心理能力(如注意力和情绪自我调节)的精神训练方法。许多研究表明,正念干预有助于减少各种心理问题和身体障碍,包括慢性疼痛、压力、焦虑、抑郁复发和饮食紊乱等。在过去几十年中,正念冥想这种精神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学的关注,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许多对正念冥想的神经科学研究。近年来在神经科学领域,对冥想的研究主要用到三种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功能磁共振(f MRI)、事件相关电位(ERPs)、脑电图(EEG)。对正念冥想的f MRI研究,目前在不同正念冥想类型导致的神经机制差异方面,未有系统的考察和一致的结论;而目前已发表的基于激活似然估计(ALE)方法的冥想f MRI研究的多中心分析,则因所用分析工具存在统计方法实现上的缺陷,导致结果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尚需进一步考察。在冥想的ERPs研究领域,由于独立研究存在实验设计、测量方法及统计等系统误差,各独立研究的结果在可靠性和适用性方面也有待更高层次的多中心分析,以得到新的以及更可靠的结论。就冥想的EEG研究而言,大多研究只考察EEG的θ和α波,频段单一,尚未有研究对EEG信号所有频段进行综合探究。鉴于上述情况,为探究冥想的认知神经科学机制,考虑到f MRI高空间分辨率和EEG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我们拟从f MRI、ERPs和EEG三个方面,分别研究正念冥想涉及的功能脑区、正念冥想神经活动时间进程和正念冥想下的神经振荡模式。1.区分不同冥想类型对其f MRI研究进行激活似然估计方法的多中心分析,利用基于坐标分析的ALE方法,整合大量的脑成像研究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稳定的脑激活区域。2.用大平均方法对多个研究发表的ERPs数据进行多中心分析。作为上述f MRI研究的补充验证,f MRI研究得到的激活脑区,大部分与注意执行控制和工作记忆的检索相关,基于大平均方法的ERPs研究分析可以在注意相关的ERPs成分上进行总结验证,得到一致可靠的结果和推论。3.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参加正念减压训练被试的静息态和冥想态下的头皮EEG信号进行分类,并将与分类有关的EEG信号的所有频段特征可视化,探究冥想状态和静息状态在所有脑电频段的差异。基于激活似然估计方法的f MRI多中心分析表明,集中注意冥想和开放式感知冥想神经机制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冥想会导致不同脑区激活,集中注意冥想主要激活了注意、认知控制和工作记忆相关脑区,而开放式感知冥想激活了心理活动、空间定向相关脑区,以及和分散注意相关的脑区。大平均方法对ERPs研究统计分析发现,冥想者的P3b成分振幅、N2、N1和ERN振幅显着高于控制组,表明冥想者在目标刺激条件下,注意力参与升高;P3a和P2振幅显着低于控制组,表明冥想者对无关刺激的忽略和注意力资源降低,这很好的验证了冥想者有更好的注意执行控制能力,可以根据意愿控制自己的专注程度。正念减压训练(MBSR)数据模式分类结果表明,正念训练确实根据训练时长和状态影响被试的脑电活动,使其达到清晰可分类的结果,并且在每一频段都提取到明显特征。

陈曦[7](2019)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物理习题教学是指以解答物理习题为主要形式的一切课内、外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具有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等价值。当前,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新课标的发布,落实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带来了新方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教育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全面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先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及分析,寻找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接着,针对调查结果,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探寻改进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相关策略。从形成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习题教学的策略。其中,对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三个教学策略。对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四个教学策略。对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教学策略。对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提出了注重强化解题规范、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四个教学策略。随后,运用相关教学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分析指出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王娇娇[8](2019)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研究 ——以扶风县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研究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刻不容缓,这既能丰富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理论,又能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本研究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调研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发现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合理的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六部分,从绪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现状调研、调研结果分析、提出合理的提升策略、总结与展望深入研究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第一章,绪论。分别阐述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包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理论基础包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第三章,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包括调研假设、调研对象、调研方法、问卷设计、五维度变量的测量、问卷的试测、试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正式问卷的生成及发放、访谈提纲设计。第四章,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其包括三部分内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归因分析。(1)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但未达到优秀,通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于学科专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与诊断维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差,亟待提高;不同性别、职称、最高学历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不同年龄、教龄、任职学校性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年限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2)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通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佳;数学学科专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很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评估与诊断的能力严重不足。(3)问题的归因分析: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比较少;校级间、区域间没有资源共享平台;学校不重视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非常浅薄。第五章,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包括:加大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配置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多渠道获取农村小学数学优质资源;加强信息技术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按需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多渠道、多形式的激励与奖励措施。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包括研究总结、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不足及展望。

王舒纯[9](2019)在《禅修对注意和心理表象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汉传佛教止观技术》文中认为有关禅修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有关汉传佛教的禅修技术研究较少,并且研究切入点集中在注意、情绪、认知等领域。有关佛教禅修的认知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考察禅修对冲突检测、工作记忆、创造力和聚合思维等领域中,关于禅修对心理表象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也较少。所以,本文选取的禅修技术为汉传佛教的止观技术,尝试探索汉传佛教止观技术对注意和心理表象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汉传佛教止观技术在实践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采用止禅技术即聚焦注意力(FA,Focus Attention)技术,专注于集中注意力;第二个阶段采用观禅技术的初级阶段即开放监控(OM,Open Monitoring)技术,专注于破分别心;第三个阶段采用观禅技术中的无分别无对象的禅修技术,专注于高级的意识状态的开发。研究分为三部分:一是梳理汉传佛教止观技术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汉传佛教止观技术的独特性,编制出实验组使用的汉传佛教止观技术训练课程和控制组使用的放松训练,为下一步实证研究做准备;二是采用混合设计,通过与组间和组内的比较,考察为期4天的汉传佛教止禅技术训练对被试的注意的影响;三是考察汉传佛教的两种观禅技术训练对被试的心理表象操作能力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1)汉传佛教止禅技术能够显着提高被试的注意力;(2)汉传佛教的初级观禅技术可以提高被试的心理表象操作能力;(3)相比于放松训练,无分别无对象的观禅技术对被试的心理表象操作能力的影响无差异。

曾凡静[10](2019)在《不同开放监控冥想对情绪的调节差异》文中提出冥想起源于佛教禅修,旨在培养一种对此时此刻的经验保持非评判的态度。研究表明,冥想不仅能够减少消极情绪,也能够促进积极情绪。但是以往的研究探讨的大多是长期冥想对情绪的调节效果,关于简短冥想调节情绪的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最近几年不断有研究者提出冥想的分类,认为冥想分为关注注意冥想、开放监控冥想和慈悲冥想。在关于开放监控冥想的研究中,开放监控冥想的具体训练要求也存在差异,一些研究的开放监控冥想是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另外一些研究的开放监控冥想并没有包含观呼吸。这两种开放监控冥想看似相似,却很可能因为有无观呼吸的差异导致结果的不一致,因此本研究探讨有无观呼吸为起点的开放监控冥想对情绪的调节差异。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旨在探讨不同开放监控冥想对积极情绪的调节差异以及对不同频段脑电活动强度的影响差异。招募在校大学生62人,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21人,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20人,对照组21人。首先进行正念五因素量表(Five Fac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MA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Beck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和基本共情量表(Basic Empathy Scale,BES)的测量,随后完成图片观看任务,接着测量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最后进行冥想,同时记录脑电数据。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先进行5分钟观呼吸,然后进行10分钟的开放监控冥想;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连续进行15分钟的开放监控冥想;控制组闭目端坐15分钟。对冥想状态下额叶偏侧化分数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额叶偏侧化分数显着高于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说明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具有促进积极情绪的效果。为了考察两类冥想训练方法是否因观呼吸与否而有差异,进一步把冥想状态下的数据按0-5/5-15的时间分段进行细化分析。对冥想状态下0到5分钟的额叶偏侧化分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观呼吸额叶偏侧化分数显着高于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并且观呼吸的额叶偏侧化分数为正值,说明观呼吸具有促进积极情绪的效果;对冥想状态下5到15分钟的额叶偏侧化分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额叶偏侧化分数显着高于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说明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具有促进积极情绪的效果。在冥想状态下,分别对delta波、theta波、alpha波、beta波和gamma波活动强度进行3(脑区:额叶,颞中央和顶叶)×3(组别: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和控制组)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冥想状态下0到5分钟,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额叶gamma波活动强度显着大于颞中央和顶叶gamma波活动强度;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额叶beta波活动强度显着高于颞中央beta波活动强度。研究二探讨不同开放监控冥想对消极情绪的调节差异。在研究一的基础之上,随后测量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和多伦多正念量表(Toronto Mindfulness Scale,TMS),最后进行图片观看任务,在干预前后图片观看任务过程中记录脑电数据。对前后测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负性情绪总分、状态焦虑量表和情绪评定任务负性情绪总分进行2(时间:前测和后测)×3(组别: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和控制组)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作为被试内变量,组别作为被试间变量,结果发现,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和控制组调节消极情绪的效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对负性图片所诱发的时间窗为600ms-1000ms的早期LPP振幅和时间窗为1000ms-5000ms的晚期LPP振幅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组和控制组早期LPP振幅和晚期LPP振幅后测降低幅值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没有调节消极情绪的效果。将特质正念与负性图片所诱发的早期LPP振幅、晚期LPP振幅做相关,“觉知行动”维度和“不评判”维度分别与负性图片所诱发的晚期LPP振幅边缘显着负相关,暗示觉知行动能力和不判断能力越高,在对负性刺激的语义处理过程中负性情绪越低。综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我们的发现支持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能促进积极情绪,未发现没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能促进积极情绪,也未发现有观呼吸的开放监控冥想对消极情绪有调节作用。

二、Practice for O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actice for OM(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学认知层次分类的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以“指数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东西方学生数学成就存在明显差异
    1.1.2 数学教材国际比较的发展现状
    1.1.3 指数函数的发展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2.2 国际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2.3 国际数学教材习题比较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框架
3.1 研究架构
3.2 数学认知层次内涵
3.3 研究问题
3.4 研究方法
3.5 研究工具 第4章 中美两国数学课程标准对比解读
4.1 教学内容的比较
    4.1.1 知识选择的比较
    4.1.2 知识点呈现序列的比较
    4.1.3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4.2 教学要求对比
    4.2.1 对教师教学要求对比
    4.2.2 对学生学业要求对比 第5章 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5.1 各认知层次习题的数量分布
5.2 不同认知层次下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5.2.1 习题表征方式对比
    5.2.2 习题情境多元性对比
    5.2.3 习题设置方式对比
5.3 同一认知层次下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5.3.1 操作性记忆水平习题对比
    5.3.2 概念性记忆水平习题比较
    5.3.3 说明性理解水平习题比较
    5.3.4 探究性理解层次习题比较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中美数学课程标准对比理解
    6.1.2 不同认知层次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6.1.3 同一认知层次的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6.2 对高中指数函数教材编写的启示
    6.2.1 增加教材习题总量,合理安排各数学认知层次的习题比例
    6.2.2 教材问题情境多样化,增强教材中指数函数的广泛应用性
    6.2.3 利用多元化表征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表征能力
6.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PEP1关于指数函数部分教材内容 附录B CORE PLUS MATH 1指数函数部分教材内容 致谢

(2)深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以《倾听自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2.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2.3 Difficulty in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hree Task Progress
    3.1 Pre-task Preparation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3 Post-task Control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Description of Thick Translation
    4.2 Application of Thick Translation
        4.2.1 Calque
        4.2.2 Approximate Translation
        4.2.3 Transcription
        4.2.4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4.2.5 Contextual Translation
        4.2.6 Comment and Annotation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3)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研究 ——面向感官经验的神经人类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人类学的经验转向的现象学影响
    2、神经现象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
    3、国外禅修的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
        3.1 禅修与神经现象学
        3.2 禅修的神经科学研究
        3.3 禅修的心理治疗研究
    4、国内神经现象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5、问题提出
    6、研究内容
    7、研究方法
    8、研究的不足
第1章 西方佛教的科学化建构及其认知阐释
第2章 主体具身化的感官经验探索与神经现象学
    2.1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现象世界的探索者
    2.2 神经现象学与意识经验研究
        2.2.1 文化神经现象学
        2.2.2 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
第3章 自我与无我:神经现象学的理论基础
    3.1 神经现象学的生物理论:自我的自创生与认知
    3.2 神经现象学的认识论基础:具身认知与缘起性空
    3.3 神经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未来
第4章 身体体验的文化转译:藏传佛教禅修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相遇
    4.1 沉思神经科学的产生
    4.2 沉思神经科学的经典实验研究
第5章 藏传佛教禅修经验与身体感的现象学意义
    5.1 禅修经验地方性知识的跨文化不变性探索
    5.2 禅修主体内感官经验的认知现象学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跨文化主体的感官经验: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研究领域
    6.1 禅修经验的神经科学框架
        6.1.1 专注力禅修
        6.1.2 开放式监控禅修
        6.1.3 FA和OM的神经动力学
    6.2 专注力禅修的认知与神经动力学
    6.3 禅定(Jhana):自我奖赏系统与默认感觉意识
    6.4 禅修自发视觉意象的神经基础
        6.4.1 禅修光体验
        6.4.2 禅修自发表象
    6.5 拙火瑜伽的神经生理研究
    6.6 大脑间神经同步性:从藏传佛教辩经到上师加持
        6.6.1 藏传佛教辩经
        6.6.2 上师加持
    6.7 禅修诱发濒死体验的心理测量研究
总结:跨文化的身体与意识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4)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经现象学及其方法论基础
二、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经典实验
三、禅修经验的神经科学框架
    (一)集中注意力禅修
    (二)开放式监控禅修
    (三)FA和OM的神经动力学
四、总结

(5)冥想对注意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冥想影响注意能力的行为表现
3 冥想影响注意能力的神经机制
    3.1 冥想对注意相关电生理活动的影响
    3.2 冥想对注意相关脑功能的影响
4 冥想对不同群体注意能力的影响
    4.1 冥想对儿童注意能力的影响
    4.2 冥想对老年人注意能力的影响
    4.3 冥想对临床人口注意能力的影响
5 总结和展望

(6)基于fMRI和EEG的正念冥想脑功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列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冥想的f MRI研究
        1.2.2 冥想的ERPs和 EEG研究
        1.2.3 冥想的多中心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本文内容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激活似然估计方法的正念冥想fMRI脑区激活研究
    2.1 冥想fMRI研究激活似然估计方法
        2.1.1 激活似然估计方法原理
        2.1.2 多重比较统计校正方法
        2.1.3 fMRI的 ALE分析软件实现
    2.2 fMRI激活似然估计研究流程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章筛选标准
        2.2.3 信息收集
        2.2.4 冥想分类标准
    2.3 结果
        2.3.1 文章筛选结果
        2.3.2 fMRI研究激活似然估计元分析结果
    2.4 分析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大平均方法的冥想ERPs研究
    3.1 冥想ERPs研究的GGA方法
        3.1.1 GGA方法原理
        3.1.2 GGA方法特点
        3.1.3 数字化方法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冥想ERPs研究流程
        3.2.1 文献检索
        3.2.2 文章筛选标准
    3.3 结果
    3.4 分析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度学习方法对MBSR数据自动分类研究
    4.1 方法框架
        4.1.1 方法原理
        4.1.2 神经网络结构
        4.1.3 crop滑动窗训练方法
    4.2 正念减压(MBSR)实验与数据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数据预处理和输入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1.3.2 国内外对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1.3 物理习题
        2.1.4 物理习题教学
        2.1.5 教学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2.2 物理习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3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3.1.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1.2 问卷的数据分析
    3.2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3.2.1 访谈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2.2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4.1 形成物理观念的习题教学策略
        4.1.1 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4.1.2 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
        4.1.3 注重习题的组合性和互补性
    4.2 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4.2.1 注重习题的挑战性和多变性
        4.2.2 注重对解题模型的建立
        4.2.3 注重对易错习题的训练
        4.2.4 注重用数学工具辅导习题教学
    4.3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习题教学策略
        4.3.1 注重对习题探究空间的拓展
        4.3.2 注重用探究实验来辅导习题教学
        4.3.3 注重对习题教学和解题过程的反思
        4.3.4 注重对习题教学效果的评价
    4.4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习题教学策略
        4.4.1 注重强化解题规范
        4.4.2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4.4.3 注重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4.4.4 注重对学生解题的激励
第5章 教学案例
    5.1 《共点力的平衡》习题教学设计
    5.2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教学设计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研究 ——以扶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的政策导向
        1.1.2 任教农村小学数学的经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
        2.1.2 信息技术
        2.1.3 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2.3 成人学习理论
第3章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
    3.1 调研假设
    3.2 调研对象及方法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方法
    3.3 问卷设计
    3.4 五维度变量的测量
        3.4.1 技术素养
        3.4.2 计划与准备
        3.4.3 组织与管理
        3.4.4 评估与诊断
        3.4.5 学习与发展
    3.5 问卷的试测
    3.6 试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6.1 试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3.6.2 试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3.7 正式问卷的生成及发放
        3.7.1 正式问卷的生成
        3.7.2 正式问卷的发放
    3.8 访谈提纲设计
        3.8.1 访谈对象
        3.8.2 访谈方式
        3.8.3 访谈时间
        3.8.4 访谈提纲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4.1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4.1.1 整体现状分析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3 各维度统计分析
        4.1.4 个人基本信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分析
        4.1.5 访谈结果分析
        4.1.6 调研结论
    4.2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
        4.2.1 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通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欠佳
        4.2.2 数学学科专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很差
        4.2.3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评估与诊断的能力严重不足
    4.3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归因分析
        4.3.1 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比较少
        4.3.2 校级间、区域间没有资源共享平台
        4.3.3 学校不重视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4.3.4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非常浅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5.1 加大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
    5.2 配置信息技术基础设备
    5.3 多渠道获取农村小学数学优质资源
    5.4 加强信息技术管理教师队伍建设
    5.5 按需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5.6 多渠道、多形式的激励与奖励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禅修对注意和心理表象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汉传佛教止观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佛教禅修
        1.1.1 佛教禅修的理论
        1.1.2 不同流派的佛教禅修
        1.1.3 汉传佛教的止观技术
    1.2 心理学视角下的禅修
        1.2.1 FA和OM技术
        1.2.2 FA和OM技术训练的心理过程
        1.2.3 汉传佛教止观技术与FA和OM技术的比较
    1.3 注意
        1.3.1 注意的概述
        1.3.2 禅修对注意的影响
    1.4 心理表象
        1.4.1 心理表象的概述
        1.4.2 禅修对心理表象的影响
    1.5 问题提出
        1.5.1 已有研究不足
        1.5.2 本研究切入点
        1.5.3 研究思路与总体设计
        1.5.4 研究意义与创新
2 研究一 止禅技术对注意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被试筛选
    2.4 研究程序
    2.5 研究工具
        2.5.1. d2注意力测试材料
        2.5.2 训练课程
        2.5.3 测试程序
    2.6 结果与分析
        2.6.1 注意力测试正确率组间差异分析
        2.6.2 注意力测试正确率组内差异分析
        2.6.3 主观报告结果
    2.7 讨论与分析
3 研究二 观禅技术对心理表象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被试筛选
    3.4 研究程序
    3.5 研究工具
        3.5.1 心理旋转任务
        3.5.2 五因素正念量表
        3.5.3 训练课程
    3.6 结果与分析
        3.6.1 五因素正念量表结果分析
        3.6.2 心理旋转任务结果分析
        3.6.3 主观报告结果
    3.7 结果与讨论
        3.7.1 五因素正念量表结果讨论
        3.7.2 观禅技术对心理表象的影响
4 总讨论
    4.1 禅修与注意的关系
    4.2 禅修与心理表象的关系
    4.3 禅修的测量工具问题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不同开放监控冥想对情绪的调节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正念冥想的概念及分类
    1.2 正念冥想的测量方法
    1.3 正念冥想的训练方式
    1.4 正念冥想的研究现状
2 问题提出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本研究探讨的问题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不同开放监控冥想对积极情绪的调节差异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4 研究二不同开放监控冥想对消极情绪的调节差异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5 总体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四、Practice for OM(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学认知层次分类的中美教材习题呈现方式比较 ——以“指数函数”为例[D]. 练惠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深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以《倾听自己》为例[D]. 员佳辰. 辽宁大学, 2020(01)
  • [3]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研究 ——面向感官经验的神经人类学视角[D]. 原军超.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4]藏传佛教禅修的神经现象学研究进展[J]. 原军超. 青藏高原论坛, 2020(01)
  • [5]冥想对注意能力的影响[J]. 贺淇,王海英. 心理科学进展, 2020(02)
  • [6]基于fMRI和EEG的正念冥想脑功能机制研究[D]. 尚宝祥. 深圳大学, 2019(01)
  • [7]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习题教学策略研究[D]. 陈曦.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研究 ——以扶风县为例[D]. 王娇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禅修对注意和心理表象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汉传佛教止观技术[D]. 王舒纯.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不同开放监控冥想对情绪的调节差异[D]. 曾凡静.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OM 练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