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艺术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看法

我对艺术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看法

一、艺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韩菽筠[1](2021)在《中国声乐演唱及音乐教学拓荒者——应尚能学术贡献探赜》文中认为应尚能(1902年2月25日—1973年11月22日)是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家(男中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①本文通过梳理其艺术人生,总结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声乐演唱实践与特色,音乐创作概况与特征,声乐教学方法与原则,音乐理论着述与价值。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中,可见欧洲传统歌唱艺术的"本土化"进程,中国新型声乐作品中西音乐语言的融汇方式及中国声乐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求索、争鸣、繁荣之路。

靳薇弘[2](2021)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研究》文中提出邓建栋是我国当代着名二胡演奏家,当今二胡届的杰出人物。1985年,邓建栋获得江苏省首届青少年二胡比赛第二名的成绩,同时他的处女作《姑苏春晓》获得了新作品创作奖,后一直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他的演奏曲目涵盖二十世纪以来众多经典二胡名曲。如今,邓建栋不仅是当代音乐舞台上活跃的二胡演奏家,更是以演奏融传统与现代,集学院与民间为一体而着称。对于这样一位在二胡演奏艺术发展具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而言,对他的演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运用洛秦教授的“音乐人事”理论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演奏作品和参与相关音乐互动等田野作业形式,整理邓建栋音乐历程的线索,进而寻找其音乐演奏风格变迁的原因。第一部分主要梳理邓建栋早年的求学之路到如今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艺术历程。第二部分主要从邓建栋二胡演奏风格特点及成因两方面,结合谱例来探究其二胡演奏具体风格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探究邓建栋演奏艺术观念及对于“正”字的演奏追求。最后分析邓建栋在二胡演奏与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并提出笔者的思考和见解。

蹇丹婷[3](2021)在《社会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改革之我见 ——以大连市艺术培训机构为例》文中指出笔者通过自身在大连市博霖艺术培训学校、启点艺术培训学校、爱瑞丁艺术培训学校、孙毅艺术课堂四所艺术培训机构教学实践发现,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和青少年、成人有着巨大差异,他们的“一对一”钢琴学习需要符合自身年龄特征,切不可将各个年龄段的钢琴教学混为一谈,但是能够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维和方法、积极做出改善幼儿“一对一”钢琴教学出现的问题的教师少之又少。对幼儿“一对一”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光为了该种教学模式的长远发展,同时也能真正对学生有益,由此开始了笔者对于此篇文章的撰写。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当中,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线下“一对一”钢琴课程被迫暂停,大连市艺术培训机构和钢琴教师无法及时应对导致一部分机构倒闭,一部分学生的钢琴学习就此耽搁了下去。而笔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在自己的钢琴教学中积极做出了一些尝试来应对这种社会教学环境突发状况,对于学生“一对一”钢琴学习的连续性和坚持性起到了一些作用。基于这种情况,笔者更加坚定了完成此篇论文的意愿和决心。本篇论文研究方法主要利用文献分析法:大量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借鉴;案例分析法:对笔者和其他“一对一”钢琴教师教学经验案例加以分析;实地调查法:进行实地探访,亲身体验教学过程;访谈法:对不同的钢琴教师和学生家长采访调查。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教学尝试和个人见解启发钢琴教育者的思考,和阅读此篇论文的钢琴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探讨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的优化和突破,使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能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并保持幼儿钢琴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高的学习效率。笔者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社会钢琴学习背景,利用自身全新的视角对“一对一”钢琴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对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并不完全肯定或否定,而是寻求在保持该种教学方式不可替代性的同时又能尽量弥补其教学上不足的一些方法和尝试。

柏雨佳[4](2021)在《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洪是我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他对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投身于教育事业,始终站在音乐教育的第一线。陈洪在音乐教育理论思想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建国后,他将重心放在师范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陈洪的名声却不如同时期音乐家,关于陈洪的资料数量与他的成就并不匹配。笔者通过翻阅陈洪生前发表的文献、档案馆的搜集、前辈们对陈洪的评价以及采访陈洪的学生笔者的曾经的老师王岩,采访的资料为本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归纳和总结前辈们的文章文献,从陈洪的文章中探寻他的音乐思想,但任何问题都要放在历史背景下进行探究,笔者对他的实践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背景探究,他的前半生专注于专业音乐教育,后半生将重点放在师范音乐教育,于是笔者分别对两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归纳总结陈洪先生的实践活动和音乐思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20世纪音乐教育的理解,并对当下的师范音乐教育给予启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为陈洪及其音乐教育思想起源,介绍了陈洪的经历生平及其音乐教育思想所产生缘由和背景;第二章为专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从对多方面背景的探究入手,对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对此章进行论述;第三章为师范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从社会背景和音乐教育体制探析,全面梳理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音乐教育思想;第四章对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的思考,对当下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作出一定的建议。

战红岩[5](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杨洋[6](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研究说明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吴斌[7](2020)在《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在了解传统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马岚花[8](2020)在《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文中指出《乐艺》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出版的音乐刊物。其由青主担任主编,属于季刊,每三个月出版一期,总共出版了六期。《乐艺》虽然只出版了六期,但内容颇丰、学术性很强、质量极高,其精美的装帧和讲究的印刷,更是当时其他音乐刊物所少有的。它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载体、一个传播科学信息的媒介、一个学习音乐知识的窗口、一个音乐交流平台,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民国音乐期刊《乐艺》为对象,围绕其做全方位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介绍20世纪上半叶音乐期刊的发展状况,清晰《乐艺》的历史定位,梳理它与当时其他音乐期刊的关系与异同,继而描述其诞生的历史必然;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深入挖掘推动《乐艺》发展的创刊群体与撰稿群体,梳理他们给予《乐艺》的不同程度的贡献;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对《乐艺》所涉器乐作品、歌曲作品、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等进行逐一细致分析,总结出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的价值;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深入剖析《乐艺》对我国音乐理论建设、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乐艺》作为上海国立音专的学术性综合音乐刊物,在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虽因社会客观因素而被迫停刊,但它留下的珍贵历史信息值得我们立足各个角度去深入挖掘。

洪学明[9](2020)在《论术语“国乐”》文中认为“国乐”一词不仅自古就有,而且到现在都一直在被广泛使用。笔者搜索了目前大陆通行的音乐词典,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中国音乐词典》、康讴《大陆音乐词典》、王沛纶《音乐词典》都没有收录“国乐”这一词条。仅有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中收录了“国乐”这一词条,其释义为:1.中国古代宫廷音乐;2.中国传统音乐。而我们日常看到的报纸杂志、论文专着中的“国乐”往往含有20世纪新创作的音乐,则此定义不能涵盖;今天宫廷音乐已经成绝响,那么会否因为缺失该部分内容,而认为该定义已不准确,或该术语已不成立。并且根据目前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来看,宫廷音乐亦是传统音乐中的一类。可以说,《音乐百科词典》中对“国乐”一词的释义矛盾重重。本论文将从“国”字入手,由“国”字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国家”的定义,进而探讨我国古代和近代“国家”观念的转变。在明了“国”以后再来讨论“国乐”的含义。本文中,笔者将以1840年作为一个分界线,以音乐类词典和非音乐类词典、古代文献和近代文献为依据,试图分别梳理古代国乐和近代国乐的释义,将两者进行比较,探究其是否有所变化。然后再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观的不同来分析我国古代和近代“国乐”的范围。最后得出“国乐”的总定义。

张迪[10](2020)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文中认为民族音乐的欣赏是民族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听懂我们的民族音乐,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绪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最终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促进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为学者提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本论文旨在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并探讨性别、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等因素对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根据产生影响因素的可能性原因为如何提高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提供参考性建议。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编制《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实地调查。通过便利取样和目标式抽样得到六所初中,其中两所有民族乐团且民乐团为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有民族乐团(民乐团不是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无民族乐团(亦无西洋乐团);每所学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中抽签的方式抽取50名八年级学生。笔者于2019年10月份开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收集数据后,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假设民乐团的某些因素会影响民乐团所在学校学生(包括普通学生与民乐团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验证假设。研究工具为笔者编制的《学校民族音乐教学条件基本状况调查表》和《上海市初中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四大部分,在进行专家效度及两次预测试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调查表包括音乐教师情况、教育资源分配、学校是否有民乐团等构成。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论:1、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各部分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最优,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次之,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稍弱,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此次调查测试总体成绩分布为左偏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接近最小值,总体成绩为中等偏低。2、影响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因素有:性别、校外是否参与音乐兴趣特长班、校外是否参与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所在学校是否有民乐团、民乐团学生来源与数量、民乐团指导教师来源。根据结论,笔者对音乐教师、家长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艺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声乐演唱及音乐教学拓荒者——应尚能学术贡献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尚能对中国声乐演唱事业的贡献
二、应尚能对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贡献
三、应尚能对中国音乐创作事业的贡献
四、应尚能对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贡献

(2)“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邓建栋艺术生涯概述
    第一节 根植民间戏曲音乐的历练之路
    第二节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求学之路
    第三节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织的探索之路
    第四节 演奏审美的追求之路
第二章 邓建栋二胡演奏风格分析
    第一节 邓建栋二胡演奏风格特点
    第二节 邓建栋二胡演奏风格成因
第三章 邓建栋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创造及演奏追求
    第一节 邓建栋二胡演奏意境创造
    第二节 邓建栋“正”的演奏追求
第四章 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对于新时期演奏及人才培养启示
    第一节 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对于演奏者的启示
    第二节 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对于人才培养者的启示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记录(部分)
附录二: 论文调研资料(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社会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改革之我见 ——以大连市艺术培训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什么是“一对一”钢琴教学
    (一)通俗化的理解
    (二)我国“一对一”钢琴教学背景发展脉络概要
        1.钢琴的传入
        2.逐步正规化、规范化
        3.繁荣和停滞
        4.新的发展
        5.逐步社会化、普及化
二、社会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二)钢琴“一对一”教学的重要性
三、社会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环境及教学内容单一
    (二)教师教学习惯于传统惯性思维,转变意识不强
    (三)家长“功利”观念干扰教学进度
四、社会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如何突破
    (一)优化课堂环境和教学内容
    (二)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意识和思维
        1.充分利用多样化手段
        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形式
        3.有效对接启蒙集体课
        4.有效结合音乐趣味课
        5.灵活应对社会教学环境突发状况
        6.有效营造学生课后练习氛围
    (三)有效引导家长改变孩子学琴“功利”观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陈洪及其音乐教育思想起源
    第一节 生平简介及贡献
    第二节 音乐教育思想起源
        一、哲学思想
        二、国乐改革思想
        三、客观现实因素
第二章 陈洪专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背景探究
        一、社会背景
        二、音乐教育体制背景
    第二节 陈洪专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一、广州音乐院
        二、特殊时期国立音专
        三、南京国立音乐院
    第三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探究
        一、武器艺术论
        二、普及与引进
第三章 陈洪师范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探究
    第一节 师范音乐教育背景探究
        一、社会背景
        二、音乐教育体制背景
    第二节 陈洪师范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一、成立音乐系
        二、五年制专科
        三、文革前后
    第三节 师范音乐教育成果
        一、音乐教学成果
        (一) 视唱练耳教学
        (二) 对位化和声教学
        (三) 小提琴教学
        二、培养学生
    第四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探究
        一、坚持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区别
        (一) “舞台”与“讲台”
        (二) 努力办好师范大学
        (三) “声乐不能只唱咏叹调”
        二、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一) 为师之本
        (二) 教师大计,师德为首
        (三) 重视教学方法
        (四) 以“慈”为师
        三、全面化发展
        四、中小学教育思想
第四章 对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的思考
    第一节 对当下音乐教育的思考
    第二节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给当下音乐教育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二、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加大教学实践力度,提高学生自主操作能力
四、彰显学生主体,审视开放效果
五、建立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8)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
    第一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
        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音乐期刊(1906-1919)
        二、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20-1929)
        三、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30-1939)
        四、20 世纪4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40-1949)
    第二节 《乐艺》纵横观
        一、纵向发展,一脉相承
        二、横向渗透,互为影响
    第三节 “乐艺社”与《乐艺》的问世
        一、“乐艺社”简介
        二、《乐艺》的问世
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
    第一节 撰稿者萧友梅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二节 撰稿者青主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三节 撰稿者周淑安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四节 其他撰稿者
        一、耳熟能详的音乐家
        二、外籍音乐家
        三、主攻民乐的音乐家
        四、歌词作家
        五、“默默无闻”的撰稿者
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
    第一节《乐艺》的装帧特色
    第二节《乐艺》的栏目设置
        一、各期目录内容概览
        二、《乐艺》主要栏目简介及作品数量统计
    第三节《乐艺》的主要栏目内容分析
        一、“曲谱”栏目
        二、“歌谱”栏目
        三、“着述”栏目
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音乐理论建设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实践
        一、学校音乐教育
        二、大众音乐教育
    第三节 音乐文化传播
        一、国外音乐文化的引介
        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论术语“国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国”字概念梳理
    第一节 “国”字的流变
    第二节 城市的产生
    第三节 “国家”的定义与“国家观”的转变
第二章 古代“国乐”概念及其外延
    第一节 古代字典中的释义
    第二节 古文献中的释义
    第三节 古代“国乐”概念的外延
第三章 近代“国乐”概念及其外延
    第一节 现代词典中的释义
    第二节 近代文献中的释义
    第三节 近代“国乐”概念的外延
结论
表格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聚焦民族音乐欣赏的缘由
        二 聚焦上海市区域研究的缘由
    第二节 立题意义
        一 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二 促进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
        三 为学者提供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待回答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待回答问题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限制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 建构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框架
        二 制作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测量工具
    第五节 名词解释
        一 民族音乐
        二 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三 初中生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 国内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第二节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相关研究
        一 学生音乐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第三节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与论证
        一 对上海市现行课标及教材“民族音乐欣赏”部分的解读
        二 对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的论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抽取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 问卷的开发与编制
        二 问卷内容与题目类型
        三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四 预试试题项目分析
        五 正式问卷形成
    第四节 实施流程和计分方式
    第五节 资料分析
    第六节 研究进度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正式样本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一 正式样本性别分布
        二 正式样本校外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三 正式样本校外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初中生(全体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一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全貌
        二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不同维度表现概况
        三 不同类型学校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概况
    第三节 不同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一 性别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二 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三 校外是否参加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四 学校使用教材版本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五 学校性质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六 民乐团相关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现状
        二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 对音乐教师的建议
        二 对家长的建议
        三 对学校民乐团的建议
        四 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上海市初中音乐教材民族民间音乐部分解读
附录 B 问卷编制所用蓝本原始版及笔者翻译
附录 C 专家效度综合
附录 D 学校民族音乐教学基本状况调查表
附录 E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 F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现场照片
致谢

四、艺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声乐演唱及音乐教学拓荒者——应尚能学术贡献探赜[J]. 韩菽筠. 中国音乐学, 2021(04)
  • [2]“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研究[D]. 靳薇弘. 扬州大学, 2021(09)
  • [3]社会幼儿钢琴“一对一”教学改革之我见 ——以大连市艺术培训机构为例[D]. 蹇丹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陈洪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 柏雨佳. 扬州大学, 2021(09)
  • [5]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J]. 吴斌. 青海教育, 2020(12)
  • [8]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D]. 马岚花.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9]论术语“国乐”[D]. 洪学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D]. 张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我对艺术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