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翼

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翼

一、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翼(论文文献综述)

路淑洁[1](2021)在《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工业,并遗留下来大批工业建筑遗产。但现在,时过境迁,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政策的改变,城市需求和格局逐渐变化,这些工业建筑遗产也因工厂的衰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不恰当利用是对城市资源的浪费,相比大拆大建,对其进行保护利用才是未来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出路。目前国内外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已经有了诸多研究和实践,但是西安在这方面体现出很强的滞后性,并且近年来给城市发展造成的阻力愈发严重。西安仪表厂曾是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的续建项目之一,由东德援建,是国家第一个大型仪表厂,是仪表行业发展的活化石,为国内仪表行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是西安唯一的包豪斯风格工业建筑遗产群,生产大楼曾是西安市西郊的标志性建筑物,不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建造技术都处于当时国家领先地位。2016年,西安市公布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共15处;2017年,西安市公示第二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共15处,并增加了5个预保护建筑;2017年后,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都被统称为“历史建筑”。2019年,西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公示《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件,共有136处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202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30处历史建筑。西安仪表厂是2016年首批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其中之一,但是直到今天,针对西安仪表厂的研究寥寥无几,对其保护利用工作也迟迟无法推动下去,西安仪表厂是目前西安大部分工业建筑遗产的缩影,因此本文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西安仪表厂的工业建筑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本文笔者以西安仪表厂的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保护利用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总结梳理西安工业发展历程、分布格局、建筑类型、特点、保护利用相关政策办法、保护利用实例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比西安市与国内外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有何不同,提出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西安仪表厂,挖掘西安仪表厂的历史信息,完整还原了西安仪表厂如何建设、设计、发展等的原貌,并对其区位特点、布局演变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其不同时期的风貌变化。对西安仪表厂内的工业建筑遗产从建造历史、建筑特点、内部空间设计、立面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及分析,对厂区内部环境与周边区域环境梳理,分析保护利用工作的困境,提出核心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确定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重要影响因素,提出西安仪表厂具备的多种价值特色,并从可利用资源、经济、环境和建筑自身的可利用性四个方面,明确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的可利用性。从整体厂区、单体建筑、构筑物和非物质四个方面探索适用于西安仪表厂的保护利用模式。将西安仪表厂根植于城市区域中,从与城市的关系、厂区整体风貌和单体建筑这三大类别,分别深入提出保护利用策略。对于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可以充实完善西安仪表厂和仪表类工业建筑遗产的历史信息,为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后续研究提供缺失且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于完善大庆路地区的城区特色和历史文脉提供借鉴和帮助,为西安市后续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和西安仪表厂保护利用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胡楠[2](2021)在《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博物志》域外书写研究》文中指出此文以《博物志》中域外书写为研究对象,从《博物志》中域外书写的相关条目出发,介绍其基本的文献情况,并对其中域外题材进行分类。作为地理博物志怪小说成熟期的代表作,《博物志》中有关域外的条目品类繁多,山川地理、珍稀动植、奇闻异事、宗教法理等诸多方面皆有涉及,既有对历史“西域”的真实记载,也有对未知异域的想象建构,并非皆为实写,也并非全然虚构,而是杂糅相间的。所以,通过对《博物志》域外书写中地理叙述、审美倾向、思想蕴含的研究,也可以对魏晋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的诸多方面有所窥伺。第一章是对《博物志》的作者及文献情况的梳理。通过对作者张华、《博物志》的创作与流传以及《博物志》域外题材的资料来源的介绍和梳理,达到对《博物志》及域外书写情况的大致掌握,对于进一步研究其中域外素材的类别,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基础性材料。第二章通过对《博物志》所载域外题材进行分类来对域外材料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知,有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分析。其中所载域外题材既包括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外国番邦和历史事实,如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北伐单于等真实的西域故事;也包括丰富的异域想象题材,如远国异民及其奇俗异秉、对帝王族裔海外定居,罪臣流放荒外之境历史的追溯、对于神仙世界圣山仙境及其中神人仙家的幻想等。第三章是对《博物志》域外书写中的地理叙述的分析。通过与前代地理文献及地理博物志怪小说作品相对比,分析《博物志》中关于域外书写的地理叙述的特点、在结构和内容上的进步之处以及局限性。第四章论述了《博物志》域外书写的审美倾向。《博物志》域外书写的审美倾向与时代风向紧紧相关,一方面表现在其“博物”特征上,主要表现在以博为美的审美倾向,包括其域外素材数量之博大、域外素材类别的驳杂、和域外空间叙述的广袤;另一方面表现在其作为志怪小说“以奇为美”的审美倾向上,主要包括作者本身对于域外世界的奇异构想和域外书写对象本身的奇特两方面的内容。第五章是对《博物志》域外书写思想折射。《博物志》的域外题材中折射出来的既有远古巫觋思想的残留,也有张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而在创作文本时对道家思想的融合,更有在当时社会动乱思想解放背景下对生命意识的表达,表现出人类对突破生命限制的渴望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姜洋[3](2021)在《临沂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羽人图像是汉代画像石墓常见的一种图像,是活跃于汉画像石中的飞仙,主要起到了驱疫辟邪、引导升天的作用。对羽人图像的研究已有学者从其起源、内涵、分类等问题进行过研究。然有关“羽人”之解释以及其他隐含的内在意义还有待深入,为此选取临沂地区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小区域内对此图像的信仰问题。文章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为正确理解和界定“羽人”第一章第一节运用相关文献分析了羽人与羽民、裸民、鸟夷之间的关系。羽人其形大致如人形,耳出于顶,身生羽翼,能不死,亦能让他人不死的仙人。尔后讨论了吴白庄、沂南、费县、兰陵等地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分析出羽人与凤鸟、仙药、等画像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对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前室西过梁等画像的考释中,羽人的职能表现极为多样、生动,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发现羽人图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其次是对临沂地区羽人图像的图式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以西王母图式、羽人—凤鸟图式、羽人—力士图式、羽人骑图式等特点。通过与嘉祥、安丘、邹城、滕州、徐州以及南阳、晋陕、四川等中国其他地区的羽人图像对比研究得知,临沂地区和其他地区都各具风格,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最后,对羽人图像对墓葬文化的渲染作用、图像在升仙过程中的功能、区域之间图像的差异以及图像在墓葬礼仪中的运用等问题作了总结和讨论。

贝梦娟[4](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文中研究说明对甲骨文字形、字音、字义的探讨,历来诸家观点甚多,内容繁杂,成果显着,本文是关於甲骨文字考释相关文章的提要,力求将搜集到的各家观点按时间顺序,并以提要的形式集成工具书性质的文本,以便学者查阅。本文正文涉及的字头选自李宗焜编着的《甲骨文字编》,以方便检索字形。文章在正文之前将附上检索表,以方便读者检索使用。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现状及成果、本文开展的工作以及本文的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将搜集整理到的不同学者对同一个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按时间顺序以提要的形式概括各家的考释意见。

张棣[5](2021)在《民国书信文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书信文体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书信文体既在整体上呈现出“发展-繁盛-式微”的线性过程,又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旁逸斜出的更为丰富复杂的衍生形态。因此,本文尝试以“民国视角”重返历史语境与文学现场,在史料辑佚基础上,对书信文体发展进行阶段性分析。第一章尝试在文学实践中厘清书信、书信文体等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以便于书信文体的深入研究拓展。本文在注意书信与书信文体关联基础上,试图说明两者间复杂的相互嵌入关系。并且针对文学性、实用性标准在文学实际中存在相对确定性与模糊性状况,通过具体例证说明,以期解决以往论着中避而不谈的书信文体分类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民国前期书信文体的生成过程。从中国古典文学长期形成的书信传统与西方书信体译介两个方向论述。将艳情尺牍、文言书信集纳入研究视野,梳理具体作品的译介影响与《玉梨魂》的出版意义,阐释内外多方共同建构现代意义书信体的生成。第三章主要探讨民国中期书信文体繁盛一时的文学现象及成因。整理辑佚109部(篇)书目。同时,尝试揭示此时期作为“日常”现象的书信文体成因,分析文体本然对于个体的高度关注、自我倾诉与暴露的表达方式等特征与时代特征的高度契合,以及内含革命与反叛的意味,形成民国书信文体的发展高峰。第四章对研究中关注较少的民国后期书信文体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辑佚整理234部(篇)书信体及相关书目,言明此时期书信文体相对活跃的实际,避免受限于特定抗战文学史观对文学状况的经验性判断。重点论述民国后期书信文体的价值重估,同时在尝试梳理文体与时代的顺应与抵牾中,反映出的时代与文体的双向复杂选择本质。第五章归纳概括民国时期书信文体的总体发展线索,以及书信文体抒情本质与时代沿革表现出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民国后期书信文体未能延续发展态势,实质上并非全然是时代与文体的冲突导致的衰落过程,很大程度上进入了一种非主流文体的常态发展阶段,本质遵循着书信文体自然消长的过程。

蓝朝阳[6](2021)在《协同育人视域下易班平台多维共生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易班平台是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主旋律、主阵地,更是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形式不断创新的重要载体。基于易班使用满意度和粘度的调研来厘清"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的实践维度,提出"一翼九支"易班多维共生系统的实现策略,以提升易班平台多维共生系统建设能力,从而加强"十大育人"体系的可持续性创新。

何鸣飞[7](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李石磊[8](2020)在《基于U形几何的建筑形式生成研究》文中认为几何与形式作为建筑学核心话题之一,从古至今不断演进并推动着学科发展。其中几何原型作为建筑师必要的形式语汇,从概念生成到形式确定更起到重要作用。U形作为方形几何重要的衍生图形之一,相比完美几何,具有半围合性、方向性、连续性等更复杂多样的几何特征,一直在建筑设计中广泛运用,但相比实践应用,针对U形建筑的具体研究却呈碎片化,缺乏对于其历史沿革、形式特征、具体操作手法与相应秩序原则的系统梳理。本文以U形几何为切入点,以几何与原型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以及形式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图解分析为主要工具,结合大量经典案例,梳理U形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趋向,探求其背后所遵循的几何秩序与相应形式操作方法,试图揭示U形几何与形式生成的内在逻辑关联。尤其关注现代建筑以来对U形的创新运用,结合艾森曼对建筑形式要素的总结,从体量轮廓、组合体块、围合界面三种视角对建筑中U形几何的存在状态进行深入解读与具体分析。首先,当U形作为一个单体,操作重点在建筑本体的形式与空间变化。从体量轮廓的视角,针对U形端部、转角、底边、两翼等图形组成要素,归纳出比例缩放、断裂切割、扭转弯折与变异强化四组操作方向,进而总结出从二维延展至拓扑变异八项具体操作手法,以完成从抽象几何到具象建筑形式之间的赋形过程。其次,基于U形具有的几何单元特征,探讨其衍生与组合的操作方法。当U形作为组合体块,根据其彼此间是否交叠,从邻接并置与穿插叠合两种位置关系展开具体的形式生成方法总结;当U形作为围合界面,其首先对空间起到限定与分割,进而作为线性的组织构架,串联一系列组合单元,此时关注重点更在于几何之间的组织关系以及外部空间的处理。通过案例分析,力求梳理其内在的形式生成逻辑,为基于U形几何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优化策略。此外,本文试图拓展当代建筑中U形几何应用的外延,从拓扑变形、三维变形等视角,突破以平面为基础,囿于欧式几何逻辑下的形式生成研究,探索新时代语境下传统几何原型创造性运用的可能,体现当代语境下形式研究的新价值。

王桃珠[9](2020)在《比翼鸟意象流变之研究》文中指出比翼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意象,自中唐《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为世俗化起点,走入极盛,延绵不朽,成为经典意象。比翼鸟以“不比不飞”的具体形态为特点,又涵有文学形象的复杂性,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寓意。其形象、意涵具有共时性、历时性及地域性,所蕴藏的客观社会风尚与意义颇有探索厘清之价值。探索比翼鸟的起源,研究其意象之流变,辨析其内蕴、语义及其演变,同时应当注意到其于后世的世俗化进程。论文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勾勒出比翼鸟意象流变的轨迹:第一部分,探索比翼鸟之起源。在《尔雅》《管子》《吕氏春秋》《山海经》等诸先秦典籍中,比翼鸟意象已存在着从最初虚幻的神话精怪,逐渐演变为实际的珍稀“异物”的过程。在这从“虚”到“实”的过程中,作为“异物”的比翼鸟沿袭着神话中的核心特点,其形象、语义在不断丰满。这种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时段先民的生存状况。第二部分,辨析比翼鸟意象之演变。这可从两个方向考量:其一,通过切实考察比翼鸟与凤凰、长尾山椒鸟、共命鸟、鸳鸯这四组物象的关系,搜罗古典文献中比翼鸟的“实物”演变的确切证据与辨析其“实物”合用、形转的可能性;其二,通过对比翼鸟在汉及其前的“异物”“咎徵”“王德高远”、魏晋的“友情”“爱情”“悲情”、唐代的“爱情”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文献中所表现出的寓意进行分析,把握比翼鸟在三个时期中的“语义”演变的意涵及其特殊性,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探寻其演变的缘由。第三部分,考察比翼鸟世俗化之情形。比翼鸟之所以在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大半是因为《长恨歌》在唐代的盛行与其在后世的深远影响。一方面,《长恨歌》将文学意象“比翼鸟”的接受对象扩大到下层民众;另一方面,《长恨歌》促进历来具备多层意涵的“比翼鸟”趋于定型,并藉此推动创作者对新艺术表现形式展开追求。

王琛[10](2020)在《战国楚简帛[-n][-m]类十三韵部关系研究 ——以《楚简帛通假汇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古韵部研究始於宋代吴棫,明代与“叶音说”决裂,清代进行了有规模的研究,至近现代,韵部的划分和整理基本定型,然而上古韵部的次序仍众说纷纭。尤其是现代学者王力,虽已认定上古《诗经》时代二十九韵部,战国时代三十韵部,但在许多着作中却不尽相同。研究材料方面,韵文和谐声材料功不可没。然而韵文材料押韵规律不固定,谐声材料范围广、可靠性低,通假材料因其具有古音理据性而被重视。研究方法方面,正值西方理论流入,出土文献不断问世,地上与地下、西方与传统相结合的方法被借鉴。因此楚简帛中的通假材料未经删改,既能直接反映古音原貌,又具有古音理据性,对通过楚方音特性窥探上古韵部次序有及其重要的价值。刘信芳编着的《楚简帛通假汇释》一书,汇集了战国楚简帛文献中可见的通假用例,所以本文以此书为底本,将书中所有[-n][-m]类韵部的通假字进行梳理,从中古音韵着手,逆推上古音韵,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法对对转、旁转关系进行研究,以期重排韵部次序。本文分为绪论;第一章歌部、月部、元部通假关系研究;第二章脂部、质部、真部通假关系研究;第三章微部、物部、文部通假关系研究;第四章缉部、侵部通假关系研究;第五章叶部、谈部通假关系研究和结语。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研究缘起和意义、论文研究现状和趋势、论文研究材料和方法三个方面。首先从通假字和楚简帛两方面阐述上古韵部研究的价值,然後论述上古韵部和楚音系的研究现状,最後介绍论文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第一至五章是对战国楚简帛[-n][-m]类十三韵部关系研究。从韵部通假情况概述、韵部本部通假和韵部异部通假三方面对“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三韵部中的通假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结语部分是对战国楚简帛[-n][-m]类十三韵部通假材料分析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总结。通过直观的表格形式展示韵部间的对转、旁转关系,进而拟定战国楚简帛[-n][-m]类十三韵部及[-?]类韵部次序。

二、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翼(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综述
    2.1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概况
        2.1.1 西安工业发展历程
        2.1.2 工业建筑遗产分布格局
        2.1.3 工业建筑遗产类型及特点
    2.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
        2.2.1 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相关政策及法规
        2.2.2 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实例
    2.3 西安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问题与困境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仪表厂概述
    3.1 历史沿革
        3.1.1 筹建与选址
        3.1.2 设计与建设
        3.1.3 厂区发展历程研究
        3.1.4 仪表工业学校
    3.2 西安仪表厂区位特点
        3.2.1 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
        3.2.2 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交通运输组织
        3.2.3 居住与工厂临近
    3.3 西安仪表厂布局演变
        3.3.1 建厂初期布局
        3.3.2 改扩建时期布局
        3.3.3 闲置时期布局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分析
    4.1 生产大楼
        4.1.1 建筑概况
        4.1.2 内部空间设计
        4.1.3 建筑立面形象
    4.2 金工车间
        4.2.1 建筑概况
        4.2.2 内部空间设计
        4.2.3 建筑立面形象
    4.3 机修车间
        4.3.1 建筑概况
        4.3.2 内部空间设计
    4.4 其他建筑及环境分析
        4.4.1 其他建筑
        4.4.2 厂区环境
        4.4.3 厂区周边环境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仪表厂价值特色与现状问题分析
    5.1 西安仪表厂价值特色
        5.1.1 价值构成及认定标准
        5.1.2 价值特色分析
    5.2 现状问题分析
        5.2.1 建筑现状问题
        5.2.2 环境现状问题
    5.3 可利用性分析
        5.3.1 可利用资源
        5.3.2 经济方面
        5.3.3 环境方面
        5.3.4 建筑自身的可利用性
    5.4 保护利用面临的困境
    5.5 本章小结
6 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6.1 西安仪表厂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6.1.1 整体厂区的保护利用模式
        6.1.2 单体建筑的保护利用模式
        6.1.3 构筑物的保护利用模式
        6.1.4 非物质的保护利用模式
    6.2 西安仪表厂在城市中的保护利用策略
        6.2.1 创造公共空间
        6.2.2 优化交通环境
    6.3 西安仪表厂整体风貌的保护
        6.3.1 保留工业文化
        6.3.2 利用历史符号
        6.3.3 场所的重塑
    6.4 西安仪表厂单体建筑保护利用策略
        6.4.1 外立面保护利用
        6.4.2 内部空间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安仪表厂调查过程记录
    西安仪表厂调研访谈过程及获取资料记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2)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博物志》域外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综述
第一章 《博物志》作者及文献情况
    第一节 《博物志》作者张华
        一、张华的人生经历
        二、张华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博物志》创作及流传
        一、《博物志》创作的成因
        二、《博物志》版本及流传
    第三节 《博物志》域外题材的资料来源
        一、刺取古书而来
        二、《博物志》作者独创
第二章《博物志》域外书写的题材类型
    第一节 历史真实:史书可证的真实域外
        一、张骞出使西域
        二、霍去病北伐匈奴
        三、邦国进献,奇珍贡品
    第二节 异域想象:神化建构的域外世界
        一、远国异民,奇俗异秉
        二、圣山仙境,神人仙家
        三、珍禽异兽,灵草异木
第三章 《博物志》域外书写的地理叙述
    第一节 域外地理叙述的内容
        一、地理描述的多样化
        二、地理视野的拓展化
        三、虚幻色彩的削弱化
    第二节 域外地理叙述的结构
        一、分类分层的叙述结构
        二、细致科学的分类方式
第四章 《博物志》域外书写的审美倾向
    第一节 以博为美:广博繁杂
        一、魏晋“博物观”之盛行
        二、域外书写“博”之所在
    第二节 以奇为美:奇异怪诞
        一、魏晋“尚奇”之风
        二、域外书写“奇”之所在
第五章 《博物志》域外书写的思想折射
    第一节 巫觋思想的遗存
        一、遥感效应
        二、接触效应
        三、体内接受效应
    第二节 道教思想的盛行
        一、道教与博物之学的昌盛
        二、道教与生命意识的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临沂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范围和创新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临沂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第一节 羽人的相关记载及分析
    第二节 吴白庄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前室西过梁画像考释
    第三节 沂南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羽人图像的力士功能与仙格化
        三、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与乐舞百戏
        四、沂南其他地方汉画像石所见羽人图像
    第四节 兰陵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兰陵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苍山城前村汉画像石墓题记分析
        三、题记中的羽人
    第五节 费县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图像
        一、费县潘家疃汉画像石墓中羽人图像的分布和特征
        二、费县潘家疃汉画像石墓前室南壁画像的仪式分析
第二章 临沂汉画像石羽人图像的图式
    第一节 关于“图式”概念和界定
    第二节 西王母图式
    第三节 “羽人-凤鸟”图式
    第四节 “羽人-力士”图式
    第五节 “羽人骑”图式
第三章 临沂地区与其他地区羽人图像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山东其他地区及徐州出土的羽人图像
        一、嘉祥风格的羽人
        二、安丘董家庄墓的“精灵化”羽人
        三、邹城、滕州的羽人御龙、凤鸟和羽人相斗
        四、徐州所见的羽人-凤鸟图式、盘羊及升仙、灵异图
    第二节 南阳与晋陕地区出土的羽人图像
        一、南阳的羽人与四神、凤鸟画像
        二、南阳的雷公羽人与乘龟仙人
        三、南阳的羽人与龙
        四、羽人执仙草
        五、“鸡首儒生”与仙人驾鹿
    第三节 四川地区出土的羽人图像
        一、仙人六博
        二、仙人半开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临沂地区出土羽人图像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检索表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主旨及任务
    三、立题意义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5)民国书信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
2.书信、书信文体、民国等研究范畴的界定
    2.1 书信与书信文体:复杂的互相嵌入
        2.1.1 对立与融合:实用性与文学性
        2.1.2 经验与模糊:某种确定的概念与蓝图
    2.2 民国书信文体实际与研究对象的梳理确立
        2.2.1 作为方法的民国
        2.2.2 复杂文学实际中的书信与书信文体:以《三叶集》《两地书》为例
3.民国前期(1912-1917)书信文体研究
    3.1 现代意义上书信文体的生成
        3.1.1 中国文学的书信传统
        3.1.2 文言书信与白话书信
    3.2 西方书信体译着的兴起
        3.2.1 西方书信体的译着与民初艳情尺牍现象
        3.2.2 西方书信体译着与时代的契合
4.民国中期(1917-1931)书信文体研究
    4.1 作为“日常”现象的书信文体
        4.1.1 民国中期书信体文学作品概述
        4.1.2 民国中期书信体相关书目概述
    4.2 民国中期书信文体“日常”语境的生成
        4.2.1 书信体作品的文体特征:情感表达与主体性凸显
        4.2.2 书信体作品的时代特征:抒情、反叛与启蒙
        4.2.3 书信文体的体式功能:个体本我到与社会自我的路径
5.民国后期(1931-1949)书信文体研究
    5.1 文体实际与经验性判断的抵牾
        5.1.1 民国后期书信体文学作品概述
        5.1.2 民国后期书信体相关书目概述
    5.2 民国后期书信文体的新变
        5.2.1 书信文体价值的重估:精神世界与个体真实价值坐标
        5.2.2 文体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书信文体与抗战时代的双向选择
6.民国书信文体的消长
    6.1 民国书信文体的基本发展脉络
    6.2 文体本质与时代特征的契合与背离
        6.2.1 抒情本质与时代沿革:单向度契合到多向度发展
        6.2.2 文体发展的自然过程:非基本体式的正常演进
        6.2.3 书信文体侧重的回环:生活日常复归与文体优势消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时期书信体文本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注释

(6)协同育人视域下易班平台多维共生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易班平台多维共生系统概述
    (一)框架的建构:多维共生系统理论
    (二) “一翼九支” 多维共生系统模型
二、易班使用情况调研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协同育人视域下“一翼九支”多维共生系统实现策略
    (一)“一翼九支”多维共生系统的实践逻辑
    (二) “一翼九支”多维共生系统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易班平台的使用粘度
        (2)有利于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3)有利于提升网络话语权和公共理性
        (4)有利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5)有利于加强师生网络互动
    (三)“一翼九支”多维共生系统的策略
四、结语

(7)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8)基于U形几何的建筑形式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动态
        1.5.2 国内研究动态
        1.5.3 文献综述总结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形式的相关概念阐述
    2.1 建筑形式
    2.2 形式理论与形式分析
        2.2.1 形式理论的发展
        2.2.2 形式分析的方法
    2.3 形式的秩序原则
        2.3.1 古典时期的秩序原则
        2.3.2 近现代建筑的秩序原则
    2.4 几何原型与建筑形式
        2.4.1 原型与普遍形式
        2.4.2 几何原型与形式生成
        2.4.3 U形几何的分析视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U形建筑的形式特征与演变
    3.1 基于U形几何的建筑形式特征
        3.1.1 半围合性
        3.1.2 中心性
        3.1.3 方向性
        3.1.4 均衡性
        3.1.5 连续性
        3.1.6 适应性
    3.2 U形建筑的历史追溯与发展变化
        3.2.1 历史原型追溯
        3.2.2 形式与功能变化
    3.3 U形建筑的解读方式
        3.3.1 独立的体量轮廓
        3.3.2 组合的单元体块
        3.3.3 围合与组织的界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U形作为建筑体量的形式生成方法
    4.1 拉伸与压缩
        4.1.1 二维伸缩
        4.1.2 三维变形
    4.2 切割与断裂
        4.2.1 局部削切
        4.2.2 体量分离
    4.3 扭转与弯折
        4.3.1 内向收缩
        4.3.2 外向敞开
    4.4 变异与衍生
        4.4.1 节点强化
        4.4.2 拓扑变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U形作为组合单元与组织构架的形式生成方法
    5.1 邻接并置的排列单元
        5.1.1 同侧排列
        5.1.2 反向组合
    5.2 穿插交错的叠合体块
        5.2.1 水平交叠
        5.2.2 层化叠加
    5.3 限定空间的围合界面
        5.3.1 完形互补
        5.3.2 界面渗透
    5.4 多样元素的组织框架
        5.4.1 中心嵌套
        5.4.2 边界拼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经典U形建筑历史节点图解
附录B:U形建筑形式操作分类表
附录C:U形作为建筑体量的图解操作分类表
附录D:U形作为组合单元与组织构架的图解操作分类表
附录E:基于U形几何的图解操作示意图
附录F:经典U形建筑形式操作归类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比翼鸟意象流变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研究现状与选题
    一、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言本体研究
        (二)原型研究
        (三)意象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比翼鸟起源之探索
    一、《尔雅》《管子》之珍稀异物
        (一)《尔雅》之神话秩序
        (二)《管子》之封禅王权
    二、《山海经》之神话精怪
    三、《吕氏春秋》之抽象指譬
    四、小结
第二章 比翼鸟意象演变之辨析
    一、“实物”演变
        (一)比翼鸟与凤凰的关系
        (二)比翼鸟与长尾山椒鸟的关系
        (三)比翼鸟与共命鸟的关系
        (四)比翼鸟与鸳鸯的关系
    二、“语义”演变
        (一)比翼之鸟的中性义与咎徵语义分析
        (二)比翼鸟的祥瑞语义分析
        1.比翼鸟之王道清明的政治喻指
        2.比翼鸟之相伴相依的亲情友情喻指
        3.比翼鸟之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寄寓
    三、小结
第三章 比翼鸟意象世俗化之考察
    一、比翼鸟的世俗化定义
    二、比翼鸟的世俗化过程
        (一)帝王妃子爱恋悲歌之题材
        (二)《长歌行》的“歌诗”性质
        (三)起承转合之叙事脉络
        (四)化鸟托生之传说故事
    三、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战国楚简帛[-n][-m]类十三韵部关系研究 ——以《楚简帛通假汇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通假字对上古韵部研究的价值
        二、楚简帛对上古韵部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论文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上古韵部研究概述
        二、楚音系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歌部、月部、元部通假关系研究
    第一节 歌部
        一、歌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歌部本部通假
        二、歌部异部通假
    第二节 月部
        一、月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月部本部通假
        三、月部异部通假
    第三节 元部
        一、元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元部本部通假
        三、元部异部通假
第二章 脂部、质部、真部通假关系研究
    第一节 脂部
        一、脂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脂部本部通假
        三、脂部异部通假
    第二节 质部
        一、质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质部本部通假
        三、质部异部通假
    第三节 真部
        一、真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真部通假本部
        三、真部异部通假
第三章 微部、物部、文部通假关系研究
    第一节 微部
        一、微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微部本部通假
        三、微部异部通假
    第二节 物部
        一、物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物部本部通假
        三、物部异部通假
    第三节 文部
        一、文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文部本部通假
        三、文部异部通假
第四章 缉部、侵部通假关系研究
    第一节 缉部
        一、缉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缉部本部通假
        三、缉部异部通假
    第二节 侵部
        一、侵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侵部本部通假
        三、侵部异部通假
第五章 叶部、谈部通假关系研究
    第一节 叶部
        一、叶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叶部本部通假
        三、叶部异部通假
    第二节 谈部
        一、谈部通假情况概述
        二、谈部本部通假
        三、谈部异部通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四、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翼(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仪表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 路淑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博物志》域外书写研究[D]. 胡楠.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临沂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研究[D]. 姜洋. 兰州大学, 2021(02)
  • [4]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D]. 贝梦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5]民国书信文体研究[D]. 张棣.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协同育人视域下易班平台多维共生系统构建研究[J]. 蓝朝阳. 龙岩学院学报, 2021(01)
  • [7]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8]基于U形几何的建筑形式生成研究[D]. 李石磊. 天津大学, 2020(02)
  • [9]比翼鸟意象流变之研究[D]. 王桃珠.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战国楚简帛[-n][-m]类十三韵部关系研究 ——以《楚简帛通假汇释》为例[D]. 王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