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符号哲学

数字经济与符号哲学

一、数字经济与符号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庞小平,阮晴,马晨燕,翁敏,黄丽娜,任福,徐轶姝[1](2022)在《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文中认为加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是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新特征;探讨了地图美学在现代地图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地理信息认知、传输和视觉感受过程中的功效;提出了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课程设置与具体途径,以提升学生对地图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为相关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马姣姣,陈英娴,章富淼,饶广祥[2](2021)在《2020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020年符号学相关论文、着作和学术会议情况,总结了 2020年符号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本年度,符号学研究在艺术符号学、中国传统与民俗文化符号学、消费符号学、传播符号学等相关领域推进,理论与应用进一步融合。整体来看,符号学与各种前沿话题、交叉学科的混合研究全面展开,成为各种话题和各个学科的主要理论分析工具,为各学科领域的具体研究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郝婷婷[3](2020)在《恩斯特·卡西尔符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是一位思想广博、深刻的德国思想家,他所构建的文化哲学是20世纪思想史的重要成就。在卡西尔的着作中,哲学是起点,文化是重点,符号是焦点,但人性及人的存在与自由才是终点。从其早期的《实体与功能》、中期的《启蒙哲学》,一直到后期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人论》等,不管是研究科学哲学问题,还是研究人文思想史问题,卡西尔的关注点一直都是人类理解世界及彼此的各种基本形式,他一再强调哲学和思想的中心应该是人、人的现实生活,而不能只是抽象的玄学思辨。人的独特性只能从人的主观方面定义,因为康德带来的“哥白尼”革命已经宣告,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理性所建构的对象。那么,自然客体就具有偶然性,或许人类理性永远无法完全获得关于整个自然的认识。但康德也告诉我们,人的主观性中有终极的普遍要素,比如“空间”、“时间”和“量”等范畴,是任何经验判断中都不可或缺的形式前提。因此,卡西尔认为与其对本质是否存在、认识是否可能以及各个学科的优劣纷争不下,不如先建立一种以认识形式为对象的“精神形态学”,从根本上研究认识如何会有差异、差异的本质是什么。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卡西尔以建立“精神形态学”为目标,以文化整体为对象,以功能为主线,以“符号形式”为核心概念,以人的自由为价值取向,建立了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个体系的建立,与其说是解决一个问题,不如说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符号形式的哲学提出的问题是:如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的世界及如何从符号构形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文化创造。本文尝试从这个问题切入,对卡西尔的思想做一个整体把握和研究。作为总论,第一章分别取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书名中的“符号”、“形式”和“哲学”为解读关键词,拟解决三个问题:卡西尔的哲学是一种什么哲学、卡西尔的符号指什么、这一概念的独特性是什么?第二、三、四章分别研究了卡西尔的神话思想、语言思想以及科学思想。同时,以“时间”、“空间”、“数字”等范畴的发展为线索,理清了主客体在这三种符号形式中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呈现形式。拟解决三个问题:神话为何是表达的符号、语言(及艺术)为何是表现的符号、数理逻辑为何是纯粹形式符号?第五章是结论,以“自由”概念为核心总结了卡西尔符号学思想的价值维度。拟解决的问题是:符号的目的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实现、最终是否实现了?第一章是卡西尔的哲学观研究。卡西尔认为尽管个体的人身上充满了偶然性,但是所有知识建立和形成所依赖的基础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这个普遍而本质的基础才应该是哲学思考的问题。也惟有哲学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哲学才能撇开一般学科那种对具体内容的沉迷,以一种整体的视角去考察知识。也就是说,哲学的方法并不关注具体内容,而是通过对知识功能的思考去发现知识的先验“形式”。第二章是卡西尔的神话思想研究。神话是表达的符号,其中体现的是人与世界初遇时的强烈情感,它表面看似荒诞的情节或者偶然的因素都产生于“情感统一性”。在神话中,“形象”符号不是以某种方式代表“The thing”,它就是“The thing”,直接取代了事物的存在,如原始人认为雨神就存在于每一个雨滴之中。卡西尔认为,神话还缺乏任何可以拓展至自身之外的手段,缺乏前瞻或回顾、个体与整体等划分,神话只有瞬间印象的存在。但是,神话中已经出现了空间、时间等客观范畴的萌芽,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初步分化,隐含着走向语言、艺术,甚至科学的潜能,因此,卡西尔把神话看做是人类文化的最初源头和底层基础。第三章是卡西尔的语言思想研究。卡西尔认为传统语言研究中的指称论、观念论、反映论等,忽视了语言在文化整体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现代语言学单从心理学或逻辑方面来研究语言问题也是很不充分的,因此以上都未能发现语言的本质。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才是核心问题。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语言被认为是表达的符号,是对意义的代表、象征、体现、表达和描绘。语言中意义是在指涉中流动的,因此语言既具有可重复性又依赖具体语言行为。这一两面性是它的独特优势:对含混性的凸显使它具有了艺术表现力,对精确性的追求则走向了科学概念的普遍性。因此,语言是贯穿全部形式符号发展的主线,一方面它与神话同根而生,在其初期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在科学发展需要的推动下,它逐渐摆脱了其感性部分,抽象为纯粹形式。语言自身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模仿、类比和象征的方式扩充自身,这一模式在其它符号形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第四章是卡西尔的自然科学思想研究。自然科学是卡西尔研究的一个重点,他称其为纯粹形式符号,即单纯表示意义,而不再与实在有任何层面上的相似性。经过在“可脱离性”和“确定性”两个维度上的高度发展,科学概念已经不包含任何直觉附属意义及感性色彩,它只相对于产生它的系统而存在,与系统内其他符号的差别和联系就是它的存在目的。卡西尔认为,一个系统的产生就是一个类似于函数公式的成立,其中最重要的是关系项R,概念的有效性就在于这个关系项的普遍有效性。系统是完整的,就像“fa”离开了化学则毫无意义,在系统中没有哪一项能单独存在,每一项都代表了整个序列的结构和“生产”原则。只要这个函数公式仍然成立,那么新的项就能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这是一种不同于归纳和类比的生产,对它来说,现实元素和虚构元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越来越精细的概念体系是推动现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纯粹形式符号比实在更真实,它既不依附于任何事物,又可以是任何事物的“化身”,使人可以进行高度抽象和预见性的思考。第五章是对卡西尔符号学思想价值维度的思考。卡西尔符号学思想的价值维度体现在“自由”概念上。卡西尔说符号是通往人性解放的道路,能够带来真正的自由,那么他所说的自由是哪种自由,自由的主体又是谁?卡西尔认为,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对人性的错误和片面定义都会导致不自由。首先是自由与必然性的二律背反,人不可避免地具有动物天然属性,但如果仅受制于动物属性,按照本能生活则没有任何自由意志可言。其次是自由与生存的悖论,卡西尔认为符号是主体的无限延伸,藉由符号人可以突破有限性存在的限制,精神得以保存和延续。再次是自由与自然的对峙,卡西尔认为,自然对于人来说永远只能是人的自然,人感知中的任何内容显现出来的当下就已经附着有某种特殊的意义了,意义在符号活动中被进一步整理和创造,通过形式的显现,才使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澄清和透明。总之,是符号形式活动将人从毫无自我意识的本能生存中解放出来,并且依靠形式的多样性将人从单一的主体维度中解放出来。通过对自由问题的思考,卡西尔将“人是什么”这个最重要、也最难解答的问题引向了“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答案,认为只有所有符号形式组成的文化才是自由的必要前提和最终保障。卡西尔本人认为“符号形式”对于读者来说并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事实上,从上世纪20-30年代起,这个概念的复杂和含混就一直是读者阅读和接受卡西尔的障碍。因此,《符号形式的哲学》出版后,卡西尔又几次写文章阐释自己的思想,本文所附的《符号问题及其在符号哲学中的地位》即是其中最为简明和重要的一篇。本文的写作旨通过廓清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以期推动国内对卡西尔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廖璇[4](2020)在《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族马尾绣堪称刺绣活化石,不仅是水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水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因,本文及通过马尾绣研究可以透析水族传统文化建构。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艺术学、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研究范畴与方法,再现水族马尾绣,对其发展衍生的整体背景做出判断,理性认识并把握其当代价值,提出艺术转换的可行路径,涵盖马尾绣历史,产生的人文与地理环境,解读材料、工艺、纹饰与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并提出马尾绣在文化变迁中的已具备自我调适的能力,呈现出由物质形态拓展至文化归属、价值观念等层面。研究将促发水族传统手工艺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挖掘,十分契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目的。在水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科技环境适应与改变而习来的民族习惯,直接呈现了水族人民应时应景的造物观。马尾绣的传承发展受到来自水族民间生活的影响,马尾绣的形态、工艺演变均因社会组织、经济结构、科技条件等现实环境的变迁而变化,如若脱离水族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则马尾绣研究将不成立。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改变,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手工艺,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推动民族文化适应当代环境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热议话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已势在必行,需探索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存在目的,舍其形方得其神,要论述其工艺的保护传承,更要诠释其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审美适应。因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研究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水族马尾绣的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细致的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二重论证法,解读图案传承文化,将隐藏在马尾绣背后的“意义之网”剥丝抽茧。接下来对马尾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简述水族的分布与识别,诠释其族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水族马尾绣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族群背景。第三部分,论述水族马尾绣的本源文化特征,马尾绣因水族的生存环境而演变,充分反映了水族社会的礼俗、信仰,通过其功能的解读,反应水族社会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阐释水族马尾绣的纹饰象征含义,以及其艺术与工艺特征。水族马尾绣的纹饰图案不仅承载了水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还存在涵化的样式流变。马尾绣作为水族女性普遍掌握的技艺形式,随时空变化,马尾绣工艺亦发生变迁。第五部分,论证不同场域下的马尾绣存在,原生场域促生“本真”产业雏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域“隐形”推动传承与保护,产业化场域“显性”助推产业发展,透过观察记录三个场域的交叉重叠,根据多元场域下地方性知识促发“习惯”变迁,探析马尾绣社会功能的变迁。第六部分,量化分析马尾绣互联网活跃度,对大数据中的马尾绣关注度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应策略,为水族马尾绣的活化找出方法和路径。最后,对本文分析进行总结,马尾绣意义之网得以破译分析。

郭婷婷[5](2020)在《卡西尔艺术符号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二十世纪符号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文化符号在二十世纪独树一帜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符号形式”是其文化哲学独创的路径,在他看来,符号形式是对于人类本质的一种提示,这种提示不仅浓缩了人的思维和行为,也代表了人类生命的独特色彩,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符号既不等同单一的客观汇总,也不是情感的波涛涌动,而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综合,他试图通过对艺术的剖析寻求符号的内在力量。本文正是在遵循卡西尔符号形式思想核心脉络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形式”来阐释卡西尔“艺术符号观”所蕴藏的艺术本质、内涵,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意义——生命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深层韵味。本文拟以如下几个部分逐一展开:首先论述卡西尔艺术符号观的理论渊源,阐述了艺术符号的文化哲学基础的发展演变及其具体的内涵,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到“卡西尔的文化批判”,这不仅仅是从对知识、真理的追求转向了对感性、理性功能的认识批判,也是对先验预设的本质主义的一种改观。他还阐释了“形式”概念在艺术符号观的基底作用,即以符号为理智中心来寻求人存在的功能性统一,为具体的文化形式寻找哲学人类学根基。接着是对卡西尔“艺术本质观”符号维度的直观解读。在感性媒介的牵引下艺术构形才能完成:从发现赋予形式到构型过程最终因独特的想象力超越现实性,这里的形式引发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思考的力量。艺术的构形其实就是符号化,它不仅仅是“第二自然”,也是一种自足的、原初的人类功能和能量。正是借助于符号的媒介作用,我们人类才能成功地建构起我们的知觉、概念、直观的世界,建立起客观经验的世界。此时艺术中的情感不再是纯粹的流溢,而成为具有审美性的符号。其次是对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意义进行深层的解读。从根本上来讲,符号不诉诸一般,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即表现人的“内在生命、“主观感受”,因而具有特定的表现意义,而在文学艺术领域,语言的交织,使得艺术符号本身同时具有隐喻特质,“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就是艺术符号不同于其他符号的象征特质。艺术符号在“表现”和“理解”之间循环,人的内在生命世界,人的情感和想象力才能够呈现。文章还对“艺术符号观”生命维度进行探究,卡西尔的符号观在在外表现为沟通了人与客观性对象,是一种辩证的劳作过程,在内表现为意识的“位格”状态,实体本身和精神性的世界形成一种对话关系。首先,符号化的艺术是人的一个生命缩影,符号形式解放了人类心智,文化活动沟通了生命和客观精神。其次,符号形式的艺术折射出心智的包容性,我们在艺术形式或者艺术媒介中所直观到更高的实在便是人生:生命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一种对话性。最后旨在探讨“艺术符号生命内涵”基础之上建筑起来自律的自由与诗性的自由符号化过程。形式本身就是主体心理外化出来的客观表达方式因而具有自律性,内在心灵具有提供形式并把符号表现成具体文化内涵的能力,这个过程实现的是艺术王国的生命自由:自律而不失自由,即诗性的自由。在结语部分,抛开各自偏见,以旁观的身份来客观地审度卡西尔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价值。他的文化哲学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辩证地吸收了文化论与语言论的合理成分,又包含了人类学,他的“艺术符号”具有超越传统本体论之外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符号形式层面还是生命层面的阐释和思考,都属于对卡西尔关于生命本质和符号现象的智慧发现的再阐释,他的思想无疑具有超越世纪、永不凋零的意义和价值。

覃佳慧[6](2020)在《鲍德里亚“拟真”思想的批判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真作为鲍德里亚学术中的原创性思想,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发展到拟真时期的阶段特点,既承接其早期对于物体系的研究,到对消费社会、符号价值由物及人以探讨人与人、技术、符号关系的分析;同时也开启了对后现代社会拟真、内爆、超真实的仿象话语构建。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通过对鲍德里亚着作的文本分析并结合他所处的历史时代角度共同探究拟真思想产生的渊源和发展脉络,思索拟真思想与传统哲学之间的认识关系并分析拟真在当代社会的具体价值。导论部分是整个文章的背景介绍,首先提出对拟真问题的研究和意义,既是基于拟真时代的出现,引发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生产新形态的批判,也是要唤起学者对拟真思想的深入分析来反思我国的拟真现状;其次交代了国内外学者对鲍德里亚与马克思、后现代理论等关系的研究情况并概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对拟真思想的现实渊源和普遍表现进行了分析。先概述鲍德里亚生平所处的现实环境,即对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情况进行阐述,生产从凝固的机器生产走向以资讯流动为特征的符号生产,并扩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致使鲍德里亚更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转向符号的哲学思考。再就现实拟真表现而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符码被无限复制,大众媒介通过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的意识,形成拟真镜像围困。同时,媒介作为最重要的拟真机器,大量产生出影像、符号,而这些构成了超真实的独立领域,重构着主体的需求与欲望。第三章对传统哲学中真实性问题与拟真思想提供的方法作出阐释。拟真是仿象世界发展经历的第三阶段。到达拟真阶段的过程体现出资本主义时代价值规律的发展,以规律的变化来把握拟真发展的具体逻辑。同时阐释传统哲学中真实性问题与困境,并说明拟真思想力图消解真实,控制主体认识以构造超真实世界的逻辑。第四章是在对拟真本质认识的基础之上,对拟真思想的社会作用做出阐释。指出拟真思想的发展同步体现出社会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也提醒人们关注自身心理的调节,注重人之为人的生命意义,同时注重社会生产活动在生产导向、创造的社会关系、生产模式上的转变。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待鲍德里亚的拟真思想。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企图瓦解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彻底推倒生产理论,否定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分离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将马克思生产过程转移到消费中,将生产方式转为意指模式致使一切拟像化。最后由于鲍德里亚过分夸大了符号再生产的作用,消解主体性以及对社会状况的悲观预测使之陷入象征交换的乌托邦。

黄栗[7](2020)在《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我国土家族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保留土家民俗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是土家人长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体系,也是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惯例。然而当前湘西地区的土家民俗文化现状令人担忧:传统土家村落呈“空心化”和“分散化”日益严重,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土家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作用。面对眼下的生存困局,如何找出切实有效的文化保护措施,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寻找到新的机遇正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对此,本文选择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教育是如何在湘西土家地区多个“文化场”中建构起特有的传承机制,通过教育来构建不同“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机制。进一步思考了教育对于土家民俗文化在当前传承起到何种关键作用,通过运用技术资源,运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民俗文化传承走出现实泥淖。第一章“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本章主要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当前现状作研究概述,内容包括介绍土家族在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当地土家族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考据。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多次的实地走访考察,并与多位当地土家文化学者进行交流之后,重新梳理了湘西土家民俗的文化起源。另外,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角度,在已有基础上建立湘西土家民俗文化研究框架,试图将土家民俗按照“物质生产民俗”“节庆仪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关系民俗”进行分类。第二章“‘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内容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家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研究家庭教育机制的建立并分析家庭教育模式特点。对于土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问题而言,“家庭场”中的教育内涵机制与行为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论文中试图明晰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家庭的文化空间里遵循着怎样的特殊规律,为制定土家民俗文化保护措施提供了哪些富有价值的参考。第三章“‘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家庭场”教育的逐渐退场导致文化传承陷入危机之后,当地中小学校部门构成的“学校场”开始了新的传承接力。本章以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情况为研究主线,一方面探讨了中小学校如何帮助民俗文化向下传承,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尝试;另一方面也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实际来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从中小学校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搭建起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新的思路。本章主要以分析土家民俗文化作为打造湘西地区的文化品牌,如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职业教育又将如何能够让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朝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推进,为民俗文化传承赋予更多的新生动力,成为了实现文化长久保护发展的有效举措。第五章“‘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主要探讨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传承教育具有哪些重要优势。作为文化教育的“第四系统”,从社交媒体平台到移动自媒体技术再到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传播正在打破文化传承在各个不同的“教育场”间的边界,让土家民俗文化进入到了更大、更自由、更包容的教育空间里。因此,“媒介场”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土家民俗文化新的传承教育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能否拥有更多可能性。第六章“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本章试图将文化传承教育的“家庭场”“学校场”“职训场”“媒介场”打造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当中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教育场”之间如何形成集体合力,包括制定文化教育目标、建构文化教育体系、思考文化教育路径,以此来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系进行全局统整,让文化传承教育能够走向全民化、终生化学习教育方向。论文以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价值规律、传承机制和教育发展问题。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互联网传播等多个面向展示了土家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和教育逻辑,贯穿了“家庭场——学校场——职教场——媒介场”的整体研究思路,希望能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尹秀娟[8](2020)在《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与现实社会并存的虚拟社会,一方面承载了现实社会的部分矛盾,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困境和窘迫;另一方面也相对地独立于现实社会,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了形成了虚拟性、隐匿性、开放性等特点。作为人类发展空间的新拓展,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虚拟社会内部矛盾等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甚至是全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主要思想,选取虚拟社会的个人主体在虚拟社会中的异化问题,作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显然是对这一背景下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自然回应。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正是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思想的指导下,本文以虚拟社会生产资料的改变对生产方式的影响、虚拟社会实践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虚拟劳动对虚拟主体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主要框架,以虚拟社会从萌芽、现阶段发展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情况作为暗线,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引领,研究了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主体对异化的扬弃、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点的未来虚拟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等核心问题,同时分章节地集中探讨了虚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虚拟社会的本质及主要特征问题、虚拟生存的价值及人类虚拟生存困境问题、虚拟社会中个人主体的异化问题、虚拟社会中虚拟主体异化的扬弃问题、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点的“后”虚拟社会中人的心智发展、数字劳动及人的进一步解放等问题。基于案例分析和互联网产业前景判断,在对“虚拟”条分缕析过程中,明确了虚拟社会形成的基础与条件,指出了虚拟社会的存在有其自身的规则外,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用数字化的方式对现实社会的虚拟表述,是人类自身需要的技术表达。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还没有寻求到调节虚拟需要和现实需要矛盾的平衡机制,导致了主体发展必须面临的哲学困境、主体发展所陷入的时空困境、主体发展带来的精神困境、主体发展中的虚拟生存困境,进而产生了个体主体在虚拟社会的异化。个体在虚拟社会中异化的同时,也凸显出个体对虚拟生存的需要,彰显了虚拟生存的意义。扬弃虚拟生存中的出现的主体异化不仅需要个体在虚拟生存中强化对虚拟社会基本规则的尊重,也需要通过对虚拟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理环境、的治理来实现人的更大发展自由。而以人工智能为基本特点的后虚拟社会中,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推进人的心智发展,以及互联网共产主义的萌芽,都为人类超越虚拟提供了极大条件,为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极大可能。

张萍[9](2020)在《超越悖谬:解读新新闻主义的双重境遇》文中研究表明新新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受困于双重境遇的悖谬,一方面,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革新的新闻写作理念饱受各界争议;另一方面,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新闻制作范式被广泛继承与实践。通过考察新新闻主义的产生缘由、目的和现状,将它放置在一个完整的历史发生链条上,作者重回质疑者对其理论与实践的四项指摘——不及时、不严肃、不客观、不真实,尝试从传统理论自身的模糊与滞后性中发现超越双重境遇的秘匙,开解新新闻主义所面临的现实悖谬:第一,被宰制的时间性规范;第二,被误读的文学化技巧;第三,被阉割的客观性原则;第四,被虚化的新闻真实性。与此同时,作者又立足当下社会语境的后真相转向,从新媒介的近身性与时间优势、传播需求的内在化与网络化、多元叙事结构与媒介可供性、后真相时代的社群真知生产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新闻主义的特长和客观新闻学的短板,尝试从新媒体实践的狂飙突进中找到新新闻主义在当代广泛续存的理论依据。

付中杰[10](2020)在《谢晋艺术馆展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谢晋的电影曾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典范,他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大众逐渐忽视谢晋对电影做出的贡献,转而投向新兴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社会精神需求愈发被需要,因此艺术馆逐渐承担了公共服务中的艺术教育作用。这种多样化的兴起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化被得以展现出来得到大众的认可,获得文化的复兴。如何通过艺术馆普及教育的作用,让大众回顾起谢晋的电影文化,回忆起新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非凡导演?基于这样的想法,本文通过卡希尔形式美学理论将谢晋的个人成就和艺术馆展示空间联系起来,力图有序的整理展示空间设计,向大众展示谢晋的艺术价值。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动机,叙述了相关文献和研究意义,揭示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第二章通过对卡西尔形式美学的分析,将其同谢晋的艺术价值结合在一起研究,从围绕谢晋模式的艺术特征入手,总结相关的艺术符号并将其重构,为后章的设计展开进行必要的设计指导分析。第三章是对艺术馆空间的细化研究,对展示空间的结构、发展倾向进行必要的梳理,并以具体的相关形式名人艺术馆设计为学习案例,为后章的设计展开进行必要的设计分析建议。第四章是说明了谢晋艺术馆展示设计的设计对策。了解、分析艺术馆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并设计展开进行必要的实际操作研究,是具体的谢晋艺术馆设计实践项目。第五章是总结与展望。总之,本文试探性的讨论了基于卡希尔形式美学的谢晋艺术馆的建设方式与设计原则,希望有助名人艺术馆设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数字经济与符号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经济与符号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新特征
2 现代地图学学科体系与哲学美学
3 地图美学增强了地理信息认知、传输和视觉感受的功效
4 学生美学素养提升的课程教学设置
5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创造地图美的能力
6 对数据的洞察和新理解,大数据地图可视化之美
7 结束语

(3)恩斯特·卡西尔符号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卡西尔符号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卡西尔符号思想的研究情况
        一、卡西尔的着作
        二、英语学界研究情况
        三、国内研究情况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符号形式的哲学
    第一节 卡西尔的哲学观
        一、新康德主义领袖
        二、古典人文思想继承者
        三、符号学家
    第二节 卡西尔的形式概念
        一、对柏拉图唯心主义的继承
        二、对启蒙哲学基础的总结
        三、对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发展
        四、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改造
    第三节 卡西尔的符号概念
        一、海因西里·赫兹的革命
        二、莱布尼茨“通用符号”的启发
        三、笛卡尔“普遍数学”的基础
        四、符号的建构机制
第二章 表达的符号——神话研究
    第一节 神话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神话的现实模式
        一、情感统一性
        二、神话中的精神活动萌芽
    第三节 神话作为符号
        一、神话中客观性的发现和确定
        二、神话中主观性的发现和确定
    第四节 神话在符号形式哲学中的位置
第三章 表现的符号——语言研究
    第一节 语言作为一个问题
        一、对几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情况
        二、寻找自己的方法论途径
    第二节 语言作为符号
    第三节 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模仿阶段
        二、类比阶段
        三、象征阶段
    第四节 语言在符号形式哲学中的位置
第四章 纯粹形式符号——科学研究
    第一节 科学在符号形式哲学中的位置
    第二节 形式逻辑
        一、历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二、哲学对此次危机的回应
    第三节 概念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一、对概念的回顾
        二、概念的特性
    第四节 科学作为符号
        一、科学符号的成就
        二、科学符号的两个发展维度
        三、纯粹形式符号
第五章 卡西尔符号思想的价值维度——自由概念
    第一节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自帆与存在的悖论
    第三节 自由与自然的对峙
    第四节 自由的主体是完整的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符号问题及其在符号哲学中的地位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水民分布与识别
    第一节 睢、水家、水族
        一、人类学分析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族源传说考证
        一、百越后裔说
        二、殷人后裔说
        三、龙番后裔说
        四、东谢蛮后裔说
        五、土着民族说
        六、源于古治水部族说
        七、江南迁来说
        八、两广迁来说
        九、牙娲造人的族源神话
        十、洪荒遗民再造人烟的族源神话
    第三节 鱼图腾崇拜及鱼的传人信仰
        一、水族祖先影子说
        二、水族后裔变体说
第二章 马尾绣本元文化特征
    第一节 马尾绣诠释水族民俗
        一、母性内涵与马尾绣背带
        二、“民族记忆”下的图腾崇拜
        三、马尾绣的象征和禁忌
    第二节 马尾绣纹饰的文化内涵
        一、马尾绣纹饰的符号所指
        二、纹饰构成的指向来源
    第三节 马尾绣与民间信仰
        一、源与自然信仰的纹饰产生
        二、寄情于民间传说的马尾绣
第三章 水族马尾绣艺术与工艺特征
    第一节 水族马尾绣的分布、种类
        一、水族马尾绣的分布
        二、水族马尾绣的种类
    第二节 水族马尾绣的制作技艺
        一、马尾绣制作
        二、铜片的打造
        三、水族马尾绣的搭配绣法
    第三节 水族马尾绣的审美意味
        一、色彩衬托水族马尾绣情感内涵
        二、水族马尾绣的视觉符号象征
    第四节 水族马尾绣的功能变迁
        一、水族马尾绣传统艺术装饰功能及象征意义
        二、马尾绣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
第四章 场域聚集下的马尾绣
    第一节 原生族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
        二、礼俗文化与礼物经济
        三、社会角色与家庭地位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非遗传承人手中的马尾绣
        二、教育平台助力下的马尾绣
    第三节 产业化场域下的马尾绣
        一、马尾绣产业化构建模式
        二、马尾绣产业化SWOT分析
        三、显性产业化,马尾绣文化产业
        四、隐形产业化,马尾绣旅游产业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下马尾绣的发展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模式
        一、“互联网+”少数民族村落旅游——马尾绣的深度体验
        二、“互联网+”马尾绣拓宽旅游营销模式探索
        三、借助互联网咨询进行概念推广与文化传播
        四、购物平台推广与线下品牌传播
        五、与知名IP合作,进行概念文化传播
    第二节 “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优劣势
        一、马尾绣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三、“互联网+”马尾绣发展的瓶颈与劣势
    第三节 “互联网+”马尾绣的文化圈层对策
        一、马尾绣的文化圈层类型
        二、明确互联网文化圈层,对症文化受众
        三、对应互联网文化圈层,构建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项目
致谢

(5)卡西尔艺术符号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理论渊源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康德及其学派的影响
    第二节 艺术符号的哲学建构
第二章 艺术符号的本质认识
    第一节 艺术构型说
    第二节 艺术符号形式的特点
第三章 艺术符号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艺术符号的表现意义
    第二节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 艺术符号的生命意蕴
    第一节 辩证的“劳作性”过程
    第二节 辩证的“对话性”存在
第五章 艺术符号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自律之自由
    第二节 诗性之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鲍德里亚“拟真”思想的批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外学者关于鲍德里亚、拟真思想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关于鲍德里亚、拟真思想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不足
2.鲍德里亚拟真思想的溯源
    2.1 鲍德里亚的生平与时代特点
        2.1.1 鲍德里亚的生平
        2.1.2 资本主义第三阶段的生产特点
    2.2 鲍德里亚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2.3 拟真问题的普遍表现
        2.3.1 符码体系的生产
        2.3.2 拟真镜像的围困
        2.3.3 大众媒介的操控
3.真实性与拟真问题的不同理论基础
    3.1 传统哲学中真实性问题及其困境
        3.1.1 真实性问题
        3.1.2 真实性困境
    3.2 拟真思想的理论基础
        3.2.1 仿造图示的产生
        3.2.2 工业时代的生产
        3.2.3 符码支配的拟真
        3.2.4 具体理论基础
    3.3 拟真思想对传统哲学的阐释及其方法
        3.3.1 消失的真实
        3.3.2 控制主体认识
        3.3.3 构造超真实
4.拟真思想的社会作用
    4.1 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重新认识时代
        4.1.1 70 年代消费社会的冲击
        4.1.2 80 年代大众媒介的传播
        4.1.3 90 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4.2 社会心理的调节
        4.2.1 关注人类自身需求
        4.2.2 回归生命的意义
        4.2.3 关注社会风气
    4.3 生产活动的转换
        4.3.1 注重生产导向的转变
        4.3.2 注重社会关系的转变
        4.3.3 注重意指模式的转变
5.拟真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辩
    5.1 如何看待鲍德里亚的“重构马克思主义”
        5.1.1 从物化到拟像化
        5.1.2 从生产方式到意指模式
        5.1.3 从生产过程到消费活动
    5.2 鲍德里亚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之维
        5.2.1 反思劳动概念
        5.2.2 解构价值结构
        5.2.3 批判历史的“终结”
    5.3 走向象征交换的乌托邦
        5.3.1 技术决定论
        5.3.2 虚无主义
        5.3.3 致命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7)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审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当前现状
        (二)探索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
        (三)挖掘土家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优势
    二、研究目的
        (一)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哪些不同“教育场”中发生
        (二)分析各“教育场”如何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
        (三)推动“教育场”之间寻求合作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四、概念厘清
        (一)文化
        (二)民俗文化
        (三)传承教育
    五、文献综述
        (一)梳理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已有论着
        (二)分析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三)研究小结
    六、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文献分析法
    七、研究创新
        (一)研究范式
        (二)研究视角
    八、研究难点
第一章 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
    一、湘西州土家族地区文化现状考察
        (一)区域分布总览
        (二)族源、族称考据
        (三)族群分布调查
    二、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构成解析
        (一)土家民俗中的物质生产描述
        (二)土家民俗中的节庆仪式内涵
        (三)土家民俗中的人生礼仪价值
        (四)土家民俗中的社会关系建立
    小结
第二章 “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信念·场域·秩序: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功能
        (一)“信念”建构下的家庭文化空间
        (二)“场域”空间下的家庭权力分配
        (三)“秩序”规训下的家庭契约形态
    二、模仿·想象·认知: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方式
        (一)“身体影像”中的模仿学习教育
        (二)“游戏经验”中的行为感知教育
        (三)“集体认知”中的自我养成教育
    三、现实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一)“差异性”思维:家庭文化价值认同式微
        (二)“市场化”经济:家庭生产模式迅速消失
        (三)“打工潮”现状:家庭代际传承脱节严重
    小结
第三章 “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学生的需求: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现状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程度
        (二)文化接触的信息途径
        (三)学校教学的课程侧重
        (四)学生群体的兴趣方向
    二、学校的探求: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思路
        (一)阶段式教学:不同学校的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规划
        (二)系统化教学:土家民俗文化的教学设计与培养方向
    三、改革与创新: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突破
        (一)尝试课堂教改,鼓励教学创新
        (二)开发校本教材,鼓励设计创新
        (三)建设校园数据库,鼓励技术创新
    四、短板与不足: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
        (一)经费不够,课程教改难以推进
        (二)学时不够,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定位不够,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四)奖励不够,个人评价缺乏标准
    小结
第四章 “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职业化生存:探讨民俗文化职业教育价值功能
        (一)拉动民俗文化产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二)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彰显职业教育功能
    二、精准化推进:实践民俗文化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一)扩大传统工艺职教规模,增强企业人才综合实力
        (二)发挥职业部门社教功能,加大职业群体培训力度
        (三)扶持文化竞技专业项目,培养民族体育项目人才
    三、困难与瓶颈:反思民俗文化职业教育面临问题
        (一)培训效果不明显:专业培训推动难度大
        (二)招生人数不增加:职业院校办学难度大
        (三)产品销售不乐观:企业商品外销难度大
    小结
第五章 “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技术的偏向:媒介属性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二)文化传输的偏向:价值输出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三)感官效果的偏向:情绪体验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二、新媒体1.0:社交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更新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微博、微信平台运营情况
        (二)裂变式推广:社交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三)有序化改进:社交媒体传承教育的分析思考和建议
    三、新媒体2.0:自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升级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运营情况
        (二)以“抖音APP”为例:短视频自媒体技术优势分析
    四、新媒体3.0:VR技术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思考
        (一)创新设想:VR虚拟现实技术属性
        (二)创新开发:VR虚拟现实技术设计
        (三)创新优势:VR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价值目标
        (一)在人的发展中追求文化烙印的葆有
        (二)在和谐社会中突显文化标识的自信
        (三)在未来发展中探照文化教育的方向
    二、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结构体系
        (一)“家、校、职、媒”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二)各个“场”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协调机制
    三、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策略
        (一)“家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二)“学校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三)“职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四)“媒介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一)外文译着
        (二)中文论着
        (三)工具书类
    二、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三、政策文件,研究报告
附录
    附录一:实地走访考察报告
    附录二:各地区、各部门实地考察访谈问题汇总
    附录三:湘西地区中小学生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汇总
    附录四: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课教案
    附录五:《我的家乡红石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申报
    附录六:湘西州土家地区实地考察走访实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8)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及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坚守与突破相融合
        (二) 国外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相结合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价值及意义
第一章 虚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虚拟概念的发展性
        一、哲学史上的“虚拟”
        二、虚拟社会的“虚拟”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虚拟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 虚拟社会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虚拟社会中的人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中的虚拟社会关系
    第三节 虚拟社会中的虚拟社会实践
    第四节 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
    第五节 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虚拟社会的主体
    第一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多元性与多元性主体
        一、虚拟社会的多元性主体
        二、虚拟社会的个人主体特点
        三、虚拟主体:主体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主体发展困境
        一、主体发展的哲学困境: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
        二、主体发展的时空困境:从现实社会分层到虚拟社会分层
        三、主体发展的生存困境:现实生存还是虚拟生存
        四、主体发展的精神困境:从主客体对立到主客体统一
    第三节 虚拟社会:主体发展的新机遇
        一、困境中主体发展的新因素
        二、困境中主体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章 虚拟社会的虚拟生存
    第一节 虚拟生存的特点
        一、什么是虚拟生存
        二、虚拟生存的技术化
        三、虚拟生存的人化
        四、虚拟生存的伦理秩序
    第二节 虚拟生存的困境
        一、虚拟生存的内在矛盾
        二、虚拟生存与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
        三、虚拟生存的技术性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虚拟生存的不确定性及潜在危机
    第三节 虚拟生存的价值
        一、虚拟生存:生存的哲理新意
        二、虚拟生存:生存的诗意栖息
        三、虚拟生存:生存的空间正义
        四、虚拟生存:生存的经济理性
    第四节 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的关系
        一、现实生存决定虚拟生存
        二、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拓展
        三、虚拟生存不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
第五章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
    第一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表征
        一、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特点
        二、虚拟社会的主体与精神自我的冲突
        三、虚拟社会的主体与虚拟劳动的对立
        四、虚拟社会的主体与内在自我的矛盾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类型
        一、虚拟社会的主体自身异化
        二、主体的客体化
        三、客体的主体化
        四、主体异化的异化
    第三节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原因
        一、虚拟社会的技术对主体的异化
        二、虚拟社会政治环境对主体的异化
        三、虚拟社会的文化对主体的异化
        四、虚拟社会的经济对主体的异化
        五、虚拟社会的法律规则对主体的异化
        六、虚拟空间异化带来的主体异化
        七、虚拟主体异化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 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的扬弃
    第一节 马克思对异化的扬弃
    第二节 虚拟社会的规则——主体异化中对规则的尊重
        一、交互与共享
        二、离散与认同
        三、适应与超越
    第三节 虚拟社会的治理——主体异化扬弃路径选择
        一、虚拟社会的政治环境治理
        二、虚拟社会的文化环境治理
        三、虚拟社会的经济环境治理
        四、虚拟社会的法理环境治理
第七章 “后”虚拟时代
    第一节 “后”虚拟社会的哲学阐释
        一、“后”虚拟社会与“第四世界”
        二、“后”虚拟社会对虚拟的超越
    第二节 “后”虚拟社会人的心智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本质
        二、人工智能与人的心智发展
    第三节 “后”虚拟社会与人的进一步解放
        一、“后”虚拟社会中人的劳动
        二、“后”虚拟社会中共产主义的萌芽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越悖谬:解读新新闻主义的双重境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重境遇—新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一)探寻深度的新闻故事
    (二)饱受争议的新闻革新
    (三)广泛存续的新闻体裁
二、超越悖谬—新新闻的误读与开解
    (一)被宰制的时间性规范
    (二)被误读的文学化技巧
    (三)被阉割的客观性原则
    (四)被虚化的新闻真实性
三、范式转换—新媒介的挑战与规训
    (一)新媒介的近身性与时间优势
    (二)传播需求的内在化与网络化
    (三)多元叙事结构与媒介可供性
    (四)后真相时代的社群真知生产
四、结语

(10)谢晋艺术馆展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动机
        1.1.3 相关概念说明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概念
        1.4.1 卡希尔形式美学概述
        1.4.2 卡希尔形式美学的哲学基础
        1.4.3 卡希尔形式美学的内涵
    1.5 研究框架概述
第二章 卡希尔形式美学视角下的谢晋电影艺术
    2.1 谢晋电影艺术特征的传统研究
        2.1.1 八十年代的谢晋模式
        2.1.2 新时代的谢晋模式反思
        2.1.3 对谢晋模式的思考
    2.2 卡希尔形式美学视域下的谢晋电影艺术
        2.2.1 主旋律情节符号
        2.2.2 女性形象符号
        2.2.3 冲突符号
    2.3 谢晋电影艺术的符号化重构
        3.3.1 形态生成
        3.3.2 材料情感
        3.3.3 空间暗示
    3.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名人艺术馆展示空间设计的范式与案例研究
    3.1 艺术馆展示空间要素
        3.1.1 功能分区
        3.1.2 动线规划
        3.1.3 情节设置
        3.1.4 光环境
    3.2 艺术馆展示空间发展趋势
        3.2.1 展示空间装置化
        3.2.2 体验形式的虚拟化
    3.3 相关名人艺术馆空间设计研究举例
        3.3.1 韩美林艺术馆
        3.3.2 木心美术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谢晋艺术馆展示空间设计对策与设计实践
    4.1 艺术馆空间设计原则
        4.1.1 场馆的可达性
        4.1.2 空间设计的多功能性
        4.1.3 展览空间的先进性
    4.2 艺术馆设计手法研究
        4.2.1 艺术作品与展览空间相互融合
        4.2.2 解构空间形式
        4.2.3 互动感受展览空间的艺术形式
        4.2.4 情感化的空间艺术
    4.3 设计实践
        4.3.1 项目概况
        4.3.2 空间设计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谢晋电影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数字经济与符号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J]. 庞小平,阮晴,马晨燕,翁敏,黄丽娜,任福,徐轶姝. 测绘地理信息, 2022(01)
  • [2]2020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J]. 马姣姣,陈英娴,章富淼,饶广祥. 符号与传媒, 2021(01)
  • [3]恩斯特·卡西尔符号思想研究[D]. 郝婷婷. 山东大学, 2020(04)
  • [4]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 ——贵州水族马尾绣研究[D]. 廖璇.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5]卡西尔艺术符号观研究[D]. 郭婷婷. 河南大学, 2020(02)
  • [6]鲍德里亚“拟真”思想的批判性研究[D]. 覃佳慧. 浙江大学, 2020(08)
  • [7]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D]. 黄栗. 西南大学, 2020(01)
  • [8]虚拟社会的主体异化研究[D]. 尹秀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超越悖谬:解读新新闻主义的双重境遇[J]. 张萍. 新闻界, 2020(03)
  • [10]谢晋艺术馆展示设计研究[D]. 付中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数字经济与符号哲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