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离子淀粉衍生物HY-6的净水性能

阳离子淀粉衍生物HY-6的净水性能

一、阳离子淀粉衍生物HY-6的净水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任文静[1](2016)在《基于魔芋葡苷聚糖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絮凝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水污染的情况更为严峻。在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絮凝沉淀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天然高分子阳离子型絮凝剂既可以通过吸附作用、电中和效应以及架桥效应等作用除去污水中带负电荷的污染物,又因自身的天然环保性可以避免环境受到“二次污染”。魔芋是一种在我国西南地区种植较为广泛的农作物,它的块茎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性多糖—魔芋葡苷聚糖(KGM),这种多糖由于含有丰富的—OH,被认为是天然可降解的理想材料。因此,以研发环境友好型阳离子絮凝剂和提高魔芋的附加值为目的,本课题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合成了基于KGM阳离子型絮凝剂(KGM-g-PDMC),并对其絮凝行为进行了研究。以魔芋葡苷聚糖(KGM)为原料,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酸化的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成功制备了基于魔芋葡苷聚糖阳离子絮凝剂——KGM-g-PDMC。阳离子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分别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和元素分析仪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研究了KGM的取代度,以及NaCl的浓度和pH值对浊度清除率(T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存在的环境下,KGM-g-PDMC表现较为优良的絮凝性能,也具有较为广泛的pH值的适用范围,因此,KGM-g-PDM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阳离子型絮凝剂。2.合成了水溶性较好的基于羧甲基魔芋葡苷聚糖的阳离子型絮凝剂(CKGM-PDMC),并对其絮凝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KGM羧甲基化以提高其水溶性,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得到不同取代度的CKGM,然后以CAN为引发剂,DMC为单体,合成了一系列CKGM-PDMC阳离子型絮凝剂。利用FT-IR、1H NMR、TGA、SEM等表征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再选用质量分数为0.1%的高岭土悬浮液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具有最佳絮凝效果的CKGM-PDMC的合成条件,并考察了原料CKGM的取代度对絮凝剂CKGM-PDMC取代度的影响,继而考察了CKGM-PDMC取代度、pH值、絮凝剂沉淀时间等因素对CKGM-PDMC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KGM-PDMC是一种水溶性优良的阳离子型絮凝剂。

叶春松,陈程,周为[2](2015)在《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油田污水的常规处理技术和新型处理技术,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介绍了油田污水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王恒磊[3](2013)在《阳离子淀粉接枝苯丙乳液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对淀粉接枝共聚方向的研究比较活跃,主要集中在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酸、醋酸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单体的接枝共聚反应方面。苯乙烯/丙烯酸酯聚合物因其合成工艺简单、产品粘度低、使用方便且效果显着成为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合成聚合物表面施胶剂,但苯丙乳液的价格相对昂贵;淀粉价格低廉,但其抗水性差、留着率低、易断裂等,如若将淀粉与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可以使二者优势互补,具有良好性价比。本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阳离子淀粉的制备条件。采用湿法制备工艺,详细考察了阳离子醚化剂用量、碱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制备工艺条件:阳离子醚化剂(CHPTMA)用量为35%,碱催化剂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3h,此工艺条件合成的淀粉取代度(DS)为0.02左右,遇冷水便可溶解形成透明的阳离子淀粉溶液。本文第二部分以过硫酸铵(APS)/无水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淀粉与苯乙烯和丙烯酸酯的接枝共聚物。探讨了引发剂用量、淀粉与单体比例、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引发剂用量为体系总质量的6.0%,m(淀粉):m(单体)=1:4,单体的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50℃。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均参与了接枝共聚反应。最后,从淀粉接枝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的性能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考察不同反应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为不断优化乳液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赵钤妃[4](2012)在《GPm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GPm)——可溶性淀粉(SS)的一种衍生物,是交联剂对可溶性淀粉分子之间进行架桥,产生交联而制备的,其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及微空腔,且粒度达到微米级别,较为均匀。比其他高分子微球具有更为优异的生物相容、降解性能,并且原料价格低廉、来源非常广泛。GPm的孔道及微空腔具有包络作用,使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在环境污水废水处理、离子交换与吸附以及药物负载等各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本论文以SS为原料,交联剂为MBAA(即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的方法聚合生成GPm。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合成GPm的工艺进行探讨,得到最终合成工艺为:交联剂用量为0.3g,油水体积比为4:1,复配乳化剂(m(Span60)∶m(Tween60)=2∶1)为1.2g,引发剂用量为0.6g,淀粉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反应发生的条件中搅拌的速度、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分别是700r/min、2h、50℃。(2)通过扫描电镜(SEM)、多媒体光学显微镜(MOM)、比表面仪(SA)、粒度分析仪(PSA)等对GPm表观形貌、孔容积、比表面积、粒度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Pm表面凹凸,较为粗糙,颗粒形状圆整,较为均匀,孔容dVp/dDp为0.219,平均孔径DBJH为14.28nm,比表面积为7.696m2/g,粒径分布在4080μm之间;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分析表明:GPm是SS与MBAA共聚生成;对GPm溶胀性、吸水性、溶解性的计算表明交联后微球机构强度增加;综合热力学(TGA)数据显示:GPm耐热性明显提高。(3)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研究GPm对对羟基苯甲醚(p-hydroxyanisole)、苯胺(Aniline)、吡啶(Pyridine)的吸附性能。GPm对这几种有机物的吸附,开始速率表现快,吸附时间增长,吸附速率开始降低。GPm对有机物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一级、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显然过程受液膜、颗粒内扩散控制,则该行为的发生物理及化学影响的因素都有,过程放热,较低温吸附更易发生, Langmuir(朗缪尔)和Freundlich(弗兰德里西)等温吸附方程都能在该过程应用,各温度下n>1,故这是一优惠吸附过程。该过程吸附驱动力主要是焓变ΔH。还研究了有机物对微球结构以及性能造成的影响。

曾俊峰,黄宏惠,马超群,欧阳伟[5](2011)在《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阳离子淀粉的主要几种制备方法:湿法、干法及半干法,综述了阳离子淀粉应用于油田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阳离子淀粉作为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周会强,李旭[6](2011)在《改性淀粉聚合物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改性淀粉作为钻井液处理剂,可以起到降滤失、增黏、降黏、稳定井壁的作用。改性淀粉聚合物在压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压裂液稠化剂和压裂液降滤失剂。压裂液稠化剂以硼砂或硼酸为交联剂,采用玉米与香豆胶复配合成,聚合物成本低,环境友好,而且压裂液黏度高,摩擦阻力小,易破胶,低残渣,对地层伤害小;压裂液降滤失剂在施工时能够迅速堵塞滤失通道,施工结束后可立即释放堵塞。改性淀粉聚合物利用其高分子量及增黏性能,可有效封堵大孔道,其封堵率为98%以上。

苗宗成[7](2010)在《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双相选择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是淀粉的一种衍生物,是通过交联剂对淀粉分子的交联作用,形成孔道发育良好,具有微空腔结构的微米级微球。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由于孔道的吸附及微空腔的包络吸附作用,赋予了其独特的性质和用途,尤其作为吸附材料,在环境保护、药物负载、交换与吸附等领域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由于存在着特殊的微空腔的“闭区间”结构,微空腔内受到电子云的屏蔽作用形成了一定的高电子云密度中心,可以与分子大小配伍的客体分子发生包络作用,这种包络作用赋予了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不同于传统微球的吸附性能。在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的吸附过程中既存在“开区间”孔道的范德华力、氢键作用力等的吸附,也存在“闭区间”微空腔主客体分子间的匹配作用的吸附,我们把这种吸附称为双相选择性吸附。本论文研究以可溶性直链淀粉为起始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具体操作为:称取适量可溶性淀粉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溶解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5%的淀粉溶液,量取30mL该淀粉溶液并加入0.2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充分溶解后,逐滴加入油相(90mL环己烷和1g分散剂,充分混匀后使用,其中分散剂为m Tween20: m Span80= 3:1)中,保持65℃搅拌反应,形成均匀的液滴后加入0.04gK2S2O8-NaHSO3引发聚合反应,并保持反应2h。反应完成后离心,除去上层油相,下层交联聚合物依次用60-70℃蒸馏水、无水乙醇、丙酮超声洗涤,真空室温干燥20h,得到充分分散白色粉末状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淀粉分子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交联共聚反应。随交联度上升,淀粉分子链节间作用力增强,结构更紧密,最终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微球体并从水相中析出。淀粉分子因被交联而逐渐收缩并将其中的水分挤出,在微球内留下许多微通道,构成了微球孔道。淀粉分子在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的过程中由吡喃葡萄糖上的醇羟基与不同分子链,或与同一分子链上的醇羟基通过交联剂发生交联作用聚合成球,在这个过程中淀粉本身分子构序被重新分配,形成新的聚合体。由于在交联过程中主要是吡喃葡萄糖上2位上的羟基与交联剂发生作用,淀粉分子是由多个吡喃葡萄糖组成,这就直接导致交联过程在这样的规律下具有一定的无规性。在这种有规伴着无规的作用下,交联过程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多条淀粉分子链通过交联作用后没有形成“闭区间”,也就是多个吡喃葡萄糖没有首尾相连形成环状;另一种是同一条淀粉链或者多条淀粉链经交联后形成了“闭区间”,也就是说多个吡喃葡萄糖形成了首尾相连的环状结构,但是这种环状的结构受交联无规性的影响,就会产生大小不同的环,这些环是由个数不同的吡喃葡萄糖所组成,这些环的大小同样具有无规性,这些个数不同的吡喃葡萄糖所组成的环就构成了微球内部的微空腔结构。通过单因素探讨获得了制备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综合热力学分析仪等仪器对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进一步测定了微球的零电荷点、比表面积、孔容积、表面化学特性、粒径分布、溶胀度、溶解性、吸水性,并对微球的细胞毒性进行了探讨。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呈圆球形结构,分散性好,无粘连,粒度均匀,表面化学官能团组成明显异于可溶性淀粉。微球在水介质中溶胀且易被亚甲基蓝着色,预示其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微球的零电荷点为pH3.75,孔容dVp/dDp为0.219,平均孔径DBJH为14.28nm,微球的总酸度为11.81mmol·g-1,微球表面总碱度为2.83mmol·g-1,微球表面羟基含量为10.19mmol.g-1,粒径主要分布在120μm-150μm之间,经细胞毒性试验发现微球没有生物毒性。淀粉分子链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交联作用破坏了分子链的规整性,使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明显变弱,导致淀粉结晶能力降低和热稳定性的增加。论文首先探讨了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金属离子Cu2+ Co2+、Ni2+的吸附性能,当pH值较低时,特别是当pH值低于微球表面零电荷点时,微球表面的羟基和乙酰氨基受质子化的作用强,使得氧原子和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被质子的空轨道占领,从而降低或失去了与金属离子空轨道配位能力;而pH值较高时,金属离子因为强烈水解而改变存在形态,也不易于被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吸附。随金属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大,对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快速增加,但当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吸附量增加,吸附速度开始减慢,最后出现转折点,吸附量不再增加。温度升高,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运动能力增强,微球表面配位基团的的极化度也会增加,这两方面的增加导致微球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吸附作用相对减弱,进而导致微球对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减弱;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金属离子水解作用趋势相对更加明显,进而导致其被微球的吸附力相对减弱,随着温度的升高,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递减。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表现在吸附开始时,金属离子主要被吸附在微球的外表面,吸附较快;随着吸附过程进行,金属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同时金属离子沿微球微孔向内部扩散,扩散阻力渐增,吸附速率主要受扩散速度的控制,导致吸附速率变慢;吸附后期,主要在微球内表面吸附,且浓度差推动力越来越小,吸附已基本达到平衡。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热力学表现为其吸附行为既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且在不同温度下,拟合得到的n都大于1,则表明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是“优惠吸附”过程。吸附过程是放热的,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且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金属离子以物理吸附为主,焓变ΔH是主要的吸附驱动力。微球吸附金属离子后,由于配位作用的影响,使得微球结构中发生配位作用的部分受到金属离子吸电子作用的影响,导致电子云密度增加,所以微球吸附金属离子后红外吸收振动峰、晶体结构及热稳定性都会发生变化,且变化程度与金属离子的吸附量成正比的线性关系。在研究了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质后,论文中进一步研究了微球对有机化合物苯酚、四氢呋喃和吡啶的吸附性能。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动力学特性表现在开始时吸附速率较快,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速率逐渐逐渐减小。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和二级动力学方程都能够对有机物在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上的吸附动力学性能进行拟合,都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说明吸附同时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这也说明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有机物的吸附行为既存在物理因素也存在化学的因素。微球对有机物苯酚、四氢呋喃、吡啶吸附行为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程度都较好,即说明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实验的三种有机物的吸附行为既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但是相比较之下,对于苯酚和四氢呋喃与Freundlich方程具有更好的拟合程度,而对于吡啶来说与Langmuir方程具有更好的拟合程度。且在不同温度下,拟合得到的1/n都小于1,说明微球对苯酚、四氢呋喃、吡啶吸附是“优惠吸附”过程。吸附过程是放热的,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且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有机化合物以包络吸附为主,焓变ΔH是主要的吸附驱动力。微球吸附有机化合物后,在孔道产生吸附的有机化合物会和孔道中的羟基、氨基等产生氢键作用,使得微球结构中发生作用的部分受到有机化合物的影响会发生变化。而在微球微空腔中包络吸附的有机化合物由于与微球是靠范德华力结合,所以对微球的结构影响不大。在本论文的研究中,红外光谱、综合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仪器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对微球结构性能的影响。结合吸附行为及热力学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微球的吸附作用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导,说明微球吸附容量的贡献主要来自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及发达的多元吡喃葡萄糖环结构,微球吸附金属离子主要依靠孔道来进行,而对于可包络于微空腔内部的有机化合物而言则主要是依靠于微空腔来进行,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吸附质的吸附作用是孔道和微空腔双相选择吸附作用的结果。

王中华[8](2010)在《油田用淀粉接枝共聚物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以淀粉等为原料,通过与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腈、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等单体接枝共聚,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油田化学品。文中主要介绍了油田用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淀粉接枝共聚物用作钻井液处理剂,在淡水、盐水、饱和盐水和复合盐水钻井液中均具有较强的降滤失能力,以及较好的抗盐抗温能力;淀粉接枝共聚物用作调剖堵水剂,可以与许多交联剂交联形成高黏弹性凝胶体系,且分子结构上柔性侧链与刚性骨架相互渗透,形成具有星型或梳型结构的聚合物,其交联体系具有较强的抗温、抗盐、抗剪切和长期稳定性;淀粉接枝共聚物用作油田水处理絮凝和净化剂,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等特性,且絮凝性强,混凝脱色效果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谢康[9](2008)在《油田采出水臭氧氧化处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以及采油技术的提高,采出水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给油田采出水处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难点。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石油开发的中期和后期,采出油中的含水量为70%~80%,有的油田甚至已高达90%,日产含油污水的量非常大,污水过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污水过量和污水外排超标的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油田正常生产和生态环境。但由于技术、经济等多种原因,常规工艺难以使油田采出水达标外排。臭氧氧化处理难降解工业污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本研究进行了臭氧氧化预处理及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接触反应时间为60min时,臭氧氧化预处理油田采出水小试试验对污水COD有明显的去除效果,采出水B/C能达到最大值0.27;在臭氧投加量为50mg/L时,接触反应时间从10min到60min,采出水COD去除率从16%提高到40%;臭氧投加量为50mg/L,接触时间为90min时,活性炭接触臭氧氧化处理油田采出水,污水COD去除率可达68%,臭氧氧化处理油田采出水的能力被大大提高。(2)臭氧氧化预处理中试试验对污水COD值、BOD5值和B/C值的影响和小试试验相同,可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污水中残余臭氧对生物系统中微生物生长影响极大。(3)在接触反应时间为60min,臭氧投加量为5mg/L的条件下,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出水COD值远大于进水值;臭氧投加量为10mg/L时,污水COD去除率达65%以上,稳定在50mg/L以下。(4)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含油污水,系统出水COD约为40mg/L左右,氨氮、石油类已基本低于检测限,TOC的去除率为70%左右。

王婷[10](2008)在《复配絮凝剂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含油废水处理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制备了改性硅藻土、多功能阳离子絮凝剂PDTC和聚硅酸氯化铝PASC三种絮凝剂,并分别对三种絮凝剂对含油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絮凝剂对含油废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改性后的硅藻土优于未改性硅藻土;采用复合改性剂(CTMAB和TMAB)处理的改性硅藻土吸附效果优于单一改性剂处理的硅藻土,其最佳配比为CTMAB∶TMAB=1.0∶2.0。改性剂用量对油吸附有一定的影响;实验确定的最佳吸附pH值为7~8;最佳吸附时间为50min,采用该改性硅藻土处理含油废水后除油率可达75.45%,研究表明合成阳离子絮凝剂PDTC的最佳工艺为:用乙二胺和二硫化碳在强碱条件下反应,以12.00:28.88:16.00为质量配比,反应温度为10~15℃,20~28℃,在90min的搅拌时间,搅拌速度为100r/min合成DTC。再加入10ml金属盐及乙醚,乙醇等合成PDTC。当用量为25ml时处理含油废水的除油率为85.43%。聚硅酸氯化铝PAS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H值为5~6范围内,SiO2浓度为2.5%,A1/Si摩尔比为1.0。同时研究了用聚硅酸氯化铝絮凝剂进行絮凝处理时的操作参数,得到最佳的操作参数为:最佳投加量为125mg/L, pH值为8,搅拌时间为20min,搅拌温度为50℃。其与聚合氯化铝对含油废水的处理性能对比表明,聚硅酸氯化铝絮凝剂具有更好的除油效果。基于复配絮凝剂处理复杂含油废水的潜在优势,以上述制备的三种絮凝剂为基础,对不同配比关系的三种絮凝剂的除油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复配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最佳工艺:在常温弱碱性条件下,快搅拌3~4min(100~120r/min),慢搅拌14~16min(60r/min),改性硅藻土:PASC:PDTC=2.5g/L :0.025g/L:0.025g/L左右,除油率可达92%以上。采用该工艺处理延安某炼油厂污水除油率可达91.1%,COD去除率达到65.2%,处理洗煤废水时COD去除率达到68.3%,除浊率达到98%,处理造纸废水时,COD去除率能达到70%,SS去除率能达到85.7%,试验结果表明,该絮凝剂不仅对含油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而且对浊度较高的其它废水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论文最后探讨了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机理,对絮凝作用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

二、阳离子淀粉衍生物HY-6的净水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离子淀粉衍生物HY-6的净水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魔芋葡苷聚糖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絮凝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絮凝剂的开发价值
    1.3 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1.3.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3.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3.3 微生物絮凝剂
    1.4 基于天然多糖高分子絮凝剂的研发和应用进展
        1.4.1 淀粉类絮凝剂
        1.4.2 纤维素类絮凝剂
        1.4.3 壳聚糖类絮凝剂
        1.4.4 黄原胶类絮凝剂
        1.4.5 魔芋葡苷聚糖类絮凝剂
    1.5 基于天然多糖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6 基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6.1 基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1.6.2 基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3 基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
    1.7 目前基于天然多糖高分子絮凝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8.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魔芋葡苷聚糖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KGM-g-PDMC的制备
        2.2.4 表征分析
        2.2.5 KGM-g-PDMC的接枝率
        2.2.6 KGM-g-PDMC的取代度
    2.3 絮凝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AN/KGM和DMC/KGM的比例对阳离子聚合物取代度的影响
        2.4.2 KGM-g-PDMC的FT-IR分析
        2.4.3 阳离子聚合物的~1H NMR分析
        2.4.4 阳离子聚合物的TGA分析
        2.4.5 阳离子聚合物的SEM分析
        2.4.6 pH值对KGM-g-PDMC絮凝性能的影响
        2.4.7 DS对KGM-g-PDMC絮凝性能的影响
        2.4.8 盐浓度对KGM-g-PDMC絮凝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羧甲基魔芋葡苷聚糖阳离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样品分析
        3.3.1 表征仪器
        3.3.2 CKGM羧甲基化程度(DS_1)的测定
        3.3.3 CKGM-PDMC取代度(DS_2)的测定
        3.3.4 絮凝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优化实验过程
        3.4.2 CKGM-PDMC的结构表征
        3.4.3 CKGM-PDMC的絮凝性能的研究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污水常规处理技术
    1.1 重力分离法
    1.2 絮凝法
    1.3 气浮法
    1.4 吸附法
    1.5 生物法
2 油田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2.1 膜分离法
    2.2 电磁法
    2.3 电絮凝法
3展望

(3)阳离子淀粉接枝苯丙乳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淀粉
    1.2 变性淀粉
    1.3 阳离子淀粉
        1.3.1 定义及分类
        1.3.2 阳离子淀粉合成
        1.3.3 阳离子淀粉应用研究
    1.4 淀粉接枝共聚简介
        1.4.1 接枝共聚淀粉定义及分类
        1.4.2 淀粉接枝共聚的反应机理
        1.4.3 引发剂的种类和选择
    1.5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
        1.5.1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5.2 高吸水性树脂
        1.5.3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4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5.5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当前存在的问题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2.1 原料与仪器
        2.1.1 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淀粉水分测定
        2.2.2 醚化剂的选择
        2.2.3 醚化剂的制备
        2.2.4 阳离子淀粉制备方法及工艺
        2.2.5 反应机理
        2.2.6 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温度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3.2 醚化剂用量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3.3 碱用量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影响
    2.4 红外光谱分析
    2.5 小结
3 接枝共聚物合成
    3.1 实验材料、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工艺
        3.2.2 反应机理
        3.2.3 接枝参数的测定
    3.3 接枝产物的检测与表征
        3.3.1 红外光谱(IR)分析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参数的影响
        3.4.2 淀粉与单体比例对聚合反应影响
        3.4.3 单体配比对聚合反应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影响
    3.5 阳离子淀粉及其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3.5.1 阳离子淀粉及其接枝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5.2 阳离子淀粉及其接枝共聚物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接枝共聚物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2 淀粉接枝乳液制备
    4.3 乳液性能研究
        4.3.1 乳液粘度的测定
        4.3.2 乳液粒径的测定
    4.4 结果及讨论
        4.4.1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影响
        4.4.2 淀粉与单体配比对乳液性能影响
        4.4.3 单体配比对乳液性能影响
        4.4.4 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GPm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GPm 的基物的性质
    1.2 淀粉分子改性
        1.2.1 淀粉的化学类改性
        1.2.2 淀粉的物理类改性方法
        1.2.3 淀粉的酶处理
        1.2.4 改性淀粉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1.3 淀粉基的产品吸附材料的应用
        1.3.1 阴离子型 SS 材料
        1.3.2 阳离子型 SS 材料
        1.3.3 两性 SS 材料
        1.3.4 接枝 SS 材料
        1.3.5 非离子 SS 材料
        1.3.6 SS 基材料与其他材料吸附能力比较
    1.4 高分子类的微球的简单介绍
    1.5 GPm 的研究现状
        1.5.1 GPm 简介
        1.5.2 GPm 的合成方法
        1.5.3 GPm 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2 实验内容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GPm 合成方法
        2.2.2 GPm 的 SEM 观测
        2.2.3 GPm 的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测定
        2.2.4 GPm 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曲线
        2.2.5 FT-IR 光谱分析
        2.2.6 XRD 分析
        2.2.7 TGA 分析
        2.2.8 GPm 溶胀度测定
        2.2.9 GPm 溶解性测定
        2.2.10 GPm 吸水性能测定
        2.2.11 GPm 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实验
        2.2.12 对有机化合物浓度的检测
3 GPm 合成工艺及表征
    3.1 影响 GPm 合成的不同因素
        3.1.1 交联剂 MBAA 用量
        3.1.2 VO/VW
        3.1.3 乳化剂(Span60-Tween60)用量
        3.1.4 引发剂(K2S2O8-NaHSO3)用量
        3.1.5 SS 溶液的浓度
        3.1.6 搅拌速度
        3.1.7 反应的时间 t
        3.1.8 反应温度
    3.2 GPm 表面形貌
    3.3 GPm 的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测定
    3.4 GPm 粒度分布
    3.5 GPm 的 FT-IR 分析
    3.6 GPm 的 XRD 分析
    3.7 GPm 的 TGA 分析
    3.8 GPm 的溶胀度及吸水性能测试
    3.9 GPm 溶解性能研究
4 GPm 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实验
    4.1 GPm 对有机物的吸附行为研究
    4.2 实验内容
        4.2.1 对有机物的静态的吸附实验
        4.2.2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4.2.3 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研究
        4.2.4 FT-IR 分析
        4.2.5 XRD 分析
        4.2.6 TGA 分析
    4.3 吸附有机物的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物的起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2 温度对 GPm 吸附有机物的影响
        4.3.3 GPm 对三种有机物吸附的动力学特征
        4.3.4 各温度下 GPm 对有机物的等温吸附
        4.3.5 GPm 吸附对羟基苯甲醚、苯胺、吡啶的热力学性质
        4.3.6 GPm 吸附有机物的 FT-IR
        4.3.7 吸附有机物后 GPm 的 XRD 分析
        4.3.8 吸附有机物后的 GPm 热降解性能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成果等目录

(5)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1.1 湿法制备
    1.2 干法制备
    1.3 半干法制备
2 阳离子淀粉的研究与应用
    2.1 阳离子淀粉在钻井液中的应用
    2.2 阳离子淀粉在油田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2.2.1 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絮凝剂
        2.2.2 阳离子淀粉接枝改性絮凝剂
        2.2.3 新型阳离子淀粉絮凝剂
    2.3 阳离子淀粉在堵水调剖方面的应用
3 结语

(6)改性淀粉聚合物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钻井液
2 压裂液
3 调剖堵水
4 污水处理
5 结语

(7)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双相选择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基础物淀粉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淀粉分子的改性
        1.2.1 淀粉分子的物理改性
        1.2.2 无降解的化学改性
        1.2.3 淀粉降解化学改性
        1.2.4 改性淀粉的应用
    1.3 淀粉在吸附领域的应用
        1.3.1 两性淀粉基吸附材料
        1.3.2 阴离子淀粉基吸附材料
        1.3.3 阳离子淀粉基吸附材料
        1.3.4 非离子淀粉基吸附材料
        1.3.5 接枝淀粉吸附剂
        1.3.6 淀粉基吸附材料与其他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比较
    1.4 高分子微球
        1.4.1 高分子微球的合成材料
        1.4.2 高分子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高分子微球的主要功能
    1.5 常用吸附剂及吸附理论
        1.5.1 常见吸附现象
        1.5.2 较为成熟的吸附理论
        1.5.3 常用吸附剂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分析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的制备方法
        2.2.2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表面形貌观测
        2.2.3 微球表面电荷
        2.2.4 微球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2.2.5 表面化学特性
        2.2.6 x-射线衍射分析
        2.2.7 综合热性能分析
        2.2.8 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测定
        2.2.9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10 溶胀度测定
        2.2.11 溶解性测定
        2.2.12 吸水性能测定
        2.2.13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细胞毒性测试
        2.2.14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2.2.15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实验
        2.2.16 金属离子浓度检测
        2.2.17 有机化合物浓度检测
3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合成工艺及表征
    3.1 最佳合成路线的选择
    3.2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细胞毒性分析
    3.3 合成工艺
        3.3.1 合成方法
        3.3.2 各因素对实验的结果影响
    3.4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表面形貌
    3.5 微球表面电荷
    3.6 微球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3.7 微球表面化学特性
    3.8 微球x-射线衍射分析
    3.9 微球的热性能分析
    3.10 微球粒度分布测定
    3.1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12 微球溶胀度及吸水性能
    3.13 微球溶解性研究
4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双相选择性吸附
    4.1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Cu~(2+)、Co~(2+)、Ni~(2+)的吸附性能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静态吸附实验
        4.1.3 吸附动力学实验
        4.1.4 介质对微球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4.1.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1.6 x-射线衍射分析
        4.1.7 综合热性能分析
    4.2 吸附金属离子的结果与讨论
        4.2.1 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
        4.2.2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2.3 温度对微球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4.2.4 介质对微球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4.2.5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金属离子吸附力学特征
        4.2.5 吸附速率控制步骤的确定
        4.2.6 微球对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
        4.2.7 微球吸附Cu~(2+)、Co~(2+)、Ni~(2+)的热力学性质
        4.2.8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吸附金属离子的红外光谱
        4.2.9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吸附金属离子的x-射线衍射分析
        4.2.10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吸附金属离子的综合热性能分析
        4.2.11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金属离子吸附小结
    4.3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小分子有机物的吸附行为研究
        4.3.1 试剂与仪器
        4.3.2 静态吸附实验
        4.3.3 吸附动力学实验
        4.3.4 吸附热力学学实验
        4.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3.6 x-射线衍射分析
        4.3.7 综合热性能分析
    4.4 吸附有机化合物的结果与讨论
        4.4.1 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
        4.4.2 有机物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3 温度对微球吸附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4.4.4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三种有机物吸附动力学特征
        4.4.5 吸附速率控制步骤的确定
        4.4.6 不同温度下微球对有机物的等温吸附
        4.4.7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吸附苯酚、四氢呋喃、吡啶的热力学性质
        4.4.8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吸附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4.4.9 吸附有机化合物后微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
        4.4.10 吸附有机化合物后的微球热降解性能分析
        4.4.11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对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吸附小结
    4.5 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吸附机理的探讨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油田采出水臭氧氧化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田采出水来源
    1.2 油田采出水组成及特点
    1.3 国内外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物理处理方法
        1.3.2 化学处理方法
        1.3.3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1.3.4 生物处理法
        1.3.5 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臭氧氧化水处理技术现状
        1.4.1 臭氧在水处理技术原理
        1.4.2 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2章 课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2.1 课题来源
    2.2 课题背景
        2.2.1 乐安联合站开发现状
        2.2.2 乐安联合站采出水现状
        2.2.3 乐安联合站采出水处理系统现状
        2.2.4 乐安联合站采出水处理系统现状
    2.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1 课题研究目的
        2.3.2 课题研究意义
    2.4 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2.5 主要分析测试指标与分析方法
    2.6 主要试验仪器
第3章 油田采出水臭氧氧化预处理小试试验研究
    3.1 试验条件与方法
        3.1.1 试验水质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方案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量校核
        3.2.2 不同臭氧投加量对采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2.3 不同接触时间对采出水COD去除的影响
        3.2.4 以颗粒活性炭为接触介质的臭氧氧化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田采出水臭氧化预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4.1 试验工艺流程
    4.2 试验水质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臭氧投加量对油田采出水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4.3.2 臭氧化试验对生物系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田采出水臭氧化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5.1 臭氧化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室内试验
        5.1.1 试验条件与方法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臭氧化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现场中试试验
        5.2.1 试验工艺流程及试验用水水质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试验研究
        5.3.1 试验内容及方法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10)复配絮凝剂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含油废水处理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 硅藻土、多功能阳离子絮凝剂及聚硅酸氯化铝的性质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三种含油废水处理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实验
    2.1 含油废水分析
    2.2 实验设备与试剂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3 改性硅藻土的制备及性能实验
        2.3.1 实验方法
        2.3.2 单一改性剂及其浓度对改性硅藻土吸附性能的影响
        2.3.3 混合改性剂对改性硅藻土吸附性能的影响
    2.4 多功能阳离子絮凝剂PDTC 的制备及性能实验
        2.4.1 实验方法
        2.4.2 不同结构的胺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2.4.3 胺与二硫化碳的配比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2.4.4 碱度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2.4.5 搅拌时间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2.4.6 无机盐用量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2.5 聚硅酸氯化铝PASC 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实验
        2.5.1 实验试剂
        2.5.2 分析方法
        2.5.3 实验方法
        2.5.4 pH 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2.5.5 SiO_2浓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2.5.6 温度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2.5.7 Al/Si 摩尔比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絮凝剂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研究
    3.1 改性硅藻土对含油废水除油性能的优化
        3.1.1 投加量对除油率的影响
        3.1.2 pH 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1.3 吸附时间对除油的影响
    3.2 多功能阳离子絮凝剂PDTC 除油性能的优化
        3.2.1 投加量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2.2 pH 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2.3 搅拌时间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2.4 废水温度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2.5 沉降时间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3 聚硅酸氯化铝絮凝剂PASC 除油性能的优化
        3.3.1 投加量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3.2 pH 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3.3 搅拌时间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3.4 温度对除油性能的影响
        3.3.5 聚硅酸氯化铝与聚合氯化铝除油性能实验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配絮凝剂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研究
    4.1 三种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配比实验
        4.1.1 聚硅酸氯化铝与絮凝剂PDTC 最佳配比的选择
        4.1.2 复配中改性硅藻土的投加量
        4.1.3 三种絮凝剂最佳配比的选择
    4.2 复配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性能实验
        4.2.1 pH 的影响
        4.2.2 搅拌时间的影响
        4.2.3 沉降时间的影响
        4.2.4 废水温度的影响
        4.2.5 复配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正交实验优化
    4.3 对实际含油废水的处理
    4.4 对其他废水的处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絮凝机理初探
    5.1 改性硅藻土的絮凝机理
        5.1.1 硅藻土的性能对废水吸附效果的影响
        5.1.2 硅藻土结构对有机污染物吸附的影响
        5.1.3 改性剂的种类对含油废水吸附效果的影响
        5.1.4 pH 值的影响
        5.1.5 吸附作用
    5.2 多功能阳离子絮凝剂PDTC 的絮凝机理
        5.2.1 压缩双电层
        5.2.2 吸附电中和机理
        5.2.3 吸附架桥机理
        5.2.4 沉淀网捕机理
    5.3 聚硅酸氯化铝的絮凝机理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认识和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阳离子淀粉衍生物HY-6的净水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魔芋葡苷聚糖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絮凝行为研究[D]. 任文静.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6)
  • [2]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叶春松,陈程,周为. 现代化工, 2015(03)
  • [3]阳离子淀粉接枝苯丙乳液的研究[D]. 王恒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4]GPm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 赵钤妃. 陕西科技大学, 2012(10)
  • [5]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油田的应用[J]. 曾俊峰,黄宏惠,马超群,欧阳伟. 石油化工应用, 2011(05)
  • [6]改性淀粉聚合物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J]. 周会强,李旭.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1(02)
  • [7]多元吡喃葡萄糖环基微球双相选择吸附研究[D]. 苗宗成. 陕西科技大学, 2010(05)
  • [8]油田用淀粉接枝共聚物研究与应用进展[J]. 王中华. 断块油气田, 2010(02)
  • [9]油田采出水臭氧氧化处理试验研究[D]. 谢康.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2)
  • [10]复配絮凝剂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研究[D]. 王婷. 长安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阳离子淀粉衍生物HY-6的净水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