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分居后的和谐性爱...

夫妻分居后的和谐性爱...

一、和谐性爱在夫妻离别之后……(论文文献综述)

刘萱仪[1](2021)在《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明代女词人词作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各类相关资料的出版,已经具有比较坚实的文献基础,相关研究也已展开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将生于明代的女词人词作视作研究对象,在过往大多呈现碎片化、个案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女词人词作展开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认识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整体风貌,阐释其繁荣的背景,探讨其词作的思想情致和形式风格上的特征,进而评价其词史地位。具体来讲,论文共分如下几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意义,阐述了明代女词人词作从词史意义上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明词研究和女性词研究增补资料的必要性。其次,梳理了本文的文献基础和学界的宏观研究、专题研究、个案及其他相关研究,作出综述并总结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特点和现存问题。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一章是对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做出概述。首先对明代女词人进行界定,在综合考虑女词人的个人意志、创作时间以及鼎革之际社会思想认同等因素后,将生于明代(1368-1644)的女词人视为研究对象,解决明代女词人的断代问题。进而解决具体的词人词数问题,以《全明词》《全明词补编》所收女词人及词作为基础,参考相关补正论文,通过重新考证,剔除重复与误收词人及词作,增补漏收词人及词作,增补已收词人漏收词作,存疑者暂列入附录,从而进行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根据上述断代年限,得出研究对象411位女词人、词作2888首,解决了谁是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多少的问题。在《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及相关补正论文基础上,本文考证增补女词人52位,词作360首,均超过总数的12%,同时剔除非明代女词人20多位,还做了大量的补词工作。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可以窥得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基本风貌,包括其大致活动年代和地域等。本文对大量明代女词人的活动时期做出考证。据此已经大致可以看出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繁荣景象。第二章是探究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从词学发展、文体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当时词坛风尚对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感召和推助,包括《花间》《草堂》传统的本色复归、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等方面。其次探讨了晚明特殊时代背景对于明代女性词作一些特点的深刻影响,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女性观念以及女性教育几方面展开探讨。第三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上半部分,主要集中于“闺门之内”的细腻情思。首先是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包括她们笔下浓情艳情、相思空闺、寡妇悲吟等爱情体验,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安心态,亲友之情的建构和在词作中的体现,以及游艺消遣、赏玩自然的生活意趣。其次是明代女词人笔下的女性观,聚焦了女性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以及女性意识的萌发。第四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下半部分,聚焦于“闺门之外”的更宏大深远的主题。首先探讨女词人的遗民情怀的来源,同时讨论了心态各异、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探究其中的亡国之痛、缅怀英烈、离乱乡情、吊古讽今、厌言兵火等复杂的遗民情怀,总结了明代女性遗民词的群体性特征。其次是女词人的人生思考,包括明代女词人词作中的隐逸思想,探讨了其由来和表现,也涉及了国变后女词人的避世思想。还包括明代女词人的出世情怀,探讨了她们的佛道因缘和词作中体现的出世遐思。第五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从用调、小序等方面探究其形式特色,以梦、花、春、秋为例阐释其常用意象,从婉约清雅、豪放洒脱、率真浅近和戏谑诙谐等方面分析其艺术风格。第六章是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词史地位评说,其中词史、女性词史和明词史等方面都有涉及。首先从词史的角度讨论其正本清源的意义,包括“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与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其次是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探究明代女词人的创作对明词振衰的助力作用。再次是明代女词人对宋代女性词创作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杰出词人的突破。最后是对清代女性词坛的影响与推动,包括开拓清代女性词创作空间,以及对清初女性词坛繁荣景象的参与与推动。对明代女性词的词史地位评价,本文得出突破唐宋、助力明词振衰、参与推动清初女性词繁荣的结论,并以大量资料作为佐证。本文附录部分是对第一章的补充,包括对存疑的研究对象的概述,对研究对象词作补辑的依据,以及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情况。

胡波[2](2020)在《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的家庭伦理》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小镇叙事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小镇叙事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能与其它类型小说并列的小说亚类,是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论文尝试以“家庭伦理”为切入点考察新世纪的小镇叙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小镇社会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镇叙事创作主体的叙事伦理,进而挖掘作家隐藏在作品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了解文学创作与社会转型的密切关系,研究小镇叙事的艺术特色,了解小镇叙事在当代文坛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小镇”概念做了界定,对“小镇叙事”的发展及其流变进行了梳理,还对相关研究做了研究综述,最后指出了新世纪小镇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考察了小镇叙事中各种家庭伦理关系,第二章探究创作主体的叙事伦理,第三章分析小镇叙事创作的艺术特色。结语部分总结了创作主体叙事时的共性与差异,指出了小镇叙事对揭示当下社会伦理道德现状与引领社会形成新的伦理秩序的独特意义。

王振锋[3](2020)在《论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王安忆等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依然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传承并发扬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学和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一大批青年作家也不断涌入文坛,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文学成就,成为上海文坛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家虽然来自于不同的代际群体,彼此的命运遭际也各不相同,但在创作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对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叙述热情。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质有着密切的关联,诸如人工化的城市景观,深厚的商业主义传统,举国无双的国际化水平,新旧交融、东西杂糅的现代时尚世界,精明务实的市民文化心理等等,使得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呈现出与其他地域作家迥乎不同的文本形态和审美特质。而日常生活作为一个“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它是以传统、习俗、经验、血缘、情感等日常伦理作为最主要的调节系统。因此,本文选择“日常生活”作为核心目标,立足于上海都市文化特质,分别从情爱交往、家庭关系、职场准则、生命情状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上海小说的创作进行整体性关照,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新世纪上海小说日常生活书写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及其对于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意义。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感伤浮华的物化爱情、物我交融的“小资”情爱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新世纪上海小说中情爱书写的表现形态和精神内涵。第二章立足于家庭关系,主要从女尊男卑的夫妻伦理、互惠互利的代际准则和虚荣刻薄的亲戚关系三个层面,剖析了新世纪上海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精刮与促狭的家庭关系面貌。第三章从上海人精明开拓的职业精神和理性务实的职场交往两个维度,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职场生活准则。第四章则回到一种形而上的观念层面,重点分析了上海人附庸风雅的生活情致、精明实惠的生存之道和孤芳自赏的生命体验,由此总结出新世纪上海小说所呈现出的上海人自足与光鲜的生命情态。在前四章的基础上,第五章进一步提炼出新世纪上海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风格,通过对新世纪上海小说所呈现出的阴柔婉约的文本气息、温软轻柔的上海方言、“小资”式的日常生活情调,以及开放与自恋相交织的文化心理的分析,阐明“魔都”上海日常生活书写所呈现出的女性化审美特质。结语部分指出了新世纪上海小说中日常生活书写的重要价值,即它作为一种城市文学的范本,所展现出来的由“城”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转变的美学特质,为我们审视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内在变迁以及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参照样本。

官韵[4](2020)在《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的夫妻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Z社区为例》文中认为自进入转型期以来,我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其内部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愈加多元和复杂。与此同时,社会上的离婚现象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夫妻之间如何相处,如何维持婚姻关系稳定就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关于夫妻关系系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进一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回顾以往研究,本文发现目前夫妻关系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学界对于一些像是城乡流动夫妻、农村留守夫妻、城市教职工等特殊夫妻群体给予了较多关注,对普通夫妻群体的研究较少,特别缺乏对国有农场普通夫妻的研究。其次,大部分研究都从单层面考量夫妻关系,缺乏对夫妻关系微观系统的整体把握。本文主要依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AGIL分析框架,将夫妻群体视作一个微观社会系统,尝试对当前夫妻关系状态进行现状描述和原因探析。分别分析夫妻经济子系统、夫妻政治子系统、夫妻社会交往子系统和夫妻文化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整体夫妻关系造成的影响,并形成如下理论假设:在夫妻微观社会系统中,夫妻双方在利益互惠性、目标共识性、权利义务平等性、价值共享性四方面越好,则夫妻微观社会系统运转越良好,夫妻关系越稳定、越和谐。本文选择在湖北省武汉市的Z社区进行实地研究,并从中选取了12对夫妻,共24名当地居民作为本文的调查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利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完成了Z社区夫妻关系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Z社区以及Z社区夫妻关系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分析Z社区夫妻在经济上的利益互惠性状况及其如何影响了整体的夫妻关系。第三章,分析Z社区夫妻在政治上的目标共识性状况及其如何影响了整体的夫妻关系。第四章,分析Z社区夫妻在社会交往上的权利义务平等性状况及其如何影响了整体的夫妻关系。第五章,分析Z社区夫妻在文化上的价值共享性状况及其如何影响了整体的夫妻关系。第六章,总结夫妻四方面的关系状态如何影响了整体的夫妻关系,分析Z社区夫妻关系会呈现出当前状态的原因,发现Z社区现有夫妻关系中的不足并给出建议。研究发现:在夫妻关系经济子系统中,Z社区夫妻之间有着高程度的利益互惠性;在夫妻关系的政治子系统中,Z社区夫妻的目标共识性大体较好;在夫妻社会交往子系统中,Z社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平等性较为一般;在夫妻关系文化子系统中,Z社区的夫妻具有高度的价值共享性。由于Z社区的夫妻在这四方面的状况总体较好,所以即使Z社区夫妻在沟通和家务劳动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他们的夫妻关系总体上还是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

柏丽亚[5](2020)在《刘庆邦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庆邦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书写是其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主题,这一主题主要聚焦于社会底层生活,选取城镇或乡村中的小家庭作为着眼点,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踪迹。本论文通过对刘庆邦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其家庭伦理叙事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刘庆邦的小说创作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归类。第一章旨在梳理刘庆邦小说对家庭伦理的多元呈现。在对“家庭伦理”的内涵进行界定后,通过对刘庆邦小说的细读,对小说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家庭伦理关系进行解读分析。第二章着重分析刘庆邦小说对家庭伦理问题的多维透视。本章从对家庭内涵的支解、对乡村社会的威胁和对底层人民精神的创伤三方面分析了刘庆邦小说对当代家庭伦理问题的关注。从社会发展带来的隐痛、女性地位上升的影响和价值观念的时代变迁方面解析刘庆邦小说对产生家庭伦理问题的深层认识。第三章侧重于分析刘庆邦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艺术特征。刘庆邦一方面坚守着忠实人性的诚实写作,写人的丰富情感,写人性的复杂性,写人性生成的社会背景等等。另一方面又秉承着改善人性的文人使命,将写作视为个人修行的一种方式。第四章分析了刘庆邦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通过分析刘庆邦小说家庭伦理叙事对回归家庭的呼唤和重拾伦理的呼吁,凸显刘庆邦的文人担当与创作价值。通过刘庆邦小说对乡土中原的生动展示和对田园之美的动情讴歌来品味刘庆邦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刘庆邦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为我们多角度地呈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家庭全貌。在正视了伦理失落的现代命运之后,作者为我们的不良社会风气敲响了警钟。通过刘庆邦作为文人的道德自觉和伦理呼唤,彰显刘庆邦小说家庭伦理叙事对构建当代和谐家庭的积极影响。

吴越[6](2020)在《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社会,婚姻不仅关涉个体情感、伦理道德等精神需求,也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既是维系两个人、两个家庭的重要纽带,也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婚姻制度的设置需要衡平各方利益,及时回应社会变革中的多元诉求。同直婚姻作为一种新型婚姻样态,与由异性恋男女缔结的传统婚姻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主体是一方同性恋者与一方异性恋者。欺诈型同直婚姻作为同直婚姻的主要类型,其成立的基础是同性恋方的性取向欺诈行为。其违背了婚姻自由原则,导致善意方的合法权益在无性无爱的畸形婚姻关系中严重受损。本文在检视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多份同类判决,并就如何完善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制度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欺诈型同直婚姻的内涵及产生原因。本文将同直婚姻界定为与唯一一方异性恋者合法结合的婚姻。按照同直婚姻缔结时婚姻主体双方的意思表示是否存在瑕疵,可以将其划分为协议互助型和欺诈型,其中协议互助型又可依据夫妻义务的履行程度细分为拟态婚姻型和有限互助型。欺诈型是同直婚姻的主要形式,指一方同性恋者通过明示、默示的方式掩饰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取向,伪装为异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缔结的婚姻。欺诈型同直婚姻缘起于“异性爱主义”婚恋观、生育需求为主导的家庭伦理观、同性婚姻立法缺位及同性恋污名化现象的共同作用。第二部分分析了欺诈型同直婚姻中善意方权益的现实面相。首先,善意方的配偶权益实际丧失。在欺诈型同直婚姻的形成和延续过程中,异性恋者缔结婚姻的自由意志被剥夺、夫妻同居义务得不到实现、夫妻忠实义务也难以保障。其次,善意方的生命权与健康权遭受威胁。除了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善意方还面临着家庭暴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威胁。最后,善意方的财产权益也极易受到侵害。第三部分阐述了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民法视阈下,婚姻欺诈行为的规制、婚姻契约论的违约责任以及配偶权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都是据以保护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的正当性凭据。此外,本文还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引入婚姻市场失灵说、婚姻自治与国家干预说和文化公民理论,从经济学、法理学、社会学等多元视角也为欺诈型同直婚姻中善意方的权益保护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剖析了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的适法困境。文章通过对婚姻效力制度和诉讼离婚制度的体系梳理和相关司法判决的考察,发现两条路径在欺诈型同直婚姻的规制上均存在适法障碍,致使善意方的权益损害无法得到有效救济:首先,婚姻效力制度无法适用,无论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均未涵盖欺诈型同直婚姻的情形;其次,善意方诉讼离婚也存在障碍。一方面,“感情确已破裂”认定标准过于狭隘。另一方面,同性恋行为的隐秘性客观上也给善意方合法取举证造成了困难;此外,善意方的离婚损害赔偿也难以实现。第五部分尝试为欺诈型同直婚姻中善意方权益保护制度提出完善建议。首先,应完善欺诈型同直婚姻离婚诉讼制度。文章认为,可从拓宽“感情确已破裂”的认定标准、调整举证责任的分配、子女抚养权和财产分配时予以倾斜保护三个层面加以完善。其次,将欺诈型同直婚姻纳入可撤销婚姻制度。具体制度设计包括明确“性取向欺诈”的成立要件、适当延长善意方撤销权的除斥期间、设置法院为唯一撤销机关。再次,通过扩大解释“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涵盖冷暴力以及增设离婚损害赔偿兜底条款三个方面扩大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最后,研究表明,解决同直婚姻问题的关键仍是赋予同性恋者缺失的婚姻自主权,应当打破婚姻的性别桎梏,进一步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

敬玥[7](2020)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热衷书写的话题,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写作传统中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沈从文作为现代中国一位独具反叛精神的作家,却执着于书写这一传统的叙事主题。因此,探究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则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本文选取“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作为沈从文小说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以乡村家庭题材和都市家庭题材的小说为例,对文本中呈现出的典型家庭伦理关系进行归类和整合,分析不同空间影响下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特征和人性内涵,通过对沈从文小说中家庭伦理叙事的阐述,更好地把握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而体味沈从文的“传统文化秩序的现代传承”、“重铸民族性格”的文学理想。论文以沈从文小说的细读为主,运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进行深度剖析。整篇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章为正文内容,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绪论。对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概貌、沈从文小说研究以及对于小说中家庭叙事的研究状况等进行梳理,提出“家庭叙事”这一选题,以后章节将围绕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来展开分析。第二章,将沈从文的家庭叙事放置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长河中去考察,体味其独特魅力,并深入剖析这种独特性背后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涵。首先,对现代文学的家庭叙事的背景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为后文的现代文学中批判型家庭叙事形成的原因做了背景的说明;其次,将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放置到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分析现代文学中主流的家庭叙事和沈从文小说的家庭叙事的区别,从而肯定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独特性;最后,分析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独特性形成的原因,阐释其具体特点,指明后两章将围绕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特点来详细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城市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这是沈从文看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症结,也是从反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的传统伦理文化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都市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分析出都市家庭伦理呈现“变异与残破”的形态。其次,从血亲伦理、婚恋伦理两个小节来具体地论述都市家庭叙事形态。第四章,主要探讨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叙事形态的书写,指出乡村家庭文化和传统伦理是沈从文对症结所开的药方,这也是从正面论证彰显他对至善至美的传统伦理文化秩序的推崇。首先,在对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家庭小说整体把握后,分析出乡村家庭伦理呈现出“悲凄与温情”的形态。其次,为了比较不同空间下的家庭伦理形态的差异,本章节依旧按照上一章节的结构,从血亲伦理、婚恋伦理两大方面来阐述乡村家庭叙事形态。第五章,结语。围绕“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进行总结升华。

黄蓉[8](2020)在《马克思家庭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在系列着作中对家庭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本文正是以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为基础,探寻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奥秘。本文的主体一共有五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对马克思相关着作中家庭思想进行提炼的基础上,依据时间顺序和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线索,将马克思家庭思想划分为萌芽时期、展开时期、成熟时期。在马克思家庭思想萌芽时期,马克思家庭思想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展开对爱情和婚姻的论述。在马克思家庭思想展开时期,马克思家庭思想经历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最终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主要展开对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家庭的未来,家庭起源和发展的论述。在马克思家庭思想成熟时期,主要展开对资本主义家庭的批判,无产阶级家庭现状的剖析以及家庭形式的分析。第二,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理论溯源及其内在张力。首先指出柏拉图的家庭思想、西方浪漫主义思想、黑格尔的家庭思想、费尔巴哈的家庭思想、摩尔根的家庭思想是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理论溯源;其次阐述马克思家庭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应有和现有、理性和现实、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张力。第三,马克思家庭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包括对艾瑞克?弗洛姆家庭之爱的思想的影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思想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总之,本文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依据,对其家庭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论溯源、内在张力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马克思家庭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西方浪漫主义转向理性主义再转向人本唯物主义,最终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演变过程。第二,马克思家庭思想中存在应有和现有、理性和现实、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家庭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挥。

谷伟[9](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胡盛澜[10](2019)在《中国婚礼的伦理意义及其现代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婚礼起源于固定伴侣之需要,从杂乱的群婚到以聘礼为特征的早期简易婚礼,再到行有轨范的固定礼俗,婚礼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婚礼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设计体现了男女两性的结合是一个超越自然连结神圣的精神统一行为。作为婚姻缔结环节的特殊呈现,婚礼一方面揭示婚姻是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呈现个体与婚姻实体目的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中又承担着“合二姓之好”的重要职责,呈现家族与家族的伦理关联。中国传统婚礼彰显了夫妻间伦理性结合、家族伦理网络中身份认同和实现宗族实体纵向绵延的目的。然而当前中国社会中,婚礼出现了程序简单化、元素多元化、仪式符号化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伦理方式发生转向,传统的“从实体出发”的伦理方式已为“单子式的个体”的伦理方式所替代,同时,在此伦理的方式转变的影响下,当代人的婚姻能力在逐渐丧失和异化。本文从传统婚礼出发辨析婚礼的伦理意义,首先,对婚姻的伦理本质进行探讨,以揭示婚礼作为婚姻实体性呈现环节的本质;第二,考察婚礼之起源及流变以探究婚礼不仅是人类构建男女结合之轨范的积极探索,更是一种伦理的、精神的建构;第三,通过具体仪节的分析,呈现婚礼的实体性目的;最后,在现代社会婚礼仪式的祛魅反映了当代人婚姻能力降低、仪式感丧失,本质原因是伦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向,实体精神缺失。本文通过揭示传统婚礼本身所具有的伦理感、精神感,以修复和唤醒现代社会中婚礼的仪式感,呼唤实体意识回归,提升现代人的伦理能力。

二、和谐性爱在夫妻离别之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谐性爱在夫妻离别之后……(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明代女词人和词作概述
    第一节 断代方法及依据
    第二节 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
    第三节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基本风貌
        一、大致活动年代
        二、籍里分布
第二章 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
    第一节 词学背景
        一、《花间》《草堂》的影响
        二、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
        三、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明代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女词人
        二、明代文学思想和女性观念的新变
        三、明代女词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修养
第三章 闺门之内——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上)
    第一节 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
        一、爱情体验
        二、不安心绪
        三、亲友之情
        四、生活意趣
    第二节 明代女词人的女性观
        一、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
        二、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
        三、女性意识的萌发
第四章 闺门之外——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下)
    第一节 遗民情怀
        一、词作中遗民情怀的来源
        二、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
    第二节 人生思考
        一、隐逸思想
        二、出世情怀
第五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形式特色
        一、词调的选择
        二、小序的使用
        三、联章的使用
    第二节 常用意象
        一、凄美迷离的梦意象
        二、自喻明志的花意象
        三、敏感牵情的春、秋意象
    第三节 艺术风格
        一、婉约清雅
        二、豪放洒脱
        三、率真浅近
        四、戏谑诙谐
第六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正本清源的闺音原唱
        一、“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
        二、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
    第二节 明词振衰的女性助力
        一、“量”的方面
        二、“质”的方面
    第三节 对宋代女性词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一、对宋代女词人创作传统的继承
        二、对宋代女词人创作的发展
        三、杰出词人的突破与新高峰的树立
    第四节 对清代女性词的影响
        一、开拓了清代女性词的创作空间
        二、清初女性词繁荣景象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存疑但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二:存疑暂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三:研究对象补词表
    附录四:明代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具体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的家庭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小镇”概念的界定
    二、“小镇叙事”及其流变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 小镇家庭伦理书写
    第一节 家庭代际关系
    第二节 家庭平辈关系
    第三节 家庭社会关系
第二章 主体叙事伦理
    第一节 主体叙事伦理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化冲击下的多元应对
    第三节 现代生存图景中的自我认同
第三章 小镇叙事艺术特色
    第一节 小镇叙事的共同艺术特征
    第二节 风格化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人称与视角,人物形象与空间意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何谓“日常生活”
    第二节 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概况
    第三节 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研究综述
    第四节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浪漫与绮靡的情爱书写
    第一节 感伤而浮华的物化爱情
    第二节 物我交融的“小资”情爱
第二章 精刮与促狭的家庭关系
    第一节 女尊男卑的夫妻伦理
    第二节 互利互惠的代际准则
    第三节 虚荣刻薄的亲戚关系
第三章 精明与理性的职场纠葛
    第一节 精明开拓的职业精神
    第二节 理性务实的职场交往
第四章 自足与光鲜的生命情态
    第一节 附庸风雅的生活情致
    第二节 精明实惠的生存之道
    第三节 孤芳自赏的生命体验
第五章 “她的城”:魔都上海的生活特质
    第一节 海派话语中的女性特质
        一 阴柔婉约的文本气息
        二 温软轻柔的上海方言
        三 “小资”式的日常生活情调
    第二节 开放与自恋的伦理纠葛
结语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标本
    第一节 从“城”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
    第二节 碎片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世纪上海作家日常生活书写的小说要目
附录二 新世纪上海作家日常生活书写研究论文要目
附录三 硕士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4)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的夫妻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Z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回顾
        二、国内文献回顾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Z社区夫妻关系概况
    第一节 Z社区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Z社区夫妻关系的基本情况
        一、夫妻离婚意向弱
        二、夫妻公开争吵少
        三、夫妻相互依赖强
        四、对配偶评价较高
第二章 夫妻经济关系:利益上的互惠性状况
    第一节 夫妻双方在经济合作上的互惠状况
        一、丈夫在家庭生产消费上的投入多
        二、大部分妻子是经济压力的分担者
    第二节 夫妻双方在子女抚育上的互惠状况
        一、妻子承担较多的子女教育义务
        二、丈夫承担子女养育的协助义务
第三章 夫妻政治关系:目标上的共识性状况
    第一节 夫妻在家庭目标上的共识性状况
        一、夫妻在家庭经济目标上的共识性
        二、夫妻在家庭情感目标上的共识性
        三、夫妻在子女养育目标上的共识性
    第二节 夫妻之间沟通时间与质量状况
        一、大部分夫妻缺乏有效的沟通
        二、小部分夫妻能够有效的沟通
第四章 夫妻社会关系:权利与义务上的平等性状况
    第一节 夫妻在家庭决策上的平等性状况
        一、丈夫享有较多的重大事务决策权
        二、妻子享有较多的日常事务决策权
    第二节 夫妻在家务劳动分配上的平等性状况
        一、经济资源造成的不平等家务分工
        二、性别观念造成的不平等家务分工
第五章 夫妻文化关系:价值观念上的共享性状况
    第一节 夫妻双方在性别观念上的共享状况
        一、丈夫对传统性别观念较为认同
        二、妻子策略性接受传统性别观念
    第二节 夫妻双方在消费观上的共享状况
        一、丈夫的消费以家庭为重心
        二、妻子的消费逐步转为家庭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改善夫妻情感沟通
        二、调整家务分工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刘庆邦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刘庆邦小说对家庭伦理的多元呈现
    第一节 家庭伦理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夫妻伦理
    第三节 亲戚伦理
    第四节 亲子伦理
第二章 刘庆邦小说对家庭伦理问题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当代家庭伦理问题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当代家庭伦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第三章 刘庆邦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忠实人性的“诚实”写作
    第二节 改善人性的“修行”写作
第四章 刘庆邦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
    第一节 家庭伦理叙事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家庭伦理叙事的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欺诈型同直婚姻的概念与生成原因研究
        2.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状态研究
        3.欺诈型同直婚姻之善意方权益保护路径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欺诈型同直婚姻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一) 同直婚姻的概念
    (二) 同直婚姻的类型
        1.欺诈型
        2.拟态婚姻型
        3.有限互助型
    (三) 欺诈型同直婚姻的产生原因
        1.“异性爱主义”婚恋观根深蒂固
        2.生育需求主导的性伦理观普遍存在
        3.同性婚姻合法化尚未实现
        4.同性恋污名化现象长期存在
二、欺诈型同直婚姻中善意方权益的现实面向
    (一) 配偶权益实际丧失
        1.缔结婚姻的自由意志被剥夺
        2.同居义务得不到实现
        3.夫妻忠实义务难以保障
    (二) 生命权与健康权遭受威胁
        1.传染性疾病的感染风险
        2.家庭暴力的潜在威胁
        3.心理健康风险
    (三) 财产权益易受侵害
三、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
    (一) 民法视阈下的理论依据
        1.婚姻欺诈行为的民法规制
        2.婚姻契约论下的违约责任
        3.配偶权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
    (二) 多元学科视阈下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视角的婚姻市场失灵说
        2.法理学视角的婚姻自治与国家干预说
        3.社会学视角的文化公民理论
四、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的适法困境
    (一) 婚姻效力规制路径无法适用
        1.无效婚姻不包括欺诈型同直婚姻
        2.婚姻可撤销事由未涵盖性取向欺诈
    (二) 诉讼离婚路径存在障碍
        1.“感情确已破裂”认定标准狭隘
        2.善意方取证举证存在困难
    (三) 离婚损害赔偿难以实现
五、欺诈型同直婚姻中善意方权益保护的制度完善
    (一) 完善欺诈型同直婚姻离婚诉讼制度
        1.拓宽“感情确已破裂”的认定标准
        2.调整离婚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3.子女抚养权和财产分配适当照顾善意方
    (二) 将欺诈型同直婚姻纳入可撤销婚姻制度
        1.欺诈型同直婚姻可撤销具备正当性
        2.欺诈型同直婚姻可撤销具备可行性
        3.欺诈型同直婚姻“性取向欺诈”的成立要件
        4.适当延长欺诈型同直婚姻的撤销权除斥期间
        5.法院应为欺诈型同直婚姻撤销机关
    (三) 适度扩大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1.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作扩大解释
        2.冷暴力应认定为家庭暴力类型
        3.增设离婚损害赔偿兜底条款
    (四) 进一步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
表1.2016-2018年欺诈型同直婚姻离婚纠纷案件
参考文献
致谢

(7)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及研究现状
        1.1.1 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
        1.1.2 沈从文小说研究现状
        1.1.3 沈从文小说家庭叙事的研究现状
        1.1.4 研究不足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阐释
        1.4.1 家庭
        1.4.2 家庭叙事
2 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2.1 中国现代文学家庭叙事的背景
    2.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
    2.3 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沈从文的家庭叙事
3 城市家庭叙事形态:变异与残破
    3.1 血亲关系的淡薄
        3.1.1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疏远
        3.1.2 亲属关系:隔阂失序
    3.2 婚恋关系的变异迷失
        3.2.1 婚恋围城:无爱的困顿与爱的畸变
        3.2.2 婚外情:肉体型与灵肉合一型
4 乡村家庭叙事形态:悲凄与温情
    4.1 血亲关系的浓厚
        4.1.1 亲子关系:父慈子孝
        4.1.2 亲属关系:友善和谐
    4.2 婚恋关系的琴瑟和鸣与悲凄恸人
        4.2.1 普通民众的婚恋生活:琴瑟和鸣
        4.2.2 边缘群体的婚恋生活:悲凄与缠绵
5 结语:沈从文的意义与寂寞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克思家庭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之处
2.马克思家庭思想的萌芽
    2.1 《爱之书》中马克思早期对爱情的理解和探索
        2.1.1 爱情是忠贞与坚守
        2.1.2 爱情是双方的相互爱慕
        2.1.3 爱情之路是不平坦的
    2.2 《歌之书》中对爱情究竟是什么的思考
        2.2.1 爱情是一种渴望之爱
        2.2.2 爱情可以战胜权力与金钱
    2.3 《论离婚法草案》中对婚姻自由的阐述
        2.3.1 结婚自由
        2.3.2 离婚自由
3.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展开
    3.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精神运动的批判
        3.1.1 对黑格尔从国家到家庭和市民社会的运动的批判
        3.1.2 对黑格尔从家庭和市民社会到国家的运动的批判
    3.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制度下夫妻关系的探讨
        3.2.1 “粗陋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夫妻关系
        3.2.2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夫妻关系
    3.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共产主义家庭的阐述
    3.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家庭从“唯一的社会关系”到“从属的关系”
        3.4.1 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3.4.2 家庭中产生奴隶制
        3.4.3 家庭演变为“从属的关系”
        3.4.4 家庭名存实亡
4.马克思家庭思想的成熟
    4.1 《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家庭”
        4.1.1 资产阶级家庭的异化
        4.1.2 无产阶级被迫独居或公开卖淫
        4.2.1 血缘家庭
        4.2.2 普那路家庭
        4.2.3 对偶制家庭
        4.2.4 父权制家庭
        4.2.5 专偶制家庭
5.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理论溯源及其内在张力
    5.1 马克思家庭思想的理论溯源
        5.1.1 柏拉图家庭思想对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影响
        5.1.2 马克思对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借鉴
        5.1.3 马克思对黑格尔家庭思想的扬弃
        5.1.4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家庭思想的批判
        5.1.5 马克思对摩尔根家庭思想吸收与改造
    5.2 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内在张力
        5.2.1 应有和现有之间的张力
        5.2.2 理性和现实之间的张力
        5.2.3 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张力
6.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发挥
    6.1 艾瑞克?弗洛姆对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发挥
        6.1.1 艾瑞克?弗洛姆的家庭之爱的基本要素
        6.1.2 艾瑞克?弗洛姆的家庭之爱的具体形式
    6.2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家庭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6.3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发挥
        6.3.1 女性受压迫的家庭根源分析
        6.3.2 实现男女平等的家庭途径
7.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1.4 研究思路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2.3.2 重塑认知图绘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2.4 小结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3.5 小结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中国婚礼的伦理意义及其现代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价值
    二、选题相关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视角和方法
    四、行文框架
第一章 婚姻的伦理法意义
    第一节 个体间“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第二节 “合二姓之好”的宗族实体性绵延使命
第二章 婚礼的实体性本质及其源起流变
    第一节 作为婚姻缔结环节实体性呈现的婚礼
    第二节 婚礼之源考
    第三节 婚礼的成熟形态
        一、“昏礼者,礼之本也”
        二、婚礼、婚仪、婚俗之辩
第三章 婚礼仪式的伦理呈现
    第一节 男女双方伦理性结合的庄严表达
    第二节 家族网络中的身份承认
    第三节 宗族实体的纵向绵延
第四章 现代中国社会婚礼仪式的伦理反思
    第一节 伦理方式的根本转向
        一、伦理实体的结构
        二、原子式个体的风行
    第二节 婚姻能力式微
        一、婚姻观念转变
        二、“礼”的意义缺失
结语:婚礼之伦理回归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和谐性爱在夫妻离别之后……(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D]. 刘萱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的家庭伦理[D]. 胡波. 暨南大学, 2020(04)
  • [3]论新世纪上海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书写[D]. 王振锋.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的夫妻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Z社区为例[D]. 官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刘庆邦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D]. 柏丽亚.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欺诈型同直婚姻善意方权益保护研究[D]. 吴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庭叙事[D]. 敬玥.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马克思家庭思想研究[D]. 黄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10]中国婚礼的伦理意义及其现代嬗变[D]. 胡盛澜.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夫妻分居后的和谐性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