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的尴尬

研究生教育的尴尬

一、研究生教育的尴尬(论文文献综述)

周紫荆[1](2021)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导师与研究生的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个体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研究生个体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它是在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理性交往关系,包含研究生导师对立德树人精神的践行,是研究生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导学关系追求法治、理性、自由与平等,倡导维护权利与共尽义务。本研究对新时代导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合现实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国家主导、社会辅助、学校管理、导学主动的形式构建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契约型导学关系。本文以探究新时代导学关系为主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尝试对契约型导学关系进行构建。将新时代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结合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通过对导学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现实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最后依据现实导学关系和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对比画像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实现路径。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系统地阐述选题缘起与意义,对国内外导学关系、契约论、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评述。再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明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对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论述。第二章,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理论分析。首先阐述社会契约理论的含义和框架。再分析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变化,以此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最后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新时代导学关系付诸契约理论的意义,提出新时代导学关系的目标终点是契约型导学关系,并基于社会契约理论提出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第三章,分析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导学关系进行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含义和内生要求,重点探究导学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现实导学关系主要存在公民关系的逾越性、身份特质的局限性、学术步伐的非同一性、心灵交流的淡漠性、责权管理的模糊性等问题。第四章,分析导学关系问题产生的成因。研究发现导学关系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为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传统文化造就部分落后思想观念、市场经济冲击、学生和导师个人特质发生变化等。第五章,实现路径。描绘现实导学关系和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对比画像,针对差异,从国家主导、社会辅助、学校管理、导学主动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

曹琳婧[2](2021)在《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我国的现代博物馆公共服务管理事业的迅猛发展与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繁荣的首要保障措施”。与此同时,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已成为当今全球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我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背景研究生将是最有潜力的交叉创新人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面临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源结构、学制长短、双导师制度落实、应用型专业特色如何体现等。就生源结构而言,如何在开放式博物馆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将文博专硕研究生的跨学科背景由传统观念中的劣势转为优势,这是值得所有培养单位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形式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并针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其次,笔者结合访谈深入了解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学习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综合分析了跨学科背景下的文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杜骏飞,胡泳,潘忠党,叶铁桥,张力奋[3](2020)在《清华“教改”与新闻学院的未来》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传媒业在发生巨变,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的巨大压力。5月15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宣布取消本科招生,该消息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2020年5月28日,资深媒体人叶铁桥邀请时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潘忠党教授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教授,围绕"如何理解清华的教改风云""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境遇""新闻人和传媒人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朱晨阳[4](2020)在《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场域理论的D大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是衡量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已经成为各学位授予单位的首要任务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保障和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把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进一步建设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刻不容缓。本研究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访谈调查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D大学为研究对象,对D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的各环节进行了研究调查,深度剖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学位论文质量水平的评价准则异化——外界因素已经干扰了学位论文质量水平评价标准,这也是当前D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管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第二,相关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及管理规章制度没有落实——不合格的开题、中期报告甚至学位论文通过审核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三,师生普遍对于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的相关审核环节缺乏重视——在优先级上,撰写学术论文、谋求工作等的重要性都远高于撰写学位论文及其筹备相关的过程质量管理审核环节。基于以上问题,研究者依托场域、资本和惯习为分析单元,解释了上述问题背后的成因,在于:第一,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场域受权力场域的支配作用显着,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场域更多的遵循了权力场域的规则,而不是文化资本的学术权力规则;第二,非文化资本的作用已经超过文化资本的作用,非文化资本产生的制度性压力遍布其中;第三,惯习异化的畸形产物——“审核必过”具有历史沉淀性和隐蔽性,导师对论文质量把关的权力遭到放任。在内外综合的作用下,场域内的行动者的决策最终异化成了“审核必过”。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对策,包括:第一,从制度上保障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缓解制度压力,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和微观层面的制度建设;第二,从组织上强化二级学院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管理职能,科学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公正高效的重塑师生惯习;第三,以高校为主,社会用人单位为辅,引导师生积极的撰写态度,提高论文质量。

曹智勇[5](2020)在《英国课程硕士培养:特征、经验、启示》文中指出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层次和地位最高,不仅肩负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还承担了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的责任。课程硕士在英国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二战后,英国经济恢复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课程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专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渐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硕士学制仅为一年,主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入学条件宽松、课程设置灵活、培养目标明确、考核方式多样、就业范围广以及国际化程度高都是课程硕士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课程硕士发展迅速,为英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更新了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使英国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高了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英国课程硕士为研究对象,采取了文献法和历史法进行研究,从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出发,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课程硕士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力求对课程硕士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本研究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总体上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文献综述以及概念界定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英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三个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雏形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探索期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调整期。第三部分开始详细介绍英国课程硕士特点。首先介绍了英国课程硕士产生发展的详细背景。其次从申请条件、课程设置、培养过程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对英国课程硕士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总结出课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宽松的申请条件,灵活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视实践环节,有末位淘汰制的严格考核。第四部分从介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得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官方引导和宣传,消除对专业学位的误解;改革招生模式,转变思想,改善生源数量和质量;明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分,改进培养过程;贯彻相关政策,给予培养单位自主权;建立专业认证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肖天然[6](2020)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清理“五唯”、去SCI等政策,高校对唯论文等政策进行修正。但在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论文写作与发表究竟在培养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讨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也使高校和导师对改善研究生论文发表的情况有更合理的定位和更有效的指导。以定量统计的方法来证明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选取H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情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H大学论文发表的数量不多且呈下降趋势,论文发表的质量不高。与同时期其他两所培养质量较高的高校相比,H大学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偏低。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的正相关关系。以访谈法探讨高等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反证培养质量与论文发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培养质量的维度很多,本研究立足于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可以窥探H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状况,从而佐证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归正并重塑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论文发表是培养质量的一个核心标志。应该加强学术研讨会的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作为学术型学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致力于学术能力的培养,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应该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根据论文发表的现状和培养质量的问题,从论文发表的角度出发,从研究生自身层面、导师层面、培养机制层面、科研环境层面四个层面提出提升高等教育学硕士论文发表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李丽雪[7](2020)在《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文中提出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日益普遍,这一现象受到多重主体的影响,并折射出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与学习、培养与就业之间的现实矛盾,以及导师与学生关系中潜在的张力。现实层面的矛盾反映了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制度与研究生自我发展需求之间不匹配。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探究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最终形成用以解释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若干学术型研究生和导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来搜集实证材料,并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心态变化,以及行为特点进行勾勒和深描。研究发现: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基于自身立场不同,可能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持不同态度;学术活动与实习工作活动在时间和任务方面容易产生冲突。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产生间接影响;大学和实习单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自主实习行为产生驱动或阻碍作用力;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求职意向等方面也会对其自主实习行为产生驱动或阻碍作用力。即不同利益相关方基于自身立场会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自主实习行为产生或驱动或阻碍、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力。从现实角度出发,为了解决或缓解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中的矛盾与冲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改革,提高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认可度。

张欣[8](2020)在《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文中认为不管是课堂内外,或是大学校园内外,研究生面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需要应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它们共同推进着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前,研究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学习活动碎片化的倾向。如何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研究生学习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研究生培养中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及其参与的“生命·实践”理论学习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课堂、中小学观摩等为背景,借助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这些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习得、内化和反思方面,随场域转换而变化的复杂过程,揭示他(她)遇到的认知困惑、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拟回答三个主要问题:1、不同教育场域中,研究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认知变化历程?2、教育场域如何塑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及其认知能力?3、影响研究生知识发展路径和水平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研究发现:1、随着教育场域的转换和学习任务的变化,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教育场域的转换与学习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大学,受导师研究兴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生主要通过阅读的方式习得特定方向的教育理论,并对学习场域的转换做出拒绝、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的决策。在中小学,研究生观摩理论在具体现实情境的演化,从而巩固所学理论,并基于观摩感受对是否继续学习做出选择。随后,研究生返回大学以写作的方式进行知识应用,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是否放弃该理论的学习。2、研究生在不同场域中认知体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他(她)们对理论理解的深入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成就感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使研究生选择终止学习,不完整的场域学习体验可能使研究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停滞甚至造成知识的消退。在不同场域学习的研究生仍有学习水平的差异。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有助于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导师的及时指导能够帮助研究生全面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在观摩学习中实现知识理解的较高水平。丰富的活动参与和及时的总结能促进研究生对理论的反思。3、不同场域下的不同学习策略,对研究生融入学习环境、学有所成具有不同影响。大学场域的学习对研究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场域的学习需要研究生更全面的交流与感受。以理论为基础进行丰富的阅读,据此展开与同伴、导师的研讨能够帮助研究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参与多方互动对研究生在中小学的观摩学习至关重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对具体教育情境反思的写作与实习可以使研究生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本文从学习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两方面,对强化研究生学习中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提出行动建议。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9](2020)在《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全球激烈的竞争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学术能力高以及创新能力强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中蒙两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以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实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异同。在SWOT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课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相互学习借鉴的建议。由于两国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蒙古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蒙古国强调的是硕士教育的过渡性和职业性,而中国强调的是学术性,因此蒙古国的课程价值取向以社会为主,而中国以学科为主。同时,蒙古国教育学课程设置的优点是课程设置比较灵活,重视方法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以及重视课程设置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其课程设置过于灵活影响了培养质量。中国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优点则是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建立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然而,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还不够丰富;课程内容陈旧;有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没有合理的联系;课程内容不够实用;教育学课程没有人文学科课程。总之,基于中国的经验或者说优点,建议蒙古国在改进课程方面,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师课程实施办法三个方面出发,具体而言,需要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要强调实践教育,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改进教师课程实施办法,同时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正确合理进行课程评价;而就中国而言,基于蒙古国的有点与经验,需要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科学性,注重跨学科的设置,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以及改进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并且优化课程目标与评价。总之,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可以借鉴对方优秀的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卢堃[10](2020)在《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 ——基于17所高校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研究生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权利下放,管理重心逐渐下移,地方政府与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承担了更多的职责。从区域层面对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测量与分析,对提升区域内各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水平,加强全省研究生生源质量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省内17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生源数据,在厘清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湖南省域17所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从生源吸引力、个体素质以及招生结构角度对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量化评价,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建立了包括“生计比”、“外省报考比例”、“211院校生源比例”、“推荐免试比例”、“实际录取率”、“招生完成率”、“调剂录取率”7项具体指标在内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评价体系。通过该指数模型分别从三个维度测算了湖南省内17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同时结合聚类分析,对全省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相对水平与发展动态进行比较研究,并根据其统计结果深入展开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扩招背景下,湖南省硕士研究生整体生源质量近三年略有提升;由于研究生教育供需关系变化,不同高校间的生源质量整体呈现“马太效应”;研究生扩招过快对新增硕士学位院校的生源质量具有负面效应;高水平院校在生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高校类别对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的合理性具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从省域宏观层面与高校微观层面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围绕研究生教育供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拓展优质生源渠道,调整研究生扩招幅度;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强调组织结构变革,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来提升不同高校的生源质量水平,进一步推动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的尴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生教育的尴尬(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导学关系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契约论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硕士研究生
        1.3.2 研究生导师
        1.3.3 导学关系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社会契约理论
        2.1.1 社会契约理论的含义
        2.1.2 社会契约理论的框架
    2.2 新时代作为导学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2.2.1 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变化
        2.2.2 高校的内涵建设
        2.2.3 立德树人精神的践行
        2.2.4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校的要求
    2.3 新时代导学关系付诸契约理论的意义
    2.4 新时代契约型导学关系的内生要求
        2.4.1 理性主义
        2.4.2 自由平等
        2.4.3 责权统一
第3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问题分析
    3.1 调研方案
        3.1.1 调查背景与目的
        3.1.2 调查思路与方法
    3.2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3.2.1 公民关系的逾越性
        3.2.2 身份特质的局限性
        3.2.3 学术步伐的非同一性
        3.2.4 心灵交流的淡漠性
        3.2.5 责权管理的模糊性
第4章 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客观因素
        4.1.1 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
        4.1.2 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4.1.3 传统文化影响
        4.1.4 市场经济发展
    4.2 主观因素
        4.2.1 学生层面
        4.2.2 导师层面
第5章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实现路径
    5.1 国家层面
        5.1.1 完善法律对研究生导师责权关系的界定
        5.1.2 推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5.1.3 加大推动导学关系规范管理准则的落实
    5.2 社会层面
        5.2.1 加强校社合作
        5.2.2 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反馈与评价
        5.2.3 加强对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失范行为的监督
    5.3 学校层面
        5.3.1 思想建设
        5.3.2 管理制度建设
        5.3.3 保障制度建设
    5.4 导学双方
        5.4.1 导师个人
        5.4.2 学生个人
        5.4.3 建立导学对话与互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学业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范围与学科背景结构
    (二)跨学科与非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学习状况各维度的比较分析
        1、学习动机
        2、专业认知
        3、学习积极性
        4、压力来源
        5、学习效果
        6、科研成果
        7、专业喜爱程度
        8、学业环境
    (三)本章小结
二、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1、专业认同度低且专业素养差
        2、学科适应困难且就业尴尬
    (二)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存在学习问题的原因分析
        1、招生考试制度弱化了专业考核
        2、培养过程未能满足学习需求
        3、导师的指导针对性有所欠缺
        4、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自身学习态度消极
三、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改善学习情况的对策
    (一)招生与培养过程中的机制改革
        1、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全面考察学生能力与素质结构
        2、丰富辅导交流活动,提升跨学科硕士的专业认同感
        3、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指导
        4、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夯实跨学科硕士的专业根基
        5、加强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跨学科硕士学习问题
    (二)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的学习策略
        1、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入专业学习
        2、客观评价自身,在学习与研究中适时发挥出跨学科优势
        3、运用多种方法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与专业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清华“教改”与新闻学院的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教育需要跨越新闻业的传统孤岛
二、新闻教育未来怎么走?
三、研究生教育不一定需要研究导向
四、新闻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
五、公共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
六、新闻教育根本而言是人文教育

(4)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场域理论的D大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的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1.3.2 基于行为主义视角的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1.3.3 基于关系主义视角的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学位论文
        1.4.2 学位论文质量
        1.4.3 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
    1.5 研究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2 理论框架
    2.1 场域理论概述
        2.1.1 场域理论的提出
        2.1.2 场域概念的逻辑能指
        2.1.3 场域理论的分析单元
    2.2 场域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
        2.2.1 场域与社会世界的关系
        2.2.2 场域中资本的结构性压力
        2.2.3 场域中相关行动者的惯习
    2.3 基于场域理论的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问题元分析
        2.3.1 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场域是科学场域和教育场域的交集
        2.3.2 资本失衡是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场域中结构性压力的来源
        2.3.3 惯习异化是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场域中决策失范的阀门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案例的选择
        3.1.1 研究对象
        3.1.2 选择原因
    3.2 数据收集的维度
        3.2.1 主体维度
        3.2.2 分析维度
        3.2.3 过程维度
    3.3 数据分析的过程
        3.3.1 编码规则
        3.3.2 编码内容
4 D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4.1 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开题环节: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
        4.1.2 中期考查:缺乏重视,筛选功能缺失
        4.1.3 评审环节:控制不严,存在人情因素
        4.1.4 选优环节:发表导向偏斜,重量轻质
    4.2 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权力场域的支配地位破坏了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场域的逻辑规则
        4.2.2 非文化资本在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场域中形成多种结构性压力
        4.2.3 行动者惯习在历史沉淀中生成在现实中异化
    4.3 本章小结
5 D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改进的对策建议
    5.1 从制度上保障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以缓解结构性压力
        5.1.1 宏观层面自上而下树立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
        5.1.2 微观层面优化制度安排遏制非文化资本的渗透
    5.2 从组织上强化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以重塑师生惯习
        5.2.1 组织管理层面强化二级学院的参与程度
        5.2.2 人力组织层面优化二级学院的资源配置
        5.2.3 制度保障层面完善二级学院的审核机制
    5.3 从宣传上引导师生积极的撰写态度以提高论文质量
        5.3.1 培养机构层面的宣传提升学位论文整体质量
        5.3.2 用人单位层面的宣传加强学生对学位论文重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英国课程硕士培养:特征、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意义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英国
        (二)课程硕士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历史法
第二章 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变迁
    一、英国学位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雏形期(13世纪-1860年)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产生和探索期(1860年-1950年)
        (三)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及调整期(1950年至今)
    二、英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第三章 、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历程与特征
    一、英国课程硕士产生背景
        (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政府经费紧张
        (四)整体研究生规模的扩大
    二、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发展现状
        (一)入学条件和录取方式
        (二)课程设置
        (三)培养过程
        (四)考核制度和毕业要求
    三、英国硕士研究生特征及趋势分析
第四章 英国课程硕士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及发展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生背景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二.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
    三.英国课程硕士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宣传,消除专业学位的“身份认同”危机
        (二)改革招生模式,增强灵活性,改善生源数量和质量
        (三)明确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分,凸显培养目标
        (四)建立专业认证制度,加强企校合作,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五)提高国际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灵活多样的实践交流项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去“五唯”背景下论文发表仍然是重要评价工具
        (二)论文发表与研究生培养质量都在下降
        (三)新时代正在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厘清研究生培养的重点
        (二)有助于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二)论证了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论文发表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三章 论文发表的现状
    一、统计情况介绍
        (一)统计对象
        (二)数据来源
        (三)调查设计
    二、H大学高等教育学毕业研究生论文发表情况的现状分析
        (一)论文发表的数量情况
        (二)论文发表的期刊情况
        (三)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
        (四)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关联度
    三、相关分析
第四章 培养质量的状况
    一、访谈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编制访谈提纲
        (三)确定研究对象
        (四)访谈调查实施
    二、访谈资料归纳分析结果
        (一)学生层面:学术志趣不高
        (二)导师层面:交流指导不够
        (三)培养机制方面:课程教学不佳
        (四)科研环境层面:软硬条件不足
    三、相关分析
第五章 重塑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的关系
    一、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
        (一)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注重质量
        (二)质量维度多元化,但质量下降
        (三)论文质量问题严重,学术能力亟待提升
    二、论文发表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中的价值
        (一)论文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
        (二)论文水平是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
    三、重塑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的正相关关系
        (一)论文发表的本质是知识生产
        (二)新研究生培养质量观
        (三)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关系的重塑
第六章 通过论文发表提升培养质量
    一、扎实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一)端正科研态度,以学术为志业
        (二)培养科研兴趣,推动成果物化
        (三)夯实知识基础、增加文献阅读
    二、严格加强导师学术指导
        (一)严格把控导师遴选,明确导师责任
        (二)加强导师学术指导,提升指导效果
    三、切实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一)改革课程内容,提高学生满意度
        (二)完善教学方式,调动研究生积极性
        (三)优化科研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四、着力优化科研环境氛围
        (一)硬环境——补充必要的科研硬件
        (二)软环境——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高校学生实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第四节 基于多元主体的“驱力-阻力”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二章 背景分析:变革中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制度
    第一节 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变迁
        一、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单一(1977—1989 年):学术取向
        二、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分化(1990—2008):学术与应用并行
        三、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变化(2009 年至今):向应用取向转变
    第二节 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
        一、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
        二、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现象描述
    第一节 “常态”或“越轨”
        一、常态:参加自主实习是学术型研究生群体的“内部常识”
        二、越轨:自主实习处于师生互动中的“灰色地带”
    第二节 “平衡”或“冲突”
第四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的“驱力-阻力”因素
    第一节 宏观层面:培养制度与就业市场
        一、来自培养制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就业市场的“驱力”与“阻力”
        三、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
    第二节 中观(组织结构)层面:大学与实习单位
        一、来自大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实习单位的“驱力”与“阻力”
    第三节 微观(个体)层面:学生个体
        一、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驱力”
        二、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阻力”
第五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投入的“驱力-阻力”因素
    第一节 中观(组织机构)层面:大学与实习单位
        一、来自大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实习单位的“驱力”与“阻力”
    第二节 微观(个体)层面:学生个体
        一、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驱力”
        二、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阻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研究生培养制度层面
        二、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
        三、研究生个体层面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2 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伦理审查说明
后记

(8)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学习相关研究
        二、“生命·实践”理论主要观点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二章 大学校园:理论知识习得与观摩决策
    第一节 知识学习方式与结果
        一、学习方式
        二、知识图式碰撞
    第二节 中小学观摩的决策
        一、决策权利
        二、环境压力
        三、学习需求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大学场域关系系统构建
        二、学习过程:逐渐入门
        三、学习变化:形成初步认识
    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课堂:理论知识巩固与应用决策
    第一节 知识转化
        一、学习活动
        二、知识图式修正
    第二节 知识应用的决策
        一、预期成效
        二、环境压力
        三、理论特性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中小学场域关系系统构建
        二、学习过程:全面理解
        三、学习变化:明晰应用条件
    小结
第四章 回到大学校园:理论知识应用与再观摩决策
    第一节 知识应用
        一、应用形式
        二、知识图式强化
    第二节 中小学再观摩的决策
        一、预期成效
        二、应用效果
    第三节 本章反思与总结
        一、场域关系系统更新
        二、学习过程:深刻总结
        三、学习变化:构建知识系统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学习模型:三阶段六步骤
        二、场域与学习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习内容
        二、教学组织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9)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展需借鉴国际经验
        (二)蒙古国提高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个人的留学经历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学硕士
        (二)研究生课程
        (三)课程设置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
        (三)蒙古国研究生教育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泰勒课程理论
    二、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四、教学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理念比较
        (一)蒙古国课程理念
        (二)中国课程理念
    二、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比较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权力比较
    四、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五、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内容比较
    六、比较总结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第五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课程目标比较
        (二)课程评价比较
第六章 中国与蒙古国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威胁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困境
第七章 借鉴中国经验,推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一)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
        (二)强调实践教育
        (三)优化课程内容
    二、课程实施的完善
        (一)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二)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
        (三)改进教师课程实施方法
    三、课程管理的改进
        (一)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
        (二)正确合理课程评价
第八章 借鉴蒙古国经验,推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三)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四)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五)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
        (六)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
    二、课程实施的改进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改进
        (二)课程实施的策略改进
        (三)注重课程实施的技能训练
    三、课程管理的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
        (二)课程评价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 ——基于17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生扩招背景下,人才质量是当前的社会焦点
        1.1.2 良好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条件
        1.1.3 立足于省级视角更符合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测量研究法
        1.4.3 比较分析法
2 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2.1 概念界定
        2.1.1 质量
        2.1.2 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
        2.1.3 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
    2.2 研究综述
        2.2.1 关于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
        2.2.2 关于指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2.2.3 文献述评
    2.3 研究问题
3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模型的构建
    3.1 指数法的概述
        3.1.1 指数的基本概念
        3.1.2 常见指数的编制原理
        3.1.3 指数的一般编制过程
    3.2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的指标体系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选取
        3.2.3 赋权方式说明
    3.3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的建立
        3.3.1 无量纲化
        3.3.2 线性规划
        3.3.3 指数合成
    3.4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的诊断
        3.4.1 指数诊断的含义
        3.4.2 指数诊断的方法
4 全省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概况
        4.2.1 湖南省硕士研究生整体招生情况
        4.2.2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情况
    4.3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各高校维度指数测算
        4.3.3 各高校总指数测算
    4.4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聚类分析
        4.4.1 各高校维度指数聚类分析
        4.4.2 各高校总指数聚类分析
    4.5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基本特征分析
        4.5.1 扩招背景下,全省近三年生源质量整体发展向上
        4.5.2 不同高校生源质量的发展动态呈现“马太效应”
        4.5.3 研究生扩招过快对“初期院校”生源质量具有负面影响
        4.5.4 高水平院校在生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4.5.5 特色类院校的招生结构合理性存在两极分化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围绕研究生教育供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5.2.2 拓展优质生源渠道,调整研究生扩招幅度
        5.2.3 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
        5.2.4 强调组织结构变革,改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5.3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5.3.1 创新点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研究生教育的尴尬(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契约型导学关系构建研究[D]. 周紫荆.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跨学科背景文博专硕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D]. 曹琳婧.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清华“教改”与新闻学院的未来[J]. 杜骏飞,胡泳,潘忠党,叶铁桥,张力奋. 新闻大学, 2020(07)
  • [4]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场域理论的D大学案例研究[D]. 朱晨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英国课程硕士培养:特征、经验、启示[D]. 曹智勇. 青岛大学, 2020(02)
  • [6]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D]. 肖天然.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D]. 李丽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场域转换对研究生学习的影响 ——以“生命·实践”理论的学习为例[D]. 张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D].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 ——基于17所高校的统计分析[D]. 卢堃.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研究生教育的尴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