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3例青少年女性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2523例青少年女性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青春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2523例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向志莉[1](2021)在《初一年级性别教育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N中学为例》文中指出

黄婷[2](2021)在《基于治未病理论对月经不调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从中医“治未病”理论出发,结合《内经》养生思想,探讨月经不调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月经不调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019年5月-2021年2月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根据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断标准确诊为月经不调的患者,及同期在该院妇科门诊就诊或体检的相同年龄段月经正常的健康女性,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完成调查问卷共计661份。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调查问卷,经核实无误后,采用Python 20.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使用决策树模型进行建模,分别构建逻辑回归,随机森林,XGBoost三种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月经不调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权重如下:1.食饮无节:饮水量不足(0.087)、吃肉类多,蔬菜少(0.055)、吃精细食物过多(0.045)、偏爱高糖(0.034)、喜饮酒(0.030)、喜饮茶(0.030)、饥饱失常(0.029)、过度节食(0.023)2.动静失度:运动不足(0.067)、手机过度(0.038)、电脑过度(0.035)、体力劳动过度(0.035)、久坐(0.028)3.阴阳寒温失度:冬季室温过热(0.055)、夏季空调温度过低(0.030)4.情志失调:心烦急躁易怒(0.046)、焦虑(0.042)、压力大(0.040)、劳心思虑过度(0.037)、悲伤忧愁(0.032)、抑郁(0.027)5.起居无常:睡眠时间不足(0.044)、熬夜(0.038)6.遗传因素:母亲月经不规律(0.073)结论:1.月经不调患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主要为食饮无节,动静失度,阴阳寒温失度,情志失调,起居无常。2.遗传因素(母亲月经不规律)也是月经不调患者的危险因素,提示对母亲月经不规律家族史的女性的月经情况应给与更多的重视。

白蓉[3](2021)在《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及范围,明确各年龄段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各项体质健康指标的差异性,并探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状况等因素与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关联性。为丰富蒙古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数据库,完善中小学体育课程及促进青春期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数据,以此次调研中进行月经初潮筛查的蒙古族女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城乡、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家庭情况因素;身体形态、运动能力、生理机能等各项指标;及体育锻炼、饮食、睡眠及久坐情况等问卷调查资料作为本研究变量。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蒙古族女生的月经初潮半数年龄及其范围,运用SPSS26.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各年龄段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各项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卡方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本研究调查的2455名蒙古族女生中,1885名已发生月经初潮,初潮率为77.10%;其中,最小来潮年龄为9岁,最大为16岁;初潮率在12岁年龄段时已达到76.50%。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月经初潮的半数年龄为11.93岁,其95%的参考值范围为9.77-14.50岁,95%可信区间为11.77-12.09岁。(2)(1)身体形态指标:10-14岁已初潮组女生腰围、BMI指标较未初潮组高;10-13岁已初潮组女生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臀围指标较未初潮组高;14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腰臀比指标较未初潮组高;11、13、14岁已初潮组女生腰身比指标较未初潮组高。(2)运动能力指标:10-13岁已初潮组女生握力指标大于未初潮组;9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指标比未初潮组高。(3)生理机能指标:12、14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收缩压指标比未初潮组高;12岁年龄段已初潮组女生舒张压指标较未初潮组女生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I指数分组:10-13岁各年龄段不同BMI组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岁超重与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正常组>消瘦组(P<0.05);13岁正常、超重与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消瘦组(P<0.05)。(4)影响因素: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家庭子女人数、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居住地等因素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蒙古族女生上学日白天户外活动时间、每周上几节体育与健康课、父母是否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上学日平均每天在教室上几节课、上学日放学后静坐学习时间等5项变量各组间的月经初潮发生率均有差异(P<0.05)。午睡时长30-60分钟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午睡时长30分钟以内女生的1.747倍(P<0.05);每周上5节及以上体育与健康课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每周上0-2节体育与健康课女生的2.928倍(P<0.05);过去7天吃早餐天数为6-7天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过去7天吃早餐天数为0-2天女生的0.414倍(P<0.05);父母不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发生月经初潮的概率是父母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女生的1.734倍(P<0.05)。(5)心理健康状况:蒙古族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女生月经初潮发生率存在差异,其中,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组的月经初潮发生率>心理健康状况差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组(P<0.05)。蒙古族已初潮组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和差的检出率<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检出率<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检出率(P<0.05)。结论:(1)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为11.93岁,其95%CI为11.77-12.09岁。(2)蒙古族已初潮女生的身高、体重、坐高、BMI、腰围、胸围、臀围、握力指标均高于同年龄未初潮女生。(3)蒙古族女生BMI指数与月经初潮发生率相关。(4)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发生与家庭子女人数、父母文化程度无关,但与午睡时长、每周上体育与健康课频率、父母不支持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呈正相关,与过去7天吃早餐频率呈负相关。(5)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发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关联。

潘丹娜[4](2021)在《广西高中生性审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的青春期逐渐提前,缺乏性教育、性审美教育的青少年,在社会不良性审美观的误导下,容易出现性审美的偏差。因此,需要对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性审美教育,引导青少年适应自身变化,良好过渡青春期,提高自身的性健康。性教育研究中的性审美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涉及到性行为、性关系相关事件时个体对其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是基于基本的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法律,以社会性别教育为主的性价值观教育。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性审美教育,青少年对性能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指导今后的性行为、处理性关系。本次性审美教育教学研究,是以贵港市某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自编的《高中生性审美调查问卷》作为学生性心理健康和性审美水平现状的评测工具。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年级学生性心理健康平均分为3.682分(满分5分,下同),性心理健康水平一般,性审美观水平中社会性别平均得分2.436分,显示学生性适应能力不足。根据调查的学生性心理健康和性审美水平实际情况,依据中国性学会发布的2012年的《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版)》和前人已做的相关研究,制定性审美教学设计方案,抽取高一年级的A班(对照组)和B班(实验组),共计124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由教学实践后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差异比较得知,性审美教学实践能提升学生性审美价值观。特别是性审美观的社会性别维度,有显着增长。B班实验后(3.629分)社会性别得分明显高于实验前(2.871分)。结合学生评价表和课堂的实际反馈,学生认可在高中阶段进行性审美教学,能积极参与到性审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性审美的学习,改善了对性的观感,意识到性本身具有的价值,性所具备的生命活力。经过性审美教学,激发了学生了解性和性文化的兴趣,从而在学生的个体审美观中增加了性审美的要求。对于学生的性健康、性适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性审美教学给学生积极正向的态度、价值观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营造积极的校园性审美氛围。

李凤[5](2021)在《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底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市持续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自此新冠肺炎开始迅速爆发并对普通民众的身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冠肺炎患病人数多、分布广加之病毒本身传播潜伏性较强,使得新冠肺炎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在短期之内被彻底削株掘根的病毒。新冠肺炎不仅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使得社会民众长期处于焦虑恐慌的状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为了打好疫情防控的持久战,居家隔离时期在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全国大中小学校在短时间内以线上网络教学全面替代线下传统教学。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下学生复课返校重回线下传统教学环境。为了深入了解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在疫情防控下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有氧健身操对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教学实验法、心理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量工具对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的黄麓师范学校280名中职学生进行有氧健身操干预,在了解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氧健身操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居家隔离时期学生心理焦虑状况较复课返校时期更为严重。其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不同年龄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独生子女状况,城镇子女状况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除复课返校时期的冲动倾向外,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线上线下课程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均具有促进作用。(3)性别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对女性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优于男性;年龄差异上,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5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8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独生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优于独生子女;城镇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大致相同。根据结论提出一下建议:(1)疫情防控期间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2)疫情防控下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及自责倾向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实施策略,并提高教师对疫情防控下课程改革的认识,建立常态化培训提高线上教学能力。(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大力开发体育线上、线下以及相关衔接课程,完善教学实施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运动参与度,在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的同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张利德[6](2021)在《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渗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生理卫生教育,而是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相互融合的综合素质教育,适度、适宜的青春期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现目前许多中学还没有单独开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初中生物学教学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升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科学的认识性与对待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汉中地区的初中学生与生物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汉中地区初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健康认知与发展现状、学生对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态度与期望、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汉中地区初中学生对青春期性健康的认知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程度还不够,家庭缺乏对孩子科学的指导。通过教师调查表明,汉中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够理想,存在该问题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校对性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且缺乏师资力量;第二,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第三,教师性健康知识储备不够充足,对渗透点把握不够准确;第四,教师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渗透方式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和师资培养;(2)更新传统的性教育观念,建立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3)教师要注重自我学习,加强自身知识积累;(4)系统分析教材,认真梳理青春期性教育渗透点;(5)依托生物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解决策略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适时、适度原则;(2)内容科学、准确原则;(3)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4)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原则。最后,针对教师对渗透点把握不准,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渗透方式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第一,结合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系统分析教材,认真梳理了生物教材中的渗透点。第二,构建了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分别设计了“课堂讲授”、“主题班会”、“课外讨论交流”、“专家案例辅导”四种渗透方式,并逐一进行了示范案例设计,旨在为汉中地区一线生物教师提供相关的借鉴与参考。

张圣翎[7](2021)在《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影响 ——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指出自我客体化是直接影响青少年进食障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是个体对自身身体的满意程度,对情绪情感和积极心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自我客体化这一变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高身体自尊,不但可能降低外表焦虑,还可能有助于改善进食障碍。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OBCS-身体监控分量表》、《进食障碍量表(EDI)》、《青少年及成人身体自尊量表(BES)》、《社会外表焦虑量表》(SAAS)》作为调查工具,使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20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在性别、学习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青少年身体自尊、外表焦虑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家庭所在地、学生班干部与否、学习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青少年进食障碍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家庭所在地、学习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2)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外表焦虑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进食障碍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外表焦虑之间呈显着负相关。(3)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身体自尊有着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身体自尊对进食障碍有着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客体化对外表焦虑、进食障碍有着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身体自尊对外表焦虑有着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4)青少年身体自尊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自我客体化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影响进食障碍,间接效应为0.11,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2.7%;外表焦虑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之间也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自我客体化可以通过外表焦虑间接影响进食障碍,间接效应为0.15,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0.2%;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之间具有链式中介的作用,自我客体化通过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解释了进食障碍30%的变异量。

林嘉峰[8](2021)在《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儿童青少年人口持续上升,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环境、学业、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如不重视容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影响终身。据估计,目前国内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青少年正遭受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何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的:通过对近几年来院就诊儿少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了解儿少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地域分布特点、时间分布特点、疾病类型,探寻疾病流行特质。同时针对患儿监护人开展就诊行为问卷调查,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对2018年至2020年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索、收集与分析,了解近几年来诊儿少患者特点。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对2021年1月至4月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的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家庭背景与就诊行为、监护人疾病态度与精神卫生知识了解情况,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上述分析研究,根据资料类型与研究目的,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018年至2020年,儿少首诊患者共3282例,其中男性1946例,占59.3%,女性1336例,占比40.7%,男女性别比例为1.5:1。但女性患者数年均增速55.6%,远超男性患者。不同性别患者各年龄组分布(P<0.01)、各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2.儿少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15岁,中位数为10岁,人数最多为15岁(占16.4%)。随着个体发育成熟,年龄组就诊人数逐步走高,以青春期组(13-15岁)人数最多,占比39.2%。不同年龄组患病特点不同,在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分布(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3.儿少患者来诊时间具有规律性,集中在下半年,每年第三季度为旺季,其中9月份为高峰月,第一季度为淡季,其中2月为低谷月。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种情况更加明显;4.受粤东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的影响,儿少患者不得不跨市乃至跨省前来就诊,资料显示本市患者比例仅为63.1%,其他城市占比达到36.9%,其中潮州、揭阳患者占比分别为18.4%和12.1%,其他省内外城市患者占比为6.4%;5.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集中在“心理发育障碍”与“心境障碍”两病种大类,共占比56.7%。具体疾病以“广泛性发育障碍”、“抑郁症”为主,占比分别为30%与18.8%,其中抑郁症患者数增长迅速,3年间年均增速109.8%,值得重点关注;6.就诊行为研究共调查153位患儿监护人,其中及时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仅占34%,延误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占比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首选求助措施是患儿就诊的影响因素。其中疾病认知得分越低,患儿就诊延误风险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95%CI:0.59~0.90,P<0.01);相对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增加就诊延误发生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5,95%CI:1.31~69.44,P<0.05);在首选求助措施方面,相对于首选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首选综合医院与儿科医院(OR=9.77,95%CI:1.14~83.72,P<0.05)、首选心理咨询机构就诊(OR=11.64,95%CI:1.22~111.31,P<0.05)、不采取求助措施(OR=27.9,95%CI:5.29~147.02,P<0.01)、首选自行休息处理(OR=18.42,95%CI:2.53~134.38,P<0.01)均会增加就诊延误发生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不同性别与成长阶段的分布有所不同,并各具特点,家庭与学校应针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予以不同的关注与侧重;2.儿少患者就诊行为具有规律性,考虑到现阶段医疗资源紧张,可作为门诊资源调配、人员进修、科普宣传的参考依据;3.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持续增长,应予以重点关注,尤其要重视疫情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4.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与首选求助措施是儿童青少年及时就诊的影响因素。国家与社会应该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

黄慧[9](2020)在《寻常型痤疮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研究通过调查痤疮患者和非痤疮人群的一般情况、焦虑抑郁情况,痤疮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及58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况对比,以了解痤疮患者的的一般特征和生活质量,并客观地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为寻常型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心理干预。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痤疮患者22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门诊痤疮患者的陪同人员、在校大学生、事业单位职工、社区人员等非痤疮人群22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的两组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按相应的研究方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应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取双侧检验,P≤0.05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试验组较对照组居住地有更换的占比较高、伴有系统疾病的占比较高、日清洁面部次数较多、使用洗面奶的占比较高(P均<0.05);饮食习惯上两组嗜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人数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入睡时间更晚、日睡眠时间更少、睡眠质量更差(P均<0.05)。对440例调查对象痤疮与非痤疮的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更换、伴发系统疾病、睡眠质量差与痤疮的发生相关,而已婚状态、入社会参加工作、日睡眠时间较长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痤疮的概率降低(P均<0.05)。痤疮患者的痤疮严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重呈正相关,与Qol-Acne评分呈正相关,与痤疮整体分级(GAGS)呈正相关(P均<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焦虑评分(SAS)及焦虑分级情况,抑郁评分(SDS)及抑郁分级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440例调查对象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焦虑的因素包括男性性别、有药物过敏史、睡眠质量差和抑郁情绪,而更换居住地和日睡眠时间≥7小时可缓解焦虑情绪;发生抑郁的因素包括有伴发系统疾病、睡眠质量差和焦虑情绪,而已婚状态可缓解抑郁情绪(P均<0.05)。痤疮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某些方面存在相关性。“痤疮对日常社交和异性关系的影响”会加重痤疮患者的焦虑情绪;而“痤疮导致暴躁、沮丧、尴尬”,“痤疮对自信心的不良影响”、“痤疮对容貌的影响”会加重痤疮患者的抑郁情绪(P均<0.05)。痤疮患者不同性别的CADI评分、Qol-acne评分无明显差异(P均>0.05)。58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痤疮分级有差异,治疗后痤疮分级降低(P<0.05);58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情绪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抑郁情绪得到改善(P<0.05)。58例痤疮患者治疗后卡迪夫痤疮指数(CADI)和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Qol-Acne)评分中位数较治疗前有降低(P均<0.05)。结论:痤疮患者较非痤疮人群日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而延长日睡眠时间可以缓解痤疮症状。睡眠质量较差还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相关,虽然没有明确的指标显示痤疮患者比非痤疮人群焦虑抑郁情绪更严重,但痤疮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有一定相关性。有效治疗痤疮,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连大帅[10](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二、青春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2523例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春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2523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治未病理论对月经不调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月经的认识
        1.1 脏腑与月经
        1.2 天癸与月经
        1.3 气血与月经
    2 月经不调的分类
        2.1 月经先期
        2.2 月经后期
        2.3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 月经过多
        2.5 月经过少
        2.6 经期延长
    3 月经不调发病的影响因素
        3.1 饮食情况
        3.2 睡眠情况
        3.3 精神心理情况
        3.4 运动锻炼情况
        3.5 劳逸情况
        3.6 寒温失度情况
        3.7 生活习惯
        3.8 其他因素
    4 月经不调的治疗
        4.1 辨证论治治疗
        4.2 中医周期治疗
        4.3 针灸治疗
    5 改善生活方式对月经不调的调理作用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诊断标准
        2.1 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3 问卷调查实施
        3.1 问卷调查设计
        3.2 调查问卷内容
        3.3 评分标准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基本信息
        1.2 初潮年龄
        1.3 遗传史
        1.4 体征
    2 生活因素
        2.1 饮食情况
        2.2 饮水情况
        2.3 睡眠情况
        2.4 精神心理情况
        2.5 运动锻炼情况
        2.6 劳逸情况
        2.7 寒温失度情况
        2.8 生活习惯
    3 环境因素
        3.1 生活或工作环境情况
    4 月经不调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5 结果
讨论
    1 生活方式对月经不调的影响
        1.1 食饮无节
        1.2 动静失度
        1.3 阴阳寒温失度
        1.4 情志失调
        1.5 起居无常
    2 遗传因素对月经不调的影响
    3 与前期结果对比
    4 指导意义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月经初潮概述
        3.1.2 体质健康概述
        3.1.3 青春期女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发展特征
    3.2 青少年女生月经初潮的相关研究进展
        3.2.1 月经初潮年龄的现状及趋势
        3.2.2 青春期性发育的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资料来源和方法
    4.1 资料来源
        4.1.1 研究对象
        4.1.2 相关筛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体质指标的选取
        4.2.2 问卷调查内容
        4.2.3 测试方法
        4.2.4 技术路线图
        4.2.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2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半数年龄及其范围
        5.2.1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及分布情况
        5.2.2 月经初潮半数年龄的计算
        5.2.3 月经初潮半数年龄的95%参考值范围
        5.2.4 月经初潮半数年龄的95%可信区间
    5.3 蒙古族已/未来潮两组女生体质指标比较
        5.3.1 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
        5.3.2 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运动能力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
        5.3.3 已初潮组与未初潮组女生生理机能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
    5.4 蒙古族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女生月经初潮的差异
        5.4.1 蒙古族10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4.2 蒙古族11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4.3 蒙古族12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4.4 蒙古族13 岁年龄段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女生月经初潮情况
    5.5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影响因素的分析
        5.5.1 蒙古族女生家庭情况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5.5.2 体育锻炼、饮食、睡眠等因素对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
        5.5.3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6 蒙古族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6 分析与讨论
    6.1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
    6.2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对体质因素的影响
    6.3 BMI指数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6.4 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因素
        6.4.1 家庭情况与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关联
        6.4.2 体育锻炼、饮食习惯等情况对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影响
    6.5 心理健康状况与月经初潮的关联
7 结论
8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广西高中生性审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性审美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正确学习性知识
        1.2.2 性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1.2.3 性审美教育保障了青少年的教育权和健康权
        1.2.4 性审美教育能为后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定支持
第2 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社会性别
        2.1.2 性教育
        2.1.3 性审美
        2.1.4 性审美教育
    2.2 国内外性教育概况
        2.2.1 国内外性教育研究
        2.2.2 国内外性审美教育研究
第3 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检索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数据分析工具方法
        3.2.5 访谈法
    3.3 研究工具
        3.3.1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
        3.3.2 高中生性审美调查表
        3.3.3 高中生性审美评价表
第4 章 性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特点
    4.3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的具体特点
        4.3.1 性别差异分析
        4.3.2 年龄差异分析
        4.3.3 家庭居住地差异分析
        4.3.4 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4.3.5 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分析
    4.4 本章结论
第5 章 性审美教育实践研究结果和分析
    5.1 高中生性审美教育现状调查
        5.1.1 性审美观问卷分量表的总体特征
        5.1.2 性审美观问卷分量表不同维度的特征
        5.1.3 性审美观分问卷分析
        5.1.4 高中生性审美现状小结
    5.2 性审美教育教学实践案例摘要与分析
        5.2.1 学科渗透课——认识艾滋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
        5.2.2 性审美主题活动课——认识两性和拒绝社会刻板印象
        5.2.3 性审美主题活动课——性审美与社会文化
    5.3 对照班和实验班性审美问卷分量表比较
        5.3.1 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比较
        5.3.2 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比较
        5.3.3 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比较
    5.4 实验班性审美观分问卷前后测比较
        5.4.1 性观点
        5.4.2 自我保护
        5.4.3 个体性审美
        5.4.4 恋爱观
        5.4.5 自我评价
        5.4.6 偶像观
    5.5 性审美教育实践后学生评价分析
第6 章 性审美教学实践研究结论
    6.1 高中生性审美现状
        6.1.1 性道德水平较高
        6.1.2 自我保护和自身适应能力低
        6.1.3 个体性审美已具雏形
    6.2 性审美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影响
    6.3 性审美教学实践对教师的影响
        6.3.1 做好基础的性审美知识的铺垫
        6.3.2 做好性审美课堂的教学设计
        6.3.3 性审美教育需循序渐进
    6.4 政府和社会当坚定推动性审美教育
    6.5 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
    附录2 高中性审美调查问卷
    附录3 性审美教育学生评定表
    附录4 高中生性审美教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5 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中性审美教学纲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型冠状病毒
        2.1.2 有氧健身操
        2.1.3 心理健康
    2.2 新冠肺炎防控下学校教学的研究现状
        2.2.1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实证研究
        2.2.2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理论研究
    2.3 有氧健身操的研究现状
        2.3.1 有氧健身操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2.3.2 有氧健身操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2.3.3 有氧健身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2.4.1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研究
        2.4.2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4.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5 文献述评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心理测量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黄麓师范学校课程改革基本情况分析
        4.1.1 居家隔离时期线上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4.1.2 复课返校时期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4.1.3 线上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对比分析
    4.2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2.1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分析
        4.2.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
        4.2.3 小结
    4.3 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后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3.1 居家隔离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4.3.2 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4.3.3 小结
    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效益的差异研究
        4.4.1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2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年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3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独生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城镇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4.4.5 小结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研究不足与后期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附件三: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附件四: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6)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学生因“性”结束生命事件的感触
        1.1.2 青少年性行为低龄化,性犯罪率不断上升
        1.1.3 “健康中国2030”对青少年健康提出了新要求
        1.1.4 生物学课程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国内外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2.1 国外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教材分析法
        1.5.3 行动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青春期
        2.1.2 性健康教育
        2.1.3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青春期性健康基础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4 学科渗透理论
第3章 渗透现状调查
    3.1 学生的问卷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教师的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调查对象
        3.2.2 问卷设计
        3.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存在的问题
        3.3.1 学校对性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且缺乏师资力量
        3.3.2 家庭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
        3.3.3 教师的青春期性健康知识储备不足
        3.3.4 教师对生物教材中的渗透点把握不准
        3.3.5 教师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渗透方式方法
第4章 渗透策略与原则
    4.1 渗透策略
        4.1.1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1.2 改变传统观念,建立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
        4.1.3 注重自我学习,加强性健康知识积累
        4.1.4 系统分析教材,认真梳理教材中的渗透点
        4.1.5 依托生物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4.2 渗透原则
        4.2.1 适时、适度原则
        4.2.2 科学、准确原则
        4.2.3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4.2.4 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5章 渗透内容分析与方法研究
    5.1 渗透内容分析
    5.2 渗透方法研究
        5.2.1 课堂讲授
        5.2.2 主题班会
        5.2.3 课外讨论交流
        5.2.4 专家案例教学
研究结论与反思
    1.研究结论
    2.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调查研究(学生卷)
    附录Ⅱ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调查研究(教师卷)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影响 ——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客体化
        2.1.1 客体
        2.1.2 客体化理论
        2.1.3 自我客体化概念
        2.1.4 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
        2.1.5 自我客体化的测量
    2.2 进食障碍
        2.2.1 进食障碍的概念
        2.2.2 影响进食障碍的原因
        2.2.3 进食障碍的测量
    2.3 身体自尊
        2.3.1 身体自尊的概念
        2.3.2 身体自尊相关研究
        2.3.3 身体自尊的测量
        2.3.4 社会文化理论
    2.4 外表焦虑
        2.4.1 外表焦虑的概念
        2.4.2 外表焦虑的相关研究
        2.4.3 外表焦虑的测量
        2.4.4 社会比较理论
    2.5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1 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2 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
        2.5.3 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关系研究
        2.5.4 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5 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关系研究
        2.5.6 身体自尊与外表焦虑的关系研究
        2.5.7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工具
        3.4.3 数据的施测过程与处理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4.2.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的差异性检验
        4.2.2 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差异性检验
        4.2.3 青少年外表焦虑的差异性检验
        4.2.4 青少年进食障碍差异性检验
    4.3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及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3.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的相关分析结果
        4.3.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相关分析结果
        4.3.3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3.4 青少年身体自尊与外表焦虑的相关分析结果
        4.3.5 青少年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3.6 青少年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相关分析结果
    4.4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4.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身体自尊的回归分析结果
        4.4.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外表焦虑的回归分析结果
        4.4.3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4.4 青少年身体自尊对外表焦虑的回归分析结果
        4.4.5 青少年身体自尊对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4.6 青少年外表焦虑对进食障碍的回归分析结果
    4.5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中介作用分析
        4.5.1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分析
        4.5.2 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外表焦虑、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分析
        4.5.3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关于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1 关于自我客体化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2 关于身体自尊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3 关于外表焦虑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1.4 关于进食障碍的人口学变量讨论
    5.2 关于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2.1 关于自我客体化与身体自尊的关系分析讨论
        5.2.2 关于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关系分析讨论
        5.2.3 关于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2.4 关于身体自尊与外表焦虑的关系分析讨论
        5.2.5 关于身体自尊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2.6 关于外表焦虑与进食障碍的关系分析讨论
    5.3 关于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中介作用讨论
        5.3.1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讨论
        5.3.2 自我客体化、外表焦虑、进食障碍三者的中介作用讨论
        5.3.3 自我客体化、身体自尊、外表焦虑、进食障碍的链式中介作用讨论
第6章 总结论、建议及反思
    6.1 总结论
    6.2 关于改善自我客体化和进食障碍的建议
        6.2.1 青少年改善自我客体化的建议
        6.2.2 青少年改善进食障碍的建议
    6.3 关于提高身体自尊和降低外表焦虑的建议
        6.3.1 关于提高身体自尊的建议
        6.3.2 关于降低外表焦虑的建议
    6.4 研究反思
        6.4.1 创新点
        6.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就诊情况分析
    2.2 就诊行为调查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儿少患者人群分布特点
    3.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3.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3.4 儿少患者主要疾病种类
    3.5 就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儿少患者群体特点
    4.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4.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4.4 儿少患者病种特点
    4.5 儿少患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患儿家庭与就诊情况问卷
附录二 疾病态度问卷
附录三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9)寻常型痤疮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研究
        三、症状研究
        四、发病机制
        五、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辩证分型及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
        二、焦虑抑郁情绪相关性分析
        三、痤疮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四、58 例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对比
        五、结论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一、痤疮的一般特征
    二、焦虑抑郁情绪与痤疮的相关性
    三、痤疮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不同性别的情绪差异
    五、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3.3 讨论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4.5 讨论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5.1 方法与对象
    5.2 结果
        5.2.1 效益层面评价
        5.2.2 受众层面评价
        5.2.3 执行层面评价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6.3 创新性
    6.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附录七 活动照片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青春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2523例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一年级性别教育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N中学为例[D]. 向志莉.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治未病理论对月经不调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调查[D]. 黄婷.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3]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关联性研究[D]. 白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广西高中生性审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D]. 潘丹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6]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渗透研究[D]. 张利德.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7]青少年自我客体化对进食障碍的影响 ——身体自尊和外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D]. 张圣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 林嘉峰. 汕头大学, 2021(02)
  • [9]寻常型痤疮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调查分析[D]. 黄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2523例青少年女性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