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草药防治鳗鱼病的初步结果

湖北省中草药防治鳗鱼病的初步结果

一、湖北省中草药防治鳝鱼病害初见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马银洁[2](2018)在《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技术是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和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近年来,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但还面临一些困难,这与多方面的原因有关。目前,国内外文献还未见对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整体的研究。本文针对南京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总结分析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对今后其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南京市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经营主体的变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等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农业。2、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拥有良好的科研基础,辖区内拥有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农业科研院所,为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生物种业、生物制品、生物食品、生物质能源四个产业都已具备一定规模。3、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整体发展迅速,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人才集聚优势逐渐显现。生物技术农业“一谷四园”(中国(南京)白马生物技术农业谷,并分别建设了江宁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浦口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六合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高淳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建设已初见成效。4、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创新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到位等。5、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需要瞄准世界生物技术农业发展前沿,积极发挥南京资源优势,促进本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重点发展生物种业、生物食品、生物制品和生物质能源四个产业,进一步推进中国(南京)白马生物技术农业谷建设,并分别建设好江宁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浦口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六合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高淳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完善生物技术农业“一谷四园”格局,并结合各园区特色错位发展自身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6、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还需要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均衡发展,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关俊威[3](2018)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林下经济是稳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重要渠道。林下中草药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符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格局,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持续完善、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重要选择。在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关键时期,林下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有林区接续替代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当前来看,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种植无序化、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地抑制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产业替代作用、极大地弱化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经济促进作用。如何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协同,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与空间链的多维支撑与融合发展;如何培育具有较高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推动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主体的多维联结、链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的网络构筑,这是提升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与运行效能,增强林下中草药产业主体的竞争优势与运行绩效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产业链类型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以及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整体发展态势;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的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和价值层次等核心思想;从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方面,全面阐释产业链上游-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中游-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产业链下游-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又从价值维度培育方面,系统描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空间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切实推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协同创新、空间合理分布;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确定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体系,以提升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增强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运行效能。

舒畅[4](2017)在《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养殖废弃物污染,尽管政府已将污染治理提上日程,但废弃物数量的增加、有害物质的超标残留以及消纳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种养脱离、利益主体众多、利益关系复杂、治理链条长等困难束缚着治理进程。因此,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在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形成及污染机理、治理行为及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了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形成及超载负荷现状,实证研究了相关利益主体采纳治理技术模式和选择治理纵向关系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经济生态效益,分析评价了我国政府参与畜禽废弃物治理的主要政策及其绩效,探讨了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及其机制,总结了发达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政策经验及可借鉴之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污染表象原因是种养脱离,其治理效果受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影响显着;养殖场户采纳的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以简易化为主,且影响因素各异;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纵向关系松散,交易链条不稳定;种植户废弃物治理技术以粪肥为主,纵向关系松散,影响因素各异;减量化生产经营方和资源化中间商治理行为以基础性为主,参与动力不足;政府治理监管范围拓宽且强度加大,但政策手段不完善;种养脱离型治理模式和松散型治理机制在我国仍是主流,种养结合型治理模式和紧密型治理机制则是优化路径;可借鉴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有效实施存在适用条件。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基于种养品种和环境可承载能力优化种养产业布局;划定禁限养区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保障消纳用地和基础设施供应;全面改进完善治理技术标准,并根据治理环节及治理程度推行不同技术;根据种养结合程度加强治理纵向关系,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作用;依托约束因素构建治理主体间紧密的制衡关系;建立权威与明确、全面与合理的治理政策体系,提高废弃物经济价值。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从经济管理层面理论探讨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机理、治理行为及治理机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及政府政策绩效;揭示了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类型、约束因素和适用条件。获得的研究成果既能为丰富和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的经济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借鉴,也能为政府优化治理监管政策和种养业相关利益主体改进治理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杨振晶[5](2016)在《植物生长物质对‘凤丹’牡丹生根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凤丹’牡丹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且种子结实率高,是我国新兴油料作物,具有适应性强、出油率高、油质好等诸多优点。本文研究探索了三种植物生长物质康宁霉素、赤霉素(GA3)和乙烯利对‘凤丹’牡丹种子生根率和幼根内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三种植物生长物质康宁霉素、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喷施处理研究‘凤丹’牡丹幼苗的根冠比和叶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积累特点。利用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凤丹’牡丹幼苗根系的扫描图片进行分析,研究了三种植物生长物质康宁霉素、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对‘凤丹’牡丹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浓度的康宁霉素、赤霉素(GA3)和乙烯利浸种24 h处理后发现,康宁霉素和赤霉素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生根率、第一粒种子生根时间、发霉率以及‘凤丹’牡丹幼根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乙烯利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生根率、第一粒种子生根时间、发霉率以及‘凤丹’牡丹幼根可溶性蛋白含量作用不显着,对‘凤丹’牡丹幼根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凤丹’牡丹生根阶段,2.5 mg/L的康宁霉素处理下第一粒种子的生根时间最短为50 d,比对照提前了8 d,且种子的发霉率最低,为2.59%;300 mg/L的赤霉素(GA3)处理下种子的生根率最高为89.48%;乙烯利在585 mg/L浓度范围内使‘凤丹’牡丹种子的第一粒种子生根时间延迟、生根率降低和发霉率升高。‘凤丹’牡丹幼根的生长过程中,经0.25 mg/L和2.5 mg/L浓度康宁霉素处理后幼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上述指标在200 mg/L和300 mg/L浓度赤霉素处理下亦保持较高水平,但乙烯利处理显着降低了幼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凤丹’牡丹幼根的生长过程中,经0.25 mg/L和2.5 mg/L浓度康宁霉素处理后幼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上述指标在200 mg/L和300 mg/L浓度赤霉素处理下亦保持较高水平,但乙烯利处理显着降低了幼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2、通过比较不同浓度康宁霉素、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对‘凤丹’牡丹幼苗进行喷施处理的影响,发现三种植物生长物质均对‘凤丹’牡丹幼苗的根冠比和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和氮磷钾含量有显着影响,对幼苗叶片的电导率无显着作用。经0.25 mg/L和2.5 mg/L浓度康宁霉素处理后牡丹幼苗的根冠比显着升高,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和氮磷钾含量最大。而25 mg/L和45 mg/L浓度萘乙酸处理和25 mg/L和45 mg/L浓度吲哚乙酸处理对牡丹幼苗上述指标亦有显着提高作用。上述结果共同示出,在促进‘凤丹’牡丹幼苗生长发育方面,康宁霉素作用效果最好、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效果较好。3、利用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不同浓度的康宁霉素、萘乙酸和吲哚乙酸喷施处理后的‘凤丹’牡丹幼苗根系进行分析后发现,三种植物生长物质均对‘凤丹’牡丹幼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总体积以及根系根尖数、根系分叉数有显着影响。0.25 mg/L浓度康宁霉素处理下‘凤丹’牡丹幼苗的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最大以及根系根尖数最多;康宁霉素处理浓度为2.5 mg/L时,‘凤丹’牡丹幼苗的总投影面积最大。萘乙酸和吲哚乙酸处理中,均以25 mg/L浓度下幼苗的根系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总体积和根系根尖数最大。三种植物生长物质之间相比较,康宁霉素的处理效果最好,萘乙酸和吲哚乙酸效果较好。三种植物生长物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凤丹’牡丹幼苗根系的生长以及侧根的形成。

欧冬良[6](2015)在《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治病虫害,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使用又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引发人畜中毒事故,威胁人身安全。我国作为农业生产第一大国,农药的生产与使用量在世界上都排到了首位,但农药污染防治相关法律制度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还相去甚远。在农药污染事件频发的今天,《农药管理条例》这部法规已然很难满足防治农药污染的需求。所以,为了能有效应对农药污染,必须认真厘清我国现行的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完善,使我国的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论文大致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了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成因。首先概括介绍了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包括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再分析了导致我国农药污染严重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缺陷。先简要介绍了我国防治农药污染的立法及相关的法律制度,然后分析了现行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主要缺陷。第三部分先后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印度以及巴西的农药相关立法及法律制度进行介绍,并指出其可供借鉴之处,使之能够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进而改进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本部分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从完善立法,建立制度和强化责任三个角度,对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胡兰捷,胡艳生[7](2013)在《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业特色产业。通过对湖北省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布局、产业基地、产业管理和产业品牌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该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胡艳生,胡兰捷[8](2013)在《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材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通过对罗田县中药材产业规模、产业基地、产业管理和产业品牌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该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易新涛[9](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王栓[10](2008)在《漯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及组织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公害生猪生产是指在生猪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对饲养环境、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动物保健品等生产资料和饲养管理、兽医防疫、无害化处理等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防止生猪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使猪肉品质达到安全、优质、营养,生产场地的环境保持良好,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生猪生产过程。本研究在对河南省漯河市生猪生产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种试验和饲养试验,得出结论如下:1.漯河市生猪养殖状况良好,养猪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屠宰消耗能力和畜产品加工能力。2.漯河市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小规模养殖户为片面追求生猪生长速度,有过多使用饲料添加剂的现象;乡村兽医对兽药使用不规范;小规模养殖户饲养方式和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不当;规模化经营有待提高;疾病控制有待加强。3.根据调查结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管理手册》,结合漯河市实际情况制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规范》。4.通过无公害生猪杂交模式的研究表明:杜长大三品种杂交组合体系中,以长大杂交一代母猪性能最好;杜长大杂交型较杜大长杂交型性能略好,杜长大杂交型所表现出的优异的育肥性能和较高的瘦肉率,宜进行标准化饲养,因此确立为无公害瘦肉型猪杂交组合最佳模式予以推广。5.自主研制的无公害饲料配方,通过饲喂试验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各阶段日增重差异显着(P<0.01),特别是后期生长阶段增重明显;试验组每头收入比对照组Ⅰ多39.6元,比对照组Ⅱ多26.3元。表明自主研制的系列猪用饲料其经济效益大于猪厂自配饲料,且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活率,减少腹泻等疾病的发生的优点。6.建立了漯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组织管理体系。

二、湖北省中草药防治鳝鱼病害初见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中草药防治鳝鱼病害初见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发展生物技术农业的必要性
    2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际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现状
        2.1.1 发展现状
        2.1.2 发展特点
        2.2 我国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现状
        2.2.1 总体发展现状
        2.2.2 各产业发展现状
        2.2.3 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特点
        2.2.3.1 台湾农业生技产业概况
        2.2.3.2 杭州、武汉、郑州三座城市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特点
        2.2.3.3 无锡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特色
        2.2.3.4 沈阳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情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发展现状
    1 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总体成效
        1.1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产值
        1.2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园建设
        1.3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服务能力
        1.4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2.1 生物技术农业产值
        2.2 生物技术农业企业数量
        2.3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专利数量
        2.4 生物技术农业产业专利转化新产品数量
    3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类型与规模
        3.1 生物种业产业
        3.2 生物制品产业
        3.3 生物食品产业
        3.4 生物质能源产业
    4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研发优势
    5 南京市各区产业园概况
        5.1 溧水区
        5.2 江宁区
        5.3 高淳区
        5.4 浦口区
        5.5 六合区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1 存在问题
        1.1 企业创新力不强
        1.2 产业发展不均衡
        1.3 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完善
        1.4 政策支持不到位
    2 南京市发展生物技术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2.1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2.2 推动产业均衡发展
        2.3 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2.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相关研究
        1.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研究
        1.3.3 林药结合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中草药产业相关研究
        1.3.5 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林下中草药
        2.1.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链类型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整体态势
    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分布与特点
        3.1.1 黑龙江省林区的自然环境
        3.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
        3.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特点
    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3.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现状与问题
        3.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3.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整体SWOT分析
        3.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3.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3.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
        3.3.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框架设计
    4.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
        4.1.1 关联性-吸引力均衡原则
        4.1.2 相关差异性原则
    4.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战略层次
        4.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O战略
        4.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T战略
        4.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O战略
        4.2.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T战略
        4.2.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结构层次
        4.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4.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结构属性
    4.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价值层次
        4.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维度
        4.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4.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总体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
    5.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环节培育
        5.1.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
        5.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5.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企业GAP生产品种的选择
        5.1.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组织模式
    5.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中游环节培育
        5.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
        5.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的关键技术
        5.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优化
    5.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下游环节培育
        5.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
        5.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的关键环节
        5.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企业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价值维度培育
    6.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
        6.1.1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原则、目标与标准
        6.1.2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1.3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
        6.2.1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思路
        6.2.2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2.3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
        6.3.1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思路
        6.3.2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3.3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7.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博弈机制
        7.2.1 产业链上游与中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2.2 产业链中游与下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7.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比例确定
    7.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应用的关键问题
        7.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决定因素筛选
        7.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
        7.4.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持体系
    8.1 完善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8.1.1 优惠扶持政策支持
        8.1.2 产业外向型发展支持
        8.1.3 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8.2 健全林下中草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8.2.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8.2.2 引导创业基金注资
    8.3 构建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8.3.1 建立林下中草药“研产”一体化技术平台
        8.3.2 建立林下中草药科研创新基地
        8.3.3 突破中草药制品的国际技术壁垒
    8.4 搭筑林下中草药产业的中介支持体系
        8.4.1 培育林下中草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8.4.2 充分发挥林下中草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8.4.3 加强林下中草药行业的技术中介服务
    8.5 本章小结
9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资源基本概况
        9.1.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野生情况
        9.1.2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种植情况
    9.2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存在问题
        9.2.1 上游种植产业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
        9.2.2 中游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少
        9.2.3 下游营销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9.3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9.3.1 五味子产业链的SWOT分析
        9.3.2 五味子产业链培育的战略选择
    9.4 基于S-O发展战略的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4.1 五味子产业链的结构维度培育
        9.4.2 五味子产业链的价值维度培育
    9.5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体系
        9.5.1 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9.5.2 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
    附录二: 黑龙江省中药产品生产企业
    附录三: 通过GAP认证的中药企业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案
    1.4 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2.1 理论基础
    2.2 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机理
    2.3 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的理论分析
    2.4 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与超载负荷
    3.1 分析框架
    3.2 畜禽养殖废弃物形成及污染演变历程
    3.3 畜禽粪污超载负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4 畜禽粪污超载负荷影响因素分解
    3.5 小结
第四章 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行为之一:技术模式
    4.1 分析框架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3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行为特征
    4.4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影响因素
    4.5 养殖场户采纳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
    4.6 小结
第五章 养殖场户废弃物治理行为之二:纵向关系
    5.1 分析框架
    5.2 养殖场户畜禽粪便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5.3 养殖场户养殖污水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5.4 养殖场户病死畜禽资源化治理的纵向关系
    5.5 养殖场户选择资源化治理纵向关系的经济生态效益
    5.6 小结
第六章 减量化生产经营方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技术模式和纵向关系
    6.1 分析框架
    6.2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选择减量化投入治理行为
    6.3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选择减量化投入治理行为
    6.4 小结
第七章 资源化消纳方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技术模式和纵向关系
    7.1 分析框架
    7.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7.3 种植户参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认知及行为特征
    7.4 种植户选择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7.5 中间商参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治理的行为
    7.6 小结
第八章 政府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
    8.1 分析框架
    8.2 政府治理责任、目标和行为界定
    8.3 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及评价
    8.4 政策实施绩效及评价——北京案例1
    8.5 政策实施绩效及评价——北京案例2
    8.6 小结
第九章 中国不同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分析
    9.1 分析框架
    9.2 治理模式类型及其运作流程
    9.3 不同治理机制的类型及约束因素
    9.4 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适用条件和优化
    9.5 小结
第十章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的经验借鉴
    10.1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的政府责任及政策法规
    10.2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技术模式
    10.3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纵向关系
    10.4 发达国家养殖废弃物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
    10.5 发达国家与我国养殖废弃物治理的异同点及经验借鉴
    10.6 小结
第十一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养猪场户调查问卷
    附录Ⅱ 种植户调查问卷
    附录Ⅲ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Ⅳ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Ⅴ 有机肥生产经营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Ⅵ 政府部门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5)植物生长物质对‘凤丹’牡丹生根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牡丹的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1.2 我国油用牡丹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3 我国油用牡丹栽培措施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植物生长物质对‘凤丹’牡丹生根率及幼根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植物生长物质对‘凤丹’牡丹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生长物质对‘凤丹’牡丹幼苗根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
    (一) 我国农药污染的概况
    (二) 农药污染的危害
        1.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2.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3.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4. 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 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三) 我国农药污染严重的原因
        1. 生产方面原因
        2. 农药使用方面原因
二、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一) 我国防治农药污染的相关立法概况
    (二) 我国防治农药污染的主要法律制度
        1. 农药登记制度
        2. 农药生产制度
        3. 农药经营制度
        4. 农药使用制度
        5. 农药废弃物管理制度
    (三) 我国现行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主要缺陷
        1. 立法滞后
        2. 农药监管体制混乱
        3. 农药生产制度未全面实行清洁生产
        4. 生物综合防治法制不健全
        5. 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度缺失
        6. 农药污染的法律责任不健全
三、国外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一) 美国的农药相关立法及法律制度
        1. 主要立法
        2. 管理体制
        3. 具体法律制度
    (二) 澳大利亚的农药相关立法及法律制度
        1. 主要法律法规
        2. 主要机构及其职责
        3. 具体制度
    (三) 英国的农药相关立法及法律制度
        1. 主要法律法规
        2. 管理机构
        3. 具体制度
    (四) 印度的农药相关立法及法律制度
        1. 主要立法
        2. 管理机构
        3. 具体制度
    (五) 巴西的农药相关立法及法律制度
        1. 主要立法
        2. 主要机构
        3. 具体制度
    (六) 国外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启示
        1. 立法层次高且法律法规健全
        2. 管理机构分工清楚且职权明确
        3. 制度合理且可操作性强
        4. 注重农药的环境管理
四、完善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二) 完善农药监管体制
    (三) 建立农药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
    (四) 建立生物综合防治机制
    (五) 建立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度
    (六) 强化农药污染的环境法律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7)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2 蕲春县中药材产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 分析
        2.1.1 自然条件优越。
        2.1.2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2.1.3 人文资源厚重。
        2.1.4 建立了“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1.5 产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
        2.1.6 药材品牌优势日渐彰显。
        2.1.7 医药文化挖掘愈来愈深。
    2.2 劣势 (Weakness) 分析
        2.2.1 种植规模小且散。
        2.2.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2.2.3 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2.2.4 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2.3 机遇 (Opportunity) 分析
        2.3.1 市场前景广阔。
        2.3.2 发展机遇良好。
        2.3.3 政府支持。
        2.3.4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4 威胁 (Threat) 分析
        2.4.1 自然灾害频发。
        2.4.2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3 蕲春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布局
    3.2 加强行业自律, 严把质量安全关
    3.3 培植龙头企业, 实施名牌战略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5 加强科技体系建设, 强化技术服务
    3.6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构建稳健的营销网络
4 结论

(8)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罗田县中药材发展概况
2 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发展优势
        2.1.1 自然条件优越
        2.1.2 药用植物资源丰富
        2.1.3 人文资源厚重
        2.1.4 建立了“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1.5 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2.1.6 销售渠道逐渐打开
    2.2 发展劣势
        2.2.1 种植规模小且散
        2.2.2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2.2.3 精深加工能力不强
        2.2.4 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2.3 发展机遇
        2.3.1 市场前景广阔
        2.3.2 发展机遇良好
        2.3.3 政府支持
        2.3.4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4 面临的威胁
        2.4.1 自然灾害频繁
        2.4.2 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2.4.3 市场竞争愈演演烈
3 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明确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布局
    3.2 调整品种结构, 实施区域化种植
    3.3 培植龙头企业, 实施名牌战略
    3.4 加强科技体系建设, 强化技术服务
    3.5 加强行业自律, 严把质量安全关
    3.6 不断开拓市场, 构建营销网络
4 结论

(9)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10)漯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及组织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无公害生猪生产研究概况
        1.1.1 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
        1.1.2 德国的猪肉质量保障措施
        1.1.3 日本的优质猪肉产销体系
        1.1.4 美国的PQA体系
    1.2 国内无公害生猪生产研究概况
        1.2.1 现状
        1.2.2 畜产品安全现状
    1.3 漯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概况
        1.3.1 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1.3.2 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提升了产业素质
        1.3.3 养殖区域布局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外销生猪基地建设
        1.3.4 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生猪产业化经营带来了活力
        1.3.5 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健全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漯河市生猪生产状况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调查方法
    1.2 调查结果
        1.2.1 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
        1.2.2 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1.2.3 畜禽粪便处理情况
        1.2.4 养殖方式
        1.2.5 生猪结构
        1.2.6 规模经营
        1.2.7 种猪生产
        1.2.8 疫病控制
        1.2.9 猪肉加工情况
        1.2.10 市场情况
        1.2.11 两种养殖模式的调查比较
    1.3 小结与建议
        1.3.1 加强对生猪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3.2 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外销生猪基地建设
        1.3.3 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开拓生猪市场的竞争主体
第三章 漯河市生猪引种及饲养试验
    3.1 无公害生猪杂交模式试验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结论
    3.2 无公害饲料研制与饲养试验
        3.2.1 无公害饲料的研制
        3.2.2 无公害饲料饲养试验
第四章 漯河市生猪生产技术规范制定及无公害生猪生产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漯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规范制定
    4.2 漯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
        4.2.1 行政管理
        4.2.2 民间经济合作组织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无公害饲料研制方法
附录二: 《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规范》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湖北省中草药防治鳝鱼病害初见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南京市生物技术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马银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3]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D]. 关俊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4]基于经济与生态耦合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行为及机制研究[D]. 舒畅.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5]植物生长物质对‘凤丹’牡丹生根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 杨振晶. 聊城大学, 2016(03)
  • [6]我国农药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欧冬良. 海南大学, 2015(07)
  • [7]蕲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 胡兰捷,胡艳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11)
  • [8]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 胡艳生,胡兰捷. 湖北农业科学, 2013(20)
  • [9]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10]漯河市无公害生猪生产及组织管理体系研究[D]. 王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湖北省中草药防治鳗鱼病的初步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