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乡供水工程水价定量分析

冠县乡供水工程水价定量分析

一、对冠县乡镇供水工程水价的定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陈红娟[2](2020)在《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徐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农业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目前徐州地区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资金投入不足、农户参与工程管理意识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探讨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提高徐州市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在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国内外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调查分析了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现有管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论文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徐州地区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农户参与程度较低,92.46%的受访农户没有参与过水利工程管理活动;但多数农户具有一定的参与意愿,户主文化程度、非农劳动力占比及农业收入占比等是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户主文化程度和农业收入占比与农户参与意愿呈正相关;而非农劳动力占比与农户参与意愿负相关。论文最后对官山镇、首羡镇和土山镇的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对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徐州地区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因素,并对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实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该论文有图3幅,表25个,参考文献52篇。

吴生伟[3](2019)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文中指出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河西走廊第三大内陆河流域,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对于解决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的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本文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型,再采用SPSS和GIS空间分析软件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计算,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与水资源的供给量和利用量密切相关,其中水资源供给量主要受到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流域调水和蒸发量五个影响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利用量受到农业用水、城镇用水、生态用水和新增加工业用水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给量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水资源利用上,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综合水资源能力空间布局呈现“南北较弱、中间较强”,城镇用水呈现“北部较强、南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新增工业用水上呈现“西部较强、东部较弱”的空间布局。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关系,基于“多规合一”进行了石羊河流域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规划研究,在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甘肃省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金昌节水农业和加强武威生态环境保护。在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时,通过建立协调规划体系,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在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对接,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在和区域规划相协调时,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科学有效的涵养流域水资源。在和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时,主要围绕水源地建设和水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满足金-武绿洲生态发展区用水需求,在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的同时,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三区三带,一核四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解决水资源利用矛盾冲突问题。在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主要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在明确城镇总体规划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平衡城市(镇)和各乡镇用水需求,解决城市(镇)之间用水的矛盾冲突。

万峥[4](2019)在《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10余年水权转换的实践及制度探索,成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自然条件,以及国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背景下,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水利工程补短板和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因此,进行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对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评估体系机制,构建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调控策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多种方法对水资源配置、利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解决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流转,促进水资源开源节流,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沈乌灌域跨盟市水权转换为例,开展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论文在分析借鉴国外相对成熟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水市场管理、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水资源、水权及供给需求的实际国情,在理论层面对水权制度体系、水市场和水权转换的工作模式流程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研究提炼出了本国水市场的3级市场模式,探索和研究与中国水市场相匹配的水权交易管理运作模式、理论制度框架结构。(2)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为要素层,确定农业节水效益、增产效益、工业供水效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替代效益、地下水埋深、水面面积变化率、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率、盐分排引比、土壤盐渍化率10个与要素层相匹配的指标层,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3)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盟市间水权转换实施区域沈乌灌域作为典型区域,采用了以调度控制指标为耗水指标、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折减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以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计算五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河套灌区现状超用水量分别为3.79亿m3、3.56亿m3、6.63亿m3、5.96亿m3和2.65亿m3。依据计算结果分析确定河套灌区的规划压超水量,参考界定模型指标边界。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构造模糊成对比较矩阵、整合不同专家意见、分解模糊成对比较矩阵,经过权重修正、逆模糊化、归一化、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权重分别为0.527、0.185和0.288。结合综合效益指标值,界定分析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水平。(4)沈乌灌域实施盟市间水权转换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经济效益指数分别为0.864、0.89和0.988;社会效益指数分别为0.669、0.927和1;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1、0.69和0.49,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0.878、0.816、0.807。结果显示,综合效益处于较高的范围,说明水权转换试点的综合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实施前景。但受灌域内扩灌、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效益逐年降低,导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下降,亟待在下一步水权转换进程中,通过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考虑最优的水权转换量和水权转换范围。(5)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水权水市场建设和交易过程中的拓展领域,对交易规定、流程、时间、方式等方面运用可行性和优势。基于水权转换理论的全面解析、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内蒙古水权转换的实践经验及综合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规范水权指标的初始分配制度,强化水权管理体系建设与提升,积极培育、健全水市场等相应的调控策略,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障条件,使得水权转换实践工作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刘渝[5](2009)在《基于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目标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有30年。虽然这种高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十分必要,但无可否认的是,它是建立在过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水资源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特殊资源,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农业用水过多地挤占了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成为制约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水资源数量短缺和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水资源的利用与配置失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波及到了生态系统的循环效率。如何高效管理农业用水,提高其利用效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整个论文着眼于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双重目标,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来研究农业水资源管理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农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状态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关系拟合,微观主体水资源利用分析和农业用水管理政策等。论文主要从农户的节水决策、农户降低化肥施用决策、用水管理组织模式变革绩效、灌溉投资节水替代作用和水价补贴的角度深入探讨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增进农民乃至社会福利的具体政策和实施路径,确保在生态和农业双重安全目标下,农业水资源向工业和生活用水转移。论文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1997-2006年的10年间,中国农业安全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农业水资源生态安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截至2006年,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状态离双重安全目标的实现距离有所拉大。(2) 1999年以来,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前沿面省份和其他省份之间效率的差距相对较大,大多数省份的效率水平较低,目前的低效率水平保障了农业安全,而损害了生态安全。同一时间跨度内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下降的生态安全和上升的农业安全同时存在,证实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面源污染是调整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目标冲突的重要模式。(3)产业比重、人口密度、城市化都是影响农业用水总量的重要外生变量。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稳定性的N型曲线关系,全国大部分省份区目前处于N型曲线的下降阶段,但也要警惕农业用水量出现反弹趋势。要遏制农业用水量的上升趋势,则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以及大力普及节水技术便显得十分必要,并迫在眉睫。(4)从农户的技术采纳和持续使用决策来看,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户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征、技术自身特征都是重要的影响变量。论文通过分析还得出户主年龄、科学施肥意愿、经营规模、耕地细碎化程度、耕地离家距离、农业劳动力比例和技术培训均对农户化肥施用量构成显着的影响。(5)论文还认为,管理制度是提升用水效率不可或缺的手段,变革灌溉管理模式,参与式灌溉管理使灌溉水资源管理更有效率和持续性;灌溉投资与灌溉用水之间存在较大的替代弹性,增加灌溉资金的财政支持力度可起到节约灌溉用水的作用;两部制水价情况下“暗补改明补”的补贴制度目前具有节水激励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论文共同关注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双重目标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问题。目前关于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从同一角度,关联并整合研究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文献却很鲜见,即使存在,也大多是在文章之中零散地提及。本文从理论上探寻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和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实证评价中国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状态,拟合双安全的压力、状态和响应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对微观主体的用水行为和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一个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双重目标下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系统分析框架。(2)扩展了实证方法的应用范围,论文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为理论框架,引入DEA方法,在省际层面上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沿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假说,验证中国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已有文献多用比值分析法来评价水资源效率,计算的是单要素生产率,忽视了区域内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相互替代和对生产率的贡献作用,DEA方法允许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考虑了实际生产中所投入的其他生产要素。农业用水Kuznets假说验证是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考察农业用水量变动的阶段性趋势,虽然对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学者探讨的热点,但针对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开展实证研究,却较少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文献。(3)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系统分析得出了“我国农业安全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安全程度有所降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未来应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改革农业用水管理机制,普及节水技术;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禀赋特征、外部环境特征是影响其节水决策的重要因素;灌溉投资和水价‘暗补改明补’等经济手段具有明显的节水激励效应”的系列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多项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对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以保障生态与农业双重安全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张宁[6](2007)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以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实行以村委会为主的村集体直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因难以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农业分户经营的需要,致使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存在“产权不清、主体缺位、工程老化、效益衰减”等现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开始探索实行“承包经营”、“股份合作”、“水利会”等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这为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效率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有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及其效率问题,至今在国内学术界尚未见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全面、系统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公共产品管理理论、效率经济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与资料,构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模型,对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理论设计和实证分析;然后在此框架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内在形成机制,并基于前沿生产函数和线性非效率模型分别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管理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浙江不同地区五种主要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有关政策启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第2章,主要是在综述有关公共产品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探讨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和解决方式等重要观点,指出现有研究局限于对农业灌溉管理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涉及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状况及国内外管理实践经验及启示,本文首先运用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及浙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国台湾农田水利会、日本土地改良区、韩国农业基层公社等农民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并结合我国现状,给出有关启示。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涉及农户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和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机制模型,分析了政府投资力度、组织管理效率、报酬分享机制和个人质量特征等因素对农民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涉及农户参与方式变化的4个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以浙江为例,对农户参与激励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仍缺乏农户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激励机制,农户参与管理的民主决策是保证农户有效参与的必要条件,农户的非报酬性参与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第6章以农户的理性假定为出发点,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首先对农户的参与态度、参与意愿及行为取向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揭示农户有效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农户的自愿性参与是构建参与式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激励机制的存在与否影响农户的参与程度及其效果,农户的风险规避态度及对管理组织的不信任对其参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农户参与行为因其不同的个人或家庭特征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第四部分为第7章,涉及参与式管理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根据对浙江697个农户和30个村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动态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量化评估,探讨不同地区和不同管理模式的管理技术效率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非效率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管理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利会”模式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管理模式;扩大非集体产权结构、建立用水收费制度和提高农户参与程度将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效率,其中,农户交纳水费意愿与户主文化程度、家庭用水总量、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家庭用水来源、家庭总收入对农户交纳水费意愿的影响却没有显着联系。另外,农业水价和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交纳水费意愿的影响也比较大。第五部分为第8章,对当前浙江不同地区、模式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进行了案例研究。在个案分析中,利用上述有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采用图形描述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区五种主要参与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其模式特点、适用性及改进之处。第六部分即第9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从激励制度、人力资本、资金投入、产权制度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农户自主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构建有效管理模式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案例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农户层面,深入研究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参与行为、管理模式及效率问题,揭示了农户有效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在机理。这在理论上突破了国内现有研究至今仍局限于农业灌溉管理制度与政策等宏观层面的探讨,提升了我国农户参与式水利工程管理理论;在方法上,使研究更具规范化和科学性;在成果上,提出的有关观点对建立能适用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王景福[7](2003)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始终把握以下四个建设要点:一是以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生态弹性度)为主要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建设;二是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三是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体的节水运行饥制建设;四是以数字化为主要手段的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在该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以四川省绵阳市涪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实践为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节水型社会理论,并及时指导正在建设中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最终达到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及实际运用如下: 1.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判断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和生态弹性度。生态承载力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水权明晰。实现水权明晰的主要手段是制定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上。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为水资源规划奠定了基础,水资源规划则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依据。没有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就没有科学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 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运用市场手段建设节水运行机制。有明晰的水权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权的交易就易于完成,水市场的发育就易于成熟。科学的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建设,是引导全社会积极节水,吸引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水市场的有效手段。 4.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手段。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还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都必须以数字化建设为主要手段。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 5.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着眼全局、分类指导的重要举措。绵阳位于长江上游,正在建设西部硅谷,经济总量四川第二,西部第五,生态区位突出,社会影响重大,经济地位重要。在水资源相对丰沛、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建设以节水防污为主要特色的节水型社会,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经验,意义十分重大。但由于人们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体制机制很不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本文所研究的节水型社会理论,就是在建设绵阳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又不断及时指导实践的产物。因此,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梁炳昌,赵松高,李殿涛[8](2002)在《对冠县乡镇供水工程水价的定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目前,冠县共建设乡镇供水工程5处,总投资476万元,受益人口4.5万人,年供水46万m3,水费收入45万元,事业发展初具规模。其供水价格一般由受益村的乡政府拟定,5处水厂5个价,且相差悬殊,急需规范管理。 1 水价的组成因素 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投资一般由国家扶持、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而得,其性质属公益型,水价中不应含利润。水价的组成因素有运行费、折旧费和发展基金三大项,其中,运行费包括电费、管理费、维修

二、对冠县乡镇供水工程水价的定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冠县乡镇供水工程水价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数据来源
        1.4.2 数据处理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研究动态
        2.1.1 文献综述
        2.1.2 研究述评
    2.2 基础理论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2.3 相关概念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3.1 发展历程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3.2 比较分析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3.3 需求分析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3.4 基本特征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3.5 阶段特征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5.2.1 基本类型
        5.2.2 有效性分析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5.3.1 基本类型
        5.3.2 有效性分析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5.4.2 主要特点
    5.5 调查数据分析
        5.5.1 抽样调查分析
        5.5.2 典型调查分析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8.4 算例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2)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其激励机制分析
    2.1 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内涵及主要模式
    2.2 农户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基础
    2.3 农户参与式管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3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历程
    3.2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3.3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分析
4 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国内外借鉴分析
    4.1 中国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经验借鉴
    4.2 日本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经验借鉴
    4.3 美国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经验借鉴
    4.4 对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启示
5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5.1 调查问卷设计
    5.2 调查问卷分析
    5.3 徐州市农户参与式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 小结
6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选择的实例分析
    6.1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2 承包经营管理模式——以官山镇为例
    6.3 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以首羡镇为例
    6.4 承包经营和用水户协会两种管理模式共存——以土山镇为例
    6.5 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对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5 相关概念及规划理论
        1.5.1 相关概念
        1.5.2 “多规合一”理论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2.1 石羊河流域概况
        2.1.1 区位分析
        2.1.2 自然环境分析
        2.1.3 生态环境分析
        2.1.4 社会发展概况
        2.1.5 经济条件分析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来源
        2.2.1 降水
        2.2.2 地表水
        2.2.3 地下水
        2.2.4 水利工程建设
        2.2.5 跨流域调水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
    2.4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1 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2.4.2 地下水资源利用率高,雨水利用率低
        2.4.3 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脆弱
        2.4.4 规划部门相对独立,缺少流域水资源协调规划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
    3.1 国家政策
    3.2 社会因素
    3.3 经济状况
    3.4 气候条件
    3.5 生态环境
    3.6 本章小结
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
    4.2 模型构建
    4.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计算结果
        4.3.1 数据来源
        4.3.2 计算结果
    4.4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模式
        4.4.1 水资源供给能力的空间布局模式
        4.4.2 农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3 城镇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4 生态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5 新增工业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4.6 综合用水空间布局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规合一”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协调规划
    5.1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5.1.1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调管理体系
        5.1.2 协调规划编制内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1.3 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5.1.4 结合金昌市十三五规划,发展节水农业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1.5 结合武威市十三五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
    5.2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
        5.2.1 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5.2.2 划定四条控制线,保护四区空间
        5.2.3 保护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用水
        5.2.4 加强农业空间保护,发展节水农业
        5.2.5 限制城镇空间增长,保证城镇安全用水
        5.2.6 保护水域空间,有效涵养水资源
    5.3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5.3.1 在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范围内实现水资源的对接
        5.3.2 在三大流域范围内,合理调配水资源
    5.4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5.4.1 建立有效的协调统一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5.4.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4.3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
        5.4.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涵养水资源
    5.5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5.5.1 建立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5.5.2 围绕水资源管理,满足区域用水需求
        5.5.3 落实水资源整体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
        5.5.4 结合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综合产业能力
        5.5.5 协调金、武城镇体系规划,解决水资源矛盾冲突
    5.6 石羊河流域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协调
        5.6.1 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5.6.2 协调规划研究,平衡城市用水
        5.6.3 明确用水需求,解决用水矛盾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水权转换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撑
        1.1.2 水权转换的前提条件及实践支撑
        1.1.3 水权转换的必要性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权及水市场
        1.2.2 水权转换及综合效益分析
        1.2.3 水权转换实例效益情况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关键科学问题
2 水权转换理论体系
    2.1 水权体系解析
        2.1.1 水权的概念
        2.1.2 水权的特征
        2.1.3 水权体系
    2.2 水市场解析
        2.2.1 水市场的建立
        2.2.2 水市场的类型
        2.2.3 水市场的运作模式
    2.3 水权转换解析
        2.3.1 水权转换内涵
        2.3.2 水权转换特征
    2.4 水权转换的基本问题
        2.4.1 水权转换的主体和客体
        2.4.2 水权转换的模式
        2.4.3 水权转换的基本原则
        2.4.4 水权转换的价格
3 不同层次水权转换模式研究
    3.1 国家水权转换模式
        3.1.1 国外水权转换模式案例
        3.1.2 我国水权转换模式探索
    3.2 流域水权转换模式
        3.2.1 流域水权模式特点
        3.2.2 流域水权模式案例——以黄河流域
    3.3 区域水权转换模式
        3.3.1 内蒙古水权转换实践及特点
        3.3.2 宁夏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3.3 河套灌区水权交易实践及其特点
    3.4 行业水权转换模式
        3.4.1 工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4.2 农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5 用水户水权转换模式
        3.5.1 水权确权
        3.5.2 农村用水户协会
    3.6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创新探索
        3.6.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3.6.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3.6.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4.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的界定
        4.1.1 经济效益
        4.1.2 社会效益
        4.1.3 生态环境效益
    4.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水权转换经济效益指标
        4.2.2 水权转换社会效益指标
        4.2.3 水权转换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4.2.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4.3.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归一化处理
        4.3.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权重计算
        4.3.3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水权转换的综合效益评估与实证应用
    5.1 河套灌区的基本概况
        5.1.1 灌区范围及组成
        5.1.2 自然地理状况
        5.1.3 社会情况
    5.2 河套灌区选取原因
        5.2.1 河套灌区自身特性
        5.2.2 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
        5.2.3 内蒙古水权转换宝贵经验
    5.3 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供需预测分析
        5.3.1 水资源分布情况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5.3.4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4 监测方案
        5.4.1 区域引排水监测
        5.4.2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5.4.3 田间灌溉用水监测
    5.5 试验方案
        5.5.1 渠道输水损失试验
        5.5.2 畦田改造
        5.5.3 畦田改滴灌
    5.6 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分析
        5.6.1 灌区引水量对照分析
        5.6.2 渠道衬砌工程节水效果
        5.6.3 田间节水分析
    5.7 灌区水权转换能力预测分析
        5.7.1 灌区可节水量
        5.7.2 灌区水权指标
        5.7.3 灌区规划用水量
        5.7.4 规划可转换水量
    5.8 综合效益分析
        5.8.1 经济效益
        5.8.2 社会效益
        5.8.3 生态效益
        5.8.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
    5.9 本章小结
6 面向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的调控策略
    6.1 建立相应政策法规,推动水权制度体系建设
        6.1.1 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
        6.1.2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6.1.3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6.2 完善水权初始分配,培育水权水市场
        6.2.1 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6.2.2 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6.2.3 积极培育水市场
        6.2.4 拓展区块链技术下水市场交易
    6.3 完善监管监测及公众参与机制
        6.3.1 监管制度体系
        6.3.2 第三方影响评价机制
        6.3.3 利益补偿及保险基金机制
        6.3.4 信息披露与公众参与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目标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观产生的背景
        1.3.2 水资源利用中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的关系
        1.3.3 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机制
        1.3.4 农业水资源利用问题的分析方法
        1.3.5 研究进展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2.1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伦理观
        2.1.2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经济学理论
    2.2 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特征分析
        2.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2.2.2 农业用水量及其利用效率
        2.2.3 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3 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2.3.1 农业水资源的价格制度
        2.3.2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制度
        2.3.3 农田灌溉工程投资体制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安全、农业安全与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关系
    3.1 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概念界定
        3.1.1 生态安全
        3.1.2 农业安全
    3.2 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的关系:对立与统一
    3.3 生态安全、农业安全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相互影响
        3.3.1 农业水资源禀赋与农业安全的关系
        3.3.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3.3.3 双安全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互动关系
4 农业水资源双重安全水平与利用效率评价
    4.1 中国水资源的时空特征
        4.1.1 水资源的时间特征
        4.1.2 水资源的空间特征
        4.1.3 水资源的污染特征
    4.2 农业水资源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水平评价
        4.2.1 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评价指标选取
        4.2.2 安全指标PSR体系构建
        4.2.3 中国农业水资源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评估
    4.3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4.3.1 水资源生产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
        4.3.2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
        4.3.3 研究方法选取与数据说明
        4.3.4 实证结果
        4.3.5 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宏观趋势分析
    5.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用水量的直观分析
    5.2 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及验证
        5.2.1 Kuznets理论假说
        5.2.2 模型验证:农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
        5.2.3 实证结果
        5.2.4 结论
    5.3 农业用水量变化的宏观因素分析
        5.3.1 人口增长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
        5.3.2 技术进步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
        5.3.3 产业结构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
        5.3.4 城市化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
    5.4 农业用水Kuznets曲线的进一步估计
        5.4.1 加入控制变量后模型估计
        5.4.2 控制变量对农业用水的影响效应
        5.4.3 引入控制变量后农业用水与GDP的曲线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双目标下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微观分析
    6.1 农户采纳农业节水技术的实证分析
        6.1.1 农户的个人特征
        6.1.2 家庭禀赋特征
        6.1.3 农户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征
        6.1.4 技术本身的特征
        6.1.5 不确定性和农户的风险偏好
        6.1.6 甘肃玉门农业水资源利用案例分析
    6.2 农户生产行为对水资源污染的影响分析
        6.2.1 农业水资源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
        6.2.2 研究假设与理论假说
        6.2.3 数据及模型
        6.2.4 实证结果及解释
        6.2.5 相关结论
    6.3 微观组织农业水资源利用及其效应:基于用水者协会的分析
        6.3.1 农民用水者协会产生根源及发展
        6.3.2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积极作用
        6.3.3 农民用水协会的绩效分析:以甘肃省“农村水利改革项目”为例
    6.4 本章小结
7 双目标下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分析
    7.1 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涵义与类型
        7.1.1 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概念
        7.1.2 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目标
        7.1.3 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分类
    7.2 农业灌溉投资及其替代弹性分析
        7.2.1 理论模型
        7.2.2 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7.2.3 估计结果
        7.2.4 结论
    7.3 灌溉水补贴分析与补贴模式比较
        7.3.1 农业灌溉用水市场失灵
        7.3.2 水价改革与补贴政策
        7.3.3 补贴政策实施的比较静态分析
        7.3.4 补贴的具体模式
    7.4 国外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分析及经验借鉴
        7.4.1 国外水费的制定原则及征收方式
        7.4.2 国外水费的构成及确定模式
        7.4.3 国外的灌溉补贴形式
        7.4.4 国外的农业水利和灌溉投资特征
        7.4.5 启示与借鉴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强化宣传和教育,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建设,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8.2.2 构建农民采纳节水技术的激励环境
        8.2.3 建立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水价制度
        8.2.4 改革和不断完善灌溉投资体制
    8.3 讨论
        8.3.1 研究的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农业用水短缺—如何节水和用水?
        1.1.2 粮食安全保障—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1.3 水利工程老化—谁来投资?谁来管理?
        1.1.4 农村税费改革—投劳不足,农村水利怎么建?
        1.1.5 理论研究不足—如何补充与完善?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3.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内涵及特征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1.7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理论基础
        2.1.1 公共产品外部性理论
        2.1.2 集体行动的一般理论
        2.1.3 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
        2.1.4 效率经济学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中国及浙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状况
    3.1 中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历程
    3.2 浙江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3.2.1 工程基本情况
        3.2.2 工程发展特点
        3.2.3 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
        3.3.1 参与式管理的主要模式
        3.3.2 参与式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台湾、日本和韩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实践及启示
    4.1 中国台湾管理实践及启示
        4.1.1 基本情况
        4.1.2 管理现状
        4.1.3 “农田水利会”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4.1.4 启示
    4.2 日本管理实践及启示
        4.2.1 基本情况
        4.2.2 管理现状
        4.2.3 “土地改良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4.2.4 启示
    4.3 韩国管理实践及启示
        4.3.1 基本情况
        4.3.2 管理现状
        4.3.3 “农业基层公社”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4.3.4 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分析
        5.2.1 参与式管理的内涵
        5.2.2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参与式管理
        5.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参与式管理
    5.3 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的理论模型
        5.3.1 管理方式的分解
        5.3.2 管理系统的构成
        5.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5.3.4 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
    5.4 农户参与式管理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
        5.4.1 样本与调查设计
        5.4.2 问卷设计与虚拟变量的赋值
        5.4.3 指标选用与统计性描述
        5.4.4 模型设计与结果分析
        5.4.5 结论及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农户参与行为: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农户的基本假定
        6.2.1 “经济人
        6.2.2 有限理性与农户理性
        6.2.3 机会主义倾向
        6.2.4 需求多样性和层次性
        6.2.5 风险规避者
    6.3 农户参与态度、意愿和行为取向:对现状的统计分析
        6.3.1 参与态度
        6.3.2 参与程度和参与意愿
        6.3.3 参与意愿和行为取向
    6.4 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6.4.1 影响农户参与行为的理论假设
        6.4.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6.4.3 数据来源与分析
        6.4.4 模型结果及其解释
    6.5 本章小结
7 参与式管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7.1 引言
    7.2 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
        7.2.1 技术效率理论与量化方法
        7.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理论
        7.2.3 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7.3 影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效率的理论假设
        7.3.1 工程产权性质
        7.3.2 区域经济水平
        7.3.3 工程规模
        7.3.4 管理模式
        7.3.5 水费机制
        7.3.6 农户参与程度
    7.4 模型选取与数据来源
        7.4.1 模型的选取
        7.4.2 数据来源
    7.5 工程管理技术效率水平的实证量化
        7.5.1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估计结果
        7.5.2 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差异分析
    7.6 技术效率损失的成因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案例研究
    8.1 经济发达山区的个案研究一:以诸暨“水利会”为例
        8.1.1 基本情况
        8.1.2 管理现状
        8.1.3 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8.1.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2 经济发达山区的个案研究二:以嵊州“用水者协会”为例
        8.2.1 基本情况
        8.2.2 管理现状
        8.2.3 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
        8.2.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3 经济发达平原的个案研究:以平湖“民营化承包”为例
        8.3.1 基本情况
        8.3.2 管理现状
        8.3.3 管理模式分析与评价
        8.3.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4 经济欠发达平原的个案研究:以温岭“土地规模化园区”为例
        8.4.1 基本情况
        8.4.2 管理现状
        8.4.3 管理模式分析与评价
        8.4.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5 经济欠发达山区的个案研究:以丽水“水业合作社”为例
        8.5.1 基本情况
        8.5.2 管理现状
        8.5.3 管理模式分析与评价
        8.5.4 管理模式的创新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4年调查样本村(灌区)基本情况
    附录2 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框架
    附录3 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4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管理模式研究调研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态承载力
        (一) 生态承载力
        (二) 生态承载力的基础条件——资源承载力
        (三) 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环境承载力
        (四) 生态承载力的支持条件——生态弹性力
    二、关于水权、水价、水市场
        (一) 国外水权研究综述
        (二) 国内水权研究综述
    三、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基本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绵阳市的社情水情
    2.1 经济社会自然情况
        2.1.1 经济社会概况
        2.1.2 自然条件
    2.2 水资源量情况
        2.2.1 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2.2.2 水资源可利用量及变化趋势
    2.3 水环境情况
        2.3.1 水质状况
        2.3.2 水质评价
        2.3.3 水土流失状况
    2.4 供用水情况
        2.4.1 现状年供水水资源开发程度分析
        2.4.2 供水和用水结构分析
        2.4.3 现有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2.5 用水效率情况
        2.5.1 现状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比较研究
        2.5.2 现状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趋势分析
第3章 绵阳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3.1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求解方法
        3.1.1 生态承载力基本判定指标
        3.1.2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计算方法
    3.2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3.3 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评价
        3.3.1 涪江流域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3.3.2 涪江流域资源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3.3.3 涪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3.3.4 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
第4章 绵阳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增强途径研究
    4.1 节水
        4.1.1 节水总体目标任务
        4.1.2 节水措施
    4.2 减污
        4.2.1 减污目标任务
        4.2.2 减污措施
    4.3 污水资源化
        4.3.1 再生污水利用原则
        4.3.2 城市再生污水回用量计算
        4.3.3 经济效益分析
        4.3.4 污水资源化措施
第5章 绵阳水权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研究
    5.1 水权宏观控制
        5.1.1 区域初始水权分配
        5.1.2 区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
    5.2 排污权宏观控制
        5.2.1 纳污能力
        5.2.2 排污量控制
    5.3 微观定额指标
        5.3.1 城镇生活用水定额
        5.3.2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5.3.3 工业用水定额
        5.3.4 生活服务业用水定额
        5.3.5 绵阳河道生态用水定额
第6章 绵阳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研究
    6.1 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障碍
        6.1.1 管理方式陈旧
        6.1.2 管理职能分割
        6.1.3 管理制度残缺
        6.1.4 管理手段落后
        6.1.5 调节手段乏力
        6.1.6 投资市场疲软
        6.1.7 工作机制欠妥
    6.2 体制和机制障碍的成因
    6.3 改革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管水宏观化
    6.4 改革管理职能,实行涉水事务管理一体化
    6.5 改革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管理法制化
    6.6 改革管理手段,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6.6.1 建设目标
        6.6.2 设计原则
        6.6.3 系统功能和组成
    6.7 善用价格杠杆
    6.8 拓宽投资渠道
    6.9 健全工作机制
第7章 绵阳市水利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7.1 绵阳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7.2 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水利建设成就
        7.2.2 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7.3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7.3.1 指导思想
        7.3.2 基本原则
    7.4 主要目标
    7.5 六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7.5.1 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抗旱体系
        7.5.2 建立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7.5.3 建立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体系
        7.5.4 建立统一高效的水管理体系
        7.5.5 建立完善健全的水政策法规体系
        7.5.6 建立创新务实的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7.6 保障措施
        7.6.1 思想保障
        7.6.2 体制保障
        7.6.3 机制保障
        7.6.4 前期工作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四、对冠县乡镇供水工程水价的定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2]徐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研究[D]. 陈红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及其协调规划研究[D]. 吴生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4]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D]. 万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基于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目标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D]. 刘渝.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农户参与式管理及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D]. 张宁. 浙江大学, 2007(05)
  • [7]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D]. 王景福. 南京林业大学, 2003(02)
  • [8]对冠县乡镇供水工程水价的定量分析[J]. 梁炳昌,赵松高,李殿涛. 山东水利, 2002(01)

标签:;  ;  ;  ;  ;  

冠县乡供水工程水价定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