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巴哈伊座谈会举行

第二届巴哈伊座谈会举行

一、第二届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何思雨[1](2021)在《伊斯兰世界联盟参与全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伊斯兰非政府组织是伊斯兰教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宗教的情感资源和沙特的物质资源,伊斯兰世界联盟(伊盟)通过会议、出访、游说、倡议和援助等多种手段参与全球治理,包括宗教文化、反恐和去极端化、宗教事务管理、穆斯林少数族裔、跨宗教对话等领域,成为全球治理中的特殊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及稳定,塑造伊斯兰教良好形象和促进全球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伊盟保守的意识形态、强烈的教派属性都影响其作为国际组织的中立性和公信力,对穆斯林少数族裔议题的介入也易造成对他国内政的干涉。同时,信息公开与对外合作程度不足都影响其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成效,特别是诸多涉恐传闻影响组织形象及后续发展。伊盟的参与有助于伊斯兰因素融入全球治理之中,但它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依然只是参与者,更多表现为沙特参与全球治理的工具,组织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不足,发挥作用较为有限。未来,伊盟需在挖掘治理资源和提升治理能力上多做努力,可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方案。

章景然[2](2020)在《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文中提出宗教在当代社会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有凝聚社会的功能,又有分裂社会的作用。宗教群体如何实现与社会和谐共存,成为本文探索的核心论题。17世纪兴起于英国的贵格会与19世纪脱胎于波斯(今伊朗)的巴哈伊,两大信仰团体在初创期均被贴上“激进教派”标签,受到官方打压与社会排斥。历经近半世纪的教内外调适与互动,最终完成了作为“平和”团体的历史嬗变。对其历史过程的梳理与比较,不仅有助于人们解决信仰摩擦问题,还将为贵格会和巴哈伊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坚持唯物主义史观,以宗教比较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宗教社会学等理论,从贵格会与巴哈伊的社会互动中,对两者的”平和”之路进行历史性考察,并试图得出某些规律性认识。本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考察两大教团初创时期的社会行为及平和转折,探究其引起社会敌视的原因。两者(1)的肇始恰逢社会改革时代,它们的信仰变革夹杂着社会诉求,且采取较为激进的表达方式,这是两者被社会排斥的主要因素;继而追溯两者从激进走向平和的转折事件,这一转变奠定此后温和策略的思想基础。基于以上考察,在理论层面探讨两大教团激进行为的根源,在现实层面比较两大教团初创时期的差异。第二章从本土与海外两个区域,考察两大教团的生存状态与相应调整。贵格会在海外殖民地所受打压甚于本土;巴哈伊则相反,海外生存环境较本土优越。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两者采取不同途径。贵格会通过集体请愿、政治游说等方式寻求与英国上层对话;巴哈伊则求助于国际组织,通过国际舆论为自身发展寻求空间。通过比较可知,不同的社会环境是两大教团遭受地域差异化打压的主要原因,宗教打压造成其与社会关系紧张,同时也促使了它们的教内整合。第三章从教内外两个层面,比较两大教团的和谐理念与实践。两者对和谐理念解读方向不同,贵格会的罗伯特·巴克莱与威廉·佩恩,肯定教义中的宽容成分,并给予政治神学意义上的应用;巴哈伊的巴哈欧拉与阿博都·巴哈更倾向对宗教和平思想的传播。在此思想基础上,两者教外实践产生差异。贵格会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神圣实验”为阵地,将宗教宽容作为策略进行推行;巴哈伊则强调非政府参与原则,以顾问形式与政府合作,通过“全球发展计划”实践和平理念。但在教内实践中,贵格会和巴哈伊对异己思想均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两者教内外实践的差异,为和平宽容本质及其相对性提供了可探讨的空间——宽容绝不意味无限自由,群体的发展及宽容的实现与制度规范需要相辅相成。第四章从自我标识、社会融入、管理模式三方面,比较两大教团从“激进”到“平和”的特征。两大教团排他性减弱、世俗化增强、初期宗教领袖情结明显,这些相似性特征推进两者成为温和教团;文章还进一步探究这些相似性特征中的差异性。两大教团融入社会方式不同,贵格会在人员不断流失的困境下被动融入社会,巴哈伊则积极主动融入;两大教团后续管理模式迥异,巴哈伊在集体领导下巩固发展,贵格会则在松散管理中走向衰败。这两个因素成为两者当今发展各异的主要原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以此探索某些规律性认识,对贵格会与巴哈伊的现状与趋势做出预测。针对不同文明形态的两大教团进行比较,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信仰群体与社会之间不是评判与被评判的等级关系,而是体现着身份相互认同的动态过程,和谐共处的实现需要多层面的对话、妥协与让步。

孙君朋[3](2020)在《小说《译员达尼埃尔·施泰因》(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篇翻译报告的原文节选自着名文学作品《译员达尼埃尔·施泰因》,该作品出版于2006年11月,作者为当代俄罗斯着名女作家柳德米拉·叶甫盖尼耶芙娜·乌利茨卡娅。该作品曾以绝对优势获得了2007年“大书奖”第一名。评论家伊莲娜·法娜伊洛娃针对这部作品曾说:“《译员达尼埃尔·施泰因》这部作品的问世是俄罗斯文学界2006至2007年度的标志性事件”。笔者选取了该作品第一部分的前五章以及第七章作为翻译材料。节选部分译作近一万六千字,原文目前在国内尚无任何中文译本。《译员达尼埃尔·施泰因》由五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一百七十多篇日记、笔记、书信、文件、祷告书等,笔者对该作品的节选部分进行了翻译。小说主要讲述了主角达尼埃尔·施泰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后的所做作为。达尼埃尔·施泰因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历史人物奥斯瓦尔德·卢法伊津。他是一名出生在波兰的犹太人,家庭极其富有,却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三百名犹太定居点的囚犯。战争结束后,他受洗并前往以色列,之后成为天主教神父。他把为人民服务视作自己活着的使命。作品的名称之所以取名“译员”是因为达尼埃尔·施泰因具有过人的语言天赋,“译员”身份不仅使他在战争中保全了性命,更使他拯救了一大批无辜的人。达尼埃尔神父成了不同人群、不同身份、甚至相互敌对的人群之间的翻译,“译员”身份帮助了他完成救人的英雄壮举。小说中,乌利茨卡娅着力塑造了达尼埃尔·施泰因对犹太世俗观念的挑战,打破了“只有犹太人是神选民”的狭隘观念,表现出天下大同、建立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本翻译报告由摘要、原文和译文、正文的四个章节及参考文献组成。第一章是对本次翻译任务的简单介绍,主要包含翻译任务来源、翻译文本简述、翻译项目意义。第二章为本次翻译过程的概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工具的准备、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计划的制定。第三章为翻译案例分析,包括词汇难点、句法难点、语篇难点和术语的翻译。第四章为本次翻译实践后的总结,主要为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及对此的思考、对今后工作的启发与展望。

王延中,方素梅,吴晓黎,李晨升[4](2019)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印度是中国重要邻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顺利实施具有关键意义。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比较复杂,目前仍然是"一带一路"沿线没有加入的少数国家之一。印度官方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反对,但积极参与了亚投行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基建项目;印度学界与官方态度基本一致又多元并存;企业和地方政府相对灵活,参与中印合作的呼声较高;民间社会容易受不同政党主张左右,呈现中间摇摆状态。印度态度的发展变化,既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现实利益的考量。要争取印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巩固和发展中印关系,需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景燕春,朱健刚[5](2017)在《澳门新兴宗教的宗教信念与慈善实践:以澳门巴哈伊为例》文中提出了解当代澳门地方社会状况离不开对澳门宗教的认识。宗教与慈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天主教等传统宗教上,而对新兴宗教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支——巴哈伊还缺乏关注。本研究以澳门巴哈伊为例,集中研究新兴宗教的宗教信念和慈善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作为新兴宗教,巴哈伊显着的"入世性宗教"及"信仰型社会团体"的特征使得关注社区、参与社区服务成为其宗教实践的基本形式,尤其是其以赋能为核心的服务学习在推动社区发展和社区教育的同时,又有利于巴哈伊在社区的养成。和传统宗教不同,澳门的新兴宗教将慈善实践和信念的实现高度融为一体,但是这也使得宗教进一步世俗化和泛化。

姚惠娜[6](2018)在《利益集团与美国的中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益集团将中东研究视为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推动相关领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开放的政治过程,中东研究与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密切关系,以及美国中东研究学者的"中东化",都为利益集团影响美国的中东研究创造了条件。利益集团推动了美国中东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但同时试图限制和干预学者的研究,并将中东地区的政治分歧带入美国学术界。学术界的自律、国家的制度化支持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制约,使美国的中东研究学界能够保持较高的学术质量。

王丽娟[7](2018)在《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推本溯源,邪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系统内一个古老的课题,典章古籍中不乏其应对之策,从《礼记》到历代王朝正史的“刑法志”,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记载有当时统治阶级对邪教抑或类邪教问题的处置方式。邪教问题亦是一个当代国际性问题,法国为之金鼓齐鸣,综合应对;美国素有“邪教王国”之称,却泰然处之,来者不拒;日本为其密锣紧鼓,修法制律;中国大张挞伐,却又防不胜防……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我国与国外邪教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是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兴)宗教里面孳生的一批具有反社会、反人类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组织,是新(兴)宗教的畸形品,归根究底,将它称之为新兴宗教亦不为过。而我国当代邪教是杂糅了本国历史遗留政治问题与国际社会新(兴)宗教畸形品的混合物,它根本不是宗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轨迹的一次交汇,是“祸不单行”的推波助澜。因此,我国邪教问题的有效防治不仅要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而且需借鉴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治理之成熟经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与我国作为样本(选取理由详见引言第三节内容),将其当代邪教防治对策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将各国当代邪教问题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大框架下对防治之策进行整合考察,客观地比较、解读各国防治对策异同之处与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挖掘适宜我国国情的有效启示,以弥补当前治理方式之不足。本研究共八部分组成,其研究发现主要有:第一,通过对邪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邪教问题与国外邪教的本质区别。第二,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邪教组织仍具规模、反动特征显着。而国外邪教组织多呈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第三,关于国外邪教问题的治理方式,呈现出美国民间力量强大、法国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日本出台法律迅速而周密等显着特色。第四,我国邪教问题防治以政府部门为主,尤其是政法系统,民间力量明显不足。另外,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份邪教类法律裁判文书考察,发现我国绝大多数案例以《刑法》第300条入罪、刑事二审上诉案件以维持原判为裁决、刑事量刑集中在3年左右、执行期间多有减刑等特点。最后,本研究在完善性创新观照下,结合国外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有效启示,勾勒出我国当前邪教问题综合治理基础之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层面的精细化防治图景。

陶染春,凯瑟琳·赫尼曼[8](2016)在《宗教助力国家发展的一种经验探讨——基于巴西巴哈伊教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阐述了巴西的巴哈伊宗教组织数年来对其国家的公共政策领域逐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涉及人权、教育、妇女和人口多样性等方面。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以时间顺序回溯了巴哈伊教逐步参与国家公共政策领域的过程;第二是对其介入方法和路径特点的深入分析;最后,尝试将巴哈伊组织助力国家发展的经验提炼为一种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可以加以学习和借鉴的模式。

宋强[9](2016)在《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格局的结束,“全球化”的影响逐渐凸显。单纯进行传统的“国家公民”教育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的要求。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积极推行“世界公民”教育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公民教育思潮随之兴起。在此过程中需要研究并回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如何理解和处理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的关系的;二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主张的世界公民教育是否现实可行。研究基于对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描述性研究、反思性研究、评价性研究”三个递进的维度来展开:第一个维度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什么”?对思潮进行描述性研究,集中在思潮的核心概念(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世界公民资格观和教育观(第五章、第六章)等方面。一是在核心概念上,对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外延进行了界定。二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上,通过科学设定检索式,对Web of Science、Scopus两大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SSCI、维普、万方检索”四大中文检索库中的数千条相关文献的分析,解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三是在厘清公民教育各思想流派及其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世界公民资格观和世界公民教育观的分析,从认同、权利、义务、参与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思潮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世界公民教育的意义: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世界公民教育的实施:教师培训与课程改革;世界公民教育的维度: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世界公民教育的载体:全球治理与世界政府;世界公民教育的普适性: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样文明。第二个维度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为什么”?对思潮进行反思性研究,研究思潮为什么会产生、发展和在当代兴起,探寻思潮背后的理论根源。一是思潮的历史发展(第三章)。通过“三期七段式”的划分,梳理了自公元前4世纪至今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发展脉络。二是与世界公民教育有关的世界主义理论,全球治理理论,全球化理论,以及世界性与民族性理论(第四章)。研究表明:第一,世界主义思想理论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之源,在世界公民教育发展低潮时,世界主义始终以螺旋式在不断发展,不管是在古希腊城邦时代还是民族国家崛起时期;第二,全球化造成了全球分化,有西方意识形态的痕迹,但仍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第三,在各国同意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同时,国际组织和部分学者在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对全球公民社会和世界政府、世界联邦的建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通过宣传和教育项目、专题课程来实施;第四,“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等与世界主义截然相对的民族性概念与理论”和“超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人类主义等与世界公民教育思想有共通之处的世界性概念与理论”共同构成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思想基础。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怎么样”?对思潮进行评价性研究,对思潮的实践效果与理论争议(第七章)进行梳理,并通过“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等批判性理论;轴心文明理论、文明辐射理论等对立理论;民族认同、语言、宗教、环保等世界公民教育的畸形发展”去评价和解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对“谁是世界公民,谁来承载世界公民教育,国家如何应对国际组织推行的世界公民教育,一体化与多样化的平衡”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对“通过世界公民教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实现国家公民身份与世界公民身份的整合,国际组织向’全球共同体’的发展愿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仍将深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第八章)。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肯定国家认同的基础上,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倡导多维度公民资格与认同2.从人类利益共同体的角度看,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一种值得借鉴并且可以本土化的思潮3.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具有五项主要特征:从思潮的影响范围看,是一种在发达国家大型、发展中国家中型的思潮;从思潮的意识形态来看,主观着眼意识形态全球化,客观促进全球理解;从思潮的目的与效果来看,存在着主客观不统一的吊诡;从思潮的兴盛原因来看,是倡导型和危机逼迫型的结合;从思潮的传播主动性来看,是一种被动的思潮。

梁建华[10](2016)在《新兴巴哈伊教的发展观探析》文中指出本文从宗教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巴哈伊教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观进行了深入分析,藉由此总结一些值得中国宗教借鉴的关于宗教自身有机成长的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把精神理想转化到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宗教的社会公益慈善能力,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也为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及社会发展提供一点思考和启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包括绪论和五章正文。论文第一章首先从新兴宗教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巴哈伊教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出巴哈伊教的三个发展独特点:一是创教之初即确立了两位先知。两位先知都着述颇丰,并有亲笔着作留存于世;内容上以“上帝独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为核心,阐释了一种新的人类理想和世界秩序,构成了巴哈伊信仰的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全球教务管理体系。该体系保障了巴哈伊律法的与时俱进和巴哈伊社团的有机成长。第三是平等团结。巴哈伊教不仅在发展过程保持了多样性的统一,避免了分裂和派系;其在全球的所有社会行动也以人类的共同繁荣为目标。本章第三节分析指出了巴哈伊教不同于其他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的根本之处在于其科学发展观。即巴哈伊教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法都遵循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在“通过物质生活表达和实现精神文明”这个发展的有机进程里,巴哈伊教以人为本,以“人类一体”为核心指导理念,运用科学和宗教相结合的发展方法,不仅注重个人和机构的能力培养,更是倡导团结协作,致力于共同构建一个统一的世界运行体制,以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巴哈伊教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其中第二章深入解读了巴哈伊教对人类社会和宗教的有机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所做的独特阐释,即周期性演进理论。巴哈伊教用“宇宙周期”原则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为人类整体的成熟与个体成员的成长经历类似,历经婴儿期、少年期和青春期,而今进入了集体成年期。同理,巴哈伊教认为宗教的发展也必然遵循宇宙法则的进化秩序之要求,有各自的“天启周期”。各个宗教所崇拜的亚伯拉罕、克利须那、摩西、佛陀、耶稣和穆罕默德等包括巴哈欧拉在内,都来自同一神圣的根源,是上帝在不同时代、人类演进的不同阶段派来的的先知,传导上帝对人类的慈爱和光辉,指引人类的前进方向。本章第二节分析了巴哈伊教周期性演进理论的现实意义。鉴往知来,指出巴哈伊教的这种对于发展的定义以及发展规律和方向的阐释值得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化掉“小我”的边界,重新构建并定位人生的坐标体系,藉此动力发掘出更多的潜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更多的奉献!第三章内容深入挖掘总结了巴哈伊教发展观的核心理论——“人类一体’思想的内涵。其一存异求同、平等团结;其二“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重新思考社会架构;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分析了巴哈伊教所倡导的“人类一体”观念不仅仅是重塑新的个人意识从而产生群体知觉,还倡导全世界范围的教育、农业、工业、经济、法律和政治等社会体制以及道德的改良和重塑,创建正义王国、构建全球新文明。本章第二节结合中医理论分析了“人类一体”理念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第三节比较分析了“人类一体”和中国领导者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意义之共通与契合处。论文第四章探析了巴哈伊教的“智慧双翼”论——科学与宗教相结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巴哈伊教倡导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统一不只是体现在教义中,还表现在其社会实践紧密围绕科学、宗教和发展的主题,重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与灵性原则相结合,通过发展的话语构建和可持续社区建设行动,全面参与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农业、环境管理等诸多领域的可持续建设。文中总结了巴哈伊教发展话语构建的三个实践途径:世界正义院的审议和立法、巴哈伊国际社团对世界和平发展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持久开放的科学、宗教与发展研讨交流平台。深入分析了巴哈伊教可持续社区建设行动的模式和主要特色:第一,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第二,因小而美,积少成多;第三,授人予渔——重视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第四,独特的决策管理机制——磋商原则。本章在最后一节探讨了巴哈伊教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社区的三点启示,即个人层面的可持续教育、机构层面的可持续能力培养、社区层面的“内生式”可持续项目发展。本文第五章探讨了巴哈伊教对中国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启示。第一节内容分析总结了巴哈伊教值得中国宗教思考借鉴的四点内容:一是团结合作、共谋善举;二是慈善活动与传教分离——为全人类服务;三是开发以能力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慈善项目;四是建立各宗教全国系统的管理和教育培训体系。第二节探讨了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中国宗教的社会公益慈善能力。指出随着中国社会宗教团体的发展和全球化新形势的到来,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宗教慈善项目持续不断地走进民间,我们的政府机构有必要反思总结,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调整完善并制定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宗教团体管理和保护制度,加快相关的立法进度,保护宗教社会团体的健康有机成长并培养其自治能力,整合资源,鼓励引导宗教充分发挥出其社会公益慈善能力。此外,笔者认为还需要加强跨宗教社会团体之间的深入对话与交流。有必要构建一个跨宗教团体联盟,对宗教以及社会发展领域的若干问题共商决策、共谋善举,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传播真正的大爱于人间!

二、第二届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届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伊斯兰世界联盟参与全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际伊斯兰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
二 伊盟参与全球治理的历程
    (一)介入国际事务:抗衡埃及的外交工具
    (二)完善治理能力:促进合作的泛伊斯兰组织
    (三)融入全球治理:突出国际组织属性
三 伊盟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
    (一)伊盟参与全球治理的资源优势
    (二)伊盟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方式
        第一,议题塑造。
        第二,游说宣传。
        第三,发展援助。
四 伊盟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扩展影响:宗教文化
    (二)维护安全:反恐和去极端化
    (三)塑造规范:宗教事务管理
    (四)保障人权:穆斯林少数族裔
        第一,保障穆斯林少数族裔的合法权益。
        第二,关注穆斯林少数族裔受侵害状况。
        第三,维护穆斯林少数族裔的独特宗教文化。
    (五)文明对话:跨宗教交流
五 伊盟参与全球治理的成效
    (一)伊盟对全球治理的贡献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及稳定。
        第二,塑造伊斯兰教良好形象。
        第三,促进全球发展。
    (二)伊盟参与全球治理的局限性
        第一,伊盟具有保守的宗教意识形态。
        第二,伊盟具有教派属性。
        第三,对穆斯林少数族裔议题的介入易造成对他国内政干涉。
        第四,信息公开与对外合作程度不足。
        第五,涉恐传闻严重影响组织形象。
六 余论

(2)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 贵格会与巴哈伊概况及差异
第一章 两大教团初创期之信仰群体与公共活动
    第一节 社会改革中的异见群体
        一、英国新教改革中的贵格会
        二、波斯现代化改革中的巴布与巴哈伊教派
    第二节 贵格会与巴布教派的激进行为
        一、贵格会的激进表现
        二、巴布教派的暴力冲突
    第三节 公共事件后的宗教温和意识
        一、贵格会之自省转折:内勒尔事件
        二、巴布教派之内部分歧:塔希丽事件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比较与探讨
第二章 两大教团发展期之海外转移与组织调整
    第一节 宗教打压下的生存危机
        一、英国贵格会的艰难境况
        二、波斯巴哈伊的艰苦岁月
    第二节 自存意识下的海外转移
        一、初传新英格兰的贵格会
        二、巴哈伊教派初到美国
    第三节 发展意识下的组织创建与调整
        一、贵格会伦敦中心与跨大西洋组织
        二、巴哈伊灵体会与世界正义院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第三章 两大教团和平期之和谐理念与和谐实践
    第一节 和谐理念的深入诠释
        一、贵格会:罗伯特·巴克莱与威廉·佩恩的宽容思想
        二、巴哈伊:巴哈欧拉与阿博都·巴哈的和平思想
    第二节 和平实践的外在表现
        一、贵格会:宾夕法尼亚“神圣实验”
        二、巴哈伊:“全球发展计划”及践行
    第三节 宽容和平的教内规行
        一、贵格会的教内禁令
        二、巴哈伊的教内预警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第四章 两大教团从激进到平和之特征比较
    第一节 异中有同的自我标识
        一、贵格会“光明之子”到“天赋平等”的观念深化
        二、巴哈伊“人类一体”与“宗教同源”的内核坚守
    第二节 同中有异的社会融入
        一、贵格会与与世俗社会的妥协
        二、巴哈伊与世俗社会的共融
    第三节 同中有异的管理模式
        一、贵格会领袖情结与松散管理模式
        二、巴哈伊领袖情结与民主集中管理模式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早期贵格会大事年表(1643-1723)
附录二 早期巴哈伊大事年表(1817-1963)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小说《译员达尼埃尔·施泰因》(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Автореферат
摘要
原文与译文
翻译报告
    前言
    1 翻译任务的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文本简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计划的制定
        2.3 译稿分析与修改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难点
        3.1.1 词义的理解与判断
        3.1.2 词汇空缺
        3.1.3 增译法
        3.1.4 省略
        3.2 句法难点
        3.2.1 改变主语
        3.2.2 副动词的翻译
        3.2.3 被动结构的翻译
        3.2.4 长难句的处理
        3.3 语篇难点
        3.3.1 逻辑关系调整
        3.3.2 句序调整
        3.4 术语的翻译
        3.4.1 医学术语的翻译
        3.4.2 宗教哲学术语的翻译
        3.4.3 地名、人名专有名词的翻译分析
    4 总结
        4.1 在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思考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与展望
参考文献

(4)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印度国情与中印关系状况
三、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一)印度官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二)印度智库、学者、分析人士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
        1. 关于中巴经济走廊
        2. 关于中印尼(中国-印度-尼泊尔)经济走廊的构想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3. 关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考量
        4. 关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考量
        5. 印度学者关于“一带一路”实施方式的建议
四、分析和建议

(6)利益集团与美国的中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益集团影响美国中东研究的目的
    (一) 通过中东研究学者直接参与对外政策决策
    (二) 通过学者为对外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中东的专业知识
    (三) 中东研究学者直接进行政治游说
    (四) 通过中东研究引导舆论
二利益集团影响美国中东研究的方式
    (一) 利益集团推动美国中东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二) 利益集团试图限制和干预美国的中东研究
三利益集团能够影响美国中东研究的原因
    (一) 美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为利益集团参与对外政策决策提供了空间
    (二) 美国中东研究的特点吸引了利益集团的关注
    (三) 美国中东研究学者的“中东化”为利益集团施加影响创造了条件
四利益集团对美国中东研究成果的影响
结语

(7)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邪教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观点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1 邪教问题基本理论
    1.1 邪教的概念
        1.1.1 中国的邪教概念
        1.1.2 国外的邪教概念
    1.2 邪教的特征
        1.2.1 官方对邪教特征的界定
        1.2.2 国内外邪教特征解析
    1.3 邪教的主要类型
        1.3.1 中国的邪教主要类型
        1.3.2 国外的邪教主要类型
    1.4 邪教相关概念辨析
        1.4.1 邪教与宗教
        1.4.2 邪教与新兴宗教
        1.4.3 邪教与教会、宗派、教派、膜拜教团
        1.4.4 邪教与异端
    1.5 邪教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1.5.1 社会控制理论
        1.5.2 社会治理精细化
    1.6 小结
2 中美法日邪教问题的历史考察
    2.1 中国邪教问题的历史嬗变
        2.1.1 古代邪教问题(先秦时期至19世纪40年代)
        2.1.2 “会道门”时期的邪教问题(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
        2.1.3 当代邪教问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2.1.4 小结
    2.2 国外邪教问题的历史回顾
        2.2.1 纵向视角:兴起于19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期
        2.2.2 横向视角:美法日邪教问题各具特色
    2.3 小结
3 中国当代邪教问题综合防治内容
    3.1 政府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3.1.1 立法机关针对邪教问题的多层次立法体系
        3.1.2 行政机关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
        3.1.3 司法机关针对邪教类犯罪行为的司法审判
    3.2 民间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3.2.1 反邪教主体多元化
        3.2.2 反邪教经营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
    3.3 政府与民间力量联合反邪教—成立反邪教研究中心(智库)
    3.4 小结
4 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4.1 美国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4.1.1 邪教问题治理之政府层面
        4.1.2 邪教问题治理之民间层面
    4.2 法国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4.2.1 政府层面:议会与内阁相互促进
        4.2.2 民间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4.3 日本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4.3.1 立足现实不断完善的立法模式
        4.3.2 加强管理,严密监控之行政执法
        4.3.3 慎重审判,从重处罚之司法实践
        4.3.4 成立反邪教协会、示威游行等自发抵制之民间反邪教
    4.4 小结
5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之比较
    5.1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的异同点
        5.1.1 共通性
        5.1.2 差异性
    5.2 影响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异同的因素
        5.2.1 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系与原则
        5.2.2 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5.2.3 国家政体类型对决策之影响
        5.2.4 小结
6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当前中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完善
    6.1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6.1.1 邪教问题的防治应侧重立法层面
        6.1.2 “邪教”的定性要通过审判或自下而上的推动认定
        6.1.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邪教问题的防范
        6.1.4 经济是邪教组织产生、壮大的关键因素
        6.1.5 国际合作有利于跨国邪教问题防治
    6.2 我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的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之上的精细化建构
        6.3.1 邪教问题防治的战略指导思想
        6.3.2 法律层面之精细构建
        6.3.3 社会层面之基层导向
        6.3.4 文化层面之精品打造
        6.3.5 经济层面之精准打击与保护并行
        6.3.6 政治层面之加强党的领导
        6.3.7 国际层面之话语权提升
        6.3.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宗教助力国家发展的一种经验探讨——基于巴西巴哈伊教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哈伊教与巴西政府
    (一)巴哈伊教背景简介
    (二)巴西政府与巴哈伊教之间的互动
二、巴哈伊教参与国家事务的策略和路径特点分析
    (一)外交策略的形成——变成“公知”
    (二)识别潜在的合作者并与其建立联系
    (三)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安排
    (四)洞察不同体系的运转规律
    (五)个人特征和重要的素养
    (六)在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方法中寻求平衡
    (七)维护多样性,拒绝同质化
三、总结
    (一)宗教组织与社会组织并存的形式
    (二)构建两套话语体系
    (三)培养学术能力与关注教育
    (四)内外兼修:注重细节的培养和整体的视野
    (五)“自下而上”的工作路径

(9)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全球化对传统“国家公民”教育提出挑战
        (二)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积极推行“世界公民”教育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三) 推行世界公民教育面对“世界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不断博弈
        (四) 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由国家维度到世界维度
        (二) 世界公民教育的外延:由世界维度到多元维度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五、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 研究问题
        (二) 分析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一) 总体特点
        (二) 基于数据库的研究趋势分析
        (三) 国外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
        (一) 总体特点
        (二) 基于数据库的研究趋势分析
        (三) 国内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历史发展
    一、萌芽期(公元前4世纪-1945年)
        (一) “道德普世主义”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元476年)——“世界公民”的提出与世界主义的兴盛
        (二) “宗教普世主义”阶段(公元476年-16世纪)——由“宗教世界的公民”向“世界公民教育”过渡
        (三) “政治普世主义”阶段(16世纪-1945年)——源于社会契约理论的近代公民观念诞生与“世界公民”政治诉求的明晰化过程
    二、初创期(1945-1991)
        (一) “前经济普世主义”阶段(1945-1973)——“世界公民教育”的正式提出与思想初兴
        (二) “文化普世主义”阶段(1973-1991)——“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多元发展
    三、快速发展期(1991年至今)
        (一) “经济普世主义”阶段(1991-2000)——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兴起
        (二) “数字普世主义”阶段(2000-)——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广泛传播与国际组织、民族国家的积极应对
第四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主义
        (一) 世界主义的内涵
        (二) 世界主义的发展历程
        (三) 世界主义是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理论之源
    二、全球化理论
        (一) 全球化主要体现为经济全球化
        (二) 全球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 全球化促进世界公民意识的形成
    三、全球治理理论
        (一) 全球化背景下由“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二) 全球治理的内涵
        (三) 全球治理的主要推进机构
        (四) 全球治理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了价值指导
        (五) 全球治理的局限
    四、世界性与民族性系列理论
        (一) 从个人主义到人类主义模式
        (二) “多元文化主义/国家主义模式”与“国家主义/世界主义模式”
第五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公民资格观
    一、关于世界公民资格的演进:世界范围内的公民资格扩展
        (一) 国家框架内的公民资格
        (二) 世界公民资格的孕育
        (三) 世界公民资格的展开
    二、关于世界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的优先权之争
        (一) 认同的内涵
        (二) 由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转变的原因
        (三) 对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优先权的争论
    三、关于世界公民权利:基于国家的契约式保障
        (一) 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权利观
        (二) 世界公民应享有的权利
        (三) 世界公民实际被赋予有限的权利
    四、关于世界公民义务:担当全球道德责任
        (一) 世界公民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二) 世界公民怎样履行义务——培养国际素质,分层实施
    五、关于世界公民参与:主动参与全球事务
第六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公民教育观
    一、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地位
        (一) 世界公民教育是应对全球变革的要求
        (二) 世界公民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实际处于“一般地位”
        (三) 世界公民教育是多维度公民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四) 世界公民教育可以统合同类教育思潮共同推动全球发展
    二、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目标
        (一) 宏观层面:不同立场的教育目标
        (二) 微观层面:“知识、情感、态度”的目标
    三、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内容
        (一) 国际组织:培养担当全球责任的世界公民
        (二) 怎样培养与成为“世界公民”
        (三) 培养全球参与意识
        (四) 培养文化公民,实行主动公民教育
        (五) 面向全球的多领域教育
        (六) 建立世界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四、关于世界公民教育的途径
        (一) 依托多元文化教育
        (二) 分层展开
        (三) 创设环境
        (四) 学科渗透
第七章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实践效果与理论争议
    一、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国际理解和世界公民意识的形成
        (一) 合作共生:融入民族国家的教育政策与课程改革
        (二) 追溯源头:在教师教育中增加“世界公民”的内容
        (三) 主动实践:融入教师的教育理念
    二、实践带来的认同危机:民族国家内部对世界公民教育接受的限度
        (一) 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的张力:国家认同趋于强大
        (二) 学校和教师:没有准备好培养世界公民
        (三) 受教育者:尚未把握国家认同与世界认同的尺度
    三、理论的质疑:是否有利于实现全球公正与正义
        (一) 质疑西方单向度的全球公正与正义
        (二) 质疑无差别地推行世界公民教育
    四、理论的争议:批判与对立理论
        (一) 为发展中国家代言:批判理论
        (二) 挑战世界平等与正义:对立理论
        (三) 偏离与背叛: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畸形发展
第八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 在肯定国家认同的基础上,世界公民教育思潮倡导多维度公民资格与认同
        (二) 从人类利益共同体的角度看,世界公民教育思潮是一种值得借鉴并且可以本土化的思潮
        (三)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的五项主要特征
    二、反思
        (一) 谁是世界公民——社会精英还是普罗大众?
        (二) 谁来承载世界公民教育——世界政府抑或民族国家?
        (三) 国家如何应对国际组织推行的世界公民教育——抵制排斥或者选择性引入?
        (四) 批判性世界公民教育的视角——世界一体化还是多样化?
    三、展望
        (一) 通过世界公民教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 逐步实现国家公民身份与世界公民身份的整合
        (三) 国际组织向“全球共同体”的发展愿景
        (四)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仍将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新兴巴哈伊教的发展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新兴之星——新兴巴哈伊教的发展观探究
    第一节 新兴宗教的出现和特点
    第二节 巴哈伊教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第三节 巴哈伊教的发展特点及其发展观浅析
        一、巴哈伊教的独特点
        二、浅析巴哈伊教的发展观
第二章 周期演进——巴哈伊教的有机发展进程理论解读
    第一节 巴哈伊教的周期性演进理论
        一、宇宙周期说
        二、天启周期说
    第二节 探讨巴哈伊教周期性演进理论之现实意义
第三章 人类一体—一巴哈伊教的发展观之核心理念探析
    第一节 巴哈伊教“人类一体”理念的内涵
        一、存异求同、平等团结
        二、“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重新思考社会架构
        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
    第二节 “人类一体”理念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分析
    第三节 “人类一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内涵的契合与共通
第四章 智慧双翼——巴哈伊教的发展方法和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智慧双翼——科学与宗教
        一、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关系
        二、科学与宗教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三、智慧之双翼—巴哈伊教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统一论浅析
    第二节 巴哈伊教的社会发展方法和实践途径探析
        一、发展的话语构建
        二、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行动
    第三节 巴哈伊教的实践经验对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启示
        一、个人层面的可持续教育
        二、机构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三、社区层面的“内生式”可持续项目发展
第五章 共谋善举—巴哈伊教对中国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巴哈伊教带给中国宗教的经验思考
        一、团结合作、共谋善举
        二、慈善活动与传教分离——为全人类服务
        三、开发以能力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慈善项目
        四、建立各宗教全国系统的管理和教育培训体系
    第二节 如何充分发挥中国宗教的社会公益慈善能力浅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第二届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斯兰世界联盟参与全球治理研究[J]. 何思雨. 西亚非洲, 2021(06)
  • [2]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D]. 章景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小说《译员达尼埃尔·施泰因》(节选)翻译报告[D]. 孙君朋. 河南大学, 2020(02)
  • [4]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 王延中,方素梅,吴晓黎,李晨升. 世界民族, 2019(05)
  • [5]澳门新兴宗教的宗教信念与慈善实践:以澳门巴哈伊为例[J]. 景燕春,朱健刚. 当代港澳研究, 2017(01)
  • [6]利益集团与美国的中东研究[J]. 姚惠娜. 美国研究, 2018(03)
  • [7]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D]. 王丽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8]宗教助力国家发展的一种经验探讨——基于巴西巴哈伊教的个案研究[J]. 陶染春,凯瑟琳·赫尼曼. 世界宗教文化, 2016(04)
  • [9]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D]. 宋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10]新兴巴哈伊教的发展观探析[D]. 梁建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第二届巴哈伊座谈会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