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诗中“体”字的解读

论曹植诗中“体”字的解读

一、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林真[1](2017)在《“痴”与“痴”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提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痴”逐渐拥有了丰富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本文以“痴”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语义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首先将几部权威辞书中的义项进行整合,分析其义项间的引申关系,结合“痴”的参构语词对“痴”的语义系统进行分析;然后对“痴”参构语词语义修辞化的生成途径进行分析,探究其语义生成方式;最后对“痴”文化进行探讨,并以魏晋时期的“痴”文化为主要对象,结合相关参构语词分析“痴”在魏晋文人及魏晋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审美及文化内涵。

刘亚文[2](2014)在《“格”及“格”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和审美阐释》文中提出本文选取了《汉语大词典》“格”词条的38个义项,从中整理概括出联系较为紧密的7个义项来分析“格”的语义系统及其参构语词的语义特征。简要阐述“格”语义从具体向抽象演变过程的语义关联和审美属性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最后以明代诗话《诗薮》为例论述“格”在审美范畴中的语义类型和文化内涵,进而探讨“格”文化的方圆观对人们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的影响。

高胜利[3](2012)在《潘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西晋太康时期的着名文学家。他的诗文言浅情深,真挚动人,在中古文坛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通过对潘岳人生经历与仕宦沉浮的细致爬梳来探究其思想、心态的变化过程。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文士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他的生存状态从而可以窥探当时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风尚。论文由导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构成。导言部分,对该选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的范围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正文共分十章。第一章对荥阳潘氏潘岳一族的家族世系、家世背景以及主要家庭成员进行了细致考证。荥阳潘氏自东汉末年便定居在河南中牟县,潘岳祖父官至安平太守,潘岳父亲官至琅邪内史,是故潘岳出身于中下层士族阶层。潘岳的出身及其家族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必须像其他士人一样依附于豪门贵戚,以求得在仕途上的发展和文学上的凭籍。此外,本章还对潘岳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及晋武帝、晋惠帝时期的仕宦状况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并结合潘岳的相关作品,对其生平仕历中史书无载的事迹加以补证。潘岳在青少年时期因为才华横溢和容貌出众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顺利踏上仕途之路。但此后由于才名冠世,为众所疾,加之因为卷入当时的党派斗争中,遂长年栖迟下僚,抑郁不得志,直到咸宁五年才被外任为河阳令、怀县令等。在西晋国运昌盛之时,士人可以一展雄心壮志,实现抱负之际,潘岳却仕途不顺,遂加快了追逐功名利禄的脚步,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次呈现出来。惠帝时期,潘岳先后依附权贵杨骏、贾谧等人,仕途顺利,官至黄门侍郎的清要职位,但却乾没不己,贪恋荣华富贵,最终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失去了性命。第二章是关于潘岳的品行人格及其思想风貌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论述。潘岳性格中既有轻浮躁竞的一面又有懦弱胆怯的一面,潘岳性格的这两个方面使得他既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又不敢公然与当权者抗拒,于是陷入统治者争斗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潘岳的为人与为文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当不牵涉到自身政治利害关系的时候,他的文学创作是真实地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当伴随着其道德人格的逐渐堕落,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则表现出明显的势利化倾向,这些出于政治目的的作品与其人品是不一致的,说明了潘岳人品与文品的复杂性。潘岳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玄学思想浸润,造就了其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性格,处在显性层面的是积极入世思想,处在隐性层面的是隐逸思想。这两种思想通过其作品表现出来,他的部分作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指向性,是为了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以求得升迁的机会。因为仕途的坎坷,所以作品中展示的既有得意时的豪情又有失意时的牢骚,从现存的潘岳的文学作品来看,往往触发其创作动机的虽然与一己情志的偶然冲动有关,但更多的是对以往某一时期生活状态和生活经历的总结与安排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即其创作的出发点重在展示与现实生活、个体情感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但由于过于注重现实生活,缺乏开阔的视野和理论的高度以及形而上的思辨能力,使得潘岳的文学创作缺乏丰富的内涵,显得器局狭小第三章从士族门第的视角探究潘岳等人加入鲁公“二十四友”的心态以及考察该文人集团成员的家世背景、地域分布与其入选之关系。“二十四友”为西晋时期重要士大夫生活之现象,他们依附贾谧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外戚争权和八王之乱的动荡政局下,正常的入仕格局被打破,他们要想保存性命并求得仕途上的发展,必须寻求权势的庇护;文人集团依附政治,是中国传统文士依附权势的普遍心态,具有历史的共同规律;“二十四友”成员中大部分是来自司州、豫州及周边地区,儒家的积极入仕思想、玄学思潮影响下的任情及纵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士人人格精神的生成和人生价值取向。“二十四友”依附贾谧具有人生态度上的共同点,就是追求政治上的腾达,除此之外,他们中的大部分成员具备相当的文学才能,在日常的交游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可以说他们的文学活动成就了太康文学的繁荣局面。潘岳、陆机二人在依附权贵寻求仕途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都有强烈的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但由于出身背景及家风影响的不同而附势心态亦不尽相同。第四章分别探讨西晋时期任情、隐逸、清谈之士风对潘岳文学创作的不同影响。门阀士族占主导地位的西晋时期,九品官人制阻碍了中下层士人的正常入仕之路,这些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纷纷依附于豪族、权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时刻面临杀身之祸,生存困境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任情之风由是兴起。与此同时,该时期盛行的名教即自然的玄学思潮,在理论上消除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肯定了现存秩序和人的欲求的合理性,因而为中朝士人在积极追求事功的同时而又宅心事外、不婴事务提供了理论支持。生长在玄风环境中的人,出现了对隐逸思想的认同感,而庄园经济的发达为士人的园林之隐提供了条件;加之政局动荡,在仕宦沉浮及生命忧虑的痛苦中,使得他们的隐逸思想时常涌现,于是创作了大量企慕隐逸、歌咏隐士的作品。西晋中朝,清谈之风甚盛,此时的言玄清谈不只是为了谈玄析理,同时又是一种带有社交性质的、精巧的智力活动,有时还兼有展示口才的目的。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与风采,谈者往往采用丽辞骈句作为语言表达方式,这种对丽辞对偶艺术的自觉追求自然影响到文人们的文学创作,潘岳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家,亦不例外。潘岳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深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丽辞对偶技巧的追求,正是西晋士风中的任情之风、隐逸之风及清谈之风通过对创作主体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文学创作的结果。第五章阐述了潘岳的诗歌成就。本章围绕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讨论了潘岳的悼亡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潘岳的悼亡诗确立了悼亡诗歌的体制,实现了悼亡诗歌的“名篇定制”,遂奠定了悼亡诗歌的历史地位,并确立了一种新的诗歌类型,从此以后,悼亡诗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类别之一,进入了中国诗歌的创作领域。潘岳诗风之形成是综合学习王粲、曹植、张华等人创作的结果,潘岳诗风中体现出的关注民生疾苦的倾向和情感上的凄怆情调是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精神;此外,潘岳的五言诗从语言、结构等方面还汲取汉乐府民歌的营养;除了对潘岳诗歌进行了风格特征的概括外,还对其诗歌中作者存疑的篇章进行了详细考辨。第六章论述了潘岳的辞赋成就。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纪行赋是传统的述行之赋,潘岳以前,纪行赋结构比较简单,还办是处在纪行赋发展的初期阶段,而潘岳的《西征赋》以其完美的结构和形式,在鸿篇巨制中将一时间、历史、地理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文章整体气势恢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标志纪行赋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此赋一出,开启后世作家无数法门。潘岳的抒情小赋学习了曹植、王粲等人的辞赋创作,继承了汉末建安抒情小赋抒情性强烈,篇幅短小,文辞华丽等特点,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写景叙事,语言简洁;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结构流畅,层次分明;文风清新流丽。潘岳还开创了《藉田赋》等新的辞赋题材。此外,对潘岳辞赋中作者存疑的篇章进行了考辨,并总结与归纳了潘岳辞赋的总体风格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潘岳的哀诔文成就。本章首先探讨了潘岳哀诔文的主题类型、风格特征,然后对潘岳哀诔文的创作时间进行了考证,最后论述了潘岳诔文的创作观及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潘岳作为西晋时期的着名作家,其出身于具有儒学背景的文学家族,受传统文化之熏染,故对诔文述德之传统功能是非常重视的;此外,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且其哀诔文创作也是学习曹植等人的,是故,其对诔文之述哀功能也是接受的,并付诸实施。潘岳的哀诔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其哀辞着力刻画哀悼对象的美丽容貌,以煽动悲痛之情感;在语言形式上,用艳丽的辞藻来叙写凄恻的哀情;以景写情,营造伤感氛围。其诔文将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实现夹叙夹议式抒情,诔文还以史传笔法作序,使得序言具有独立存在的文学价值,开创了后世哀诔文大序之典范。第八章是关于潘岳的容貌与才情的分析及其在后世作品中的接受情况。西晋社会唯美风尚的盛行,使得人们对容貌姣美之人给予高度赞誉,加之人物品评也重视人物的潇洒风神,从而使得这些士人在获得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仕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潘岳因其姿容甚美和才华横溢,不仅赢得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比子建,貌似潘安”,已成为大众共识,后世诗文、戏曲中多有潘岳美丽容貌的描写,可见人们对潘岳其人审美接受的普遍性,“潘安”俨然己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也被认为是美男的象征。自从钟嵘《诗品》作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评价之后,“潘江”亦成为才华横溢的代名词。潘岳的才学也被广泛认同,其才子形象亦被普遍接受。潘岳少年时期游玩洛阳道的风流韵事为南朝人津津乐道,后来被萧纲等人写入乐府中,其他文人亦纷纷仿作,遂开创了拟横吹曲辞《洛阳道》的写作题材,被当时及后世文人广泛采用并略加扩充,使得《洛阳道》最终成为描写京都贵族出游盛况题材的横吹曲辞名称。第九章是关于潘岳作品在当时及后世接受情况的具体论述。潘岳作品在后世的审美接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诗文的模拟,尤其是潘岳的《悼亡诗》,后世作家创作的悼亡类诗歌多受其影响。对其作品的引用,主要表现在引用词语或成句、袭用意象、引用篇名等方面。此外,潘岳的诗文被编入《文选》,这也是其作品接受的表现形式之一。历代评论家对潘岳诗文及创作的评价和对其创作风格及地位的评价也是接受方面的内容之一。六朝、隋唐时期对潘岳的评价相当高,评论家无论是对潘岳之为人还是对其文学创作而言,都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而宋至明清时期对潘岳的评价开始出现逆转,批评之声始终不断,主要集中在人品与诗艺的不一致上,从对潘岳人品的否定进而否定其文学作品,总体来说是贬多于毁。对潘岳作品及创作风格评价的差异,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变化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了改变的结果。余论部分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从门阀士族制度下的士人求仕之路这个视角来探究潘岳作为西晋社会中下层士人的代表性,从而窥视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存状况并对潘岳躁竞不已的附势心态给予合理性的解释。二是从西晋文士及其作品中普遍缺乏崇高精神风貌这一现象来阐述士风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对士风如何影响文学创作进行了具体分析。三是通过讨论太康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论述了潘岳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刘宏领[4](2011)在《曹植与山东》文中指出本文选取“地域研究”的视角,通过曹植经历及诗文,探讨曹植与山东之关系。通过他的经历揭示其作品中突出的山东地域联系。第一章陈述了曹植和山东的关联。他的父亲曹操任济南相,起兵后兖州是他的重要军事基地。山东籍人士给曹操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帮助和精神的支持,曹嵩则在山东被杀害。曹植一生和山东关联密切:出生于山东境内,长期封于青州和兖州,墓地在山东鱼山。曹植也曾与齐鲁籍作家往来密切,交往颇多。第二章为曹植作于山东的表文研究,先将有关表文系年,具体分析了黄初和太和时期曹植表文的情感和内容特色,最后分析其作于山东的政令文特点。第三章探讨了曹植甚为熟悉的、出现频率极高的泰山诗文之深层涵义。泰山,不仅仅是封禅的对象,且寄托者着曹植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另一方面,曹植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魂归泰山观念的接受者,认为泰山掌生管死。泰山及山上的神灵也成为他游仙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论述了曹植对山东音乐和民间故事的喜爱。曹植多用齐瑟调创作乐府诗,其中多用山东历史典故。其对山东民间故事的喜爱表现在对杞梁妻、牛郎织女故事等的熟悉上。后代文人于山东鱼山凭吊、歌咏子建,首制梵音的传说也附会于子建。本文正文后附录1985年以后曹植研究论文索引。

曹海东[5](2004)在《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文中认为曹植的诗文作品在言及人或拟人化的生物具有美好的品德、气质、个性等时,常用到一动词"体"。今人解释此“体”,异说纷纭。本文通过稽考、比证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当释其义为"怀有"、"具备"。

翟颖华[6](2004)在《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综述》文中认为

二、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痴”与“痴”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概略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痴”及“痴”参构语词的语义系统
    第一节 “痴”的词典释义
    第二节 “痴”参构词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痴”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痴”参构语词语义的修辞化生成途径
    第一节 “痴”参构语词语义的比喻生成
    第二节 “痴”参构语词语义的用典生成
    第三节 “痴”参构语词语义的其他生成途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文学中的“痴”与魏晋文化
    第一节 魏晋文人的“痴”
    第二节 魏晋文学作品中的“痴”文化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继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格”及“格”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和审美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本文写作思路及选题意义
第—章 “格”的语义系统及参构语词
    第一节 格_1及其参构语词
    第二节 格_2及其参构语词
    第三节 格_3及其参构语词
    第四节 格_4及其参构语词
    第五节 格_5及其参构语词
    第六节 格_6及其参构语词
    第七节 格_7及其参构语词
第二章 审美范畴阐释:“格~”与“~格”
    第一节 审美范畴阐释:“格~”
    第二节 审美范畴阐释:“~格”
第三章 诗话中的审美范畴“格”——以《诗薮》为例
    第一节 《诗薮》中审美范畴“格”的语义类型
    第二节 《诗薮》中审美范畴“格”的文化阐释
结论
    第一节 本文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不足之处
附录1:文中语料出处
附录2: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格”的主要论着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潘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潘岳的家世背景与生平仕历
    第一节 潘岳家世故里考订
        一、潘岳家族世系补证
        二、潘岳郡望非“陈留中牟”辨
    第二节 潘岳生平仕历考述
        一、“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入仕之前,早年的声誉
        二、“小国寡民务,终日寂无事”——武帝时期,盛时的寂寞
        三、“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惠帝时期,悲惨的结局
第二章 潘岳的品行人格及其思想风貌
    第一节 潘岳的性格特征剖析
    第二节 试论潘岳的人品与文品
    第三节 潘岳思想风貌与其文学创作之关系
第三章 潘岳与“二十四友”
    第一节 “二十四友”集团性质考辩
    第二节 “二十四友”成员地域分布与其入选之关系
    第三节 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从士族门第看潘、陆附势心态之异同
第四章 西晋士风影响下的潘岳文学创作
    第一节 任情之风与潘岳作品之无限深情
    第二节 隐逸之风与潘岳作品之隐逸之思
    第三节 清谈之风与潘岳作品之析文丽辞与谈玄说理
第五章 潘岳诗歌研究
    第一节 潘岳悼亡诗论
    第二节 潘岳诗风源流考
    第三节 潘岳的五言诗与汉乐府民歌关系考
    第四节 潘岳诗歌中的“南方”意象
    第五节 潘岳诗歌考辨
        一、作者存疑诗歌辨析
        二、诗歌创作时间考证
    第六节 潘岳诗歌风格论
        一、情深意真
        二、摛藻清绮
        三、器局狭窄
第六章 潘岳辞赋研究
    第一节 纪行大赋的成熟
    第二节 抒情小赋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辞赋创作题材之拓展
    第四节 潘岳辞赋考辨
        一、作者存疑辞赋辨析
        二、作者辞赋系年
    第五节 潘岳辞赋的风格特征
        一、文字华美,辞藻富赡
        二、析文丽辞,玉润双流
        三、隶事繁富,辞理遐亘
第七章 潘岳哀诔文研究
    第一节 潘岳哀诔文的主题类型
    第二节 潘岳哀诔文的风格特征
        一、虑赡辞变,情洞悲苦
        二、巧于序悲,易入新切
        三、触类而长,文以情变
        四、文风浅净,想象空灵
    第三节 潘岳的诔文创作观
    第四节 潘岳哀诔文创作年考
    第五节 潘岳哀诔文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八章 潘岳“美男子”形象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潘岳之美与西晋社会审美风尚
    第二节 潘岳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
        一、容止与才情:才比子建,貌似潘安
        二、“连璧”之喻:重视友情的代名词
        三、风流倜傥:潘岳河阳一县花
    第三节 鼓角横吹曲《洛阳道》曲辞本事与潘岳之美关系考
第九章 潘岳诗文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有关潘岳作品的模拟
    第二节 有关潘岳作品的引用
    第三节 潘岳作品被《文选》收录情况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历代评论家对潘岳作品的批评阐释
        一、历代评论家对潘岳诗文及创作的评价
        二、历代评论家对潘岳创作风格及地位的评价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4)曹植与山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贯穿始终的山东关联
    第一节 曹操之于山东
    第二节 曹植之于山东
    第三节 与山东作家的交往
第二章 山东时期之章表政令
    第一节 黄初上表
    第二节 太和上表
    第三节 政令文章
第三章 频繁出现的泰山
    第一节 封禅与建功
    第二节 归魂与游仙
第四章 浸染齐乐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爱好齐地乐府
    第二章 喜用山东风物典故
余论
附录:1985年以后曹植研究论文索引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痴”与“痴”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 张林真.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2]“格”及“格”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和审美阐释[D]. 刘亚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3]潘岳研究[D]. 高胜利. 扬州大学, 2012(08)
  • [4]曹植与山东[D]. 刘宏领. 山东大学, 2011(04)
  • [5]曹植诗文“体”字释义刍议[J]. 曹海东. 琼州大学学报, 2004(06)
  • [6]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综述[J]. 翟颖华. 辞书研究, 2004(04)

标签:;  ;  ;  

论曹植诗中“体”字的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