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冷冻过​​程热物理性质研究进展

食品冷冻过​​程热物理性质研究进展

一、食品冷冻过程中热学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李阳[1](2021)在《基于单甘油酯和茶皂苷的多相结构化油脂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如人造奶油、起酥油等)的分提、酯交换、氢化或上述联合改性等传统加工过程导致其中含有大量饱和甚至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风险。因此,通过不同策略开发绿色、安全、健康、稳定的新型结构化油脂,近年来已成为食品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课题利用天然小分子茶皂苷(Tea saponin,TS)的界面自组装能力与单甘油酯(Monoglyceride,MAG)的结晶颗粒吸附作用,构建了多相结构化油脂体系(油泡沫、乳液凝胶、充气型乳液凝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探讨了其体相、界面行为与宏观功能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为非氢化、零反式及低饱和脂肪酸新型结构化油脂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MAG浓度变化(3 wt%-11 wt%)对油泡沫(油-气两相)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的影响,并重点探索了油泡沫在搅打充气过程中的性质及界面稳定机理演变。研究发现,即使在3%MAG浓度下,也能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G’为104Pa)、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高起泡率(近190%)的油泡沫,其稳定主要依赖于MAG晶体充当Pickering颗粒不可逆吸附在气泡周围发挥界面效应。此外,油泡沫性能与起泡能力均随MAG浓度的增加而显着改善。搅打前期剪切诱导的界面晶体部分聚集有助于形成坚固的泡沫网络结构,赋予油泡沫细腻、光滑质地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但过度搅打将引发相邻气泡间的晶体桥接,造成油-气界面晶体吸附层结构部分破坏,气泡合并、破裂,进而导致起泡率降低、气泡尺寸增大、泡沫外观质量下降。(2)基于天然两亲性小分子茶皂苷(TS)的界面纤维化自组装和MAG的结晶颗粒吸附作用,通过简单的分散乳化法获得了TS-MAG复合乳液/乳液凝胶(油-水两相),并通过不同纳微尺度表征结合光谱学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显示,复合体系表现出MAG浓度依赖性行为。适量MAG(1 wt%-3 wt%)时,复合体系表现出比单独TS明显提升的乳化能力,形成的乳滴粒径更小,乳液凝胶网络结构更加致密,进而赋予更高的机械强度(G’可达104Pa)、良好的触变回复性(70-90%)和热响应能力。此时TS界面纤维膜与晶体颗粒吸附在油-水界面协同共存且存在氢键等相互作用力,界面张力降低作用和油相胶凝增强作用的相结合。在较高的MAG浓度(4 wt%-5 wt%)下,MAG与TS发生竞争性吸附,油水界面开始由MAG结晶颗粒稳定主导,导致弱弹性界面结构,以及随后形成的体系凝胶强度变弱,外观质量和稳定性均显着下降。(3)利用构建的新型结构化油脂油凝胶、油泡沫取代棕榈油,探究和评估了它们在冷冻充气乳液中的应用特性。结果表明,油凝胶半取代棕榈油时可获得适宜的部分聚结率(50%),可赋予冷冻充气乳液理想的膨胀率(45%)、硬度(750 g)以及融化特性。油凝胶全取代形成的乳液同样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分层稳定性,但得到的冷冻充气乳液整体质构性能有所降低。油泡沫全取代冷时,冷冻充气乳液的质量性能均不理想。其过度的脂肪球聚结(聚结率83%)下形成的脂肪球大块团聚体使之与气泡界面及乳滴之间均缺乏相互作用,无法形成交联缠绕的脂肪球网络结构,导致气泡不能有效充入,膨胀率低(17%)、冰晶大而不规则以及融化性能差。(4)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了油水相体系中表现出协同作用的TS和MAG用于制备不同油相含量的TS(1 wt%)–MAG(1 wt%)复合充气型乳液凝胶(油-水-气三相)的能力和在食品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油相含量的降低,充气型乳液凝胶起泡性增加,泡沫稳定性降低。高油相含量(60 wt%和75 wt%)下,TS-MAG复合充气型乳液凝胶细腻、硬挺,呈搅打奶油状,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G’可达约103Pa)和良好的泡沫稳定性。低油相含量时虽然起泡率高(71%),但因气泡无法被有效保护,储存时气泡易破裂粗化。因气泡稳定主要依靠油滴在界面紧密堆积形成坚固的包围厚层,因而乳液泡沫强度和稳定性均可通过油滴的填充密度来调节。

孙圣麟[2](2021)在《脂肪酸类型与淀粉来源对复合物结构和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是人类膳食中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其消化性能的调控对膳食营养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淀粉与脂质形成的复合物被认为是第五类抗性淀粉(RS),能够显着提高淀粉的抗消化性能,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结构和消化性能已被广泛研究,但关于脂质及淀粉结构对复合物多尺度结构和消化性能调控机制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脂肪酸(FA)作为脂质配体,系统研究了FA类型、淀粉来源及脱支程度对复合物多尺度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影响,以期通过改变FA及淀粉结构构建消化性能可调控的复合物,为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玉米淀粉(MS)为原料,探究了不同类型FA对复合物精细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FA复合物均显示V-型结晶结构,FA与MA之间的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增强,但不同类型FA与MS形成的复合物呈不同的V6型多形体。由链长为14个碳的FA所得复合物具有最高的RS含量(26.31%)且热稳定性较好,而由链长为10个碳的FA所得复合物的慢消化淀粉(SDS)含量最高(28.99%),其直链淀粉单螺旋呈无序排列。与其它FA相比,链长为10-14个碳的FA与MS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明显增强,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较多长程有序结构(相对结晶度:14.14%-16.72%)。链长为18个碳的FA与MS的直链淀粉螺旋结构呈不完全结合状态,其羧基基团充分暴露于直链淀粉螺旋结构之外。与链长为18个碳的饱和FA相比,不饱和FA与MS具有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RS含量和SDS含量显着提高。(2)以链长为14个碳的肉豆蔻酸(MA)为配体,以MS、蜡质玉米淀粉(WS)、高直链玉米淀粉(HMS)、大米淀粉(Ri S)、木薯淀粉(CS)和马铃薯淀粉(PS)为原料,考察了不同来源淀粉与MA之间的复合行为及复合物的消化性能。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包合能力与复合物复合程度密切相关;HMS-MA复合物的复合程度最高,MS-MA复合物次之,而WS-MA复合物的复合程度最低。MS-MA和HMS-MA复合物的RS含量和结构有序度显着高于其它复合物,而WS-MA和Ri S-MA复合物的RS含量和结构有序度较低。MS和HMS与M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其它淀粉更强,两者复合物均含有与直链淀粉螺旋结构复合程度较小的MA分子,且MA分子的羧基基团充分暴露于直链淀粉螺旋结构之外。WS-MA和PS-MA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较低,MA分子主要以物理嵌入形式存在于直链淀粉螺旋结构外部;CS-MA复合物中物理嵌入的MA含量最高且其与CS的结合力较强。直链淀粉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支链淀粉侧链平均链长以及聚合度6-12链段和25-36链段的相对含量均会影响其与M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3)为提高复合物的抗消化性,采用普鲁兰酶对MS进行脱支修饰,探讨了脱支程度对MS-MA复合物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支程度增大,复合物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增加,α-1,6-糖苷键相对含量呈降低趋势,表观结构逐渐由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脱支修饰显着增加了复合物的RS含量,但SDS含量显着降低;其中,MS6 h-MA复合物的RS含量最高(33.41%),SDS含量最低(2.08%)。脱支修饰增强了MS与MA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明显提高了复合物的长程分子有序度;但导致复合物的热稳定性降低,短程分子有序度显着下降。此外,MS6 h-MA复合物的长程(相对结晶度:19.92%)和短程分子有序度以及复合程度较其它脱支淀粉-MA复合物更高。(4)为进一步提高复合物的抗消化性,以低(MS1 h)和高(MS6 h)脱支程度淀粉为原料,探究了不同类型FA与脱支淀粉形成的复合物精细结构及其消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FA与脱支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均呈V6III-型和B-型结晶的混合结构。复合物的形成大幅提高了脱支淀粉的长程分子有序度,但显着降低了其短程分子有序度。与不饱和FA相比,饱和FA与不同脱支程度淀粉之间均具有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其能够明显提高脱支淀粉的热稳定性。MS1 h-FA复合物的复合程度较低,FA分子主要以物理嵌入形式存在于淀粉基质中;而MS6 h-FA复合物的复合程度较高,FA分子与直链淀粉螺旋结构主要呈弱结合状态,其烃链进入到螺旋结构的程度较小。MS1 h-FA和MS6h-FA复合物的RS含量和长程结构有序度均随FA链长的增加而显着提高,MS6 h-FA复合物的增幅较大,RS含量和相对结晶度最高分别为38.90%和24.23%,而MS1 h-FA复合物的RS含量和相对结晶度最高分别为35.74%和21.79%;FA不饱和度对复合物RS含量和长程结构有序度影响较小。

孟杰[3](2021)在《沙蒿籽胶对马铃薯淀粉和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蒿籽胶作为一种食品改良剂,可有效地改善马铃薯淀粉制品的回生现象,改良口感,本文旨在研究沙蒿籽胶对马铃薯淀粉和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内在相互作用,以及确定合适的沙蒿籽胶添加量。首先探究了沙蒿籽胶的提取工艺优化;然后分别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的沙蒿籽胶处理对马铃薯淀粉凝胶、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及马铃薯淀粉-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影响;并分析沙蒿籽胶对凝胶的热学性能、微观结构、质构特性、凝胶强度、保水性、流变性能、化学作用力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采用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提取沙蒿籽胶,利用正交试验得出最高得率,并且确定最优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质构仪、流变仪等对凝胶的各项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40,温度50℃,时间1.5 h,其得率高达20.7%;添加沙蒿籽胶后马铃薯淀粉凝胶的糊化起始温度和糊化终止温度升高,焓值ΔH增大;微观结构观察表明添加较低水平(0.1~0.5%)沙蒿籽胶量的淀粉糊网络结构越来越致密,孔洞分布均一,空隙较小;同时观察淀粉糊的质构特征发现硬度、弹性等均增大;动态流变实验表明,在较低水平(0.1~0.5%)沙蒿籽胶添加量下,G′、G″值明显升高,马铃薯淀粉糊的粘弹性提高,tanδ值明显降低,随后在较高水平(1.0%)沙蒿籽胶添加量下,G′、G″值显着下降;静态流变实验表明,添加沙蒿籽胶处理的马铃薯淀粉均为假塑性流体,并且淀粉糊稠度系数K增大,流体指数n减小,沙蒿籽胶添加量为0.3%的马铃薯淀粉糊,触变环面积减少,体系的剪切稳定性提高。沙蒿籽胶添加量为0.5%可提高马铃薯淀粉和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保水性,并且提高凝胶强度,使其硬度、弹性、内聚性、胶着度达到最大;随着沙蒿籽胶添加量的增多,凝胶的白度值有所下降;凝胶的化学作用力结果表明,所有的处理组中,疏水相互作用贡献最大,氢键次之,离子键最少,其中沙蒿籽胶添加量为0.5%的化学作用力较高,进一步分析凝胶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结果显示,沙蒿籽胶的加入促进α向β转变,使得凝胶形成更多的网络结构。不同沙蒿籽胶添加量在羊肉香肠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期的延长香肠的保水性有所下降,但0.5%处理组降低缓慢,并且该处理组的香肠弹性、内聚性、胶着度、咀嚼度、回复性最大,在贮藏第5天时,硬度增加了9.03%,较不加胶处理组的25.5%低,因此沙蒿籽胶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抑制马铃薯淀粉香肠的回生现象。

张彦[4](2021)在《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文中认为自然环境的不断污染和石油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可降解的天然生物质材料和清洁的新型能源的采集与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轻便微型的可穿戴能源和传感电子器件已成为了研究的一大热点。纤维素是一种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以纤维素为材料制造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具有安全无毒、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和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本研究以杨木为原料制备纤维素纳米晶体(CNC),并对木质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制备氰乙基纤维素(CEC),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分别制备CNC/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CEC/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复合纤维膜。探讨了纺丝液浓度对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组装两种纳米复合纤维膜制备纤维素基TENG,考察了 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对TENG电学性能和过滤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CEC/PVDF纺丝液进行静电混纺,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并考察了摩擦自供电传感器对压力和风力的传感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传感器正极-CNC/Zein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研究不同纺丝液浓度对CNC/Zein纳米复合纤维膜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纺丝液浓度的增加,纺丝液的粘度不断升高、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纺丝浓度增加到28wt%时,纺丝液出现凝胶化现象而无法电纺。当纺丝液浓度为22 wt%时,CNC/Zein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最优,呈棒状结构,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70 nm。在纳米复合纤维中CNC和Zein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有部分氢键存在。CNC/Zein纳米复合纤维膜的热稳定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略有提高,但整体变化不大。(2)传感器负极-CEC/PVDF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通过对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制备CEC,利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了 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膜,探讨CEC的添加和纺丝液浓度对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C的加入会提高纺丝液的粘度和电导率,并且提高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的表面粗造度和疏水性。纺丝液的粘度和电导率随着纺丝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12wt%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最优,纤维直径为1.89 μm。在纳米复合材料中CEC和PVDF以物理键结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并且随着纺丝液浓度的增加纳米复合纤维的热稳定变化不大。此外,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的水接触角随着纺丝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6wt%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的接触角最大,达到143.8°。(3)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对CNC/Zein纳米复合纤维膜和CEC/PVDF纳米复合纤维膜进行组装制备了纤维素基TENG,在此基础上,通过对9wt%和1 2wt%的CEC/PVDF纺丝液进行混合静电纺丝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的自供电传感器。探讨纺丝液浓度对TENG的电学性能、颗粒过滤性能和甲醛过滤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多级结构对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压力和风力传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纤维直径的降低和纤维粗糙度的增加都可以提高TENG的电学输出性能,并且摩擦频率也可以提高TENG的电学性能。6wt%的TENG电学性能最好,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分别为3.30 μA和10.01 V。12wt%的TENG过滤效果最好,过滤效率和压降分别为98.84%和50 Pa。TENG的甲醛过滤效率随着甲醛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在低浓度0.25 mg/m3的条件下甲醛过滤效率最好,达到92%。混合静电纺丝制备的自供电传感器具有纤维-波浪-拱形的三级结构,该结构可以有效的检测压力和风力大小。

陶春生[5](2020)在《高膳食纤维马铃薯面条的品质影响机理及机械化加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主食化及提高面条等主食的营养保健功能是当前食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论文主要研究膳食纤维和马铃薯粉对小麦面条的品质影响机理和机械化加工方法。将不同比例的麦麸添加到小麦面条和马铃薯面条中,研究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糊化特性及热学特性,分析膳食纤维及马铃薯粉对面条品质影响的机理;测试面条的质构特性、蒸煮特性、感官评价并对面条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分析麦麸膳食纤维及马铃薯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利用挤压法进行高膳食纤维马铃薯面条的机械化加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麦麸膳食纤维对鲜湿小麦面条品质的影响。将挤压改性麦麸膳食纤维和不同粒度(0.096、0.12、0.18、0.38 mm)的麦麸粉分别与高筋面粉以不同比例混合并制成鲜湿面条,其中挤压改性麦麸膳食纤维和不同粒度的细麦麸粉的添加量分别为混合粉质量的2%、4%、6%、8%。结果表明,麦麸膳食纤维能较好的改善面条的硬度、胶粘性等质构特性参数;明显增加了面条的吸水率,减少了面条的蒸煮损失率;挤压改性麦麸膳食纤维明显增加了面条的麦香味,细麦麸粉也改善了面条的食味,但两者皆降低了面条的色泽和光滑性;细麦麸粉的粒度越小,对面条品质改善的效果越明显。研究表明,当添加6%-8%的挤压改性麦麸膳食纤维或120目细麦麸粉时,鲜湿面条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品质。2、分析了马铃薯全粉对小麦面条品质的影响及机理。添加5%、10%、15%、20%、25%、30%的马铃薯全粉到小麦粉中,制成马铃薯全粉面条。结果表明,面团的峰值粘度、最低粘度及最终粘度等糊化特性参数降低,面条表观粘性下降;面团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增加,面条硬度增加而弹性变小;面团中自由水含量减少、半结合水含量增加,面条的吸水率增加;面筋网络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破坏,面条蒸煮损失率和断条率增加;面条色泽和光滑性下降,但食味得到改善。研究表明,添加不超过20%的马铃薯全粉时,马铃薯全粉面条品质可以被接受,添加15%时综合评价分最优。3、分析了马铃薯淀粉对小麦面条品质的影响及机理。添加5%、10%、15%、20%、25%、30%的马铃薯淀粉到小麦粉中,制成马铃薯淀粉面条。结果表明,面团的峰值粘度、最低粘度及最终粘度等糊化特性参数上升,面条表观粘性上升;面团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降低,面条硬度增加而弹性变大;面团中自由水含量增加、半结合水含量减少,面条的吸水率增加;面筋网络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破坏,面条蒸煮损失率和断条率增加;面条色泽和光滑性上升,但面条食味变差。研究表明,添加不超过20%的马铃薯淀粉时,马铃薯淀粉面条品质可以被接受。4、将麦麸膳食纤维和马铃薯粉加入小麦粉制备了高膳食纤维的马铃薯面条,分析了麦麸添加量对马铃薯面条品质的影响及机理。将经过粉碎机粉碎后,过120目标准筛获得的细麦麸粉分别以2%、4%、6%、8%的添加量加入到添加量为20%的马铃薯全粉和淀粉面条中。结果表明,面团的峰值粘度、最低粘度及最终粘度等糊化特性参数降低,面条表观粘性下降;面团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增加,面条硬度增加而弹性变小;面团中自由水含量减少、半结合水含量增加,面条的吸水率增加;面筋网络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破坏,面条蒸煮损失率增加;面条色泽和光滑性下降,但明显增加了麦香味。研究表明,添加6%左右的120目麦麸时,马铃薯全粉面条的综合品质较好;添加6%-8%左右120目麦麸时,马铃薯淀粉面条的综合品质较好。5、采用螺旋输送和磨盘挤压结合的方法,探索了机械化加工高膳食纤维马铃薯面条的工艺途径。对米粉挤出机进行改进设计,对设计的挤出机进行运动仿真,并利用挤出机制作添加20%马铃薯全粉以及添加了 20%马铃薯全粉和6%麦麸粉的马铃薯全粉面条。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挤出机能降低加工过程中的速度和压力。与压延法相比,挤压法能提高马铃薯全粉面条的硬度、胶粘性、内聚力等质构特性参数;能改善面筋网络结构,降低蒸煮损失率和面条断条率;能改善面条的食味和光滑性,但降低了面条的色泽。利用改进的挤出机进行麦麸的挤压改性及粉碎、面条的加工一体化操作是可行的。

蒋龙伟[6](2020)在《儿茶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玉米醇溶蛋白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化资源的减少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基于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材料替代塑料已成为包装领域的研究热点。玉米醇溶蛋白(Zein)是从玉米胚乳中获得的生物材料,易于成膜。然而,天然Zein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限制,成膜后机械性能、阻隔性能、抗氧化性等普遍低于塑料膜材料,不能承受工业生产加工,且纯粹的天然材料功能性有限,这些都限制其应用。儿茶素是一种植物多酚类物质,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环糊精(CDs)是由D-吡喃型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一类环状低聚麦芽糖,具有一个环外亲水、环内疏水且有一定尺寸的锥形立体手性空腔,这种环状结构和空腔可以包络不同的化合物,被包络的化合物成为客体,环糊精成为主体。现有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制备通常采用干燥溶剂法,由于溶液中溶剂的量很大,所以干燥通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导致较高的能源消耗,长期高温干燥将导致包合物碳化和热降解。此外,制备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为微米级,较大的尺寸对其应用造成限制。环糊精包合物具有较好的结晶性,对于儿茶素/β-CD包合物结晶度的提高也鲜有研究。因此,亟需低能耗、环保、高效率、尺寸和结晶度可控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制备方法。纤维素纳米晶(CNCs)具有可再生性、高强度和低成本的特点。由于CNCs的内部结构中分子链排列致密,具有很高的结晶度,使其具有优越的机械性能,在复合材料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常用的酸解法和机械法制备具有许多缺点,如环境污染以及能耗高等,所以亟需环保高效的制备方法。本论文制备了儿茶素/β-CD包合物并对其粒径及结晶度进行调控,以期作为Zein的添加相,制备缓释型Zein抗氧化包装膜,研究了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对Zein膜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以CNCs为增强相,研究其对复合膜理化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及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儿茶素/β-CD包合物,从而提高儿茶素的抗氧化稳定性,并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相溶解度法、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进行分析。相溶解度研究结果表明儿茶素和β-CD以1:1的摩尔比例形成包合物。FT-I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儿茶素与于β-CD通过分子内氢键形成稳定的包合物。DSC和SEM的结果也证实了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形成。XRD分析结果显示儿茶素/β-CD包合物形成了新的固体晶相。儿茶素被有效的保护通过封装在β-CD的空腔内,封装后提高了儿茶素的抗氧化稳定性。除此之外,随着温度的升高,儿茶素从包合物中的释放速率也随之增加。(2)采用冷却沉淀法制备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儿茶素和β-CD以1:1的摩尔比例制备包合物,使用少量乙醇作为沉淀剂,4℃环境下诱导儿茶素/β-CD包合物成核并生长。结果表明:儿茶素/β-CD包合物颗粒的粒径随冷却时间(0-16 h)和β-CD浓度(10-14 mM)的增大而增大。在4℃环境下包合物经16 h生长,平均粒径为195±4.5 nm(10 mM)、336.8±8.8 nm(12 mM)、438.6±6.8 nm(14 mM),PDI均小于0.4,说明纳米颗粒在溶液中分散性较好。制备包合物的溶液浓度对包埋率的影响不显着(p>0.05),负载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浓度对总回收率的影响显着(p<0.05),得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室温自然干燥、冷冻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结晶结构和结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干燥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XRD图谱为弥散型的非晶馒头峰,干燥后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XRD图谱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晶,呈现典型的结晶结构,说明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结晶结构是在干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又研究了干燥过程中的其他条件(相对湿度、干燥时间、干燥温度)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结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结晶度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4/40℃温度循环干燥能够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得结晶度提高。相对湿度21%,4/40℃温度循环干燥12/12 h,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结晶度超过70%。干燥后的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97.3±2.5 nm、PDI为0.312±0.041,表明干燥对纳米颗粒的粒径影响较小,颗粒仍可较好的分散到溶液中。(3)为提高制备效率,采用乙醇沉淀法制备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考察了制备条件:β-CD浓度、非溶剂乙醇的用量和乙醇滴加速度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β-CD浓度2 mM、乙醇用量4倍溶液体积、乙醇滴加速度2 mL/min时,制备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和PDI分别为139.9±1.6 nm和0.174±0.01,当β-CD浓度10 mM、乙醇用量12倍溶液体积、乙醇滴加速度2 mL/min时,制备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和PDI分别为149.5±4.9 nm和0.209±0.012。FT-IR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儿茶素与β-CD通过分子内氢键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与β-CD和儿茶素/β-CD物理混合物相比,乙醇沉淀法制备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吸热峰向高温移动、焓值增加,说明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比β-CD和儿茶素/β-CD物理混合物的热稳定性更好。(4)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将乙醇沉淀法制备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悬浮液直接作为溶剂溶解Zein,采用流延法制备Zein膜,该工艺方法环保、简便,乙醇沉淀法制备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粒在醇水溶液中无需干燥。考察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悬浮液的体积分数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悬浮液的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增强,当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悬浮液的体积分数达到100%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12.49±0.27 MPa,断裂延伸率为4.5±0.16%,拉伸强度和断裂延伸率分别是未添加纳米颗粒的Zein膜的5.5倍和3倍。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对膜的溶解性影响不显着(p>0.05),随添加量的增加溶胀度的显着降低(p<0.05),阻隔性能得到明显改善(p<0.05)。与儿茶素/Zein膜相比,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膜的抗氧稳定性提高。由于儿茶素在β-CD的空腔中与其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使得儿茶素在Zein膜中能够获得缓慢释放的效果,使其活性能够保持较长时间。SEM结果表明,与单纯的Zein膜相比,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膜表面相比更加平整。XRD结果表明,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添加后,Zein膜的XRD图谱仍然有两个衍射峰,并且衍射角度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添加并未改变Zein膜的结晶结构。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复合膜具有优异的热封性,可用于液体商品的包装。(5)为进一步提高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膜的性能,制备了CNCs/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粒/Zein膜。微晶纤维素通过干法酯化和超声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CNCs,酯化反应不需要溶剂,具有低成本、易于纯化和环保的优点。制备的CNCs直径14 nm、长度180 nm、结晶度高达82.86%。考察CNCs添加量0-8%(按Zein的质量计)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延伸率随CNCs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CNCs添加量为6%和4%时,抗拉强度和断裂延伸率分别达到最大,抗拉强度达到31.14±1.24 MPa、断裂延伸率达到5.2±0.1%,复合膜的阻隔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溶解度和溶胀度也随CNCs添加量的增大而显着降低(p<0.05)。

刘文韬[7](2020)在《可可脂结晶机制及其分馏物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可脂作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晶行为的固体脂肪,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然而由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可可脂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起霜”现象,严重影响产品的品质。因此,本实验重点研究起霜现象的形成机制并力求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首先,研究在不同的结晶阶段可可脂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且探讨化学成分与晶体的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可可脂的动态结晶行为。之后,通过研究不同的加工手段制作的可可脂产品在储存过程中晶体特性的变化,阐明了可可脂产品的起霜机理。最后,利用从可可脂中分馏出的高熔点馏分作为抑制剂,延缓可可脂产品起霜现象的出现。另外,还尝试将分离高熔点分馏物后剩余的组分(即低熔点分馏物)添加到凝胶油中,从而制作一种可以替代人造起酥油的油凝胶,提高可可脂的利用价值。实验结果表明:(1)根据晶体生长方式的不同,可可脂的结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诱导阶段、初级结晶阶段和次级结晶阶段。在初级结晶阶段,晶体中含有大量的1,3-二棕榈酰基-2-油酰基甘油(POP),1-棕榈酰基-2-油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POSt),1,3-二硬脂酰基-2-油酰基甘油(StOSt)和三硬脂精(StStSt)。结晶过程中POP的相对含量从12.08%增加到29.84%,StOSt和StStSt的相对含量分别从37.11%减少到20.21%和从4.86%减少到0.19%。晶体的熔点从57.4℃降至33.1℃。在诱导和初级结晶阶段,晶体多态性为β’-Ⅲ型和β’-Ⅳ型。当进入次级结晶阶段时,多态性从β’-Ⅲ型或β’-Ⅳ型转变为β型。(2)调温程序是影响可可脂产品结晶特性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充分的调温程序可以使可可脂产品均匀地结晶,不同位置的晶体在结晶特性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当的调温程序会导致可可脂产品外部的结晶速率大于内部,从而导致低熔点甘油三酯更多地集中在可可脂产品的内部。由于内外部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可可脂产品内部的脂肪在多态性、硬度、结晶度和熔化点方面与外部明显不同。储存过程中低熔点甘油三酯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由产品内部逐渐向外部迁移,并伴随着由β’-Ⅳ型到β-Ⅵ型的多态性转变和白霜的形成(出现起霜现象)。(3)添加高熔点分馏物明显延缓了可可脂起霜现象的发生。添加9%高熔点分馏物的可可脂样品在60天内未发生明显的起霜现象。高熔点分馏物显着提高了可可脂晶体网络的密度,从而使产品具有更高的硬度、熔化点和结晶度。(4)油凝胶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0.42%71.25%)明显高于人造起酥油(38.08%)。随着可可脂低熔点分馏物含量的升高,油凝胶的硬度、固体脂肪含量和粘弹性不断增大。低熔点分馏物形成的晶体表现出两种多态性,分别为β型和β’型。β型晶体的含量随可可脂低熔点分馏物含量的升高而升高。添加30%的可可脂低熔点分馏物制得的油凝胶的性质与起酥油最为接近。

王慧鑫[8](2019)在《浒苔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纤维素(NC)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杨氏模量和强度,且可再生、可降解和生物相容好,因此在高性能复合材料的运用中展示出巨大潜力。但目前制备纳米纤维素的原料主要以陆生植物为主,以海洋藻类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实现海洋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本论文以浒苔为原料制备了纳米纤丝纤维素(NFC),与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的纤维素纳米晶体(NCC)进行对比,并以两种纤维素为增强填料,采用不同工艺制备了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PVA)复合薄膜、复合水凝胶,探讨了纳米纤维素添加量和不同长径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首先,以浒苔为原料采用碱处理、漂白、酸处理结合超声处理的方法制备了 NFC,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原料采用硫酸处理结合超声处理的方法分离出了 NCC,并对NFC、NCC进行了表征。测试分析表明NFC和NCC都呈典型的纤维素I晶型,纤维素结构都未被破坏;NFC的直径约为20-40 nm,长度几微米,结晶度为57.2%,Tonset和Td,max分别为280℃和322℃;NCC的直径为30 nm左右,长度为300 nm左右,结晶度更高,为82.7%,Tonset和Td,max分别为1 87℃和245℃,热稳定性较差。其次,采取溶液共混法制备了 NFC/PVA、NCC/PVA复合薄膜材料。FT-IR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与PVA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仅是靠氢键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结合的。光学、溶胀和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当NFC含量为0.1 wt%时,NFC/PVA复合膜的透光率可达94%以上,溶胀度比纯PVA膜降低了 29%,为250%,耐水性提高了;同时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韧性较纯PVA分别提高了 99.1%、1547%、117.9%。由于浒苔NFC具有更高的长径比,更易与PVA相互穿插形成致密的网络,而且较低的浓度保证了 NFC较好的分散在基体中,所以其对PVA复合薄膜的增强效果优于NCC。最后,采用冷冻-解冻的方式制备了 NFC/PVA、NCC/PVA水凝胶。FT-IR分析表明纳米纤维素与PVA之间是靠物理作用结合的。力学、热学和溶胀性能分析表明,当NFC的含量为0.15 wt%时,NFC/PVA水凝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模量比纯PVA水凝胶分别提高了 105%、28%和100%,Tonset和Td,max分别比纯PVA水凝胶的提高了约15℃和6℃。另外由于纳米纤维素的引入会使水凝胶内部网孔结构更致密,所以水凝胶的含水率和溶胀度也有小幅度的降低。由于浒苔NFC的长径比更高,更易与PVA分子链相互穿插形成致密的网络,而且较低的浓度保证了 NFC与PVA之间更易形成氢键从而较好的分散在基体中,所以其对PVA复合水凝胶的增强效果优于NCC。

李杨[9](2019)在《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米富含淀粉,且小米淀粉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以小米淀粉为原料,应用超声波和微波技术对小米淀粉进行处理,并对这两种改性方法进行了比较,获得如下研究成果。小米淀粉的提取条件为碱液浓度(w/v)0.3%、料液比(w/w)1:3,浸泡时间24 h、小米淀粉得率为95.10%;超声处理使淀粉黏度、崩解值、溶胀力、透明度、起始糊化温度(To)、焓值和短程有序性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淀粉的中位粒径(D50)和相对结晶度持续降低。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峰值黏度的影响最大,在淀粉乳浓度为20%时,峰值黏度降低了 6.95%;时间因素对淀粉的崩解值和透明度影响最大,75 min处理后淀粉的崩解值和透明度分别降低了 40.38%和3.89%;频率因素对淀粉的溶胀力影响最大,25+80kHz处理后淀粉溶胀力增加了 11.31%;温度因素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最大,60℃处理后淀粉相对结晶度降低了 24.20%。微波处理显着降低了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溶胀力和相对结晶度,显着提高了淀粉的体外消化性,且微波对于小米淀粉性质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淀粉乳>干态淀粉>微波时间。微波处理增强了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并对淀粉晶体和非晶区域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微波淀粉的红外光谱中羟基峰向较低的波数方向移动;微波使得颗粒表面出现较深的裂纹和中心空穴,并使得淀粉的原始形态逐渐消失,形成了表面粗糙的凝胶块或细小的片状凝胶。微波对淀粉性质影响远大于超声。20%浓度的小米淀粉乳经120 s微波和75 min超声处理后峰值黏度和相对结晶度分别将降低了 72.59%、91.8%和6.41%、15.16%;微波处理降低了淀粉的黏度,透明度,溶胀力和短程有序性,而20kHz、300W或15 min的超声处理增加了淀粉的上述性质;微波处理提高了淀粉的To,而超声处理会使其降低;超声处理后淀粉的红外特征峰并未出现明显变化,而微波处理后红外特征峰宽变宽,峰强变低,同时出现峰位置的明显前移;超声处理仅造成颗粒表面空洞,裂纹和部分颗粒破损,而微波处理将对淀粉颗粒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使淀粉颗粒糊化。

李朋阳[10](2019)在《石蜡/石墨烯海绵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需求也逐渐增加。其中有机相变储能材料作为一种固—液相变储能材料因其具有相变过程中不过冷,没有相分离(析出)的特点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有机固—液相变储能材料存在两个技术难题:热导率低和稳定性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定向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出具有高度定向性、各向异性、三维多孔的石墨烯海绵宏观体,之后采用真空浸渍的方法,将石蜡灌注到石墨烯海绵中,从而制备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在材料制备过程中,由于石墨烯引入量的不同,整个复合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少量石墨烯的引入在提升热导率的同时,由于石墨烯片与石蜡复合后大量界面的产生导致整个体系的相变潜热得到提高,是一种高相变热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大量石墨烯的引入使整个复合体系中相变材料(石蜡)的含量降低,从而导致整个复合体系相变潜热降低,但是热导率有了大量提高,是一种牺牲相变潜热换取高热导率的高热导率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具体研究成果如下:对于高相变热复合相变储能材料而言,电导率和热导率的测量结果说明此种材料改善了石蜡绝缘的特点,具有电—热转换的能力,热导率最高可达石蜡的3倍。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表明,该材料的相变温度与纯石蜡基本相同,熔化潜热和凝固潜热最高与纯石蜡相比分别提升了10%和21%。热重(TG)分析表明了该材料在240℃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样品进行100次热循环试验,内部的化学结构和相变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熔化潜热和凝固潜热分别降低了9%和13%,但仍比纯石蜡高。这表明本实验制备的高相变热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对于高热导率复合相变储能材料而言,此种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热导率最高可达石蜡的126倍,材料对热具有很快的响应速度。样品DSC分析表明,该材料的相变温度与纯石蜡基本相同,相变潜热随着复合材料中石蜡含量的降低而降低。TG试验表明该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在270℃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样品进行100次热循环试验,内部的化学结构和相变温度没有变化,熔化潜热和凝固潜热仅降低了2%。这说明本实验制备的高热导率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具有优秀的循环稳定性。

二、食品冷冻过程中热学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冷冻过程中热学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甘油酯和茶皂苷的多相结构化油脂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肪结构与功能研究
        1.1.1 传统固态脂肪
        1.1.2 新型结构化油脂
    1.2 结构化油脂研究进展
        1.2.1 油凝胶
        1.2.2 乳液凝胶
        1.2.3 充气型凝胶
    1.3 小分子乳化剂构建的结构化油脂研究进展
    1.4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泡沫构建及界面稳定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油泡沫的制备
        2.3.2 显微镜观察
        2.3.3 起泡率测定
        2.3.4 气泡大小分布测定
        2.3.5 流变测试
        2.3.6 热学测试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油泡沫微观结构及气泡大小分布
        2.4.2 油泡沫流变性能
        2.4.3 油泡沫热行为
        2.4.4 油泡沫搅打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
        2.4.5 油泡沫搅打过程中起泡率及气泡相对频率分布变化
        2.4.6 油泡沫搅打过程中稳定机理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液凝胶构建及稳定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TS-MAG复合乳液/乳液凝胶的制备
        3.3.2 TS水溶液中胶束观察
        3.3.3 乳液/乳液凝胶微观结构观察
        3.3.4 流变行为测试
        3.3.5 热学行为测试
        3.3.6 内源荧光光谱分析
        3.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S水溶液中胶束形态
        3.4.2 乳液/乳液凝胶的形成及微观结构
        3.4.3 乳液/乳液凝胶的流变行为
        3.4.4 乳液/乳液凝胶的热响应性
        3.4.5 乳液/乳液凝胶的CLSM观察
        3.4.6 乳液/乳液凝胶光谱学分析
        3.4.7 TS-MAG复合体系油水界面行为与稳定性关系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凝胶、油泡沫在冷冻充气乳液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0 冷冻充气乳液的制备
        4.3.1 光学显微镜观察
        4.3.2 CLSM观察
        4.3.3 脂肪球粒径测定
        4.3.4 脂肪部分聚结率测定
        4.3.5 流变行为测试
        4.3.6 分层指数测定
        4.3.7 冷冻充气乳液膨胀率测定
        4.3.8 冷冻充气乳液硬度测定
        4.3.9 冷冻充气乳液融化率测定
        4.3.10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乳液的微观结构及粒径分布
        4.4.2 乳液的流变行为及分层稳定性
        4.4.3 冷冻充气乳液的失稳程度
        4.4.4 冷冻充气乳液的质构特性
        4.4.5 冷冻充气乳液的冰晶及气泡分布
        4.4.6 冷冻充气乳液的微观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充气型乳液凝胶构建及其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充气型乳液凝胶的制备
        5.3.2 起泡率测定
        5.3.3 CLSM观察
        5.3.4 流变行为测试
        5.3.5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充气型乳液凝胶起泡性与稳定性
        5.4.2 充气型乳液凝胶微观结构观察
        5.4.3 充气型乳液凝胶的流变行为
        5.4.4 充气型乳液凝胶稳定机制探讨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附图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脂肪酸类型与淀粉来源对复合物结构和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消化性能概述
        1.1.1 淀粉消化特性
        1.1.2 淀粉消化性分类
        1.1.3 抗消化淀粉研究现状
    1.2 淀粉-脂质复合物研究进展
        1.2.1 形成原理
        1.2.2 制备方法
        1.2.3 结构特性
        1.2.4 复合物对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1.3 影响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及消化性能的因素
        1.3.1 脂质结构
        1.3.2 淀粉结构
        1.3.3 其它因素
    1.4 淀粉结构修饰对复合物消化性能的影响
        1.4.1 化学修饰
        1.4.2 物理修饰
        1.4.3 生物修饰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脂肪酸类型对玉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FA复合物的制备
        2.3.2 复合物中游离和弱结合FA的去除
        2.3.3 体外消化性能测定
        2.3.4 复合指数测定
        2.3.5 FA含量测定
        2.3.6 热学特性测定
        2.3.7 热稳定性测定
        2.3.8 糊化性质测定
        2.3.9 微观形貌观察
        2.3.10 结晶结构测定
        2.3.11 短程分子有序性测定
        2.3.12 FA分子在复合物中的分布观察
        2.3.13 短程分子构象测定
        2.3.1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制备条件的选择
        2.4.2 FA类型对复合物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
        2.4.3 FA类型对复合物CI的影响
        2.4.4 FA类型对复合物FA含量的影响
        2.4.5 FA类型对复合物热学特性的影响
        2.4.6 FA类型对复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
        2.4.7 FA类型对复合物糊化特性的影响
        2.4.8 FA类型对复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2.4.9 FA类型对复合物结晶结构的影响
        2.4.10 FA类型对复合物短程分子有序性的影响
        2.4.11 FA类型对其在复合物中分布的影响
        2.4.12 FA类型对复合物短程分子构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来源淀粉与肉豆蔻酸的复合行为及对复合物消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淀粉-MA复合物的制备
        3.3.2 淀粉-MA复合物中游离和弱结合MA的去除
        3.3.3 淀粉结构和性质表征
        3.3.4 体外消化性能测定
        3.3.5 CI测定
        3.3.6 MA含量测定
        3.3.7 微观形貌观察
        3.3.8 热学特性测定
        3.3.9 热稳定性测定
        3.3.10 结晶结构测定
        3.3.11 特征基团测定
        3.3.12 短程分子有序性测定及MA分子在复合物中的分布观察
        3.3.1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淀粉来源对复合物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
        3.4.2 不同来源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及包合能力
        3.4.3 淀粉来源对复合物CI的影响
        3.4.4 淀粉来源对复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3.4.5 不同来源淀粉与MA分子之间的结合状态和形式
        3.4.6 淀粉来源对复合物MA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来源淀粉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3.4.8 MA分子在不同复合物中的分布
        3.4.9 淀粉来源对复合物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4.10 淀粉来源对复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支修饰对玉米淀粉-肉豆蔻酸复合物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脱支淀粉-MA复合物的制备
        4.3.2 复合物脱支程度表征
        4.3.3 体外消化性能测定
        4.3.4 热学特性测定
        4.3.5 热稳定性测定
        4.3.6 微观形貌观察
        4.3.7 结晶结构测定
        4.3.8 特征基团及短程分子有序性测定
        4.3.9 MA分子在复合物中的分布观察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物脱支程度表征
        4.4.2 脱支修饰对复合物体外消化性能的影响
        4.4.3 脱支修饰对复合物热学特性的影响
        4.4.4 脱支修饰对复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
        4.4.5 脱支修饰对复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4.4.6 脱支修饰对复合物结晶结构的影响
        4.4.7 脱支修饰对复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短程分子有序性的影响
        4.4.8 脱支修饰对MA分子在复合物中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类型脂肪酸与脱支淀粉形成的复合物结构和消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脱支淀粉-FA复合物的制备
        5.3.2 脱支淀粉-FA复合物中游离和弱结合FA的去除
        5.3.3 体外消化性能测定
        5.3.4 CI测定
        5.3.5 FA含量测定
        5.3.6 微观形貌观察
        5.3.7 结晶结构测定
        5.3.8 短程分子有序性测定
        5.3.9 FA分子在复合物中的分布观察
        5.3.10 热稳定性测定
        5.3.11 短程分子构象测定
        5.3.12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物的体外消化性能
        5.4.2 复合物的CI
        5.4.3 复合物的FA含量
        5.4.4 复合物的微观结构
        5.4.5 复合物的结晶结构
        5.4.6 复合物的短程分子有序性
        5.4.7 FA分子在不同复合物中的分布
        5.4.8 复合物的热稳定性
        5.4.9 复合物的短程分子构象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沙蒿籽胶对马铃薯淀粉和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蒿籽胶的概述
        1.1.1 沙蒿籽胶的提取
        1.1.2 沙蒿籽胶的研究现状
    1.2 马铃薯淀粉的简介
        1.2.1 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性能
        1.2.2 马铃薯淀粉的流变性能
        1.2.3 马铃薯淀粉的凝胶特性
        1.2.4 马铃薯淀粉在食品中应用
        1.2.5 亲水胶体与薯类淀粉共混体系的应用
    1.3 肌原纤维蛋白的概述
        1.3.1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
        1.3.2 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
    1.4 亲水胶体在肉制品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设备
    2.1 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设备
3 沙蒿籽胶对马铃薯淀粉凝胶特性的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沙蒿籽胶的提取
        3.1.2 添加沙蒿籽胶的马铃薯淀粉糊的制备
        3.1.3 淀粉糊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3.1.4 淀粉糊热学性能测定
        3.1.5 淀粉糊微观形貌测定
        3.1.6 淀粉糊质构特性测定
        3.1.7 淀粉糊流变学特性测定
    3.2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提取沙蒿籽胶工艺优化的结果
        3.3.2 淀粉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3 淀粉糊热学性能分析
        3.3.4 淀粉糊微观形貌分析
        3.3.5 淀粉糊质构特性分析
        3.3.6 淀粉糊流变学特性分析
    3.4 小结
4 沙蒿籽胶对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影响
    4.1 试验方法
        4.1.1 羊肉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4.1.2 沙蒿籽胶对肌原纤维蛋白乳化特性的测定
        4.1.3 沙蒿籽胶对肌原纤维蛋白流变特性的测定
        4.1.4 凝胶的制备
        4.1.5 凝胶保水性的测定
        4.1.6 凝胶质构与凝胶强度的测定
        4.1.7 凝胶白度值的测定
        4.1.8 凝胶微观形貌的测定
        4.1.9 凝胶化学作用力的测定
        4.1.10 凝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沙蒿籽胶对肌原纤维蛋白乳化特性分析
        4.2.2 沙蒿籽胶对肌原纤维蛋白流变特性分析
        4.2.3 凝胶保水性分析
        4.2.4 凝胶质构与凝胶强度分析
        4.2.5 凝胶白度值分析
        4.2.6 凝胶微观形貌分析
        4.2.7 凝胶化学作用力分析
        4.2.8 凝胶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5 沙蒿籽胶对马铃薯淀粉和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影响
    5.1 试验方法
        5.1.1 凝胶的制备
        5.1.2 凝胶质构特性与凝胶强度测定
        5.1.3 凝胶微观结构测定
        5.1.4 凝胶白度值测定
        5.1.5 凝胶保水性测定
        5.1.6 凝胶化学作用力测定
        5.1.7 凝胶蛋白质二级结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凝胶质构特性与凝胶强度分析
        5.2.2 凝胶微观形貌分析
        5.2.3 凝胶白度值分析
        5.2.4 凝胶保水性分析
        5.2.5 凝胶化学作用力分析
        5.2.6 凝胶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5.3 小结
6 沙蒿籽胶在羊肉香肠的应用
    6.1 试验方法
        6.1.1 羊肉香肠的制备
        6.1.2 羊肉香肠感官评定方法
        6.1.3 羊肉香肠保水性的测定
        6.1.4 羊肉香肠红度值的测定
        6.1.5 羊肉香肠质构的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羊肉香肠感官评定分析
        6.2.2 羊肉香肠保水性分析
        6.2.3 羊肉香肠红度值分析
        6.2.4 羊肉香肠质构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纤维素资源及其发展现状
        1.1.1 纤维素的来源及其化学结构
        1.1.2 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制备方法
        1.1.3 纤维素纳米晶体的性质及其研究现状
    1.2 自供电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发展现状
        1.2.1 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模式
        1.2.2 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1.3 纤维素在摩擦自供电传感器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传感器正极-静电纺纤维素纳米晶体/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纤维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纤维素纳米晶体的制备
        2.2.3 纤维素纳米晶体/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制备
        2.2.4 纤维素纳米晶体的表征
        2.2.5 纤维素纳米晶体/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纤维膜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纳米晶体的物理性质
        2.3.2 纺丝液的物理特性
        2.3.3 纤维素纳米晶体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微观形貌
        2.3.4 纤维素纳米晶体/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化学结构
        2.3.5 纤维素纳米晶体/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纤维膜的热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负极—静电纺改性纤维素/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纤维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改性纤维素的制备
        3.2.3 改性纤维素/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
        3.2.4 改性纤维素的表征
        3.2.5 静电纺改性纤维素/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纤维膜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纤维素的理化性质
        3.3.2 纺丝液的物理性质
        3.3.3 静电纺改性纤维素/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微观形貌
        3.3.4 静电纺改性纤维素/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化学结构
        3.3.5 静电纺改性纤维素/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纤维膜的热学性能
        3.3.6 静电纺改性纤维素/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纤维膜的疏水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制备
        4.2.3 纤维素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表征
        4.2.4 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素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过滤性能
        4.3.2 纤维素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学性能
        4.3.3 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微观形貌
        4.3.4 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传感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高膳食纤维马铃薯面条的品质影响机理及机械化加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面条
        1.1.1面条概述
        1.1.2 面条品质的评价及影响机理分析
        1.1.3 面条加工方法
        1.1.4 面条研究现状
    1.2 麦麸膳食纤维
        1.2.1 麦麸膳食纤维概述
        1.2.2 麦麸膳食纤维的提取及改性
        1.2.3 麦麸膳食纤维的应用
    1.3 马铃薯粉
        1.3.1 马铃薯概述
        1.3.2 马铃薯全粉及研究现状
        1.3.3 马铃薯淀粉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面条的制作
        2.2.2 质构特性分析
        2.2.3 蒸煮特性分析
        2.2.4 感官评价
        2.2.5 糊化特性分析
        2.2.6 微观结构观察
        2.2.7 流变特性分析
        2.2.8 热学特性分析
第三章 麦麸对鲜湿面条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试验方法
    3.2 挤压改性麦麸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3.2.1 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3.2.2 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3.2.3 对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
        3.2.4 对面团糊化特性的影响
    3.3 超微粉碎麦麸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3.3.1 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3.3.2 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3.3.3 对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
    3.4 挤压改性与超微粉碎麦麸影响结果比较
        3.4.1 质构特性的比较
        3.4.2 蒸煮特性及感官评价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马铃薯粉对面条品质影响及机理分析
    4.1 材料与试验方法
    4.2 马铃薯全粉对面条品质影响机理
        4.2.1 马铃薯全粉面团糊化特性
        4.2.2 马铃薯全粉面团流变特性
        4.2.3 马铃薯全粉面团热学特性
    4.3 马铃薯全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4.3.1 马铃薯全粉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4.3.2 马铃薯全粉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4.3.3 马铃薯全粉对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
        4.3.4 马铃薯全粉对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马铃薯淀粉对面条品质影响的机理
        4.4.1 马铃薯淀粉面团糊化特性
        4.4.2 马铃薯淀粉面团流变特性
        4.4.3 马铃薯淀粉面团热学特性
    4.5 马铃薯淀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4.5.1 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4.5.2 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4.5.3 对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
        4.5.4 对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4.6 马铃薯全粉与淀粉面条品质比较
    4.7 小结
第五章 麦麸对马铃薯面条品质影响及机理分析
    5.1 材料与试验方法
    5.2 麦麸对马铃薯全粉面条品质影响机理
        5.2.1 面团糊化特性
        5.2.2 面团流变特性
        5.2.3 面团热学特性
    5.3 麦麸对马铃薯全粉面条品质的影响
        5.3.1 对马铃薯全粉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5.3.2 对马铃薯全粉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5.3.3 对马铃薯全粉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
        5.3.4 对马铃薯全粉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麦麸对马铃薯淀粉面条品质影响机理
        5.4.1 面团糊化特性
        5.4.2 面团流变学特性
        5.4.3 面团热学特性
    5.5 麦麸对马铃薯淀粉面条品质的影响
        5.5.1 对马铃薯淀粉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5.5.2 对马铃薯淀粉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5.5.3 对马铃薯淀粉面条感官评价的影响
        5.5.4 对马铃薯淀粉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高膳食纤维马铃薯面条机械化加工研究
    6.1 引言
    6.2 手自一体和面机的设计及试验验证
        6.2.1 和面机的设计
        6.2.2 和面试验验证
    6.3 挤出机的改进设计及仿真
        6.3.1 挤出机加工原理
        6.3.2 挤出机改进设计
        6.3.3 挤出机磨盘流道仿真
    6.4 挤压法制作马铃薯全粉面条
        6.4.1 材料与设备
        6.4.2 试验方法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儿茶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玉米醇溶蛋白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儿茶素(Catechin)
    1.3 环糊精(Cyclodextrins)
        1.3.1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1.3.2 环糊精的包合技术
        1.3.3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
    1.4 玉米醇溶蛋白(Zein)
    1.5 Zein复合膜的制备研究
    1.6 纳米纤维素(Nanocellulose)
        1.6.1 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 nanofibrils)
        1.6.2 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s)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研究
        2.3.2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制备
        2.3.3 儿茶素/β-CD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2.3.4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得率、包埋率和负载率的测定
        2.3.5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表征
        2.3.6 抗氧化稳定性
        2.3.7 释放特性
        2.3.8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研究
        2.4.2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得率、包埋率和负载率
        2.4.3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表征
        2.4.4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抗氧化稳定性
        2.4.5 儿茶素/β-CD包合物的释放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干燥对其结晶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
        3.3.2 尺寸分析
        3.3.3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得率、包埋率和负载率的测定
        3.3.4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表征
        3.3.5 干燥条件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结晶性质的影响
        3.3.6 含水率测定
        3.3.7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抗氧化稳定性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浓度及冷却时间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3.4.2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得率、包埋率和负载率
        3.4.3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表征
        3.4.4 干燥方式的影响
        3.4.5 干燥条件的影响
        3.4.6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抗氧化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醇沉淀法制备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乙醇沉淀法制备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
        4.3.2 儿茶素/β-CD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4.3.3 尺寸分析
        4.3.4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总回收率、包埋率和负载率
        4.3.5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β-CD浓度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4.4.2 乙醇用量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4.4.3 乙醇滴加速度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粒径及分布的影响
        4.4.4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得率、包埋率和负载率
        4.4.5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的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5.3.2 膜的形貌分析
        5.3.3 FT-IR分析
        5.3.4 膜的含水率、厚度和密度的测定
        5.3.5 力学性能
        5.3.6 阻隔性能
        5.3.7 XRD分析
        5.3.8 膜的透光率、紫外光吸收及透明度的测定
        5.3.9 颜色的测定
        5.3.10 膜的溶解度和溶胀度的测定
        5.3.11 膜的抗氧化性
        5.3.12 膜的释放特性
        5.3.13 膜的热封性
        5.3.14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膜的形貌分析
        5.4.2 FT-IR分析
        5.4.3 膜的含水率、厚度和密度
        5.4.4 力学性能
        5.4.5 阻隔性能
        5.4.6 XRD分析
        5.4.7 膜的透光率、紫外光吸收及透明度
        5.4.8 颜色
        5.4.9 膜的溶解度和溶胀度
        5.4.10 抗氧化性
        5.4.11 释放特性
        5.4.12 热封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CNCs/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
        6.3.2 纤维素纳米晶的表征
        6.3.3 CNCs/儿茶素/β-CD包合物纳米颗粒/Zein复合膜的制备
        6.3.4 膜的形貌分析
        6.3.5 FT-IR分析
        6.3.6 膜的含水率、厚度和密度的测定
        6.3.7 力学性能
        6.3.8 阻隔性能
        6.3.9 XRD分析
        6.3.10 膜的透光率、紫外光吸收及透明度的测定
        6.3.11 颜色的测定
        6.3.12 膜的溶解度和溶胀度的测定
        6.3.13 膜的热封性
        6.3.14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CNCs的表征
        6.4.2 膜的形貌分析
        6.4.3 FT-IR分析
        6.4.4 膜的含水率、厚度和密度
        6.4.5 力学性能
        6.4.6 阻隔性能
        6.4.7 XRD分析
        6.4.8 膜的透光率、紫外光吸收及透明度
        6.4.9 颜色
        6.4.10 膜的溶解度和溶胀度
        6.4.11 热封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可可脂结晶机制及其分馏物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可可脂概述
        1.1.1 可可脂的定义与发展
        1.1.2 可可脂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1.1.3 可可脂的应用
    1.2 可可脂产品的起霜现象和机理
        1.2.1 影响产品品质的起霜现象
        1.2.2 可可脂的起霜机理
        1.2.3 延缓起霜现象的措施
    1.3 研究可可脂结晶行为的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与储存
        2.2.2 检测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可可脂的动态结晶行为
        3.1.1 固体脂肪含量
        3.1.2 晶体形态
        3.1.3 多态性测定
        3.1.4 热学性质与化学成分
    3.2 可可脂产品的起霜机理
        3.2.1 调温方式对结晶状态的影响
        3.2.2 甘油三酯组成
        3.2.3 硬度测定
        3.2.4 多态性测定
        3.2.5 热学性质
        3.2.6 造成可可脂产品起霜的原因
    3.3 利用可可脂高熔点分馏物延缓起霜现象的发生
        3.3.1 储存稳定性
        3.3.2 硬度测定
        3.3.3 热学性质
        3.3.4 样品结晶度
    3.4 利用可可脂低熔点分馏物制作油凝胶
        3.4.1 脂肪酸组成
        3.4.2 固体脂肪含量
        3.4.3 硬度分析
        3.4.4 流变学分析
        3.4.5 多态性和热学分析
        3.4.6 晶体形态学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浒苔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概述
    1.3 纳米纤维素概述
    1.4 浒苔的研究进展
    1.5 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2 试验方法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案与样品制备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3 纳米纤维素的性能研究
    3.1 纳米纤维素的SEM测试分析
    3.2 纳米纤维素的XRD测试分析
    3.3 纳米纤维素的FT-IR测试分析
    3.4 纳米纤维素的热学性能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性能研究
    4.1 纳米纤化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性能研究
    4.2 纤维素纳米晶体/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性能研究
    5.1 纳米纤化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性能研究
    5.2 纤维素纳米晶体/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米及小米淀粉概述
        1.1.1 小米基本成分
        1.1.2 小米生理功能
        1.1.3 小米淀粉概述
        1.1.4 小米淀粉的提取方法
    1.2 改性淀粉及应用
    1.3 物理改性技术
        1.3.1 超声波改性技术
        1.3.2 超声波对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1.3.3 微波改性技术
        1.3.4 微波对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小米淀粉的提取
        2.3.2 小米淀粉的超声波改性
        2.3.3 小米淀粉的微波改性
    2.4 小米及小米淀粉基本成分测定
    2.5 淀粉糊黏度性质的测定
    2.6 淀粉热性质的测定
    2.7 淀粉溶胀力的测定
    2.8 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2.9 淀粉粒径大小的测定
    2.10 淀粉晶体结构的测定
    2.11 淀粉短程有序性的测定
    2.12 淀粉体外酶消化的测定
        2.1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12.2 体外酶消化测定步骤
    2.13 淀粉颗粒形貌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小米淀粉提取与基本成分
        3.1.1 小米淀粉的碱法提取
        3.1.2 小米淀粉的基本成分
    3.2 频率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2.1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2.2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2.3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2.4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2.5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2.6 频率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2.7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3 功率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3.1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3.2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3.3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3.4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3.5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3.6 功率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3.7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4 时间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4.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4.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4.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4.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4.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4.6 时间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4.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5 温度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5.1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5.2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5.3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5.4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5.5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5.6 温度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5.7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6 浓度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6.1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6.2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6.3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6.4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6.5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6.6 浓度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6.7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7 超声改性小米淀粉小结
    3.8 干态淀粉水分含量对微波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8.1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8.2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8.3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8.4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8.5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8.7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9 时间因素对微波处理干态淀粉后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9.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9.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9.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9.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9.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9.6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9.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0 淀粉乳浓度对微波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10.1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10.2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10.3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10.4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10.5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10.6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10.7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1 时间因素对微波处理淀粉乳后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11.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11.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11.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11.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11.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11.6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11.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2 微波改性小米淀粉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10)石蜡/石墨烯海绵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变储能材料
    1.3 相变材料的分类
        1.3.1 有机相变材料
        1.3.2 无机相变材料
    1.4 相变储能材料的筛选原则
    1.5 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三维石墨烯宏观体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一般性能的分析与测试方法
        2.3.1 形貌分析
        2.3.2 化学相容性分析
        2.3.3 热学性能测试
        2.3.4 形状稳定性分析
        2.3.5 质量稳定性分析
        2.3.6 电导率测试及计算
        2.3.7 电—热转换测试
    2.4 循环性能的测试方法与分析
    2.5 响应时间测试对比分析
第3章 高相变热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的制备
        3.2.1 氧化石墨烯海绵的制备及还原
        3.2.2 高相变热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
    3.3 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与分析
        3.3.1 微观形貌分析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3 电导率分析
        3.3.4 电—热转换测试
        3.3.5 热学性能分析
        3.3.6 形状稳定性分析
        3.3.7 质量稳定性分析
    3.4 复合材料循环性能分析
    3.5 复合材料对热的响应时间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热导率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的制备
        4.2.1 石墨烯海绵的制备
        4.2.2 高热导率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
    4.3 性能表征与分析
        4.3.1 微观形貌分析
        4.3.2 热学性能分析
        4.3.3 形状稳定性分析
        4.3.4 质量稳定性分析
    4.4 复合材料循环性能分析
    4.5 复合材料对热的响应时间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食品冷冻过程中热学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甘油酯和茶皂苷的多相结构化油脂构建研究[D]. 杜李阳. 江南大学, 2021(01)
  • [2]脂肪酸类型与淀粉来源对复合物结构和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D]. 孙圣麟. 江南大学, 2021
  • [3]沙蒿籽胶对马铃薯淀粉和羊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D]. 孟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纤维素基摩擦自供电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D]. 张彦.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高膳食纤维马铃薯面条的品质影响机理及机械化加工的研究[D]. 陶春生.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儿茶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玉米醇溶蛋白膜中的应用[D]. 蒋龙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7]可可脂结晶机制及其分馏物的应用研究[D]. 刘文韬.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浒苔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慧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D]. 李杨.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10]石蜡/石墨烯海绵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朋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食品冷冻过​​程热物理性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