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囊临时外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水囊临时外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一、暂时性水囊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瑞[1](2020)在《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前瞻连续性的研究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20例(20眼),均由同一术者施行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瞳眼底检查、眼压、角膜曲率、轴长、角膜地形图等检查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详细记录术前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以及修剪的硅胶海绵垫压块的长、宽、高度等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任一阶段BCVA较术前都有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术后3月视力与术后6月视力不存在明显改变,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84)。术后3天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但较术前任一阶段均有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眼压与术前眼压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眼轴长度虽然较术前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2;P=0.370;P=0.349);前房深度术后1月较术前明显变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3月、术后6月较术前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93;P=0.826)。晶体厚度术后1月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后3月、术后6月较术前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5;P=0.631)。术后1月时角膜曲率K1、K2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19),此后逐渐下降。术后3月时K1较术前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P=0.015),术后6月时K1、K2已恢复至术前基线状态。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虽较前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46;P=0.743)。裂孔跨度与垫压块长度之间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2=0.915>0.8)。自变量(X)“裂孔跨度”和因变量(Y)“垫压块长度”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结论:1.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显着改善了患者的视力,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2.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后患者的眼压短暂升高,但眼压均在正常范围之内。3.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且对屈光状态影响较小。4.本研究对硅胶海绵进行了量化改进,去掉原有硅胶海绵高度的一半,褥式缝线跨度不变,降低了术嵴的高度,减轻了眼球的变形程度。使用23mm高的硅海绵可形成较理想的术嵴。5.本研究减少了球结膜剪开的范围,依照裂孔跨度,局部剪开1,或2个象限球结膜,做三条直肌牵引线。6.自变量(X)“裂孔跨度”和因变量(Y)“垫压块长度”建立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为:Y=0.138X+7.534。如:当裂孔跨度在1个钟点时,无论裂孔多少,或多大,平均使用11.674mm长的硅海绵垫压可封闭裂孔。

王俊文,肖紫云,李拓[2](2020)在《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按是否行玻璃体腔注气,分为巩膜扣带联合球内注气组(A组)和单纯巩膜扣带组(B组),其中A组29例,B组37例,比较两组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曲率、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AL)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第7 d BCVA低于术前(P<0.05),AL较术前增长(P<0.05),ACD较术前明显变浅(P<0.05),晶状体厚度较术前明显增厚(P<0.05);垂直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曲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A组术后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明显高于基线眼压(P<0.05),手术方式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术后第7 d,A组视网膜复位率为100%(27/27),B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7.30%(36/3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6,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3.79%(4/29),B组为16.22%(6/3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05)。结论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但会对眼球生物学参数造成一定影响。

任新军[3](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魏莹莹[4](2019)在《术前双眼遮盖及体位控制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的作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主要为了探讨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术前双眼遮盖和体位控制是否会减少视网膜下积液的体积以及对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的影响。探讨影响双眼遮盖减少视网膜下积液的因素及独立影响因素。探究视网膜下积液的减少对巩膜扣带术及玻璃体切割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手术患者197例197眼,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100眼,对照组97例97眼,实验组术前给予患者约12h双眼遮盖并使裂孔保持最低位,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眼轴、术前视力、晶状体状态、裂孔的数目和位置、PVR分级、视网膜脱离范围、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有无脉络膜脱离等。由两名主治医师通过直接眼底镜及间接眼底镜对遮盖前后视网膜下积液的减少与否进行对比和判断,结合B超定量方法测量视网膜下积液减少的情况。根据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记录每个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和术中情况,并随访术后视网膜复位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共97例97眼,其中有4例4眼(4.12%)视网膜下积液减少,实验组共100例100眼,其中有38例38眼(38.00%)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行巩膜扣带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27例27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31例31眼)者在术中有无放液操作、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者(11例11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者(31例31眼)在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与未减少者之间在PVR分级和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和PVC分级较轻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双眼遮盖及保持体位控制能够有效减少视网膜下积液,对于PVR分级较轻以及年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更为有效。对于行巩膜扣带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进行双眼遮盖配合体位的控制能够使手术持续时间缩短,减少术中放液操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也较佳。对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的双眼遮盖配合体位控制未观察到对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术后视力的恢复有明显的影响。

闫洁[5](2019)在《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中使用25G针头于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2013年6月至2018年11月首次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并行巩膜扣带术的183例18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7例97只眼,女性86例89只眼。所有患者SB术中均使用25G针头于角膜缘后11mm处、内外直肌上下缘或上下直肌下方垂直于巩膜表面进行穿刺排出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收集患者术中穿刺放液的相关数据,随访观察术后情况,分析该种穿刺放液方法的成功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83例186只眼巩膜扣带术中使用25G针头于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术中186例(100%)均成功引流出视网膜下液,182只眼(97.85%)一次性放出视网膜下液,4只眼(2.15%)两次穿刺后成功放出视网膜下液,1例(0.54%)发生视网膜下出血,无其他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103例(106只眼),随访期限术后3个月至5年,平均(30.84±18.01)个月。106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00只眼,占94.3%,未复位6只眼(5.7%)行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均视网膜复位成功。术后发生内斜视1例(0.94%)、加压块突出者1例(0.94%)。结论:巩膜扣带术中沿内外直肌上下缘、上下直肌下方用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放液方法。第二部分巩膜扣带术后产生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相关因素的分析目的:观察并分析巩膜扣带术后产生持续性视网膜下液(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PSF)的相关因素,为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液的预后情况提供评估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首次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77例80只眼纳入研究,术后1个月行术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图35),依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术后无PSF组和有PSF组。并统计患者术前的基本资料及随访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程、视网膜裂孔的个数及位置、视网膜脱离的位置及象限范围、眼轴长度、屈光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分级、黄斑区视网膜是否脱离、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对这些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为了避免遗漏一些相关的因素将P<0.15的因素认定为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年龄、病程、视网膜裂孔的个数及位置等因素与巩膜扣带术后产生PSF的相关性。结果:80只眼中无PSF组有35只眼,占43.8%,有PSF组45只眼,占56.3%;单因素分析中年龄(t=3.048,(49)<0.01)、病程(t=-3.676,(49)<0.01)、裂孔位置(c2=9.830,(49)<0.01)、视网膜脱离的位置(c2=9.125,(49)=0.028)、视网膜脱离的范围(Z=-3.250,(49)<0.01)、PVR分期(Z=-3.247,(49)<0.01)、黄斑区视网膜是否脱离(c2=11.987,(49)=<0.01)、手术方式(c2=6.237,(49)=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病程这两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后PSF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患者的年龄、病程的长短与PSF的产生有关,年轻患者、有较长的病程的人群SB术后更容易产生PSF。

杨丛丛[6](2018)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的变化以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屈光变化的因素。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对30例30眼以确诊为RRD患者进行巩膜扣带术治疗,其中20眼行巩膜外垫压术,10眼行巩膜环扎术。术后每月随访一次,随访期间进行测量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对两种手术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采用方差分析检验进行比较,若两种手术方式存在组间差异,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各时间点存在时间差异,则采用两两比较LSD-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测量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眼均完成随访6-12月,视力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10,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眼轴较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巩膜外垫压术术后眼轴较术前未明显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环扎术术后眼轴较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垂直曲率上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角膜垂直曲率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平曲率上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7,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巩膜外垫压术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环扎术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厚度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7,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扣带术术后等效球镜较前变大,两种术式后BCVA较前提高、角膜垂直曲率较前变大、前房较前变浅、晶状体较前变厚,但角膜水平曲率无明显变化。巩膜环扎术后眼轴变化明显,巩膜外垫压术后角膜曲率变化明显。巩膜环扎术后变化较巩膜外垫压术后明显。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视力提高、前房变浅、晶状体变厚、角膜垂直曲率变大、眼轴变长或者变化不明显。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度负性增加,其中环扎术后以眼轴变化明显,外垫压术后以角膜曲率变化明显,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变化亦参与其中。

杨薇[7](2014)在《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手术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手术在手术适应症、手术并发症与手术成功率上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术者于2010年11月至2013年3月之间完成的连续的97例行外路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间接检眼镜直视下的外路手术组(简称传统组):共计35例35眼(均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完成);显微镜直视下的外路手术组(简称显微组):共计62例62眼(均于2012年01月至2013年03月之间完成);对两组的同质性、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1)同质性比较示: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眼别和术式决定相关因素包括PVR分级、网膜下增殖条索、裂孔数目、裂孔方位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患者具有同质性;(2)手术成功率:两组的一次手术成功率都超过了90%(传统组:94.28%;显微组:90.32%),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都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3)手术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都有存在高眼压的情况(传统组9例,显微组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有1例下方视网膜下片状出血;显微组有1例下方视网膜下出血、1例玻璃体下方积血、1例人工晶体夹持。结论我们认为在以巩膜外硅压和冷凝放液作为基本步骤的外路手术中,在间接检眼镜下能完成的病例,在显微镜下也同样能完成,而且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同时,能达到同样的手术成功率,并且具有简单易学、正像直观、可直视下冷凝和操作方便的优点,所以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方式。

李俊,吴伯乐,叶锌铭[8](2014)在《倍频532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发病迅速,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而尽早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RRD、提高术后视功能的关键。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或玻璃体手术治疗RRD损伤大、费用高,而倍频532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不扰乱玻璃体状态,眼部组织损伤较轻,费用低,可以重复治疗。本研究采用532 nm激光对部分RRD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陈王灵,冼文光[9](2014)在《显微镜直视下最小量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6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最小量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显微镜直视下行前房放液、视网膜裂孔定位、冷凝、巩膜外加压、顶压硅胶加压块检查裂孔是否封闭,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眼压、术后视力及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 51例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91.1%),术中出现前房少量出血1例,术后出现裂孔形成鱼嘴状3例,行二次单纯加压块调位固定后均复位,2例因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造成裂孔开放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复位。术后出现暂时性高眼压2例。术后视力提高48眼(85.7%)。结论显微镜直视下行最小量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裂孔冷凝定位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术后效果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汪静,柯根杰[10](2013)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文中认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存在视网膜裂孔,以及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导致液化的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的分离。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术,药物治疗等。本文对其近年来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二、暂时性水囊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暂时性水囊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巩膜扣带手术技术的变革
        1.2.2 巩膜扣带术后眼球屈光状态变化
        1.2.3 巩膜扣带术对眼压的影响
        1.2.4 垫压块的材料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手术治疗
        2.2.2 基本检查及仪器设备
        2.2.3 观察指标
        2.2.4 观察时间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眼压的变化
    3.4 手术前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
        3.4.1 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的改变
        3.4.2 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改变
        3.4.3 手术前后角膜表面散光的改变
    3.5 裂孔跨度与结膜切口大小的相关性
    3.6 裂孔跨度与垫压块长度的相关性
    3.7 安全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疗效与安全性
    4.2 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
    4.3 裂孔跨度对结膜切口大小的影响
    4.4 垫压块的大小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4.5 局限性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A组
        1.2.2 B组
        1.2.3 并发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2.2 眼压
    2.3 视网膜复位比较
    2.4 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3)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1.1.3 手术材料
        1.1.4体外实验
        1.1.5 手术步骤
        1.1.6 研究指标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1.2.2 患者一般情况
        1.2.3 术中情况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眼部情况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2.2.3 并发症
    2.3 讨论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3.1.1 病例基本情况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3.2.1 病例基本情况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3.3.1 病例基本情况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术前双眼遮盖及体位控制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巩膜扣带术后产生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相关因素的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致谢

(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检查方法
    4.前房深度的测量步骤
    5 晶状体厚度的测量步骤
    6 眼轴的测量步骤
    7 角膜曲率的测量步骤
    8 巩膜扣带术的步骤
    9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术后结果比较
    2 巩膜扣带术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结果比较
    3 巩膜扣带术术后不同时间结果比较
    4 巩膜外垫压术后与术前结果比较
    5 巩膜环扎术后与术前结果比较
    6 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术后与术前比较
    7 巩膜扣带术等效球镜变化
    8 巩膜外垫压术组等效球镜与参量的相关性
    9 巩膜环扎术组等效球镜与参量的相关性
讨论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手术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及分组
    1.3 观察指标
    1.4 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1.5 检查及手术方法
        1.5.1 术前
        1.5.2 术中
        1.5.3 术后
    1.6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同质性比较结果
    2.2 手术并发症
    2.3 两组手术成功率
    2.4 失败病例
        2.4.1 传统手术组
        2.4.2 显微手术组
第三章 讨论
    3.1 两种术式的手术适应范围及特点
    3.2 两种术式的手术并发症
    3.3 失败病例分析
    3.4 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的优势及手术体会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倍频532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显微镜直视下最小量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6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光
二、巩膜手术
三、玻璃体手术
    1、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气体填充
    2、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液体填充
    3、干性玻璃体切割
四、视网膜手术
    1、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
    2、视网膜切开术
    3、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
五、药物治疗

四、暂时性水囊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D]. 蔡文瑞. 吉林大学, 2020(08)
  • [2]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其对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J]. 王俊文,肖紫云,李拓.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1)
  • [3]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术前双眼遮盖及体位控制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的作用分析[D]. 魏莹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5]巩膜扣带术中25G针头角膜缘后11mm处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观察[D]. 闫洁.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D]. 杨丛丛. 青岛大学, 2018(12)
  • [7]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手术的临床比较[D]. 杨薇. 中南大学, 2014(02)
  • [8]倍频532nm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J]. 李俊,吴伯乐,叶锌铭.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1)
  • [9]显微镜直视下最小量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6例临床观察[J]. 陈王灵,冼文光. 海南医学, 2014(03)
  • [10]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J]. 汪静,柯根杰. 实用防盲技术, 2013(03)

标签:;  ;  ;  ;  ;  

水囊临时外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