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勒的审美博弈论

论席勒的审美博弈论

一、论席勒的审美游戏说(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1)在《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与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古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在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它贯穿整个语文教材体系的始终。一二年级统编本语文教材当中就选取了27首古诗供低年段小学生学习。古诗之所以能够经久流传,为人们所喜爱,离不开诗歌本身的美感。古诗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从内容到艺术形式再到诗歌的精神内涵,每一个方面都有其动人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关注度越来越高,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养成是中国学生发展的素养性要求、是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教学方向之一。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处于审美的萌芽与前艺术阶段,在此阶段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将会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底色。但是,当前的古诗教学与儿童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低年段小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态度、培养方式、效果等有必要进一步的改变,与此同时,也会提高了古诗教学的质量。本研究致力于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与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研究,以当前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文献、资料、实践调查等方式,从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对古诗审美教育的特征与古诗教学中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实践原则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低年段小学古诗教学中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本研究最重要的实用价值是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审美情趣培养的教学指导,使老师有所启发,有所改变,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为引言,第二部分为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与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基本概念、内涵、特点以及相关理论的概述。通过前期调查,结合理论与实践,试图将审美情趣的内涵定位为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能力三方面。第三部分从调查研究出发分析低年段小学古诗教学与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现状,发现问题,探寻问题出现原因。第四部分是古诗教学中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具体策略,通过对儿童审美心理的掌握了解,通过游戏教学激发情趣、主题教学导引情趣、艺术融合升华情趣,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方法的指导和借鉴。并且努力探索审美情趣培养的评价标准。

谭琪[2](2019)在《席勒审美游戏说的人性论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游戏才是真正、纯粹的游戏,其本质是人性的完整,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统一,是消解了两种冲动的强制的审美自由。根据审美游戏的本质,审美游戏的主体只能是人性完整的人,而不能是游戏自身或动植物。审美游戏没有外在目的,任何外在目的都与审美游戏的本质矛盾,游戏就是游戏,就是展现游戏自身;另外,审美游戏不是严肃的,审美游戏可以消解严肃性,但又可以让人很容易地转向严肃的事情。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进行审美游戏,人性需要恢复完善,审美游戏需要一个发生过程,一个由工作到物质游戏然后飞跃到审美游戏的发生过程。

祝志满[3](2019)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美育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启蒙民思、重构精神、振兴中华成为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目的。在春秋时期,已有通过“诗”、“乐”教化天下、安邦治民的美育思想。西方美育思想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西方近代美育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美学达到高峰,以康德、席勒等为代表。随着西学东渐与西方侵略势力的入侵,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同现代中国与近现代世界的社会历史、民众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近现代德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存有密切关联。在近现代时期,整个西方世界历经了“科学、工业、政治”革命,近现代的全球时局整体上处于风云变幻的动荡期,尤其是各欧洲强国欲以霸权姿态登上世界舞台。整个世界版图大规模重整,导致了全球历史发生了大变革。近现代德国思想家们不愿以流血与抗争的形式来抵挡时代的洪流,他们以和缓的思想方式深思社会发展道路,因而在其哲学美学思想中存有一种乌托邦幻象。西方列强以枪炮和文化入侵亚非各国,久被压迫的民族逐渐觉醒,踏上了民族振兴之路。现代中国在变革的时代中寻求着拯救国运与民生的道路,“向西方学习”成为了现代中国的思想主潮,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选取了以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变革的指路明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先进思想传播至现代中国,尤其是近现代德国美学在现代中国迅速传播,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通过翻译与评述近现代德国思想,进一步推动了近现代德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传播进程中形成了“康德热”与“尼采热”,席勒和叔本华的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虽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传播较之其他哲人思想的传播稍显缓慢,却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获得迅捷且广泛的传播。思想家们传播近现代德国美学时,积极地对其加以承继与转化,意在探寻出一条融通中西思想之路。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和现代中国现实境遇的影响下,既吸纳与转化近现代德国美学,又承继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在中西思想的融汇中凸显民族本位,形成了多样化的建构路径。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与“审美自由”思想、席勒的“人性自由”说与“审美游戏”说、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悲剧理论等成为了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重要元素。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面对时代的巨变、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域外文明所表现出的现实无力感时,激切地吸纳近现代德国美学,并在美学思想的移植中注入新的内涵。思想家们并未直接照搬域外的美学概念与范畴,他们基于民族危亡与国民精神颓靡的现实境遇,对美学概念与范畴予以延伸与拓展。他们以“无中生有”式的范畴新提、“有中生变”式的范畴新变以及“有中类同”式的范畴重整等方式生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育理论。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承转近现代德国美学时,坚守着厚重与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比较视域下,时刻探寻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用性。思想家们进一步扩展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场域中建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质的美育理论。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受近现代德国美学的影响,表现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这三大特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是在近现代德国美学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交叠中产生,既具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逻辑思辨和概念范畴,同时又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质,体现出世界最新思想的发展动态与本民族的文化立场。近现代德国美学是具有哲学理性思辨的理论,同中国传统思想寻求一种言不尽意、意韵深远的含蓄存有差异。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正是在域外文明的影响之下,在中国本有文化的浸润中,以及基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具备了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深知近现代德国美学产生于德国这一特定的地域,因而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置于中国现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将美育指向于思想启蒙、精神重构、振兴中华的目的,美育理论也就具有了实践品格。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之中可知,正是将近现代德国美学中的概念范畴、逻辑策略等予以引介,同时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时期的变革大潮中,从而形成相适性特征。通过再度思考影响研究视域下的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可以探知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中存有“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模糊不清,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互相缠结相伴,以及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对接这三大理论问题。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进程中存有自身理论的辨识问题,尤其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同“艺术教育”边界的模糊不清、概念的阐释未明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审美教育中大多寄寓着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动因,试图在审美人生与政治目的间探寻平衡的支点。受到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的影响,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言说中存有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缠结相伴的现象。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对于当下理论界,如何建构起既有世界学术思想动态,又有民族特征的美育理论具有方法论价值。正是在建构中拥有开放包容的学术襟怀,持有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以实践的方式直面现实命题,将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予以有效对接,才能建构起具有本土特征的美育理论。

李曙林[4](2019)在《王国维美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文中提出我国近代美育理论研究始于王国维,他率先肯定并论证了美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并将其作为“教育救国”论中的重要环节,以期唤醒和振奋国民意志情感,提升国民修养,实现全国上下团结统一,从而最终扭转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关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形成背景的解析中,学者们多聚焦其哲学、美学根基,而往往忽略其中的教育思想基础,后者恰是王国维美育思想得以形成的现实起点。因此,本文旨在突破原有的分析路径,而从“教育—美学”视角出发,一方面从王国维的成长及实践背景中,提取其以提升“民质”以救国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着重分析了其中“教育合群”之理想以及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结合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思想、席勒的审美人格论以及老庄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分析王国维在中西“化合”治学过程中的扬弃,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他关于美的性质以及美的范畴的观点,展示其美学的基本架构。而正是教育上的反思与美学上的探索,使王国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美育理论,并在美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阐述。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同时对我国当代美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美育建设不仅面临着重塑美育理念的任务,在美育研究方面也同样需要打破陈旧、僵化、闭塞的思维,即美育的改革既要聚焦于人性的解放与塑造,还要实现自身研究层面的突破与发展,而这也正是王国维美育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精神指向,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找寻王国维美育思想中的当代价值,能够对我国当前美育改革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王璇[5](2018)在《以席勒为例论通向人性完满的审美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拟解决审美教育何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存在者,实现真正的自由的问题。从反思人性完满何以可能以及人在席勒中的定义和内涵到起中介作用的审美游戏说,构造席勒的美的显现王国,最终通向存在者的自由。处于"断裂"处的现代人,审美教育教会人何以存在,何以自由,何以为人,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于"断裂"处"重生"。

黎鹏[6](2018)在《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美学思想史上一本重要的着作,在书简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一词并界定了其概念,在思想史上也很少有人像席勒一样重视审美教育对人培养的重要意义。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人不仅有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更有一种一直以来被人所忽视的冲动---游戏冲动。一方面,就人的人性而言,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是不自由的冲动,感性冲动要求物质满足,而形式冲动要求精神满足,只有游戏冲动也就是审美冲动才是自由的冲动,它可以平衡人的感性与理性冲动,使人达到天性的和谐;另一方面,就人的现实而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在社会中由于分工出现人的完整性已经分裂,人的发展仅仅是其天性中的某个方面,唯有审美教育才能恢复人的和谐天性并使之成为完整的人。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对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思想进行研究,力图研究其审美教育思想对我国美育实践的启示。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从四个方面阐述选题缘由:第一,国家对美育的积极倡导;第二,学校对美育的急切呼唤;第三,家庭教育中美育地位凸显;第四,个体全面发展的美育不可或缺。第一章阐述了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对美及美育的界定,以及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从席勒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概念辨析开始,引入席勒审美教育的基本态度,突出席勒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第二章阐述了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理论指导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美育观念需要美育理论的指导。分别从美育功利思想泛化、美育思维存在盲目性以及美育地位边缘化三方面来阐释。第二,美育目的需要美育理论的指导。分别从个体完整性的分裂、缺少生活美学维度以及缺失对生命的关怀三个方面来阐释。第三,美育实施需要美育理论的指导。分别从重技艺而轻美育审美素养、实践与体验性不突出以及美育与德育未成合力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三章阐述了《审美教育书简》的贡献与核心内容。首先概述了《审美教育书简》对美育的贡献,分别从《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对美育的倡导、世界美学思想史上的着作以及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之源泉三方面来论述。进而从《审美教育书简》文本中抽离出其核心要义:“以人为本”之美育观念、“美德相谐”之美育态度、“完整的人”之美育目的以及“游戏”为桥的美育方法四方面来具体阐述该着作的核心内容。经过文本分析与思考,试图建立席勒美育思想与中国美育的联系,从而思考席勒美育思想对中国当前美育的指导与启示意义。第四章阐述了《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的启示。对席勒美育核心思想进行分析后,得出在美育观念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美育理念、重视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及促进美育与德育和谐互进;美育目的方面,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启示,回归陶冶个体素养的美育以及促进个体成为“完整的人”;美育方法方面,实施自由游戏的美育方法,创造美的环境实施美育以及注重美育实践与体验性。《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育思想,不仅树立起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是将美与人性以及美与生活、美与个体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美育观念、目的和方法等方面以及目前逐渐苏醒的美育的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赵静[7](2018)在《审美游戏与儿童人格的发展 ——基于武汉市S学校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的人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当前儿童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都揭示了儿童生活异化这一现实。从生活的构成和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因而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构成;游戏是儿童的天然追求,儿童生活离不开游戏;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生活的表现形式。儿童学习生活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机械式的学习过程和僵化性的学习评价;游戏生活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消极性的游戏内容和非自由的游戏精神;人际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不合格的父母、不平等的师生以及被隔离的同伴。儿童生活异化使得静默的儿童和野蛮的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异化儿童的人格发展是片面的,不健康的,呈现以下特征:不自由,儿童人格受外在条件或内在欲望支配;不和谐,人格的各个元素是冲突的、不完整的;无个性,儿童人格发展具有同质性。针对人格发展的困境,本文结合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思考对当前儿童人格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人的天性角度来分析,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是彼此对立的,人天生就存在着感性冲动战胜理性冲动或理性冲动战胜感性冲动而片面发展的可能性;就社会原因来分析,异化的发生在于社会整体的强制性导致个体被忽视,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不到机会满足自身天性的需求,更进一步地说,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职业分工是导致人性异化的重要社会原因。最后,文章认为利用审美游戏使人的理性和感性都得到发展是解决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在论述审美游戏的具体实践部分时,实地调查武汉市S学校玩美印象课程。该课程理念中充溢着审美游戏的因子,立志让学生在审美游戏中做更美的自己。文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真实还原审美游戏中儿童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变化趋势,探析审美游戏给儿童人格发展带来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人格的发展是缓慢的、不易被察觉的,但是由于儿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显着而惊人的。审美游戏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儿童成长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甚至关联到其人生的后续发展。具体来说,在S学校审美游戏活动中,儿童的人格发展变化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观察:(1)在感知美、欣赏美等感性方面得到了发展(2)在自制力、约束力,包括对规则的认同与遵循等理性方面都得到了提高(3)在兴趣、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信等非理性方面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整体呈现热情、坚持、快乐、自信的精神状态。审美游戏对学生人格发挥具有积极意义,为了让儿童在审美游戏的世界里自由愉悦地生长,文章对审美游戏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发展给予了一定的积极建议,认为学校应该引导教师、家长改变以往的游戏观、学习观;教师应该发展正确的审美游戏意识;家长应该尊重儿童人格发展的真正需求。

徐岱[8](2015)在《席勒与审美教育论》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启蒙时代着名思想家,也是以"审美游戏说"理论将康德美学思想发扬光大的关键性人物。通过他的这个着名学说,人们得以认识到康德美学在"无功利说"之中所包含的启蒙政治之维。对席勒审美教育理论的再认识的意义,也就在于对这场影响远大的近代美学理论的丰富内涵的价值重估。为此我们需要对构成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之核心的"审美游戏说"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莫小红[9](2014)在《审美游戏与完美人性的生成——席勒美育思想诠释》文中研究指明从人性出发考察审美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席勒看来,审美游戏是人的心灵所进行的完全自由的创造活动,具有超真实性、自为性、本体论的特征。审美游戏能把人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引向文明,使人超越一切强制与束缚,感性与理性恢复和谐,促进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友好交往,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使人性臻于完美。

莫小红[10](2014)在《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文中研究指明弗里德里希·席勒(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他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世界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在美学史上,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美育”的术语,开启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之先河,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早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就随王国维、蔡元培、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传入我国,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美育思潮的形成、发展。本文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视角去审视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的关系,考察近现代中国接受席勒思想的历史缘由与具体史实,清理席勒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影响的方式,并选择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郭沫若、田汉作为典型个案研究,探讨这一文化事件所呈现出的思想资源和基本规律。全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写作的缘起、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美育、美育思潮进行概念界定;并从人性与人格完善的角度阐述席勒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讨席勒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席勒进入中国是在传统文化现代转换、旧式教育体制革新、大众传播媒介兴起的历史语境下,近现代中国的席勒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发轫期、新文化运动至30年代的繁荣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沉寂期三个阶段;席勒接受表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三种倾向;席勒美育思想伴随着中国美育思潮兴起、发展、流变的全过程,改变了中国传统美育的从属地位,张扬了审美的自由理念,并将美育引向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第二章考察王国维、蔡元培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尊为“吾国之希勒(即席勒)”,早在1903年他就开始引进西方现代美育理论,挖掘中国传统美育理念,确定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倡导美育独立。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20世纪初王国维通过自学西学,了解了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后来担任《教育世界》杂志主编,他多次撰文介绍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席勒的美育目的论、价值论等;王国维还以席勒“游戏说”为理论基石,肯定艺术的游戏本质,强调文艺功能的“无用之用”,批判传统“文以载道”思想;依据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对艺术创作手法的区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创新传统意境论。蔡元培是中国的“现代美育之父”,他以毕生精力推行美育。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将美育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作为北大校长,他身体力行,亲自指导美育实践。在蔡元培的倡导和引领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美育思潮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深受席勒的影响,他接受席勒以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美育目的论、以情感教育为内涵的美育本质论、以中介调和为功能的美育价值论、以艺术教育为手段的美育实施论,构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体系。蔡元培的接受在本土化过程中又呈现出创新发展之势:他赋予美育启蒙性,较之席勒更重视美育实践,强调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美育观,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王国维、蔡元培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启蒙的大背景下,他们试图通过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养成“健全人格”,改造国民劣根性,使美育成为了“立民新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考察朱光潜、宗白华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朱光潜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作为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重要中国译介者,朱光潜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他吸收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观,重视美育“怡情养性”的功能,将人生的最高价值指向美,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宗白华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在研究席勒美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构建理想人格的救世方案,并将境界的研究与人格的探求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生命化”与“生命艺术化”的课题。朱光潜、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并峙双峰,他们都关注苦难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试图以美育解除人生的烦闷,人内心的压迫感、寂寞感、空虚感,提升人的美感修养,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视鄙俗的社会生活为艺术品,以实现生命的活跃,生活的情趣化,心灵的自由解放,赋予了美育“救赎”的功能。但是,朱光潜、宗白华的“审美救赎”论又不同于之前的王国维,王国维认为人生的苦痛源于“欲”,解脱之道便是“拒绝生活之欲”,呈现出悲观厌世的情调。在朱光潜、宗白华的视野中,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超脱”而是积极地“参与”,培养“出世的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入世的事业”,超脱现实仅仅是在恶劣环境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手段。第四章探讨郭沫若、田汉对席勒美育思想的接受。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在戏剧、诗歌等领域成绩斐然。郭沫若曾与田汉以“中国的歌德和席勒”相期许,虽然郭沫若被文艺界视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的歌德”,但是,郭沫若是席勒戏剧《华伦斯坦》的中译者,他早期曾接受席勒“游戏说”,强调艺术的无目的性;接受席勒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手法的区分,将“摹仿的艺术”与“表现的艺术”相对立。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也呈现出“席勒式”倾向:宣传时代精神、遵循“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表现殊死斗争的悲剧精神。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曾立志做“中国的席勒”,早在日本留学时,田汉就曾介绍席勒的美育思想、接受席勒“游戏说”、审美调和论,此时的席勒是他心中崇拜的“浪漫主义诗人”;回国之后,他译介了席勒戏剧《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的故事梗概,称席勒是“为自由而战的人”;1950年代,他又将席勒视为“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大加赞赏,田汉的席勒接受凸显出我国时代精神的演进。田汉的历史剧创作也同席勒一样表现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题、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遵循“诗意真实性”创作原则、在剧中大胆融入自我形象抒发自我情感。郭沫若、田汉是4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他们接受了席勒通过美育改造社会、实现政治自由的理想,但是忽视了艺术的“中介”形式,让艺术直接为集团吼叫,为政治呐喊,中国的美育由此失去了形而上的慰藉功能,走向了服务政治之路。结语部分主要总结20世纪上半叶中国席勒接受的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席勒接受方向。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席勒接受呈现出美育启蒙、审美救赎、政治诉求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今天,科技迅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精细化、专门化,这种工具理性的统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生命的主体性丧失,自由个性遭到扼杀,如何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提升人的生存质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席勒的美育思想必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成为解救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危机的思想资源。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席勒将美育视为一种而向未来的和解力量,席勒的美育思想在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定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论席勒的审美游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席勒的审美游戏说(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与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小学低年段古诗中的美育资源与儿童审美情趣培养
    (一)审美情趣概述
        1.审美情趣的内涵
        2.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依据
    (二)小学低年段古诗中的美育资源
        1.内容生动形象
        2.语言活泼律动
        3.情感明朗愉悦
二、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中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现状
    (一)教师层面
        1.审美态度不够积极
        2.古诗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3.忽视儿童审美心理特征
    (二)学生层面
        1.对古诗文体喜爱度偏低
        2.审美能力较薄弱
    (三)社会层面
        1.重分数评价的传统
        2.审美情趣的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三、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中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小学生审美心理创新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激发兴趣
        2.主题教学导引情趣
        3.艺术融合拓展情趣
    (二)古诗审美情趣培养的成效及实践前后对比
        1.教师的实践反馈
        2.学生的学习反馈
        3.研究困惑与愿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席勒审美游戏说的人性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审美游戏的本质
二、审美游戏的主体
三、审美游戏的目的
四、审美游戏与严肃性
五、审美游戏的发生过程
六、对席勒的批评性分析
结论

(3)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现状综述
    3 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1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发生语境
    1.1 社会历史的跌宕与传统文化的没落
        1.1.1 世界霸权的争夺与科学文化的发展
        1.1.2 民族的觉醒与视野的拓展
    1.2 时代变革下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
        1.2.1 启蒙民思与重构精神成为美育的目标
        1.2.2 以美育的实践方式完成思想启蒙与精神重构
    1.3 近现代德国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1.3.1 在现代中国形成了康德和尼采思想传播的热潮
        1.3.2 席勒和叔本华思想的广泛传播·黑格尔思想的传播由慢趋快
第2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路径
    2.1 吸纳借鉴与改造转化
        2.1.1 美学思想的移植与重新阐释
        2.1.2 延伸与拓展美学概念与范畴的边界
    2.2 在中西思想的融通中凸显民族本位
        2.2.1 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坚守中国传统思想
        2.2.2 中西思想文化间的融通与共契
        2.2.3 在讲求理性与逻辑中扩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3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特质
    3.1 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
        3.1.1 理性拂照下的启蒙与抗争
        3.1.2 审美救赎作为拯救民众的一种路径
    3.2 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
        3.2.1 美育思想对民众精神的重构与生活的指导
        3.2.2 美育学科的初步创建与艺术观念的现实效用
    3.3 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
        3.3.1 以包容的学术胸襟接纳古今中外思想
        3.3.2 在反思中择选式承继中西思想
第4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再思考
    4.1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关系问题
        4.1.1 “审美教育”包含“情感教育”中的情感要素
        4.1.2 “艺术教育”是践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路径
    4.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的缠结相伴
        4.2.1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
        4.2.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在现代中国表现为缠结的状态
    4.3 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4.3.1 融通中西理论与守护本国历史文化
        4.3.2 美育理论践行的中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王国维美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历史依据
        2.现实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美育概念的研究
        2.关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
        2.研究不足
二、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形成
    (一)作为教育家的王国维
        1.走向“教育救国”的前奏:弃科举而向西学
        2.“教育救国”的实践:担任编辑与从事教学
        3.“教育救国”的反思:凝练教育思想
    (二)作为美学家的王国维
        1.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2.王国维美学理论的建构
三、王国维美育思想探微
    (一)美育的目的
        1.以美得自由,回归人性本真
        2.以美修德行,实现人性完满
    (二)美育的内容
        1.文学艺术的美育价值
        2.音乐的美育价值
    (三)美育的方法
四、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关于美育人性价值方面的启示
        1.肯定个体生命情感中的审美自由
        2.使个体超越工具性思维
        3.重视个体审美人格的塑造
    (二)关于美育在研究方面的启示
        1.注重中西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以席勒为例论通向人性完满的审美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性完满何以可能
二、游戏冲动:需求与法则的动态平衡
三、于“断裂”处“重生”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席勒美育思想的理论阐述
    一、何为美与美育
    二、何为美育特性与任务
    三、美育与艺术教育
    四、美育与道德教育
第二章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理论指导价值
    一、美育观念需要美育理论的指导
        (一)美育功利思想泛化
        (二)美育思维存在盲目性
        (三)美育地位的边缘化
    二、美育目的需要美育理论的指导
        (一)个体完整性分裂
        (二)生活美学维度缺失
        (三)生命关怀的缺失
    三、美育实施需要美育理论的指导
        (一)重技艺而轻审美素养
        (二)实践与体验性不突出
        (三)美育与德育未成合力
第三章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贡献与核心内容
    一、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的贡献
        (一)《审美教育书简》对美育的倡导
        (二)世界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着作
        (三)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之源泉
    二、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以人为本”之美育观念
        (二)“美德相谐”之美育态度
        (三)“完整的人”之美育目的
        (四)“游戏为桥”之美育方法
第四章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的启示
    一、对我国美育观念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美育理念
        (二)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培养
        (三)促进美育与德育和谐互进
    二、对我国美育目的的启示
        (一)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启示
        (二)回归陶冶个体素养的美育
        (三)促进个体成为“完整的人”
    三、对我国美育方法的启示
        (一)自由游戏的美育方法
        (二)创造优美的环境实施美育
        (三)注重美育实践性与体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审美游戏与儿童人格的发展 ——基于武汉市S学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以审美游戏为中心的文献综述
        2. 以儿童人格发展为中心的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一) 人格
    (二) 异化
    (三) 游戏
    (四) 审美游戏
三、当前儿童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儿童生活的异化
        1. 学习生活的异化
        2. 游戏生活的异化
        3. 人际关系的异化
    (二) 儿童人格的异化
        1. 儿童人格异化的表现
        2. 异化儿童的人格特征
四、儿童人格异化的原因思考
    (一) 人的天性的不满足
    (二) 社会整体的强制性
    (三) 审美游戏的意义
五、武汉市S学校的审美游戏实践
    (一) 玩美印象课程中的审美游戏
        1. 在审美游戏中追求“臻美”
        2. 在审美游戏建构生活
        3. 在审美游戏中建构自我
    (二) 玩美印象课程中儿童人格的发展
        1. 玩美印象课程中的儿童状态呈现
        2. 玩美印象课程中的儿童人格发展
    (三) 审美游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建议
        1. 学校方面
        2. 教师方面
        3. 家长方面
结语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审美游戏、儿童人格发展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审美游戏对学生人格发展意义的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审美游戏与完美人性的生成——席勒美育思想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自然的人到文明的人
    (二) 从异化的人到完整的人
    (三) 从感性的人到道德的人

(10)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美育与美育思潮
    四、审美游戏与完美人性的生成——席勒美育思想一瞥
第一章 席勒在中国:译介、接受与影响
    第一节 席勒在中国的译介
        一、席勒传入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
        二、20世纪上半叶的席勒译介概况
    第二节 席勒在中国的接受
        一、席勒在中国广为接受的缘由
        二、20世纪上半叶的席勒接受取向
    第三节 席勒与中国美育思潮
        一、中国美育思潮发展概况
        二、席勒对中国美育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 美育启蒙:王国维、蔡元培与席勒
    第一节 王国维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王国维的席勒情结
        二、“游戏说”的中国式改造
        三、“境界说”中的席勒元素
    第二节 蔡元培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蔡元培的席勒渊源
        二、美育理论的接受与创新
        三、“以美育代宗教说”溯源
第三章 审美救赎:朱光潜、宗白华与席勒
    第一节 朱光潜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朱光潜的席勒述评
        二、人本主义美育观的吸纳
        三、“人生艺术化”追寻
    第二节 宗白华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宗白华的席勒渊源
        二、理想人格的构建
        三、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四章 美育流变:郭沫若、田汉与席勒
    第一节 郭沫若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郭沫若与席勒的结缘
        二、郭沫若的席勒式书写
        三、危机时刻的美育转向
    第二节 田汉美育思想与席勒
        一、田汉的席勒情结
        二、田汉的席勒式创作
        三、审美与政治的游离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论席勒的审美游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低年段古诗教学与儿童审美情趣培养研究[D]. 王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席勒审美游戏说的人性论特征[J]. 谭琪. 理论界, 2019(11)
  • [3]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D]. 祝志满. 辽宁大学, 2019(09)
  • [4]王国维美育思想研究及其当代启示[D]. 李曙林. 湖北大学, 2019(05)
  • [5]以席勒为例论通向人性完满的审美教育[J]. 王璇. 文化学刊, 2018(07)
  •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对我国美育的启示[D]. 黎鹏. 北华大学, 2018(09)
  • [7]审美游戏与儿童人格的发展 ——基于武汉市S学校的分析[D]. 赵静. 湖北大学, 2018(02)
  • [8]席勒与审美教育论[J]. 徐岱. 美育学刊, 2015(04)
  • [9]审美游戏与完美人性的生成——席勒美育思想诠释[J]. 莫小红. 求索, 2014(11)
  • [10]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D]. 莫小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论席勒的审美博弈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