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洱茶与思茅茶

论普洱茶与思茅茶

一、论普洱茶与思茅茶(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军[1](2020)在《“六大茶山”衰落原因初窥》文中指出云南普洱茶是历史名茶、地方特产,清代曾被列为贡茶,盛极一时。本文从普洱茶及其产地"六大茶山"的历史片断入手,回顾产、制、销等各个环节,对其近代几经沉浮却最终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

谢志刚[2](2019)在《当普洱茶遇到“茶联网”》文中提出一、这就是物联网和大数据多年来,本倌常光顾各大茶城里的不少茶店,品各种不同的茶,乐趣在于能从不同茶艺师那里学到许多茶的知识,并能经常发现原先不知道的茶,包括茶背后的各种故事。真是不亦乐乎。有一次,在常去喝普洱茶的一位老乡店里,突发奇想,建议店主借助茶台边的电视机屏幕,用电脑播放一些茶的图片,为客人展示一下所喝这款茶的生长环境和制作流程。店主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让我帮忙做一个样子试一试,还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照片和视频。

杨凯[3](2018)在《老思茅茶业小记》文中指出思茅,现普洱市市府所在地,在明末清初还是一个很不出名的小地方,归车里宣慰司管理。当时,车里宣慰司领地比现在的西双版纳州大,东边到现宁洱县附近。165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他将普洱、思茅、茶山、勐养、普藤、勐乌、乌德整编成六个独立的版纳(也就是六个独立的纳税单位),归元江军民府管辖。当时的思茅几乎不产茶,但由于处在普洱与产茶的车里、六大茶山、勐乌、勐海之间,交通的意义还是重要的。雍正五年(1727年),几个汉族商人

宗志桥[4](2018)在《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是农业大省,发挥好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对本省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业保险已成为转移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涉农企业和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受青睐的保障工具。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出传统农业保险自身的不足,例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交易费用高等问题突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恰好能弥补传统农业保险的不足。本文以普洱茶为研究对象,普洱茶是世界着名的茶叶品牌,普洱、临沧、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主产区,80%的普洱茶出自于此主产区,普洱茶经济产出是当地茶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云南省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环境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普洱茶的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产量减少,品质下降,采摘期递延甚至茶树死亡等。因此开发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设计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之前,学习和比较国内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现状,对该产品进行理论和现实两各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理论可行性利用管理学的PEST分析法展开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现实可行性从产品推广路径和浙江省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的成功案列进行分析。普洱茶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合的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环境,结合滇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气候环境,实地调查询问当地茶农,发现该地区降水量和气温对普洱茶的生长情况影响最大,普洱茶容易在夏季遭受干旱灾害,容易在夏季和秋季遭受连阴雨灾害,容易遭冬季和初春遭受低温冻害。本文利用19602017年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地区的气象数据和19882017年普洱茶相关数据,用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极端低温对茶叶单产的影响进行建模分析,利用R软件,以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极端低温作为解释变量,以普洱茶茶叶单产做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再对拟合结果进行修正拟合模型分析,得出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极端气温对茶叶单产影响的拟合回归模型,R软件输出结果各项检验都显着,最后的模型拟合较好。通过已经建立的模型,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对普洱茶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冻害、连阴雨。接下来对这三种气象灾害进行指数设计,得出干旱灾害指数、低温冻害指数和连阴雨灾害指数。再次结合普洱茶产量数据和气象数据计算出普洱茶的减产率,建立普洱茶气象指数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保险费率、免赔额,计算出相应的保费,接着设计出相应的保险合同后,为避免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分析其基差风险的引入因素。最后进行该产品的推广方案和政策配套研究。

龚俐文[5](2018)在《馥郁茶香滇藏情 ——民国时期云南边销茶研究》文中提出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满足茶叶生长发育的最优条件,勐海地区连绵不断的茶山形成了独特的宜茶环境,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不仅是云南极具经济价值的商品,更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晚清民初时,随着中国边疆危机的日益凸显,英国支持印度茶叶倾销西藏和四川边销茶的衰落,为云南边销茶产业的崛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云南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成为西藏地区边销茶的主要供应地。茶叶为纽带,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效维护边疆稳定与民族团结。1939年以前,云南边销茶的生产集中于勐海地区,汉藏马帮沿下关、丽江、阿敦子等地运茶入藏销售。1940年佛海茶厂成立后云南边销茶纳入国家统制统销范围,紧茶联运处的成立运营,开辟了从缅甸景栋,经瑞仰、仰光、加尔各答到达加林崩的新运输路线,在加林崩与藏商进行边销茶交易。1941年,康藏茶厂成立,延续边销茶生产加工的传统工艺,形成以下关为中心的云南边销茶加工中心,经丽江运往西藏。云南藏销边茶形成了以勐海地区为原料产地,下关为加工中心,丽江为转运地的产制运销模式。本文在广泛搜集档案资料、史志资料的基础上,叙述民国时期云南藏销边茶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影响作了新的总结和探索。通过对云南藏销紧茶历史变迁的梳理,可以看出其对满足藏族同胞的茶叶需求以及对云南茶叶市场的形成与扩大都具有重要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形成的边销茶产销模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的边销茶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边销茶是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滇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吴江涛[6](2017)在《基于ZMET的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形象与旅游线路的国内外研究,梳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找出ZMET技术与旅游形象之间的联系。选择以普洱市为案例点,对普洱市旅游形象进行深入实地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简化ZMET技术识别出以“茶”为代表的六个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以旅游资源为桥梁,对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与元素载体进行空间分析,借用效用最大化理论、吸引力叠加论与点轴理论,依托重要旅游节点设计出六类旅游线路,以期为普洱市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普洱市旅游线路设计探索新的思路。本文具体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结合研究方法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研究贡献、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二章普洱市旅游形象分析,主要从普洱市旅游形象基础、旅游形象载体、旅游形象识别与旅游形象调查四个角度对普洱市旅游形象进行梳理。第三章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分别使用隐喻抽取技术与网络文本分析法对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进行识别,最终提取出以“茶”元素为代表的六个旅游形象元素,并对识别出的旅游形象元素结合普洱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第四章形象元素与元素载体空间分析,结合识别出的旅游形象元素进行旅游景区的配比,筛选出网络搜索频次较高的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线路重要景区。第五章旅游线路优化设计,首先根据实地调查对普洱市旅游线路产品进行评价分析,并对旅游线路优化方法进行梳理,设计了六类旅游线路。

谭雯文[7](2017)在《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马古道”沿线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集文化保护价值与生态保护价值于一体。然而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茶马古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文化的流失,威胁了遗产保护。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借鉴系统保护规划的方法,综合考虑研究区内的多种因素,选择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保护对象,通过规划软件Marxan进行迭代运算和反复筛选,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图叠加和分析,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结论如下:1、普洱“茶马古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以25种生态系统植物群系和19个古茶园为保护对象,制定量化的保护目标和保护代价,进行不可替代性计算,识别了 11个保护优先区,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括4个面状空间、4条连接廊道和14个节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2、普洱“茶马古道”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以107个物质文化遗产和52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对象,制定量化的保护目标和保护代价,进行不可替代性计算,识别了 23个保护优先区,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括7个面状空间、分布于全市范围的连接廊道和23个节点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3、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和文化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的叠加,识别出普洱“茶马古道”一级保护区域1436.66km2,二级保护区域8339.90km2,以此为基础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包括15个面状保护节点区域,分别是4个一级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区、2个二级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区、3个二级文化多样性和6个二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并构建分布于全市范围的连接廊道和保护节点。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普洱“茶马古道”保护的建议,为普洱市“茶马古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方铁[8](2015)在《清代普洱茶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文中提出普洱茶在清代获得很大发展,成为云南地区的"大钱粮",进贡朝廷及远销各省,享誉省内外。普洱茶很快兴起趋于繁荣,与藏区茶叶消费市场的开拓、普洱茶主要产地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及清廷的积极支持和有效管理有关。普洱茶的崛起和兴盛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的发展,两者有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

杨丽萍[9](2013)在《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产业链下城乡聚落形态、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洱茶产业作为普洱市思茅区的主导产业,在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带动了大批人员的就业,也影响着茶聚落的形态变化。普洱茶产业链分为生产、加工、销售和延伸阶段。茶聚落的分布依据普洱茶产业链的分布趋势形成了从乡村到城乡结合部再到城市的生产、加工、销售聚落。本论文以普洱茶产业链为线索,以垂直产业链为主,水平产业链为辅分析产业链下各环节聚落现状,聚落空间的分布依据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特性、农业产业及涉农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不一样的空间形态。从聚落的空间、类型、景观、功能等方面来重点研究茶聚落的整体特征;分析聚落发展的机制、聚落的形成原因。通过以上的研究来探讨聚落之间的差异以及各环节聚落在形成、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来探索聚落今后的发展对策及预测发展趋势。能为今后的产业规划提供部分建议以及能为后来的学者提供部分参考资料。

周燕[10](2013)在《思茅区茶产业发展瓶颈与可持续发展》文中指出截至2011年,思茅区茶叶种植面积8900hm2,是思茅区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思茅区委、区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发展壮大茶产业,全区茶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还存在着基地建设滞后,生产企业小、散、弱,品牌多、乱、杂以及市场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论普洱茶与思茅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普洱茶与思茅茶(论文提纲范文)

(2)当普洱茶遇到“茶联网”(论文提纲范文)

一、这就是物联网和大数据
二、科技手段助力形成普洱茶标准
三、普洱茶的价值坐标
    (一) 茶区和茶山 (R)
    (二) 树龄和环境 (A)
    (三) 采摘季节和年份 (S)
    (四) 存放时间和地点 (T)
    (五) 制作工艺 (M)
四、小结

(4)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一、国外产品发展现状
        二、国内产品发展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普洱茶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节 普洱茶气象灾害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影响分析
        三、普洱茶气象灾害分析
    第三节 普洱茶气象指数的构建
        一、普洱茶干旱灾害指数
        二、普洱茶低温冻害灾害指数
        三、普洱茶连阴雨灾害指数
        四、普洱茶减产率计算
第三章 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推行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理论可行性——PEST分析
        一、推行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政治可行性(P)
        二、推行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经济可行性(E)
        三、推行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社会可行性(S)
        四、推行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技术可行性(T)
    第二节 推行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现实可行性
        一、路径选择
        二、案列分析
第四章 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
    第一节 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纯费率的厘定
        一、普洱茶气象指数模型设计
        二、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纯费率厘定
        三、基差风险分析
    第二节 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合同设计
    第三节 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推广方案
        一、确定目标客户
        二、设立风险承担机构
        三、建立信贷机制
        四、健全补助机制
        五、完善综合业务服务能力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配套制度
        一、政策层面
        二、市场层面
        三、操作层面
        四、文化层面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5)馥郁茶香滇藏情 ——民国时期云南边销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旨趣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云南茶业的研究
        (二) 关于云南茶业经济与贸易的研究
        (三) 滇茶销藏的相关研究
        (四) 勐海地区茶业发展研究
        (五) 藏区与西康地区茶业研究
    三、研究范围
        (一) 边销茶的定义
        (二) 边销茶研究的时间界定
    四、创新与突破
第一章 近代云南藏销边茶的兴起
    第一节 云南茶业的区位优势
        一、勐海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云南独特的地缘优势
    第二节 印茶入侵与川茶衰落
        一、印度茶叶倾销西藏
        二、四川边销茶贸易衰落
    第三节 云南边销茶的起步与阻碍
第二章 云南边销茶制销中心——勐海
    第一节 云南茶业进入统制时代
    第二节 佛海茶厂的建立
    第三节 勐海边销茶产制运销情况
        一、边销茶的原料
        二、边销茶的加工流程
        三、制茶技工配置
        四、边销茶的包装
        五、边销茶运输路线
        六、边销茶生产和运输成本
        七、边销茶的销售方式
    第四节 藏销紧茶联运处的成立与运作
        一、藏销紧茶联运处的成立
        二、藏销紧茶联运处运作方式
    第五节 勐海茶业发展的局限性
        一、汇率变化幅度过大
        二、多次与印度交涉边销茶免税问题
        三、走私现象屡禁不止
        四、包装粗糙,茶叶受损
    第六节 佛海茶厂停产与联运处停运
第三章 云南边销茶制销中心北移下关
    第一节 康藏茶厂初次试办
    第二节 康藏茶厂的正式建立
        一、康藏茶厂正式成立
        二、康藏茶厂的运营情况
    第三节 康藏茶厂暂时关闭
第四章 云南藏销边茶生产与贸易的意义
    第一节 茶叶是西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云南茶业经济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第三节 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云南边茶产销基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销茶政策
        二、边销茶税收政策
        三、云南恢复边销茶生产
    第四节 边销茶生产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ZMET的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贡献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效用最大化理论
        二、吸引力叠加理论
        三、点——轴理论
        四、ZMET理论
        五、ZMET与旅游形象
第二章 普洱市旅游形象分析
    第一节 普洱市旅游形象基础
        一、普洱市旅游地脉分析
        二、普洱市生物资源调查
        三、普洱市旅游文脉分析
    第二节 普洱市旅游形象载体
        一、北部旅游资源分析
        二、中部旅游资源分析
        三、南部旅游资源分析
    第三节 普洱市旅游形象识别
        一、普洱市分区域旅游形象定位
        二、普洱市分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四节 普洱市旅游形象调查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二、普洱市旅游形象认知情况
        三、普洱市旅游形象载体认知情况
第三章 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
    第一节 基于ZMET的形象元素识别
        一、访谈准备
        二、引导式访谈
        三、受访资料呈现
        四、构念提取
    第二节 基于网络文本的形象元素识别
        一、网络文本来源及筛选
        二、网络文本构念统计
    第三节 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解析
        一、形象构念合并整理
        二、旅游形象元素分析
第四章 形象元素与元素载体空间分析
    第一节 形象元素空间分析
    第二节 元素载体空间分析
        一、景区筛选方法选取
        二、旅游线路景区筛选
        三、重要景区空间分析
第五章 普洱市旅游线路优化设计
    第一节 普洱市现状线路研判
        一、普洱市旅游线路现状
        二、普洱市旅游线路问题
    第二节 旅游线路优化方法
        一、主题式旅游线路设计
        二、超市型旅游线路设计
        三、运筹学旅游线路设计
        四、三位一体旅游线路设计
    第三节 普洱市旅游线路调查
        一、旅游线路调查目的
        二、旅游线路调查内容
    第四节 普洱市旅游线路优化
        一、茶文化旅游线路
        二、生态科考旅游线路
        三、休闲度假旅游线路
        四、民俗风情旅游线路
        五、宗教文化旅游线路
        六、观光旅游线路
结论与不足
    一、结论
    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普洱市旅游形象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资料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7)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遗产保护重要性的提升
        1.1.2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1.1.3 快速城市化对“茶马古道”遗产、生态和文化的冲击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与内涵
        2.1.1 “茶马古道”
        2.1.2 生物多样性
        2.1.3 文化多样性
        2.1.4 生物文化多样性
    2.2 “茶马古道”的相关研究
        2.2.1 “茶马古道”内涵及发展研究
        2.2.2 “茶马古道”文化价值研究
        2.2.3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研究
        2.2.4 “茶马古道”的保护研究
        2.2.5 小结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
        2.3.1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理论研究
        2.3.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实践研究
        2.3.3 小结
    2.4 文化多样性保护研究
        2.4.1 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理论研究
        2.4.2 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实践研究
        2.4.3 小结
    2.5 研究方法综述
        2.5.1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方法
        2.5.2 系统保护规划软件
    2.6 小结
3 研究区概况
    3.1 普洱市概况
    3.2 生物多样性概况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况
        3.2.2 自然保护区建设概况
    3.3 文化多样性概况
        3.3.1 民族文化
        3.3.2 宗教文化
        3.3.3 民俗文化
        3.3.4 小结
    3.4 普洱市“茶马古道”概况
        3.4.1 演变时间段
        3.4.2 自然背景
        3.4.3 文化背景
        3.4.4 小结
    3.5 小结
4 普洱市“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框架
    4.1 相关理论基础
    4.2 系统保护规划理论
        4.2.1 系统保护规划的相关概念
        4.2.2 系统保护规划模型——Marxan模型
    4.3 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的步骤
        4.3.1 基础数据的搜集
        4.3.2 规划单元的确定
        4.3.3 保护对象的确定
        4.3.4 保护目标的设定
        4.3.5 保护成本的分析
        4.3.6 不可替代性分析
    4.4 小结
5 普洱“茶马古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
    5.1 普洱“茶马古道”生物多样性构成
        5.1.1 基因多样性
        5.1.2 物种多样性
        5.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5.1.4 景观多样性
        5.1.5 小结
    5.2 普洱“茶马古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模型构建
        5.2.1 保护对象的确定
        5.2.2 保护对象分布范围的确定
        5.2.3 保护目标的确定
        5.2.4 保护代价的确定
        5.2.5 运算次数的确定
    5.3 分析与结果
        5.3.1 保护格局聚集性敏感性分析——BLM调整
        5.3.2 不可替代性分析
    5.4 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
        5.4.1 保护优先区
        5.4.2 保护格局构建
    5.5 小结
6 普洱“茶马古道”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
    6.1 普洱“茶马古道”文化多样性构成分析
        6.1.1 古道文化
        6.1.2 茶文化
        6.1.3 马帮文化
        6.1.4 小结
    6.2 普洱“茶马古道”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模型构建
        6.2.1 保护对象的确定
        6.2.2 保护对象分布范围的确定
        6.2.3 保护代价的确定
    6.3 分析与结果
        6.3.1 保护格局多目标分析
        6.3.2 保护格局聚集性敏感性分析——BLM调整
        6.3.3 不可替代性分析
    6.4 普洱“茶马古道”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的构建
        6.4.1 保护优先区
        6.4.2 保护格局的构建
    6.5 小结
7 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叠加分析与保护格局构建
    7.1 多样性保护格局叠加分析
    7.2 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构建
    7.3 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7.3.1 整体保护建议
        7.3.2 各个保护节点区域保护规划建议
    7.4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附录
    附录1: 普洱市自然保护区概况
    附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概况表
    附录3: 主要结论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清代普洱茶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9)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产业链下城乡聚落形态、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2.1 产业链下聚落发展和布局的理论基础
    2.2 相关研究动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洱茶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3.1 普洱茶产业概述
    3.2 普洱茶垂直产业链发展现状
    3.3 普洱茶水平产业链发展现状
    3.4 茶产业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洱茶产业链下聚落特性分析
    4.1 聚落状态分析
    4.2 各个环节下聚落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洱茶产业链下的城乡聚落特性解析
    5.1 普洱茶产业链下城乡聚落整体特征
    5.2 聚落机制分析
    5.3 茶聚落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普洱茶产业链下城乡聚落分布存在问题与展望
    6.1 影响聚落间差异的因素
    6.2 产业链影响下城乡聚落发展存在的问题
    6.3 普洱茶产业链下茶聚落发展对策
    6.4 产业链聚落发展趋势展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中的不足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思茅区茶产业发展瓶颈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茶叶种植情况
    1.2 企业发展
    1.3 经济效益
2 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2.1 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种化、绿色化、有机化面积所占比例低
    2.2 加工企业弱、散、小, 茶叶品牌多、乱、杂, 终端产品竞争力不强
    2.3 品牌意识不强, 对产品标识重视不够
    2.4 科研基地薄弱, 精深加工滞后
    2.5 茶农科技素质偏低, 影响产品质量提升
    2.6 缺乏市场预警机制, 企业自我保护能力弱
    2.7 茶叶价格不稳定, 茶园出现抛荒现象
3 对策和建议
    3.1 明确茶产业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现代茶园建设
    3.2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3.3 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普洱茶竞争能力
    3.4 加强监管, 整顿和规范茶叶市场秩序
    3.5 加强茶叶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3.6 大力弘扬茶文化, 提升中国茶城形象和品牌
    3.7 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统筹管理力度

四、论普洱茶与思茅茶(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大茶山”衰落原因初窥[J]. 郭红军. 农业考古, 2020(02)
  • [2]当普洱茶遇到“茶联网”[J]. 谢志刚. 上海保险, 2019(01)
  • [3]老思茅茶业小记[J]. 杨凯. 普洱, 2018(08)
  • [4]普洱茶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研究[D]. 宗志桥.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2)
  • [5]馥郁茶香滇藏情 ——民国时期云南边销茶研究[D]. 龚俐文. 云南大学, 2018(01)
  • [6]基于ZMET的普洱市旅游形象元素识别及旅游线路优化研究[D]. 吴江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1)
  • [7]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构建研究[D]. 谭雯文. 云南大学, 2017(07)
  • [8]清代普洱茶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J]. 方铁. 清史论丛, 2015(02)
  • [9]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产业链下城乡聚落形态、空间研究[D]. 杨丽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10]思茅区茶产业发展瓶颈与可持续发展[J]. 周燕. 云南农业, 2013(01)

标签:;  ;  ;  ;  ;  

论普洱茶与思茅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