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医情境下护士竞争心理及应对行为调查研究

择医情境下护士竞争心理及应对行为调查研究

一、择医形势下护士竞争心理和应对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1)在《山东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基层公务员是中国公务员体系中最贴近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命令有效落实的重要一员,肩负着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态直接决定着其工作质量,影响着其服务水平。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存在行业普遍性,生存质量因工作岗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关于职业倦怠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的研究较少。职业倦怠这一问题的出现,影响着组织中个人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进而影响着组织中个人的生活质量。那么,山东省内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如何,生活质量现状如何,其职业倦怠又是如何影响生活质量水平的?本研究以山东省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对山东省106个城镇或街道的678名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及生活质量现状进行了调查。职业倦怠由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GS量表)的中文版测量,生活质量由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调查表(WHOQOL-BREF)的缩写形式进行测量。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予以分析,基于山东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生活质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以及职业倦怠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探究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式,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基层公务员生活质量现状的对策与建议,为改变现阶段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及生活质量现状提供参考性意见,以期建立一支健康心理素质的基层公务员队伍,从而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研究显示:(1)山东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情绪耗竭、玩世不恭、低自我成就感三维度中情绪耗竭维度得分最高,低自我成就感维度得分最低。(2)山东省基层公务员对生活质量整体水平的感知处于一般水平,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维度、生活质量环境维度四维度中社会关系维度得分最高,环境维度得分最低。(3)男性与女性公务员在情绪耗竭、玩世不恭、低自我成就感、职业倦怠、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维度、生活质量环境维度、生活质量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婚姻状况群体在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生活质量环境维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学历群体在生活质量环境维度存在差异。不同行政级别群体在情绪耗竭、玩世不恭、低自我成就感、职业倦怠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4)情绪耗竭对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维度、生活质量环境维度及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玩世不恭对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维度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维度、生活质量环境维度及生活质量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为提升基层公务员生活质量,本文提出应从调动工作积极性维持员工乐观情绪、培养提升公共服务动机、减少角色模糊降低职业倦怠感、营造对基层公务员宽松的社会氛围、加大对基层公务员的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干预。

李贵敏[2](2021)在《公立医院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3家公立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互联网+”理念提出以来,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在线缴费、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看病流程、提高了就诊效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孕产妇意识到母婴保健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的便利使得孕妇更倾向于从互联网平台获取孕期保健知识。与普通患者相比,孕妇群体接受医院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也更为广泛。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医疗机构按照防疫要求已经关闭了线下孕妇学校,并将孕妇学校转移到互联网平台,通过平台为孕妇群体提供孕期健康知识宣教、体重管理、产检提醒等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在《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能力、优化服务,通过微信、APP、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医院将会更加重视产科“互联网+孕妇健康”服务建设。然而目前缺少对产科门诊开展的“互联网+”服务的现状调查及就诊体验研究,且以往涉及“互联网+”就诊体验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探讨孕妇对医院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的就诊体验,这对拓展患者体验的内涵和外延,为完善医院“智慧妇幼”服务功能和质量、切实提高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医体验,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济南市3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为例,在其产科门诊开展调研,结合“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趋势及孕妇群体的就医特点,了解产科门诊孕妇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情况及就诊体验现状,探讨孕期保健服务对孕妇就诊体验的影响,并借助KANO模型分析孕妇对各项服务的需求程度,对进一步完善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应用,满足产科门诊孕妇的就医需求,提高孕妇“互联网+服务”就医体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现有文献、政策文件、现场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相关理论,界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等相关概念,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拟定调查问卷。本此调查针对产科门诊孕妇展开现场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基于调研收集的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产科门诊孕妇的“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根据KANO模型分析法对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属性进行分类,采用Better-Worse公式测算服务条目的Better-Worse(SI/DSI)值,并进行重要性矩阵分析。数据整理及分析主要通过Epidata 3.0、Microsoft Excel 2019 和 SPSS 20.0 软件完成。研究结果(1)目前样本医院的“互联网+”服务主要由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产科门诊为患者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基本就诊服务和孕期保健服务。结果显示,孕妇对基本就诊服务的使用率较高,但对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实际使用率较低,且与孕妇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孕妇对线上预约挂号服务的使用率高达95.9%,对在线缴费、电子病历等基本服务的使用占比均高于50%;但是对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率却较低,其中对线上孕妇学校、检查记录及远程胎心等服务的使用率仅占19.5%、26.8%和18.7%。(2)结果显示,孕妇“互联网+医疗”服务就诊体验的总体评分差异较小,且就诊体验的总体评分较高。其中,孕妇对基本就诊服务的体验评分高于孕期保健服务,分析量表的5个维度得分可得,孕妇对获得性维度的体验评分最高(4.72),但在吸引性维度上的评分较低(4.45),其余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较小。在影响因素方面,孕妇的年龄、孕周、学历、就诊目的可能会影响其对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的就诊体验(P<0.05)。此外,使用过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孕妇对医院“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的评分较高,线上孕期保健服务有利于提高孕妇“互联网+”服务的就诊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所提供的线上孕期保健服务内容和质量也可能是影响孕妇“互联网+医疗”服务体验的关键因素。(3)根据KANO模型分析法可得,医院产科门诊“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需求属性分为3个必备需求,3个期望需求和4个魅力需求。满意度系数Better(SI)值排名前三的服务条目依次是:预约挂号服务(SI=0.93),服务功能齐全(SI=0.92),医院提供孕期保健视频或知识(SI=0.91)。不满意度系数Worse(DSI)值排前三的服务条目依次是:保障患者个人财产安全(DSI=-0.89),查寻医生出诊信息(DSI=-0.77),在预约时间段就诊和服务功能齐全(DSI=-0.73)。位于重要性矩阵中优先改进区域的服务项目有:医院的人工服务、孕期保健视频和知识宣教以及孕妇交流群或孕妇学校建设。结论与改进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实地调研结果和定量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医院产科门诊线上孕期保健服务内容单一,对线上孕妇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孕妇对“互联网+医疗”提供的基本服务的使用率及体验评分较高,但对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率及评分较低;三是孕妇的年龄、孕周、学历、就诊目的以及对线上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会影响孕妇的“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四是结合孕妇就诊体验现状和重要性矩阵模型分析,得出优先改进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改进策略:(1)重视孕期保健服务建设,提高线上参与率;(2)完善平台功能及信息化建设,开展优质服务;(3)确保用户数据和财产安全,降低使用风险;(4)动态监测孕期保健需求,加强孕妇健康教育。

毛雅琪[3](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上海公立医院进行了接收、管理与改造,使其在管理方式、组织系统、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最后顺利转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院。这不但改变了公立医院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政权的状况,促进了自身的科学发展,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视,同时对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之所以选择把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公立医院的接管并无深入研究,没有细致体现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及其具体事业的全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接管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接管政策成熟的标志,而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在全国属于领跑者,因此对其的接收、管理与改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相关档案史料、报纸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扒梳整理,较为详细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过程。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介绍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背景,包括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接管公立医院的经验借鉴。第二章阐明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医疗卫生接管人员在丹阳进行的集训以及上海医务系统地下党员的配合工作。第三章是接收阶段中,通过初步快接和全面细收完成了对上海公立医院的物资清点及人员安置,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第四章阐述在管理和改造交错进行的阶段中,通过成立多种管理组织、调整人事与组织架构,以及对医务人员展开思想改造,从而使公立医院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并转变成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医院。通过较为详细的爬梳、整理、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认真地开展了各项准备工作,为接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管过程中,则严格遵循“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方针和相关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因而实现了公立医院的平稳交接,人心得以稳定,从而确保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还促进了其在本质上的转变和自身的良性发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王建奇[4](2020)在《哈尔滨市公立医院医患互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燚[5](2020)在《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文中指出目前估算全国有心血管病(CVD)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卒中1300万、冠心病(CAD)1100万,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已经高于43%,超过肿瘤成为我国居民第一杀手,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且正加快向年轻人群蔓延。冠心病的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43%,59%的患者就诊于三级医院,虽然目前我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冠心病的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使用健康管理的方法,遏制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长。我国也非常重视心血管等慢性病的管理,但我国现有的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并未能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充分发挥遏制增长的作用。按照健康中国的战略,三级综合医院必须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于数量巨大的三级综合医院门诊人群。1.研究目的秉持―战线前移‖的观念,打破慢病健康管理主要研究基层医疗机构、三级医院主要研究出院患者的传统模式,以人数最为集中和庞大的三级综合医院门诊患者为突破口,以提高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健康管理的效能为目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提供思路依据,以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再)患病率、病死率。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342例新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的门诊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36个短项目作为影响因子,评估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QRL)的八个维度,包括身体功能、身体问题导致的角色限制、身体疼痛、一般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绪问题导致的角色限制和心理健康。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评估了这些影响因子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程度,探讨其与冠心病门诊患者的预测关系,重点发现可干预的影响因素。(2)文献分析法:为保障医学行为的安全性,对于医疗干预内容的文献,主要以指南、专家共识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知网、维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官网等数据库资源,以―心血管‖、―预防‖、―健康管理‖、―运动‖、―睡眠‖、―指南‖、―共识‖为主题或关键词,进行组合式搜索,同类指南选取最新版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逐一归类,总结出干预内容及其优缺点。以―慢病管理‖为主题或关键检索并逐一阅读,筛查出与运行干预相关的有效文献;以―心血管健康管理‖、―三级综合医院‖、―三甲医院‖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并逐一阅读,筛查与运行干预相关的有效参考文献。通过百度搜索,以―三级医院‖、―健康管理‖主题检索,筛选出关于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的报道。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逐一归类总结,总结归纳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医疗干预的模式及其优缺点。(3)SWOT分析法: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根据影响冠心病患者HRQL的可干预因素和健康管理各个环节,列出并分析三级综合医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专题小组讨论,以矩阵方式提出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SO、WO、ST和WT策略内容,选择重复率高的条目为优先策略建议。3.结果(1)年龄较大,女性,不运动,文化程度较低,月收入较低,吸烟/饮酒习惯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脂血症的患者的生理HRQL得分较低。生理健康状况与年龄、睡眠质量、运动习惯和月收入有关。文化程度较低,月收入较低的人的心理HRQL得分较低。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运动和月收入有关。较高的月收入、经常锻炼与较高的生理和心理HRQL分数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身心HRQL与运动和月收入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月收入≥5000元的患者的HRQL评分高于月收入<5000元的患者。睡眠质量和饮酒与身体的HRQL呈负相关,与精神的HRQL无关。(2)医疗机构干预“运动”和“睡眠”的干预内容:(1)不同心血管指南对于运动的描述侧重有所不同,主要分为运动定量指标的理论推荐和干预内容(包括定量指标和实施方法)。理论推荐的定量指标基本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相关表述一致。(2)运动相关医疗干预方式主要有:教育-运动评估-心肺功能评估-危险分层-运动处方-运行处方原则-运动处方的实施。(3)干预内容的重点:CVD一级和二级预防均建议改善运动,建议临床医生既提供药物处方,也提供运动处方和帮助改善睡眠。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心血管获益越大,但同时伴随运动风险增加。医生既要关注运动风险,又要关注患者的运动耐力下降,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善运动耐量。运动干预的目的是找到最有效且安全的运动阈值,长期坚持、动态评估并优化。医疗机构对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干预,正在被大家所接受,但仍需要推广。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与睡眠质量均需要专业的评估客观的量化以指导干预措施。睡眠不好既可以是一种生理疾病,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疾病,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睡眠、心理、运动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见通过在心理、运动、睡眠三者之间任一因素的改善,另外两个因素都能正向改善。无论是运动干预还是睡眠干预,都需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3)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的模式:(1)美国、日本、芬国慢病的有效遏制,从全面筛查做起,得力于其强大的基层医疗系统和医疗保障体系,但因各种原因暂时无法在我国推广。(2)我国1997年颁布了《全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试行)》将心血管疾病明确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历经20余年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家庭签约、分级诊疗、区域医疗联合体、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制度或服务模式,总体上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强调多部门参与,基本都涵盖了三级综合医院,管理对象为社区居民。(3)由于各级分工协作体制未能完全理顺,政府负担重等原因,多部门参与的模式推广度有限。(4)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的慢病健康管理模式,主要针对体检中的高危人群、门诊分诊人群和双向转诊人群。兼顾全科医师培养和社区人才培养的职能,为防治前移、主动下转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5)心血管专科为依托开展的健康管理模式,对象主要为出院患者,作为二级预防和延续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治疗控制率,但会加重患者对三级综合医院的依赖度,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的压力,急需同时加强医联体的建设和基层单位的能力建设,以加强下转效率。(6)“心脏康复”中心,似乎是一种最全面的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要求组建一支多学科的医疗团队,涵盖了运动处方和心理(睡眠)处方,但在我国开展尚待加强。(4)参与医联体、利用体检中心、加大健康管理相关宣传、帮助基层单位人才和能力建设、顺畅下转机制、开设“心脏康复中心”是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开展心血管病健康管理的较优策略。4.结论(1)运动、睡眠、收入,是可干预的影响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2)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对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睡眠的医疗干预,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多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和专业设施设备,科学的实施原则才能保障。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患者对其的接受度,培养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我国现有以基层兜底的慢病管理模式,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睡眠干预水平低,需要三级综合医院给予帮带才能参与到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的环节中。(4)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的健康管理模式和以心血管疾病专科为依托的健康管理模式,均能的覆盖运动和睡眠干预,特别是体检中心的健康门诊和心血管专科的健康门诊,但主要以健康教育为主,运动和睡眠的直接评估、干预少有涉及,但能起到很好健康评估和的健康教育作用。我国的“心脏康复中心”项目,是目前对于运动和睡眠管理团队最全面、体系最完整、目标最明确的健康管理模式,目前虽然主要针对出院患者,但其内容同样适用于门诊患者,应积极开展,并同时应用于门诊和住院患者。(5)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开展健康管理,不能只顾“健康干预”这一个环节,只有把整个健康管理的所有环节都搞好,才能有效的实施。5.策略建议(1)利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实现心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2)加强居民冠心病健康管理认知和分级诊疗的宣传教育。(3)通过体检中心,加强冠心病的有效筛查和健康教育。(4)开展―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心血管健康门诊。(5)带头开展心脏康复,组建医联体,构建心脏康复三级网路设。(6)立全科医学科,做全科医生的培养摇篮和双向转诊的摆渡人。(7)将心血管健康管理项目纳入医保。

王建强[6](2020)在《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改革方面。小学作文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对于农村语文课程而言,作文教学的开展缺乏主动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司明舒[7](2019)在《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模式选择与服务供需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在人类健康与长寿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老龄化以及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业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我国于1999年便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减轻老年人慢性病负担、改善生命质量、提高老年人健康状况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也面临着我国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及人口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由于大部分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其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较大,而传统的养老机构并不具备医疗护理资质,因此老年人一旦患病,需要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来回奔波,这对老年人的治疗、护理与康复都是极其不利的。而医养结合机构是将专业的预防、医疗、护理服务与养老、生活照料服务融合在一起,旨在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医疗护理服务的供给,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并改善其健康水平,以更好的实现健康老龄化。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对机构养老服务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在推进医养结合背景下,针对医养结合机构的研究还不多见,现有的研究多是对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行宏观介绍,鲜有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对比老年人对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选择意愿;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的供求研究也鲜有与既定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缺乏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人、财、物等要素之间的对比以及医养结合机构各要素与入住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青岛市作为研究现场,对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选择意愿与服务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分析和探讨我国比较典型的三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并重”),研究老年人对不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并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分析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情况,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方、供方与外部支持环境的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医养结合机构现状和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的可能因素,从而为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促进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供数据支持和对策建议。具体的目标包括:1.以青岛市为例,系统调查入住医养机构老年人对于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选择偏好,分析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选择的主要因素;2.基于SWOT-CLPV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决策树模型从微观视角构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选择模型;3.全面调查医养机构入住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与利用情况,分析和探讨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4.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的供给进行全面调查,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人、财、物及服务供给的差异,分析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的可能因素,并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进行定性分析;5.在系统分析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选择意愿和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需与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焦点小组访谈法等方法收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定性资料,通过现场调查和自填问卷方法收集定量资料。焦点小组访谈法主要用于获得医养结合服务利益相关者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与利用情况的认知,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内容、质量及存在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深度访谈对象包括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人员与医护人员、入住老年人、政府部门官员,共访谈50人。对于医养结合机构问卷主要采取自填形式,用于获取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情况、机构建设、人员、服务、运行情况等相关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按照7个市辖区医养结合机构数目最优分配原则,每个区随机抽取2~11家医养结合机构,共抽取7个区43家医养结合机构,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医养结合机构入住老年人按完全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人数比例进行分层,在每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20~80人,共抽取入住医养结合机构的204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SWOT-CLPV模型、决策树模型、多重线性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采用Excel2016、SPSS25.0、Stata15.0、Amo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青岛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1)本研究共抽取7个区43家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的204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950份,其中,有效问卷1907份,有效率97.79%。(2)被调查的老年人当中,选择养中有医机构作为理想的医养结合机构的占42.32%,医中有养的占20.14%,医养并重的占37.55%。其中,非农业户籍老年人中,选择养中有医的占39.80%,医中有养的占21.12%,医养并重的占39.08%;农业户籍老年人中,选择养中有医的占49.22%,医中有养的占17.45%,医养并重的占33.33%。(3)在本次调查的老年人群当中,通过将“医养并重”模式作为对照组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低、未患病、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养中有医机构;中龄老年人、教育程度低、离婚、未患病和患有1种疾病、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医中有养机构。2、基于SWOT-CLPV与决策树的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选择模型(1)通过SWOT-CLPV模型对青岛市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给老年人提供的“医养康护”服务数量和质量应继续优化;医养结合机构两极分化情况严重,部分机构医养服务的水平和能力需要改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可以实现“医+养”的有机融合,但存在着医养结合机构运营成本高、外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服务与养老功能的发挥有待提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通过决策树模型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婚姻状况为丧偶、未婚以及已婚有配偶的、与子女在不同区或其他方式居住的、健康状况为很好和好的、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以及职业为办公室一般人员、农林渔业和其他人员的老年人更加偏好“养中有医”服务模式;离婚的、健康状况很不好或不好的老年人更加偏好“医中有养”服务模式;与子女在同一个区居住的、健康状况一般的、不好或很不好的、完全不能自理的、职业为一般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以及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老年人更加偏好“医养并重”服务模式。3、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1)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需要的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依次为疾病诊治(87.68%)、生活照料(76.25%)和健康管理(73.83%);入住老年人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最低(11.69%),其次是老年人热线服务(33.77%),再次是体育娱乐活动(36.92%),最需要的支持团队是政府对农村的扶贫支持(71.83%);老年文体社团的需求最低(33.67%)。老年人对“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的服务模式的总体满意度更高,其中“医中有养”服务模式的内容与质量更受老年人的青睐。(2)影响因素:年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平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之前的职业、平时在何处就医、目前照护状况的满意度、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最担心和焦虑的问题以及与子女见面频率是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t=-3.139、-6.477、3.770、-4.307、-2.980、-2.492、-5.856、-2.938、-2.706、、-2.511,P<0.05)。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老年人在何处就医、日常生活状况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有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在何处就医和日常生活状况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产生间接影响;日常生活状况是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次之,平时在何处就医因素位列第三位。4、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状况及入住率影响因素(1)目前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服务供给基本能够满足入住老年人的需求,但医养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存在着流动性大、层次低、专业水平较差、社会地位低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以及医养专业技术方面还有待提升,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需求。(2)43家医养结合机构按照“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划分:“养中有医”机构有19家、“医中有养”机构11家、“医养并重”机构13家,机构的整体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执业医师与床位数配比、护士与床位数配比和护士与护理员配比基本符合青岛市医养结合服务基本规范标准,护理人员与床位数配比略高于青岛市医养结合服务基本规范标准;69.77%的医养结合机构能够提供包含“医、养、康、护、学、娱”等综合型医养结合服务。医养结合机构中医生的工作主要聚焦于医疗和用药服务,护士主要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养老护理员主要侧重与日常生活照护服务;入住医中有养机构的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平均月支付费用最高,养中有医机构次之,医养并重机构最低。(3)43家医养结合机构之间的入住率差异较大,平均入住率为68.05%。有79.07%的机构入住率符合国家民政部发布的《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关于机构入住率不低于50%标准。通过对“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并重”3种服务模式机构对比分析发现:养中有医机构平均入住率最高,医养并重机构次之,医中有养机构略低。是否定期对入住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营业年限、医生人数是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的影响因素(t=-2.337、2.205、1.996,P<0.05),其中,定期对入住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的、机构营业时间较长的以及医生人数多的医养结合机构其入住率较高。结论与政策建议结论1、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及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偏好影响显着;2、目前青岛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优劣势与机会问题并存;3、老年人婚姻状况、与子女的居住安排方式、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状况、之前的职业是影响老年人对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4、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服务利用是影响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5、多数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能够老年人的需求,应创新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6、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营业时间长和医生数较多的医养结合机构的入住率较高。政策建议1、创新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动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优化升级;2、改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优化老年人个人养老能力与选择意愿:3、基于不同特征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形成多元医养服务保障体系;4、探索创新现有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5、充分调动社会医养资源,提高宏微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创新与不足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对国内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服务供需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经验和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为政府制定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证基础。具体表现在:1、研究角度方面。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本研究首次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医养结合机构三种模式选择进行分析和探讨;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研究医养结合机构服务需求与供给状况,同时对医养结合机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有助于全面了解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及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青岛市作为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单位,“新一线”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研究的重要范本,基于青岛的研究对我国各地市医养结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研究方法应用方面。本研究首次将SWOT-CLPV模型、决策树模型等方法运用在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选择研究上,从宏观视角通过SWOT-CLPV模型对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分别与外部的机遇O(Opportunity)、威胁T(Threat)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抑制性C(Control)、杠杆效应L(Leverage)、问题性P(Problem)和脆弱性V(Vulnerability)进行分析;从微观视角将样本人群的调查数据通过决策树的决策理论来判断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选择,实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3、研究内容和结论方面。本研究首次对不同医养结合机构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丰富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研究内容;在服务供需方面,分析了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的主要因素,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揭示了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及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他们选择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影响显着;日常生活状况、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影响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需求;是否定期对入住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营业年限、医生人数是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结论增加了老年人对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供需的了解和认识,并为优化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1、本次研究为横截面研究,横断面数据研究具有时间点上的片面性。在探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不同特征老年人以及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与医养服务供给之间相互关联性时,其时序性与因果性不能够被进一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通过时间序列的研究设计或队列研究将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探究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本次研究对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质量主要是基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性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建立服务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进行对服务质量方面的定量评价的相关研究,并探讨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3、对于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的选择意愿与服务供需分析,本研究仅对青岛市的7个市辖区进行了调查,存在一定的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且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方医养政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影响,今后考虑在多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

孙畅[8](2018)在《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外在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取向,要内化为人的思想政治品质,就必须通过情感这一中介。因此,研究从情感角度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的人的情感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情感沟通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是情感接纳的程度;另一方面,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情感能够调节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之间的差异,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化的润滑剂,同时,情感的交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共鸣,营造和优化教育者需要的情感环境。高校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来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模糊化、教育内容的笼统化、教育途径的单一化、教育方法的工具化这四个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网络化生活现实的影响,而在教育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要素的片面缺失,“交往”的匮乏,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特点是影响其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根据教育内容角度、情感程度角度和情感功能角度进行分类,这样避免了单一维度对于情感内涵衡量的不准确性。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拓展为:认同感、责任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敬畏感、信仰等。根据目标与内容,我们尝试构建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分析了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结构及其策略,并且使用心流体验法、生命叙事法、情感交融法拓宽、拓深大学生的情感素质;另外,还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重大事件活动、传统文化节日时进行情感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冯心瑶[9](2018)在《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和非健康化”趋势,老年人健康及照护需求不断增多,而现实又存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医养分离等问题,“医养结合”服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各地公立医院积极探索出多种“医养结合”模式,但集中的医疗资源和分散的老年需求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公立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动力不足,亟待通过智慧的手段优化升级,将传统医养结合服务拓展至线上,使院内诊疗和院外监测有机结合,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精准度。论文在对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发展理论,从服务网络、服务平台等5个维度构建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理论框架;基于理论分析,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陕西省老年人对智慧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对陕西省15家医疗机构进行实地调查,从供给层面分析目前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服务的智慧程度;基于理论和调查分析,构建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通过研究发现: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目前仍停留在较低的互联网服务层次,而老年人对更高层次(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率较高;在基本要素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公立医院医养结合三种模式,构建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具体包括数字化老年病科模式、网络医养联合体模式以及智能医养中心模式;政府应从完善医养服务网络间转诊机制、推进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制度、加强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建设等5个方面保障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运行。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智慧发展理论引入医养结合服务研究中,从服务网络、医养服务平台、医养数据、智能产品及设施以及标准体系5个方面分析智慧医养结合基本要素,丰富医养结合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构建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全方位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包括数字化老年病科模式、网络医养联合体模式以及智能医养中心模式。将线上和线下医养结合服务进行整合,突破现有医养结合发展瓶颈。

徐伟[10](2017)在《基于服务失当的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机理及治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矛盾的高发期,尤其以医患矛盾最为突出。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重要行为主体的公立医院,近年来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急剧上升,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公立医院医疗纠纷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涉及到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更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而纵观国内外医疗纠纷的防范与治理措施更多的是从医院、患者和社会等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只有深入了解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才能在源头上采取治理策略,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机理和治理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扎根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患者满意度理论、患者角色理论、角色转换理论和角色冲突理论以及医学模式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西方理论借鉴与中国情境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医方(医方服务失当)视域、患方(患方角色转换)视域和治理(医疗纠纷防范与治理措施)视域三个角度深入分析公立医院医疗纠纷的形成机理,从而提出公立医院医疗纠纷的治理策略。首先,本文对公立医院、医方服务失当、患者认知偏差、就医行为偏差、服务满意度(低)和医疗纠纷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明确了相关研究范畴。将社会角色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患者满意度理论和现代医学模式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进而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分析了医方服务失当与医疗纠纷的关系、患者偏差与医疗纠纷的关系、患者偏差与患方角色转换的关系,揭示了公立医院医疗纠纷的形成本质,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架构。其次,从医方服务失当视域,利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医方服务失当的内涵及成因,探讨了医方服务失当的4个主要驱动因素,即资源配置失衡、核心能力同质化、医疗产品分类模糊和医疗服务非标化。选取S医院作为目的性抽样的样本,确定研究的核心范畴,为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核心范畴选取P医院、H医院和Z医院为理论抽样的样本。医方服务失当4个驱动因素的子范畴:资源配置失衡包括专科分工倾向性、投入导向相关系、关键业务选择性;核心能力同质化包括设备购置趋同、服务对象趋同、人才引进趋同;产品分类模糊包括公私不分、急缓不分、难易不分;医疗服务非标化包括轻视诊疗流程、漠视技术规范、忽视关键节点。再次,从患方视域,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患方角色转换的内涵、内外驱动因素以及患方角色转换与医疗纠纷的关系。明确了患者感知维度(资源配置失衡、核心能力同质化、医疗产品分类模糊和医疗服务非标化)和患者偏差维度(患者认知偏差、就医行为偏差和服务满意度(低))的影响因素是患方角色转换的内部驱动因素。构建了基于患方角色转换的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概念模型,运用SPSS22.0和AMOS17.0等统计软件,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模型的检验,深入分析了患方视域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机理的影响因素大小及作用路径。然后,从治理视域对医疗纠纷的形成机理进行案例分析,具体是以X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作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根据患方角色转换的特点,以身体生理层面患者、社会心理层面患者和行政法律层面患者作为研究的重点,从患者认知偏差、就医行为偏差和服务满意度(低)进行多案例和单案例的正反对比分析,揭示出公立医院医疗纠纷防范和治理措施对医疗纠纷形成机理的影响大小。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医方服务失当视域、患方角色转换视域和治理视域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结合医疗纠纷的防范与治理实践,基于现代医学模式角度,从医方、患方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治理策略。

二、择医形势下护士竞争心理和应对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择医形势下护士竞争心理和应对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1.1 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1.3.1.2 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1.3.1.3 职业倦怠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2.1 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1.3.2.2 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1.3.2.3 职业倦怠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基层公务员
        2.1.2 职业倦怠
        2.1.3 生活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第3章 山东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3.3 样本的基本情况
    3.4 变量的测量
    3.5 信度与效度检验
        3.5.1 职业倦怠变量信度与效度检验
        3.5.2 生活质量变量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4章 山东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及生活质量的数据分析
    4.1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及生活质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职业倦怠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生活质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及生活质量的全体样本均值与差异分析
        4.2.1 性别差异分析
        4.2.2 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4.2.3 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4.2.4 行政级别差异分析
    4.3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4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4.4.1 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生理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4.4.2 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心理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4.4.3 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4.4.4 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环境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
        4.4.5 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4.5 研究结论
第5章 基层公务员生活质量现状提升对策与建议
    5.1 引入援助计划维持员工乐观情绪
    5.2 培养提升公共服务动机
    5.3 减少角色模糊降低职业倦怠感
    5.4 加大对基层公务员的社会支持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公立医院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3家公立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服务的机遇
        1.2 产科门诊开展“互联网+”服务的优势和必要性
        1.3 探讨孕妇群体“互联网+”服务体验的必要性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实践意义
    5 研究对象
    6 研究方法
        6.1 文献分析法
        6.2 统计分析方法
        6.3 KANO模型分析法
        6.4 重要性矩阵分析法
    7 质量控制
    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相关概念
        1.1“互联网+”服务
        1.2 “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互联网背景下孕期保健服务研究现状
        2.2 互联网背景下患者体验研究现状
        2.3 KANO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2.4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章 测量工具设计与现场调研
    1 测量工具设计
        1.1 构建“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量表条目池
        1.2 “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量表条目池筛选
        1.3 KANO式需求评价问卷
    2 现场调研
        2.1 半结构式访谈
        2.2 现场问卷调查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量表测评情况
        1.1 信度检验
        1.2 效度检验
    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 社会人口学信息
        2.2 就诊基本信息
    3 孕妇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情况
        3.1 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开展情况
        3.2 孕妇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情况
    4 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医体验情况
        4.1 就医体验总体得分
        4.2 就医体验各条目得分
        4.3 就医体验各维度得分
        4.4 孕期保健服务的使用情况对就医体验的影响
    5 KANO模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1 孕妇“互联网+”服务需求属性层次分类
        5.2 孕妇基本特征对“互联网+”服务需求属性的影响
        5.3 孕妇就诊特征对“互联网+”服务需求属性的影响
        5.4 Better-Worse系数测算与分析
        5.5 重要性矩阵分析
    6 定性访谈结果
第五章 讨论
    1 孕妇对基本便民服务的就诊体验较好
    2 孕妇对孕期保健服务的参与率较低
    3 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产科门诊“互联网+”服务改善策略
    1 重视孕期保健服务建设,提高线上参与率
    2 完善平台功能及信息化建设,开展优质服务
    3 确保用户数据和财产安全,降低使用风险
    4 动态监测孕期保健需求,加强孕妇健康教育
第七章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特色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及接管背景
    第一节 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概况
        一、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变化
        二、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公立医院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实践
    第三节 接管平津公立医院的主要经验
        一、制定科学接管政策与方针
        二、提升接管干部质量
        三、做好接管准备工作
        四、争取与团结旧人员
第二章 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的准备
    第一节 医疗卫生接管人员的丹阳集训
        一、接管干部集结
        二、思想转变教育
        三、入城纪律学习
        四、城市概况学习
        五、接管人员调配
    第二节 上海医务界地下党的配合工作
        一、进行策反
        二、搜集资料
        三、开展宣传
        四、进行护院斗争
第三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接收
    第一节 初步快接
        一、快接准备
        二、开展快接
    第二节 全面细收
        一、清点物资
        二、安置人员
第四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管理与改造
    第一节 成立管理组织
        一、建立医院党组织
        二、成立院务委员会
        三、筹建医务职工会
    第二节 调整人事与组织系统
        一、调整组织系统
        二、整编医务人员
    第三节 改造旧人员思想
        一、在教育活动中改造
        二、在医疗实践中改造
结语
    一、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经验
    二、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选集、文集、方志
    二、资料汇编、文史资料
    三、专着
    四、档案
    五、报纸
    六、期刊论文
    七、其他
致谢

(5)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医院针对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和睡眠的干预内容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病健康管理的模式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开展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的SWOT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策略建议
    6.1 主要发现
    6.2 策略建议
    6.3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医疗机构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应对考试的教学目的
    (二)相关的教育人员缺乏作文指导与评改的能力
    (三)阅读面不广,缺少写作经验
二、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二)建设资深的教师团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7)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模式选择与服务供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老年人
        1.3.2 养老
        1.3.3 家庭、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
        1.3.4 医养结合与不同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
        1.3.5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选择意愿
        1.3.6 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医养结合研究现状
        1.4.2 国内医养结合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研究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需求层次理论
        2.1.2 钻石模型理论
        2.1.3 社会分层理论
        2.1.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框架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老年人基本情况与医养结合机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1 样本地区医养结合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3.1.1 青岛市医养结合研究分布情况
        3.1.2 青岛市养老模式研究分布情况
        3.1.3 青岛市机构养老研究分布情况
        3.1.4 青岛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及供需状况研究分布情况
        3.1.5 青岛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及供需状况文献研究综述
    3.2 样本地区老年人个人与社会经济学特征
        3.2.1 样本地区的基本情况
        3.2.2 老年人基本情况
    3.3 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老年人选择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单因素分析
        3.3.2 老年人选择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多因素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3.4.2 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的选择倾向
        3.4.3 老年人选择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个人与社会经济特征有所不同
第四章 基于SWOT-CLPV与决策树模型的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选择分析
    4.1 SWOT-CLPV模型简述
    4.2 青岛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SWOT-CLPV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会
        4.2.4 威胁
        4.2.5 优劣势与机会矩阵分析
    4.3 决策树方法
        4.3.1 决策树模型定义
        4.3.2 决策树的算法
    4.4 研究结果
        4.4.1 人口学特征对医养结合机构选择意愿的决策树模型
        4.4.2 家庭情况对医养结合机构选择意愿的决策树模型
        4.4.3 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对医养结合机构选择意愿的决策树模型
        4.4.4 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状况对医养结合机构选择意愿的决策树模型
        4.4.5 社会经济状况对医养结合机构选择意愿的决策树模型
    4.5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分析
        4.5.1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SWOT-CLPV”探讨
        4.5.2 人口学特征对医养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
        4.5.3 家庭情况对医养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
        4.5.4 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对医养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
        4.5.5 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状况对医养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
        4.5.6 社会经济状况对医养服务模式的选择意愿
第五章 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需求状况分析
    5.1 研究工具简介
    5.2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状况
        5.2.1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与支持团队的知晓、利用与需求情况
        5.2.2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内容满意度的评价情况
        5.2.3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知晓、利用与需求情况
    5.3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得分与影响因素分析
        5.3.1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得分情况分析
        5.3.2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单因素分析
        5.3.3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多因素分析
        5.3.4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分析
    5.4 讨论及总结
        5.4.1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评价
        5.4.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5.4.3 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日常生活状况、平时在何处就医共同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5.4.4 老年人的个体特征与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状况分析
    6.1 青岛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情况定性分析
        6.1.1 医养结合机构的硬件设施和环境
        6.1.2 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情况
        6.1.3 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情况
    6.2 青岛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情况定分析
        6.2.1 青岛市医养结合机构基本情况
        6.2.2 医养结合机构的硬件设施情况
        6.2.3 工作人员情况
        6.2.4 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情况
        6.2.5 医养结合机构的入住者与收费情况
    6.3 不同医养结合机构床位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6.3.1 不同医养结合机构入住率情况
        6.3.2 医养结合机构床位利用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6.4 讨论与总结
        6.4.1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的定性评价
        6.4.2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供给的定量评价
        6.4.3 医养结合机构的床位利用情况
        6.4.4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异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创新发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推动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优化升级
        7.2.2 改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优化老年人个人养老能力与选择意愿
        7.2.3 基于不同特征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形成多元医养服务保障体系
        7.2.4 探索创新现有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7.2.5 充分调动社会医养资源,提高医养结合的综合服务能力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8)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二、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情感的内涵与功能
        二、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的是提升人的情感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情感沟通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指标是情感接纳程度
    第三节 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作用
        二、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
        三、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作用
        四、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作用
第二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情感的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
    第二节 我国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与实践
        一、中国古代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近代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作为理性对立面的情感概念
        二、将道德教育视为情感培养的教育
        三、现代神经科学对于情感作用的重要肯定
        四、现代西方情感教育的实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模糊化
        二、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笼统化
        三、情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单一化
        四、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工具化
        五、教育队伍有情施教欠缺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第四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的理论借鉴
        一、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中层次递进目标思想的启示
        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思想的启示
    第二节 确立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时代性原则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目标的确立
        一、从内容角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目标
        二、从情感程度角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目标
        三、从功能角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目标
第五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第一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原则
        一、先进性内容以大众性内容为依托
        二、政治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相融合
        三、科学性内容与情感性内容相关联
    第二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认同感
        二、责任感
        三、理智情感
        四、审美情感
        五、敬畏感
        六、信仰与信念
第六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结构分析
        三、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
        一、通过心流体验增强理论学习兴趣
        二、通过生命叙事提升情感厚度
        三、通过情感交融改善教育对象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选择
        一、以重大事件、活动为契机加强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以传统节日庆典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作用
结束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9)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立医院
        2.1.2 智慧医养结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智慧发展理论
        2.2.2 健康老龄化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基本要素分析
    3.1 基本要素组成
    3.2 医养服务网络
        3.2.1 上级医院
        3.2.2 基层医院
        3.2.3 辅助服务机构
    3.3 医养服务平台及数据
        3.3.1 医养服务平台
        3.3.2 医养数据
    3.4 智能产品及设施
        3.4.1 健康智能产品
        3.4.2 老年智能家居
    3.5 运行保障
        3.5.1 转诊机制
        3.5.2 医保制度
        3.5.3 运行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4.1 供给环境调查分析
        4.1.1 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4.1.2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4.1.3 政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运行现状调查分析
        4.2.1 运行模式分类
        4.2.2 典型机构分析
        4.2.3 发展层次分析
    4.3 需求调查分析
        4.3.1 对象与方法
        4.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4.4 现有医养结合模式存在问题
        4.4.1 各级医院之间存在信息孤岛
        4.4.2 供需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4.4.3 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
        4.4.4 服务与监管效率较低
    4.5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构建
    5.1 模式架构
        5.1.1 整体架构
        5.1.2 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位
    5.2 数字化老年病科模式
        5.2.1 科室及人员配置
        5.2.2 数字化临床管理
        5.2.3 主要运行机制
    5.3 网络医养联合体模式
        5.3.1 医养联合体结构及功能定位
        5.3.2 医护团队组织结构
        5.3.3 典型线上服务流程
    5.4 智能医养中心模式
        5.4.1 智能护理
        5.4.2 智能老年住宅
    5.5 本章小结
6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运行保障措施
    6.1 完善医养服务网络间转诊机制
    6.2 推进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制度
    6.3 提高筹资水平和技术、人才支持
    6.4 加强智慧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建设
    6.5 转变老年人择医就医观念
    6.6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运行情况访问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服务失当的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机理及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医疗纠纷
        1.3.2 医方服务失当
        1.3.3 患者认知偏差
        1.3.4 就医行为偏差
        1.3.5 服务满意度
        1.3.6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架构
    2.1 概念界定
        2.1.1 公立医院
        2.1.2 医方服务失当
        2.1.3 患者认知偏差
        2.1.4 就医行为偏差
        2.1.5 服务满意度
        2.1.6 医疗纠纷
    2.2 理论基础及应用
        2.2.1 患者满意度理论
        2.2.2 认知行为理论
        2.2.3 医学模式理论
        2.2.4 社会角色理论
    2.3 理论架构
        2.3.1 医学模式与医方服务失当的关系
        2.3.2 医方服务失当与医疗纠纷的关系
        2.3.3 医学模式与医疗纠纷的关系
        2.3.4 患者偏差与医疗纠纷的关系
        2.3.5 患者偏差与患方角色转换的关系
        2.3.6 医疗纠纷的形成本质
        2.3.7 研究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方服务失当形成机理分析
    3.1 研究医方服务失当的目标
    3.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3.2.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与程序
        3.2.2 扎根理论在医方服务失当研究中的适用性
    3.3 资料收集
    3.4 范畴提炼和模型建构
        3.4.1 开放式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性编码
    3.5 模型阐释和研究发现
        3.5.1 医方服务失当与医疗纠纷
        3.5.2 医方服务失当的主要影响因素
        3.5.3 医方服务失当的次要影响因素
        3.5.4 医方服务失当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患方视域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机理分析
    4.1 研究患方视域的目标
    4.2 患方角色转换与医疗纠纷
        4.2.1 患方角色转换
        4.2.2 患方角色转换与医疗纠纷的关系
        4.2.3 患方角色转换的内部驱动因素
    4.3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3.1 概念模型构建
        4.3.2 研究假设提出
    4.4 调查问卷设计
        4.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4.4.2 问卷量表设计
        4.4.3 变量的设计
        4.4.4 数据收集
    4.5 数据分析
        4.5.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3 量表的信度分析
        4.5.4 量表的效度分析
    4.6 模型分析
        4.6.1 模型拟合度评价
        4.6.2 模型修正
    4.7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4.7.1 假设检验
        4.7.2 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理视域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机理分析
    5.1 研究治理视域的目标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5.2.1 案例研究方法与本研究的契合性讨论
        5.2.2 研究情景
        5.2.3 数据收集
    5.3 患者认知偏差驱动身体生理层面患者形成
        5.3.1 孕检认知偏差
        5.3.2 孕产认知偏差
        5.3.3 疾病认知偏差
    5.4 就医行为偏差驱动社会心理层面患者形成
        5.4.1 就医认知偏差
        5.4.2 选择医院偏差
        5.4.3 就医决策偏差
    5.5 服务满意度驱动行政法律层面患者形成
        5.5.1 医患沟通欠佳
        5.5.2 术前告知缺失
        5.5.3 术后疏导缺失
    5.6 医疗纠纷形成过程分析及防治经验
        5.6.1 患者认知偏差产生身体生理层面患者
        5.6.2 就医行为偏差产生社会心理层面患者
        5.6.3 服务满意度(低)产生行政法律层面患者
        5.6.4 X医院医疗纠纷防治经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现代医学模式的公立医院医疗纠纷治理策略
    6.1 实施现代医学模式
    6.2 基于医方的治理策略
        6.2.1 优化资源配置
        6.2.2 实施差异化发展
        6.2.3 细分医疗产品
        6.2.4 落实服务标准化
        6.2.5 建立风控机制
    6.3 基于患方的治理策略
        6.3.1 提升科学认知
        6.3.2 引导合理就医
        6.3.3 提高服务满意度
        6.3.4 构建互动平台
    6.4 基于社会层面的治理策略
        6.4.1 实施管办分离
        6.4.2 规范竞争环境
        6.4.3 落实多点执业
        6.4.4 优化财政投入
        6.4.5 完善法律法规
        6.4.6 健全救助制度
        6.4.7 构建风险分担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择医形势下护士竞争心理和应对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李彤. 山东大学, 2021
  • [2]公立医院门诊孕妇“互联网+”服务就诊体验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济南市3家公立医院为例[D]. 李贵敏. 山东大学, 2021(12)
  •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D]. 毛雅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哈尔滨市公立医院医患互信问题研究[D]. 王建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某三级综合医院门诊常见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策略分析[D]. 王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王建强. 华夏教师, 2020(08)
  • [7]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模式选择与服务供需研究[D]. 司明舒. 山东大学, 2019(09)
  • [8]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孙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4)
  • [9]陕西省公立医院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D]. 冯心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10]基于服务失当的公立医院医疗纠纷形成机理及治理策略研究[D]. 徐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择医情境下护士竞争心理及应对行为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