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加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刘丹[2](2021)在《A外贸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人力成本日益上升,国际社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全球贸易增长的动力减弱。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薄弱而导致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案例屡出不穷。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会不可比避免地面临内外部的相关风险,在化解和规避经营风险中寻求生存之道和发展途径。而借助内部控制建设,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加强风险防范能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于主营业务为进出口贸易的A外贸公司来说,研究内部控制的意义至关重大。本文一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技术路线和创新不足。第二部分,从COSO框架指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回顾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阐述我国关于内部控制法规体系。第三部分分析A外贸公司的基本状况,并从内部控制关键的五要素这五个角度分别介绍A外贸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然后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果的分析发现A外贸公司员工对内控认知存在偏差、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内部环境和有效的激励制度、风险意识不强且缺乏风险评估体系、控制活动有漏洞、内部沟通质量不高、缺乏外部沟通问题以及监督实效不足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A外贸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联系A外贸公司实际,提出适合其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主要是: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和履职能力、构建长期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发展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全面审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构建风险评估清单,加强企业风险评估构建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结合风险评估从全方位业务流程细化制度和流程控制体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规范出口退税申报管理、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来完善内部控制活动;从积极沟通,消除沟通障碍、重视信息与沟通信息化建设;重视纪检监察、及时纠正内部监督缺陷等对策和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邵冰[3](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彭琴[4](2020)在《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进口矿采购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矿业巨头利用资源优势操纵价格,业务风险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国家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钢铁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进口矿采购数量多、耗费巨额资金,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极高。内部控制管理上稍有不慎,极易出现采购矿石质次价高和大额资金占用等问题,直接影响钢铁企业效益。作为钢铁企业特有的采购品种,完善进口矿采购业务的内控制度无法照搬现有成功企业的经验。因此,研究钢铁企业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中作者遵循“理论概述—案例介绍—问题分析—提出对策”的基本研究思路,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该问题展开研究。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控制职能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细分为:请购与审批、编制计划;选择供应商、管理合同;物流运输与验收;付款与会计控制四个环节。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有重视请购审批、编制计划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加强供应商和定价管理应对卖方市场;加强过程控制应对合同执行长周期;强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应对大额资金需求等特点。钢铁企业应建成高度集成的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监督进口矿采购业务,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效益。本文研究的案例XG股份有限公司是省属国有钢铁公司。2017年以来,国家强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公司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不断前移。XG公司设置专职进口矿采购机构并配备相关人员已有近20年历史。2011–2019年平均采购进口矿:909.25万吨,金额高达:77.56亿元,对进口矿依存度较高。公司在进口矿采购业务流程的各环节分别设立了内部控制流程及关键控制点,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仔细梳理了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流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进口矿采购计划控制不合理;第二,采购业务机构设置复杂,人员配置不合理;第三,物资进厂验收形式不规范;第四,外币资金退汇监督管理力度不强。经过细致分析后笔者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管理层对公司整体业务的内部控制意识逐步加强,但未能充分了解进口矿采购业务的具体流程。同时公司缺少非钢专业(如国际贸易、内部控制等方面)人才,难以准确评估采购业务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第二,进口矿采购业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第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起步较晚,缺少顶层整体设计思路,系统自成“信息孤岛”,矿石运输与验收流程信息共享不足,内部监督缺少信息支撑,偏重于形式;第四,资金集中管控存在外币资金“盲区”。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一方面系统地梳理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发展;另一方面针对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系列改进措施。第一,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让员工在具体业务中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第二,加强内控制度培训,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第三,重视管理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实现信息共享,将内部监督职能落到实处;第四公司应加强外币资金管控,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以XG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分析其进口矿采购业务的经营特征、内部控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和原因,探寻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既对XG公司有一定现实价值,也为其他钢铁公司及其他行业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王美玲[5](2020)在《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外贸企业为例》文中指出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境外展会作为外贸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和扶植外贸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的重要措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对于山西外贸企业来说,境外参展过度依赖于境外展会补贴政策,境外展会有无补贴目前已经成为展览公司境外展会组展的拦路虎。如何实现在政府补贴政策的作用下进一步提高企业境外参展效果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从企业境外参展和政府境外展会补贴政策两个维度出发,依据山西省商务厅网站、山西省贸促会数据以及问卷调研数据,以山西省为例,研究了其外贸出口企业境外参展的现状以及现有境外展会补贴政策、补贴资金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境外参展作为山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收效显着。但在具体参展过程中还存在企业参展目标不明确、参展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境外参展补贴政策对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促进作用,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政策发布滞后、申报程序繁琐、申报周期冗长等问题,影响了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了企业对补贴政策的期望值。为了更有效地通过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参展、提高外贸发展水平,需要从参展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参展企业应从自身出发培养全球化思维,逐步增强境外参展的意识,逐步提高境外参展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境外参展补贴政策,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加强在补贴申报各个环节的监督。

周勍[6](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李越[7](2020)在《我国传统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运营的探究及启示 ——以JH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新兴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口红利逐步丧失,同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局势不容乐观,传统的外贸企业发展模式有待转型升级。近年来,供应链相关政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国家越来越重视推进企业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2017年10月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起着全面部署我国近期供应链发展相关工作的作用,使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运营出现了质的飞跃。在外贸行业面临诸多挑战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传统外贸企业如何向现代供应链运营企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以JH公司作为案例,通过对公司供应链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分析,为JH公司的供应链运营提供建议,并且由此得出我国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启示。文章基于对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优劣的研究和JH公司供应链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发现公司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消费者需求分析不足、供应链流程不够完善、物流管理程度较低、供应商网络分布局限、客户忠诚度较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最后从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模式、完善供应链流程、加强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建设、积极利用新技术加快供应链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提高物流管理能力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为我国外贸企业完善供应链管理提出对策。

刘璧薇[8](2020)在《基于渠道的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价值创造以及财务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财务共享等新型概念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结合,将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及实践推上了更高的层次,使营运资金管理从对单个因素的关注转向对供产销流程的整体把握。这为处于转型关键时期,且疲于应对采购、物流、销售和筹资成本不断攀的零售业企业提供了新的应对思路。因此,如何保持高效的营运资金周转,从而保持高水平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成为亟需探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比较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了零售行业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永辉超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营运资金的管理绩效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归纳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体系。在营运资金管理和渠道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永辉超市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天虹股份对比。分析发现永辉超市在采购渠道和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在采购渠道,应付账款周转期较短。在营销渠道,应收账款周转期快速攀升;产成品存货的周转期过长。这些问题不利于永辉超市保持高水平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因此,本文总结了永辉超市案例对于整个零售行业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启示和建议,以期解决各渠道存在的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问题。本文认为零售企业在采购渠道应该变革采购体系,整合上游供应链;改善供应商资质,实现零供共同发展。而在营销渠道,零售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风险,提升效率;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加快存货周转率。通过对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化方案和保障措施,对永辉超市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本文也可以为同行业其他公司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借鉴。

张翼[9](2020)在《基于PSR模型的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以S省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许多民众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诉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使得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我国部分省市相继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地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但是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过程和结果,必须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让社会民众充分了解当地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绩效水平。然而,现阶段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相较于成熟的水环境审计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尚不完善,这将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持续提高。本文参考我国最新的空气质量排名,选择空气质量较差的S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搭建,分析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基于PRS模型构建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S省6市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016到2018年S省6市的大气环境相关数据进行绩效评价,并得出地区对比和年度对比的结论。在地区对比中,S市综合治理绩效水平最优,T市和Y2市因治理绩效较差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在年度对比中,S省6市大气污染治理综合指标在2017年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6市整体治理绩效水平较2017年变化不大。最后,参考绩效审计结果和S省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问题,对S省政府治理工作和环境绩效审计提出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对审计机关如何行使审计职能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问责功能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旨在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提供参考性建议。

林瑜[10](2020)在《价值链视角下营运资金中的存货管理 ——以TCL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各种类型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点环节。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压力,同时对企业而言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企业要想增加资产收入,就需要在资金的频繁流动中做好对营运资金中存货的管理,因此企业营运资金中存货管理的好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衡量指标。加强对企业存货管理,做好对营运资金的监督与优化工作,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适当对资金的营运成本进行压缩,优化资金结构,实现营运资金周转能力的提升。本论以TCL集团为分析对象,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法和财务比率分析法,对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存货管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CL集团的存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对TCL集团的营运资金中的存货进行分类,基于销售渠道、生产环节与采购环节等内容进行研究,并采用案例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数据的定向分析,结合参考文献中的研究成果找到营运资金中存货管理的重点内容。之后结合TCL集团具体存货数据,进行案例的分析,通过对该集团近年来财务数据的统计研究,可以对该公司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找出企业利润、现金流、资产负债与存货的联系情况。最后对比TCL集团公布的年度报表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与不足,提出提升营运资金中存货管理水平的策略。通过对TCL集团营运资金中的存货管理情况展开研究,可以发现TCL集团在价值链视角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通过提出相关改进措施,旨在能对价值链视角下的营运资金存货管理起到完善效果,同时在提升TCL集团营运资金中存货管理水平的同时,期望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或参考。

二、加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A外贸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要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创新点和不足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1.1 内部控制的特点
        2.1.2 内部控制的作用
    2.2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2.3 COSO内部控制框架
    2.4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2.4.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沿革
        2.4.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2.5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5.1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2.5.2 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A外贸公司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A外贸公司概况
    3.2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3.3 A外贸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3.3.1 控制环境现状
        3.3.2 风险评估现状
        3.3.3 控制活动现状
        3.3.4 信息与沟通现状
        3.3.5 监督现状
    3.4 A外贸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4.1 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2 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内部环境和员工激励
        3.4.3 风险意识不强,缺乏风险评估体系
        3.4.4 控制活动有漏洞
        3.4.5 监督实效不足
        3.4.6 内部沟通质量不高,外部沟通不够
    3.5 A外贸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3.5.1 控制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3.5.2 风险评估存在问题的原因
        3.5.3 控制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3.5.4 信息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3.5.5 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4章 A外贸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4.1 优化控制环境的措施
        4.1.1 提高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履职能力
        4.1.2 构建长期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4.1.3 以党建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4.2 提升风险评估及应对的措施
        4.2.1 构建并及时更新风险清单
        4.2.2 构建风险评估及应对机制
    4.3 强化控制活动的措施
        4.3.1 细化主要流程控制体系
        4.3.2 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
        4.3.3 规范出口退税申报管理
        4.3.4 加强客户信用管理
    4.4 改进信息与沟通的措施
        4.4.1 积极沟通,消除沟通障碍
        4.4.2 重视信息与沟通信息化建设
    4.5 加强内部监督的措施
        4.5.1 重视纪检监察
        4.5.2 及时纠正内部监督缺陷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与展望
        5.2.1 启示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外贸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3)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回顾
        1.2.3 关于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文献回顾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框架
2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要素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2.1.2 内部控制的要素
    2.2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2.2.1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
        2.2.2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原则
    2.3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环节
        2.3.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
        2.3.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
        2.3.3 物流运输与验收
        2.3.4 付款与会计控制
    2.4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特点
        2.4.1 重视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应对国际贸易风险
        2.4.2 加强供应商和定价管理应对卖方市场
        2.4.3 加强过程控制应对合同执行长周期
        2.4.4 强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应对大额资金需求
    2.5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2.5.1 现代组织理论
        2.5.2 公司治理理论
        2.5.3 管理控制理论
3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3.1 XG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3.1.1 XG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1.2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机构设置
        3.1.3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人员配备
        3.1.4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流程
    3.2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3.2.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3.2.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3.2.3 物流运输与验收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3.2.4 付款及会计控制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4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4.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4.1.1 单一管理人员难以充分履行请购职能
        4.1.2 采购计划逐级审批偏重于形式
        4.1.3 进口矿采购计划控制不合理
    4.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4.2.1 采购业务机构设置复杂,人员配置不合理
        4.2.2 采购方式及定价机制相对单一
        4.2.3 供应商管理薄弱
        4.2.4 采购合同管理与执行不规范
    4.3 物流运输与验收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4.3.1 部门间联系不紧密,物资调配不及时
        4.3.2 物资进厂验收形式不规范
    4.4 付款与会计控制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4.4.1 付款审批程序繁琐偏重于形式
        4.4.2 外币资金退汇监督管理力度不强
        4.4.3 对账不及时,对供应商往来账核查管理不足
5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控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5.1.1 请购审批规章制度设立不完善
        5.1.2 现有管理层级难以满足内部控制需要
        5.1.3 缺少专业人才,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5.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5.2.1 人员内控意识不强
        5.2.2 内审及法务人员未能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
        5.2.3 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完善
        5.2.4 合同集中管理机构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
    5.3 物流运输与验收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5.3.1 依赖落后的电子邮件方式传递信息,效率低下
        5.3.2 验收管理制度设立不健全,难以满足业务需要
    5.4 付款与会计控制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5.4.1 资金支付系统功能缺失,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
        5.4.2 公司资金集中管控存在外币资金“盲区”
        5.4.3 在业务过程方面会计系统控制薄弱
6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改进建议
    6.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6.1.1 完善请购审批各项规章制度
        6.1.2 优化进口矿采购业务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
        6.1.3 引进专业人才,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6.2 选择供应商及合同管理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6.2.1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岗位职责
        6.2.2 扩展内审、法务职能,构建合同价格监控体系
        6.2.3 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
        6.2.4 强化合同集中管理机构职能,跟踪合同执行
    6.3 物流运输与验收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6.3.1 健全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6.3.2 完善并规范执行进口矿采购验收管理制度
    6.4 付款与会计控制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6.4.1 加快资金支付系统开发,完善授权审批制度
        6.4.2 加强货币资金集中管控,减少管理“盲区”
        6.4.3 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意识,建立部门合作式牵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外贸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境外展览会的界定
        2.1.2 补贴的定义
    2.2 政府补贴的理论依据
        2.2.1 战略性贸易政策
        2.2.2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2.4 公共财政理论
3 山西省外贸企业境外参展分析
    3.1 企业境外参展发展历程
    3.2 境外参展企业基本情况
        3.2.1 企业基本属性特征
        3.2.2 企业主要出口地区分布
    3.3 境外展会分布情况
        3.3.1 境外展会的市场分布
        3.3.2 境外展会的行业分布
        3.3.3 境外展会的时间分布
    3.4 境外展会的费用情况
        3.4.1 境外展会主要费用构成
        3.4.2 境外展会其他费用情况
    3.5 境外展会产生的效应
        3.5.1 基于订单成交额的展会效应
        3.5.2 基于客户出口额的展会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山西省境外展会补贴政策分析
    4.1 现有境外展会补贴政策概述
    4.2 境外展会专项补贴资金政策
        4.2.1 境外展会专项补贴资金
        4.2.2 境外展会专项补贴资金实施情况
    4.3 境外展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分析
        4.3.1 资金申报管理过程
        4.3.2 资金拨付管理过程
    4.4 境外展会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4.4.1 基于境外参展规模的分析
        4.4.2 基于外贸出口创汇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企业境外参展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1.1 调查问卷
        5.1.2 信效度分析
    5.2 样本企业基本属性分析
    5.3 样本企业境外参展的认知
        5.3.1 企业对境外参展的了解
        5.3.2 企业境外参展的动机
    5.4 样本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分析
        5.4.1 境外参展对企业客户开发的影响
        5.4.2 境外参展对企业外汇创收的影响
        5.4.3 境外参展对企业费用支出的影响
    5.5 样本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的评价
        5.5.1 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的认识
        5.5.2 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扶持力度的评价
        5.5.3 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分析
    6.1 企业基本属性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6.1.1 企业性质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6.1.2 企业规模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6.1.3 企业外贸经营年限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6.2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积极性的影响
        6.2.1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积极性的整体影响
        6.2.2 补贴政策对不同属性的企业境外参展积极性的影响
    6.3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决策的影响
        6.3.1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决策的整体影响
        6.3.2 补贴政策对不同属性企业境外参展决策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政策引导层面
        7.2.2 政策实施层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

(6)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1.4.2 主要研究形式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跨境电商定义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2.4.1 税收政策
        2.4.2 海关监管政策
        2.4.3 国家试点政策
        2.4.4 其他政策
        2.4.5 电子商务法
    2.5 相关理论
        2.5.1 普惠贸易理论
        2.5.2 平台理论
        2.5.3 法经济学理论
        2.5.4 长尾效应理论
        2.5.5 竞争优势理论
        2.5.6 营销理论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3.1 《电子商务法》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3.2.2 国家级政策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3.3.1 进口税收政策
        3.3.2 出口税收政策
        3.3.3 监管政策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3.3.5 各级试点政策
        3.3.6 资金支持政策
        3.3.7 其他政策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4.3.1 政策样本分析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5.2 问卷研究过程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5.2.2 问卷的处理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5.5 研究的不足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6.4.1 基本理论
        6.4.2 研究框架设计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建议
        6.6.1 结论
        6.6.2 建议
    6.7 研究的不足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
        7.3.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我国传统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运营的探究及启示 ——以J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供应链的理论研究
        二、有关我国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第三节 本文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第四节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供应链基本理论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发展
        二、供应链盈利模式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运作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我国外贸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我国外贸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二、我国外贸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三、我国代表性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香港利丰模式
第三章 JH公司供应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JH公司介绍和经营环境SWOT分析
        一、公司介绍
        二、内部环境
        三、外部环境分析
        四、JH公司供应链经营环境SWOT分析
    第二节 JH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公司供应链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供应链业务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供应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四、客户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五、供应链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四章 JH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势及效益分析
    第一节 JH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势
    第二节 JH公司供应链运营效益分析
        一、财务绩效方面
        二、非财务绩效方面
第五章 JH公司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及启示
    第一节 JH公司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JH公司供应链管理对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渠道的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框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营运资金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2.2.2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
第3章 零售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3.1 零售业基本情况
        3.1.1 行业介绍
        3.1.2 行业渠道
        3.1.3 行业经营活动特点
    3.2 零售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3.2.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3.2.2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第4章 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4.1 永辉超市基本情况介绍
    4.2 永辉超市的商业模式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4.3 永辉超市营运资金情况分析
        4.3.1 永辉超市流动资产规模和结构分析
        4.3.2 永辉超市流动负债规模和结构分析
    4.4 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4.4.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4.4.2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4.5 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4.5.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4.5.2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启示与建议
        5.2.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5.2.2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5.3 本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PSR模型的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以S省大气污染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局限性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2.1.1 受托责任论
        2.1.2 可持续发展论
        2.1.3 “免疫系统”理论
    2.2 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
    2.3 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2.4 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4.1 环境绩效审计的综合性
        2.4.2 环境绩效审计的关键点
    2.5 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
    2.6 环境绩效审计的职能
        2.6.1 环境绩效审计的监督机制
        2.6.2 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机制
        2.6.3 环境绩效审计的问责机制
    2.7 文献述评
第3章 PSR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法的简介
    3.1 PSR模型的内容
        3.1.1 PSR模型的原理
        3.1.2 PSR模型的意义
    3.2 指标选取的原则
        3.2.1 政策相关性原则
        3.2.2 系统性原则
        3.2.3 可获取性原则
        3.2.4 综合性原则
    3.3 指标的具体选取
    3.4 主成分分析法的内容
        3.4.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3.4.2 主成分分析法的意义
第4章 PSR模型在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应用
    4.1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和问题
        4.1.1 S省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
        4.1.2 S省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
    4.2 S省环境绩效审计现状和问题
        4.2.1 S省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
        4.2.2 S省环境绩效审计的问题
    4.3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
    4.4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职能实现
        4.4.1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监督机制
        4.4.2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机制
        4.4.3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的问责机制
    4.5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4.5.1 S省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分析步骤
        4.5.2 S省主要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对比分析
        4.5.3 S省主要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年度分析
        4.5.4 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对政府环境治理工作的建议
    5.2 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价值链视角下营运资金中的存货管理 ——以TCL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价值链相关理论
        2.1.1 价值链的概念
        2.1.2 价值链理论的演进
    2.2 存货管理相关概述
        2.2.1 存货管理的概念
        2.2.2 存货管理的作用
    2.3 企业存货管理的理论
        2.3.1 存货ABC分类理念
        2.3.2 零存货管理模式
        2.3.3 供应商管存货理念
        2.3.4 价值链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4.3 文献评述
第3章 案例描述:TCL集团存货管理的现状
    3.1 TCL集团简介
    3.2 TCL集团存货简介
        3.2.1 存货基本组成情况
        3.2.2 存货现状分析
    3.3 TCL集团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采购环节存在的问题
        3.3.2 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3 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 TCL集团应用价值链存货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4.1 必要性分析
        3.4.2 可行性分析
第4章 案例分析:TCL集团基于价值链存货管理研究
    4.1 TCL集团价值链简介
        4.1.1 内部价值链
        4.1.2 外部价值链
    4.2 TCL集团内部价值链存货管理的策略
        4.2.1 基于内部价值链原材料采购流程的分析
        4.2.2 基于内部价值链ABC类存货管理流程的分析
        4.2.3 基于内部价值链物流管理的分析
    4.3 TCL集团纵向价值链存货管理的策略
        4.3.1 上游供应商的价值链管理
        4.3.2 下游顾客的价值链管理
    4.4 TCL集团横向价值链存货管理的策略
    4.5 TCL集团基于价值链存货管理策略的保障措施
        4.5.1 制度保障
        4.5.2 技术保障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A外贸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丹. 扬州大学, 2021(09)
  • [3]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4]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D]. 彭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5]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外贸企业为例[D]. 王美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0(08)
  • [6]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7]我国传统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运营的探究及启示 ——以JH公司为例[D]. 李越. 南京大学, 2020(02)
  • [8]基于渠道的永辉超市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D]. 刘璧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9]基于PSR模型的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以S省大气污染治理为例[D]. 张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10]价值链视角下营运资金中的存货管理 ——以TCL集团为例[D]. 林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加强外贸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