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属性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属性

一、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属性(论文文献综述)

童长凤,王伟[1](2021)在《国内城市经济学近十年实证研究进展与政策因应——基于典型文献的评述》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经济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经过4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不断充实。通过梳理近十年中国学者对城市经济学的典型实证研究,发现相关研究大多围绕城市生产效率展开,产业集聚一度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点,共同集聚、借用规模和城市蔓延等概念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不少研究已使用现代经济学模型阐述内在逻辑,并沿用高级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微观数据库的应用和工具变量的创新提高了实证研究的可信度。本文从空间外部性、城市空间结构、公共品和劳动力流动、城市土地财政等视角梳理并评价相关研究,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实践要求归纳政策含义,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吴中庆[2](2020)在《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商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贸易理论自产生起至今,经典的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动因的解释主要是要素的绝对成本优势、要素的比较成本优势、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或企业的异质性生产率,前三种贸易理论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前提,后两种贸易理论基于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逻辑建构,其基本经济思想都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竞争优势是引起贸易互动的前提条件。现实经济活动中,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赶超战略的一个典型做法,就是通过抑制要素报酬和要素流动的方式,以牺牲本国要素合理收益为代价参与国际分工并开展国际贸易,这也是推动本国产业快速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一个次优选择。在国际贸易理论和中国贸易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从制度因素引致要素价格扭曲的视角,来研究其对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贸易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见解。要素价格扭曲如何进行刻画?要素价格扭曲一定会带来直觉上的贸易增长吗?不同的要素价格扭曲对贸易增长存在异质性影响吗?要素价格扭曲在不同的国别分组中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吗?要素价格扭曲对于贸易增长影响背后的机理又是什么呢?如果要从要素价格扭曲的视角研究其对贸易增长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无法回避。本文遵从“数理逻辑”和“计量实证”这样一个经济学研究范式,尝试建立一个要素价格扭曲对商品出口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现代计量方法针对中国场景下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制造业领域微观企业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从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回答。本文基于总体效应视角的微观企业定价机制和基于中介效应视角的宏观经济传导机制两个理论分析框架,用数学方法演绎了要素价格扭曲对贸易增长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在C-D生产函数法的基础上构造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法对要素价格扭曲的动态刻画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一致表现为负向扭曲,资本要素价格扭曲较劳动要素价格扭曲要来得更为严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分析表明,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商品出口存在异质性影响,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商品出口增长具有“反直觉”的抑制效应,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商品出口增长具有促进效应;基于Bootstrap方法进行的组间系数差异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商品出口的抑制效应在全部贸易对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贸易伙伴与OECD国家两组国别内表现出相同的形态,但是前组国别的影响程度要强于后组,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于中国商品出口的促进效应在各组国别间没有结构性差异;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表明,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完全通过抑制投资的中介路径产生对中国商品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劳动要素价格扭曲部分通过抑制居民消费和扩大收入差距的中介路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1.99%)形成对中国商品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基于Logit模型的企业出口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和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的现实表现,以及其对中国商品出口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在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中具有一致性。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回归到中国建设“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现实问题中,将实证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规范研究中,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人力资本规划与建设、分类挖潜出口增长扩张边际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启示,为优化中国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路径贡献一个新的洞见。

杨莹[3](2019)在《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新时代以来,政策顶层设计日益凸显善治思维,社会建设整套改革举措渐次落地,慈善公益法制进程迎来突破,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更加优化。在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推动下,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组织数量、就业人数等指标持续稳步增长。社会组织不仅在政治参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供给者。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却一直被忽视,政府、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十分模糊,甚至学术界也缺乏基本的关注和讨论。从政府统计的情况来看,反映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统计数据十分不足,仅有的能够反映经济规模的增加值数据又因不断受到慈善界和学者关于数据准确性的质疑而停止发布。在此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深入分析社会组织的经济贡献是很有必要的,以经济学视角评价社会组织发展状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崭新的研究维度,不仅能够客观地评估该部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和长远意义,也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逻辑主线是“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被忽视——测量结果显示了值得重视的经济力量——应优化政策促进其经济发展”。首先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政府和学界普遍缺乏对该类组织真实经济贡献的认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作为研究视角和引导,阐述了社会组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比较分析了国际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做法,调研考察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进行社会组织经济指标测算和数据分析的必要性。随后,对北京市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分析,获得结果主要包括: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重要的就业部门、提供服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劳动者报酬构成支出主体、增速超过整体经济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本测算研究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社会组织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梳理和借鉴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非营利部门的经济贡献情况及经验启示,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贡献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深化认识理念、构建核算体系、强化制度供给、提升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优化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刘伟[4](2019)在《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欧盟国家援助法(state aid law)是一项立意高远、主旨宏大的法律制度,旨在实现欧盟对各成员国国家援助措施的合理控制,目的在于防止政府通过援助措施扭曲市场竞争,同时也维护整个欧盟一体化的进程。欧盟国家援助法以《欧盟运行条约》第107、108、109条为基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理论扎实、规范严密、体系完整的法律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软法之治”的特征。欧盟国家援助法肇始于欧盟(欧洲联合)的初创理想:和平、繁荣与超国家主义,并由此奠定了它的底色与基调。从学理上来探讨欧盟国家援助法,可以发现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学说分歧构成了国家援助法的理论基础,援助的双刃剑效应构成了国家援助法存在的根本原因,对国家援助的竞争法控制构成了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属性,而对国家援助的合理监管则是国家援助法的主要内容。欧盟国家援助法与欧盟竞争政策有着内在联系: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在于防止国家援助对市场竞争的破坏,审查国家援助有赖于竞争法的基本分析范式,因而欧盟将其视为与反垄断政策相并列的竞争政策。欧盟国家援助法仅适用于企业,对非企业的援助不属于欧盟国家援助法的规制范围。所以,对企业的认定,是理解和适用国家援助法的前提。而欧盟语境中的企业主要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实体,而不论其法律地位和资金来源如何。目前,欧盟一般认为国家援助包含四项构成要件:转移国家资源、给予优势、措施具有选择性以及对成员国间的竞争和贸易存在影响。在转移国家资源的认定中,欧盟倾向于“累积说”,即将“给予国家资源”与“可归因于国家”这两个条件累积起来判断是否构成转移国家资源。国家援助中的优势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因国家干预而非基于正常市场条件获得改善。目前,欧盟委员会一般通过市场经济经营者测试来判断国家支持措施是否给予被支持对象以优势,即如果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是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无法获得的,则被认为获得了国家援助上的优势。就选择性的认定而言,欧盟委员会通过对其进行地域选择性和对象选择性的区分,有效地降低了选择性要件的认定困难。国家援助认定的最后一步是对扭曲竞争和限制贸易的认定。在这一步中,欧盟一般采取较低标准来认定对竞争的扭曲和对贸易的影响,可以说,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基本上是赋予市场主体以优势后的必然结果。并非所有国家援助都会受到欧盟委员会的禁止,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形下,相关援助可以得到欧盟委员会的豁免。欧盟委员会目前采取“共同评估原则”,只有满足共同评估原则下的所有条件,援助措施才能被视为与《欧盟运行条约》相兼容。这些评估条件主要包括:援助必须为明确的共同利益目标作出贡献、能够解决市场无法自我实现的问题、是实现共同利益目标的适当政策工具、具有激励效应、援助限制在最低限度、援助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以及符合透明度要求。欧盟国家援助法的行政执法由具有超国家地位的欧盟委员会负责担纲。欧盟委员会不仅有权对成员国援助的兼容性进行评估,还有权对不符合《欧盟运行条约》的违法援助措施予以回收。同时,欧盟委员会还负责国家援助的日常监管。在此之中,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之间有着明确的权责划分。欧洲法院(含成员国国家法院)也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国家援助的实施,即有权对成员国的国家援助进行司法审查。《欧盟运行条约》第108条第3款构成了国家援助私人实施的法律基础,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国基于其国内法的规定,加强了对受国家援助影响的当事人的司法保护。按照欧盟内部的通行分类标准,国家援助的具体类型可以分为水平援助和部门援助。水平援助主要是针对非特定行业的国家援助,其一般被认为不会像部门援助那样扭曲竞争,因而受到委员会的重视,被用来实现委员会的市场矫正或再分配政策目标。而部门援助则主要是针对具体部门、行业的援助。欧盟对国家援助的控制并非是对国家援助的完全否定,而是希望以最少的财政支出获得最大的援助效果,欧盟国家援助法的不断革新也始终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对比欧盟国家援助法,我们能够发现我国财政补贴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忽视对财政补贴的实效分析,尤其是忽视其对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忽视财政补贴激励作用的发挥;补贴未能公开透明;缺乏对受补贴影响的市场主体进行救济的途径,等。因此,加强对我国财政补贴的竞争法控制,意义重大。主要措施包括:(一)重构理念:牢固树立维护市场竞争、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确保竞争中立的理念;(二)完善制度:确定财政补贴控制的主体,加强对补贴的必要性、适当性、实效性和积极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补贴的豁免机制。(三)配套措施:强化监督机制、承诺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责任机制以及司法审查的协同治理。

郑健雄[5](2018)在《外来移民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文中指出客观评估外来移民对流入地企业市场竞争力(创新和出口)的影响,对我国各城市人口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整合了经典的移民经济学理论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劳动力技能异质性理论和文化多样性理论分析框架,在对我国外来移民迁移方向和技能构成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外来移民份额、移民技能构成以及移民跨方言区域迁移引致的文化多样性三个维度提出了外来移民影响流入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所在地级市人口结构的匹配数据,从实证上研究了外来移民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流入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来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本文使用具有代表性的人口微观数据对我国外来移民的技能构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背景和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区别于OECD等工业化国家,我国国内移民是以低技能劳动力(拥有高中或以下学历)为主体,低技能移民占总移民人数的比例接近89%。第二,在外来移民份额影响企业创新竞争力方面。基于创新性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体的外来移民份额,对企业的创新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技术选择、研发投入和资本强度是移民份额影响企业创新的有效中介。此外,移民份额对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创新具有差异性影响。第三,在移民跨方言区域迁移引致的城市文化多样性影响企业创新竞争力方面。以语言分化指数来衡量文化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体的外来移民流入引致的城市文化多样性对企业的创新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在影响机制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和长期债务结构是文化多样性影响企业创新的有效中介。第四,在技能构成层面上分析外来移民对企业创新竞争力影响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偏向高技能的外来移民份额或群体文化多样性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偏向低技能的外来移民份额或群体文化多样性对企业创新具有抑制作用。第五,在外来移民份额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方面。基于2005-2007年期间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以低附加值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来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体的移民份额对企业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劳动生产率和研发投入是移民份额影响企业出口的有效中介。第六,在移民跨方言区域迁移引致的城市文化多样性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外来移民流入引致的文化多样性对企业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信息渠道。第七,在技能构成层面上分析外来移民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低技能的外来移民流入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相对高技能的外来移民流入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此外,基于信息溢出效应,高技能群体的文化多样性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而低技能群体的文化多样性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

王海兵[6](2015)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文中研究指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他们一方面惊叹中国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对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7年的14.16%下降至2014年的7.4%,对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多数研究者都以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为基础对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是否粗放进行判断,但不同研究结论间所存在的较大分歧令人感到沮丧。这当然与截面单元的取舍、时间序列的确定、测量方法的选择、数据指标的调整和处理等相关,但在部分文献中,即使在使用同一种方法、选择相同的截面单元、确定类似的时间序列后,彼此间结论的差异仍较为显着。本文相信数据、指标调整和处理本身的重要性,在回顾、梳理和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在第3章和第4章估算不同情境下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种要素投入。紧接着,第5章选用经过异质性处理后的人力资本和生产性物质资本估算结果作为要素投入,基于增长核算法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并对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是否粗放进行评判。进一步,第6章使用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数据包络法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检验和分析考虑不同要素投入情境所得到结果的敏感性,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吗?中国过去三十多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多少?如何能准确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的本质是什么?过去发展过程中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否有不同的表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测算结果对不同情境下要素投入的敏感性如何?哪些因素能够以及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本文得到的结论主要有六点: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教育收益率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1988年的0.0204上升到2010年的0.0516,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升的幅度有别。不同教育层次的收益率水平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但整体上按照大专及以上、高中及中专、初中和小学的顺序依次递减。这意味着现有多数文献用时不变、边际报酬递减的教育收益率水平去处理劳动就业者的异质性问题从而得到人力资本的估算结果是值得商榷的。由于有人均人力资本和劳动就业人数两方面的差异,在最终估算出来的省际人力资本结果中,部分地区的情况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糟糕,部分地区的情况也不像想象中那么优秀。此外,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人均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敛性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第二,传统永续盘存法(Perpetural Inventory Method, PIM)和引申PIM在处理物质资本品投入生产后的演变模式和物质资本的异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通常进入生产和生产率分析的不是财富性物质资本,而是生产性物质资本或者资本服务,后者还需要来自同一国民收入账户体系的更多指标和数据。本文根据对不同情境下物质资本投入的估算结果发现:整体而言,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和生产性物质资本存量存在较大差异,同质性情境下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和异质性情境下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也大为不同,异质性情境下生产性物质资本存量大于异质性情境下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后者又大于同质性情境下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物质资本估算结果中的地区差异较为显着,东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大于中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后者又大于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但近年来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增长率逐渐超过中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增长率,后者也超过了东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增长率;分阶段而言,相对于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生产性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显示出了更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即在改革开放之前估算结果偏低,但之后的估算结果偏高,而且,生产性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更加符合中国过去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物质资本投入指数的估算更加复杂,但在估算结果中,整体上涨趋势、阶段性波动和地区间差异等结论依然稳健。第三,将生产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利用增长核算法进行估算的结果表明,1978-2012年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49.33%,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及贡献度均按西、中、东部递减,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着的σ收敛和β收敛。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本文判断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并不粗放。由于面临过诸多争论,本文从感觉和常识及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测算方法及其贡献度、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典型事实、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不粗放不代表没问题五方面对这一基本判断进行了解释。第四,将生产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使用数据包络法测算得到的结果表明,1978-2012年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技术效率提升是主要原因,样本期间年均增长0.7%,而技术进步则年均增长0.5%。在不同发展阶段,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有所差别,以1990年、1995年、2001年为界划分的四阶段的主要动力分别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样本区间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测算结果各异,但多数地区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为技术效率。区域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按照西、东、中部依次递减。此外,对收敛性特征考察表明,不管是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都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第五,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测算结果的敏感性检验和分析表明,考虑不同要素投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结果差异,部分结果间的差异特征在统计意义上存在显着性,这种显着性在不同发展阶段性也有区别。考虑不同要素投入所测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结果间的差异特征在整体样本区内都较为显着,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间在考虑劳动就业人数和人力资本及基于同质的和异质的财富性物质资本时差异不显着,但在使用财富性和生产性物质资本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间存在显着差异,而纯技术效率结果间的差异特征则不显着。此外,分样本区间进一步检验发现,不同结果间的显着性差异在三方面检验过程中分别呈现出以1992年、2001年、2001年为界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在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除医疗卫生环境变量外,其他所有变量的作用均显着;在以技术进步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除内需程度、国际贸易变量外,其他所有变量的作用均显着;在以技术效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除对外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源交互项、产业结构变迁变量外,其他所有变量的作用均显着;在以规模效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除国际贸易及其与人力资源交互项、非市场化程度变量外,其他所有变量的作用均显着。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四点:第一,将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动态特征与省际人力资本估算有效结合起来。现有多数文献对人力资本的理解较为含糊,往往将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指标,并将人力资本排除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过程中,少数文献在引入教育收益率进行调整的同时又面临着时不变性、教育的边际收益率递减和信息缺失的尴尬等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估算了中国教育收益率,并将其引入作为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处理指标,最终测算了中国省际人力资本。将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动态特征与省际人力资本估算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克服现有文献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还能够对目前正在开展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和为缩小地区差异所出台的各项方针措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二,对同质性还是异质性、财富性还是生产性物质资本的区分和估算。现有多数文献在估算中国省际物质资本时,都基于同质性情境下财富性物质资本的视角,然而,同质性情境下财富性物质资本和异质性情境下财富性物质资本、财富性物质资本和生产性物质资本有着本质不同。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时,应用异质性情境下生产性物质资本的估算结果才是最佳的。这就意味着多数现有文献中与财富性物质资本相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和分析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进而所引申出来的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的可信度令人质疑。本文在对同质性资产和异质性资产、财富性物质资本和生产性物质资本进行交叉区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物质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投入指数进行了估算。对物质资本的详细区分和估算不仅能澄清有关资本概念的争议,还对理解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和思考未来经济转型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三,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对不同要素投入组合的敏感性,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现有多数文献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测度中往往只集中于特定要素组合(如劳动力和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忽视了不同要素投入组合对测度结果的差异化影响,本文则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此外,在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相关因素的考察中,与现有多数文献不同的是,本文不仅引入了医疗卫生环境变量以考察健康保障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作用,还引入了政府干预倾向和非市场化程度的交互项以考察政企关系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影响。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敏感性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不仅能提供更加全面并贴近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还能对当下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医疗卫生、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第四,截面和时间序列上的延展。现有文献的截面大多只有28个,时间序列上也多截止于2007年,而且数据的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本文的数据不存在质量问题,但相比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截面扩展至31个、将时间延伸至2012年,并以中国典型化事实为基础对估算过程进行调整和处理,最终所提供的数据更加详实、丰富,性质更加良好,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就本文作者目前所看到的文献而言,可以审慎地说,本文最终估算并建立的数据库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查正亚[7](2014)在《法国“文化例外”原则的政治分析》文中认为自1993年“乌拉圭回合”GATT谈判开始,关于“文化例外”的争论就一直持续。这场争论代表着美国文化政策模式与法国文化政策模式之争,实质上反映的是双方关于“政府是否应该对文化事务进行干预”这一问题的分歧。法国政府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坚持“文化例外”原则,认为文化尤其是影视音像产品应例外于普通商品,不应列入自由贸易市场体系,因而政府有权对它们进行干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文化例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法国文化政策背后的政治传统根源。“文化例外”原则是由法国政府、公众舆论、文化精英以及欧盟的共同作用而成。法国对“文化例外”原则的坚持,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投射出了法国文化政策逻辑,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府有义务也应有权力对文化进行干预;第二,政府应保护法国文化独立以抵制美国化威胁;第三,文化具有社会公共价值而不能由市场主宰;第四,法国坚持追求“文化多样性”以保护民族文化。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总结认为,之所以法国政府、政党、公众、精英等政策影响力量能够如此默契地走向“文化例外”,究其根源在于:法国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传统、独立自主外交传统、平等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传统。“文化例外”原则带来的影响有:保护了法国影视音像行业、推广了法国文化、提高了法国政治外交影响力。“文化例外”也由于无法真正发展法国文化这一局限性而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结合法国“文化例外”实践经验教训和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些对中国文化政策有益的建议。

陈金秀[8](2014)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健全决定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它既包括民办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等外部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处理。具体包括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本论文基于治理理论与三螺旋理论的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民办高校自身五因素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并力图在五因素视角下研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是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分析。通过治理理论与三螺旋理论的分析,本文提炼了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五个关键性影响因素: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与民办高校自身。论文在第三部分抛砖引玉,先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重点梳理了山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接着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维度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大量的政协提案与访谈调研分析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法律地位不清、管理机构不完善、办学自主权不足、投资产权欠明晰;在办学体制方面,教育培养体系衔接不够,“双证互通”规模小、障碍多,“政产学研用”结合还处于尴尬境地;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投融资渠道单一,经费来源不稳定,公共财政扶持不到位,财务支出结构不合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师资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是内部原因,政府政策滞后、缺位与悬浮是外部原因,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管理观与经济观制约是观念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中寻找启示,有助于解决当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诸多问题。论文在第五部分主要选取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走向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认为,建立以优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五因素框架,政府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应该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需求导向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支撑纽带作用,另外,作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王林畅[9](2013)在《试论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香港社区管理模式与清远社区管理模式比较》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政府强势主导推进的方式,来解决城市小区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其结果均表现为政府一头热、小区及居民一头冷的尴尬情形。到头来,城市决策者通过推动小区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建设,实现城市化管理、维护市民安居乐业的目的并不明显。久而久之,甚至造成政府深度介入小区事务的无奈社会负载,政府减负的愿望没有从根本上达成。因而,本文通过比较香港与清远在小区管理模式上的异同,详尽介绍香港模式的做法,并分析清远小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当前我国城市小区管理的困境有所反思。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准政府性”小区管理模式,引入治理理论,从推进小区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提出可借鉴香港模式的先进做法和经验,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小区公共管理职能,以推行民间主导、政府推动、民办公助的社会公共事务所管理模式,即“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小区自治和善治小区目的,力图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管理误区,探讨和创新未来我国小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章良常[10](2011)在《基于博弈视角税收筹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相关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微观经济体内部财务管理也会越来越重视税务的管理。为了保持持续长远的发展,企业会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本文认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将是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追求的一个重要方向。一方面,企业会加强成本的管理,另一方面,企业会从技术的角度重视税收的管理。同时,市场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税收利益的博弈也日趋激烈。全球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诸多行业的利润空间会进一步缩小,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的有一个利润增长点。从税收筹划的角度来讲,本文认为税收筹划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企业之间的盈利会和诸多因素有关,税收利益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对税收筹划的分析,主要利用博弈论理论、同时运用管理学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税收筹划相关要素的分析,剖析各方在博弈中的角色和利益诉求,以一个新的视角分析税收筹划过程中相关参与者的关系。税收筹划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税务机关的监管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和税务机关都从他们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开始,通过解约束条件下利益最大化导出对应的行为及均衡。这正是博弈论的研究标准化的范式:给出支付函数,分析个体最优化战略,以及达到最优时将发生什么,利用博弈论分析税收筹划有理论支撑。博弈论认为个人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自身的选择,还依赖他人的选择。因此,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一方是政府为主体的税务机关,希望尽可能多征收税款;另一方是纳税人,希望尽可能减少缴纳税款。博弈双方通过不断的博弈,最终形成“纳什均衡”,按照一个协议即税法的规定来征收税款。然而博弈双方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双方都有不遵守协议的动机,形成征纳双方认定差异风险。当纳税人不遵守协议,就会造成纳税人逃税的风险,或者贿赂干部进行逃税,形成税务机关渎职的风险;当税务机关不遵守协议,就会存在将合理的税收筹划视为偷逃税行为等执法风险,形成税务机关执法偏差风险。本文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税收筹划过程中规律,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可以更好的指导税务管理,从税务机关角度来讲,可以更好地收集税收信息,为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服务。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写作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同时,也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本文行文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税收筹划的一般性分析,主要介绍了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的经济意义和一些基本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博弈论分析方法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主要介绍了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利用博弈论分析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和不足,同时,在这个部分对税收筹划相关参与者也作了介绍;第四部分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析,依次介绍了博弈规则、基本关系、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是结论,针对文中的分析,得到一些启示,主要从税收立法、部门征管和企业税收风险额防范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二、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城市经济学近十年实证研究进展与政策因应——基于典型文献的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空间外部性研究
    (一)城市化经济视角
        第一,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视角。
        第二,城市区划调整和辖区合并视角。
        第三,借用规模视角中的城市化经济。
    (二)空间邻近和产业集聚视角
    (三)动态集聚经济视角
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一)城市蔓延视角
    (二)城市交通拓展视角
四、城市公共品问题研究
    (一)财政分权、城市公共品供给与房价之间的联系
    (二)城市公共品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五、城市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一)劳动力自身迁移动机的影响
        第一,教育回报角度。
        第二,人力资本积累层面。
    (二)公共品、房价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第一,考虑环境公共品地区差异。
        第二,住房价格层面。
        第三,劳动力流动的历史因素。
六、城市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一)产业结构层面影响
    (二)宏观经济层面影响
        第一,城镇化与竞争力方面。
        第二,储蓄与消费方面。
        第三,城市经济波动方面。
    (三)现有政策进展
七、研究评价与政策启示
    (一)发挥新型城市型态潜能,扩大产业效率空间
    (二)实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融合发展
    (三)推进公共服务空间均衡供给,强化功能性公共品供给
八、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集聚经济的动态变化有待深入研究。
    第二,户籍制度放松对城市劳动力流动影响研究。
    第三,城市群视域下产业集聚和产业协调问题研究。

(2)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商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框架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要素价格扭曲与商品出口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要素价格扭曲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要素价格扭曲的内涵
        二、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
        三、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社会影响
    第二节 要素价格扭曲与商品出口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要素价格扭曲与贸易动因
        二、要素价格扭曲与贸易结构
        三、要素价格扭曲与贸易结果
    第三节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国要素价格与商品出口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资本要素价格状况的历史考察
        一、资本要素价格的决定因素理论
        二、中国资本要素价格状况的历史演进
        三、中国资本要素价格演化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劳动要素价格状况的历史考察
        一、劳动要素价格的决定因素理论
        二、中国劳动要素价格状况的历史演进
        三、中国劳动要素价格演化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国商品出口状况的历史考察
        一、商品出口的决定因素理论
        二、中国商品出口状况的历史考察
        三、中国商品出口规模扩张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要素价格扭曲对商品出口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微观企业定价机制分析:一个总体效应视角
    第二节 宏观经济传导机制分析:一个中介效应视角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价格扭曲对商品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第三节 数据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筛选
        二、全样本面板分析
        三、子样本面板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要素价格扭曲对商品出口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对投资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平稳性检验
        四、诊断性检验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
        六、脉冲响应分析
    第二节 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对居民消费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平稳性检验
        四、协整检验
        五、诊断性检验
        六、格兰杰因果检验
        七、脉冲响应分析
    第三节 要素价格扭曲对商品出口的中介效应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平稳性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政策启示
        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加强人力资本规划与建设
        三、挖潜商品出口增长的扩张边际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组织经济功能研究
        二、社会组织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目标
第二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范畴
    第一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理论支持
        一、社会经济理论的启示
        二、资源配置理论的要义
        三、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四、社会资本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概念与范畴
        一、政策文件的演变发展
        二、学界研究的观点探讨
        三、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机制分析
        一、社会组织直接经济贡献
        二、社会组织间接经济影响
        三、社会组织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国外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的经验做法
        一、SNA体系中的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
        二、联合国《非营利机构手册》的倡议
        三、非营利部门核算方法的持续改进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经济核算现状
        一、国民经济核算总体情况
        二、第三产业经济核算存在短板
        三、社会组织经济核算仍在起步
        四、社会组织经济核算评价
第四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测算和结果分析
    第一节 测算方法设计
        一、测算思路和样本选择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
        三、测算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
        四、测算方法的不足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测算结果
        一、潜力巨大的经济规模
        二、重要的就业部门之一
        三、富有特色的经济结构
        四、较高的经济增速
        五、有待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特点分析
        一、主要优势
        二、问题短板
第五章 社会组织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研究思路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二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二、实证分析
        三、实证小结
第六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情况
    第一节 美国非营利部门经济图景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美国特色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日本非营利组织经济面貌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日本实践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德国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德国模式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经济影响
        一、非营利组织经济贡献的澳大利亚特征
        二、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
    第五节 经验启示
        一、公共部门的资金支持
        二、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三、宽严并济的法律规制
        四、卫星账户具有核算优势
第七章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结论分析和思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制度因素
        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因素
        三、经济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节 促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深化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的认识理念
        二、构建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核算体系
        三、强化社会组织发展制度供给
        四、提升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研究资料的新颖性
        1.5.2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第2章 国家援助法概述
    2.1 欧盟法上的国家援助概念
    2.2 国家援助的作用机理与存在条件
        2.2.1 国家援助的作用机理
        2.2.2 国家援助的存在条件
    2.3 国家援助法的学理分析
        2.3.1 对国家作用的审慎认识是国家援助法的理论基础
        2.3.2 援助的双刃剑效应是国家援助法存在的根本原因
        2.3.3 对国家援助的竞争法控制是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属性
        2.3.4 对国家援助的合理监管是国家援助法的主要内容
    2.4 国家援助法与竞争法的关系
        2.4.1 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在于防止援助对市场竞争的破坏
        2.4.2 审查国家援助有赖于竞争法的基本分析范式
    2.5 国家援助法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轨迹
        2.5.1 历史成因
        2.5.2 发展轨迹
    2.6 国家援助法的法律框架
    2.7 国家援助法的软法特征
第3章 国家援助的认定
    3.1 理解欧盟法中的“企业”
    3.2 措施转移国家资源
        3.2.1 选择性还是累积性?
        3.2.2 国家资源的认定
        3.2.3 可归因性
        3.2.4 转移国家资源的认定
    3.3 措施使受援助者获得优势
        3.3.1 优势的一般概念
        3.3.2 市场经济经营者测试
        3.3.3 间接优势
        3.3.4 竞争性选择与优势
        3.3.5 基础设施公共资金与优势
        3.3.6 普遍经济利益服务补偿与优势
    3.4 措施具有选择性
        3.4.1 选择性要件的构造及原理
        3.4.2 地域选择性
        3.4.3 对象选择性
        3.4.4 对选择性要件的豁免
        3.4.5 国家援助与税收
    3.5 措施影响竞争和贸易
        3.5.1 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的类型
        3.5.2 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的分析思路
        3.5.3 扭曲竞争的执法(司法)共识
        3.5.4 影响贸易的执法(司法)共识
第4章 国家援助的豁免
    4.1 绝对豁免
    4.2 相对豁免
        4.2.1 援助有着明确的共同利益目标
        4.2.2 援助可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4.2.3 援助是实现共同利益目标的适当工具
        4.2.4 援助存在激励效应
        4.2.5 援助限制在最低限度
        4.2.6 援助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4.2.7 援助具有透明度
    4.3 微量援助豁免
第5章 国家援助的行政执法
    5.1 国家援助的调查
        5.1.1 对现有援助的调查
        5.1.2 对新援助的调查
        5.1.3 对违法援助的调查
        5.1.4 对滥用援助的调查
    5.2 国家援助的回收
        5.2.1 目的和原则
        5.2.2 机构和职责
    5.3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5.3.1 利益相关方的界定
        5.3.2 利益相关方的权利
        5.3.3 利益相关方的投诉程序
    5.4 国家援助的监管
        5.4.1 年度报告
        5.4.2 现场调查
        5.4.3 与国家援助咨询委员会的合作
        5.4.4 记分牌和公报
        5.4.5 定期评估
        5.4.6 对公共企业与公共当局财务关系的监管
    5.5 关于欧盟国家援助行政执法的评述
        5.5.1 缺乏威慑成员国等遵守国家援助法的规则
        5.5.2 对第三人权利保护不力
        5.5.3 程序拖延
第6章 国家援助的司法审查
    6.1 国家法院在国家援助法中的作用
        6.1.1 确定国家援助
        6.1.2 干预停顿义务
    6.2 国家援助的私人实施
        6.2.1 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6.2.2 损害赔偿的诉讼种类
    6.3 国家援助中的刑事责任
第7章 国家援助的具体类型
    7.1 水平援助
        7.1.1 中小企业援助
        7.1.2 培训援助
        7.1.3 就业援助
        7.1.4 研究、开发和创新援助
        7.1.5 农业、林业及农村援助
        7.1.6 环保与能源援助
        7.1.7 风险融资援助
        7.1.8 区域援助
        7.1.9 救助与重组援助
        7.1.10 危机援助
    7.2 部门援助
        7.2.1 邮政业
        7.2.2 汽车业
        7.2.3 宽带网络业
        7.2.4 电视影视业
        7.2.5 航空业
        7.2.6 公共客运服务业
第8章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挑战、革新及展望
    8.1 欧盟国家援助法面临的挑战
    8.2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革新
        8.2.1 国家援助行动计划
        8.2.2 国家援助现代化改革
    8.3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展望
        8.3.1 更加强调援助措施的激励效应
        8.3.2 由强调事前控制到重视事后评估
        8.3.3 由纯粹的法律考量转向重视政治、社会等考量因素
        8.3.4 英国脱欧对国家援助法的影响
第9章 欧盟国家援助法对我国财政补贴政策的启示
    9.1 我国语境中的财政补贴
    9.2 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9.3 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完善
        9.3.1 重构财政补贴的理念
        9.3.2 财政补贴控制的中国道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外来移民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数据与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演进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演进
    2.3 相关文献回顾
第3章 外来移民跨区域迁移理论与中国现状
    3.1 外来移民跨区域迁移理论
    3.2 中国外来移民跨区域迁移的现状
    3.3 关于外来移民跨区域迁移的两个实证问题
第4章 外来移民对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4.1 外来移民份额对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4.2 外来移民引致的文化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4.3 异质性外来移民对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来移民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5.1 外来移民份额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5.2 外来移民引致的文化多样性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5.3 异质性外来移民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行业分类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2.1 相关理论
    2.2 文献述评
        2.2.1 人力资本与教育收益率的相关研究
        2.2.2 物质资本的相关研究
        2.2.3 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2.2.4 概括性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省际人力资本的估算
    3.1 有关中国省际人力资本的典型化事实
        3.1.1 供给特征
        3.1.2 需求特征
        3.1.3 供需结合推论
        3.1.4 教育改革的影响
    3.2 实证方法、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3.2.1 计量模型设定
        3.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3.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3 明瑟方程估计结果与分析
        3.3.1 一般明瑟工资方程回归结果
        3.3.2 扩展明瑟工资方程回归结果
        3.3.3 不同教育水平收益率的时间趋势分析
        3.3.4 进—步讨论
    3.4 人力资本估算结果与分析
        3.4.1 数据说明
        3.4.2 估算方法
        3.4.3 估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的估算
    4.1 有关中国省际物质资本的典型化问题
        4.1.1 物质资本利用率问题
        4.1.2 物质资本品投入生产后的演变逻辑问题
        4.1.3 效率时变还是价值时变问题
        4.1.4 物质资本的异质性问题
    4.2 估算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4.2.1 估算方法说明
        4.2.2 数据来源说明
    4.3 估算结果与分析
        4.3.1 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同质性
        4.3.2 财富性物质资本存量—异质性
        4.3.3 生产性物质资本存量
        4.3.4 物质资本投入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5.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5.1.1 指数法
        5.1.2 增长核算法
        5.1.3 数据包络分析法
        5.1.4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法
    5.2 基于增长核算法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5.2.1 产出指数和人力资本投入指数
        5.2.2 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结果
        5.2.3 地区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结果
        5.2.4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分析
        5.2.5 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分析
    5.3 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是否粗放之争
        5.3.1 不同方法的选择
        5.3.2 判断与解释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测算、敏感性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
    6.1 基于DEA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测算结果与分析
        6.1.1 全国层面的测算结果及贡献度
        6.1.2 地区层面的测算结果及贡献度
        6.1.3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收敛性特征分析
    6.2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测算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6.2.1 考虑劳动就业人数与人力资本测算结果间的差异
        6.2.2 基于同质与异质的财富性物质资本测算结果间的差异
        6.2.3 围绕财富性与生产性物质资本测算结果间的差异
    6.3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说明
        6.3.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6.3.3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件

(7)法国“文化例外”原则的政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化政策的研究
        1.2.2 法国文化政策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性
第2章 “文化例外”论的缘起与演变
    2.1 “文化例外”论的缘起与演变
        2.1.1 “文化例外”原则的出现:1993年乌拉圭GATT谈判
        2.1.2 “文化例外”争论的持续:OECD谈判与TTIP谈判
        2.1.3 “文化例外”原则的演化:“文化多样性”的提出
    2.2 “文化例外”论争的内容与实质
        2.2.1 “文化例外论”与“自由贸易论”
        2.2.2 美国模式与法-加模式之争
        2.2.3 “文化例外”原则争论的分歧实质
第3章 法国“文化例外”原则生成与运行的政治主体分析
    3.1 政府的主导
        3.1.1 “文化部”与“文化例外”原则
        3.1.2 “文化例外”原则的政策实践
    3.2 欧盟的关联
        3.2.1 欧盟是“文化例外”原则谈判主体
        3.2.2 欧盟“文化例外”原则的政策实践
    3.3 政党的作用
        3.3.1 左翼社会党与“文化例外”原则
        3.3.2 中右翼人民运动联盟与“文化例外”原则
    3.4 社会力量的影响
        3.4.1 公共舆论支持“文化例外”原则
        3.4.2 知识分子与文艺精英的参与
    3.5 小结
第4章 法国“文化例外”原则的政治传统根源
    4.1 国家干预主义的政治传统
        4.1.1 国家文艺资助的传统
        4.1.2 政府机构管理文化的传统
        4.1.3 政府促进文化推广的传统
    4.2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传统
        4.2.1 法国的外交政策传统
        4.2.2 戴高乐主义与“文化例外”
        4.2.3 以法语为纽带的文化外交战略
    4.3 追求平等的政治价值传统
        4.3.1 法国追求平等的政治价值起源
        4.3.2 反对极端自由主义
        4.3.3 推动公民文化权利的平等
    4.4 民族主义政治思想传统
        4.4.1 文化民族主义
        4.4.2 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5章 法国“文化例外”原则的审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5.1 法国“文化例外”原则的影响
        5.1.1 对法国影视音像行业的保护
        5.1.2 保护与推广法国的文化
        5.1.3 政治与外交影响
    5.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2.1 “文化例外”原则的局限性
        5.2.2 “文化例外”原则的未来挑战
    5.3 对中国文化政策的启示
        5.3.1 维护“文化多样性”原则
        5.3.2 鼓励文化产业“走出去”
        5.3.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 基于政协委员连年来的提案呼吁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特点
        三、 存在的问题与缺憾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
        二、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第二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
        一、 三螺旋理论
        二、 治理理论
    第三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一、 政府的作用
        二、 企业的因素
        三、 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
        四、 市场的影响
        五、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
第三部分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及其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萌芽复兴阶段
        二、 快速增长阶段
        三、 稳定规范阶段
    第二节 山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二、 办学规模快速发展
        三、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突出
        四、 办学条件日益完善
        五、 师资队伍结构日益优化
        六、 学科结构日趋合理
    第三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一、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二、 办学体制的现状
        三、 投融资体制的现状
第四部分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 办学体制
        三、 投融资体制
        四、 内部管理体制
    第二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内部原因: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
        二、 外部原因:政府政策滞后、缺位与悬浮
        三、 观念原因: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管理观与经济观制约
第五部分 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经验与走向
    第一节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 私立高校的发展及其管理体制
        二、 社区学院的发展及其管理体制
    第二节 其他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一、 双元制模式
        二、 工读交替模式
        三、 TAFE 模式
        四、 CBE 模式
    第三节 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与走向
        一、 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 管理体制的走向
第六部分 优化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创设新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一、 重构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社会认识
        二、 去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多元化
        三、 制定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与法规
        四、 保障现有扶持政策有效实施
    第二节 优化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一、 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
        二、 优化人才管理运行体制
        三、 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创新投融资体制
        一、 健全公共财政扶持政策
        二、 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
    第四节 发挥社会组织的支撑纽带作用
        一、 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制度
        二、 发挥职业指导和职业资格考核评价功能
        三、 实施分类管理
        四、 推动招生和专业教学改革
    第五节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一、 注重捕捉市场需求信息
        二、 按市场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 立足国际市场办学
附录:访谈提纲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试论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香港社区管理模式与清远社区管理模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前言
二、社区管理与城市建设
    (一) 社区涵义及构成要素
    (二) 社区管理与城市建设
三、治理理论与社区治理之路
    (一) 治理理论的由来
    (二) 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 社区治理之路
四、香港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一) 香港社区管理模式的内容
    (二) 香港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五、清远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一) 清远社区管理模式的内容
    (二) 清远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三) 清远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六、两种管理模式比较
    (一) 共同性
    (二) 差异性
七、香港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的借鉴与创新
    (一) 创新的理论思考
    (二) 借鉴与创新
八、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博弈视角税收筹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存在的不足
2 税收筹划的一般性分析
    2.1 税收筹划概念辨析
        2.1.1 税收筹划概念简述
        2.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2.1.3 本文对税收筹划概念的界定
    2.2 税收筹划经济意义分析
        2.2.1 税收筹划微观经济意义
        2.2.2 税收筹划宏观经济意义
    2.3 税收筹划的基本问题
        2.3.1 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
        2.3.2 税收筹划的基本思想
        2.3.3 税收筹划的目标
3 博弈论分析方法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
    3.1 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3.1.1 博弈论的概念
        3.1.2 博弈的分类
    3.2 运用博弈论分析税收筹划的有效性
        3.2.1 税收筹划的过程满足博弈论的要素
        3.2.2 税收筹划的过程是博弈的过程
    3.3 税收筹划中的相关参与者行为分析
        3.3.1 征税人行为的分析
        3.3.2 纳税人行为的分析
4 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4.1 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4.2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税收博弈分析
        4.2.1 企业与企业之间税收博弈的经济学意义
        4.2.2 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税收博弈理论分析
        4.2.3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实例分析
    4.3 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博弈分析
        4.3.1 税务机关的权利以及义务
        4.3.2 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 税收筹划博弈分析的启示
    5.1 完善我国税收立法
    5.2 强化税务部门征管
    5.3 加强税收筹划成本控制,防范企业税务风险
        5.3.1 加强税收筹划成本控制
        5.3.2 税收筹划要防范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属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城市经济学近十年实证研究进展与政策因应——基于典型文献的评述[J]. 童长凤,王伟. 经济研究参考, 2021(17)
  • [2]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商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D]. 吴中庆.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12)
  • [3]社会组织经济贡献研究 ——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D]. 杨莹.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D]. 刘伟. 湖南大学, 2019(01)
  • [5]外来移民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D]. 郑健雄. 暨南大学, 2018(06)
  • [6]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D]. 王海兵. 山东大学, 2015(12)
  • [7]法国“文化例外”原则的政治分析[D]. 查正亚.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8)
  • [8]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陈金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试论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香港社区管理模式与清远社区管理模式比较[D]. 王林畅. 兰州大学, 2013(05)
  • [10]基于博弈视角税收筹划问题研究[D]. 章良常.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非市场属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