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一年经济增长保八九保

河南:新一年经济增长保八九保

一、河南:新一年经济增长保八争九(论文文献综述)

李珍珍[1](2017)在《光明食品并购英国Weetabix的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食品企业掀起了跨国并购的热潮,交易金额和数量都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趋势,并接连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跨国并购事件,如光明食品以6.8亿英镑并购英国Weetabix和以10.31欧元并购以色列Tnuva、中粮集团以15亿美元跨国并购了来宝集团子公司来宝农业、双汇国际以70亿元人民币并购了西班牙肉制品巨头Campofrio等等,使我国食品企业的跨国并购渐渐地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我国食品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失败较多,其中融资问题是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抓紧对食品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宏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首先,本篇论文从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对跨国并购融资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做了评述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贡献点及不足点。然后,结合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和我国食品企业发展现状对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普遍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篇论文基于光明并购英国Weetabix这一经典的融资案例对其融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立足于宏微观两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方面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的几点对策,以促进我国食品企业能够顺利地“走出去”进行国际战略布局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岳柳汐[2](2016)在《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收支失衡常态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近代世界经济的新问题,也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世界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融为一体,各个经济体内部及相互之间融为一体。一个局部经济事件或经济危机(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会很快波及全国,波及全球。世界上的一部分国家是国际收支顺差,另一部分国家是国际收支逆差,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是相对应的。新兴经济体有较高盈余,发达经济体有较大赤字。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GDP总量约占世界的1/4,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自2004年起占其GDP的比例一直在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之上。以日中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中东石油生产出口国近年来是连续的巨额经常账户顺差。中国国际收支不同于世界各国的显着特点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都出现了持续顺差,即“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中国自1987年出现了国际收支的第一个双顺差,到2015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有23年,从1999—2011年是持续13年的双顺差。1987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约为3亿美元,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3532亿美元,占同期GDP的10.9%。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也由2007年的942亿美元跃升为2011年的2655亿美元。双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6年年底为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到15282亿美元,2014年为3843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一倍多。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己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不过2012—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有了新的变化。专家学者依据2012—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减缓的事实,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将从双顺差的严重失衡到经常账户CA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一顺一逆模式发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国际收支失衡常态化、中国宏观经济过热、中国房地产业过热、泡沫、是否硬着陆、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为题,通过探讨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子结构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探寻保持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路径,合理运用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政策来解决当前的失衡等问题是研究的焦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是从总体上上大致给出了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演变曲线,但是,实践表明这一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很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无法用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因此基于各国新形势下的国际收支状况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该理论。本文系统分析了国际收支结构,并结合理论与现实赋予其不同结构参数以不同的影响程度,这对于帮助理解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和成因,寻找其影响失衡的主导影响因素,无疑为政府的调控国际收支失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近些年来,在世界经济失衡的大环境下,中国外部经济的巨大不平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历史演进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中国国际收支一级账户及其子账户的流量、存量的动态变化,寻找出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和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并以此提出改善政策建议;本文对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进行模拟预测,这对于政府超前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了解,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具有重要实际参考价值。总之,本文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演变规律及其主导影响因素研究,进一步考察其成因、潜在风险、收益与成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国际收支模式和外汇制度,这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理论、充实国际收支理论体系等都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且对中国内外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及现实分析修正、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影响的主导参数分析、宏观经济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研究及失衡实证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数学模型及预测研究。第一部分(第1、2、3章),对国内外国际收支各种理论、学说、学派、流派、动态进行总结,对于国内外资料按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各国国际债务、世界货币贬值、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分析,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将现实与理论的差异作实证分析,提出更符合现实的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演变曲线。第二部分(第4章),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主导参数分析。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状态及其子结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第5章),中国宏观经济对国际收支影响的主导因素研究及失衡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历年数据分析,找出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的宏观经济参数,现实实证分析证实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真正的原因。对中国房地产业、房价、固定资产投资、gdp增速等历年曲线变化的拐点与中国国际收支的拐点进行综合分析。第四部分(第6、7章),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数学模型及预测研究。建立双变量和联立方程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各级账户与宏观经济主导因素的影响进行相关、对比、计量分析。对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进行模拟。对将来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进行预测,提出政策性的建议。用现实实证分析法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对现实与其理论的差异作实证分析,提出符合现实的改进的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曲线。用类比法、筛选法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类比筛选得出相关性较大的、贡献大的、影响显着的参数;用建立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对比分析、计量分析、模拟预测等。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的研究,得出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和结论。(1)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修正在研究了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基础上,对其与现实的吻合和背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修改补充,提出了五阶段国际收支一般演变模式,对每一阶段两大账户的状况作了定义。在一般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了发达国家演变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无资源国家、资源国家、金砖国家、滞后发展国家模式等。(2)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及其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将宏观经济的名义gdp和真实gdpz的概念引用到中国国际收支的分析中来,即定义不考虑涨价因素的实际国际收支数据为名义数据,考虑涨价因素的经过处理的数据为真实数据,分析表明名义数据是失真的,用真实数据进行经济分析更为合理。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从几十个国际收支各级账户中找出了影响较大的起主导作用的参数及其影响规律,得出经常账户主导参数是真实货物hz、真实货物贷方hdz、真实货物借方hjz;资本金融账户主导参数包括真实短期贷款dz及其贷方ddz、借方djz和真实贷存投(短期贷款、存款、投资)dctz。在2000年之前数据较小在平衡位置上下波动,中国国际收支是基本上平衡的;在2001年以后数据演变曲线急剧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开始失衡,且失衡程度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正好与中国房地产业1999年7次降息刺激、2001年房地产企业上市禁令解除、2003年土地拍卖造成的房价疯涨、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相吻合。(3)对中国宏观经济参数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筛选,找出了对近年来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通过宏观经济参数对中国国际收支净额cka的影响分析得出,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gdp增速、消费增速、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fg、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对经常账户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gdp增速、消费增速、储蓄存款增量△sck、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外商直接投资fdi、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z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相关性很好。宏观经济参数对资本金融账户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增量△lls、房价增量△lfj、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z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很好。对中国房地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中国国际收支的拐点进行了“拐点”分析,充分证明了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是过热的房地产、过高的地价房价和过热的宏观经济如gdp等。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与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拐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有些宏观调控措施是不适应的,如2003年地产拍卖和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正是这两次宏观调控导致了房价地价疯涨、宏观经济过热和中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在这个阶段中国很多经济现象是违背经济规律的。(4)运用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以及与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模拟和超前预测,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各级账户与核心账户的相关性对比数据和曲线中,通过规律观察选择与核心账户相关性强的账户进行双变量模型分析,得出经常账户6个双变量模型函数和资本金融账户8个函数,它们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拟合优度决定系数在0.2以上,甚至达0.8、0.9,证明它们的相关性很强。同理得出了宏观经济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相关性双变量模型各20多个函数,其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5以上,拟合优度决定系数在0.2以上,甚至更大,证明了它们的相关性很强和对比分析的正确性。对各宏观经济参数与中国国际收支核心账户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得出了与国际收支相关性强的宏观经济参数,验证了双变量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双变量模型是一致的。运用宏观经济参数与中国国际收支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以往的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03—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是房价地价疯涨、房地产投资过热;如果把2004年的土地拍卖、2009年4万亿的等经济刺激政策影响消除,即去房地产化处理后,中国国际收支是基本平衡的。运用宏观经济参数与国际收支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进行了6年的超前预测,结果表明:逐渐降低房地产对GDP增速的贡献、制造业对GDP增速的贡献稳中有降、提高交通业和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GDP增速降在6%以上,中国国际收支未来(十三五)是基本平衡的。对解决长期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提出政策性建议,主要是:降低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的主导地位,对GDP增速的贡献降在2%以下;加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取代房地产业地位,对GDP增速贡献在2%以上;保持制造业稳中有降,对GDP增速贡献降低在2%以上;鼓励消费,使消费对GDP的贡献到7%左右;减缓GDP增速,把GDP增速降在5.5%-7%范围。

高瞻[3](2013)在《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及调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篮球比赛是竞技篮球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前期的运动员选材到多年的运动训练,包括为之服务的管理和体育科研等,都是为了能够成功地参加比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人们大量关注我国篮球区域优势及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原因等问题的同时,对如何实现运动训练与篮球参赛的有效衔接、如何针对高水平竞技篮球赛事进行合理有效的参赛调控等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全运会、CBA、WCBA联赛等是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所主要面对和参与的赛事,在多年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成功参赛,实现球队及运动员自身在竞技体育中的合理诉求,就成为高水平球队及其队员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如何实现运动训练到竞技参赛的有效链接,认知并把握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时间、过程等方面的特征,并且进一步探究影响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调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案例,对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及调控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归纳了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特征,并对影响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调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案例,揭示了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中的调控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了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中的调控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是指: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为了实现某一具体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赛前训练、竞技参赛、赛后总结与评价等一系列专门活动的排列组合。其中,赛前训练时间通常持续4-8周;比赛阶段时间,集中赛会制篮球赛事活动通常为10-15天,主客场赛季制篮球赛事活动约为100-130天;赛后总结与评价需要1-2周。因赛前训练的时间受运动员竞技水平、目标赛事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球队参考赛前训练时间时要因地制宜。(2)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1.比赛过程的多变性与参赛行为的可控性;2.球队竞技能力的相对稳定性与组合竞技能力的多样性;3.竞技超限行为的不确定性与延续性;4.攻防时间的有限性和攻防目标的空间性。(3)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调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赛目标、参赛计划、球队管理和对手竞技水平、比赛条件、裁判员水平等。其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调控的基础,参赛计划是调控的依据。(4)高水平竞技篮球队赛前训练的调控策略包括:1.优化球队、组合、个人的竞技能力;2.注重体能储备;3.提高技战术训练的针对性;4.重视心理训练;5.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安排比赛训练;6.结合具体任务开展周、日、课训练。(5)在参加不同级别的赛事时,我国男、女篮首发队员的上场时间有差异;在同一赛事中,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首发队员在决赛(季后赛)阶段上场时间均高于小组赛(常规赛)阶段。说明球队在竞技参赛过程中会结合参赛目标,策略性、针对性地使用主力球员和不同阵容。(6)赛次调控主要有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和运动员的自我调控。教练员的临场指挥策略有:1.抓住高与快主要矛盾转化,抢占比赛先机;2.依参赛计划实施和比赛态势,技战术运用策略求稳求变;3.根据双方的表现,灵活使用调控方式。运动员主要通过教练员引导、自身调节,球员间相互鼓励使自己处于积极的情绪里,并对对手的心理施加影响。(7)从参赛调控的视角,中国男篮在2013年亚锦赛上失利的原因主要有:1.主教练的遴选不合适;2.球队成员的更新不及时;3.赛前训练安排不合理;4.对参赛对手的了解不够。

张岩[4](2012)在《《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标题研究 ——以1958-2008为例》文中指出《中国体育报》创刊于1958年,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其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从创刊之初的曲折前进、到现在的蓬勃发展期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期间,既有成功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有挫折失败的阶段。为了对其发展的状况有一个了解,本文选取《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的发展历程分为:曲折前进阶段(1958年——1965年)、艰难发展阶段(1966年——1977年)、蓬勃发展期(1978年——2008年)。并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本着用事实说话的态度,对这三个阶段的《中国体育报》进行抽样,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写作结构、内容以及修辞方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系统化的梳理、研究。《中国体育报》作为第一份体育专业类党报,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同时其在不同时期还体现出了相同的继承性特征。《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在曲折中有所变化:新闻标题结构上由繁复到简单,在内容上由政治控制到体育事业开始体现出自己的独立价值,在表达方式上也由枯燥无味到生动形象,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但是作为一份党报,其党和社会耳目喉舌的根本属性也使其始终保持对国家重大政治、经济方针、领袖的关注、报道和宣传,以及始终坚持着正面引导的政治控制功能。通过研究,本人发现,《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从以传播者为中心逐步实现向受众需求为中心转移。媒介话语始终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标题的拟制在回归体育本体的同耐,兼顾重视以人为本的话语阐释。《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由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向体育审美功能为中心转移。体育事业是国家社会文化心态的折射,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体育开始重视中国优良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国际性传播与弘扬。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体育报》应该继续加强标题创新,转变标题写作的传统刻板模式,加强修辞艺术性和文化传播技巧性。加强标题的软实力文化渗透深度。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宣传功能同时突出体育新闻本体的价值和质量,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发挥中华体育专业类体育党报的独特功能属性,继续引领世界体育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郭金秀[5](2011)在《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如实施四万亿投资计划,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主动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深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消费者补贴。总体上看,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的突出特征表现在支出方向上重传统产业的有形资本投资支出。公共支出的这一支出特征,拉动了民间投资,扩大了内需,却固化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总量上达到了保增长的目标,但结构上调节不足。文章主要从内需、经济增长、价格、需求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研究反危机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的效应。针对内需效应,首先采用赤字预算约束条件下的跨期替代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支出对消费、投资的影响。在实证上使用VAR模型分析方法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下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对内需即国内民间投资需求与民间消费需求的影响,结论是,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这一重投资的偏向对国内民间投资需求作用迅速且力度大,最高时期,公共支出增长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0329%;对消费的影响小且时滞长,在前半年,公共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的是挤出效应,接下去的半年才表现为挤入效应,第11个月达到最高值,响应为0.0084,正向冲击持续时间可长达10个月。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对投资的作用幅度是消费的4倍。反危机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迅速地带动了相关产业投资,但对消费的启动效应不佳,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价格补贴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城乡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消费,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所有下乡及以旧换新产品的销售均不同程度稳定甚至提高,但总体上未根本改变居民消费低迷的状况,居民消费倾向仍然处于下降趋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依然严峻。针对经济增长效应,采用巴罗模型框架构建了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再采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是,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显着,且中部地区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最高,东部其次,西部效率最低。不同的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同,对东部地区来说,正向拉动效果最大的是农林水事务,中部地区是公共安全,西部是教育。在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的作用下,经济下滑趋势得到抑制,且在短期内企稳回升,保增长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增长质量欠佳,产业结构固化,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固化。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强烈偏好,加重了我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数量,而忽视质量,造成财政资源浪费、社会代价沉重。随着2010年出口的恢复,我国经济增长重新回到了两高一低(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模式。针对价格效应,采用总需求模型框架从理论上论证了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对价格的正向作用。通过VAR模型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公共投资扩张及其拉动的大量投资,增加了总需求,同时也助长了2009年末以来的通货膨胀,但作用的幅度小,不足以起决定作用。通货膨胀源于国际传导、国内能源价格上涨和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供给减少。从这点说,面临2008年经济衰退及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导致的经济自动稳定机制不足的情况,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的实施是合理的,但因其助推了通货膨胀,存在刺激力度过大的问题。对公共支出调结构的目标,文章主要分析了公共支出对需求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以及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效应。针对需求结构效应,文章在RCK模型框架下构建了公共支出与需求结构关系模型,并采用OLS实证分析得出,偏投资的公共支出政策是需求结构畸形的重要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后,公共支出的扩张使消费-投资比下降了15.16个百分点左右。而偏投资的公共支出政策源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偏向西部的大规模投资支出加速了区域经济趋同。针对区域经济结构效应,文章在国民收入均衡模型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中央政府对落后地区支援的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偏向落后地区的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有助于加速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达到区域经济趋同的目的。实证上采用VAR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公共支出降低了地区经济基尼系数,公共投资支出是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重要力量。结合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趋同结果效率很低,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扩张,提高落后地区要素禀赋,达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针对居民规模性收入分配结构效应,文章采用代际交叠分配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干预可以纠正收入分配差距,实证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得出,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恶化了收入分配,但恶化的程度减小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前,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收入越低阶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越慢,高收入阶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低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情况发生了微妙变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大面积推广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2010年,收入增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但这一格局是否稳定仍需政府政策支持。转移性支出力度太小,还不足以根本扭转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但扩幅明显减小。同时,受益于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收入分配继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为45%,功能性收入分配恶化制约了规模性收入分配的改善。从反危机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效应来看,政策的预期目的重在调结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重心放在保增长上,而非调结构;重在增长数量,而非增长质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全球金融危机应对政策的保守和盲目性。

邵长安,周士发,孟庆军[6](2010)在《浅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及相关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分别从中储粮分公司层面和中储粮直属库最基层层面参与了自2006年以来山东辖区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与管理及山东枣庄辖区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与监管。在认真解读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他们通过调查并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分析研究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王启东[7](2010)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天灾频传,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于是联合国在1992年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在1997年于日本签署《京都议定书》,订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规范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2012年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1990年的5.2%。该议定书为具有温室气体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2月6日正式生效,开启进入全球合作抗暖化的实践阶段。随着中国的“增长”、“崛起”和“发展”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是国际焦点,不仅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关注,而且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讨论。全球问题必须以宏观面来检视,本文从全球治理出发,以国际关系及国际法的视角考察,从历次主要国际环境会议和多方立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依议定书的规定有共同的责任,但不承当减量的义务。美国曾以中国没有承当义务为由退出公约,后虽然签下巴里岛路径图,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依然掣肘中国。欧盟也软硬兼施,加上原本和中国同盟的小岛国联盟,因国土即将淹没,面临生存问题,与中国也渐生芥蒂。且中国的环境生态脆弱,近年来天灾不断,面临国内外的压力,必须严肃正视。中国高经济成长带来高污染,污染排放量跃登世界第一。然而国内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落后,脱离贫穷必须经济发展。在环保与经济成长冲突下,本文检视国际合作及法律规范,国内对环境治理全面检视实践面,以及未来的走向。考察中国目前成就,展望未来以达成可持续发展成为目的。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生活的大革命,势必无可回避。

冯蕾[8](2010)在《2009:彰显宏观调控智慧与艺术》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元旦,在北京一家大型电器卖场,记者发现这里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上了几十米的长龙。这里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元旦假期顾客太多,店里有的员工一天下来都坐不上半分钟。 事实上,尽管刚刚过去的一年被形容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当你身处?

黄梅婴[9](2009)在《把低调治国当作美德来提倡》文中研究说明低调做人,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尽管西方有高调做人的说法,但通晓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无论是同胞还是外胞,对这个美德不至于否认。当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大步走向世界,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对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之时,我想说一声:低调治国。

黄翔[10](2008)在《重庆卫视产业发展的要素汇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8年10月1日,重庆卫视的节目正式通过亚太1A卫星向全球传输,信号覆盖了全国,走向了国外。弹指一挥间,十年已去。在这十年中,重庆卫视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进入2008年,省级卫视的全国竞争上升到新的规格,与国内先进卫视相比,重庆卫视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如何在新的十年是重庆卫视的产业取得新的发展,是本文思考的问题。在2008年7月下旬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素汇聚”的崭新理念。他指出,要把一切可为我所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聚起来,让一切创新创造创业的种子都能在重庆开花结果。“要素汇聚”是新一届重庆市委对重庆市全局工作提出的纲领性要求,然而对于重庆卫视的产业发展,同样具有巨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以“要素汇聚”作为理论支点,创新性地提出了重庆卫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省级卫视的发展过程,分析目前全国省级卫视竞争的态势,将重庆卫视置于一个宏观、全面的背景上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从而使本文对重庆卫视的研究更具客观和科学性;而后分析资源和要素的一般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重庆卫视的要素构成和要素汇聚的原则;最后,提出重庆卫视要素汇聚的战略模式以及重点的实施策略。

二、河南:新一年经济增长保八争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新一年经济增长保八争九(论文提纲范文)

(1)光明食品并购英国Weetabix的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跨国并购融资研究评述
        1.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贡献点与不足点
第二章 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相关概述
    2.1 本论文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优序融资理论
    2.2 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
        2.2.1 起步晚,近几年处于显着发展阶段
        2.2.2 跨国并购成功率较低
        2.2.3 并购涉及金额趋大,屡创新高
    2.3 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问题分析
        2.3.1 经营风险大,会计稳健性低,导致融资成本高
        2.3.2 自由现金流需求的灵活性制约融资方式的选择
        2.3.3 缺乏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
        2.3.4 融资结构性缺陷有悖于优序融资理论
        2.3.5 跨国并购融资的其他问题
    2.4 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微观企业层面原因分析
        2.4.2 宏观环境层面原因分析
第三章 光明食品跨国并购英国Weetabix案概述
    3.1 案例选取依据
    3.2 并购双方介绍
        3.2.1 光明食品集团
        3.2.2 英国Weetabix Food Company
    3.3 光明食品并购Weetabix的基本方案
    3.4 光明食品并购Weetabix的融资安排
        3.4.1 跨国并购融资的支付方式
        3.4.2 跨国并购融资结构安排
第四章 光明食品跨国并购英国Weetabix的融资分析
    4.1 光明并购Weetabix融资的特色点分析
        4.1.1 充分发挥光明自身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作用
        4.1.2 基于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制定融资方案
        4.1.3 创新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优化融资结构
        4.1.4 合理安排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比例
        4.1.5 充分发挥国际资信评级机构作用
        4.1.6 有效地利用光明自身的国际融资平台
        4.1.7 基于股权结构分析政府债务融资支持
    4.2 光明并购Weetabix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食品安全问题增加融资难度
        4.2.2 跨国并购融资的相关中介费用偏高
        4.2.3 缺乏复合型的跨国并购融资人才
第五章 对我国食品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相关建议
    5.1 微观食品企业层面的相关建议
        5.1.1 提高自身实力状况,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5.1.2 制定融资方案立足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特征
        5.1.3 融资渠道多元化,过桥贷款+发行国际债券
        5.1.4 建立复合型的跨国并购融资人才培养体系
    5.2 宏观环境层面的相关建议
        5.2.1 建立健全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简化政府审批
        5.2.2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支持鼓励债券市场发展
        5.2.3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中介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国际收支研究动态
    1.3 研究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概念界定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国际收支相关理论
    2.1 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和方法
    2.2 国际收支结构与宏观经济关系理论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主要论点
        2.3.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2.3.2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2.3.3 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法
        2.3.4 国际收支的跨期分析法
    2.4 国际收支演变曲线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及现实演变模式
    3.1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曲线
    3.2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现实曲线分析
        3.2.1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的现实曲线分析
        3.2.2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局限性
    3.3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补充
        3.3.1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修正的一般模式
        3.3.2 国际收支演变曲线的影响因素及演变模式分类
        3.3.3 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4 亚洲四小龙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5 无资源类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6 资源类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7 金砖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曲线
        3.3.8 滞后发展的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特殊性
    4.2 国际收支数据处理
        4.2.1 经济数据处理公式的推导
        4.2.2 经济数据处理前后的演变曲线比较
        4.2.3 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真实与名义数据曲线比较
        4.2.4 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
    4.3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3.1 经常账户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3.2 资本金融账户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3.3 储备资产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4 中国国际收支的国别分析
        4.4.1 国际收支国别分析的意义
        4.4.2 国际收支进出口的国别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相关对比分析
    5.1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
    5.2 中国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关系等式分析
    5.3 与经常账户相关的宏观经济参数分析
        5.3.1 与储蓄存款的相关分析
        5.3.2 与采购经理指数PMI的相关分析
        5.3.3 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相关分析
        5.3.4 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相关分析
    5.4 与资本金融账户相关的宏观经济参数分析
        5.4.1 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分析
        5.4.2 与房地产价格的相关分析
        5.4.3 物价指数(CPI、PPI等)的比较
    5.5 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都相关的宏观经济参数分析
        5.5.1 与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2 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3 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4 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5 与GDP的相关分析
        5.5.6 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的反相关分析
    5.6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因推测分析
        5.6.1 中国国际收支相关分析汇总
        5.6.2 房地产、GDP拐点与国际收支拐点及宏观调控政策综合分析
        5.6.3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
    5.7 小结
第6章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实证分析
    6.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双变量模型分析
        6.1.1 经常账户及其主导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6.1.2 资本金融账户及其主导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6.2 中国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及相关分析
        6.2.1 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的宏观经济主导参数及影响框图
        6.2.2 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及回归分析
        6.2.3 资本金融账户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及回归分析
    6.3 中国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的模拟分析
        6.3.1 双变量模型的模拟分析
        6.3.2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的政策评价实证分析
        6.3.3 对国际收支失衡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评价
    6.4 中国国际收支联立方程模型的政策评价实证分析
        6.4.1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参数的选择
        6.4.2 联立方程分析模型求解
        6.4.3 联立方程模型的模拟分析
        6.4.4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政策评价实证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中国国际收支预测与政策建议
    7.1 中国国际收支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
    7.2 中国国际收支的预测条件计算模型
        7.2.1 GDP增速贡献计算模型
        7.2.2 房地产业对GDP增速贡献计算
        7.2.3 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对GDP增速贡献计算
        7.2.4 预测条件计算
    7.3 中国国际收支双变量模型预测
    7.4 中国国际收支联立方程模型的预测
    7.5 国际收支平衡和预测条件对GDP增速的影响
    7.6 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性建议
    7.7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穴位期间的个人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3)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及调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背景
    3 研究综述
    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5 研究任务与主要研究内容
    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理论研究
    1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理论界定
        1.1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的界定
        1.2 “参赛过程”的理论界定
    2 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的特征
        2.1 比赛过程的多变性与参赛行为的可控性
        2.1.1 比赛过程的多变性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的客观规律
        2.1.2 运动员(队)参赛行为的可控性是成功参赛的前提
        2.2 球队竞技能力的相对稳定性与组合竞技能力的多样性
        2.2.1 球队竞技能力的稳定性是参赛调控的基础
        2.2.2 组合竞技能力的多样性是参赛调控的效果
        2.3 球员竞技超限行为的不确定性与延续性
        2.3.1 球员竞技超限行为的不确定性源于攻守双方的对抗
        2.3.2 球员竞技超限行为后果的延续性
        2.4 攻防时间的有限性和攻防目标的空间性
        2.4.1 攻防时间的有限性
        2.4.2 攻防目标的空间性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调控影响因素研究
    1 参赛调控的基础——教练员和球员
        1.1 优选教练员
        1.1.1 优秀教练员的一般品质
        1.1.2 优选教练员的特殊要求
        1.2 结合目标赛事确定球员及阵容
        1.2.1 确定球员
        1.2.2 确定球队阵容
    2 参赛调控的目标——参赛目标
        2.1 赛事目标
        2.2 赛次目标
        2.3 赛前训练目标
    3 参赛调控的依据——参赛计划
        3.1 参赛计划的类型
        3.2 制定参赛计划的依据
        3.3 高水平篮球队备战训练计划
        3.4 高水平篮球队的比赛计划
    4 参赛调控的保障——球队管理
        4.1 以人为本,宽严相济
        4.2 依法治队,按制管队
        4.3 球队管理做到严和细
    5 参赛调控的客观影响因素
        5.1 对手的竞技水平
        5.2 比赛条件
        5.3 裁判员的水平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调控的实证研究
    1 赛前训练调控
        1.1 赛前训练案例分析
        1.1.1 “中国女篮备战第 15 届亚运会”分析
        1.1.2 “中国男篮备战第 16 届世锦赛”分析
        1.2 赛前训练调控要点
        1.2.1 优化球队、组合、个人竞技能力
        1.2.2 注重体能储备
        1.2.3 提高技战术训练的针对性
        1.2.4 重视心理训练
        1.2.5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安排比赛训练
        1.2.6 结合具体任务开展周、日、课训练
    2 赛中调控
        2.1 赛期参赛特征及调控策略分析
        2.1.1 不同赛事赛期参赛特征及调控策略分析
        2.1.2 同一赛事赛期参赛特征及调控策略分析
        2.2 赛次调控
        2.2.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2.2.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3 2013 年男篮亚锦赛中国队失利的致因分析——从参赛过程调控的视角分析
        3.1 主教练的遴选不合适
        3.2 球队成员的更新不及时
        3.3 赛前训练安排不合理
        3.4 对参赛对手的了解不够
    4 参赛总结与评价
        4.1 参赛总结
        4.2 参赛评价
    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访谈提纲
致谢

(4)《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标题研究 ——以1958-2008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对标题所属报刊的选择
        1.1.2 对标题时间跨度界定的依据
        1.1.3 对头版头条新闻标题的界定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传播学领域
    2.2 语言学领域
        2.2.1 修辞及制作艺术角度
        2.2.2 标点符号角度
        2.2.3 比较性研究角度
    2.3 有关体育新闻标题的研究
        2.3.1 着作类研究成果
        2.3.2 论文类研究成果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抽样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曲折前进时期的《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新闻标题
        4.1.1 复式题是新闻标题主要写作结构,信息略显冗余
        4.1.2 标题内容凸显政治性功能
        4.1.3 标题写作手法方面,对偶和引用突出,军事化隐喻小试身手
    4.2 严重受挫时期的《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新闻标题
        4.2.1 “通栏题”大行其道,句式冗长
        4.2.2 标题内容方面,“以阶级斗争为纲”
    4.3 蓬勃发展时期的《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新闻标题
        4.3.1 新闻标题写作结构由繁复向简洁发展
        4.3.2 体育成为这一时期标题的主要内容
        4.3.3 标题修辞方面,军事化隐喻与之前作用有所不同
    4.4 分析小结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政策作用原理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1.5 本文的结论、创新点及缺陷
第2章 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2.1 内需效应
    2.2 经济增长效应
    2.3 通货膨胀效应
    2.4 区域经济结构效应
    2.5 收入分配结构效应
第3章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
    3.1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实施的背景
    3.2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内容
    3.3 公共支出政策扩张性的表现
    3.4 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特征
    3.5 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之争
第4章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的内需效应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
    4.3 实证分析
    4.4 进一步解释
第5章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的增长效应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
    5.3 实证分析
    5.4 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及验证
    5.5 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第6章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的价格效应
    6.1 引言
    6.2 扩张性公共支出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作用途径
    6.3 理论模型
    6.4 实证分析
    6.5 进一步解释
第7章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的需求结构效应
    7.1 引言
    7.2 理论模型
    7.3 实证分析
    7.4 进一步解释
第8章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的区域经济结构效应
    8.1 引言
    8.2 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理论依据
    8.3 理论模型
    8.4 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
    8.5 实证分析
    8.6 进一步解释
第9章 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的收入分配结构效应
    9.1 引言
    9.2 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
    9.3 理论模型
    9.4 实证分析
    9.5 进一步解释
第10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6)浅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及相关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 国内粮食价格、播种面积和产量发生的新变化
    (一)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持续攀升
    (二)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三) 全国粮食生产持续丰收
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一系列决定性作用
    (一) 土地利用率提高, 创造了财富, 保护了环境。
    (二) 粮食总产持续增加, 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三) 农民收入提高,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 拉动内需, 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五)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高低以及最低收购价粮拍卖节奏, 是调节CPI的杠杆。
    (六) 促进就业, 稳定粮食队伍,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七) 群众高兴, 企业发展, 政府满意, 国家惠农政策深得人心。
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7)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范围
    第三节、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架构
    注释
第一章 全球化治理理论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一节、全球化之概述
    第二节、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三节、全球环境治理的各种组织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第四节、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节、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规范分析
    第一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二节、中国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现立场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节、《京都议定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第四节、《京都议定书》项下中国承担的减排义务及展望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关于减排国际义务的国际法理论和现实根据分析
    第二节、中国履行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基本立场
    第三节、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发展趋势:从巴里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
    第四节、欧盟地区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五节、美国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第六节、小岛国联盟对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制度建构、成就与展望
    第一节、理论与实践之政策工具
    第二节、环境税收制度
    第三节、碳排放交易制度
    第四节、清洁发展机制
    第五节、可再生能源制度及其它代表性制度
    注释
结论
    第一节、潮流与变迁
    第二节、理论反思与研究发现
    第三节、前瞻评估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历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10)重庆卫视产业发展的要素汇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 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2 中国省级卫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中国省级卫视的发展过程
        2.1.1 发展沿革
        2.1.2 中国省级卫视的特点
    2.2 当前省级卫视的竞争态势
        2.2.1 节目竞争
        2.2.2 覆盖竞争
        2.2.3 新媒体竞争
    2.3 本章小结
3 重庆卫视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
    3.1 重庆卫视的沿革和现状
        3.1.1 发展沿革
        3.1.2 发展现状
    3.2 SWOT 分析
        3.2.1 优势
        3.2.2 劣势
        3.2.3 机会
        3.2.4 威胁
    3.3 小结
4 重庆卫视产业发展的要素构成
    4.1 资源与要素
        4.1.1 资源
        4.1.2 要素
    4.2 重庆卫视的要素构成
        4.2.1 卫视的资源体系
        4.2.2 重庆卫视的要素
    4.3 本章小结
5 重庆卫视要素汇聚的原则
    5.1 要素汇聚的目标——打造竞争优势
        5.1.1 竞争优势的概念
        5.1.2 要素汇聚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5.2 要素汇聚的原则
        5.2.1 受众
        5.2.2 效益
        5.2.3 品牌
    5.3 本章小结
6 重庆卫视要素汇聚的战略模式选择
    6.1 战略模式选择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基础
        6.1.1 建构明确的发展战略模式的现实意义
        6.1.2 战略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6.2 重庆卫视要素汇聚的战略模式选择
    6.3 本章小结
7 重庆卫视要素汇聚的重点实施建议
    7.1 节目——汇聚优质电视剧
        7.1.1 电视剧市场分析
        7.1.2 电视剧汇聚思路
    7.2 渠道——巩固重点城市
        7.2.1 明确梯次排列,优选覆盖目标
        7.2.2 明确覆盖工作的层次,拓展覆盖管理的深度
        7.2.3 覆盖运营手段创新
    7.3 人才——汇聚优质经营管理人才
        7.3.1 关键人才是传媒竞争的支撑
        7.3.2 人才竞争的体制建设
        7.3.3 人才竞争的机制建设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河南:新一年经济增长保八争九(论文参考文献)

  • [1]光明食品并购英国Weetabix的融资问题研究[D]. 李珍珍. 安徽工业大学, 2017(02)
  • [2]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D]. 岳柳汐.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3]我国高水平竞技篮球队参赛过程及调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高瞻. 苏州大学, 2013(11)
  • [4]《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标题研究 ——以1958-2008为例[D]. 张岩.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1)
  • [5]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D]. 郭金秀. 南京大学, 2011(07)
  • [6]浅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及相关建议[J]. 邵长安,周士发,孟庆军. 黑龙江粮食, 2010(04)
  • [7]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D]. 王启东. 暨南大学, 2010(09)
  • [8]2009:彰显宏观调控智慧与艺术[N]. 冯蕾. 光明日报, 2010
  • [9]把低调治国当作美德来提倡[J]. 黄梅婴. 学习月刊, 2009(05)
  • [10]重庆卫视产业发展的要素汇聚研究[D]. 黄翔.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河南:新一年经济增长保八九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