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尼汉语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印尼汉语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印尼发展华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林瑀欢[1](2021)在《东南亚华校的三语教学:趋势与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实行"国语+英语+中文"的三语教学是东南亚华校的突出特征之一,此办学模式将来很有可能向非英语国家的华校"蔓延",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根据中文在华校内的教学地位,可分为中文主导型、"国+中"双媒介语型、中文强化型。不同类型华校,中文的定位、特点、发展阶段和方向各有不同。本文为三个类型的华校提出了三条发展路径:第一,重视超语实践教学,开发"三语并进"的教学体系;第二,改革中文媒介语课程,推动中文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第三,关注语言与内容科目综合学习的教学方法。三语教学模式具有内部差异性,不同类型的三语学校有其适用环境和贡献。华校实施三语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三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提供语言服务,研究者应加强关注三语习得与三语教学研究。

周敏敏[2](2021)在《印尼高中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以《轻松学中文》和《华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石,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至关重要。《轻松学中文》和《华语》在印度尼西亚被广泛使用,本研究利用国内外现行的教材评估理论及评估标准,对两套教材在印尼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与评估。同时依据教学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材编写原则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对两本教材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印尼5所高中的汉语教材现状进行摸底调查,针对这五所学校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材使用情况,对使用这两套教材的180名高中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65份,并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作为教材使用者的他们,对于教材优劣的判断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使教材的评估更加的科学、全面,针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同步对20位教师进行了访谈。最后,从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目标,整体编排,词汇,课文,语法,话题,文化项目和配套练习等八个方面,对这两套教材展开分析论证,以期为印尼的汉语教材编写提出合理建议。

谭建源[3](2020)在《印尼山口洋华人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基于在山口洋华文学校的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印尼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华人已经成为印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主改革后,许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元素在印尼生根发芽,这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印尼华人中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山口洋这一华人密度最高的城市为例,通过对山口洋华文学校的案例分析与田野调查,重点研究山口洋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山口洋华文学校的案例分析可知,山口洋华文学校的教学内容设置具有贴近印尼本土生活、应用性强和化难为易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课堂教学与文体活动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构建华文认知模式,实现华文对印尼本土事物和行为的解释作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这三大渠道,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山口洋华文学校通过举办和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关联与延伸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追根溯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田野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宗教信仰、族群身份、语言使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山口洋华人与本土社会之间的融合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但他们绝大多数依然坚守着华人这一身份认同。此外,山口洋华人对于文化内容和活动本身的潮流性、视觉性的关注度要明显重于文化内涵。大多数新生代华人尤其是混血华人,青睐于娱乐性较强的活动,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这反映了第三代和第四代华人的文化意识正在逐步下降,他们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如第一代、第二代华人。总体而言,实现中华文化与印尼本土社会的有效融合,将是中华文化在山口洋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山口洋华人对于族群身份的坚守为中华文化传承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要抓住中国影响力扩张的机遇,充分利用华人社团的作用和人口比重优势,争取本土政策的支持,强化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

孙琳[4](2020)在《越南华文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海外华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华文教育是越南华人社会的重要活动。越南自古深受汉文化影响,这是越南华文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先天优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的华文教育作为一种外侨教育伴随着大批中国移民进入越南谋生而产生,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造成许多中国文教人士赴越避难,他们在越南和当地华人华侨共同努力,兴办了大批华校,华校的办学层次也日益提高。这一时期也是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的巅峰期。1954年以后,越南分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南北双方的政府出于意识形态和外交形势的考虑,开始采用不同的手段打压和同化华文教育,华文教育开始走向衰落。至1975年恢复统一后,越南政府大肆排华,华文教育几乎陷入停滞。1986年越南政府推行革新开放政策是越南的华文教育重生的契机,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当代越南华文教育本质上已彻底转变为一种外语教育。越南华文教育的兴起既受越南尊儒的历史传统影响,又是近代华人经济和华人社团繁荣发展的产物。近代法国殖民政府虽对其处处设限但从未禁绝也为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早期的越南华文教育是以私塾为载体,随后受法殖政府创办新式学校影响,越南华人也陆续创办正规的华文学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持越南华侨子女的中华民族特性。因此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是一种母语教育。在此之后越南华文教育经历了由兴起到繁荣,由繁荣走向衰落,衰落之后又再度复兴的过程。这种发展变化与华人经济地位状况、越南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态度、中越两国外交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当代越南华文教育为了适应越南国情已以保证得以生存发展下去已经转变为一种外语教育。未来伴随着中越两国贸易深入发展,越南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会继续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因此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越南华文教育作为越南华侨华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与现状的演变从文教层面上折射出越南华人华侨地位的历史变化,间接展现了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发展的曲折历史,是研究中越文化交流和中越关系的重要参考内容。

杨梦婷[5](2020)在《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探讨 ——以华侨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也日渐繁荣,对于华文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主要面向海外华裔招生的华文教育专业应运而生,意在为海外华文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教学能力的本土华文教师。因此,针对华文教育专业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前瞻意义,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华文教育专业的研究总体上偏少,主要涉及学生学习动机、课程设置、教师技能、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研究,但针对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的综合研究比较少见,因此该领域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微观的调查研究。本文以从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毕业回国任教的81名华文老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度访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的培养情况,分析了目前华侨大学该专业培养方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论文主体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当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二章为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调查设计,包括该专业培养现状分析、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第三章为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调查分析,从汉语知识培养、专业知识培养、教师素质培养及教学能力培养四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总结了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的特点及问题,并给出建议;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创新和不足之处等作了总结。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总体上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基本满足了该专业学生的需求;第二,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国别不同,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呈多元化特征,其中对于教学实践、文化实践的需求尤其强烈。针对以上两点,华侨大学应当从调整课程安排、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关注已毕业学生反馈、增强教学实践等方向努力,进一步提高华文教师的培养质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该校该专业的培养情况,选题较为新颖;其二调查对象全部为已归国任教的有真实汉语教学经验的华文教师,因此调查数据及访谈反馈具有针对性、直接性和真实性,并具有说服力;其三是研究内容较为全面,不仅研究该校该专业的汉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也对教师素质及教学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关研究。

秦露露(TJHIN LULU)[6](2019)在《印尼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印尼孟加影县的华文补习学校,对孟加影县三所华文补习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生源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对补习学校的华文教师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等。第二章介绍了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历史、班级及课程设置、师资、生源、教材使用情况等。第三章是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对象是孟加影县三所华文补习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对补习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量与薪水、教学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难点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第四章指出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办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五章是结语,总结全文。

劳红叶[7](2019)在《印尼新生代华裔祖语保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汉语在印尼新生代华裔中的传承情况,笔者主要围绕家庭语言实践情况、汉语水平、语言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等多个与祖语保持密切相关的维度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华裔的整体语言面貌基本呈现为以印尼语为主、汉语方言为辅、汉语普通话备用的情况。家庭内部存在语言转用现象且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和中生代家庭成员上,但祖语传承功能逐代递减的趋势并不显着。对祖语传承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的类型、家庭所在社区的语言生态环境、家庭语言实践和管理情况、传承者对语言、族群、文化的认同等,对中华文化传承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主要包括传承者的祖语水平、信仰的宗教意识形态及家庭语言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持有的态度等。基于此,最后笔者从家庭、华校和政府三个主要的语言管理域层面为更好地推动印尼华裔维持祖语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包括“依托言语社区,加强并完善家庭内、外部的语言和文化管理”“改革华校的管理方式”“提高华校的教师、教材、教法的质量”“降低绿卡门槛”“完善寻根活动的形式”。

张晶盈[8](2019)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文化认同是文化理论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哲学问题。文化认同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海外华人是一个拥有六千万之众、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群体,在全球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全球化进程既加剧了华人文化归属感的危机,也强化了华人文化认同的意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华人生存实践展开的具体形式不同,华人文化的具体呈现各有特殊性,华人文化认同的具体方式也有差异性。但是,作为一个与母国和原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群体,海外华人在族群属性上同属中华儿女;在文化属性上,都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基因;在文化认同上,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都表现出共同的文化自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总体理念和方法论,从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内在的共同性、普遍性和规律性进行系统的论析。在认识论维度,对华人文化和华人文化认同的涵义进行界定和解析。提出了华人文化是由华人移民根据生存实践的需要,在与居住地社会文化邂逅、接触和交融过程中,重新诠释和建构的文化复合体;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作为认同主体的华人对华人个体之间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理解、承认和接受。并从居住国和祖籍国的角度对华人文化认同的对象进行分析;从个人主体、社群主体和族群主体等三个层次对华人文化认同的主体向度进行分析;从生存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对华人文化认同的目的向度进行分析。在实践论维度,阐述了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意蕴:实践是文化认同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前提;实践是文化认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文化认同目的实现与否的检验尺度。梳理了华人文化认同实践历程的过程性和阶段性,指出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是一个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到华侨文化认同再到华人文化认同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特征主要表现在网络化、跨国化和交往性等方面,并指出这些特征深刻地影响了华人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和华人文化认同的建构。在价值观维度,对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基本涵义和主要构成要素进行概括和梳理,分析了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具有建构性、中华文化主导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并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社会意义: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塑造和范导的作用;对华人族群意识和行为具有凝聚和规制的作用;对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具有维系、整合和稳定的作用。在现实层面上,对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进行阐述,指出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是以华人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由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和华人传统信仰等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分析了华人文化认同的现实困惑和影响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提出了重构华人文化认同的策略性思路。进而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现实困境以及现实重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析。

林佼颖(SUSILO LO)[9](2019)在《《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要成功地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同样的,要学好汉语必须先了解汉语背后的中华文化。印尼华文教学长达32年的停顿导致印尼的华文教育性质变得复杂。1998年以后,虽然新政府已开放了华文教育,也把汉语列入校课程了,但至今针对“教什么”、“怎么教”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与教材紧紧相关,值得去关注、去探索。由此,论文选择了自开放以来使用率最高的两套华文教材——《汉语》和《小学华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两套教材的文化内容,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怎样让学生能掌握好汉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论文首先从教材入手,将《汉语》和《小学华文》中含有文化内容的项目详细列出,进行分析和统计归类。其次,对使用过这两套华文教材的印尼学习者进行调查,考察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以探讨两套教材文化内容编写的特点,包括其优势及不足。此外,论文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当地文化的需求。基于教材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论文提出了相关文化内容编写建议:在顺序排列方面,要采用学生最常用、最贴近生活、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先;在内容方面,语言文化教学相结合,但文化内容要灵活多变,介绍某个文化时,要同时把相关的内容一起传授给学生。教材要遵循针对性、趣味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原则,从印尼学习者角度进行编写,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学习实况。另外,教材也要结合当地文化内容,避免可导致文化冲突的话题,而对中印两国相同的文化内容,可以做对比教学;在呈现方面,插图设计要鲜艳有趣,漫画型、照片型即可。单元应有规律、体裁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抓住学习重点,最好附上相关文化内容光碟供学生观赏。

王海华[10](2019)在《印尼小学汉语教材《育苗华语》的本土化研究 ——以《汉语》为参照》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材的本土化是指根据学习者所在地的社会文化、教育体制、学习者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的过程。印尼曾编写并出版过不少本土化汉语教材,但这些本土教材存在诸多问题,如生词严重超纲、存在知识性错误等。这些问题导致外来教材的比例明显高于本土教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中国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汉语》。根据本人在印尼使用《汉语》的教学体验,该教材缺乏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的本土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本文选取以《汉语》为蓝本进行改编的本土教材《育苗华语》为研究对象,将《育苗华语》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育苗华语》的本土化情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对《育苗华语》的课文、词汇、语法、拓展部分、教材定位以及教材体例进行分析,发现《育苗华语》在《汉语》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会话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加了本土词汇和本土题材课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减少了词汇和语法项目的数量来降低学习难度,增加了儿歌和图片识字等板块来提升教材趣味性。但同时,《育苗华语》也存在本土化内容偏少、缺少文化对比以及印汉语言对比意识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育苗华语》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比如丰富本土文化内容、进行文化对比、增加教学媒介语注释等,以促进该系列教材的优化与完善。

二、关于印尼发展华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印尼发展华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东南亚华校的三语教学:趋势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三语学校的定义及三语教学研究状况
    (一) 三语学校/三语教学的定义
    (二) 三语教学研究现状
三、 东南亚华校三语教学模式与类型
    (一) 中文主导型: 马来西亚
    (二) “国+中”双媒介语型: 老挝、柬埔寨
        1. 老挝
        2. 柬埔寨
    (三) 中文强化型: 菲律宾、文莱、印尼、泰国
        1. 菲律宾
        2. 文莱
        3. 印尼
        4. 泰国
四、 东南亚华校发展的三条路径
    (一) 考虑超语实践教学法,开发“三语并进”的教学体系
    (二) 改革中文媒介语课程,推动中文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三) 关注语言与内容科目综合学习的教学方法
五、 关于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不同类型的三语学校有其适用环境和贡献
    (二) 三语学校要处理好三种语言的关系
    (三) 华文教育领域应加强关注三语习得与三语教学研究

(2)印尼高中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以《轻松学中文》和《华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依据和内容
        1.3.1 研究理论依据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五所高中的汉语教材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汉语教学现状与教材匹配度分析
        2.1.1 汉语教师现状
        2.1.2 学生群体现状
        2.1.3 学习汉语原因
    2.2 学生教材使用概况分析
        2.2.1 问卷学校教材选用分析
        2.2.2 学生教材使用整体满意度分析
        2.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2.3 教师教材使用概况分析
        2.3.1 访谈教师分布分析
        2.3.2 教师访谈内容呈现
        2.3.3 教师访谈结果总结
    2.4 本章调查结果小结
第3章 《轻松学中文》与《华语》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轻松学中文》的使用情况分析
        3.1.1 《轻松学中文》简介
        3.1.2 编写理念及目标分析
        3.1.3 整体编排分析
        3.1.4 词汇分析
        3.1.5 课文分析
        3.1.6 语法分析
        3.1.7 话题分析
        3.1.8 文化项目分析
        3.1.9 练习分析
    3.2 《华语》的使用情况分析
        3.2.1 《华语》简介
        3.2.2 编写理念及目标分析
        3.2.3 整体编排分析
        3.2.4 词汇分析
        3.2.5 课文分析
        3.2.6 语法分析
        3.2.7 话题分析
        3.2.8 文化项目分析
        3.2.9 练习分析
    3.3 两本教材特色的对比总结
        3.3.1 编写理念及目标对比分析
        3.3.2 整体编排对比分析
        3.3.3 词汇方面对比分析
        3.3.4 课文方面对比分析
        3.3.5 语法项目对比分析
        3.3.6 话题选择对比分析
        3.3.7 文化项目对比分析
        3.3.8 练习对比分析
第4章 印尼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4.1 编写理念及目标建议
    4.2 整体编排建议
    4.3 词汇编写建议
    4.4 课文编写建议
    4.5 语法编写建议
    4.6 话题编写建议
    4.7 文化项目编写建议
    4.8 练习编写建议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供学习者评估的对外汉语教材评估一览表
附录2 高中学生使用《轻松学中文》/《华语》调查问卷
致谢

(3)印尼山口洋华人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基于在山口洋华文学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加里曼丹华人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荷兰与日本殖民时期
    第二节 苏加诺政府的旧秩序时期
    第三节 苏哈托政府的“新秩序”时期
    第四节 后苏哈托民主改革时期
第二章 山口洋华人社区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山口洋华人社区概述
    第二节 山口洋华人社区的特点
    第三节 山口洋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体
    第四节 山口洋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承功能
第三章 案例研究:山口洋华文学校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第一节 案例背景
    第二节 教学模式与中华文化传承
    第三节 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传承
    第四节 访谈个案
    第五节 讨论与建议
第四章 实证分析:山口洋华文学校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调研概况
    第二节 结果分析
    第三节 思考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越南华文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越南华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越南华文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一 古代儒学教育的普及
        二 近代越南华侨经济的发展
        三 近代越南华侨社团的发展
        四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鼓励
        五 法殖政府对华文教育的的影响
    第二节 越南华文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一 越南华文教育的兴起
        二 越南华文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同一时期的越南本土教育和华文教育对比
第二章 越南华文教育的衰落
    第一节 二战后越南华文教育的“短暂春天”
    第二节 越南华文教育初显衰态
    第三节 南北统一后越南华文教育名存实亡
        一 华文教育名存实亡的原因
        二 越南政府打压华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越南华文教育衰落带来的影响
    第五节 近现代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特点
第三章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的复兴
    第一节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复兴的原因
        一 内部因素
        二 外部因素
    第二节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发展情况
        一 越南各级普通学校的华文教育
        二 越南普通中小学里的华文中心
        三 越华双语学校
        四 社会上创办的其他华文培训机构(包含华文夜校)
    第三节 当代越南华文教育的特点
第四章 目前越南华文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目前越南华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 越文学习与华文学习存在矛盾
        二 华文教育的定位仍然模糊
        三 华文教育的评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第二节 目前制约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 经济因素
        二 政治因素
        三 民族主义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探讨 ——以华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华文教育专业培养相关研究
        四、当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调查设计
    第一节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现状
        一、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概况
        二、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现状
    第二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设计依据
        三、调查问卷的内容
        四、调查对象的选取
        五、调查过程
        六、效度和信度分析
第三章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调查分析
    第一节 汉语知识培养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测试评价
    第二节 专业知识培养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测试评价
    第三节 教师素质培养
        一、学术研究能力
        二、课堂管理能力
        三、教学媒体运用能力
        四、沟通交流能力
        五、活动组织能力
        六、其他素质
    第四节 教学能力培养
        一、基本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计能力
        三、课堂教学能力
        四、教学实践
第四章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特点、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呈现的特点
        一、系统性
        二、师范性
        三、定向性
        四、多样性
    第二节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知识培养
        二、专业知识培养
        三、教师素质培养
        四、教学能力培养
    第三节 对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的建议
        一、汉语知识培养
        二、专业知识培养
        三、教师素质培养
        四、教学能力培养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印尼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孟加影县概况
        1.4.1 孟加影县的地理位置
        1.4.2 孟加影县的经济特点
        1.4.3 孟加影县的华校历史
        1.4.4 孟加影县的语言及文化
2 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的基本情况
    2.1 百富院大东华文补习学校基本情况
        2.1.1 学校历史
        2.1.2 班级及课程设置
        2.1.3 师资
        2.1.4 生源
        2.1.5 教材
    2.2 横屏山华文补习学校基本情况
        2.2.1 学校历史
        2.2.2 班级及课程设置
        2.2.3 师资
        2.2.4 生源
        2.2.5 教材
    2.3 榕树子华文补习学校基本情况
        2.3.1 学校历史
        2.3.2 班级及课程设置
        2.3.3 师资
        2.3.4 生源
        2.3.5 教材
3 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问卷调查与分析
    3.1 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百富院大东华文补习学校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
        3.1.2 横屏山华文补习学校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
        3.1.3 榕树子华文补习学校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
    3.2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3.2.1 百富院大东华文补习学校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3.2.2 横屏山华文补习学校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3.2.3 榕树子华文补习学校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4 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4.1 面临的问题
        4.1.1 校舍不足,教学条件简陋
        4.1.2 新手教师多,教师年龄偏小,专业素质不高
        4.1.3 教师待遇低,教师流动性大
        4.1.4 生源不稳定,学生易流失
        4.1.5 学校行政管理水平不高
    4.2 相应的对策
        4.2.1 多方筹措经费,改善教学条件
        4.2.2 提高教师待遇,重视教师培养及在职培训
        4.2.3 多措并举,增加华文补习学校的吸引力
        4.2.4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印尼新生代华裔祖语保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术语的界定
2 华人移民概况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印尼华人的移民概况
    2.2 相关文献综述
3 印尼新生代华裔祖语保持问卷调查
    3.1 调查研究的内容及问卷基本情况
    3.2 调查数据分析与讨论
    3.3 调查结论
4 印尼新生代华裔祖语保持个案访谈
    4.1 访谈设计及数据收集
    4.2 访谈结果与分析
    4.3 访谈结论
5 印尼新生代华裔祖语保持的建议与对策
    5.1 家庭层面
    5.2 华校层面
    5.3 政府层面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8)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重点和难点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认识论维度
    第一节 若干重要概念的界定与建构
        一、关于文化的本质内涵的辨析
        二、华侨、华人、华人文化的概念界定
        三、华人文化认同的概念建构
    第二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对象
        一、华人对居住国文化的认同
        二、华人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
    第三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主体向度
        一、华人个人主体的文化认同
        二、华人社群主体的文化认同
        三、华人族群主体的文化认同
    第四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目的向度
        一、生存认同:寻求同一生存方式
        二、身份认同:确认华人文化身份
        三、价值认同:接受共同文化价值
第三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论维度
    第一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意蕴
        一、实践是文化认同形成的客观基础与前提
        二、实践是文化认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三、实践是文化认同目的实现与否的检验尺度
    第二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历程
        一、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过程
        二、华人文化认同实践历程的过程性与阶段性
    第三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特征
        一、华人文化认同实践的网络化
        二、华人文化认同实践的跨国化
        三、华人文化认同实践的交往性
第四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价值观维度
    第一节 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与构成
        一、价值观的内涵、类型与意义
        二、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与构成
    第二节 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特性
        一、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建构性
        二、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主导性
        三、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和现实重构
    第一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
        一、华人社团机制
        二、华文教育机制
        三、华文传媒机制
        四、华人传统信仰机制
    第二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现实困惑与影响因素
        一、华人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的迷思
        二、影响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
    第三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现实重构
        一、建构和增强华人意识
        二、建设华人共有精神家园
        三、构建和完善华人网络
        四、构建华人共同的文化象征符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 研究范围
        1.3.1 教材选择
        1.3.2 文化内容的分类
    1.4 研究现状
        1.4.1 印尼华文教材研究综述
        1.4.2 华文教材中文化内容编写研究综述
        1.4.3 华文教学中文化内容教学研究综述
        1.4.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2 《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编写对比分析
    2.1 文化内容编写对比
        2.1.1 知识文化项目分析
        2.1.2 交际文化项目分析
        2.1.3 小结
    2.2 《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呈现方式对比
        2.2.1 呈现项目和单元对比
        2.2.2 呈现形式和体裁对比
        2.2.3 导入方式对比
        2.2.4 插图设计对比
        2.2.5 小结
3 《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数量及分布对比
    3.1 文化内容数量统计对比
        3.1.1 知识文化项目统计分析
        3.1.2 交际文化项目统计分析
        3.1.3 小结
    3.2 文化内容分布对比
        3.2.1 知识文化项目分布
        3.2.2 交际文化项目分布
        3.2.3 小结
4 《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教学调查及结果分析
    4.1 调查情况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步骤
        4.1.3 调查内容
    4.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2.1 《汉语》使用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4.2.2 《小学华文》使用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4.2.3 小结
5 《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编写的评价
    5.1 文化内容编写的共同特点
    5.2 文化内容编写的各自评价
        5.2.1 《汉语》文化内容编写的优势和不足
        5.2.2 《小学华文》文化内容编写的优势和不足
        5.2.3 小结
6 对印尼华文教材文化内容编写建议
    6.1 顺序建议
    6.2 内容建议
    6.3 呈现方式建议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印尼小学汉语教材《育苗华语》的本土化研究 ——以《汉语》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汉语教材“本土化”的研究
        1.3.2 印尼本土汉语教材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第2章 课文部分的本土化
    2.1 课文的形式
    2.2 课文的话题
        2.2.1 非对话体课文
        2.2.2 对话体课文
    2.3 本土特征
第3章 词汇部分的本土化
    3.1 词汇数量
    3.2 词汇等级
    3.3 词汇筛选
第4章 其他部分的本土化
    4.1 语法部分
    4.2 拓展部分
    4.3 教材定位部分
        1.教学对象
        2.教学目标
    4.4 教材体例部分
第5章 对本土化的评价与思考
    5.1 对《育苗华语》本土化的评价
    5.2 对本土化汉语教材的思考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印尼发展华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南亚华校的三语教学:趋势与方向[J]. 林瑀欢. 全球教育展望, 2021(10)
  • [2]印尼高中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 ——以《轻松学中文》和《华语》为例[D]. 周敏敏.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3]印尼山口洋华人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基于在山口洋华文学校的调研[D]. 谭建源. 暨南大学, 2020(05)
  • [4]越南华文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D]. 孙琳. 郑州大学, 2020(03)
  • [5]华文教育专业培养方式探讨 ——以华侨大学为例[D]. 杨梦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4)
  • [6]印尼孟加影县华文补习学校现状调查与研究[D]. 秦露露(TJHIN LULU).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印尼新生代华裔祖语保持研究[D]. 劳红叶. 暨南大学, 2019(02)
  • [8]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 张晶盈. 华侨大学, 2019(01)
  • [9]《汉语》和《小学华文》文化内容对比研究[D]. 林佼颖(SUSILO LO).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10]印尼小学汉语教材《育苗华语》的本土化研究 ——以《汉语》为参照[D]. 王海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对印尼汉语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