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督公正执法——曲靖市人民检察院

加强监督公正执法——曲靖市人民检察院

一、强化监督 公正执法——曲靖市人民检察院(论文文献综述)

焦红玲[1](2021)在《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的职能履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雅艺[2](2019)在《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检察院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职责主要包括:依法对诉讼活动、对生效法律文书执行﹑对监狱看守所的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受刑事诉讼监督立法的缺陷和运行机制的制约,检察实践中存在监督效率低﹑效果差及重复监督等问题,诉讼监督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实效。任何健全的制度大多是在革新的历程中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本文研究新时代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通过分析诉讼监督的改革变迁﹑试点情况,结合实践暴露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刑事诉讼监督制度发展趋势。因此,本文的标题也可以改为《新时代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研究》。本文除引言外,正文共五个部分。全文共三万余字。第一部分,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检察事业迎来了改革机遇,我国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根据历程可分为萌芽、发展、深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形成阶段(1978—2002),任务是机关恢复重建,为改革发展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发展完善阶段(2000—2012),任务是坚持推进改革,优化诉讼监督职权分工;第三阶段是深化推进阶段(2013—2019),任务是纵深推进诉讼监督体制改革,基本确立刑事诉讼监督框架。我国长期以来的政治体制﹑检察文化及社会环境,决定了诉讼监督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在我国是必要且可行的。未来的诉讼监督改革,应着力构建新时代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体系,以“坚持+创新”方式,始终坚持强化诉讼监督,创新促进监督发展。第二部分,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监督改革。最高检主导下,宁波市检察机关转变监督方式,推行驻侦检察室制度,以“双轨”模式同时在两个公安机构设立检察室。通过派驻检察,填补了侦查监督的“空白”,丰富了诉讼监督方式,协调了检警关系。改革尽管取得了成果,但也面临着问题,如检警配合制约不合理、法律授权不明确﹑检察监督力量欠缺等。将来的改革中,检察机关必须坚持推行标准化工作﹑建立案件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侦查指导机制,确保立案侦查监督的实效。第三部分,检察机关审判监督改革。落实审判阶段的监督,对确保裁判公平、整体提升法院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改革前沿地区,北京市检察机关试点组建刑事审判监督部、派驻法院检察室,尝试分离诉讼监督职能与办案职能,最终实现审判监督独立。改革后,庭审监督的数量、质量实现整体提升。实践中却暴露出监督效果不佳﹑监督效力受制于法检﹑监督案源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议下一阶段的变革中健全检察内部机构﹑协调联动机制﹑拓宽监督案件来源,发挥刑事审判监督部的监督作用。第四部分,检察机关执行监督改革。刑事执行是落实裁判结果的最后一步,执行监督直接与执行情况挂钩。最高检多次发布文件,要求完善刑事执行监督机制,同步推动刑事执行检察院建设﹑改派驻为巡回检察。但是,实践中却存在监督方式过于单一﹑财产刑执行不力﹑监督实践滞后﹑无明确法律后果等问题。将来的改革中,应赋予刑事执行诉讼监督强制力﹑加强被监管人人权保障﹑细化执行实施规定,以办案化规范执行监督。第五部分,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的未来展望。经过全方位、多阶段、系统性的改革试点,我国诉讼监督工作已初步达成整体改革目标。为适应时代需求,我国检察机关切忌放慢改革步伐,应加快改革进程,一方面,加紧从构建诉讼监督体系,实现诉讼监督内容规范化、监督手段现代智能化、监督效果刚性化;另一方面,内设机构改革中合理设置诉讼监督部门,实现统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名称、及监督部门适当独立。

李晓花[3](2016)在《利用新媒体提高检察公信力问题研究 ——以云南检察机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信息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面临着更加广泛的关注,如何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创新方式、方法、手段,进一步提升检察公信力成了各级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检察公信力,作为检察机关行使检察职权的生命力所在,当其被置身于因新媒体而改变的舆论生态中,更是面临着多重的考验与挑战。影响检察公信力的因素,在内因上,不仅与各级检察机关在检察权行使方面出现瑕疵、问题有关,还与信息公开不充分不及时,信息发布渠道不通畅等有关。在外因上,不仅与网民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有关,还与当前因个案引发的政府部门深陷“塔西佗陷阱”有关。当前,一些检察机关对新媒体的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没有及时建立起适应检察工作需要及形势新变化的新媒体管理应对机制,导致新媒体发展严重滞后;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检舆情往往将检察机关推到风口浪尖,一些检察机关对于愈演愈烈的涉检舆情,深陷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严重损害了检察公信力,进而有可能让更多的检察机关及政法部门深陷“塔西佗陷阱”。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提升信息发布质量和发布技巧,巩固和提升检察公信力成了全国四级检察院必须正确面对和引起重视的问题。此文在深刻研究我国和国外新媒体运营现状、人民检察院公信力现状、近年来涉检舆情处置案例、云南三级检察机关新媒体应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对新媒体、检察公信力、舆论引导等概念进行客观界定;其次,通过对现阶段人民检察院公信力建设,传统舆论引导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解析,并最终初步探索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通过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水平进而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新路径:即各级检察机关应该深刻研究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24小时全时段关注网络动态,掌控与检察机关紧密相关的资讯、信息,对一些可能有损检察机关形象的舆情迅速作出应对,加强舆论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化解舆论危机。在日常的检察宣传工作中,检察机关应该自上而下形成有效的制度规范,强化“督导+指导”,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H5、微电影、手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以及以案释法、检察沙龙等新颖的表达方式,加强群众对检察权来源及其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认同,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进而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

陶建群,黄惟勤,韩冰曦,张虹[4](2016)在《云南曲靖:规范司法行为的三大结合》文中认为自全国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曲靖市、县两级检察院按照最高检、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部署,结合曲靖市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在推进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过程中,做到了三大结合。

刀一波,符皓[5](2015)在《忠诚履职尽显检察风采》文中研究指明2月10日至11日,全省检察长会议暨全省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在昆明召开。会上,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田海分别与州、市检察院检察长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省检察院纪检组长李云河作了纪检监察工作报告,并分别与州、市检察院纪检组长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

王守安[6](2014)在《论检察政策及其实施》文中提出检察政策是检察机关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检察制度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的规范和指导检察工作的准则。检察政策可以分为总体检察政策、基本检察政策和具体检察政策。当前,总体检察政策趋于成熟;基本检察政策缺乏明确概括,但在公诉等业务领域都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具体检察政策内容多样,灵活实用。检察政策对总体检察实践和个案办理、对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发挥指导作用,但检察政策被虚置和选择适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完全发挥应有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检察政策对检察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刘洪林[7](2013)在《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检察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的检察制度相比,我国检察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行检察制度在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司法公正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和民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检察制度也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曲折发展过程说明,当代中国检察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蕴含了我国历史上政治法律制度的精华,吸取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承继性,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国的检察制度改革,必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基础上,全面审视我国检察制度的历史源流,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特色,借鉴域外检察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检察制度发展演进规律,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检察制度,特别是影响和制约检察工作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任何改革一定是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基础之上,检察制度改革也不例外。检察制度改革,不单是学者的理论构建,它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检察制度的改革,既有强烈的政治动因,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为社会现实发展所推动。检察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和分权制衡理论。检察制度改革是人民主权理论和分权制衡理论与中国当前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改革我国的检察制度,也不能脱离人民主权理论和分权制衡理论的支撑。另外,中国的检察制度改革,也具备深厚的宪政基础,它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以法治原则为基础推进的制度改革。中国的检察制度改革事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事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事关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事关社会的稳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推进检察制度改革的根本前提和明确定位。同时,检察制度改革需要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以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障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为重点,立足检察工作实际,着眼于司法工作全局,需要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权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从优化职权配置、完善诉讼监督职能、加强内外部监督以及增强独立性等角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检察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具体而言,推进检察制度改革,就是要在坚持《宪法》确立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前提下,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构建检察机关的垂直领导体制,完善检察权的配置与协调,强化对检察权的监督与制约,加强检察机关独立的保障机制,从而突破制约检察工作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虞浔[8](2013)在《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改革法院民事审判庭审方式为先导,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为标志,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并延续至今。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就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交融的第一线,最早引入近现代司法理念和西方法治模式,新世纪以来又一直在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而持续努力,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领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它不可避免地是整个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表现出鲜明地自上而下推进的色彩,展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和权威;另一方面,它却是许多改革措施的肇始之地,许多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在上海司法机关工作中自发萌生的创新举措,经过上海这块法治土地的滋润和检验,逐渐为全国所了解和认可,并随之被最高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向全国推广,引发司法体制改革大潮中的点点浪花甚至波澜。司法体制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有必要系统梳理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改革动机和发展趋向,继续努力成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为此,本文分八章对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改革历程的历史考察。研究1997年以来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并不能割裂此前上海发生的司法改革。建国以来上海人民司法事业从无到有,尽管经历过挫折,但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奠定了上海司法工作的基本格局,为1997年开始的司法体制改革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而且1997年之前上海的司法改革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为1997年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在上海的开展提供了正反面启示;此前进行的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也为之后的改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第二章是关于1997-200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阶段的研究。自1997年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在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下,上海司法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体制、用人机制和内部运作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各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类管理工作逐步推开。第三章是关于2002-2007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阶段的研究。自2002年底到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阶段。改革在法律框架内稳步推进,司法机关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司法规范化和司法公信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协调机制更加健全,解决诉讼难、执行难、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新成效;政法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第四章是关于2007-201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阶段的研究。自2007年底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上海司法机关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和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建立特困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彰显法制公信力和司法人文关怀,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的执业监管,不断优化法律服务市场秩序。第五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思想纷争及实践取向的研究。在上海探索、推行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的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质疑和批评之声。就宏观思路来说,就有地方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框架、各司法部门的进程是否需要统一的争论;就微观举措来说,以“少年法庭”、“案例指导制度”为例,不难看出一些开创性举措引发了长久讨论和争议。正是这些讨论、这些质疑和批评使得上海司法机关更为审慎地对待改革,使其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走得更为稳当和科学。第六章是关于上海与兄弟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横向比较的研究。根据公开的一些资料,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与我国其他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有许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动力、根本目标、指导思想、整体进程、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上。但上海与其他省区市相比,在重视创新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执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经验、政法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分析存在这些异同的原因,主要是与司法体制改革的特性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有关。第七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分析检讨及成效评价的研究。上海的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司法规律,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成功实施,也避免了由此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失败和资源浪费。虽然已经取得显着成效,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的改革只是刚刚破题,全面推进和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司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八章是关于继续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对于司法的需求空前增长。为了迎接这些挑战,上海只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司法困境。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应设定为“推进司法公正、扩大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公信、践行司法为民”。其功能应定位于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化改革应该有一套贯穿于改革从始至终的基本行为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上海实际继续探索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的创新举措,切实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水平,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效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吴建雄[9](2012)在《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运用政治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诉讼法学多学科知识,立足于中国国情,从政治理论基础、文化历史源流、司法实践传承和改革发展进路等方面,阐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分享司法权的二元司法模式之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组织架构、权力结构、运行方式和完善路径等方面,厘清了中国一元宪政体制下二元司法模式,与西方三权分立宪政体制下审判中心司法模式的结构性差异;通过回应二元司法体制质疑的学术观点,在对司法权配置模式和实践状况进行深入考量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二元司法模式,怎样建设完善二元司法模式的问题。第一,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概念与基础。主要阐明二元司法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主权学说和法律监督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国情基础及历史文化基础等方面,论证该模式的合理性、必要性。第二,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阐述该模式是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形成于域外借鉴,巩固于实践传承,发展于改革开放,并对这一过程中有关审检并列司法体制和检察权的属性等学术争论进行梳理和回应。第三,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组织架构。从二元司法架构的域比较入手,揭示中西司法不同的宪政定位和中西司法机关概念与内涵的差异。从审检并列的宪政依据,审检对应的机构设置,法官检察官管理制度及审检并列的制度价值等方面,论证审检并列的司法体制架构是中国特色的二元司法模式的组织基础。第四,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职权配置。从审检职权配置的历史演进入手,对刑事诉讼中的审检职权、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审检职权、非诉讼活动中的审检职权配置进行阐述和分析,论证以实体裁判为特征的审判权和以程序控制为特征的检察权,是中国特色的二元司法模式的两个核心。第五,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运行方式。从刑事诉讼之司法运行,民事行政诉讼之司法运行和中国特色的司法运行规律等方面,分析论证以协调配合与监督制约并行、诉讼与诉讼监督同步为特征的司法方式,是中国特色的二元司法模式的价值体现。第六,中国二元司法的模式改革完善。在阐明否定推行审判中心主义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二元司法改革的目标、原则、总体设想和具体对策进行分析阐述,旨在实现二元司法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特别是当前正在开展的司法改革对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建言献策。

晏向华[10](2011)在《深入践行“六观” 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第九届全国检察长论坛·昆明会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曹建明检察长在第十三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人员,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业绩观,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

二、强化监督 公正执法——曲靖市人民检察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监督 公正执法——曲靖市人民检察院(论文提纲范文)

(2)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概述
    (一)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的改革变迁
    (二)坚持和强化刑事诉讼监督的必要性
    (三)新时代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的整体目标
二、新时代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监督改革
    (一)新时代立案侦查监督改革要求
    (二)新时代立案侦查监督重大改革措施
    (三)新时代立案侦查监督改革趋势
三、新时代检察机关审判监督改革
    (一)新时代审判监督改革要求
    (二)新时代审判监督重大改革措施
    (三)新时代刑事审判监督改革趋势
四、新时代检察机关执行监督改革
    (一)新时代执行监督改革要求与现状
    (二)新时代执行监督重大改革措施
    (三)新时代刑事执行监督改革趋势
五、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的未来展望
    (一)构建检察机关诉讼监督体系
    (二)内设机构改革中合理设置诉讼监督部门
参考文献
致谢

(3)利用新媒体提高检察公信力问题研究 ——以云南检察机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关键词的界定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新媒体与检察公信力建设
    一、检察公信力建设现状
        (一) 检察机关建设
        (二) 公信力建设在检察机关建设中的地位
        (三) 公信力建设现状
    二、新媒体舆论引导与检察公信力建设
        (一) 新媒体对检察公信力的影响
        (二) 舆论引导对检察公信力建设的作用
第二部分 新媒体时代检察公信力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全国检察公信力现状
    二、影响检察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 新媒体时代影响检察公信力的内部因素
        (二) 新媒体时代影响检察公信力的外部因素
    三、云南检察机关通过新媒体提升检察公信力情况
    附表
第三部分 新媒体时代提升检察公信力对策
    一、提升检察人员整体素质及新媒体素养
    二、利用新媒体倒逼执法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机制建设,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及新媒体意识
    四、加强检察宣传队伍建设,强化新媒体应用能力
    五、利用新媒体强化舆情研判
    六、利用新媒体构建检务公开常态化平台
    七、利用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八、利用新媒体加强释法说理减少个别不信任
    九、利用新媒体提升检察影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南曲靖:规范司法行为的三大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将规范司法行为与推进整体检务工作相结合
    首先,整体部署,层层深入。
    其次,突出问题意识,开展对照检查。
    再次,立足实际,全方位规范司法行为。
    最后,推行检务公开,强化外部监督。
将规范司法行为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
    深入学习践行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职业行为基本规范。
    开展学习研讨,提升体会认识。
    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廉洁从检。
将规范司法行为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相结合
    加强教育学习,树立法治理念。
    开展业务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推进长效常态机制建设,营造良好检察文化氛围。

(7)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我国检察制度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我国检察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西方检察制度
        二、苏联检察制度
        三、我国近代检察制度
        四、我国古代御史制度
    第二节 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检察制度
        二、国民政府时期检察制度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检察制度
        四、共和国时期人民检察制度
    第三节 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地位
        一、我国检察制度的运行机理
        二、我国检察制度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 域外检察制度及其实践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与实践
        一、法国检察制度
        二、德国检察制度
        三、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与实践
        一、英国检察制度
        二、美国检察制度
        三、英美法系国家检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前苏联与俄罗斯检察制度与实践
        一、前苏联检察制度
        二、俄罗斯检察制度
    第四节 外国检察制度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一、外国检察制度的改革发展趋势
        二、外国检察制度改革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第一节 我国检察制度的改革动因
        一、检察制度改革的政治动因
        二、检察制度改革的现实动因
    第二节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分权制衡理论
    第三节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宪政基础
        一、检察制度改革的宪法基础
        二、检察制度改革的法治基础
第五章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宏观构想
    第一节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一、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定位
        二、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目标
    第二节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一、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权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
        二、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
    第三节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刑事监督职能的强化
        二、民事监督职能的强化
        三、行政监督职能的强化
        四、增强独立性
第六章 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
    第一节 检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的构建
        一、我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宪法定位
        二、我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第二节 对检察权的监督与制约
        一、我国检察权的制约机制
        二、我国检察权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检察权制约机制的构想
    第三节 检察机关独立保障机制
        一、检察机关整体独立地位的保障机制
        二、检察官个人独立地位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8)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1997年始启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二、 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司法机关与时俱进
        三、 上海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四、 域外司法改革理论在上海受到科学借鉴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 司法
        二、 司法机关
        三、 司法体制
        四、 司法工作机制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历史回眸(1949—1997):中国司法制度曲折发展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司法制度初创奠基阶段
        二、 司法制度曲折成长阶段
        三、 司法制度破坏荒废阶段
        四、 司法制度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变革历程
        一、 基本形成上海司法工作格局
        二、 组织开展上海司法改革运动
        三、 文革期间上海司法工作倒退
        四、 改革开放后步入发展的正轨
    第三节 现实意义
        一、 奠定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基础
        二、 提供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启示
        三、 确立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机
第二章 拉开序幕(1997-200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探索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启动司法改革
        二、 上海推进依法治市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三章 全面展开(2002-2007):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加快城市法治建设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四章 深入进行(2007-201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深化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改善城市法治环境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五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与探索的纷争
    第一节 改革宏观思路争议
        一、 地方司法领域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框架
        二、 地方司法机关在改革进程中是否需要相互协调统一步调
    第二节 改革微观举措争议
        一、 “少年法庭”之争
        二、 “案例指导制度”之争
第六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与其他省份实践探索比较
    第一节 共同之处
        一、 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基本相同
        二、 发展方向和推进动力基本相同
        三、 整体进程和许多内容基本相同
    第二节 鲜明特色
        一、 上海是许多司法改革举措的创始之地
        二、 上海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区别对待
        三、 上海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 上海有效增强司法机关的工作透明度
        五、 上海科学借鉴国外司法改革先进经验
        六、 上海较好地解除了司法机关后顾之忧
    第三节 异同探究
        一、 存在相同缘由
        二、 存在不同原因
第七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探索的评析
    第一节 特点分析
        一、 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把牢社会主义方向
        二、 有力保障——准确定位司法职能,体现上海自身特色
        三、 不竭动力——遵循司法工作规律,依靠科学理论支持
        四、 重要方法——统筹规划改革方案,争取形成整体合力
        五、 必要方式——以改革促进新变化,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六、 有效途径——改革灵活性,尊重首创性,保护积极性
    第二节 成功之处
        一、 妥善处理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二、 妥善处理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三、 妥善处理中央部署与上海实际的关系
    第三节 问题所在
        一、 司法机关改革中的某些模糊认识有待加以纠正
        二、 上海司法部门的执法司法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氛围尚需培育
    第四节 取得成效
        一、 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上海各界普遍性共识
        二、 上海司法机关工作更趋规范,公正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 上海司法公开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
        四、 有效破解案多人少现实困境,保障上海司法工作良性运转
第八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继续深化改革之路
    第一节 战略目标
        一、 追求司法公正,保持全国领先司法环境
        二、 扩大司法公开,保持先行先试发展势头
        三、 树立司法公信,发挥上海本土传媒优势
        四、 践行司法为民,满足广大市民更高期待
    第二节 功能定位
        一、 推动国家司法体制进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 延伸司法机关工作触角,服务上海社会管理
        三、 强化司法工作保障功能,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四、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五、 提升司法机关履职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三节 基本原则
        一、 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围绕全市大局深化改革
        二、 借鉴域外司法改革经验与上海实际相结合
        三、 遵循法律法规边界依法有序稳步组织实施
        四、 坚持以群众观点为引领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第四节 路径选择
        一、 借助雄厚科研力量提炼上海司法领域开展改革经验,自觉以科学理论研究为指引
        二、 依托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丰富司法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 警惕腐败现象向司法领域渗透蔓延,从制度着手织密上海司法职权运行监督机制
        四、 围绕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规划,发挥好海事仲裁和金融仲裁便捷、高效的作用
        五、 及时关注司法工作暴露的问题,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内容,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六、 充分挖掘上海丰富法学教育资源,推进司法人员职业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0.1 本文的研究意义
        0.1.1 理论意义
        0.1.2 现实意义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的创新点
    0.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基础
    1.1 二元司法模式的概念与结构
        1.1.1 区别于一元司法的二元模式
        1.1.2 审检并列为载体的模式结构
    1.2 二元司法模式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人民主权学说
        1.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
        1.2.3 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2.4 列宁法律监督思想
    1.3 二元司法模式的国情基础
        1.3.1 中国司法与西方司法的不同特征
        1.3.2 中国检察与西方检察的差异与区别
    1.4 二元司法模式的文化基础
        1.4.1 司法溶于行政的中央集权文化
        1.4.2 司法权力分工行使的制衡文化
        1.4.3 维护中央集权的御史监察文化
第二章 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1 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的必然选择
        2.1.1 苏联审判制度的借鉴
        2.1.2 苏联检察制度的借鉴
        2.1.3 我国二元司法模式的形成
    2.2 二元司法模式的实践传承
        2.2.1 第一阶段:确立与巩固(1949年至1989年)
        2.2.2 第二阶段:建设与加强(1990年至2000年)
        2.2.3 第三阶段:改革与发展(2001年至2011年)
    2.3 二元司法模式的学术之争
        2.3.1 审检并列司法体制的存废之争
        2.3.2 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属性之争
        2.3.3 检察权的司法价值辨析
第三章 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组织架构
    3.1 二元司法架构的域外比较
        3.1.1 西方一元司法架构的现状
        3.1.2 中西司法架构不同的宪政定位
        3.1.3 中西司法机关概念与内涵的差异
        3.1.4 中西检察机关地位与职能的差异
    3.2 二元司法的组织体系
        3.2.1 审检对应的机构设置
        3.2.2 审检机关的上下级关系
        3.2.3 审检机关的内设机构
        3.2.4 法官、检察官制度
    3.3 二元司法架构的基本属性
        3.3.1 二元司法架构的政治属性
        3.3.2 二元司法架构的人民属性
        3.3.3 二元司法架构的法律属性
第四章 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职权配置
    4.1 二元司法职权的构成与特征
        4.1.1 配权特征:独立性与制约性
        4.1.2 权属特征:专门性与民主性
        4.1.3 启动特征:被动性与主动性
        4.1.4 运行特征:程序性与终局性
        4.1.5 功能特征:强制性与协调性
    4.2 二元司法职权的配置的演进
        4.2.1 二元司法职权配置的历史发展
        4.2.2 二元司法职权的权能演变
    4.3 二元司法职权配置模式
        4.3.1 刑事诉讼中的审检职权
        4.3.2 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审检职权
        4.3.3 非诉讼活动中的审检职权
        4.3.4 “两高”司法解释权
第五章 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职权运行
    5.1 二元司法运行的特征与原则
        5.1.1 二元司法的运行性质与特征
        5.1.2 二元司法运行的基本原则
    5.2 二元司法运行的基本方式
        5.2.1 刑事诉讼中的二元司法运行
        5.2.2 刑事诉讼中惩治职务犯罪的运行
        5.2.3 民事行政诉讼中二元司法的运行
        5.2.4 诉讼法律监督的司法运行
第六章 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的改革完善
    6.1 坚持改革正确的方向与路径
        6.1.1 一元司法主义不能作为改革参照
        6.1.2 科学吸收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6.1.3 充分发挥二元司法模式的制度优势
    6.2 二元司法架构的改革完善
        6.2.1 二元司法规格在国家体制的完善
        6.2.2 二元司法组织体制的改革完善
    6.3 二元司法职权的优化配置
        6.3.1 优化二元司法职权配置的法理基础
        6.3.2 优化二元司法职权配置的基本方向
        6.3.3 优化司法权配置的基本设想
    6.4 二元司法运行模式的改革完善
        6.4.1 把握中国特色的司法运行特征
        6.4.2 树立中国特色的公正司法理念
        6.4.3 完善中国特色的司法运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强化监督 公正执法——曲靖市人民检察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的职能履行研究[D]. 焦红玲. 兰州大学, 2021
  • [2]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监督改革研究[D]. 李雅艺.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利用新媒体提高检察公信力问题研究 ——以云南检察机关为例[D]. 李晓花. 云南大学, 2016(05)
  • [4]云南曲靖:规范司法行为的三大结合[J]. 陶建群,黄惟勤,韩冰曦,张虹. 人民论坛, 2016(10)
  • [5]忠诚履职尽显检察风采[N]. 刀一波,符皓. 云南法制报, 2015
  • [6]论检察政策及其实施[J]. 王守安. 河南社会科学, 2014(02)
  • [7]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研究[D]. 刘洪林. 武汉大学, 2013(01)
  • [8]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 虞浔.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9]中国二元司法模式研究[D]. 吴建雄. 中南大学, 2012(12)
  • [10]深入践行“六观” 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第九届全国检察长论坛·昆明会议综述[J]. 晏向华. 人民检察, 2011(21)

标签:;  ;  ;  ;  ;  

加强监督公正执法——曲靖市人民检察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