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英译

汉语新词英译

一、汉语时兴新词的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景文,摆玉萍[1](2020)在《汉语新词英译透视》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英汉新词构词的异同,结合汉语新词的文化语义特征和大量实例,探讨了汉语新词的翻译方法。在全世界迫切希望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者有义务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特色。汉语新词英译时若不存在文化空缺,为了避免引起读者误解,应使用对等的翻译方法;若存在文化空缺,为了在填补空缺的同时保留中国特色,应灵活使用借用、字面翻译、回译、意译等翻译方法。

石融雪[2](2019)在《张爱玲小说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爱玲的作品中,以小说和散文创作的数量最为突出,而小说的成就又远远高出散文。所以,文章以张爱玲小说作为研究语料,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以语言形式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特色进行客观的描写与分析。主要研究方法为数据统计法,数据统计法贯穿文章始终。全文由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张爱玲的一些情况,对小说语言研究现状和张爱玲小说语言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目前学术界对小说语言进行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方面,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第一章为张爱玲小说词汇研究。分为四节,第一节对张爱玲小说的总的词汇面貌做了概貌性分析,分出了高频词和非高频词,在张爱玲小说中,词汇方面既有文言词、古语词,也有方言词、外来词;既有成语,也有惯用语、谚语;既体现了口语色彩,也表现出了书面语色彩,展现出了中西交融、雅俗合璧的语言特色。作家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面貌,民俗文化词汇研究便是最能体现当时上海的社会风俗面貌。女性词汇和颜色词作为张爱玲小说的特色,自然应当囊括在词汇研究当中。第二章为张爱玲小说语法研究。这一部分主要分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后缀分析、词语的重叠现象、副词的运用、拟声词的运用、以破折号为突显作用的句式。前四节是从词法上面进行的研究,最后一节是从句法上展开的论述。后缀分析以“-子”缀为主;词语的重叠现象从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两方面进行分析,名词以构词重叠为主,动词和量词以构形重叠为主,形容词既有构词上的重叠,也有构形上的重叠;副词以张爱玲小说中特色副词作为选择性分析,对张爱玲小说中方言词汇的分析主要包含在这三节当中。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的拟声词非常丰富,通过数据统计进行分析论述;张爱玲小说中,标点符号以破折号最为有特色,采用数据统计法,对破折号作点号和作标号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第三章为张爱玲小说修辞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从长句与短句、反复、比喻和其它修辞现象进行研究。通过与同时期多数作家组成的现代文学文本语料库进行对比,发现张爱玲在行文时,长句较多,而更倾向于使用短句;反复分为接连反复和隔离反复两种;通过对“喻词”的搜索,发现张爱玲小说比喻句中明喻和隐喻都很丰富,但明喻数量更多。多种修辞方式的运用,说明张爱玲小说语言运用成熟。在结语部分,文章对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运用特点作了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词汇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和作家词语运用特色;小说中的特色语法;修辞的多种运用。

张梦婷[3](2019)在《文化类着作《厚德载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第二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赫哲族是中国黑龙江省极具特色的民族之一,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特点浓厚。所选文本为中央民族大学张海洋教授为主编的《厚德载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第二章节《赫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本次任务中,译者忠于原文,注重翻译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翻译实践活动。在翻译实践报告中,以汉英翻译为基础,分析了文化负载词、汉语四字格以及文化类文本中汉语小句的翻译。主要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指导下,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所用到的翻译方法,如音译法、释义法、句子的合并译法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以上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能够为日后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可借鉴之处。

傅文君[4](2017)在《经济类新词的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类新词是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的一面镜子,经济类新词的形成与其意义构建是语义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国内经济类新词的英译研究有助于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促进国家间的共同发展。而国内对于经济类新词的英译研究并不多,希望该文能帮助翻译实践工作者了解该语言特点、关注经济热点、拓展翻译领域。

徐筱秋,王晶晶[5](2017)在《汉语网络新词的英译探析》文中指出网络是一种传播媒介,是新事物、新观念尤为钟爱的创造平台。语言搭乘着这最为快速的"交通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词汇是语言中很是活跃的一部分,对社会的点滴变化尤为敏感。大量新词的出现丰富了社会现象,改变了某些生活观念,承载了文化内涵。汉语网络新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状况。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通过对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让非国语习得者也能感受到语言带来的独特魅力是很有必要的。该文就汉语网络新词展开探析,通过介绍其来源、特点、产生原因进而介绍其应遵循的原则及各自的英译策略。

苗雪薇[6](2016)在《《新时代俄汉大词典》新增词计量及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增长、社会变革、文明进步、科技发展”,提及21世纪这些词语就自然而然地跃入我们的脑海。在这个飞速发展与深刻变革的时代,语言作为社会的镜子必然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大量新词便应运而生。这些新鲜词汇不仅给人们的语言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也促使记录语言的工具——词典,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满足读者的需要,而进行不断的更新。本文的语料来源——《新时代俄汉大词典》,就是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辞书研究所继2001年之后对《大俄汉词典》的又一次精心的修订。本文首先以词典的修订与再版为切入点,探讨了词典修订的原因、内容以及收录新词的原则和规范。并通过对《新时代俄汉大词典》的新增词进行来源领域、生成方式、构词方法和语体分布方面的分类统计和研究,分析俄罗斯近几十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使俄语学习者不再局限于纯语言研究的范畴,全面了解俄罗斯国情。

洪晓婷[7](2016)在《《南齐书》词汇研究》文中指出《南齐书》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史书文献,是研究中古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重要语料。该书是南朝齐皇室成员萧子显入梁後撰写,南朝齐仅二十多年,南朝梁紧承南朝齐,因此可谓当代人写当代史,语料内容与语料载体时间相一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书面语和口语的面貌,值得深入研究。选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上编力图描写和展现《南齐书》的词汇面貌和特点,并由此探讨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下编探索《南齐书》所反映的中古汉语的语言现象新特点(主要是词汇方面)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上编是《南齐书》专书词汇本体研究。首先,区分了《南齐书》中口语性强和书面性强的语料体裁,对话、手敕等散文体的口语性较强,“史臣曰”、诏令等韵文体的文言性较强,一般叙述性的语言具有中古史书语言的特色,其中也有不少口语性的成分。其次,主要从历时的词汇来源、共时的词形构成角度对《南齐书》的词汇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词汇来源看,《南齐书》中的新词新义,除部分受外来语言文化影响而产生外,其产生途径主要有语素复合、引申、典故、缩略等。典故和缩略是当时比较有特色的造词法。与上古时期相比,中古复音词数量明显增加,但这些复音词大都处於新生时期或非基本词汇,使用频次不高,没有占据词汇系统的主导地位。构词类型上,语法构词占主要地位,各种构词类型基本齐备,偏正式和联合式据主导地位。复音词的大量孳生是中古特殊时代背景的需求,单音词的发展已经到达一定限度,其能产性远不如复音词,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在《南齐书》词汇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南齐书》中不少反映中古汉语新特点的语言质素在普通话中已然消失,但在现代南方方言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甚至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下编选取了“侬、奴、天时”等十一个代表性的语言质素与现代南方方言(主要是闽语)进行个案比较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中原汉语从魏晋到南北朝时,由於不同语言接触的影响,一些语言质素发生南北分化,而这些存在南北差异的语言要素在近代汉语中被继承的大都是北方的,而闽语却常相反。

高虹[8](2015)在《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张靖晨[9](2014)在《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以2007-2013年中国媒体新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理论为指导,揭示中国媒体词汇所体现的语言模因现象,并根据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探究其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模因具有快速扩散性和高度复制性等特征,因此跨文化传播中语言模因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语言模因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语言模因的内涵和外延,以语言模因中的模因表现型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然后针对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在对外传播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解析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语用问题和语义问题,并对误译的例子提出修改建议,由此总结出针对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的翻译策略,即对等英译、译注并举、模因意象省略、模因意象替换和文化回译,以期对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的翻译提供参考。

熊欣[10](2013)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菜肴名称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和对外传播中的英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之重要性,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虽然说语言承载着文化,但是,中国餐饮业的海外发展和壮大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涵括的菜肴名称英译就不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应属于外宣性质意义上的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甚或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完全的对外经济活动,因为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反刍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否能够在菜肴名称(尤其是对于那些纯写意型的菜名)英译过程中向译语受众充分传播,成为了衡量众多译名适切与否的一个核心要素。当然,中国菜名英译活动中,无论是从文化层面的考量还是从经济角度的权衡,都必须以语符意义(非语符的表层语义)的切近传递为归依。因此释译方法(解释、说明和补充等译法)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译语受众更好地获取原语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不仅承担着语符意义的切近传递和民族文化的最大传播,同时还担当着汉语的世界推广这一重任。音译和零翻译常常被认为是对原语意义和原语文化最本真的传递和传播,它可以完全确保译文的“不失真”或“等值”。在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英译中,常常被广泛使用,并已取得了可喜成就,使许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以其最本原的拉丁字母拼音拼写形式进入到了译语(英语)语言,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广。饮食,国计民生也。适切的中国菜肴名称的英译名,可以使译语受众更为贴切地了解到译出语的语言和文化魅力,在不造成理解中产生歧义和不增加译语受众接受困难的前提下,如果能辅以视觉非语言的图示,适当的音译将更加有助于原语语言和文化的世界传播。跨文化交际翻译学强调了译文对译语受众与原文对原语受众所产生的等效性。就菜名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来看,既有其文学性和文化性,也有其知识性和专业性,更有其经济性和传播性,它涉及了翻译学的每一个层面,单纯地使用某一种翻译理论或翻译方法以穷尽该实用翻译领域的方方面面是有失偏颇的。故而,在菜名的英译实践中,将中国菜肴名称按照传统的区分办法分为写实型和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两大类,结合西方菜名的表述形式和突出特点,采取写实性菜名直译,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菜名音译加释译的方法进行英译。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就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创造,对于那些已经约定俗成之菜肴音译名直接沿用,而对于某些中国特色鲜明的菜肴名称,译者应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采取借用、谐音等手段,勇于创新,从节约的原则和品牌树立的原则出发,创造出易于为广大译语受众所能接受和传播的,如Gobelive(狗不理)、Longkudo(龙虎斗)等菜肴的经典译名。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对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英译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找出其中的某些共性,区别其个性,进而使菜名的跨文化交际英译译名达到效度和信度的最佳近似。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第一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本章主要讲述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背景及差异的表现:饮食观念、社会文化内涵、原料结构和种类、菜肴名称命名特征、菜单设计、烹饪方式和刀工上。第二章: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菜名译名规范——本章内容主要分析菜肴译名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菜肴名称译名规范的必要性、译名规范的原则、方法与内容,并在本章第四部分专门给出了几个具体菜肴译名的分析。第三章:菜名英译的目的与原则——本章主要就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分析菜名英译的目的定位及菜名英译的基本原则,并专门探讨了经济原则下的菜名英译。第四章: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适应论——本章首先分析传播与翻译的概念,然后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菜名英译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论下的菜名英译:复合型菜名英译适应、写实型菜名直译适应、写意型菜名音译适应。第五章:菜肴制作的刀工及烹饪方法的英译——首先分析了刀工的英译(含与菜形密切相关的刀工英译和与菜形无关的刀工英译);其次,对中、西烹饪方法词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及英译探讨(通过探讨火候、刀工与烹饪方法等分析了烹饪方法的英译)。第六章:菜名翻译中的跨文化策略——本章首先对释译、变译、音译、图示及翻译中的取义角度的转换等翻译策略和技巧进行了探讨,提出菜名英译中通过归化和异化的英译手段以达到菜肴译名的信度与效度;同时分别探讨了写意型菜名和纯写实型菜名的相关翻译策略。第七章: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药膳名称英译——本章主要分析了中西食补观念的差异、药膳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依据和药膳的功效与名称构成,提出了药膳名称英译的原则及方法及药膳译名的结构模式和处理方法。第八章:中国菜肴名称中的修辞特色及英译——主要探讨了暗喻型菜名、借喻型菜名、象征型菜名、典故型菜名和夸张型菜名等的英译问题。结束语部分指出了本研究中某些英译方法的局限,再次提出音译方法在菜肴名称英译中的重要作用,就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后学提出希冀。

二、汉语时兴新词的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时兴新词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新词英译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新词构词对比
    (一)共性
        1.传统构词法
        2.外来词
        3.旧词新义
    (二)差异性
二、汉语新词的文化语义特征
三、汉语新词的翻译方法
    (一)文化相似———对等(equivalence)
    (二)文化相异
        1.借用(borrowing)
        2.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
        3.回译(back translation)
        4.意译(free translation)
四、结语

(2)张爱玲小说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张爱玲小说语言研究现状
        (一)小说语言研究现状
        (二)张爱玲小说语言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张爱玲小说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词汇概貌
        一、语料的加工与处理
        二、高频词
        三、非高频词
    第二节 女性词汇分析
        一、外貌词汇
        二、服饰词汇
        三、女性称谓语
    第三节 民俗文化词汇分析
        一、家居文化
        二、饮食文化
        三、出行文化
        四、烟酒文化
        五、丧嫁文化
    第四节 颜色词分析
        一、颜色词的构成
        二、颜色词在小说中的运用
        三、颜色词的文化义内涵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张爱玲小说语法研究
    第一节 后缀分析
        一、“-子”缀
        二、“-儿”缀
        三、其它后缀
    第二节 词语的重叠现象
        一、重叠式名词
        二、动词重叠式
        三、重叠式形容词与形容词重叠式
        四、量词重叠式
    第三节 副词的运用
        一、表示程度
        二、表示范围
        三、表示时间、频率
        四、表示语气
    第四节 拟声词的运用
    第五节 以破折号为突显作用的句式
        一、张爱玲小说破折号使用情况
        二、破折号在句内的语法功能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张爱玲小说修辞研究
    第一节 长句与短句
        一、长句的运用
        二、短句的运用
    第二节 反复
        一、接连反复
        二、隔离反复
    第三节 比喻
        一、明喻
        二、隐喻
    第四节 其它修辞现象
        一、叠音与摹声
        二、双关、拟人、夸张、顶真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3)文化类着作《厚德载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第二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原文体裁
        三、文本选择理由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文化类文本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文化类文本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文化类文本中词语的翻译
        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婚嫁类特色词语
        (二)丧葬类特色词语
        (三)建筑类特色词语
        二、汉语四字格的翻译
        (一)渔农生产类特色词语
        (二)社会生活类特色词语
        (三)文化现象类特色词语
        (四)环境描述类特色词语
    第二节 文化类文本中句子的翻译
        一、汉语无主句的翻译
        二、汉语主动句的翻译
        三、汉语小句的翻译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经验及总结
    第二节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4)经济类新词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类新词的特点
    1.1 政治性
    1.2 缩写的使用
    1.3 经济类术语
2 经济类新词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2.1 经济类术语和缩写的翻译
    2.2 政治性经济类新词的翻译
3 总结

(5)汉语网络新词的英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汉语网络新词
2 网络新词的英译原则
3 网络新词的英译策略
4 总结

(6)《新时代俄汉大词典》新增词计量及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论文的创新点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词典的修订与再版
    第一节 词典修订的原因
        一、语言自身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语言载体的发展
        四、编纂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词典修订的内容
        一、勘误
        二、删减
        三、增补
    第三节 词典修订时收录新词的原则和规范
        一、新词与“新词”
        二、收录新词的原则和规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时代俄汉大词典》新增词分类研究
    第一节 新增词的来源领域
    第二节 新增词的生成方式
        一、语义新词
        二、新构词
        三、外来语借入
    第三节 新增词的语体分布
        一、政论词
        二、科学词
        三、公文词
        四、文学词
        五、口语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俄汉大词典》新增词的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
    第一节 语言、社会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俄罗斯近几十年政治生活的变化与新增词
        一、独立初期俄罗斯的政治生活
        二、2000年后俄罗斯的政治生活
    第三节 俄罗斯近几十年经济生活的变化与新增词
        一、“休克疗法”时期
        二、普京“新政”时期
        三、“梅普、普梅组合”时代
    第四节 俄罗斯近几十年科技生活的变化与新增词
        一、经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科技
        二、普京时期的俄罗斯科技
    第五节 俄罗斯近几十年医疗生活的变化与新增词
        一、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
        二、俄罗斯医疗水平的变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齐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南齐书》词汇本体研究
    第一章 《南齐书》的语料性质
        第一节 对话类
        第二节 手敕类
        第三节 供状类
        第四节 信札类
        第五节 诏令类
        第六节 一般叙述性语言
        小结
    第二章 《南齐书》的词汇来源
        第一节 《南齐书》中的承古词
        第二节 《南齐书》中的中古新词新义
        第三节 《南齐书》中的南齐新词新义
        第四节 《南齐书》中新词新义的产生动因、途径
        小结
    第三章 《南齐书》复音词计量研究
        第一节 《南齐书》词汇复音化情况
        第二节 《南齐书》复音词构词类型
        第三节 《南齐书》词汇复音化的特点
        小结
下编 《南齐书》反映的中古语言现象与闽语比较个案研究
    第一章 代词类:“侬”“奴”“若”
        第一节 “侬”的自称义和名词义
        第二节 “奴”的人名和称谓用法
        第三节 “若”的疑问代词用法
    第二章 名词类:“天时”“冬节”“眠床”“才调”
        第一节 “天时”的“一定时间、地区内的自然气候情况”义
        第二节 “冬节”的“冬至节”义
        第三节 中古新生词“眠床”
        第四节 中古新生词“才调”
    第三章 动词类:“参详”“起”“乞”“遇”
        第一节 中古新生词“参详”
        第二节 “起”的“修建、建造”义
        第三节 “乞”的“给予”义
        第四节 “过”的三种用法
结语
附录 《南齐书》语料校勘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8)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行语的界定
        2.1.1 词典定义
        2.1.2 文献定义
        2.1.3 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意义辨析
        2.1.4 本研究工作定义
    2.2 流行语的多种研究
        2.2.1 流行语的特征研究
        2.2.2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研究
        2.2.3 流行语产生途径研究
        2.2.4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研究
        2.2.5 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2.2.6 流行语案例研究
    2.3 流行语的多学科研究
    2.4 流行语的翻译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1.1 关联的概念
        3.1.2 交际中的关联原则
        3.1.3 话语理解的解码和推理
        3.1.4 明说、暗含和弱暗含
        3.1.5 关联性:加工代价与认知效果
    3.2 关联制约下的语用认知
    3.3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
        3.3.1 词汇语用学概述
        3.3.2 关联指导下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收集
    4.3 语料分析
第五章 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解读
    5.1 交际中会话含意的推导
    5.2 语用意义
    5.3 语用意义的维度
        5.3.1 语用意义的概念维度
        5.3.2 语用意义的人际维度
        5.3.3 语用意义的修辞维度
    5.4 流行语个案分析:山寨的语用意义
        5.4.1 山寨的词汇意义
        5.4.2 流行语“山寨”的概念维度
        5.4.3 流行语“山寨”的人际维度
        5.4.4 流行语“山寨”的修辞维度
    5.5 流行语语用意义的特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流行语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
    6.1 流行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
        6.1.1 对流行语明说部分的理解
        6.1.2 对流行语暗含部分的理解
    6.2 流行语理解中的收窄和拓展过程
    6.3 流行语理解中的隐喻化过程
    6.4 流行语理解中的认知联想
    6.5 小结
第七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
    7.1 翻译的语用维度
        7.1.1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7.1.2 语用充实与翻译
    7.2 流行语英译的个案分析
        7.2.1 “潜规则”英译的个案分析
        7.2.2 “裸x”英译的个案分析
    7.3 流行语语用充实对翻译的启示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启示
    8.3 研究的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类
    附录2: 北京语言大学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附录3: 《咬文嚼字》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9)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以2007-2013年中国媒体新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模因研究现状
        二、媒体新词英译研究现状
    第二节 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不足
        二、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模因理论
        一、模因的界定
        二、模因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语言模因
        一、语言模因的界定
        二、语言模因的分类
    第三节 语言模因的传播与翻译
        一、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
        二、语言模因的跨文化传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翻译现状分析
    第一节 媒体新词翻译现状调查
        一、新词的界定
        二、新词与模因
        三、调查问题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工具
        六、数据收集
    第二节 媒体新词翻译现状分析
        一、语义问题
        二、语用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翻译策略
    第一节 对等英译
    第二节 译注并举
    第三节 模因意象省略
    第四节 模因意象替换
    第五节 文化回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2 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4 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1 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背景
    1.2 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2.1 饮食观念的差异
        1.2.2 社会文化内涵差异
        1.2.3 原料结构和种类的差异
        1.2.4 菜肴名称命名特征的差异
        1.2.5 烹饪方式和刀工上的差异
        1.2.6 菜单设计的差异
    1.3 小结
2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菜名译名规范
    2.1 菜肴译名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2.1.1 译名研究的现状
        2.1.2 译名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2.2 菜名译名现状及译名规范的必要性
        2.2.1 译名使用的无序性
        2.2.2 生硬直译性
        2.2.3 译名中的文化亏损与意象错位
        2.2.4 译名规范的必要性
    2.3 译名规范的原则、方法与内容
        2.3.1 译名规范的原则与方法
        2.3.1.1 音译的原则
        2.3.1.2 音译加释译的方法
        2.3.1.3 沿袭的方法
        2.3.2 规范的内容
        2.3.2.1 特色词的规范
        2.3.2.2 译名中的语词及结构规范
        2.3.2.3 佐料等的规范
    2.4 具体菜肴名称译名分析
    2.5 小结
3 菜名英译的目的与原则
    3.1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3.2 菜名英译的目的定位
    3.3 菜名英译的基本原则
        3.3.1 语义切近原则
        3.3.2 文化传播原则
        3.3.3 经济发展原则
        3.3.4 美学原则
        3.3.5 创新原则
        3.3.6 简洁原则
        3.3.7 品牌树立原则
    3.4 经济原则下的菜名英译
    3.5 小结
4 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适应论
    4.1 传播与翻译
    4.2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菜名英译
    4.3 跨文化交际适应论下的菜名英译
        4.3.1 写意型菜名音译适应
        4.3.2 写实型菜名直译适应
        4.3.2.1 译名语序适应目标语语法
        4.3.2.2 烹调方法增译
        4.3.3 复合型菜名英译适应
5 菜肴制作的刀工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5.1 刀工的英译
        5.1.1 与菜形无关的刀工英译
        5.1.2 与菜形密切相关的刀工英译
    5.2 烹饪方法的英译
        5.2.1 火候、刀工与烹饪方法
        5.2.2 中、西烹饪方法词的语义对比及英译
6 菜名翻译中的跨文化策略
    6.1 释译
        6.1.1 释译的内容
        6.1.2 释译的结构
    6.2 变译
    6.3 音译
        6.3.1 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
        6.3.2 音译的定义及作用
        6.3.3 音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3.4 音译中存在的问题
    6.4 归化与异化 VS 信度与效度
        6.4.1 翻译生态学下的“信”与“效”
        6.4.2 菜肴译名的“忠实”与“有效”
        6.4.3 归化与异化的基本定义及特征
        6.4.4 菜名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及问题
        6.4.5 归化和异化在菜名英译中的辩证统一
    6.5 写意型菜名的翻译策略
        6.5.1 文化禁忌的处理
        6.5.2 典故的处理
        6.5.3 历史文化信息的处理
        6.5.4 共通文化的处理
        6.5.5 比喻型菜名的处理
    6.6 取义角度的转换
    6.7 图示的策略
    6.8 纯写实型菜名的英译
7 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药膳名称英译
    7.1 中西食补观念的差异
    7.2 药膳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依据
    7.3 药膳的功效与名称构成
    7.4 药膳名称英译的原则及方法
        7.4.1 译名的简约性
        7.4.2 译名的有效性
        7.4.3 植物药材的“野生性”处理
        7.4.4 动物药材的“圈养性”处理
        7.4.5 忌讳词的处理
    7.5 药膳译名的结构模式及处理方法
    小结
8 中国菜肴名称中的修辞特色及英译
    8.1 暗喻型菜名的英译
    8.2 借喻型菜名的英译
    8.3 象征型菜名的英译
    8.4 夸张型菜名的英译
    8.5 典故型菜名的英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汉语时兴新词的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新词英译透视[J]. 景文,摆玉萍.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2]张爱玲小说语言研究[D]. 石融雪.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3]文化类着作《厚德载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第二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张梦婷.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4]经济类新词的英译研究[J]. 傅文君. 海外英语, 2017(12)
  • [5]汉语网络新词的英译探析[J]. 徐筱秋,王晶晶. 海外英语, 2017(02)
  • [6]《新时代俄汉大词典》新增词计量及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D]. 苗雪薇.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7]《南齐书》词汇研究[D]. 洪晓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8]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D]. 高虹. 南京大学, 2015(01)
  • [9]中国媒体语言模因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以2007-2013年中国媒体新词为例[D]. 张靖晨. 黑龙江大学, 2014(07)
  • [10]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D]. 熊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汉语新词英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