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革命现代剧——《活捉张惠赞》

最早的革命现代剧——《活捉张惠赞》

一、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活捉张辉瓒》(论文文献综述)

杨畅[1](2014)在《最早的革命现代戏》文中提出在我国戏曲舞台上,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当推东河戏(也称赣州大戏》中的一出《活捉张辉瓒》。是1931年春,在苏区今江西省赣县田村契真诗演出的。全剧反映的是龙岗一战: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制定的作战方针指导下,以弱胜强,歼灭敌军一个半师,并活捉国民党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这县田村民间艺人,以这个题村为内容,自编自导自演的。当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同志,

杨敏[2](2013)在《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文本与动作表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历史题材戏曲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创作观念,经过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创作观念逐渐回归艺术本体,注重作品的审美功能,逐渐疏离简单、直接的宣传教化。本文分五章,基于对剧目文本、演出录相的分析,分别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产生与发展,新时期剧目创作、题旨特征、人物塑造、舞台表演等五个方面着手,分析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特点。第一章,从剧目生产的社会环境、文本创作、演出形式、功能价值等方面,论述新时期之前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观念与社会现实对艺术作用力。可以说,发源于20世纪初期的爱国主义戏曲,是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胚芽,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因处于国家的战时状态,一直保持鼓励、宣传的教化功能,其艺术形式并不成熟。建国后,虽然社会进入和平时期,但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曲创作依然在“工具论”思维中运行,没能突破在战时状态下形成的固定模式。第二章,分期讨论新时期三个阶段的剧目创作情况,分析各个阶段的创作趋向。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因为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而进入剧目创作的繁荣期,但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没有促使艺术思维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开始,整个戏曲界面临着市场困境,导致文本叙事的内部变化,创作者开始思考、尝试、实践一些新的观念。90年代以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重新激活某些戏曲艺术的要素,而进入到一个回归本体的阶段。第三章,通过情感、命运以及崇高英雄主义的主题,突出“以情动人”的题旨特征,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革命思想、精神信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给受众。这是新时期创作观念更新的一个具体表现,以“软性的抒情”反拨“亢奋式宣教”。第四章,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人物塑造,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经历了从类型化向典型性过渡的过程。为了塑造出饱满、立体、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突出英雄人物的真性情与个体意识,打破高大全、圣人式的英雄角色。反面人物的塑造也脱离僵硬的脸谱式形象,从简单的“道德批判”、“外表丑化”转向对“狡诈奸猾”、“人性丑恶”的挖掘。第五章,新时期革命戏曲的动作表演呈现开放式、多元性特征。《华子良》中的“耍鞋戏敌”、“挑篓下山”两段,虚拟意象,摹拟外部环境,遵循京剧虚拟化、程式化、音舞化的表演规律,可谓新时期戏曲表演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另一些剧目在动作表演中借鉴话剧重激情迸发的表演方法,搬用民间舞蹈、秧歌等肢体语汇,因戏曲韵律化改造不足,意象缺失,而显得不够成熟、完善。

何立波[3](2007)在《第一次将长征题材搬上舞台的“红色戏剧家”李伯昭》文中指出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永远值得颂扬的一曲凯歌。多少年来,以长征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总能给人以无限的激奋和昂扬的精神力量。最早将长征题材搬上舞台的是一位女戏剧家,她就是已故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夫人李伯昭。李伯昭早年受党派遣到莫斯科大学学习,是党领导下的中央苏区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她用革命戏剧为党的事业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大型歌剧《长征》是她一生戏剧创作的缩影,也是她辉煌事业的象征。《第一次将长征题材搬上舞台的"红色戏剧家"李伯昭》向你讲述李伯昭的戏剧人生。

何立波[4](2007)在《“红色戏剧家”李伯钊》文中研究表明当年九死一生的红军女战士,后来的《“红色戏剧家”李伯钊》,是我军文化战线的拓荒者,创造了戏剧舞台的多个“第一”。她的传奇人生,将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冯都[5](2003)在《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活捉张辉瓒》》文中研究表明 在我国戏曲舞台上,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要算1931年中央苏区军民新编的现代赣南东河采茶戏——《活捉张辉瓒》。毛泽东观看后说:“老戏班子唱文明戏,真有意思。”

冯都[6](2002)在《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文中提出 在我国戏曲舞台上,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要算1931年中央苏区军民新编的现代赣南东河采茶戏《活捉张辉瓒》了。毛泽东观看后说:"老戏班子唱文明戏,真有意思。" 当时苏区赣南古老传统剧种东河采茶戏,亦称赣州大戏,

二、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活捉张辉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活捉张辉瓒》(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文本与动作表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之前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发端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
    第三节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繁荣
    第四节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第二章 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发展脉络
    第一节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繁荣与观念的局限性
    第二节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戏曲的困境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创作的探索
    第三节 90 年代后期至今:市场化背景下,对戏曲本体特征的回归
    小结
第三章 以情动人: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题旨特征
    第一节 凸显革命战争年代的情感叙事
    第二节 展示各色人物在苦难时代中的命运
    第三节 将崇高的英雄主义悄然地融入叙事之中
    小结
第四章 从类型到典型: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从“神”到“人”:革命英雄形象塑造
    第二节 从“道德批判”到“复杂人性”:反面人物塑造
    小结
第五章 继承与革新: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的表演特征
    第一节 冲突与融合:传统剧目表演体制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表演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探索与多样: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表演动作之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 1:近代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索引
附录 2: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研究论文索引
参考资料
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红色戏剧家”李伯钊(论文提纲范文)

14岁的中大文艺骨干
又唱又跳的文艺兵
三过草地的生死关头
第一次将长征搬上文艺舞台

四、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活捉张辉瓒》(论文参考文献)

  • [1]最早的革命现代戏[A]. 杨畅. 中国演员 2014年第5期(总第41期), 2014(总第41期)
  • [2]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戏曲 ——文本与动作表演分析[D]. 杨敏. 上海大学, 2013(08)
  • [3]第一次将长征题材搬上舞台的“红色戏剧家”李伯昭[J]. 何立波. 档案天地, 2007(05)
  • [4]“红色戏剧家”李伯钊[J]. 何立波. 档案时空, 2007(07)
  • [5]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活捉张辉瓒》[J]. 冯都. 党史博采, 2003(01)
  • [6]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J]. 冯都. 世纪, 2002(03)

标签:;  ;  ;  ;  ;  

最早的革命现代剧——《活捉张惠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