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昆百达预计2002年亏损

ST昆百达预计2002年亏损

一、ST昆百大 预计2002年亏损(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连[1](2012)在《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文中提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就是计量。从运用复式簿记记录经济业务,到编制财务报表披露财务信息,都离不开计量。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会计计量的核心和关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先天的可靠性特别是可验证性,一直占据着计量的统治地位。但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固有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所以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而确认或披露的财务信息之于决策,缺乏现时相关性。因此,理论与实务界也在不断探寻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青睐。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已有近百年的应用与发展历史,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迅猛发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美国FASB在2006年发布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开创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应用之先河。而IASB更是六年磨一剑,于2011年5月,颁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领域与美国实现了基本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受到普遍关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部也多次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基本立场,那么,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我国是与IASB和FASB齐头并进、保持一致步调,还是结合国情保留中国特色?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当有人剑指公允价值,将其定义为危机“祸首”时,就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众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更是趋之若鹜,但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等理论层面的,实务运用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准则出台这几年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补充现有研究结论。实践表明,任何准则的出台与变动,都是与特定时期的经济事件息息相关的。只有立足过去,才能分析未来。本文在系统回顾与梳理美国与IASB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全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项目中的运用现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其中,规范研究方法具体又以归纳法占主导,尤其体现在文章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阐述、美国公允价值发展的回顾,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研究进展几个部分。即从大量文献资料的归集、整理、比较与分析中,概括归纳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研究结论。案例分析法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部分。为了分析、观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在整理2007年至2010年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四年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准则运用情况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性分析(如运用总体情况、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对主要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具体影响分析以及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指明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贡献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三个层次,系统梳理了公允价值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从计量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述及FASB、IASB及我国公允价值内涵的演进,并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为后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从会计目标论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要求,从收益理论来看,公允价值契合全面收益观念,从资本保全理论来看,公允价值能体现实物资本保全;分别从有效契约观和机会主义观两方面,为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选择构建理论基础。第四章,美国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启示。本章系统梳理了美国在各个时期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的主要成果,将美国公允价值早期理论与实务界的研究成果,按SEC的态度不同划分为SEC全面封杀和SEC全力维护的两个阶段;重点描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开创先河之作——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针对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危机时期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全面分析了危机时期SEC的研究报告,并介绍了FASB的应对之策。第五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IASB是全球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发起者与运作者,本章在回顾、总结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各个重要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与趋同障碍,并指出,各国经济利益是趋同的基础、相互学习是趋同路径、积极互动是趋同过程;通过分析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国际趋同,提出我国在趋同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发展、积极参与以及增值国家信誉几个关键点。第六章,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本章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的简短历程,然后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重点分析了在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应用的总体情况,最后指出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因素。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本章在上章的基础上,分别就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提炼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治理对策。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重申文章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过程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并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和中国的现时市场环境对未来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1.在构建公允价值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美国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前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SFAS157,和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系列重大经济事件或重要的市场环境的变动。美国作为最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最早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系统总结并分析美国经验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有直接的借鉴意义。2.2011年5月,IASB发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该准则的发布标志着IASB与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已经实现了全面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实质上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而且,在2010年我国财政部又重申了这一趋同立场,那么在现有国际环境下,就很有必要梳理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来判定我国下一步的趋同方式,是直接采纳还是实质趋同或者是暂缓趋同。IFRS13的一大缺陷是以美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制定,未全面考虑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成为准则全球趋同的一个硬伤。3.自2007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本文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分别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纳税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情况。并针对我国特殊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深入探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一般应用情况分析,而对于实务当中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研究涉及不多,这也是作者今后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而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法,限于时间和精力,未对年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进行论证,也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资义银[2](2009)在《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计量模式选择与信息披露》文中研究说明截止到目前,新的会计准则在我国实施快满三年了,对新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检验其实施效果是当前会计学界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首次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3号准则),这个准则非常重要,它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又与房地产直接相关,因此,对它的实施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满足条件时,三号准则给予了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权利(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模式中选),那么面对当前的实施情况,哪些因素影响了甚至决定了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选择?第二,与计量模式的选择状况对应的是,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信息的披露也暴露出颇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这样糟糕的信息披露现状是否与上述影响因素存在某种关联?全文针对上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契约理论、数据统计检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首先,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本模式能维持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公允价值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造成公司价值的波动。究竟如何选择取决于公司的治理情况,另外证券市场监督契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带来不能忽略的影响。本文经过分析后预测,一旦那些选择成本模式计量的上市公司面临的契约约束压力增大,这些公司将会与昆百大A一样冒着价值波动的风险抛弃成本模式而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其次,本文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历史成本的披露状况好于公允价值模式的状况,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为了掩饰自己盈余管理的目的,故意而为之。利用准则给予的简单披露要求进行模糊披露,甚至不披露。让投资者弄不明白,其取得的公允价值到底是否公允。造成一种看似科学和合乎准则的规定的假象。总之,本文不局限于探讨会计准则条文的准确性,研究如何规范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使用等。而是在准则现有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后续计量情况。利用契约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等方法来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经济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投资性房地产的信息披露状况。找到了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目前国内现有的文献大多是简单的统计分析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现状,很少有文献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与公允价值的披露状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这正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所在:用最新的数据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本文还可视为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我国公允价值的“契约有用性”。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

于长春,孙海凤[3](2009)在《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基于昆百大和金融街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契约理论角度探讨了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与会计职业判断的相机选择问题,并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定量分析了新准则实施后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新准则实施之后,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企业为了操纵利润而进行恶意判断的情况。本文指出,会计职业判断应该建立在客观依据的基础上,建立在由企业各方面的负责人出具的证明材料上。企业的会计人员不能、也不可能包办代替企业其他部门和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应该充分依据其他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判断,作为会计职业判断的证明和凭据。

于长春,孙海凤[4](2008)在《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基于昆百大和金融街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新准则实施后会计职业判断现象日益普遍和重要,本文从契约理论角度探讨了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与会计职业判断的相机选择问题,并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定量分析了新准则实施后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新准则实施之后,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企业为了操纵利润而进行恶意判断的情况。本文指出会计职业判断应该建立在客观依据基础之上。何为客观依据?应该是由企业各方面的负责人出具的证明材料。企业的会计人员不能、也不可能包办代替企业其他部门和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应该充分依据其他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判断,作为会计职业判断的证明和凭据。

李高[5](2007)在《特别处理制度与ST公司的公司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别处理制度(ST)是市场化退市机制的一种阶段性安排。实施特别处理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风险信号,提示投资者要谨慎投资,而对上市公司来说则是一个黄牌警告,上市公司要尽快改善公司治理状况以改善公司业绩,否则就要退市。本文研究特别处理制度是否产生了这个警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从而分析ST制度是不是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进而试图提出一些可供制度改革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对促进证券市场的良好运营和制度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个体微观实例与市场宏观行为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阐释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的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特别处理制度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两个方面对ST类公司与非ST类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进行对比,以此分析出ST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缺陷。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ST公司在实施和撤销特别处理时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以及公司业绩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公司是否进行了公司治理改善。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形成这一结果的现实原因。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针对现实情况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合理的建议;分析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全文研究表明,从理论上讲,特别处理制度属于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制度,应当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产生警示作用,然而,实证表明,这一制度并未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妨碍制度发挥作用的原因是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特别处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应当从这两个方面改善以使特别处理制度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

许华[6](2007)在《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盈余管理问题是当前热点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规范和实证研究成果,但对ST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较少。近年来,ST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公司群体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具体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净利润最近两年连续亏损、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及其他情况异常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加强ST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对因连续两年亏损被ST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第二章是ST制度和ST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三章主要是样本的选择和研究假设的提出,选取沪深两市1999~2005年被ST的A股上市公司,去除数据不全的获得197家,其中由于连亏两年被ST的122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与ST公司第一次出现亏损前一年末的资产总额相近、行业相同且盈利的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第四章是模型的选择和相关实证分析,运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ST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和程度等,与控制公司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利用所得数据和设计的模型得出实证结果。第五章结论。笔者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下:连续亏损两年被ST的上市公司在扭亏当年有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在亏损的第一年有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二年继续调减收益;在被ST当年扭亏成功的主要运用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在被ST的第二年扭亏为盈的主要运用营业外收支和调增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实证分析知,ST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在被ST前三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被ST当年达最大值,后一年有所下降。但控制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在这几年没有明显的波动,且都小于ST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曹椿苗[7](2007)在《ST公司利用非经营性损益调节利润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盈利问题一直是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非经常性损益作为一个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一些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我们知道,经常性收益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的特点,投资者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使得证券市场股价的泡沫成份增加,股价不能正常反应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不利于资金的优化配置,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鉴于此,本文对我国ST公司(2002年—2005年)在被特别处理前后年度以及被撤销特别处理前年度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阐述了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特征,在此基础上对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并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项目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实证部分,分别通过描述性统计、分布检测法、相关分析以及回归模型来验证ST公司是否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ST公司在被特别处理前一年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做出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在被特别处理当年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做出调高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被撤销特别处理的前一年度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做出调高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对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应对措施。

陈晓燕[8](2007)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公允利润研究 ——从公允价值角度分析ST公司账面亏损》文中研究指明公司未来的利润决定现在的股票价格,而预测未来利润必须先将历史账面利润从公允价值角度还原为公允利润,在此基础上的业绩预测也会更加可靠。账面利润应当是公允利润。从根本上讲,这是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法则的要求。从公司高管所承担的受托人责任来讲,全面遵循会计准则,不得采用与会计准则相违背的会计处理方法,本身就体现了公平竞争法则的要求。这完全符合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当然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制度性约束。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报表信息更具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重视。以会计责任不受信任为假设前提,公允利润是按照会计准则对不公允的账面利润加以调整的结果。如果一家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在固定资产折旧、坏账拨备、投资减值、政府补助、出售资产溢价、预计负债、关联方交易等会计处理方法上全面遵循会计准则,同时与其他公司特别是同业公司不存在较大的竞争性差距,那么,这样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账面利润就是公允利润。反之,则是有欠公允的账面利润。公允价值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还原账面利润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需要。公允价值利润研究的方法是在财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会计准则之间进行符合性测试,并在充分借鉴良好执行会计准则公司所采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情况下,利用一揽子调整方法及模型将账面利润调整为公允利润。值得一提的是,账面利润公允性风险是通过会计处理方法变更释放的。ST公司的价值不在乎它们的账面利润,而在于调整后的公允每股净资产。尽管如此,将ST公司账面利润从公允价值角度调整为公允利润依然是必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退市风险会伴随持续亏损而加大,或在暂时缓解后变得更加严重。本文是一篇关于2005年A股市场ST上市公司账面亏损的公允价值的专题实证研究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概述了公允价值和公允利润研究的背景和发展;第二部分是从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引出下述七个方面来阐述一揽子调整方法(adjustable basket technique)在还原国内上市公司账面利润的公允性方面的应用,从如何判断坏账拨备公允性、折旧公允性、政府补助公允性、长期投资减值损失公允性、出售资产溢价公允性、预计负债公允性、资金占用费公允性等七大方面进行了实证;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以若干家ST公司2005年半年报和年报为数据来源背景,利用一揽子调整方法,将案例公司的账面利润调整为公允税前利润;第四部分是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针对国内上市公司披露公允利润的相关建议。

高珊[9](2007)在《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多元化重组模式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3年开始,全国国有商贸企业间产生了一股资产重组的浪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南京国有商贸企业也开始探寻新的生存方式。2003年底南京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提出了“彻底改、改彻底”的总体要求,金鹰系重组南京新百,兼并东方商城,雨润系重组南京中商,掀起了南京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的高潮。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及企业并购理论为基础,从理论动因、社会动因及经济动因三方面对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做理论分析。以2004--2005年间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为研究对象,对重组前南京商贸行业的整体价值、核心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均衡模型证明采取横向兼并或混合兼并进行商贸业资产重组的可行性。以综合指数法、股利资本化比例法、现金流量折现法、事件分析法和经济增加值法为研究方法,以金鹰系重组南京新百、雨润集团重组南京中商为实证研究对象,对重组背景、重组过程及重组后企业发展状况分别做分析,从重组前双方背景条件、重组时目标企业被收购价格、二级市场反映状况以及重组前后企业经营绩效四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国外资产重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南京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提出了对策建议。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在明晰企业产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资产定价方法,提高金融服务的层次及范围和整合重组双方企业文化的大前提下,才能实现商贸国企资产重组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的局面。

黎谦[10](2006)在《全局主成分法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成立至今,在规模和速度上走过了西方百年的发展道路。这十四年的发展历程已清楚的表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方向和中国公民对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已基本形成共识。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据统计,2001年中期亏损的上市公司超过100家,预警的公司超过70家,成为新的历史之最。如何客观评价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尤其是预测可能出现财务失败的公司,对于投资者及时调整投资决策,监管层准确识别盲目融资公司以及投资银行有效发掘潜在服务客户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判别研究中长期忽视财务数据时间序列特征的明显不足,本文以估计样本的多年财务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财务危机判别的时序数据立体空间,确立了以时序数据空间为基础的财务危机判别模型,提高了样本中重要财务趋势特征的信息含量,采用全局主成分方法解决了模型中因子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而使logistic回归方法应用的规范度和严谨度得到明显改善。并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全局成分法在财务预警模型能够在上市公司出现持续性亏损的两年前即提供准确度较高的预警信号(正确率为70%)。通过与其他财务预警方法的比较,说明了全局成分法在理论上用于财务预警的优势,同时实证了用全局成分法建立的财务预警模型在财务预警上的实际效果。为全局成分法在财务预警的运用上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依据。

二、ST昆百大 预计2002年亏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昆百大 预计2002年亏损(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1.3.1 本文主要贡献
        1.3.2 今后研究方向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2.1.1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2.1.2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2.1.3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2.1.4 小结与评价
    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2.2.1 总体分析与评价
        2.2.2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2.2.3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2.2.4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3 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3.1 公允价值基本内涵
        3.1.1 计量、会计计量与计量属性
        3.1.2 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3.2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探源
        3.2.1 会计目标理论:决策有用观
        3.2.2 收益理论:全面收益观
        3.2.3 资本保全理论:实物资本保全观
        3.2.4 产权理论:有效契约观与机会主义观
4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与启示
    4.1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回顾
        4.1.1 美国早期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考察
        4.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面封杀
        4.1.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力维护
        4.1.4 SEC对公允价值态度转变的原因
    4.2 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4.2.1 SFAS157号的发布背景
        4.2.2 SFAS157号的主要内容
        4.2.3 对SFAS157的评析
        4.2.4 SFAS157对我国的启示
    4.3 金融危机背景下SEC与FASB的应对
        4.3.1 金融危机的背景
        4.3.2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4.3.3 SEC《市值会计研究报告》的内容及启示
        4.3.4 FASB的应对
5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
    5.1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
        5.1.1 IASB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及发展概况
        5.1.2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讨论稿》
        5.1.3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征求意见稿》
        5.1.4 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5.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进展及障碍
        5.2.1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
        5.2.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
    5.3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述评及启示
        5.3.1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述评:基础与过程
        5.3.2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启示:发展及参与
6 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
    6.1 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回顾
        6.1.1 最初尝试阶段(1998年——2000年)
        6.1.2 全面回避阶段(2001年——2005年)
        6.1.3 谨慎运用阶段(2006年——现在)
    6.2 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规定
        6.2.1 CAS3的具体规定及其与IAS40的差异
        6.2.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6.3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运用概况
        6.3.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的总体情况分析
        6.3.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分析
        6.3.3 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6.4 影响采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因素
        6.4.1 严格的市场管制
        6.4.2 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程度不高
        6.4.3 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6.4.4 会计准则导向的影响
        6.4.5 公允价值确认条件过于严苛
        6.4.6 信息披露成本高
        6.4.7 市场参与者成熟度较低
7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
    7.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7.1.1 对企业资产价值的影响
        7.1.2 对企业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影响
        7.1.3 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7.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表的影响分析
        7.2.1 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
        7.2.2 利润波动的风险
    7.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
        7.3.1 公允价值变动的纳税影响
        7.3.2 不提折旧或摊销的纳税影响
    7.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7.4.1 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执行成本问题
        7.4.2 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不完善
        7.4.3 企业对财务指标的调控问题
        7.4.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估值问题
        7.4.5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问题
        7.4.6 财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问题
    7.5 提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7.5.1 修订会计准则导向
        7.5.2 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
        7.5.3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估价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7.5.4 理性处理“三非”市场状态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
        7.5.5 降低公允价值执行成本
        7.5.6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
        7.5.7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
        7.5.8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审计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有益探索
        8.1.1 研究结论
        8.1.2 有益探索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2)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计量模式选择与信息披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理论
    2.1 资产计量理论
    2.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2.2.1 成本模式
        2.2.2 公允价值模式
    2.3 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3 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现状与分析
        3.1.1 成本模式计量现状分析
        3.1.2 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现状分析
    3.2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研究
        3.2.1 契约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
        3.2.2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因素研究
        3.2.2.1 公司治理因素
        3.2.2.2 薪酬、债务以及政治成本契约因素
        3.2.2.3 证券市场监管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3 本章总结及建议
        3.3.1 本章总结
        3.3.2 主要建议
4 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相关计量信息的披露问题研究
    4.1 准则的披露要求
    4.2 上市公司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披露现状
    4.3 存在的问题
        4.3.1 与准则要求存在差距,披露混乱
        4.3.2 内容空洞,达不到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4.4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
        4.4.1 我国准则未建立充分披露制度
        4.4.2 外部监管不力,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
        4.4.3 上市公司故意而为之
    4.5 改进披露状况的建议
        4.5.1 加强监管力度
        4.5.2 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相关问题
        4.5.3 发展独立的第三方房地产专业评估机构
5 综合案例分析——金融街与昆百大 A
    5.1 公司简介
    5.2 变更前采用的计量模式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的披露金额
    5.3 变更后采用的计量模式及变更理由
        5.3.1 变更说明
        5.3.2 变更的理由
    5.4 计量模式变更对公司的影响
        5.4.1 会计政策变更对金融街的累积影响
        5.4.2 会计政策变更对昆百大A 的累积影响
        5.4.3 变更对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
    5.5 计量模式变更的影响因素
        5.5.1 扭亏
        5.5.2 融资配股
        5.5.3 债务契约的影响
6 本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基于昆百大和金融街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
二、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对昆百大 (3) 和金融街 (4) 的案例分析
    (一) 变更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投资性房地产的披露金额
    (二) 变更后采用的会计政策及变更理由
    (三) 变更对2007年年报和2008年中期报告财务指标的影响数
    (四) 上述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1. 变更的动机分析。
        2. 变更对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
三、企业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动因分析
    (一) 扭亏动机
    (二) 重亏动机
    (三) 配股动机
    (四) 利润平滑动机
    (五) 临界动机
四、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 提高职业判断质量
    (一) 加强制度性建设, 完善会计职业判断外部环境
    (二) 加强独立审计力量,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三) 细化会计职业判断披露要求, 加强对滥用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惩处
    (四) 发布具体操作指南, 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规范会计职业判断标准
    (五) 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

(5)特别处理制度与ST公司的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特别处理制度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3 特别处理制度对公司治理作用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特别处理制度与公司治理理论
    2.1 特别处理制度的概述
        2.1.1 特别处理制度的定义
        2.1.2 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分析
    2.2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2.2.1 公司治理的涵义
        2.2.2 公司治理的功能
    2.3 特别处理制度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分析
        2.3.1 根据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分析
        2.3.2 根据上市公司的保壳动机分析
        2.3.3 根据公司治理的涵义分析
        2.3.4 根据公司治理的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T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分析
    3.1 ST公司的股权结构的特征分析
        3.1.1 国家股持股比例
        3.1.2 法人股持股比例
        3.1.3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3.2 ST公司的董事会结构特征分析
        3.2.1 董事会规模
        3.2.2 独立董事
        3.2.3 两职合一
        3.2.4 董事会会议频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别处理制度对ST公司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命题
    4.2 样本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4.3 ST公司被特别处理时期公司治理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4.3.1 研究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4.3.2 实证过程
    4.4 ST公司被特别处理时期公司治理效果变化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4.4.2 实证过程
    4.5 结果分析
        4.5.1 特别处理制度未发挥作用的现实原因分析
        4.5.2 ST公司解除特别处理的现实途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对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
        5.2.2 对改进特别处理制度的建议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盈余管理动因的研究
        1.2.2 国内对ST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ST制度及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ST制度
        2.1.1 ST板块的形成
        2.1.2 ST制度及其相关演进
    2.2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关系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契约理论
        2.2.4 经济人假设
    2.3 ST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3 ST公司和控制公司的样本选取及比较分析
    3.1 资料来源与样本选取
        3.1.1 ST公司的样本的选取
        3.1.2 控制公司的样本的选取
        3.1.3 ST公司样本和控制公司样本的统计描述
    3.2 ST公司和控制公司样本的比较分析
        3.2.1 ST公司和控制公司样本规模的比较
        3.2.2 ST公司被特别处理前后年度有关会计盈余指标分析
    3.3 研究假设
        3.3.1 ST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假设
        3.3.2 ST公司利用线下项目盈余管理的假设
4 实证分析
    4.1 盈余管理度量模型的选择
    4.2 ST公司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4.2.1 ST公司线下项目分析
        4.2.2 ST公司利用线下项目盈余管理的实证
    4.3 盈余管理度量模型的检验
    4.4 ST公司与控制公司盈余管理比较分析
        4.4.1 盈余管理实证分析
        4.4.2 盈余管理程度比较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ST上市公司样本和对应的控制样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ST公司利用非经营性损益调节利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新颖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基本内容及框架
2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理论基础
    2.1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征分析
    2.2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理论基础
3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动机分析及表现形式
    3.1 ST公司的特征分析
    3.2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动机分析
    3.3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表现形式
4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ST公司进行利润调节的总体检验
    4.3 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实证检验
5 研究结果、建议及局限性
    5.1 实证研究结果
    5.2 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5.3 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5.4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中国A股上市公司公允利润研究 ——从公允价值角度分析ST公司账面亏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价值的涵义、计量
        1.1.1 允价值的涵义
        1.1.2 公允价值的计量
    1.2 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1.2.1 会计目标的变迁
        1.2.2 会计计量理论两大部分的变迁
    1.3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评价
        1.3.1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
        1.3.2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困惑
2 一揽子调整方法在还原上市公司账面利润的公允性方面的应用
    2.1 如何判断坏账拨备公允性
    2.2 如何判断折旧公允性
    2.3 如何判断政府补助公允性
    2.4 如何判断长期投资减值损失公允性
    2.5 如何判断出售资产溢价公允性
    2.6 如何判断预计负债公允性
    2.7 如何判断资金占用费公允性
3 从公允价值角度分析ST公司账面亏损
    3.1 应计未计坏账拨备
    3.2 应计未计折旧
    3.3 应计未计预计负债
    3.4 应计未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3.5 出售资产溢价收益
    3.6 非常项目下的政府补助
    3.7 持续经营风险
4 国内上市公司从账面利润到公允利润的建议
    4.1 学习借鉴别国经验,要结合国情,防止盲目照搬照套
    4.2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发展和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因素
    4.2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
    4.3 进一步完善有关市场监管及公司治理制度的法律法规
致谢(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9)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多元化重组模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有商贸企业开放进程及改革方式
        1.2.1 我国国有商贸企业发展进程
        1.2.2 我国国有商贸企业产权改革方式
    1.3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基础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1 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国外研究成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提出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理论研究
    2.1 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的理论动因
        2.1.1 成本理论
        2.1.2 消费者剩余理论
        2.1.3 库诺特模型
        2.1.4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2.1.5 拍卖机制
    2.2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社会动因
        2.2.1 体现政府意图
        2.2.2 开拓融资渠道的需求
        2.2.3 现阶段经营策略的需要
    2.3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经济动因
        2.3.1 管理的协同效应
        2.3.2 经营的协同效应
        2.3.3 财务的协同效应
        2.3.4 多样化经营管理
第三章 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3.1 研究方法
        3.1.1 经营绩效分析概述
        3.1.2 收购价格分析概述
        3.1.3 二级市场反应分析概述
    3.2 数据描述
        3.2.1 经营绩效分析数据描述
        3.2.2 收购价格分析数据描述
        3.2.3 二级市场反应分析数据描述
第四章 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基本面分析
    4.1 南京市商贸零售业价值评估
        4.1.1 持续发展,行业中介作用加强
        4.1.2 加速整合,规模经济效应显现
        4.1.3 资产优良,战略收购价值突出
    4.2 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核心因素分析
        4.2.1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
        4.2.2 行业特征与企业价值
    4.3 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途径
        4.3.1 横向兼并
        4.3.2 纵向兼并
        4.3.3 混合兼并
    4.4 南京市商贸行业上市公司的EVA 实证分析
第五章 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的实证研究
    5.1 雨润系重组南京中商
        5.1.1 双方背景分析
        5.1.2 流程分析
        5.1.3 重组后企业价值分析
    5.2 金鹰国际强取南京新百
        5.2.1 流程分析
        5.2.2 博弈分析
        5.2.3 重组后企业价值分析
        5.2.4 南京新百重组后评价
    5.3 南京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模式比较研究
        5.3.1 资产重组双方的背景条件比较
        5.3.2 国有商贸企业被收购价格比较
        5.3.3 事件分析法评价收购市场反应
        5.3.4 收购方在重组后的经营绩效比较
第六章 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资产重组的对策建议
    6.1 明晰企业产权,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6.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注重职工利益补偿
    6.3 建立有效的资产定价方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6.4 开拓金融服务,寻求新利润源
    6.5 注重文化整合,实现重组后的双赢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全局主成分法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资本市场的概况
    1.2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本文构想
第2章 建立全局数据表
    2.1 “财务危机”概念的分析与技术性界定
    2.2 样本公司选取
    2.3 样本公司财务指标的初步选取
    2.4 确定时间跨度及筛选财务指标
第3章 全局主成分法及检验方法综述
    3.1 全局主成分法
    3.2 预警模型的检验方法
第4章 全局主成分法实证分析
    4.1 KMO 检验及球形检验
    4.2 确定主成分因子的数目
    4.3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第5章 建立回归模型并检验
    5.1 回归模型简介
    5.2 模型建立与检验
    5.3 实证模型结果说明
结论
    主要结论
    本文的实证工作与尚存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样本公司名单表
致谢

四、ST昆百大 预计2002年亏损(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D]. 王海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2]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计量模式选择与信息披露[D]. 资义银. 重庆理工大学, 2009(S2)
  • [3]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基于昆百大和金融街的案例研究[J]. 于长春,孙海凤.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9(02)
  • [4]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基于昆百大和金融街的案例研究[A]. 于长春,孙海凤. 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5]特别处理制度与ST公司的公司治理研究[D]. 李高. 中南大学, 2007(12)
  • [6]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 许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7]ST公司利用非经营性损益调节利润问题研究[D]. 曹椿苗. 暨南大学, 2007(01)
  • [8]中国A股上市公司公允利润研究 ——从公允价值角度分析ST公司账面亏损[D]. 陈晓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08)
  • [9]南京市国有商贸企业多元化重组模式的实证研究[D]. 高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10]全局主成分法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D]. 黎谦. 湖南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ST昆百达预计2002年亏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