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一、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旺龙[1](2021)在《多土壤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相比于其他交通方式,在运输速度、运量、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交通运输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行时通常采用直流供电,由于走行轨与大地无法做到完全绝缘,故牵引电流在经过走行轨流回牵引变电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牵引电流通过走行轨泄入大地,这部分电流称之为杂散电流。当杂散电流长期作用时,会对埋地金属结构、信号设备、工作人员等造成较大危害。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运行原理以及构成,随后介绍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杂散电流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杂散电流形成原理、对金属结构的电化学腐蚀以及对杂散电流的监测防护等。为了明确土壤因素对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的影响,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对杂散电流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Simulink模块建立了走行轨—地与走行轨—排流网—地的结构模型,分析了给定区间内供电系统运行时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排流网、区外电阻对杂散电流大小的影响。搭建与仿真模型相对应的实验测试平台,通过实验测试数据分析了各土壤因素对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的影响,及多种土壤因素同时作用下,哪种土壤因素对杂散电流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模糊综合评价,可得样本土壤中杂散电流的最终评价矩阵。结果表明在区外电阻的作用下杂散电流的数值会减小,但相比于排流网对杂散电流的抑制程度较小,故工程中合理地接入排流网可有效地抑制杂散电流的产生。通过对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东岗站与七里河站样本土壤的实验测试,表明土壤PH值相对于土壤湿度、温度、孔隙度、含盐量对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程度最大。由评价矩阵B可得所取样本土壤中杂散电流处于“良好”状态的隶属度占所有可能状态的比例最大,其值为46.31%,表明样本土壤不利于杂散电流的形成,故对于运营安全的影响很小。

司桐[2](2021)在《燃煤烟气污染物(SO2/NOx/PM)喷淋-鼓泡法一体化深度脱除研究》文中提出煤燃烧带来热能的同时产生了大量SO2、NOx及颗粒物等污染物,针对日益严格的环保需求,电厂往往是通过单一技术升级来满足超低排放要求。然而,各单元设备之间缺乏污染物一体化控制概念,能效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煤锅炉污染物(SO2、NOx、PM)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提出的基于高温除尘的燃煤烟气污染物一体化控制路线下,具体研究了新型湿式吸收塔同时脱除SO2、NOx和颗粒物的性能,并进行了 5000 Nm3/h燃煤烟气示范工程试验平台的参数设计及试验测试。同时,结合量子化学中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从微观反应角度对镁基吸附剂SO3吸附进行了模拟计算,揭示了烟气组分在吸附过程中对吸附位点及吸附能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喷淋塔和鼓泡反应器各自优势,搭建了基于臭氧氧化的喷淋-鼓泡法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实验台,研究了其同时脱硫脱硝性能。实验发现,钙基和氨基两种吸收剂下,喷淋-鼓泡吸收塔较现有喷淋塔或鼓泡反应器均能够提高脱硫、脱硝效率。在液气比4 L/m3,浸液深度100 mm,O3/NO摩尔比1.0的工况下,钙基吸收剂下喷淋-鼓泡吸收塔较相同条件下的喷淋塔或鼓泡反应器脱硫效率分别提高11%和13%,脱硝效率分别提高17%和18%。O3/NO摩尔比对脱硫效率几乎没有影响,但O3/NO摩尔比由0增大至1.0时,脱硝效率显着提高。液气比和浸液深度的增加均能提高脱硫脱硝效率,但此时必须考虑浆液循环泵和增压风机所增加的电耗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入口烟气中SO2浓度增加对脱硫效率的降低影响较小,证明了喷淋-鼓泡吸收塔具有较为宽泛的燃料适应性。(2)湿式氨法吸收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较高的副产物利用率和运行过程中不易发生堵塞等优势,但同时会产生大量颗粒物,因此重点研究了氨法吸收过程中喷淋-鼓泡吸收塔的颗粒物排放特性。实验发现,喷淋-鼓泡吸收塔较现有喷淋塔或鼓泡反应器能减少颗粒物的排放,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NH4)2SO4,颗粒物粒径呈单峰分布且主要以PM1.0的细颗粒物为主。烟气中SO2的存在可显着影响颗粒物的生成,且颗粒物的生成量随S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对整体粒径分布无影响。液气比和浸液深度的提高均可降低颗粒物的排放。(3)针对SCR及臭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SO3易引起后续“烟羽”的现象,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SO3在镁基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机理。通过多方位的吸附角度构建不同的吸附构型,最终优化得到SO3吸附在MgO(001)表面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对常见燃煤烟气组分如O2、SO2等对MgO(001)表面吸附SO3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MgO(001)表面中的O顶位的吸附活性高于Mg顶位,SO3在MgO(001)表面形成的类似硫酸根结构是吸附的关键。(4)设计了规模为5000 Nm3/h燃煤烟气污染物一体化控制全流程试验平台各脱除单元配置参数,进行了高温除尘器联合SCR脱除试验研究、臭氧前置氧化NOx与SO2吸收试验研究,喷淋-鼓泡法SO2、PM2.5脱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高温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约在8 mg/Nm3附近,氨逃逸量维持在3 mg/Nm3附近,大幅降低了高浓度飞灰对催化剂磨损、堵塞及中毒的危害。在O3/NO摩尔比为1.0下,喷淋-鼓泡吸收塔较只喷淋或只鼓泡SO2脱除效率提高11%和25%,NOx脱除效率提高28%和37%。长期运行表明,吸收塔出口 PM、SO2和NOx日平均排放浓度分别约为5 mg/Nm3、20mg/Nm3和25mg/Nm3,满足超低排放要求,体现了三级脱硝(低氮燃烧、SCR和臭氧预氧化技术)、两级除尘(高温过滤、喷淋-鼓泡吸收)和两级脱硫(喷淋吸收、鼓泡深度脱除)的多污染物一体化控制理念。(5)超低排放是当前燃煤电厂面临必须的环保要求,不同的技术路线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劣势,目前的能效评价方法往往注重环保指标与经济指标。为研究基于高温除尘的燃煤烟气污染物一体化控制路线与现有传统控制路线在能效上的差异,建立了 3层15因素的能效多属性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从环保性、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基于高温除尘的燃煤烟气污染物一体化控制路线的综合能效性能更优,具体表现在满足超低排放的环保限值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同时,评价结果还能够具体体现造成其某一指标不良的亚级影响因素,为工业选择和优化控制路线提供了指导方法。

王庆[3](2021)在《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电子器件集成度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飞跃,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得以突飞猛进地迭代升级,对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发射控制系统是飞行器系统的关键和核心,它的高可靠性决定整个飞行器发射任务的成败,因而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的高可靠性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对系统可靠性进行研究,提出一个合理的可靠性系统设计过程,采用可靠的算法进行设计分析,最后通过搭建实验系统完成系统的测试。本文以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飞行器控制系统进行原理上分析,提出基本设计组成单元。其次,在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引入区间打分方式,结合专家对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打分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系统的计算,得到一致性较好的矩阵,满足工程要求。最后,进行权重因素和权重向量的计算,得到系统的可靠性分配值。结合研发费用要求,采用动态规划算法进行子系统部件的冗余分配,完成系统级分配计算,并通过马尔科夫理论计算分析冗余分配的合理性。在完成系统级可靠性分配计算后,结合实际的测试和功能需要,分析系统组成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根据系统之间的组成关系,建立故障树模型,并分析其故障源、测试点、测试信号,建立相关性矩阵。基于VS2015编写一种基于测试覆盖度的遗传算法,将其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有更好的收敛性。该算法可以计算出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进而优化测试点布置和指导系统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完成飞行器控制系统关键硬件电路设计,开发了基于Keil开发环境的下位机软件,并且基于QT5.8的开发环境完成上位机代码的编写。根据实际搭建的系统,进行系统故障树的分析和可靠度计算,并且引入蒙特卡洛方法完成系统的仿真。通过故障注入实验,检测到对应的故障,计算出系统可靠度。对搭建的飞行器控制系统平台,完成了系统的自检、火工品通路等测试。

杨家腾[4](2021)在《基于ARCS的初中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成为我国初中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初中传统课堂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协作、沟通、创新、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是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保障,如何使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高效、主动地获取新知,最终达到教育教学最优的目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游戏化教学打破了传统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因此,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充实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足学习动机下高效学习,成为本研究的核心所在。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ARCS动机模型以及游戏化教学的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问卷与访谈对初中生的学习现状、游戏化教学需求进行前期分析,以建构主义、觉醒游戏、情境认知等理论为依据,将教学与游戏有机整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为目的,结合课堂知识向思维培养转变为目标,明确了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将ARCS动机要素融入游戏化教学模式中,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构建了基于ARCS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具体的设计,充分发挥课前与课后阶段的线上优势,为课中实施游戏化教学提供保障。针对三种不同知识类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应用策略,运用社区网络分析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可视化工具对学生交互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最后,以初中物理力学课程为例,设计三种相应教学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整个教学周期进行实施效果评价。实践结论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ARCS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内化,促进了学生成绩的转化,促进了学生协作、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进一步验证了基于ARCS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卢忠南[5](2021)在《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然而高中物理概念多、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导致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难教和难学,尤其是物理抽象概念。因此探究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研究非常重要。PHET仿真模拟(Phys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simulation)主要是研究仿真模拟技术如何改进物理及其他理科教学。本文将PHET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寻找能够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部分。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总结物理概念教学取得的成果,探索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总结国外和国内将仿真模拟应用到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就。在实践研究方面,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展开基于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使用POE教学策略辅助教学,并引导学生使用PHET仿真模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实践后,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结论是:第一、将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结合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本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有效的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模式,解决了高中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更激励广大教师坚持学习,勇于创新,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仿真模拟程序来服务教学。第三、在缺乏实验的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弥补线上教学的实验缺失问题,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黄世娟,黄品文,鲍伟成,魏东[6](2020)在《一种开放式智能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与初步实践——基于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调研》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现代化大背景下,调研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种将互联网+智能手机APP融入课堂"教""学""做""评"各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建立整合实验预约、电子资源、实验过程监管、实验报告自动评阅等多平台的系统,构建"线上课前预习、课中实验操作和数据实时反馈、课后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及视频翻转制作"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积累平台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该教学模式初步在该校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馈。

王铎[7](2020)在《虚拟现实环境下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虚拟现实设备为代表的新一代人机交互系统具有以人为本、多模式、智能化等特点。随着数字媒介不断丰富,富媒体正在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带给读者的感知性,可以让读者通过肢体、声音与虚拟场景中的阅读内容进行互动,体验到的不同于平面阅读的三维立体的全新阅读模式。虚拟现实阅读当前的目标和挑战仍然是如何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然而对用户在虚拟现实体验中的行为和动机的特征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索。由于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处理信息的行为和方式不同,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会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深入了解虚拟现实阅读用户的交互行为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交互效果的评价有助于功能的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类型用户有所侧重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产品推广和市场影响方面可以细分用户群体制定更好的销售策略和产品推荐,对虚拟现实环境下用户交互行为理论体系构建也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对国内外虚拟现实用户交互和阅读用户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6个部分:第2章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从人机交互过程的视角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过程机理进行分析,形成了5个要素、3个层次、2重环境的用户交互过程机理模型,构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第4章通过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第5章通过对技术接受模型进行扩展并结合信息度和交互度构建影响因素模型,使用结构方程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第6章从用户交互行为过程出发通过5个维度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效果进行全面地评价和分析;第7章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服务创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各章研究的虚拟内容如下:第2章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展开研究所必要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首先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与特征、虚拟现实阅读体验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人机交互的相关概念以及虚拟现实用户交互行为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介绍。最后,对虚拟现实用户交互行为的相关理论,具体包括人机交互过程理论、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理性行为理论以及视觉感知理论等,从而为本研究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的具体研究和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以人机交互过程理论为基础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将虚拟现实阅读中用户的人机交互过程解构为:交互主体、交互系统、交互功能、交互内容、交互界面5个要素;用户感知层、交互系统层以及交互行为层3个层次;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2个用户交互环境;并且构建了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动机以及机理系统模型。通过系统地分析用户交互行为所涉及的相关要素、环境以及过程,为后续具体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支撑。第4章使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在量化分析阶段通过实验获取了71位受试者在虚拟现实阅读体验中的交互次数、交互成功率、虚拟环境探索和阅读体验时长四个维度的交互行为数据,然后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将用户划分为虚拟探索型、交互体验型和传统阅读型三类,并对用户交互行为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其中虚拟探索型用户体验时长最长且频繁地进行观察和探索虚拟环境,交互体验型用户普遍使用交互功能次数最多并且成功率相对更高,而传统阅读型用户则体验时长最短并且交互成功率最低。在质性研究阶段,通过对14位不同用户类型的受试者在阅读交互体验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进行深度访谈,探究用户交互行为的主观动机以及影响用户交互行为的潜在因素。这一结果对用户交互行为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升用户交互体验的设计和市场推广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价值。第5章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视觉感知理论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首先通过结合本研究第3章所得到的两个关键的用户感知层要素,对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合理地扩展,构建了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然后通过实验和问卷获取了296位受试者在虚拟现实阅读体验中的影响因素数据,并将数据导入Amos 24.0对结构方程模型及假设进行检验。根据数据结果显示,感知信息度是影响感知有用性重要因素,感知交互度对感知娱乐度影响最大,而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娱乐度又是影响使用态度和交互意愿的重要因素。最后通过多群组分析研究了不同用户性别对于本章所构建的影响因素模型起到的调节作用。数据结果发现女性用户在感知交互度对易用性和娱乐度的影响更显着,且女性用户更关注VR阅读的效用,而男性用户更倾向与VR阅读为其带来的愉悦感。这一结果也为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第6章在现有虚拟现实体验及信息系统服务的评价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阅读的特点对虚拟现实阅读人机交互效果进行评价分析。首先人机交互过程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交互主体、交互系统、交互功能、交互内容、交互界面5个维度和20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和修正。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VIVEPAPER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结果表明交互系统是VR用户最受关注的指标,交互内容和交互界面在VR用户交互式阅读体验中给用户带来的影响是相对其它一级指标而言影响最弱,因而VR设计开发商应该更为关注VR交互系统的设计;二级指标数据结果表明,交互可靠性是用户最为关注的性能指标,用户对交互功能和系统本身的关注度要高于VR提供的阅读内容。第7章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首先指出了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创新服务策略的重要性,然后针对虚拟现实阅读人机交互过程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服务策略。从人机交互行为层的角度提出了用户交互体验服务策略,从人机交互感知层的角度提出了用户信息素养引导策略,从人机交互系统层的角度提出了人机交互系统服务策略,最后从用户交互行为过程角度结合虚拟现实阅读体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了虚拟现实阅读产品创新的服务策略。本研究的成果对深入了解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提升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体验和交互效果以及虚拟现实阅读应用的普及和推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层面本研究为虚拟现实阅读的用户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虚拟现实阅读平台建设和系统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层面,本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虚拟现实阅读交互体验和交互功能的优化,为虚拟现实阅读交互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虚拟现实阅读体验的内容创新提供对策和建议,并为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和用户虚拟现实素养的提高提供引导。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深入探究不同交互方式对虚拟现实阅读用户的交互行为和感知产生的影响,以及用户在不同信息类型的时间分布特征与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关系,还包括用户信息素养和虚拟现实素养对用户信息获取效果的影响。

王伟华[8](2020)在《企业理化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 ——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例》文中认为理化检验检测行业在我国企业发展壮大、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检验检测所依托的理化实验室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伴随高速发展而来的还有诸多风险问题值得特别注意。这些风险点主要存在于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过程中,严重影响到实验室整体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发展,所以对理化实验室运营中安全以及质量管理风险的研究,将对理化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乃至企业的发展在理论上起到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作用。本文主要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通过识别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两个角度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子和隐患,再经过研究分析,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理化实验室行业的特点和风险评价现状进行分析,为本文确定研究思路;其次,确定以FMEA法作为理论基础对Y测试中心进行风险因素的定量计算方法,采用5S理论,对目标体系两方面的执行现状进行失效模式识别;再次,利用TOPSIS理论改进计算方式,得到失效模式权重排序;最后,根据“二八法则”,对评价结论中权重较高的失效模式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并提出实验室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制定策略,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Y测试中心风险管理能力的目的。

杨磊[9](2020)在《基于可拓理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学理论与教学评价方法也随之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对教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落实教育目标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教学概念之下,对学生的评价也从评价其知识掌握应用程度逐渐演变为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关注学生到底能否从教学中获得与学科有关的真实技能,而非只有应试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评价方法的分析研究,论文创造性提出采用可拓评价法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相对客观的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以期对当前核心素养评价方法进行补充。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构建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通过研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测量工具,来构建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当前每一项核心素养的重要程度并分析其合理性。第二,建立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模型。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可拓理论中的优度评价法,先确定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等级层次,再建立评价节域、经典域和待评价物元,最后计算各评价指标关于由低到高不同评价等级的关联度及综合关联度,关联度最大的等级即为评价事物的等级。第三,对完成高中物理必修一学习的学生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可拓评价模型,建立评价量表,获得评价原始数据,并采用优度评价法进行评价研究,得到学生相应核心素养发展的水平情况。上述研究根据一定数量的原始数据得出了更加客观,精确的结论,经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可拓评价法进行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可行性,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评价探索提供了参考。

赵晟棋[10](2020)在《东塔悬索桥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运营期间质量问题是土木工程中的常见问题,近几十年有越来越多的桥梁坍塌事故发生。为了避免桥梁事故的发生,桥梁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健康监测中传感器合理的布设,以及科学的评估出桥梁健康状态也成为研究者一直致力解决而又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塔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对其开展健康监测及状态评估研究。由于东塔悬索桥地处辽沈,受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大,掌握其运营期间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对其健康状态进行合理评估,对其保持正常运营、合理管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为此类悬索桥的评估和管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内容:(1)基于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东塔悬索桥进行建模分析,施加与成桥荷载试验相同工况,将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了温度、车辆、风等多种荷载工况下,各部件位移、应力、内力变化趋势,以数值变化较大的部位作为主要依据,设计出健康监测中主塔,主梁,主缆,吊杆的传感器布置位置、数量及种类。通过对比温度对各个部件的影响分析,表面体系降温工况对悬索桥各部件的应力、位移影响极大,要远大于体系升温及其他工况的影响,应该着重注意冬季监测。(2)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此桥的监测方案进一步优化。确定出此类悬索桥各个层级的判断矩阵和层次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中特征值算法对悬索桥的33个监测指标进行确权分析。确定出悬索桥各部位的损伤占比,从所有指标中,分析出传感器主要监测点和桥梁主要管养指标为主梁竖向位移和主缆吊杆的拉力。权重最低的几项指标为主梁上缘湿度和主塔底部应力。为此类桥梁的养护维修、测点合理的布设提供参考。(3)根据层次分析出的评价体系引入模糊数学理论,确定出此类悬索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方案集、指标集和权重集。利用Midas Civil模拟东塔悬索桥运营期间的温度,车辆工况,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现场实测数据作为主要依据,结合模糊统计法、专家调查问卷法,确定出东塔悬索桥模糊综合评价法方案集对指标集的隶属度函数值。并构建各层级的模糊评价矩阵,最后通过模糊评价矩阵中最大隶属的等级,判断出桥梁的各个监测指标的健康状态等级都为“良好”以上。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出,东塔悬索桥今后的运营中,应该着重关注边跨中部下截面、主跨下截面、塔柱中上部、主塔横梁中部的疲劳损伤情况。

二、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土壤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杂散电流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2.2 杂散电流的危害
    2.3 杂散电流的防护措施
    2.4 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杂散电流分析
    3.1 供电方式介绍
    3.2 仿真与分析
        3.2.1 单边供电走行轨-地模型
        3.2.2 双边供电走行轨-地模型
        3.2.3 区外电阻的影响
        3.2.4 排流网模型
    3.3 小结
4 土壤性质对杂散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杂散电流的实验测试
    4.2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4.3 各土壤因素的测量
        4.3.1 土壤湿度
        4.3.2 土壤温度
        4.3.3 土壤孔隙度
        4.3.4 土壤PH值
        4.3.5 土壤含盐量
    4.4 影响杂散电流的土壤因素
    4.5 杂散电流与各土壤因素的关系
    4.6 杂散电流实验与仿真对比分析
    4.7 小结
5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杂散电流的模糊综合评价
    5.1 模糊数学理论介绍
    5.2 因素集
    5.3 权重系数
    5.4 土壤因素的归一化
    5.5 隶属度及评价矩阵
    5.6 计算结果与分析
        5.6.1 权重系数与劣化度
        5.6.2 隶属度与评价矩阵
    5.7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燃煤烟气污染物(SO2/NOx/PM)喷淋-鼓泡法一体化深度脱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我国能源现状
        1.1.2 SO_2、NOx及颗粒物的危害
    1.2 燃煤烟气污染物控制研究现状
        1.2.1 烟气脱硫技术
        1.2.2 烟气脱硝技术
    1.3 燃煤烟气多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研究现状
        1.3.1 氧化法
        1.3.2 催化法
        1.3.3 吸附法
    1.4 基于高温除尘的燃煤烟气污染物一体化控制路线
        1.4.1 高温烟尘过滤技术研究现状
        1.4.2 湿式吸收塔研究现状
    1.5 全系统能效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台介绍
    2.2 喷淋—鼓泡吸收塔设计背景及特点
    2.3 实验方法及过程
        2.3.1 臭氧浓度的测定
        2.3.2 实验步骤
        2.3.3 预实验
    2.4 吸收剂和数据表征方法
        2.4.1 吸收剂种类
        2.4.2 实验数据的表征方式
    2.5 颗粒物的微观表示方法
        2.5.1 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
        2.5.2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臭氧前置氧化的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钙基吸收剂下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2.1 O_3/NO摩尔比的影响
        3.2.2 液气比的影响
        3.2.3 浸液深度的影响
        3.2.4 入口SO_2浓度的影响
    3.3 氨基吸收剂下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3.1 O_3/NO摩尔比的影响
        3.3.2 液气比的影响
        3.3.3 浸液深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淋-鼓泡法氨基下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脱除方式下的颗粒物排放特性
    4.3 颗粒物的成分组成和形态特征
    4.4 运行参数的影响
        4.4.1 SO_2浓度的影响
        4.4.2 液气比的影响
        4.4.3 浸液深度的影响
    4.5 SO_3排放性能测试
        4.5.1 试验过程及方法
        4.5.2 试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气组分对镁基吸附剂吸附SO_3影响的量子化学研究
    5.1 引言
    5.2 量子化学概念
        5.2.1 量子化学基本方程
        5.2.2 密度泛函理论
    5.3 计算方法与分子构型
    5.4 SO_3在MgO(001)表面的吸附
    5.5 O_2的影响
        5.5.1 O_2在MgO(001)表面的吸附
        5.5.2 SO_3在O_2/MgO(001)表面的吸附
    5.6 SO_2的影响
        5.6.1 SO_2在MgO(001)表面的吸附
        5.6.2 SO_3在SO_2/MgO(001)表面的吸附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5000 Nm~3/h燃煤烟气全流程示范工程试验研究
    6.1 背景介绍
    6.2 试验内容及方法
    6.3 设备参数及技术指标
        6.3.1 高温除尘系统
        6.3.2 SCR脱硝系统
        6.3.3 换热系统及臭氧发生器
        6.3.4 喷淋-鼓泡吸收塔及DCS控制系统
    6.4 试验过程
        6.4.1 整体调试和设备运行情况
        6.4.2 长时间连续运行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高温除尘的燃煤烟气污染物一体化控制路线能效综合评价方法
    7.1 引言
    7.2 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
        7.2.1 评价体系的建立
        7.2.2 评价指标的筛选
        7.2.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7.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7.2.5 模糊综合评价
    7.3 能效分析
        7.3.1 能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7.3.2 层次分析法
        7.3.3 多属性模糊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发射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冗余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2.4 系统测试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系统可靠性分析研究
    2.1 发射控制系统组成分析
        2.1.1 系统工作原理和组成
        2.1.2 系统可靠性要求指标
    2.2 系统可靠性分配
        2.2.1 可靠性分配方法
        2.2.2 可靠性分配模型
        2.2.3 部件冗余最优分配
    2.3 冗余分配模型计算
        2.3.1 Markov理论概述
        2.3.2 冗余部件Markov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可靠性的测试分析
    3.1 故障模型分析
        3.1.1 故障分析
        3.1.2 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3.2 测试建模分析
        3.2.1 多信号流图模型
        3.2.2 测试性故障建模分析
        3.2.3 相关性矩阵求解
    3.3 故障测试分析
        3.3.1 故障特征
        3.3.2 测试性参数
        3.3.3 测试选择优化
        3.3.4 测试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飞行器控制设备
        4.1.1 时序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4.1.2 飞行器控制设备失效分析
    4.2 前端测控设备
        4.2.1 前端测控单元硬件设计
        4.2.2 前端测控单元失效分析
    4.3 远端发控设备
        4.3.1 远端发控设备硬件设计
        4.3.2 远端发控设备失效分析
    4.4 发射控制系统组成
        4.4.1 系统整体可靠性预计
        4.4.2 继电器冗余设计分析
    4.5 系统软件设计
        4.5.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可靠性计算和试验验证
    5.1 可靠性计算与仿真
        5.1.1 基于故障树可靠性计算
        5.1.2 仿真分析
    5.2 故障注入分析
        5.2.1 故障注入方法
        5.2.2 故障注入实验
    5.3 系统平台搭建与测试
        5.3.1 系统搭建
        5.3.2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组成部分的可靠性预计
附录B 邻接矩阵
附录C 可达矩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ARCS的初中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ARCS研究现状
        1.4.2 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实验研究法
        1.6.5 模糊综合评价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习动机
        2.1.2 游戏化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觉醒游戏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心流理论
        2.2.4 情境认知理论
3 基于ARCS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
    3.1 游戏化学习现状和需求分析
        3.1.1 调查前期设计
        3.1.2 问卷说明
        3.1.3 注意维度前期分析
        3.1.4 切身性维度前期分析
        3.1.5 自信维度前期分析
        3.1.6 满意度维度前期分析
        3.1.7 可行性分析
    3.2 基于ARCS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3.2.1 主导—主体相结合原则
        3.2.2 深度投入与互动原则
        3.2.3 动机维持原则
        3.2.4 思维导向原则
    3.3 构建基于ARCS游戏化教学模式
        3.3.1 课前阶段—引起注意、自主探究
        3.3.2 课中阶段—游戏驱动、知识内化与迁移
        3.3.3 课后阶段—巩固提升、思维训练
    3.4 基于ARCS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4 基于ARCS的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前期准备
        4.1.1 研究对象分析
        4.1.2 教学内容设计与分析
        4.1.3 学习资源设计
        4.1.4 游戏活动设计
        4.1.5 教学评价设计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变量
        4.2.3 实验研究工具
        4.2.4 实验流程设计
    4.3 游戏化教学模式案例设计与实施
        4.3.1 引导—发现式游戏化案例设计
        4.3.2 情境—陶冶式游戏化案例设计
        4.3.3 技能—建构式游戏化案例设计
    4.4 游戏化教学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5 实施效果分析
    5.1 模糊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5.1.1 确定评价对象与范围
        5.1.2 建立确定评价指标集U
        5.1.3 构建判断矩阵
        5.1.4 确定多层次评价指标权重的特征向量Y
        5.1.5 构造模糊评价矩阵R
        5.1.6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S
    5.2 评价效果分析与反馈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2.1 理论维度
        6.2.2 实践维度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线上教学的需求以及仿真模拟的优势
        三、课程改革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概念
        二、物理概念
        三、物理抽象概念
        四、PHET仿真模拟的介绍
    第二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仿真模拟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PHET仿真模拟的特点
    第二节 PHET仿真模拟应用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优势
        一、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仿真模拟应用在抽象概念教学上的优势
    第三节 应用PHET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实践分析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二、线上教学实践分析
第四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第二节 基于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流程
    第三节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基本现状的调查
        一、问卷编制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七、课后作业
    第五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五、教学流程
        七、课后作业
第五章 实践研究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教学实践的准备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PHET仿真模拟程序的准备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四、教学设计的制作准备
        五、教学实践条件的准备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过程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
        二、线上教学实践
    第三节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工具的准备
        一、调查问卷
        二、学生访谈
        三、教师访谈
    第四节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一、师生对物理抽象概念教与学的态度
        二、学生对仿真模拟的认识
        三、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优势
        四、PHET仿真模拟在线上教学的优势
        五、师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认可程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学生应用仿真模拟学习,能增强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教师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有效解决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
        三、在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弥补实验缺失的问题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专着
    三、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PHET仿真模拟实验截图
    附录二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
    附录三 课堂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现状的调查数据分析
    附录四 线上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
    附录五 学生对仿真模拟实验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态度的调查
    附录六 学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概念教学态度的调查数据分析
致谢

(7)虚拟现实环境下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虚拟现实用户行为的研究现状
        1.3.2 用户交互行为的研究现状
        1.3.3 阅读用户行为的研究现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虚拟现实阅读的相关概念
        2.1.1 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及特征
        2.1.2 虚拟现实阅读的内涵
        2.1.3 虚拟现实阅读的特征
    2.2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相关概念及特征
        2.2.1 人机交互的内涵
        2.2.2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的内涵
        2.2.3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的特征
    2.3 虚拟现实用户交互行为的相关理论
        2.3.1 人机交互过程理论
        2.3.2 活动理论
        2.3.3 分布式认知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3.5 视觉感知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过程机理分析
    3.1 虚拟现实阅读交互体验的组成要素
        3.1.1 虚拟现实阅读交互主体要素
        3.1.2 虚拟现实阅读交互系统要素
        3.1.3 虚拟现实阅读交互功能要素
        3.1.4 虚拟现实阅读信息内容要素
        3.1.5 虚拟现实阅读交互界面要素
        3.1.6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要素模型
    3.2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环境
        3.2.1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的虚拟环境
        3.2.2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的现实环境
        3.2.3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环境结构模型
    3.3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过程分析
        3.3.1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过程的感知层
        3.3.2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过程的系统层
        3.3.3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过程的行为层
    3.4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人机交互行为动机
        3.4.1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信息需求
        3.4.2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需求
    3.5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过程机理系统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特征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虚拟现实阅读体验中的用户交互行为
        4.2.1 虚拟现实阅读中的用户交互
        4.2.2 虚拟环境的体验和探索
    4.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3.1 混合研究方法
        4.3.2 前测
        4.3.3 受试者
        4.3.4 实验素材与设备
        4.3.5 实验过程
    4.4 用户交互行为特征的量化分析
        4.4.1 数据采集与处理
        4.4.2 用户交互行为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基于K-means算法的聚类分析
        4.4.4 不同类型用户交互行为特征的差异化分析
    4.5 用户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4.5.1 访谈对象的选取
        4.5.2 访谈过程与资料整理
        4.5.3 编码过程与结果
        4.5.4 用户交互行为特征分析
    4.6 讨论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虚拟现实用户交互行为影响因素及概念模型
        5.2.1 技术接受模型
        5.2.2 感知信息度和感知交互度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5.2.3 用户交互意愿的影响因素
        5.2.4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行为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5.3 研究设计
        5.3.1 实验设计
        5.3.2 问卷设计
        5.3.3 实验过程与数据收集
    5.4 数据结果
        5.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2 模型与假设检验
        5.4.3 基于性别的多群组分析
        5.4.4 基于交互方式的多群组分析
    5.5 讨论分析
        5.5.1 感知信息度对用户交互的影响
        5.5.2 感知交互度对用户交互的影响
        5.5.3 感知愉悦度对用户交互的影响
        5.5.4 感知有用性对用户交互的影响
        5.5.5 感知易用性对用户交互的影响
        5.5.6 用户性别的调节作用
        5.5.7 不同交互方式的调节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效果评价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评价指标构建
        6.2.1 评价指标构建的理论依据
        6.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3 问卷设计与前测
        6.2.4 正式测量与评价指标构建
    6.3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6.3.1 构建评价层次模型
        6.3.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6.3.3 指标权重与一致性检验
        6.3.4 基于FEC的综合评价
    6.4 验证分析
        6.4.1 实验设计与数据获取
        6.4.2 评价过程与结果
        6.4.3 评价结果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的创新服务策略
    7.1 创新服务策略问题的提出
    7.2 虚拟现实阅读人机交互系统的服务策略
    7.3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交互体验的服务策略
    7.4 虚拟现实阅读用户的信息素养引导策略
    7.5 虚拟现实阅读产品创新的服务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企业理化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 ——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1 实验室安全风险基本概念
        2.1.1 企业实验室安全风险
        2.1.2 实验室安全管理风险因素
    2.2 实验室质量管理风险基本概念
        2.2.1 实验室质量管理
        2.2.2 实验室质量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2.3 实验室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2.4 国内外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4.1 国外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4.2 国内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1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特点及评价内容
        3.1.1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特点
        3.1.2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评价内容
    3.2 基于5S评估理论的失效模式识别
        3.2.1 5S评估理论基本概念
        3.2.2 潜在失效模式执行5S识别
    3.3 基于FMEA理论的理化实验室风险评价方法
        3.3.1 传统FMEA法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
        3.3.2 利用TOPSIS改进后的FMEA法计算步骤
    3.4 企业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第四章 Y测试中心风险评价
    4.1 Y测试中心基本概况
    4.2 风险评价失效模式识别
        4.2.1 安全管理潜在失效模式识别
        4.2.2 质量管理潜在失效模式识别
    4.3 失效模式模糊评价
        4.3.1 建立专家模糊评价集
        4.3.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3.3 失效模式排序结果
    4.4 Y测试中心风险对策及建议
        4.4.1 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4.4.2 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4.4.3 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策略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实验室风险评价失效模式O、S、D评价等级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实验室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基于可拓理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实要求
        1.1.2 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亟待补充完善的需求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德尔菲法
        1.4.2 文献阅读法
        1.4.3 书面测验法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核心素养
        2.1.1 核心素养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2 核心素养评价
        2.2.1 核心素养评价
        2.2.2 核心素养评价观
        2.2.3 核心素养评价的方向
        2.2.4 教学评价的几种实现工具
    2.3 可拓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及权重分析
    3.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3.2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3.2.1 评价指标的设定依据
        3.2.2 评价指标的设定
        3.2.3 二级评价指标的关键成分及数据收集
    3.3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权重分析
        3.3.1 常见指标权重分析的方法
        3.3.2 本文权重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3.3.3 权重分析
    3.4 权重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3.5 基于可拓理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3.5.1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等级集
        3.5.2 经典物元、节域物元、评价物元
        3.5.3 双距
        3.5.4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3.5.5 关联度计算
第四章 案例及评价结果分析
    4.1 评价量表及数据
    4.2 可拓评价过程
        4.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等级
        4.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节域经典域
        4.2.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待评物元
        4.2.4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关联度
    4.3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实验探究与访谈

(10)东塔悬索桥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桥梁健康监测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概述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健康监测与评估研究国外发展情况
        1.4.2 健康监测与评估的国内发展情况
    1.5 尚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东塔悬索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模型的验证
    2.1 Midas Civil的概述及作为建模工具的原因
        2.1.1 Midas Civil的概述
        2.1.2 Midas Civil作为建模工具的原因
    2.2 东塔悬索桥工程慨况
        2.2.1 工程概况
        2.2.2 荷载标准
    2.3 东塔悬索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2.3.1 计算荷载及截面性质参数
        2.3.2 Mida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 东塔悬索桥成桥荷载实验与有限元模拟对比
        2.4.1 成桥实验概述
        2.4.2 成桥实验说明
        2.4.3 实验内容
        2.4.4 实验和模拟数据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塔悬索桥静力仿真分析及健康监测方案
    3.1 东塔悬索桥静力特性分析以及监测方案的确立
        3.1.1 东塔悬索桥监测项目
        3.1.2 位移监测方案的确定和仿真模拟分析
        3.1.3 应力监测方案确定和仿真模拟分析
        3.1.4 内力监测方案确定与模拟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对东塔悬索桥健康监测研究
    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2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及其特点
    4.3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3.1 明确对象并选择有关因素
        4.3.2 建立层次结构
        4.3.3 建立每层之间比对的判断矩阵
        4.3.4 计算每层的权重值
        4.3.5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4.4 层次分析法在东塔悬索桥中的应用
        4.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4.2 准则层指标判断矩阵的构建和权重计算:
        4.4.3 层次分析法对东塔悬索桥各个部件确权总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东塔悬索桥的健康状态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5.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
    5.4 东塔悬索桥健康状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5 东塔悬索桥健康状态模糊综合评价具体步骤
        5.5.1 东塔悬索桥二级指标层指标评价
        5.5.2 东塔悬索桥一级指标评价
        5.5.3 总目标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
    各层指标打分表
附录 B 模糊综合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四、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土壤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特性研究[D]. 陈旺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燃煤烟气污染物(SO2/NOx/PM)喷淋-鼓泡法一体化深度脱除研究[D]. 司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飞行器发射控制系统高可靠设计与实现[D]. 王庆.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ARCS的初中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杨家腾.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D]. 卢忠南.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6]一种开放式智能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与初步实践——基于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调研[J]. 黄世娟,黄品文,鲍伟成,魏东. 科技与创新, 2020(24)
  • [7]虚拟现实环境下阅读用户交互行为研究[D]. 王铎. 吉林大学, 2020(03)
  • [8]企业理化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 ——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例[D]. 王伟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可拓理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研究[D]. 杨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东塔悬索桥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D]. 赵晟棋.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模糊综合评价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