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笑容和尴尬

张艺谋的笑容和尴尬

一、张艺谋的笑容与尴尬(论文文献综述)

路小斐[1](2021)在《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研究(2000-2020)》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题材电影与新中国政权相伴而生,其诞生背景与生产机制决定了它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带有典型时代特征、政治色彩的中国电影类别范式。作为乡土文化、乡土风貌的直观载体,农村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曾一度是新中国电影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广大农村地区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下日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特点。在电影领域,农村也日渐失去了被表述的中心地位。进入新世纪,在国家惠农政策和文艺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下,在国内影人的不懈努力下,农村题材电影迎来了复兴的机遇。本文以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2000-2020年)为研究对象。回看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发现此类影片的生产、传播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后,相较于其他类别影片,农村片更加需要也更加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帮扶和支持,同时它们与时政的结合倾向也更为密切和明显,充分体现了农村题材电影艺术服务于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话语的鲜明特点。鉴于农村题材电影艺术与国家政策之间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本文尝试将政策分析及数据统计引入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历程探讨,以时间为线索,以时代背景和官方政策为依托,在数据统计、文本细读、导演访谈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新世纪农村片进行发展阶段的划分,旨在直观辨别新世纪农村片的发展趋势与总体走向。通过查阅文献及影片梳理、统计,以此类电影历年产量作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同期政策及电影流变规律,将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渐起期(2000-2005年)、蓬勃期(2006-2012年)、回落期(2013-2016年)、机遇期(2017-2020年)四个阶段。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回顾农村题材电影的历史源流,阐明此类电影在新世纪的总体发展状况。接着,在数据统计与政策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章至五章分别对应四个时期,主要围绕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在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展开探讨。结语章节从乡土中国视角出发,阐述在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呈现下总体欣欣向荣、却不乏凋敝落寞的现代乡村景观,发掘新世纪乡土影像中所蕴含的人情社会、乡土中国等深层文化意涵。本文试图能够相对全面、客观地就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流变历程进行一番全景式的描绘和探讨,希望借此为中国电影相关研究的拓展贡献绵薄力量。

顾芳绮[2](2021)在《黑色幽默电影中的影像空间研究 ——以毕业作品《马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空间是其叙事的基本手段。现实空间是对影片画面中现实场景的复原,是作为影片结构的第一层空间;镜头空间是指单个镜头所拍摄的画面,是多个空间艺术元素并置存在的第二层空间结构;形象空间具有相对完整性,包括了现实空间和镜头空间,从画面到段落形成完整的影像,是作为电影的整体结构意义上的空间,带有总体构成的性质。在新的影像时代,黑色幽默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力图消除和改变传统固有的思维定式。不仅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艺术特性,在发挥电影媒介艺术表达的同时提高了观赏性,强化了空间内原有的内在含义。正是因为创作者对于“空间”的极致把控,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才使得黑色幽默电影与其它类型电影相比独具魅力。本论文以毕业作品《马凡》为例,按照影像空间的三个层次划分,讨论了黑色幽默电影中影像的空间特征。首先,联系了创作者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总结出黑色幽默电影中具有典型性的地理景观;其次,通过反常规镜头语言挖掘人性更深层次的意义;最后,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形成极具风格化的艺术形象。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挖掘对当下黑色幽默电影创作提供了参考意义。

陈再见[3](2021)在《风台赶鱼人》文中研究说明1戴清弢三十岁那年,曾在心里暗想,三十五岁得结婚,四十岁之前生孩子,那样一来,孩子十八岁时,他最多也就五十八岁,还没退休,如果再往后拖,结婚啊包括生孩子,就没多少意义了。要是万一,四十岁之前还不能找到合适的女人,那就算了,一辈子不结婚了,孩子也不生了,像身边那些反生育主义的年轻人,极端地认为如果谋杀是将他人的生命缩短,

周祥东[4](2020)在《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艺谋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奇,擒金熊、俘金狮、收金马、捧金鸡,在国内外电影节(展)上荣获奖项无数,收获了大批拥趸者。在他执导的一系列影片中,男性从中心走向了边缘、女性由边缘走向了舞台,影像中的女性身体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传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身体,铭刻着多重话语。从1987年到2019年,张艺谋电影对女性身体图景的呈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女性身体叙事角度探析、解读张艺谋电影,能够从新的角度发现电影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含义、辨明张艺谋执导电影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基于以往关于张艺谋电影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张艺谋电影细致的观摩,在身体叙事学、符号学、女性主义等理论的支撑下,运用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张艺谋三十年来执导电影的女性身体叙事方式进行分析,全面剖析出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叙事特点,并探究隐藏其中的女性意识、辨明时代文化对女性身体形塑的影响。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章节。首先是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一章是女性身体与张艺谋电影的叙事。主要探究女性身体与张艺谋电影叙事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而提出女性身体是电影创作的“元”语言,它在推动电影叙事发展的同时也暗含女性意识这一论断;第二章是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话语流变。本章以时间为线索,以1990年与2000年为分割点,探寻三个时期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话语的流变,即分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是如何呈现女性身体,以及不同时代语境中身体叙事背后暗含的女性意识是以何种方式在场的;第三章是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意象群。通过对张艺谋执导电影的细致观摩,按照影像中女性身体的呈现类型,将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意象分为情欲自由的身体、疯癫病态的身体、生育工具的身体、置换资本的身体四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影片文本论述四种意象的特征;第四章是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叙事特点。从女性身体叙事角度出发,通过“描绘身体部位”的叙事策略、“规训女性身体”的叙事立场、“女体充满欲望”的叙事动力、“身体灵肉冲突”的叙事模式四个方面探究女性身体对到张艺谋电影叙事的影响;第五章是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话语局限。通过对张艺谋电影在女性身体叙事上存在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表达、女性真正气质沦丧以及迎合消费文化三点局限进行剖析与批评,探寻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的发展空间;最后是结语,对三十年来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进行系统总结、评价,在充分肯定张艺谋电影通过女性身体叙事展现女性自主意识的同时,提出消费文化视域下女性身体向商业献祭的不可取性,呼吁中国电影创作者要警惕女性身体陷入消费主义与男权话语的囚牢,只有这样才能让女性摆脱“被看”的命运、女性形象才能在影像中得到长足发展!

张雨[5](2020)在《电影剧作中环境的艺术功能与表现方式 ——以原创剧本《木权花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电影剧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参与情节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电影编剧应当注重环境的设计与表现。本文结合原创剧本《木槿花香》,论述了电影剧作中环境的艺术功能、表现途径以及如何处理环境与其他叙事元素之间的关系。首先,环境具有交待故事背景、渲染场面气氛和揭示人物心理的功能。编剧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直接向观众展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环境有助于渲染场面气氛,增强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除此之外,环境也可以承载人物的内心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其次,在电影剧作中,环境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与场面空间加以表现。人物语言可以传递有关环境的信息,人物行动则能够使环境得以立体化地呈现。编剧对场面空间的设计,也有助于反映出故事的环境与背景。最后,环境与人物、情节等叙事元素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应当恰当处理。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和影响,环境塑造了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与言行也反作用于环境发展。情节与环境相互交织,情节在环境中展开,环境参与情节建构并推动情节发展。

张丹[6](2019)在《从现实对抗到精神探寻 ——中国小城镇电影研究(1935-2018)》文中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往往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诠释,学术界也多以城市电影和乡村电影来概括中国电影在社会景观上呈现的两大类别。然而,纵观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和乡村之间并非有鲜明的界限划分,而是存在着过渡性区域,即小城镇。20世纪80年代,随着小城镇概念的提出,小城镇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90年代,小城镇因其自身独特的社会表征成为部分初登影坛的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书写场域。中国电影展现的社会样态也不再仅限于充满现代文明的城市和弥漫乡土气息的农村,开始有了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先进等多重矛盾因素相互融合、渗透、碰撞、撕扯的过渡性区域。小城镇电影逐渐成为与城市电影、乡村电影并列的重要电影类别。影坛上关于小城镇电影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早期小城镇电影侧重观念先行、政治先行的主流叙事,小城镇的空间主体性尚未形成,这与小城镇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早期被动的现代化进程使小城镇电影呈现出更多的乡土色彩,城市作为被邪恶入侵的对象遭遇着强烈的批判。战争年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小城镇成为众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释放苦闷的避风港。建国后,小城镇与城市、乡村共同建构着集体主义理想和集体反思的主流话语。后来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小城镇电影在电影语言和审美观念的现代化问题上开始进行多元探索。可见,小城镇电影长期被统一进主流话语,其本身特有的空间寓意和艺术想象也由此被遮蔽。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影坛开始集中出现一批以小城镇为主要叙事空间的作品。它们大多出自于部分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创作,以突出的底层视角、鲜明的纪实风格,以及多样的个体书写展现小城镇的现实风貌和小城镇人的生存状态,由此开启了不同于城市电影和乡村电影主流文化书写的边缘叙事。这些作品赋予了小城镇空间充分的主体性,小城镇空间通过影像语言的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景观特征,有着多元、开放的深层寓意,折射着复杂的社会语境。与此同时,学术界掀起空间转向的理论思潮,其突破文本的多学科交叉视角,为我们审视小城镇电影的空间主体性提供了有效依据,也为我们全面、客观、深入地把握电影与小城镇社会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能。随后,影坛上有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小城镇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进行艺术想象,但空间主体性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叙事策略,多元的主题及丰富的个体体验逐渐取代空间的主导地位成为小城镇电影的叙事重点。因此,小城镇在这些作品中往往成为个体怀旧、情感宣泄、社会批判的主要场域。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小城镇在经济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小城镇电影的影像书写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部分第六代导演一改之前的“残酷”现实叙事和批判姿态,试图建构小城镇社会新的精神矛盾空间。青年导演则在类型创作和艺术探索上不断创新,小城镇电影因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样态。可见,空间主体性不再是小城镇电影建立自身合理地位的唯一标准,空间表征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空间参与主题叙事和风格建构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强化了电影与小城镇社会之间的互动想象关系。因此,小城镇电影特有的文化内涵及社会意义不是城市电影和乡村电影等主流叙事可以替代的,小城镇电影正在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参与着中国电影的影像书写和艺术表达。

Minah Febriani Budianto(蔡明凤)[7](2019)在《论张艺谋电影中的纯爱主题 ——以《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和《归来》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爱是人最本质的情感,它是纯洁的观念,通过关系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爱情的观念和定义越来越复杂,其中,纯爱是最未被污染、基于仁义道德价值的一种爱情模式。纯爱可以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强的关系,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张艺谋的爱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和《归来》通过其主题、情节和叙述共同表达一定的纯爱价值,并体现了真实爱情的确定可靠。男女主人公的纯爱向观众表示拥有这样情感有能力发展成良好的关系。纯爱关系中的双方能够相互奉献,而献爱的行为会加固真诚持久的关系。最后,通过这三部电影的情节结构探讨纯爱电影的艺术追求和纯爱电影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杨欣[8](2019)在《乡土·人性·诗意·现实 ——吴天明电影艺术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电影创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吴天明作为西部电影的拓荒者和引路人,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吴天明导演艺术研究以其电影文本为切入点,以电影中的时代经验、乡土意识、族群文化、人性观照、现实主义、诗意影像、物态空间等为关注焦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思潮的冲撞、融合为考量坐标,力图展现具有多重身份的吴天明导演在历经中国西部电影风云变幻后日益成熟的艺术造诣与审美理想。作为一名充满人文情怀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创作与时代症候密切关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一贯的审美趣味与不同的风格走向。本文在挖掘吴天明创作中的使命意识与精神信仰的基础上,试图探寻其电影文本的理论价值和文化学意义。吴天明作为西部电影的重要导演、西影第三任厂长、第五代导演的“教父”,他为中国电影培养了一批有艺术造诣的创作人才,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伯乐,为我国电影的发展及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对吴天明电影创作的研究同时也是对西部电影发展脉络以及美学风格的观照,为西部电影的发展总结经验,为中国电影探索可鉴之策。论文拟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研究吴天明导演及其作品,探究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探索与坚守,展示他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解读其电影中所展现的审美叙事与影像格局。这既是中国西部电影视域下的审美呈现,又是西部电影本身包孕的艺术思辨。从时代经验与审美文化的角度审视吴天明导演,这是一种全新的观照角度与研究视角。论文从时代精神气候、乡土意识与审美基因、个体审美理想等角度对吴天明的电影文本展开详细的读解与评析,并对其导演风格进行归纳与总结。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关照吴天明创作的心理倾向与原始冲动,同时结合时代特性,挖掘其创作的集体意识烙印。与此同时,探究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探索与坚守,展示他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论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分析在时代精神气候影响下吴天明的创作嬗变,展现多元文化思潮在吴天明电影中的碰撞与融合。时代文化的新旧交替和矛盾锐化是吴天明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农耕文明传统美学的依恋和对都市文明高速发展的憧憬成为他此时电影创作的主题核心。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显现为:传统与现代的不同价值取向、农耕电影主题从单一向多维度审美嬗变、自省的人格与重塑等。第二章分析吴天明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印记与乡土意识的建构,并从族群特性以及遗传作用的角度出发,同时比较研究多元语境下的乡土经验。以此展现吴天明审美理想下独特的乡土美学,同时对族群原始精神进行剖析,解读吴天明的生活哲理与生命寓言。第三章从吴天明电影的形象塑造入手,以人物形象、性别观念等方面研究作品的“人性”意识。吴天明对人性问题的呈现与反思是其电影作品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人性”多元化且全面性的观照与反思。吴天明通过对性格鲜明、真实丰满的典型人物进行客观塑造,呈现出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主题。第四章通过对吴天明电影的纪实性、诗意性等方面的探讨总结导演的现实主义诗意美学。在比较研究西部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的同时,发掘其作品中所展示的审美理想与影像格局。这既是中国西部电影视域下的审美呈现,又是西部电影本身包孕的艺术思辨。第五章中结合吴天明的电影影像文本,在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探究环境因素对创作动机以及艺术审美倾向的作用。在对其影像中的物态空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读解与思考下,发掘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对于社会文化、心理特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深植于吴天明的创作冲动与审美倾向之中,也体现在电影作品的形象造型之上。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综合审视吴天明的电影艺术,归纳与总结他电影的整体风格,指出他电影的不足之处。在多元的时代语境下,重新读解吴天明与其电影作品,正确评价他对于中国西部电影的开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以吴天明为代表的中国第四代导演满怀艺术激情,询唤与坚守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与普罗价值。当下的电影创作正面临着艺术和商业的共生与博弈,经历多元价值的混乱与思想的震颤,遭遇文化的困境与突围的困惑。吴天明将个人理想与文化守望诉求于影像表达,他的影像世界凸显出跨时代的艺术感染力。在时代浪潮的变幻起伏中,吴天明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自觉完成时代主体精神的建构。他用赤诚之心书写对人民的热爱,他用敏感之心体悟对时代的困惑,他推动着中国西部电影的辉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俊虎[9](2019)在《刘恒影视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余年来的电影史实说明,文学是“电影的素材基地”,中国电影一直与文学保持着亲密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前期,我国影坛出现一次艺术高峰,电影导演“第五代”崛起,确立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形象,为电影史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这批作品中,在影视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刘恒的身影。之后,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迎来了新时期的第二个高峰,如在“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从现实真实状态中发掘人的生存状态,用更贴近生活的笔法呈现现实的作品,其中也有刘恒的身影。不论从投身影视创作的时长、创作作品的数量,还是从其艺术成就、商业口碑等角度看,刘恒都堪为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实践及作品值得深入研究。文乃言之载体,言为心声,刘恒的内在品格和创作理念是支撑他影视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他性格谦和温厚,人生阅历丰富,文学修养厚重,又能坚守社会使命感进行创作,将文字融汇进生命,不断在剧本创作中表达深刻的思考。首先,他认为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一样的性质,只要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哪一种方式都是有意义的。其次,他能正确理解影视艺术创作的综合性,影视文学仅是要素之一,所以应在这一环节中追寻意义。第三,刘恒对投拍后适当改动剧本表示理解,但出于对作品的责任感,不会放任他人修改,而是在“妥协”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另外,他对改编、作品结构与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等问题都有自己明确的理念。刘恒是在内、外因合力作用下走上影视文学创作之路的,文革结束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思潮,给中国文学和电影创作带来了又一个“蜜月期”是外因;刘恒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作为新写实小说创作主将,在故事的构思、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及语言的驾驭方面的优势是内因。刘恒影视实践早期,主要是对自创小说的改编,之后,他将改编的笔端转移到对他人小说的改编上,扩大了改编对象的选择范围,在影视文学质量与数量方面有了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改编理念与创作原则,进而进入了直接创作影视文学阶段。角色意识确立,创作日趋成熟。刘恒影视文学的主题内涵丰富,主要有:直面“食”“色”本性;从人物的行为表现和命运结局等呈现的宿命观;将目光放在社会底层普通老百姓身上,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对战争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阐释,战争是冷酷无情的暴力手段,而人性是柔软的温情寓所,战争最终以它的残酷打败温情、泯灭人性了吗?刘恒在作品中给出了他的思考;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云水谣》《集结号》等集中体现了新主旋律的特点。他的创作始终跟随时代,且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文学细腻地感受关照着人的改变,描述出在外在环境的冲击下,信仰、勇气、毅力、真诚、美好等珍贵品格的价值所在。刘恒把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放在首位。他的作品总的主旨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揭示生存的本相,以此探寻人生命的哲学意义,这一探讨自然离不开“人与生活”的纠葛故事。总体来看,刘恒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和挣扎在生活中的“小人物”、英雄主义男性、各色次要人物、及人物群像等一系列符合大众审美况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关于英雄人物的定位,刘恒向来坚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人物更接地气,能够真实地触动大众,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刘恒影视文学情节结构丰富多样,多见的是戏剧式情节,这是对我国叙事传统与民族性的坚持。此类情节采用渐入式的开端,在镜头缓缓的移动中,拉开故事的序幕,人物渐次登场,人物关系也不急于揭示,而是在对话中逐渐清晰起来,让观众随着眼前生活图卷的展开,渐渐走入剧中人物的情境中。矛盾冲突与结构方面,多样而复杂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多重人物关系相互连结,使剧情朝着看似合理却又无可奈何的方向发展刘恒的影视文学“不甘平凡”,情节的安排在震慑人的情感传达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刘恒将自己的小说作品影视化,台词口语化与方言使用是最突出的变化,他刻意通过“蒙太奇思维”手法,将电影化的想象意识投射到文字中,特别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将主客观、幻觉与现实进行交叉表现,将人物的意识通过潜意识里思绪的无序切换,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转换成视觉呈现。刘恒常常通过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控制节奏,在情感发展大趋势的牵引下使局势有张有弛,调控着剧情的节奏。在表达人物内心时,常以“通感”的艺术手段来使抽象的情感外化。刘恒试图借鉴“色彩视像化”手段,通过对色彩和声音的营造,选择合适的意象,调节自身的语言模式与表达方式,借象征内涵丰富情节意蕴。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着力最多的人物塑造方面,他的影视文学常常从平民视角展开叙事,关注小人物、“多余”人,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多面向呈现,描述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存现状,揭示精神方面的困境。使刘恒的影视作品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层次。其次,他的影视作品以零度视角审视故事情节,隐没宏大的时代背景等体现出新写实主义的风格,第三,为调适审美大众化需求,刘恒影视作品内容方面符合大众审美心理,乡音的使用、简单有力的对话个性化对白凸显人物,另外在戏剧性叙事、平民色彩方面都聚力于大众化传达。总之,刘恒对电影市场的认知与众不同,他从不把自己拘囿于作家“套子”,总是灵敏地审度时势,市场潮流的需要、大众审美的趋向,都在刘恒创作的考虑因素中。他像水一样自如地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照着社会的变化,用一如既往真挚的笔锋、变化多端的题材来反映时代和处于时代中的人群。刘恒的创作经历值得总结,他在文学性、故事戏、电影性、思想性方面的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金晨晨[10](2019)在《曹保平电影意象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曹保平的电影兼具商业性与思想性,获得了观众口碑和市场认可。他通过细微的电影语言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缜密的叙事框架,从而引发观众对复杂人性的思考。曹保平电影不乏精致的叙事技巧,兼具独特的影像风格,尤其擅长以别致的意象来表现创作意图。分析曹保平电影意象及其叙事功能,有助于深入探究曹保平电影的情节建构、人物塑造、主题倾向与总体风格,也为同类电影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借鉴。曹保平电影意象的类别与层级都很丰富,喜欢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钟情于方言、雨、车、饭桌、狗、鱼等具体意象,擅长刻画人物特定的表情,乐用多样而恰切的音乐意象。在曹保平电影中,人物犀利眼神意象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人物表情意象成为思想意识表达的窗口,反复出现的动物意象折射了人类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作为人文意象的车具有抒情与叙事的功能,而饭桌意象渗透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与权力角逐。地域意象营造了阴郁、苍凉的氛围,而雨意象介入叙事情节,建立回环套层式结构。从人声意象与音乐意象两方面细究曹保平电影的听觉意象与叙事功能。不同地域的人声意象具有迥异的叙事风格,山西方言形成纪实主义风格、云南方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东北方言制造喜剧效果。音乐意象中,钢琴音乐外化人物内心、单一弦乐营造氛围环境、电子音乐推动情节发展。曹保平电影的故事大抵是追寻爱情、成长蜕变、寻觅救赎;曹保平电影在底层人物命运的叙述中寄寓着人性探寻;曹保平电影所反映的乡风不纯、成长缺失、阶层分化等问题,无不来源于社会现实。

二、张艺谋的笑容与尴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艺谋的笑容与尴尬(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研究(200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概念界定:农民、农村与农村题材电影
        (1)农民
        (2)农村
        (3)农村片与农村题材电影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概述
    (一)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的历史源流
    (二)数据统计下新世纪农村片的发展脉络
    (三)解读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的政策动力
        (1)国家政策之于农村片的重要意义
        (2)关注广大农村是时代的要求
        (3)新世纪农村政策宣传的新期待
        (4)新世纪文艺政策的鼎力支持
    (四)峥嵘之路: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世纪开局:渐起期(2000-2005)
    (一)繁荣与沉寂:新世纪前夜的奠基
    (二)时代契机:农村电影“2131 工程”应时而生
    (三)使命传承:世纪之初的主旋律基调
    (四)与体制“共舞”:渐起期农村片的多重走向
三、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高峰:蓬勃期(2006-2012)
    (一)保守与探索:农村片多元化创作趋势愈发明显
    (二)紧随现实:蓬勃时期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革新
    (三)潮流涌动:农村题材“底层”叙事兴起
    (四)时代造就:农村题材精品力作相继涌现
四、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沉淀积蓄:回落期(2013-2016)
    (一)光影记录下的“脱贫攻坚”
    (二)农村题材佳作再续:演绎当代中国乡村百态
    (三)乡土情节一脉相承:跨代际群体的乡村坚守
    (四)“底层”叙事浪潮之后:乡村、乡民的再寻找
五、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时代契机:机遇期(2017-2020)
    (一)奋进的乡村: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再审视
    (二)再负使命:乡村振兴时代农村片的新机遇
    (三)焕发光彩:2020 年农村佳作的市场表现
    (四)日新月异:新晋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革新与市场探索
银幕呈现下新世纪的乡土中国
    (一)乡土中国银幕纪实: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乡村景观
        (1)欣欣向荣的当代农村图景呈现
        (2)凋敝落寞的农村生活观察纪实
    (二)乡土精神时代抒写: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涵
        (1)对乡村人情关系的典型刻画
        (2)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观念演变
参考文献
附录A 历年农村题材电影产量统计(2000-2020)
附录B 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片目表(2000-202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黑色幽默电影中的影像空间研究 ——以毕业作品《马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马凡》作品说明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毕业作品概述
第一章 黑色幽默电影中的现实空间
    第一节 公共空间展示生存的困境
    第二节 私人空间反映个体的焦虑
    第三节 网络空间影响主体的异化
第二章 黑色幽默电影中的镜头空间
    第一节 变形失衡的画面构图
    第二节 寓言化的镜头运动
    第三节 光影和色彩的反差塑造
第三章 黑色幽默电影中的形象空间
    第一节 声画对立的反讽意蕴
    第二节 空间组接的荒诞意味
    第三节 类型杂糅的后现代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附录
    附录1:短片《马凡》故事梗概、人物小传
    附录2:短片《马凡》剧本部分场次
    附录3:短片《马凡》部分分镜头脚本
    附录4:短片《马凡》海报
    附录5:短片《马凡》剧照
致谢

(4)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五、概念阐释
        (一)张艺谋电影
        (二)女性身体叙事
第一章 女性身体与张艺谋电影的叙事
    一、身体是电影创作的“元”语言
    二、女性身体推动电影叙事发展
    三、女性身体叙事隐喻女性意识
第二章 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话语流变
    一、女性身体的初现与反抗意识的启蒙(1987)
    二、女性身体的裂变与文化反思的转变(1990——2000)
    三、女性身体的消费与女性意识的消退(2002——2018)
第三章 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意象群
    一、情欲自由的身体
    二、疯癫病态的身体
    三、生育工具的身体
    四、置换资本的身体
第四章 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特点
    一、“描绘身体部位”的叙事策略
    二、“规训女性身体”的叙事立场
    三、“女体充满欲望”为叙事动力
    四、“身体灵肉冲突”的叙事模式
第五章 张艺谋电影女性身体叙事话语局限
    一、“菲勒斯中心主义”根深蒂固
    二、女性本真意识的逐渐沦丧
    三、迎合消费文化的媚俗姿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5)电影剧作中环境的艺术功能与表现方式 ——以原创剧本《木权花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剧本阐释
    引言
    一、发挥环境的艺术功能
        (一)利用环境交待背景
        (二)利用环境渲染气氛
        (三)利用环境揭示心理
    二、表现环境的途径
        (一)通过人物言行体现环境
        (二)通过场面空间反映环境
    三、恰当处理环境与其他叙事元素的关系
        (一)环境与人物相互影响
        (二)环境与情节相互交织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剧本
    故事梗概
    人物小传
    《木槿花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从现实对抗到精神探寻 ——中国小城镇电影研究(1935-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二、对象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何去何从:早期小城镇电影的家国叙事(1935—1978)
    第一节 城乡对立下的政治书写与个体彷徨
        一、政治和道德的说教
        二、个体情感的压抑与苦闷
        三、“家”与“国”的共同忧患
    第二节 现实空间的对抗与精神空间的矛盾
        一、传统伦理规制下的“罪恶空间”
        二、游离、辗转的主体空间
        三、个体情感映射下的“废墟空间”
    小结
第二章 坚定信念:改革开放后小城镇电影的集体叙事与风格化初探(1979—1995)
    第一节 主流话语下的历史反思与主体觉醒
        一、审视历史的人性批判
        二、规避政治的异域书写
    第二节 集体空间的遮蔽与地域空间的凸显
        一、主体生存空间的压制与异化
        二、异域空间下的风格化探索
    小结
第三章 驻足凝视:世纪之交小城镇电影的个体叙事(1995—2010)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下的多元创作与主题表达
        一、第六代导演的县城影像
        二、其他导演的主题叙事
    第二节 小城镇电影空间主体性的生成
        一、在个体记忆和想象中生成的历史空间
        二、在客观和主观镜头下生成的现实空间
        三、在主客体中生成的异质空间
    小结
第四章 精神超越:近年来小城镇电影的叙事转向(2011—2018)
    第一节 全球化浪潮下的创作调整与艺术突破
        一、叙事性的增强与叙事空间的延伸
        二、类型的丰富与风格的多样
    第二节 小城镇电影空间叙事的转向
        一、空间主体性的弱化与空间精神性的延续
        二、青年导演多元的想象空间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论张艺谋电影中的纯爱主题 ——以《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和《归来》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纯爱电影中的真实爱情观念及其价值
    第一节 爱到纯爱——从人最本质的情感到真实爱情
    第二节 中国式纯爱电影及其真实爱情的价值
    第三节 《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归来》真实爱情的持久性
第二章 《我的父亲母亲》保持纯朴爱情的“期望”
    第一节 “天真浪漫”的爱情主题
    第二节 情节和叙述核心: “再次重逢”的等待
第三章 《山楂树之恋》保持纯贞爱情的“承诺”
    第一节 “懵懂青涩”的爱情主题
    第二节 情节和叙述核心: “真爱永恒”的誓言
第四章 《归来》保持纯真爱情的“意志”
    第一节 “白头偕老”的爱情主题
    第二节 情节和叙述核心: “无怨无悔”的付出
第五章 纯爱电影的艺术追求及其积极贡献
    第一节 真诚持久的爱情关系给予心灵的安慰
    第二节 真诚持久的爱情关系给予青年的恋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乡土·人性·诗意·现实 ——吴天明电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代经验的现实观照
    1.1 多元思潮的角力与交合
        1.1.1 伤痕反思的人性复苏
        1.1.2 反精英的乡土回归
        1.1.3 改革大潮的寻根之道
    1.2 时代同步的题材尝试
        1.2.1 城乡爱情的初步体验
        1.2.2 商业传奇的戏剧趣味
        1.2.3 消费时代的守艺之困
    1.3 个体意识的成长仪式
        1.3.1 族群经验下的成人涅盘
        1.3.2 反叛与抗争中的自我救赎
        1.3.3 理想人格的自省与重塑
第二章 乡土西部的意识“绵延”
    2.1 乡土文化“集体无意识”
        2.1.1 族群归属的原始印记
        2.1.2 “乡土中国”的意识启蒙
        2.1.3 语境多元的乡土表征
    2.2 吴天明的乡土情结
        2.2.1 农耕影像中的诗性乡土
        2.2.2 形象塑造下的乡土典型
        2.2.3 民俗审美中的乡土意象
    2.3 时代风云下的乡土变革
        2.3.1 城乡文明的对峙与冲突
        2.3.2 价值取向的伦理自觉
        2.3.3 坚定的人民性立场
第三章 揭橥多维“人性”的影像叙事
    3.1 西北群像与文化隐喻
        3.1.1 代代相继的父式寓言
        3.1.2 因循守旧的观念桎梏
        3.1.3 抗争与屈从的心理定势
        3.1.4 苦中作乐的卓绝意志
        3.1.5 真善美的人格结构
    3.2 爱与美的女性谱系
        3.2.1 爱与美的人格符号
        3.2.2 意识主体的复杂呈现
        3.2.3 理想化的女德守望
    3.3 卡里斯马的现世神谕
        3.3.1 卡里斯马的化身
        3.3.2 卡里斯马形象群
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诗意美学追求
    4.1 文化西部的诗意纪实
        4.1.1 意味隽永的真实追求
        4.1.2 现实西部的诗意审美
        4.1.3 人道主义的理想坚守
        4.1.4 西部纪实的审美经验
    4.2 现实主义美学的变革呈现
        4.2.1 文化表象的继承与重塑
        4.2.2 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4.2.3 价值选择的困惑与彷徨
第五章 文化地理与吴天明电影生产
    5.1 地缘“基因”与主体性结构
        5.1.1 苍石黄土的尊严礼赞
        5.1.2 田园藩篱的人生寓言
        5.1.3 关中秦风的文化余晖
        5.1.4 楚蜀风韵的傲骨柔情
    5.2 城市异托邦的二元印象呈现
        5.2.1 作为理想彼岸的城市
        5.2.2 作为深渊之境的城市
    5.3 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交锋
        5.3.1 敏锐包容的问题意识
        5.3.2 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第六章 吴天明电影创作的综合审视
    6.1 吴天明导演艺术的整体风格
        6.1.1 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6.1.2 多元文化价值的思想震颤
        6.1.3 叙事母题的审美演进
        6.1.4 坚定的人民性立场
    6.2 吴天明电影艺术创作中的不足之处
        6.2.1 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的失真
        6.2.2 戏剧手法的生硬
        6.2.3 凝视传统的思维局限
        6.2.4 价值意识的主观倾向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刘恒影视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几点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刘恒人格理想与影视文学创作观念
    第一节 刘恒的人格理想
    第二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观念
第二章 刘恒影视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刘恒从小说到影视创作转型的内、外因
    第二节 刘恒对自创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三节 刘恒对他作的影视改编
    第四节 刘恒的影视文学创作
第三章 刘恒影视剧主题研究
    第一节 直面“食”“色”本性
    第二节 宿命主题
    第三节 对善良、豁达、诚信等传统价值观内蕴的挖掘
    第四节 对战争与人性的重新审视
    第五节 对时代主旋律精神内涵的丰富阐释
第四章 刘恒影视剧人物的独特书写
    第一节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小人物
    第三节 男性主人公英雄形象的重构
    第四节 次要人物
    第五节 人物群像
第五章 刘恒影视文学情节、冲突与结构
    第一节 戏剧式情节
    第二节 冲突与结构的个案分析:以《菊豆》为例
第六章 刘恒文学语言与影像语言的转译
    第一节 台词与人物行动语言
    第二节 编剧技巧:陌生化手法构建生活隐喻
    第三节 时空与节奏
    第四节 制造画面感
第七章 刘恒影视文学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对人物的冷峻描摹
    第二节 “新写实”创作风格
    第三节 大众化的审美追求
结语
附录一:刘恒作品年表
附录二:刘恒影视文学主要作品剧情梗概
附录三:刘恒受访统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曹保平电影意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曹保平电影叙事宏观研究
        1.2.2 曹保平电影叙事个例研究
        1.2.3 电影意象理论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电影意象叙事理论与曹保平的电影创作
    2.1 电影意象叙事理论概说
        2.1.1 电影意象叙事内涵与外延
        2.1.2 电影意象叙事手法的运用与研究
    2.2 曹保平的电影创作与意象概述
        2.2.1 曹保平电影创作概论
        2.2.2 曹保平电影意象概述
第三章 曹保平电影视觉意象与叙事功能
    3.1 塑造角色的身体意象
        3.1.1 眼神:特写镜头下的敏锐与机警
        3.1.2 表情:广角镜头下的变形与压迫
    3.2 突显主旨的动物意象
        3.2.1 狗:成长的阉割与少年的镜像
        3.2.2 鱼:心灵的慰藉与父爱的象征
    3.3 多重寓意的道具意象
        3.3.1 车:城市与农村发展见证者
        3.3.2 饭桌:情感维系与权力角逐
    3.4 营造氛围与勾连情节的自然意象
        3.4.1 苍凉与阴沉的地域氛围
        3.4.2 勾连叙事情节的雨意象
第四章 曹保平电影听觉意象与叙事功能
    4.1 彰显特色的人声意象
        4.1.1 山西方言形成纪实主义风格
        4.1.2 云南方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4.1.3 东北方言制造黑色幽默效果
    4.2 丰富多样的音乐意象
        4.2.1 钢琴乐曲外化人物内心
        4.2.2 单一弦乐营造场景氛围
        4.2.3 电子音乐推动情节发展
第五章 曹保平电影视听意象叙事的深层指向
    5.1 视听意象彰显寻觅与成长的主题
        5.1.1 爱情的追寻与迷失
        5.1.2 成长的抗争与妥协
        5.1.3 命运困境下的自我救赎
    5.2 视听意象刻画底层人物的命运
        5.2.1 革命阶级与反革命阶级的抗争
        5.2.2 犯罪者善与恶之间的人性博弈
        5.2.3 小人物的底线坚守与命运反抗
    5.3 视听意象揭示深层的社会问题
        5.3.1 揭露农村恶势力
        5.3.2 批判应试教育
        5.3.3 讽刺城市高房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曹保平电影作品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张艺谋的笑容与尴尬(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发展研究(2000-2020)[D]. 路小斐.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黑色幽默电影中的影像空间研究 ——以毕业作品《马凡》为例[D]. 顾芳绮.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风台赶鱼人[J]. 陈再见. 清明, 2021(01)
  • [4]张艺谋电影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D]. 周祥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电影剧作中环境的艺术功能与表现方式 ——以原创剧本《木权花香》为例[D]. 张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从现实对抗到精神探寻 ——中国小城镇电影研究(1935-2018)[D]. 张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论张艺谋电影中的纯爱主题 ——以《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和《归来》为考察对象[D]. Minah Febriani Budianto(蔡明凤). 浙江大学, 2019(01)
  • [8]乡土·人性·诗意·现实 ——吴天明电影艺术研究[D]. 杨欣. 西北大学, 2019(01)
  • [9]刘恒影视文学研究[D]. 吉俊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曹保平电影意象叙事研究[D]. 金晨晨.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张艺谋的笑容和尴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