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恢复驻阿富汗大使馆

巴基斯坦恢复驻阿富汗大使馆

一、巴基斯坦恢复驻阿使馆(论文文献综述)

张安[1](2021)在《冷战时期中阿关系演变中的苏联因素(1949—1992)》文中提出冷战时期,苏联一直是影响中阿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因素对中阿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它虽对中阿关系的发展主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存在消极影响。在中苏关系破裂乃至全面对抗的情况下,苏联因素基本上是负面因素,极大地阻碍了中阿关系的发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扶植阿富汗傀儡政权,成为中阿关系最大的拦路虎。中国对阿富汗傀儡政权不予承认,中阿官方关系中断。总的来说,中阿关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中苏之间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博弈,它导致了中国对阿政策由"以苏为主"到"与苏争夺"的转变,促使了中阿关系由友好到中断的变化。

何杰[2](2020)在《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但相比于硬实力的快速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水平仍然不高。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标志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阿富汗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之一,其他国家提出的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对阿富汗也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一带一路”的互惠互通不能只依靠援助经济发展、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还需要获得阿富汗对“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政策的认可和共鸣。因此,了解阿富汗及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阿富汗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主观性“客观”认知主要依赖新闻媒体。也就是说,阿富汗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可以引导和强化阿富汗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知。那么,分析和研究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以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黎明新闻网、帕支瓦克新闻网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601篇普什图语涉华报道为语料,结合建构主义、话语幻象、国际传播学的理论,综合运用内容分析、语料库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言-符号行为、社会影响、语境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以期客观准确地了解阿富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现状以及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从而为中国制定改善在阿富汗的国家形象的策略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研究发现,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对言语主体、言语内容进行了刻意选择,报道的话语权掌握在阿富汗本土媒体和西方媒体手中,内容突出“中阿关系”、“中国国情”两个议题。同时,涉华报道通过大量使用“反恐是战争”、“和平是旅程”、“国家是人”、“阿富汗是舞台”等隐喻,引导受众接受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对中国身份和角色的框定,即反恐支持者、和平的维护者、参与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主要配角等。整体来看,由于受到中国强势崛起所引发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格局变化、“西强东弱”的全球传播格局、21世纪以来中阿在各领域的友好务实的互利合作、中国“深度介入、经济止损”的阿富汗政策、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自身利益诉求与阿富汗国家利益互动博弈以及阿富汗社会对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国强必霸”历史逻辑、宗教信仰体系差异、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建构了一个“坚定支持阿富汗和平与发展、迅速崛起的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涉华报道中“妖魔化中国”、“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以否定的态度把中国刻画为一个日趋强大、不断强硬、拥有全球野心、存在可能威胁,同时缺乏民主、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的社会主义国家。

邹本硕[3](2020)在《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苏攻美守的冷战态势下,苏联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武装入侵。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正在经历历史转折的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经过精心统筹采取了兼具宏观战略谋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在内的综合应对策略。在战略谋划上,基于美苏在阿富汗的长期争夺态势,中国领导层强化了“联美反苏”路线的推进和落实,中国借苏联侵阿战争进一步提升了对苏强硬姿态,加大了对美合作力度。在具体措施上,中国采取了包括构建反苏舆论阵地、为阿抵抗力量及难民提供援助以及推动反苏统一战线等一系列举措以应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通过总结中国在阿富汗事件中所采取的立场措施并同其建国以来参与的其他周边安全事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对该事件的应对策略呈现出参与态度强烈、但参与力度有限的两面性特点。通过借鉴对外政策成因的层次分析框架不难发现,中国的应对策略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国际层面而言,围绕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对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以及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而在参与意愿和参与力度之间拿捏分寸。就国内层面而言,围绕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这一主要目标,中国基于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以及邓小平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而对该事件采取了审慎参与的应对方式。中国的应对策略最终也赢得了“抗苏援阿”战争的胜利,并收获了良好的政策效果。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对苏联侵阿战争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呈现出“虚实结合”的特点,而这种游走于“虚实之间”的策略是中国领导人在历史转折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国家安全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综合权衡和细致考量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赖子隆[4](2020)在《卡特政府对阿富汗局势的反应与对策》文中提出亚洲是美苏冷战对抗的重要舞台,阿富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1977年卡特上台后,华盛顿认为阿富汗是一个相对稳定和不结盟的国家,在全球冷战竞争中没有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卡特执政初期阿富汗并没能出现在美国高层视野中。1978年“四月革命”爆发后,当阿富汗有可能落入苏联轨道的迹象时,美国才对阿富汗的兴趣急剧增加。面对阿富汗局势的恶化,卡特政府认为阿富汗建立共产党政权可能对南亚地区产生不稳定影响,让塔拉基政府倒台,由一个非共产主义政权取而代之,更符合美国的利益,于是美国秘密行动计划逐渐开始酝酿和启动。1979年“九月事件”爆发,阿富汗领导层塔拉基被阿明取代,莫斯科出于对阿明不信任的政治原因决定出兵阿富汗。但是,在苏联对阿富汗持续增兵的情况下,卡特政府推测苏联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叛乱分子以维持阿富汗共产主义政府稳定,不可能撤换阿明使其在阿富汗的目标变得更为复杂,阿富汗战争一触即发。1979年12月25日,阿富汗战争爆发,阿富汗危机上升到美国总统外交政策议程的首位。但是,战前美国推测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阿明共产主义政权,因而对阿富汗战争的爆发毫无应对准备,卡特政府呈现出混乱而被动的局面。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几天后,卡特政府认为,阻止苏联在阿富汗傀儡政权的巩固、让苏联在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付出尽可能高的代价、迫使苏联撤军符合美国的利益。在这种利益认知和目标的指导下,为了增强抵抗苏联的能力和减少美国的压力,华盛顿逐渐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外交拉拢世界各国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阵营之中,其中比较重要的发达国家有英法德意日等国,阿富汗周边国家有巴基斯坦、埃及、沙特、印度和中国等。最终,卡特总统和他的外交政策团队迅速形成和采取了“三管齐下”的策略进行回击,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构成了对阿富汗政策的总体框架:1、在政治外交上联合他国对苏联施压,谋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2、对苏联进行以经济为中心的全面制裁;3、在以巴基斯坦为主的帮助下,向阿富汗叛乱分子提供秘密援助。卡特的政策为后来里根政府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秘密行动奠定了基础,最终迫使苏联入侵阿富汗将近十年后撤兵。

张安[5](2020)在《中阿关系70年:历程与经验》文中提出过去70年的中阿关系可以分为六个历史时期:中阿建交和两国关系稳步发展、政局变动与中阿关系曲折发展、苏联入侵阿富汗与中阿关系中断、阿富汗内战和中阿关系名存实亡、阿富汗战争与中阿关系恢复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国关系纵深推进。这一历程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睦邻友好始终是巩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互尊互信是推进两国关系的重要前提;从"大周边"的角度审视、处理两国关系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必要条件;地理相连的边疆地区,是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不可忽视的桥梁;建构命运共同体是发展两国关系的根本方向。

管英[6](2019)在《新中国首批“将军大使”述评》文中认为新中国第一代大使中有多人是从部队抽调经短期培训后派出的。“将军大使”的决策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现实背景。一方面,新中国政权初建,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包围、封锁、禁运,使得新中国外交局面难以迅速打开。另一方面,新生的人民政权百端待举,新中国没有专业的外交人员,而旧政权的外事人员又无法实现新政权“另起炉灶”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从部队调动久经考验因而绝对忠诚可靠而又有一定外事工作经验的指挥官进行必要培训、派往相应国家,成为一种即使不是最优起码也是一种比较务实、合理和科学的选择。将军大使们生活朴素、纪律严明、注重调查研究、能快速适应新环境。在党中央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通过将军大使们的努力,新中国外交工作顺利展开。他们充分调查、研究驻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妥善处理与驻在国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就,为新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准确的情报,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外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不辱使命,没有辜负党中央的希望。“将军大使”实现了由“将军”到“大使”、由“武”到“文”的角色转换,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官的风采,帮助新中国实现了从过渡型外交官到职业外交官的转型。他们的被派出以及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军营是革命的大熔炉、军队是人才的储备库;也再次证明: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任何困难都能够被克服。由于战场与谈判桌、行军打仗与和平交往跨界明显;由于新中国外交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由于个别“将军大使”的疏忽与过失,“将军大使”也曾出现过外交失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姚全[7](2019)在《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奥巴马政府上任之际,正值小布什政府在中东挑起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均未结束之时,且美国还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两场战争和一场危机”的大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在维持美国中东地区霸权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进行了大幅度收缩,甚至是方向性的调整,试图通过更少的战略投入来维持既有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了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离岸平衡战略主张作为离岸平衡手的美国应减少对离岸地区的资源投入,更多地依靠当地盟友来承担起遏制崛起大国的责任。只有在盟友无法完成有效遏制威胁任务时,美国才会亲自介入和干预,以保持离岸地区的均势平衡。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少即是多”,即离岸平衡手在离岸地区投入较少的资源,反而获得更好的收益,因而更有利于维持其在离岸地区的权力与利益。为研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本文完善了原有的离岸平衡战略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主观动机、客观条件、主要手段以及主要优势与局限等四大要素的离岸平衡战略分析框架,以此为线索来更为理性和深入地演绎、分析和评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战略。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奥巴马政府在中东追求至少五个方面的离岸平衡目标。其一是维持中东地区均势,防止在中东地区出现地区大国的崛起;其二是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国内建设和亚太地区;其三是将中东地区的安全责任转移给盟友,减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承诺;其四是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介入中东冲突;其五是缓和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降低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其次,奥巴马政府具备实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客观条件。在地缘环境上,美国与中东地区相隔着巨大的水体,而美国又是西半球地区的唯一霸权国,并具备在遥远的中东地区实施离岸平衡战略的实力。在敌友关系方面,美国在中东地区既面临着像俄罗斯、伊朗、叙利亚这些潜在的威胁者,也保持着像沙特、以色列这些可以依赖的中东地区盟友。在国际格局上,失衡的多极格局也使得美国更容易采取离岸平衡战略。最后,奥巴马政府为推行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减少投入,先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对利比亚危机实行“背后领导”,对叙利亚危机坚持不动用武力,对恐怖组织采取灵活打击手段,避免派出地面作战部队;第二是推卸责任,其主要表现有三点:1.与潜在威胁者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缓和紧张的外交关系,甚至与盟友以色列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对抗加剧而使美国陷入或被迫卷入冲突或战争;2.适度增加沙特和以色列的力量,加强盟友与潜在威胁者对抗的实力;3.通过沙特和以色列对抗伊朗,防止伊朗借叙利亚内战增强实力,形成“什叶派新月之弧”;第三是建立均势,通过外交渠道对伊朗研发核武器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发出警告,甚至划出“红线”试图达到战略威慑目的;同时联合沙特和以色列构建遏制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的同盟,形成美俄博弈、沙伊对抗、以叙选边站队的“外部均衡”;另外还不断增强自身的威慑能力以及保证美国在军事干预中东威胁和冲突时迅速取胜,通过维持庞大的国防预算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和维持有利于军事干预的强大军事投送能力,建立“内部均衡”。总的来说,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虽然存在局限,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成效方面,第一是签署了伊朗核协议,实现了防止核扩散的目标;第二是未卷入新的中东地区冲突;第三是在反恐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不仅击毙了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还沉重打击了“伊斯兰国”;第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略重心从中东向亚太转移。但这一战略存在的局限也较为明显,那就是一方面美国的战略对手权力上升,俄罗斯得以重返中东,伊朗进一步崛起,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也得以保存;而另一方面美国与中东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出现倒退,甚至跌入历史谷底。特别是,奥巴马政府试图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看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总体原则在现今的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仍然得以延续,离岸平衡依然是理解当前美国中东战略的逻辑和窗口。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的中东政策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政府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中东政策。

张安[8](2018)在《新中国睦邻外交视阈下中阿关系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1949—1965)》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阿富汗当作睦邻外交的重要对象,从而使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缘环境下,中阿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国自身因素、美苏大国因素和印巴邻国因素的影响。中阿关系的演变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张安,李敬煊[9](2018)在《开辟空中“丝路”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阿关于通航问题的交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在诸多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向中国提出了通航问题。面对阿富汗积极主动的态度,中方一度也赞成中阿通航。中国外交部不仅要求中国驻阿大使馆收集、调研阿富汗民航的相关资料,与阿富汗有关部门沟通,而且与中国交通部多次共同商讨这一问题。但中方经过再三考量,出于中国民航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制于国际冷战局势,最终婉拒了阿富汗直航的要求。此次交涉的搁浅,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只处于边缘地带,也揭示了这一时期中阿关系虽一直平稳发展,但未根本改善。

辛昕[10](2018)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世界各主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军事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个分支,但对于军事公共外交的讨论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国内外学术界和军事界关于军事公共外交的研究仍比较零星,还没有专门的着作出版。然而,在实践领域,军事公共外交却在美国近十几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文官因为安全原因不便开展公共外交,美国国防部和军队实际承担了公共外交的任务。本文将“军事”和“公共外交”联系起来,选择美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类型研究的理论,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总体而言,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是国防部和军队作为主体,协调国务院等政府机构和其他行为体的工作,通过信息传播、教育与任职以及关系建立三种途径向外国军人和公众传递承载国家利益的信息,从而引起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改变,最终实现美国军事、外交和安全战略目标。具体手段主要包括传播美国民主价值观、塑造美军形象与传播美军精神、发布权威信息并进行媒体管控、对外军事教育培训、港口访问、军事援助和国际灾难救援等。在开展军事公共外交过程中,美国国防部进行了内部管理和协调、与国务院等其他政府部门进行跨部门合作,以及与其他社会行为体协调,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影响外国军人和公众。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并总结了在此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三种途径都得到了运用,并根据阿富汗战争的安全环境和阿富汗民众的特点,转化为不同的手段,包括“温和的伊斯兰之声”、“指挥官应急反应项目”、“人文地形系统”和“妇女接触小组”等。虽然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媒体管控和丑化塔利班行动,并获得了大部分公众对阿富汗战争的支持,但由于对受众不够了解、叙事方式不当和没有明显改善公众生活等原因,削弱了军事公共外交的实际效果。最后,论文在讨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和其在阿富汗运用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在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的等方面的启示,具体包括:要统筹战略和战术目标,选取适合受众的传播媒介,在教育中巧妙传播价值观,课程增加互动且一视同仁,延长部署并长期投入,以及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等。本文期待此研究对我国开展军事公共外交有所借鉴和参考。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重点对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论文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回顾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军方开展军事公共外交的原因,并论述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所依据的政策。第三章综合运用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分类理论,结合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实践,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并重点论述了其目标、途径和管理协调过程。第四章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和其缺陷,并结合实际事例与数据具体分析。第五章在讨论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及其在阿富汗战争中运用的基础上,归纳出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等方面的启示。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设想。研究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对我们了解军事公共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运行过程有较大的现实参考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如果运用得当,军事公共外交将成为国家总体公共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巴基斯坦恢复驻阿使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基斯坦恢复驻阿使馆(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时期中阿关系演变中的苏联因素(1949—1992)(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刃剑:中苏友好与中阿关系的发展(1949—1962)
二、绊脚石:中苏关系恶化与中阿关系的波折(1962—1979)
三、拦路虎:苏联入侵阿富汗与中阿关系的中断(1979—1992)
四、结语

(2)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2.2 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2.3 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论文的研究目标、任务和难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 语料来源和例句体例
        1.4.1 语料的选取和处理
        1.4.2 例句体例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属性
        2.1.1 国家形象的三重内涵
        2.1.2 国家形象的基本属性
    2.2 建构主义的国家形象观
        2.2.1 社会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2.2.2 后建构主义与国家身份
        2.2.3 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
    2.3 话语幻象理论
        2.3.1 话语幻象
        2.3.2 话语幻象的分析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语言-符号行为分析
    3.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主体分析
        3.1.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稿件来源分析
        3.1.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信源分析
    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内容分析
        3.2.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议题分析
        3.2.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及物性分析
    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涉华报道的言语形式分析
        3.3.1 战争隐喻
        3.3.2 旅程隐喻
        3.3.3 拟人隐喻
        3.3.4 表演隐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社会影响分析
    4.1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阿互动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4.1.1 阿富汗的好邻居
        4.1.2 阿富汗的好朋友
        4.1.3 阿富汗的重要伙伴
        4.1.4 难以完全信赖的中国
    4.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际形象
        4.2.1 负责任的和平外交大国形象
        4.2.2 新兴崛起的强权国家
    4.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的中国国内形象
        4.3.1 政治形象
        4.3.2 经济形象
        4.3.3 社会形象
        4.3.4 文化形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语境分析
    5.1 国际力量格局的影响
        5.1.1 国际政治格局保持多极化发展势头
        5.1.2 东西方经济力量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
        5.1.3 全球传播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
    5.2 中国与阿富汗交往互动的影响
        5.2.1 中阿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5.2.2 中阿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5.2.3 中阿加大军事安全合作
        5.2.4 中阿人文交流日趋活跃
    5.3 国家利益的影响
        5.3.1 阿富汗国家利益的界定
        5.3.2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国家性”
        5.3.3 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的“市场性”
    5.4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5.4.1 历史传统意象的固化和延展
        5.4.2 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折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 (二)黎明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附录 (三)帕支瓦克新闻网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列表
作者简历

(3)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与内容
第一章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中国的应对策略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的战略关系调整
        一、战略调整背景:美苏在阿富汗的博弈
        二、战略调整内容:联美反苏路线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对苏加强舆论攻势,构建反苏舆论阵地
        二、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开启抗苏隐蔽行动
        三、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推动反苏统一战线
    第三节 中国应对策略的特点
        一、参与态度强烈
        二、参与力度有限
第二章 中国应对策略特点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国际层面: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战略处境
        一、苏联安全威胁的权衡
        二、战略三角关系的转变
        三、反苏同盟战略的继承
        四、国际战略影响的考量
    第二节 国内层面:增强国家实力,开展经济建设
        一、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
        二、国家军事层面的盘算
        三、外交政策路线的争论
        四、个人决策特点的影响
第三章 战争结局与政策评估
    第一节 反苏联盟的胜利
        一、苏联陷入战争困境与和谈开启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与苏军的撤出
    第二节 中国参与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成功的概念及目标的有效性
        二、施动国成本和目标国成本
        三、施动国风险与目标国风险
结论
附录A:文中涉及的重要事件
参考文献
致谢

(4)卡特政府对阿富汗局势的反应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卡特政府前美国对阿富汗的政策
    第一节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时期
    第二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
    第三节 尼克松—福特时期
第二章 美国对阿富汗建立共产党政权的因应
    第一节 四月革命:华盛顿的评估
    第二节 苏阿关系的深化:美国对巴基斯坦担忧的回应
    第三节 阿富汗局势的恶化:美国秘密行动计划的酝酿
第三章 卡特政府对阿富汗局势新变化的应对
    第一节 阿富汗局势的继续恶化:美国秘密行动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九月事件:白宫的认知
    第三节 出兵前后:卡特政府的判断
第四章 阿富汗战争爆发和卡特政府的反应与对策
    第一节 卡特政府的反应:混乱与被动
    第二节 卡特政府的对策:三管齐下战略的形成与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阿关系70年:历程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平共处:中阿建交和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1949—1966)
二、一波三折:政局变动与中阿关系的曲折发展(1966—1979)
三、风云突变:苏联入侵阿富汗与中阿关系的中断(1979—1992)
四、有名无实:阿富汗内战和中阿关系的名存实亡(1992—2001)
五、谨慎参与:阿富汗战争与中阿关系的恢复发展(2001—2013)
六、有限介入:“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国关系的纵深推进(2013年至今)
七、70年中阿关系的历史经验
    第一,睦邻友好始终是巩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
    第二,互尊互信是推进两国关系的重要前提。
    第三,从“大周边”的角度审视、处理两国关系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必要条件。
    第四,地理相连的边疆地区,是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桥梁。
    第五,建构命运共同体是发展两国关系的根本方向。

(6)新中国首批“将军大使”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将军大使”的决策背景及其过程
    一、决策背景
        (一) 新政权建立,外交部人员缺口大
        (二) 众多国家与新中国建交,驻华大使到任
        (三) 新中国百废待兴,缺乏职业外交官
        (四) 世界各国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缺乏了解
    二、可行性方案
        (一) 留用国民党南京政府旧外交人员
        (二) 沿用中央外事组的干部
        (三) 启用军队中的高级干部
第二章 新中国“将军大使”的外交实践
    一、派出前
        (一) 培训
        (二) 派出
    二、派驻中
        (一) 妥善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二) 开展与驻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
        (三) 对驻在国展开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
        (四) 参与新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制定
    三、卸任后
        (一) 重新返回军队
        (二) 改派其他国家
        (三) 到外交部任职
        (四) 任职其他部门
第三章 新中国“将军大使”的群体特征
    一、政治信仰坚定
        (一) 革命经历上:经历长期革命考验
        (二) 知识结构上:具有马列教育背景
    二、优良的军人作风
        (一) 将军队中朴素的生活作风带入外交战线
        (二) 将军队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带入外交战线
        (三) 将军队中注重调查研究的传统带入外交战线
    三、适应环境快
        (一) 选调外交部初期:对做好外交工作缺乏信心
        (二) 在外交大使任期:能较快进入外交大使角色
第四章 新中国“将军大使”的历史评价
    一、“将军大使”在外交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 实现角色转换,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特色的外交官风采
        (二) 深化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为新中国各项建设营造稳定的国际环境
        (三) “将军大使”的外交实践为职业外交官提供了宝贵的外交经验
    二、“将军大使”在外交领域的历史局限性
        (一) 个别“将军大使”曾出现一些外交失误
        (二) 个别“将军大使”曾出现不良思想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姬鹏飞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2: 韩念龙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3: 彭明治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4: 姚仲明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5: 倪志亮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6: 冯铉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7: 袁仲贤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8: 谭希林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9: 曹祥仁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10: 王幼平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11: 耿飚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附录12: 黄镇大使外交大事年表
致谢

(7)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离岸平衡战略的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离岸平衡战略存在的潜在风险
    小结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第一节 防止伊朗成为中东地区大国
    第二节 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
    第三节 强调盟友分担责任
    第四节 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
    第五节 缓和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
    小结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第一节 美国独特的地缘战略环境
    第二节 美国在中东地区同时存在挑战者与盟友
    第三节 失衡的多极格局使美国更易实施离岸平衡战略
    小结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第一节 减少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投入
    第二节 竭力向盟友推卸责任
    第三节 多管齐下建立地区均势
    小结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局限
    小结
结语
    一、特朗普对奥巴马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继承与背离
    二、美国实施离岸平衡中东战略的前景
    三、美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对中国的防范
参考文献

(8)新中国睦邻外交视阈下中阿关系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阿关系演变的历程
二、中阿关系演变的影响因素
三、中阿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

(9)开辟空中“丝路”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阿关于通航问题的交涉(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和中国政府的最初反应
二、阿富汗对通航问题的积极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应对
三、中阿通航问题的搁浅
结语

(10)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公共外交
        1.2.2 军事公共外交
        1.2.3 军事公共外交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公共外交概念和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军事公共外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美国在阿富汗公共外交和军事行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回顾
    2.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
        2.1.1 一战、二战时期
        2.1.2 冷战到“9·11”之前
        2.1.3 “9·11”之后
    2.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原因
        2.2.1 外界原因
        2.2.2 内部原因
    2.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相关政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
    3.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构建
        3.1.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3.1.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构建
    3.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
    3.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途径
        3.3.1 信息传播途径
        3.3.2 教育与任职途径
        3.3.3 关系建立途径
    3.4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3.4.1 国防部内部的军事公共外交管理与协调
        3.4.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3.4.3 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
    4.1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设定
    4.2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途径的运用
        4.2.1 信息传播途径的运用
        4.2.2 教育培训途径的运用
        4.2.3 关系建立途径的运用
    4.3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4.3.1 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4.3.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4.3.3 国防部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协调
    4.4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缺陷
        4.4.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缺陷
        4.4.2 教育培训途径运用的缺陷
        4.4.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缺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启示
    5.1 目标设定的启示
    5.2 途径运用的启示
        5.2.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启示
        5.2.2 教育和任职途径运用的启示
        5.2.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启示
    5.3 管理和协调的启示
        5.3.1 改善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5.3.2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机构的协调
        5.3.3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5.3.4 改善对军事公共外交资源的协调
        5.3.5 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巴基斯坦恢复驻阿使馆(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时期中阿关系演变中的苏联因素(1949—1992)[J]. 张安.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1(04)
  • [2]话语幻象视域下阿富汗主流网络媒体普什图语涉华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何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历史转折下中国应对苏阿战争的整体策略探究[D]. 邹本硕. 外交学院, 2020(08)
  • [4]卡特政府对阿富汗局势的反应与对策[D]. 赖子隆.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中阿关系70年:历程与经验[J]. 张安.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0(02)
  • [6]新中国首批“将军大使”述评[D]. 管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 姚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新中国睦邻外交视阈下中阿关系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1949—1965)[J]. 张安.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8(04)
  • [9]开辟空中“丝路”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阿关于通航问题的交涉[J]. 张安,李敬煊. 世界历史, 2018(03)
  • [10]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D]. 辛昕.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巴基斯坦恢复驻阿富汗大使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