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授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奇先生荣誉博士学位

暨南大学授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奇先生荣誉博士学位

一、暨南大学授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名誉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叶曙明[1](2019)在《霍英东:助力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当代“精卫”》文中认为一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他的祖籍是广州番禺。在他7岁那年,父亲和两个兄长在一次台风中船覆人亡。少年丧父,乃人生极大的惨事之一,而霍英东却不幸遇上。船是疍民的家,船毁即家毁,母亲只好带着他上岸,搬入湾仔石水渠街,栖身于一幢旧唐楼内。霍英东小时候曾读过私塾,上岸以后,入读专为疍

张晓洁[2](2019)在《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的留学女性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近代江苏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厚实的文化底蕴以及发达的教育体系,给女性出国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近代江苏留学女性相较于其他省份人数较多、起步较早。虽然近代江苏省的留学女生人数远远不及留学男生人数,但这些留学女生在近代江苏甚至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这群留学女生却大部分受到忽略。因此,本研究对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进行初步的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的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近代江苏女留学生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对“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的概念和选择标准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简表》,对近代江苏228名女留学生出国前、留学中、回国后等多项信息进行统计,这是本文研究和分析的依据。其次,本文对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的留学背景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总结和阐述了这一特殊群体在籍贯、学历、出国时间和出国年龄等方面呈现的特点,并梳理了女学生的留学方式以及分析江苏女性出国的原因等。第三,本文还着重研究了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的留学过程,分析该群体留学的国家、就读的学校、所习的年限、所获的学位等,并重点关注了江苏女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情感生活等。第四,对江苏女留学生做出的贡献进行梳理,分析留学女生对近代江苏乃至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对228名近代江苏籍女留学生的资料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就时间而言,晚清时期历年留学人数波动较大,而民国时期则相对平稳;从留学国别来看,以留学日本、美国为主,其中,留日人数不仅在晚清超过美国,而且在1929-1942年间,也仍然远超美国;大多数留学女生来自苏南地区,县域之间差异显着;从所学专业和最终学历来看,晚清时期多偏向于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较少获得学位;而民国时期更为重视物理学、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较高;因此,在职业上,尽管女留学生仍然以教师为主要就业选择,但民国时期的高学历女留学生,更容易在高校任职,成就也更大。

张光润[3](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胡宏东,林友标[4](2017)在《霍英东体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霍英东先生把体育看成是振兴中华、为国安邦的大事,为我国体育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研究其体育思想,总结其卓越贡献,评估其影响和价值,对当今的体育理论发展和体育实践、对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蔡天新[5](2017)在《研究生》文中研究指明一、杂记我是人,凡是与人类有关的,我都想知道。——(古罗马)丹朗斯11982年9月,我开始读研了。因为是同一所大学,为了区别本科阶段,我用一个红皮笔记本充当记事本。这是一本杂记,内容五花八门。扉页上写着我那时的座右铭,"我是人,凡是与人类有关的,我都想知道。"出自公元前两世纪的拉丁诗人丹朗斯,是在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里读到的。我请字写得漂亮的室友安庆在扉页上题写"研

沈亮[6](2016)在《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文中认为黎照寰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人生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相继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交通大学校长、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会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董事长、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协副主席,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位值得纪念与研究的风云人物。黎照寰的一生历经坎坷,精彩纷呈。他早年接触进步思想,在清政府无故取消其留学资格后,与之坚决斗争,此后远渡重洋,参加革命;他曾撰写《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在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任职,但无意发展仕途,转而投身教育事业;他在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兼容并包,锐意改革,一手开创了建国前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时代精英特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参与了当时社会的多个重要团体组织,在近代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服务、宗教慈善等方面都有所作为;晚年的黎照寰选择留在新中国,通过在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努力实现其爱国理想;他的人生经历是近代历史人物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黎照寰的个人成长背景,之后结合时代特征阐述其参加革命与从政的活动,分析其革命思想,并将其着作与戴季陶的着作进行比较。黎照寰是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的缔造者,自1929年来到交通大学后,他连续14年执掌交大,这段校长生涯是其人生的巅峰时刻,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成熟,成绩斐然,且具有抗日爱国情怀。黎照寰热衷民国社会活动,曾担任多项重要的社会职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思想和主张。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黎照寰选择走向新中国,积极参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政协工作,继续弘扬传承孙中山的精神。黎照寰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与诚挚的社会主义者,同时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这些特质使得黎照寰能在中国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敏锐地把握时代机遇,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施展才华,虽不时受到时局的困扰,却依然与时俱进,奋勇前行。黎照寰参与革命、政治、教育以及社会活动的人生轨迹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精英活动的一个缩影,他的兴奋与激进、彷徨与无奈都是时代的反映。

邢丽凤[7](2013)在《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一-二〇〇四)》文中认为二〇〇一年一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人民日报元旦献辞》,迎接新世纪,倡议"以新的奋斗、新的创造、新的成就迈进新的世纪,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六日作家西戎因病在太原逝世,终年七十九岁。西戎原名席诚正,与马烽合作所着的《吕梁英雄传》是解放区第一部长篇小说,曾长期担任《火花》和《汾水》文学杂志的主编。十五日至二月十五日图书文化网站www.book321.com与台海出版社联手举办"孤篇自荐"网上竞猜活动,从五十名候选的当代作家

卜穗文[8](2012)在《香港爱国同胞对祖国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香港同胞继续以各种方式为新中国作出贡献。霍英东、庄世平等着名人士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策出力。他们还以主人翁的姿态,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团结广大爱国同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和统一进行不懈的努力;对香港的繁荣和各项建设、对加强中国和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也是香港爱国人士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香港与祖国共命运、同发展的历程。

潘山[9](2013)在《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变,中国正式建立了博士学位的授予制度。中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制度已经在中国实施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探析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论文试图对中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历史考察,介绍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概念、内容,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建立、实施过程、实施机制,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博士学位授予制度寻找对策,推动中国的高级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康发展。文章综合应用了文献分析法、图表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纳,以期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同时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从历史的层面对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开展研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从建国初期我国博士学位教育的初步探索、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博士学位教育的启动与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建立等三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实施及实践的介绍,对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实施机制、实施过程、政策变迁、授予历史等进行系统的考察。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总结、评价,分别从历史贡献、中外比较及借鉴、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完善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对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进行历史的考察以及相关问题的考证,希望全方位地展现中国博士学位授予的某些历史细节,对此前研究中的一些缺漏,有所补益。同时,在总结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分析其目前存在的缺陷以及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为中国的高级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但由于自己学力尚浅,论文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邓天玉[10](2013)在《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博士学位论文《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邢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系列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精细阅评,从而达到总结和阐释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目的。笔者选择这一论题的原因有三:第一,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邢先生已发表489篇文章,其中《中国语文》29篇,《光明日报》19篇:主编、参着与独着了51本书,其中个人独着21本。3本独着《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已分别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邢先生文章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笔者学力及能力有限,所以只选取了邢先生研究领域里的一个侧面——国学视角,进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式的研究。第二,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国学视角语法文章,都是邢先生70岁以后研究相当成熟的代表之作。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了语法学,有的直接与语法结合,有的涉及得少些,但都与语法相关。通过对这些“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国学语法小文章的深入阐释,可以破译和发现邢先生是如何将国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第三,笔者通过对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和3篇不在国学版上发表但与国学紧密相关的语法文章的精细体察,发现:邢先生这些文章的构架都是由三大思想维度来支撑的,即邢先生的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下编和附注三大部分。上编是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对邢先生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解读和阐释。笔者的每篇评论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一个“突出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将邢先生的特色阐释得比较全面,从而发掘出邢先生做研究的奥秘。具体从小句审解、用词辨察、结构组配、特异说法等四个方面展开:(一)小句审解:主要对《“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漫话“有所不为”》和《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小句“人定胜天”、“有所不为”、“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进行研究分析时,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人定胜天”侧重于古今辩证思维的审解;“有所不为”侧重于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侧重于对语言应用的指导。(二)用词辨察:主要对《“救火”一词说古道今》、《说广数》、《“诞辰”古今演化辨察》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词“救火”、“四”、“八”、“诞辰”进行研究传授时,传授的方式各不相同,对“救火”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充分设问的引导;对广数“四”和“八”,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数字文化的讲解;对“诞辰”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传授艺术的锤炼。(三)结构组配:主要对《“X以上”纵横谈》、《“十来年”义辨》、《“生”、“死”与“前”的组合》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结构“X以上”、“十来年”、“生前”、“死前”进行研究挖掘时,挖掘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结构“X以上”,挖掘的方法是探讨、发掘和思索;对结构“十来年”挖掘的方法是不懈地追踪;对结构“生前”、“死前”挖掘的方法是表里值小三角。(四)特异说法:主要是对《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的普方古检视》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特异说法“一+名”、“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进行研究验察时,验察的角度各不相同,对特异说法“一+名”,验察的角度侧重于语法格式的文化视角;对特异说法“先生”与女性学人,验察的角度延伸到了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效果、应用实践等多个视野;对特异说法“起去”,验察的角度侧重于普方古大三角的视角。下编是在上编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三维理论。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国学理论和传授学理论,对邢先生的三维学术思想进行细化。在进行阐释细化的过程中,笔者又列举了邢先生的大量研究实例,进行事实论证,力求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具体从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一)邢先生的语法思想:笔者通过对邢先生研究历程的深入考察,总括出了邢先生的七大语法理论,如“小句中枢说”、“句管控”、“两个三角”、“三个充分”、“动词核心名词赋格”、“语表趋简语义兼容”、“词性判定法”等。(二)邢先生的国学思想:笔者通过对上编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的精细评说,以及对下编直接反映邢先生国学思想的3篇重要文章《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国学”与“新国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邢先生具有“儒道合一”的国学思想。其儒家思想表现为:天下情怀和力行意识;其道家思想表现为:人法自然和逆向思维。(三)邢先生的传授学思想:笔者选取了邢先生经典的教育语录“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和“亦师亦友志在高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的这四条语录,在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因此,这四条语录可以堪称为现代经典教育观,值得大力推介。《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附注是笔者在三年攻博期间,围绕邢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发表地个人拙见。尽管笔者功力肤浅,但钻劲较足,10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探讨、追踪、验察邢先生的为人为文,尽力使得上下编关于邢先生学术思想的阐释更为准确,更为丰满。如果说上编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引领,那么,下编则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细化。如果说上下编是研究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话,那么,附注则是研究邢先生的学术人生。本博士学位论文将学术思想和学术人生结合研究,力求达到“知人论世”、“文人合一”的境界。写作本文,基于一个朴素的追求:中国要跟世界接轨,要在与世界对话过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语言学研究也必须重视总结自己的东西,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暨南大学授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名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暨南大学授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名誉博士学位(论文提纲范文)

(1)霍英东:助力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当代“精卫”(论文提纲范文)

(2)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文献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2.1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2.1.1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地位的确立
        2.1.2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政策的支持
        2.1.3 近代中国女子留学活动的推动
    2.2 近代江苏女子教育的发展
        2.2.1 近代江苏教育体系的完善
        2.2.2 新式学校和教会学校在江苏的创办
        2.2.3 甲午战后江苏女学的兴起
    2.3 江苏大环境对女子教育的促进
        2.3.1 江苏经济对女子留学的推动
        2.3.2 江苏官绅对兴女学的支持
        2.3.3 江苏重教风尚对女子教育的推进
第三章 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
    3.1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国内情况分析
        3.1.1 出国时间分析:晚清变化大,民国相对平稳
        3.1.2 出国时年龄分析:年龄跨度大
        3.1.3 籍贯分析:苏南多于苏北
        3.1.4 国内学习程度分析:就读国内名校多
    3.2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国外情况分析
        3.2.1 留学国家分析:留学日、美居多
        3.2.2 留学学校分析:留美就读学校层次高
        3.2.3 所学专业分析:文多理少
        3.2.4 所获学位分析:获得学位人数较多留学美国
    3.3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来源分析
        3.3.1 官费女留学生
        3.3.2 自费女留学生
第四章 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的求学生活
    4.1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刻苦的学习生活
        4.1.1 勤奋苦读的留日女学生
        4.1.2 发奋图强的留美女学生
        4.1.3 自强不息的留法女学生
    4.2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积极的课外生活
        4.2.1 留日女学生的团体活动
        4.2.2 留美女学生的团体活动
    4.3 江苏女留学生群体朦胧的情感生活
        4.3.1 努力追求真爱的女留学生
        4.3.2 敢于反抗封建婚姻的女留学生
第五章 近代江苏归国女留学生的主要贡献
    5.1 江苏女留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成就
        5.1.1 从事教育行业人数多
        5.1.2 硕、博学位获得者多在高校任教
    5.2 江苏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教育
        5.2.1 担任学校教师
        5.2.2 参与学校管理
        5.2.3 从事高等教育
    5.3 江苏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文学
        5.3.1 翻译外国文学
        5.3.2 创新文体
    5.4 江苏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
        5.4.1 培养公共卫生事业人才
        5.4.2 创办公共卫生学术刊物
        5.4.3 参与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
第六章 历史评价及其现实启示
    6.1 历史评价
        6.1.1 积极的意义
        6.1.2 存在的问题
    6.2 现实启示
        6.2.1 加强自费留学生的管理
        6.2.2 促进女性平等就业
        6.2.3 做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简表
附录二:近代江苏女留学生小传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霍英东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霍英东体育思想的内容
    (一)强国必先强身
    (二)运动是生命的保险
    (三)体育运动是人体必需
    (四)“不是送鱼而是送网”
    (五)突破足球全面发展
        1. 创办“省港杯”足球赛。
        2. 提出“凤先飞”战略思想。
二、霍英东体育思想的实践和贡献
    (一)恢复国际地位
    (二)资助场馆建设
    (三)重奖体育精英
    (四)扶植后备力量
    (五)支持体育科研
三、霍英东体育思想的影响和价值
    (一)国内外体育界的认同和赞誉
    (二)带动和影响港澳同胞发展体育事业
    (三)子孙后代对其思想行为的传承

(5)研究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杂记
    1
    2
    3
二、电影
    1
    2
    3
三、缪斯
    1
    2
    3
四、胶东
    1
    2
    3
五、绘画
    1
    2
    3
六、罗兰
    1
    2
    3
七、素数
    1
    2
    3
八、南国
    1
    2
    3
九、郊游
    1
    2
    3
十、畴人
    1
    2
    3
十一、鲁国
    1
    2
    3
十二、部长
    1
    2
十三、红烛
    1
    2
    3
十四、疑问
    1
    2
    3
十五、离歌
    1
    2
    3

(6)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革命与从政
    第一节 投身革命的原因
        一、家庭背景
        二、启蒙教育
        三、留学经历
        四、孙中山的引领
    第二节 海内外的革命斗争
        一、在美国的斗争
        二、革命金融家
        三、东江遇险
    第三节 黎照寰的革命思想
        一、黎照寰着书的历史背景
        二、黎照寰书中的革命观
        三、与戴季陶主义的比较
    第四节 铁道部的从政经历
        一、重返政坛的原因
        二、履职实绩
        三、时局制约下的转行
第二章 开创交通大学的“黄金时期”
    第一节 黎照寰的治校理念
        一、交通大学的早期历史
        二、治校理念
        三、现实的困境
    第二节 黎照寰的改革措施
        一、行政管理改革
        二、院系学科改革
        三、招生教学改革
        四、基础设施的扩充
    第三节 黎照寰的创新举措
        一、提高声誉:顶尖学者访校
        二、扩大影响:举办重要会展
        三、国际知名:拓展海外交流
        四、培养精英: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四节 抗日救亡中的斗争与无奈
        一、组织抗日斗争
        二、理智研判与应对
        三、“孤岛”治校的艰辛
    第五节 黎照寰的教育思想
        一、黎照寰的治校成就
        二、“教育强国”的理念
        三、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四、“振兴国家”的责任
第三章 黎照寰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筹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一、筹建同盟的背景
        二、筹建同盟的活动
    第二节 在上海社会的救亡活动
        一、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活动
        二、国际问题研究会的斡旋
        三、黎照寰的外交观
    第三节 黎照寰的文化活动
        一、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
        二、主持中苏文化协会上海分会
        三、黎照寰的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黎照寰的宗教事业
        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二、宗教事业的国际交流
        三、黎照寰的宗教观
第四章 建国后的活动与思想
    第一节 留在大陆的原因
        一、与旧政权的决裂
        二、主观因素
        三、客观因素
    第二节 建国后的活动
        一、执掌之江大学
        二、支持“抗美援朝”
        三、推进公私合营
        四、参与“三自”爱国运动
        五、加入中苏友好协会
    第三节 在人民政协的工作
        一、亲力亲为,尽心履职
        二、科学分析与研判
        三、对政协工作的思考
    第四节 传承孙中山的精神
        一、与宋庆龄并肩协作
        二、怀念与感悟
    第五节 晚年的思想转变
        一、自身思想的转变
        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三、期待与无奈
    第六节 黎照寰与竺可桢之比较
        一、黎照寰与竺可桢的交集
        二、影响人生的求学历程
        三、功勋卓着的治校业绩
        四、殊途同归的爱国信念
结语
附录 黎照寰生平及大事记
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报纸资料
    三、期刊杂志
    四、着作
    五、研究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一-二〇〇四)(论文提纲范文)

二〇〇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二〇〇二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二〇〇三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二〇〇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9)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博士
        (二) 博士学位教育
        (三) 学位、学位制度与学位授予制度
        (四) 研究范围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博士学位史及学位教育的专题研究
        (二) 与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相关的研究
        (三) 与本选题相关的辞典、统计资料、文件汇编、论文提要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及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建国初期博士学位教育的初步探索
        一、建国初期副博士学位教育的初步尝试
        二、两次学位制度的制定与流产
    第二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的受挫
        二、高考的恢复和高校的重建
        三、高级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三节 中国博士学位教育的启动与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建立
        一、研究生招生的恢复
        二、中国博士学位教育的启动
        三、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及其实施
        一、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原则和办法
        二、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目录的制定和实施
        三、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导师的审核
    第二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质量评估制度及其实施
        一、博士学位授予质量评估制度的施行
        二、博士学位授予质量评估制度成效评价
    第三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政策变迁
        一、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政策变化
        二、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目录的变动
        三、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审批条件的放宽、权力下放
        四、各个培养单位的变通政策
    第四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
        一、中国大陆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历史的回顾
        二、中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的历年统计
        三、中国各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
        四、中国女博士学位授予
        五、中国各少数民族博士学位授予
        六、外国在华留学生博士学位授予
        七、中国名誉博士学位授予
第三章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总结
    第一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贡献
        一、为国家提供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现了立足于国内培养博士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我国高校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四、促进了中国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的创建与发展
        五、探索建立了比较齐全、合理、高效的博士学位授予制度
    第二节 中外博士学位授予制度比较及借鉴
        一、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特点
        二、外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简介
        三、中外博士学位授予制度比较及借鉴
    第三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
        一、博士学位授予制度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增长过快
        三、博士学位授予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平衡
    第四节 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完善措施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10)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上编
    第一章 关于小句审解
        1.1 评说《“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的辩证思维
        1.1.1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
        1.1.2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
        1.1.3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
        1.1.4 古义与今义的辩证
        1.1.5 个体与整体的辩证
        1.2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1.2.1 比较语言事实的典型程度
        1.2.2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里含义
        1.2.3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表形式
        1.2.4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用价值
        1.2.5 比较语言事实的思想内涵
        1.3 评说《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对语言应用的指导
        1.3.1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语言理论的探究
        1.3.2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现实应用的指导
        1.3.3 推及到所有“世代沿袭名言”现实应用的指导
        1.3.4 笔者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误用原因的语言学解析
    第二章 关于用词辨察
        2.1 评说《“救火”一词说古道今》的设问魅力
        2.1.1 在设问中充分观察
        2.1.2 在设问中充分描写
        2.1.3 在设问中充分解释
        2.1.4 充分设问的价值
        2.2 评说《说广数》的数字文化
        2.2.1 辨察数字的文化现象
        2.2.2 考察数字的文化价值
        2.2.3 丰富数字的文化理论
        2.3 评说《“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的传授艺术
        2.3.1 国学传授的真与美
        2.3.2 国学传授的情与理
        2.3.3 国学传授的小与大
        2.3.4 笔者对“诞辰”一词的思考
    第三章 关于结构组配
        3.1 评说《“X以上”纵横谈》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发掘和思索
        3.1.1 在逻辑中探讨问题
        3.1.2 在探讨中发掘问题
        3.1.3 在发掘中思索问题
        3.1.4 在思索中追踪问题
        3.2 评说《“十来年”义辨》的追踪信念
        3.2.1 对概数“来”字语形结构的追踪
        3.2.2 对概数“来”字语义蕴涵的追踪
        3.2.3 对概数助词“来”形义辩证的追踪信念
        3.3 评说《“生、死”与“前”的组合》的小三角研究
        3.3.1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表形式研究
        3.3.2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里意义研究
        3.3.3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用价值研究
        3.3.4 良好文品 贯穿始终
        3.3.5 笔者对反义语素同义词的思考
    第四章 关于特异说法
        4.1 评说《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的语法格式文化
        4.1.1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渊源
        4.1.2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内涵
        4.1.3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价值
        4.1.4 发掘方言现象传承中华文化
        4.1.5 笔者对“一+名”语法格式的思考
        4.2 评说《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中的多角度研究
        4.2.1 对“先生”一词的内涵研究
        4.2.2 对“先生”一词与女性的关系研究
        4.2.3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理论探究
        4.2.4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实践建议
        4.2.5 笔者对“先生”一词的思考
        4.3 评说《“起去”的普方古检视》的研究程序
        4.3.1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4.3.2 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4.3.3 用理论解释自己的观点
        4.3.4 用务实说出自己的疑问
        4.3.5 笔者对“起去”一词的思考
        4.3.6 笔者的启示:学术的进步源于否定
下编
    第一章 邢福义的语法思想
        1.1 邢福义的研究历程
        1.1.1 练步期(19561965年)
        1.1.2 求悟期(1966年—1989年)
        1.1.3 寻己期(1990—今)
        1.2 邢福义的语法理论
        1.2.1 “小句中枢说”
        1.2.2 “句管控”
        1.2.3 “两个三角”
        1.2.4 “三个充分”
        1.2.5 “动词核心名词赋格”
        1.2.6 “语表趋简语义兼容”
        1.2.7 “词性判定法”
    第二章 邢福义的国学思想
        2.1 邢福义“儒道合一”的思想
        2.1.1 邢福义的儒家思想
        2.1.2 邢福义的道家思想
        2.2 评说《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对语言研究未来的展望
        2.2.1 语言研究的现状
        2.2.2 语言研究的未来
        2.3 说《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对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探究
        2.3.1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理论探究
        2.2.2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实践印证
        2.4 评说《“国学”与“新国学”》对当今国学的预测
        2.4.1 探讨“当今国学”丰富的内涵
        2.4.2 思索“当今国学”产生的背景
        2.4.3 发掘“当今国学”发展的道路
        2.4.4 肯定“当今国学”传播的平台
        2.4.5 笔者对“当今国学”的思考
    第三章 邢福义的传授学思想
        3.1 治学之道学风先导
        3.1.1 倡导“务实学风”
        3.1.2 主张“反省自己”
        3.1.3 重视“引导后辈”
        3.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3.2.1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阐释
        3.2.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践行
        3.2.3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影响
        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
        3.3.1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阐释
        3.3.2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源于中西方
        3.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践行
        3.4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
        3.4.1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阐释
        3.4.2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践行
参考文献
附注
国学研究与传授学
评说《“国学”和“新国学”》一文对“当今国学”的关注
邢福义:看透方块字的奥妙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吕叔湘慧眼识后辈
    邢福义的老顽童启示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
    一部“新而不难,全而不杂”的好教材
    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学教材
    《从“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看语言的规范问题
后记

四、暨南大学授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名誉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 [1]霍英东:助力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当代“精卫”[J]. 叶曙明. 文史天地, 2019(11)
  • [2]近代江苏女留学生群体研究[D]. 张晓洁. 江南大学, 2019(12)
  • [3]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4]霍英东体育思想研究[J]. 胡宏东,林友标.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5]研究生[J]. 蔡天新. 江南, 2017(01)
  • [6]爱国民主人士黎照寰研究[D]. 沈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7]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二〇〇一-二〇〇四)[J]. 邢丽凤. 东吴学术, 2013(04)
  • [8]香港爱国同胞对祖国的贡献[J]. 卜穗文. 广州文博, 2012(00)
  • [9]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D]. 潘山. 云南大学, 2013(12)
  • [10]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D]. 邓天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暨南大学授予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奇先生荣誉博士学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