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声叹息,感慨万千——《兰亭集序》中的“情”解析

低声叹息,感慨万千——《兰亭集序》中的“情”解析

一、低徊慨叹 情溢于辞——浅析《兰亭集序》中的“情”(论文文献综述)

韦勇敏[1](2021)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南宁市第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薛怡[2](2018)在《从学情出发深入解读文言文本——《兰亭集序》教学实录》文中指出从学情出发,用文本细读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学生走进文言文本,以与前人不同的评价导入,引发学生兴趣,继而介绍走进文本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体认,从而生成自己的认识和感悟,真正读懂文言文。

郭彦君[3](2018)在《成多禄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成多禄与宋小濂、徐鼐霖并称为“吉林三杰”,是清末民初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名人。在三人中成多禄的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歌860余首,题材甚广,师法各家而自成一格,极具研究价值。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在充分研究现有学术文章的基础上,着力分析成多禄诗歌研究的现状,明确其存在的不足。由于篇幅限制以及对文本研读不够全面深入、对现有材料利用不够充等原因,致使现有研究存在对诗歌题材的分类不够全面,对诗歌艺术风格的阐述不够系统和深入,对研究对象认识过于简单化,且文章论据单薄、说服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第一章从成多禄的家世、生平、交游入手,先对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对其诗文进行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从纪事抒怀、写景状物、人生感悟、酬赠悼念、题画诗五大方面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其思想的复杂性、矛盾性。第三章从体材、立意、语言、手法四个方面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得出体材多样;立意真实;气沉词炼,自然澹远;博观慎取,典而无拗之特征。第四章从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三方面论述其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本论文力求准确、系统、全面、深入,以期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为今后的成多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杨建华,褚树荣[4](2017)在《《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点评》文中认为课堂教学主要探索解决两个问题:从文学角度看,《兰亭集序》改笔的原因和价值何在;从逻辑角度看,《兰亭集序》所写的众多景物、所抒发的复杂情感有何内在联系。同时,对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以及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思维、养成质疑习惯、掌握质疑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

石昭[5](2016)在《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研究 ——以叶燮、沈德潜、薛雪、李重华为集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学集群或流派是历史的产物。以叶燮为代表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诗学思想,其生成与演变进程也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由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所谓“集大成”的清代诗学的发轫期。就地域来分,清代诗话的作者以江、浙一带为最多,梁启超先生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便描述了以江苏的苏、常、松、太和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为清代诗学的最盛。本文以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以叶燮、沈德潜、薛雪、李重华为代表进行研究。在清初的苏州文坛和诗学园地,这是一个半自觉或不自觉的诗学集群,即以叶燮为代表的、由叶燮等四人构成的清初苏州诗学集群。这是一个由地缘、师缘、学缘构成的、前后相续的、在诗学观念上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诗学集群。本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本论文撰写之目的和研究方法,并概述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第一章,先从苏州诗学的历史背景及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两个方面介绍苏州在清代何以成为中国诗学的重镇,之后从着述活动和特色两个方面,宏观的介绍以叶燮为源头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第二章,笔者从研究对象的思想着手。中国古典诗学以儒家的古典诗学为正统,道家和后来传入的佛教为补充。儒、道、释三水分流亦三川汇一,共同体现着传统诗学的价值观。以叶燮为首的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也不例外,只是在思想的生成与结构中灌注了他们人格体验、自我修炼与文艺襟怀。基于此,笔者从儒家思想、与佛学的关联以及儒、道、释之互动三个角度论述四位诗论家的思想维度。第三章,从主、客体之本以及二者联系之“气”论阐述研究对象对于诗歌创作理论的独到见解。第四章,笔者分别分析叶燮等四位诗论家对于诗歌之美境的不同认识,最终厘清其审美基调。第五章,论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叶燮与沈德潜的文学史观,主要包括诗歌的源流正变、盛衰、文学发展论等方面。余论部分,从叶燮独特的知性品格以及沈德潜、薛雪、李重华各自的影响、传承与发展和叶燮、沈德潜与其他诗论家对于诗学观念的辩驳三个方面补充说明四位诗论家独具之特性、历史地位与影响,进而对这个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进行梳理与总结。以上可知,面对这个诗学集群,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到它的历史渊源、精神姿态、言说构造,才能够更为深入地洞见其本源与特色及其实绩,为后来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米臻[6](2015)在《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的强化 ——以《文选》选文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的一大转关,相对于先秦两汉文学来说有诸多变化。如前贤所言,此为文学之自觉时代,政治教化不再是文学的主要功用,文学回归自身,呈现出更多的非功利性质。“文章抒情性的强化”这一文学现象即出现在如此文学大环境之下。情感是文学性表现的重要一极,在先秦两汉文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就抒情性的强化而言,文章要比诗歌、辞赋表现得更加明显。先秦两汉文学的主要抒情载体即为诗歌与辞赋,其时文章的主要功能为说理议论、叙事写人,抒情性不甚明显。而至魏晋南北朝,文章的抒情性得到了空前强化,此可视为其最为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抒情范围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拓展,使魏晋南北朝文章具备了广阔的表现力与鲜活的生命力。抒情性的强化,可谓文章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枢机,而这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的。目前学界对于“文章”的界定颇为混乱,本文则立足于“抒情性”这一核心,将“文章”范围定为除诗歌、辞赋以外的包括骈散文在内的文体。若从《文选》文体分类来看,则是排除赋、诗、骚、七、辞后的剩余文体。将辞赋排除在外主要是因为它一直便有抒情的传统,而将骈文包含在内则是因为骈散指的是语言形式,属于语体而非文体,骈散皆可抒情亦可无情,二者与抒情之间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何种情感强化到了何种程度是本文的论述重心。因为“情感”带有虚泛的性质,主观性很强,难以寻找客观标准进行定量分析,不同的接受者会因主观的经历、性格、情绪等因素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能打动自我之处不一定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本文对抒情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即抒情既是一种呈现在外的文学现象,一种等同于说明、议论、叙事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激发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诸多文学性要素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技巧等都可以在作者内在的抒情动机与需要下发挥作用。据此,本文将魏晋南北朝文章的情感表现分为两部分,一是情感的内容与性质,二是抒情的手法与技巧,并进一步引申出了促成如此情感内容与抒情技巧得以运之于文的直接原因——文章观念的变化——这同样也可视为抒情性强化的一种表现。在确定“抒情”的表现层面后,便要说明其强化的程度。本文主要采取对比的论述方法,包括纵向的历时性对比与横向的共时性对比。纵向的历时性对比尤能展现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的强化,特别是在对哀祭文、书牍文、上下行公文作单一的文体论述时,其各自的文体特点在情感因素的作用之下与两汉相比变化巨大。另外还有魏晋南北朝文章与先秦两汉文章的整体比较,可以看出情感范围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扩展及由此带来的情感性质的改变;再就是魏晋南北朝文章与先秦两汉诗赋的比较,在对一些日常生活情感类型继承的同时也存有细节表现上的新变。横向的共时性比较主要用于魏晋南北朝文章与诗赋这些不同的文体之间,一可以表现文章与诗赋在抒情性强化上的相似之处,不同文体发出了相同的时代之音,揭示文章抒情性强化的文学环境、背景,二可以展现文章作为以实用性为主的文体,在抒情性强化的表现上与诗赋不同的独特之处。以上内容将分散于论文的各个章节之中。论文首先分别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性强化最为明显的三种文体:哀祭文、书牍文、上下行公文。三者有着各自独特的文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不同的抒情性强化的表现。哀祭文与死亡直接相关,其情感集中、统一。但先秦两汉哀祭文因“典礼之文”性质的限制,其情感抒发并不突出,且作品数量与文体类别不多。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哀祭文才真正具备“缠绵而凄怆”的特点,并在作品数量与文体种类上渐趋繁盛。哀祭文作品中所存有的作者与逝者间的关系是其一大文体特点,这也成为对哀祭文情感进行梳理的一个角度。与己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去世之后,存者长歌当哭、作文以祭之,这是哀祭文创作的主体类型。另也存有对非亲非故者的哀祭:或者是虽与逝者无任何私交,但其道德品行等方面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故引发了作者的一番评论与感慨,这一类哀祭文实现了对单一哀伤情感模式的突破,生发出了作者的个人好恶、道德准则、人生价值、生活品味乃至关于生死的终极追问,情感更加丰富、厚重、富有深度;或者是看不出作者的个人情感,继承了两汉“奉旨而作”的典礼之文的传统,但却表现出了一种“为文造情”的文学自觉意识。书牍文是一种具有很强活力的文体,其文体类型单一,文体限制少,无论是内容还是写法都极为自由随便,这对情感的抒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优势。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一优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发挥。用于文人日常生活中的书牍文情感类型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出了作者真实丰富的生活;用于文人政治生活中的书牍文,虽然内容以军政大事为主,但作者的个人情感依然渗透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牍文文体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上下行公文在两汉时期的创作极为繁盛,且艺术水准甚高,并多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服膺。若就抒情性而言,以贾谊为代表的奏议文情感浓郁、强烈,喷涌而出、不可遏制,在这一点上魏晋南北朝的公文创作未出其右。但与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公文仍然存有抒情性强化的表现,不过不是体现在抒情强度的增加之上,而是在于情感范围的扩大。两汉公文虽然情感强烈,但终是导向了国家、社会、公众、君王,而非士人主体自身。但魏晋南北朝公文中,则出现了作者一己之私情,情感开始偏向自我。此外,笺体文这种文体颇值得注意,若从外在形式来看,笺文作者与笺文对象有着明显、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这是上下行公文所具有的特性,但它以公文的形式承载了私人化的内容,作者在笺文中可以进行私情私事的交流。这一公私结合的特殊性质,同样可以作为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一个表现。接下来便是从整体上论述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表现、原因及意义。抒情性强化的表现有三。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文章内容的诗赋化倾向,其抒情范围与性质由政治情感转向日常生活情感,表现出了对两汉诗赋情感类型的承袭。但在承袭之时亦有新变,魏晋南北朝文章日常生活情感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细腻、精巧乃至琐碎。此外,魏晋南北朝作家在不同文体的诗赋与文章创作中表现出的情感也有极为相近之处。其次是文章抒情手段的进步,辞赋的铺排手法普遍地运用于文章的情感表达,作者对其情感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文章的语言更注重辞藻与韵律,与诗赋语言的差别渐趋缩小甚至弥合;情景交融的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产生了独立的山水文。最后是文章观念的变化,这既是文章抒情性强化的一种表现,也是前两种表现产生的直接原因。通过魏晋南北朝文章的创作实际与理论表述可以看到,在其时作家的观念中,文章用以抒情、抒日常生活之情,已显得普通平凡、理所当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文章的抒情观念逐渐形成,并且普及、成为文人自觉遵守的一条审美准则。关于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原因,首先可以沿“文章——文学——社会”这一线索,由小到大,一步一步地向上考察:文章抒情性的强化首先是处于整个文学抒情性强化的背景之中的,不惟文章,诗歌、辞赋及文学理论皆是如此;而文学的重情风尚又是处于社会的重情风尚之中的。其次还可以在时间上向前追溯,根据“重情”即为个人对自我主体的重视这一实质,将此风尚的渊源上溯到了自东汉中后期出现的政局的动荡与士人价值观念的变化。曹魏时期是在中古文学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点,因为自此以后,即便政治稳定、开明、健康,文人也不会再像两汉时期那样以文章作为政治教化的简单附庸,以自我为中心的日常生活情思开始在文章中作为一种常态出现。至于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意义更自不待言。日常化的私人情感削弱了文章的实用性,应用性文体呈现出向纯文学发展的趋势,使文章具备了一种新的功用与价值:可以来源于现实日常生活、反映现实日常生活,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日常情思,并且这种情思越是普遍、平凡甚至世俗,那文章给人的感觉就越是真实、亲切,文章也就越具备鲜活的生命力,其功用、价值在平凡、普通中又宏阔、伟大。此外与诗赋的情感表现相比,文章也有自己的特点与成就,它不像诗赋那般多对情感进行艺术化的虚构、变形与寄托,情感就在作者对纷杂琐碎的生活细节的叙述中原生态流出,提供了一种如临其境的生活质感。若从情感表达效果来看,文章亦不输诗赋。

张红军[7](2014)在《《兰亭序》文本再研究》文中认为《兰亭序》的文本一直是兰亭论辨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李文田先生在汪中旧藏《定武兰亭》的跋文中说"文尚难信,何有于字"之后,围绕着《兰亭》未入选,《兰亭序》比之《临河序》的文字差异,《兰亭序》文章的思想问题,各方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对《兰亭序》全文的面貌始终是各执一词,甚至因其立场而夸大其词。随着《兰亭》研究从早期的《兰亭》真伪的激烈争论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风气转变,一方

段春杨[8](2014)在《潘岳文学创作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潘岳是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成果显着,诗、赋、哀、诔皆擅,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较高的赞誉。本文以潘岳及其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结合西晋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及潘岳本人的生活经历、心态变化等全面、深入地分析其在各体文学中的创作状况,并将作家、文本与接受主体相结合,细致梳理潘岳及其文学创作在后世的接受状况,力求对潘岳的文学史地位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分为上下两编共十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确定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价值。二是梳理关于潘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探究潘岳研究出现不平衡状况的原因。三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明确写作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四是对本文的创新进行归纳,揭示潘岳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拟进一步拓展之处,尽可能弥补潘岳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论文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侧重文本及横向共时性研究。依知人论世的原则,揭示潘岳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尽可能还原潘岳生平及创作的真实状况。结合潘岳所生活的西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探讨潘岳创作个性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深入探讨潘岳诗歌、辞赋的内容及艺术特征,哀诔文的开拓和创新等内容,继而挖掘潘岳文学整体上的思想文化特征,用实例说明西晋主流文化在潘岳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第一章介绍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论述:一是潘岳的出身及其家庭婚姻状况。交代潘岳的出身;二是将潘岳一生的仕宦经历分四个阶段进行梳理,重点探讨生活的变动给潘岳带来的心态变化;三是将与潘岳交往的主要人群分为侯门权贵、亲密好友和姻亲之交三类,交代潘岳的主要社会关系,并单独论述潘岳参与的主要社会活动——二十四友与金谷之会。第二章论述潘岳诗文与太康文风之间的关系,将潘岳作品置于西晋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结合西晋时期的社会思潮、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等,探讨太康文风的显着特征,进而归纳出潘岳诗文在太康文风的共性中所凸显出的创作个性。第三章至第五章从文体角度对潘岳的诗歌、辞赋、诔文、哀辞等创作进行分类论述,抓住潘岳各体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梳理探析诗、赋、文的发展演变轨迹,各文体间的相互影响,凸显潘岳在各类文体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第三章论述潘岳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三个方面论述潘岳的应诏赠答诗、述志诗、亲情诗的思想内容;追溯潘岳诗歌情感内涵的渊源,论述潘岳践行“诗缘情”的实际情况;分别论述四言诗、五言诗独特的风格特色,及潘岳诗歌总体上受到辞赋写作方法影响的情况。第四章论述潘岳的辞赋创作。将潘岳的辞赋分为抒情、纪行、咏物、叙事四种类型,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系统探讨;将潘岳辞赋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分为独特的立意谋篇、参差错落的句式、丰富多彩的修辞、和谐的声律四个层次进行细致分析;为了突出潘岳在辞赋创作上的成就,本文又以《文选》选录的辞赋为主,将代表潘岳辞赋主要创作成就的六篇作品与以往同类题材辞赋进行比较。第五章主要论述潘岳的诔文和哀辞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及其开拓创新情况,对其创作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文体——颂、赞、表、碑、议等根据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予以分类论述。第六章主要论述潘岳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分析潘岳诗文中对儒家经典的应用情况,细分经典词语的直接引用、化用经典词语、经典语句的连用及语义的合用、经典典故的运用分成四种情况,展示潘岳的儒学知识构成;二是探寻潘岳诗文中隐逸思想的表现,并结合时代风尚和文人的思想倾向论述潘岳隐逸情趣的政治避退性质及其原因;三是分析潘岳诗文中表现出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论文下编(第七章至第十章)为以潘岳及作品为审美对象的纵向历时性研究。兼顾朝代兴替和政治变迁对接受主体的影响,把握审美接受的阶段性,探索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时代思潮在潘岳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将潘岳及其作品在历代的影响及关于潘岳的文学批评作为内在线索,进而点面结合,揭示潘岳及其作品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七章论述潘岳及其文学创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这是潘岳接受的黄金期,人物接受偏重于才性,文本接受偏重于辞采,总体态度是赞誉居多。探索魏晋特殊的审美标准下潘岳文学接受的方式和成因;分别对记录魏晋人物言行的《世说新语》,重要的文艺理论着作《文心雕龙》、《诗品》中涉及潘岳和其文学创作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萧统《文选》对潘岳诗文的选录所反映的潘岳作品的传播情况;论述潘岳文风对谢庄、颜延之、江淹等人创作上的影响。第八章论述唐五代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接受情况。这是潘岳接受的发展期,对潘岳的接受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总体态度偏向于理解性的赞誉;随着国家统一和儒学重构,对潘岳的关注焦点开始转移。他的人格个性、仕途经历、诗文内容向社会、文化、诗文创作各个领域渗透着,对潘岳的接受逐渐由个人走向群体,由点及面地延伸到社会、文化的层面。在文学批评方面,根据唐代的审美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分析潘岳文学创作在唐代的三个阶段的接受状况及其原因;唐诗中运用有关潘岳的典故反映了潘岳其人其事在唐代流传的广泛;李善注《文选》为潘岳文学作品在唐代的接受开辟了新的方式;中晚唐时期大量出现的悼亡诗是潘岳作品在唐代影响的主要表现。第九章论述宋元时期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接受情况。这是潘岳接受的深化期,道德意识逐渐纳入审美评价范畴,文学批评越来越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对潘岳态度继续向“非其行”的方向靠拢。宋元时期的批评与影响研究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趋势,宋代以诗话为代表的文学理论探讨相对活跃,诗话形式的文学批评同样为潘岳接受带来了新的面貌:重视诗句的来源出处、深入研习诗文字句、注意对前代优秀的作家作品进行风格上的归类等方面反映了宋代文学批评的细致和深化。另外,潘岳最擅长表达的私人化的家庭生活和敏感细腻的个人情感与要眇宜修的词找到了契合点,词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使潘岳式的伦理感情找到了一个更加合适的表达端口,也使得潘岳在宋词中的接受呈现出新的面貌。关于潘岳作品的影响方面,重点论述其对宋代悼亡诗的影响的同时,针对特殊的作家作品进行个案研究,论述南宋词人史达祖对潘岳其人其文的全面接受。鉴于辽金元时期关于潘岳的接受资料甚少的实际状况,分别就辽金元的历史资料、文集序跋进行归纳总结,对元好问文学创作和其对潘岳的批评态度进行单独论述。第十章论述明清时期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接受情况。这是潘岳接受的持续期,明清对潘岳的接受以文学批评为主,在文学批评方面又以诗歌批评为首,对潘岳品行的探讨多融合在诗歌评价之中,所以本章将重点放在明清诗话和诗歌选对潘岳的接受状况上。对于潘岳的品行的非议逐渐蔓延开来,有些批评者甚至走向了以人品为本、以人品为先的偏颇之路。首先,将潘岳置于明代文学运动中,在深入了解明代思想文化状况的同时,明确潘岳诗文在明代的接受情况。其次,对明清有关潘岳的诗话进行归类,进一步探讨明清对于潘岳的态度及其变化轨迹,在此基础上对诗话和选本进行单独的评析。再次,梳理潘岳着述的整理情况,深入了解潘岳作品的着录情况、引录情况、重要选本中的潘岳作品收录情况以及私人藏本情况等等,以明潘岳着作的流传之迹。

王伟丽[9](2014)在《江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闿(1634~1701)是清初徽州着名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多个领域均有较高成就。本文以江闿为中心展开研究,不仅能全面认识作为文学家的江闿,了解清初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文人个体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对于了解清初社会状况、文人士子面貌及审美风尚等都有着较重要的个案意义和典型价值。本文从家世、生平与着述、交游、诗歌创作、词创作等五大部分对江闿其人及文学创作作一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深层次地挖掘出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探究其艺术特色。全文分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共五章:第一章《家世考略》,以《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和《橙阳散志》等为基础,参照相关史传、笔记、诗文及方志等文献资料,详细考察歙北济阳江氏的起源与发展,并探讨江村家族传统对江闿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章《生平与着述考略》,对江闿的生平事迹和着述概况的进行了探讨。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原始资料入手,对江闿的生平进行综合考察,将江闿的一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少年求学流离时期、积极寻求入仕的羁旅时期和施展抱负的为官时期。第二部分对其着作流传情况略加考述,并叙录其版本和主要馆藏。第三章《交游考论》,江闿一生交游广泛,他所交往的人物对其性格的形成和文学成就的取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本章对与江闿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人物,尽可能广泛收集资料,予以详实考订;一般交游则通过表列形式予以说明。第四章《诗歌创作》,评析江闿诗歌的创作,首先就其诗学观展开具体分析;其次,从循吏情怀、忠孝意识和山水性情三方面对江闿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次阐述,同时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词作探微》分为三节:第一节从内容题材上将江闿词作分为山水词、怀古词、送别词和文人雅集词四类进行探讨;第二节分析了从江闿的词作中所表现出词人爱情意识和家庭观念突显的自我形象;第三节分析其词的艺术特色。下编《江闿年谱》。本编力图详细考录江闿的生平交游和仕宦经历,以年谱的形式展示和反映江闿生活的时代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交游及人生经历,进而展现出清初时期文人群体的生活境遇和文学活动的概况。

侯海荣[10](2013)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三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论文沿着隐喻路向展开。主体部分共上、下两编,计十章。上编“时空生态”,对姜夔诗词进行文化版图重组与时空环境复位。论文坚持问题意识,撰写目的并非在于陈述固有的人物、历史掌故,旨在抉示某些细节背后的人文真相。第一章通过诗、史互证,再现姜夔动态履历中的生命写真。论文对文学史上姜夔人生情态“不算阔气,却很安适”的描述提出献疑,与某些论者姜夔“艺术化人生”予以商榷,对姜夔诗词历史价值加以重新衡定。作者认为:姜夔弱冠早孤、中年飘蓬、草莱终老,其梦想、追求已被命运渐次粉碎,人生内核是悲剧性的。其诗词题材的狭深,正标示作家视角“内倾”的逐步深化。作者心灵内宇宙的真实呈现,烛照着赖以生存的外宇宙的社会图景,其中的绵软与酸辛,暮气与衰兆,是南宋历史的折光。第二章将姜夔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地缘、人文、基因三重维度考察姜夔文学创造力的最后生成。环太湖文化生态圈是姜夔秉承的得天独厚的“地气”优势,萧德藻、杨万里、辛弃疾、尤袤、陆游及姜夔朋辈好友,组成了一个文学主体生态链,转益多师与诗化交往给姜夔创作带来濯鳞振翼、连辔并驱的文脉支持,先天禀才哺育了姜夔艺术生命的灵性之根。第三章从“江湖”词义溯源,首先梳理姜夔一生行迹,然后考察姜夔诗词呈示的江南民俗,最后对姜夔曳裾豪门之“清客”形态加以辨正。针对姜夔的合肥情事,论文提出:姜夔不是“风月闲人”;姜夔科考铩羽,遂被抛向仕隐夹层之中,此乃江湖沦落的政治-文化主因。清客乃复数概念,历史上是一个边界甚不清晰的庞大群体,具有多重指称的文化规定性。政治、伦理判断虽为人文判断的重要前提,但从关注作家个人的人文品格出发,更接近复杂的人性与史实。第四章从姜夔杭州诗词入手,聚焦京都临安的政治生态。通过对比姜夔与遗民词人作品迥异的杭州气象,见证杭州在政治位移中的兴衰变迁。第五章文学生态,重在阐释姜夔诗词在南宋文坛的断代坐标及历史流变。姜夔众艺兼擅,尤精斠律,论文剖析了白石词“精品现象”的成因。白石词剞劂付梓,至清代定鼎词坛,建国后訾詈蜂起,论文描述了白石词美学接受历程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轨迹。下编立足主体向度,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管窥作家私密的思想奥区及心理空间,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之下寻求与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组接。第六、七章从儒道两端考察姜夔的淑世情怀、隐逸心理兼及佛禅意趣。待沽之志、抱璞之悲、烟霞之念、自适之需,诸种情绪胶结缠绕姜夔的一生。总体以观,淑世思想是姜夔核心的精神姿态,作为江湖中人,姜夔践行的是“似狷实狂”的人生范型。儒释道三者融汇,架设了士人心理的稳定结构,成为姜夔边缘化求存的生命“抗体”。在“隐逸心态”一节,作者提出:姜夔作品展露的“陆龟蒙情结”,是一种伟大的“龙蛇之趣”。一方面反映出陆龟蒙作为岩穴之士的“偶像效应”在姜夔身上得到了“隔代还魂”,另一方面也是姜夔衰世浮生思想困局的有力注脚,其实质不啻封建时代落魄士人精神枯萎之后心灵的短暂放生与痛苦自慰。至于《自题画像》一诗的学界争议,作者考释后提出:《自题画像》的诗歌内涵与范成大形象无法契合。它是姜夔人生哲学、生存境界、文化性格的浓缩概括,是肖像之外的另一种写意。在“淑世心态”一节指出: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臣妾式”的卑顺,在“文学创作行为”里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中负向人格的内质,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针对历史上张鉴捐官一事,论文认为:“梁溪拒赠”具有极大的可信度。第八、九、十章,运用角色分析法,探讨姜夔客居背景下的流寓心态、向光心态以及“职业文人”的创作心态。在“流寓心态”一节,论文提出:姜夔与谢灵运山水诗情感流向不同,二者一为布衣,一为贵族,姜夔词中的山水是旅途中的山水,大谢诗中的山水是旅游中的山水。纵情山水是大谢赍志不伸政治愤懑的排解方式,也是山水诗发生的精神源头之一。姜夔山程水驿,乡关之思、羁旅之恨、稻粱之谋、行谒之苦在山水触媒下激发与扩张,作品涂上了浓郁的感怀伤人的现实色彩。在“向光心态”一节,作者指出:姜夔喜聚不喜散、求稳亦求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欲望与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姜夔用艺术熨帖着自己的孱弱生命,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才是浮家泛宅的“行者”心底秘藏的一帧圣符。

二、低徊慨叹 情溢于辞——浅析《兰亭集序》中的“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徊慨叹 情溢于辞——浅析《兰亭集序》中的“情”(论文提纲范文)

(2)从学情出发深入解读文言文本——《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入
二、方法介绍
三、借助方法, 粗通文本
四、借助方法, 精研文本

(3)成多禄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成多禄诗歌研究现状
    二、成多禄诗歌研究的意义
    三、本论文完成的条件
第一章 成多禄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家世考
        一、家族世系
        二、家风家训
    第二节 生平考
        一、为学经历
        二、出仕经历
        三、退隐经历
    第三节 交游考
        一、与师长的交游
        二、与同辈好友的交游
        三、与诗友的交游
第二章 成多禄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纪事抒怀拳拳赤子之心
        一、以诗言志,畅报国理想
        二、以诗抒怀,述遗老之思
    第二节 写景状物淳淳天然之性
        一、关外风物,念故土渊源
        二、写景纪游,吐澹远禅心
        三、妙笔状物,显慧心稚趣
    第三节 人生感悟忱忱生命之感
        一、佳节有感,叹岁月无常
        二、生日体悟,表生命态度
    第四节 酬赠悼念浓浓亲友之情
        一、酬唱赠答,传君子之交
        二、悼亡怀人,寄深情厚谊
    第五节 题画佳句臻臻艺术之思
        一、发画之隐,增画之情蕴
        二、启诗者志,发诗人之思
第三章 成多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体裁:兼用各体不拘一格
        一、兼长各体,自由豪迈
        二、精于律诗,沉稳大气
    第二节 立意:现实之语真实之感
        一、现实之语,纪事纪实
        二、真实之感,针砭时弊
    第三节 语言:气沉词炼自然澹远
        一、气沉词炼,中和低徊
        二、用语自然,辞气澹远
    第四节 手法:博观慎取典而无拗
        一、博观慎取,含情蕴志
        二、典而无拗,出神入化
第四章 成多禄对清末民初及后世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文学和文化价值
        一、文学价值——完善清代诗歌体系
        二、文化价值——推动东北地区区域文化发展
    第二节 史学价值
        一、还原清末民初社会历史面貌
        二、反映清末民初文人生存及心理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研究 ——以叶燮、沈德潜、薛雪、李重华为集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诗学重镇
    第一节 苏州诗学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清初诗学的格局与对诗歌传统的反思
    第三节 叶燮及其诗论家集群
第二章 思想维度
    第一节 以儒为本位
    第二节 佛学的渗透
    第三节 儒、道、释之互动
第三章 创作本源
    第一节 主体之本
    第二节 客体之本
    第三节 “气”之效应
第四章 诗歌美境
    第一节 叶燮:“克肖自然”之美境
    第二节 沈德潜:“含蓄”与“理趣”之美境
    第三节 薛雪:立“意”之美境
    第四节 李重华:“运神于意”之美境
    第五节 典雅的审美基调
第五章 文学史观
    第一节 诗歌之源流正变
    第二节 诗歌之盛衰
    第三节 “踵事增华”的文学发展论
    第四节 “吟咏性情”的文学创造论
余论:清初苏州诗论家的历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6)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的强化 ——以《文选》选文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意义及研究方法
    二、 目前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哀祭文抒情性的强化
    第一节 哀祭文的抒情优势及先秦两汉哀祭文的情感表现
    第二节 对亲朋好友的哀悼
        一、 述哀强度的增加
        二、 述功颂德对表现哀情的作用
    第三节 对无私交者的情感表现
        一、 私交缺失下的真情流露
        二、 为文造情的创作自觉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书牍文抒情性的强化
    第一节 书牍文的抒情优势及先秦两汉书牍文的情感表现
    第二节 日常情感类型
        一、 对亲友去世的哀悼
        二、 感伤时序、忧嗟身世、慨叹人生
        三、 生活情趣的涓涓流露
    第三节 军政书牍的情感表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上下行公文抒情性的强化
    第一节 先秦两汉上下行公文的情感表现
    第二节 私情对公文的渗入
        一、 政治激情后的个人私情
        二、 个人私情的直接展现
    第三节 公私结合的笺体文
        一、 笺体文的性质
        二、 笺体文的情感表现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表现
    第一节 抒情范围的扩大与性质的变化
        一、 两汉文章的情感类型
        二、 魏晋南北朝文章内容的诗赋化倾向
    第二节 抒情手法的诗赋化及其他
        一、 铺排手法的运用——抒情方式的诗赋化倾向
        二、 语言的锤炼——文与诗赋界限的模糊
        三、 自然景色描写——从情景交融到独立的山水文
    第三节 文章观念的变化
        一、 两汉文人的文章创作及文章观念
        二、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文章创作及文章观念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原因
    第一节 抒情性强化的文学环境与社会背景
        一、 尚情的文学环境
        二、 重情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 政治的变革与儒家价值观念的改变
        一、 “重情”的本质
        二、 东汉中后期政局的动荡与士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三、 曹魏文人的新面貌及后世的发展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意义
    第一节 日常化的私人情感对文章实用性的改变及意义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强化的特点及成就
        一、 如临其境的生活质感
        二、 堪比诗赋的表达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致谢

(7)《兰亭序》文本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三种兰亭序文本的比较研究。
二、 从 《金谷诗序》 看 《兰亭序》 文章的长短。
三、 《兰亭序》 文句抄袭说不能成立。

(8)潘岳文学创作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本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点
上编 潘岳及其文学研究
    第一章 潘岳的家世、经历与交游
        第一节 家世与婚姻
        一、以文学名世的官宦之家
        二、潘岳的婚姻
        第二节 偃蹇的仕途
        一、积极入世露才扬己
        二、辗转下僚患得患失
        三、临渊履薄优游养拙
        四、随波逐流情洞悲苦
        第三节 潘岳的交游
        一、侯门权贵
        二、亲密好友
        三、姻亲之交
        四、二十四友与金谷之会
    第二章 潘岳与太康文风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一、儒道调和折中
        二、西晋文人思想倾向
        三、凸显个性的审美趣味
        第二节 太康文风的总体特征
        一、文辞华美
        二、繁富工巧
        三、缘情而发
        第三节 潘岳文风与太康文风的关系
        一、华美与浅净的结合
        二、情繁而不虚饰
        三、探索新的审美趣味
    第三章 潘岳的诗歌
        小引:潘岳诗歌的存佚情况
        第一节 潘岳诗歌的内容
        一、应诏赠答诗
        二、述志诗
        三、亲情诗
        第二节 潘岳诗歌的情感特征
        一、继承“凄怆”传统
        二、实践“诗缘情”
        第三节 潘岳诗歌的风格特色
        一、典雅的四言诗
        二、抒情的五言诗
        三、诗歌的“破体”:铺排
        四、尚用写实
    第四章 潘岳的辞赋
        小引:潘岳辞赋的存佚情况
        第一节 潘岳辞赋的内容
        一、抒情赋
        二、纪行赋
        三、咏物赋
        四、叙事赋
        第二节 潘岳辞赋的艺术
        一、独特的立意谋篇
        二、参差错落的句式
        三、丰富多彩的修辞
        四、和谐的声律
        第三节 潘岳赋与以往同类题材赋的比较
        一、《射雉赋》与汉代苑猎赋
        二、《西征赋》与汉代纪行赋
        三、《闲居赋》与汉代言志赋
        四、《怀旧赋》与向秀《思旧赋》
        五、《秋兴赋》与曹植《秋思赋》
        六、《寡妇赋》与曹魏同题赋
    第五章 潘岳哀诔文及其他体裁作品
        第一节 潘岳诔文的新变
        一、西晋以前诔文演变概况
        二、潘岳诔文的开拓
        第二节 潘岳哀辞的创新
        一、西晋以前哀辞演变概况
        二、潘岳哀辞的创新
        第三节 潘岳其他体裁作品的情感内涵
        一、生命的理性审视
        二、政治上的忧患意识
    第六章 潘岳诗文的思想特征
        第一节 潘岳的儒学知识构成
        一、经典词语的直接引用
        二、化用经典词语
        三、经典语句的连用、语义的合用
        四、经典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潘岳诗文隐逸思想的折光
        一、隐逸思想的表现
        二、潘岳政治性避退原因探微
        第三节 潘岳诗文中的生命意识
        一、对天地人生的宏观把握
        二、生命忧惧中对“生”的思考
下编 潘岳及其作品的接受研究
    第七章 潘岳接受的黄金期: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潘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二、潘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及原因
        第二节 有关潘岳及其诗文的批评
        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对潘岳言行的记载
        二、刘勰《文心雕龙》对潘岳的全面评骘
        三、钟嵘《诗品》对潘岳诗歌的评价
        四、萧统《文选》对岳作品的推重
        五、吉光片羽的品评
        第三节 潘岳诗文的影响
        一、谢庄、颜延之之诔
        二、江淹对潘岳诗赋的接受
    第八章 潘岳接受的发展期:唐五代
        第一节 唐代关于潘岳诗文批评的阶段性
        一、注重文辞声色之美的初唐时期
        二、高扬“汉魏风骨”的盛唐时期
        三、强调“文以载道”的中晚唐时期
        第二节 唐代诗歌作品中的潘岳
        一、唐诗中有关潘岳的典故举要
        二、潘岳故事在唐代产生的效果
        第三节 李善注《文选》对潘岳诗文的传播与接受
        一、注引潘岳作品佚文
        二、汇集前代诸家的有关释义
        三、对潘岳作品原意的发挥
        第四节 唐代潘岳的影响
        一、唐代悼亡诗
        二、唐代诗人的潘岳情结
        三、潘岳《狭室赋》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影响
    第九章 潘岳接受的深化期:宋元
        第一节 宋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
        一、民族矛盾上升带来的对气节的重视
        二、正统文化回归带来的对道德修养的强调
        三、文学批评本身强化创作主体的作用
        第二节 宋代文学批评中的潘岳
        一、宋人诗话关于潘岳的多元化批评
        二、文集序跋中的鲜明态度
        第三节 宋词中的潘岳
        一、女性视角下的理想情人
        二、安仁式的叹老嗟卑
        三、闲散中的幽怨
        第四节 潘岳诗文的在宋代传播和影响研究
        一、《文选》在宋代的传播
        二、潘岳影响下的悼亡诗词
        三、灵犀相通的隔代知音:史达祖
        第五节 潘岳在辽金元的接受状况
        一、潘岳作品的传播情况
        二、诗话、文集序跋中的品评
        三、潘岳及其诗文在辽金元的影响
    第十章 潘岳接受的持续期:明清
        第一节 明代文学运动与潘岳
        一、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状况
        二、前后“七子”复古浪潮中的潘岳
        三、六朝诗歌拟习之风
        第二节 明代诗话
        一、潘岳人品与文品之论
        二、诗文评议
        三、文史价值定位
        第三节 诗学视角下的潘岳
        一、《诗薮》:文风下衰论潘岳
        二、《诗源辩体》:诗歌渐变观中的主体认知
        第四节 清诗歌选本中的批评
        一、《采菽堂古诗选》与《六朝选诗定论》的正面批评
        二、《古诗评选》与《古诗源》的反面批评
        第五节 清代诗话
        一、否定态度中潘岳诗歌地位的重新界定
        二、日渐苛责的人格和文品批判
        三、挞伐声中的少数冷静者
        第六节 潘岳着述的整理
        一、明以前潘岳作品的流传情况
        二、明清时期潘岳着述的整理情况
        三、明清时期重要的诗文总集和选本中潘岳作品的收录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江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编
    第一章 家世考略
    第二章 生平与着述考略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着述考略
    第三章 交游考论
        第一节 交游考
        第二节 交游简表
    第四章 诗歌创作
        第一节 清初诗坛概况
        第二节 诗学观
        第三节 思想内容
        第四节 艺术特色
    第五章 词作探微
        第一节 题材内容
        第二节 江闿词中的自我形象——爱情意识和家庭观念的突显
        第三节 艺术特色
下编
    江闿年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近三十年姜夔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 “生态隐喻”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理意义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论构想
上编 时空生态
    第一章 生存生态:壮志只便鞍马上,客梦长在江淮间
        第一节 文本存在与生命流程的同形同构
        第二节 艺术人生的悲剧底色
        第三节 时间溯源与姜夔诗词历史价值重估
    第二章 系统生态:想见红尘乌帽底,几多怀玉不知名
        第一节 环太湖文化生态圈
        第二节 从“关系论”看姜夔诗词成长的有机环境
        第三节 谱牒文化视域下的姜夔文学基因考论
    第三章 江湖生态: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第一节 江南“子地域”的城市文学质性
        第二节 山程水驿中的江南民俗
        第三节 合肥:边城里的情感“围城”
        第四节 从宋代科举探究姜夔之“漂”
        第五节 “清客”形态辨正
    第四章 政治生态:万树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
        第一节 从京畿文学说起
        第二节 临安的“行都——帝都气象”
        第三节 姜夔与遗民词人的杭州诗词比较
    第五章 文学生态: 格律精严故不磨,姜张门户自嵯峨
        第一节 南宋诗史嬗递轨迹及文化特性分析
        第二节 雅词昆仑——兼论白石词的“精品现象”
        第三节 姜夔不同时期诗风、词风的演进
        第四节 姜词“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接受起伏
下编 心灵生态
    第六章 淑世心态: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
        第一节 不忘君国的诗意旅人
        第二节 “臣妾心理”探蠡
        第三节 《大乐议》的干政倾向与待沽意识
        第四节 “拒赠梁溪”考辨
    第七章 隐逸心态:而今渐欲抛尘世,未了菟裘一怅然
        第一节 姜夔的“跨时代印象”
        第二节 “白石道人”:奢华的“内丹式”逍遥游
        第三节 “陆龟蒙情结”及成因探赜
        第四节 羽扇风·绿阴中·人间事·数点红——《自题画像》考释
    第八章 流寓心态: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第一节 物理场向心理场的同步转化
        第二节 不同地域的“氛围移情”
        第三节 游记诗词山水灵境的情感指归
    第九章 向光心态: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第一节 姜夔的向光心理
        第二节 姜夔的寒冷词心
        第三节 心理紊流中的求稳祈向
    第十章 创作心态:姜郎未仕不求田,依赖生涯九万笺
        第一节 从宫廷到市野:词人群体的身份嬗变
        第二节 鬻字卖文是姜夔创作的可持续内驱力
        第三节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姜夔诗词的应社属性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后记

四、低徊慨叹 情溢于辞——浅析《兰亭集序》中的“情”(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南宁市第S中学为例[D]. 韦勇敏.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从学情出发深入解读文言文本——《兰亭集序》教学实录[J]. 薛怡.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8(06)
  • [3]成多禄诗歌研究[D]. 郭彦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4]《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点评[J]. 杨建华,褚树荣. 语文教学通讯, 2017(01)
  • [5]清初苏州诗论家群体研究 ——以叶燮、沈德潜、薛雪、李重华为集群[D]. 石昭. 苏州大学, 2016(08)
  • [6]魏晋南北朝文章抒情性的强化 ——以《文选》选文为中心[D]. 米臻.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7]《兰亭序》文本再研究[J]. 张红军. 书法赏评, 2014(04)
  • [8]潘岳文学创作与接受研究[D]. 段春杨.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9)
  • [9]江闿研究[D]. 王伟丽. 安徽大学, 2014(08)
  • [10]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 侯海荣.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低声叹息,感慨万千——《兰亭集序》中的“情”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