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生成、成藏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

油气生成、成藏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

一、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艳[1](2011)在《煤层气生成过程中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黔西-滇东地区上二叠统煤样,采用油气地球化学、煤岩学、矿物学、催化化学等的理论与方法,以原煤及原煤+黄铁矿和(或)过渡金属元素Mo的催化生气热模拟实验为主要手段,探讨了煤中矿物/金属元素催化生气的行为、过程和地球化学机理,取得如下创新性认识:第一,鉴识了黔西-滇东晚二叠世煤中具有潜在催化生气作用的矿物和金属元素的产出特征。煤中含有理论上具有催化作用的矿物和过渡金属元素,矿物以黄铁矿和高岭石最为常见,Ti、V、Cr、Mn、Co、Ni、Y、Z r等的算术平均含量高于中国煤平均值。其中,多数煤样中单一或多种过渡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3倍以上,Mn、Ni、Co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第二,发现煤中矿物/过渡金属元素使原煤有机质具有更大的生烃潜力。黄铁矿对甲烷具有显着的正催化作用;同时加入黄铁矿和Mo时,煤层气含有更多数量的重烃气,并有利于烯烃的产出;Mo对C7~14具有显着的催化作用,但同时有黄铁矿的参与则会使C7~C14产率降低;黄铁矿/Mo的加入,影响到芳烃的产率高峰;较高的过渡金属单质含量对煤中本身含有的硫元素转化为H2S气体有抑制作用。在中~高温度范围内,催化剂对有机质生烃具有催化作用,升温条件能明显影响黄铁矿对芳烃、饱和烃和沥青质的催化作用,反映古地温场条件是催化生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随着模拟温度的增加,4个样品系列均表现出Pr/nC17、Ph/nC18和Pr/Ph比值降低的共同特征。第三,就催化生烃过程中碳同位素的演化规律取得某些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催化气δ13C1变化范围与华南煤层气δ13C1分布范围一致,黄铁矿与Mo的加入明显使δ13C1偏重。模拟温度增加,甲烷同位素经历了先变轻再变重的过程。同一温阶产生的甲烷及其同系物,具有δ13C1<δ13C2<δ13C3的特征。第四,分析了煤中矿物/金属元素催化生烃的动力学过程,建立了催化成因煤层气判识模式。该模式由矿物/元素地球化学和油气地球化学指标构成。计算了催化生气过程中甲烷及总气态烃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发现原煤+矿物/金属元素可降低生气所需要的反应活化能,从而对甲烷生成起到催化作用。结合研究区上二叠统煤层埋藏-受热史,估算了不同地质时期煤的原始催化产气率。在此基础上,综合煤中矿物种类、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和煤的热演化程度,初步预测了区内煤层气富集区带分布。

张庆峰[2](2007)在《云南保山盆地生物气资源量评价》文中认为保山气田是典型的上第三系浅层疏松砂岩生物成因气有水小气田。至2005年5月底,保山盆地共完成二维地震438.0km,完成各类井14口,总进尺11008.0m;获工业气井9口,钻井成功率67%,其中8口井位于永铸街背斜,仅有1口位于小官庙墙角构造。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盆地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大大制约保山气田勘探与开发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保山盆地生物气资源量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保山盆地羊邑组及南林组有机质是以陆源有机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环境,有机质碳含量较高。羊2段—羊5段、南1段有机碳平均值均大于1%,总的为中—好的气源岩,其中羊4段有机碳平均为1.59%,为羊邑组最重要的气源岩。南林组1段有机碳含量也较高,平均为1.82%,在未成熟阶段也可以作为生物气的气源岩;有机质为以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经细菌改造后的有机质类型为腐泥—腐殖混合型(Ⅱ1~Ⅱ2)为主,腐殖型(Ⅲ)为辅;饱和烃色谱流出曲线表现双峰特征明显,主峰碳为nC27、nC29,以nC29为主,∑nC21-/∑nC22+的比值小,高等植物有机质输入比例占绝对优势,姥植比0.518~1.881,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羊邑组有机质成熟度(Ro)为0.31%~0.45%,热解Tmax一般小于434℃,主要为410℃~420℃,可溶有机质饱和烃具有较强的奇偶优势,有机质处在未成熟状态,为甲烷细菌的活跃期,目前还有大量的生物气生成。综合分析天然气各种地球化学数据认为,保山盆地羊邑组的天然气是以甲烷为主的干气,含少量的无机气体,甲烷同位素为-59.03‰~-63.35‰,为典型的生物气,该区的天然气为杂质含量低的、燃烧热高优质的天然气。保山盆地甲烷氢同位素δD为-254‰~-260‰,氢同位素值比较轻,应该为陆相沉积盆地有机质生物成因的天然气。根据本次研究采用的排聚系数法和勘探层法的估算结果,保山盆地上第三系生物气资源量大致在17~19亿方之间。目前,资源探明率虽然在50%左右,但是由于圈闭面积较小,潜在资源量可能主要分布在非构造圈闭中,因此,进一步勘探发现资源的难度较大。

汤玉平,刘运黎,赵跃伟,陈银节[3](2005)在《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钻井垂向剖面中烃类的变化特征,研究其烃类垂向微运移迹象,用以追溯地表异常来源,进而研究近地表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四川盆地油气井中自深至浅,环烷烃百分组成逐渐降低,正构和异构烷烃不断增加;280 nm和210 nm紫外导数值逐渐降低;运移指向明显,表征了烃类垂向微运移客观存在的事实。川西地区近地表样品与下伏储层C1—C5色谱图及三维荧光图谱基本相似,说明二者同源,揭示了近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近地表化探异常及其靶区预测是可靠的。

王国建,邓平,石美癸[4](2005)在《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综合化探异常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用酸解烃、顶空气、吸附丝及甲烷碳同位素方法对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进行了综合油气化探测量,建立了该区这几种方法指标的化探异常模式,在总结已知油气区异常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化探方法及指标组合并运用于未知区域,圈定了油气远景靶区。探讨了地表化探异常与石油地质特征的关系,为化探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贾国相[5](2000)在《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在盆地内的变化特点 ,重点探讨不同沉积盆地内背景值平均含量的高低 ,用以评价盆地内油气生成量 ,从而预测盆地内油气分布的规模和聚集的有利区带

何小平[6](1998)在《中文期刊题录》文中提出

贾国相[7](1998)在《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在盆地内的变化特点,重点探讨不同沉积盆地内背景值平均含量的高低,用以评价盆地内油气生成量,从而预测盆地内油气分布的规模和聚集的有利区带。

武蔚文,傅恒[8](1991)在《从有机质的演变程度展望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油气前景》文中研究指明该盆地保罗纪沉降、沉积中心在北部凹陷、托克逊-鄯善南凹陷和五堡凹陷。其中北部凹陷是主要的生油凹陷,其下侏罗统源岩于晚侏罗世开始生油,老第三纪进入生油高峰;其余两凹陷演化程度较低。火焰山背斜带和柯柯垭背斜带的油气前景最好,雁木西背斜带次之。

二、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气生成过程中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研究基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方案
2 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2.1 含煤地层和煤层
    2.2 构造及其演化历史
    2.3 煤的岩石学特征
    2.4 煤的地球化学分析
    2.5 小结
3 煤中矿物与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煤中矿物
    3.2 煤中微量元素及其组合
    3.3 煤中过渡金属元素及催化矿物
    3.4 催化矿物/金属元素分布与煤级的关系
    3.5 小结
4 矿物/金属元素催化生气模拟实验
    4.1 材料和方法
    4.2 模拟气态产物的产率与组成
    4.3 模拟液态烃的产率与组成
    4.4 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
    4.5 小结
5 矿物/金属元素催化生气动力学分析
    5.1 模拟气生成与有机成熟度关系
    5.2 催化作用下的烷气碳同位素分馏特点
    5.3 气态烃生成的催化动力学分析
    5.4 催化生气地质历史模拟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性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云南保山盆地生物气资源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研究思路
    1.5 论文主要成果
    1.6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3 沉积相划分
    2.4 勘探开发简况
第3章 保山盆地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
    3.1 羊邑组与南林组岩性发育特征
    3.2 有机质丰度特征
        3.2.1 有机碳特征
        3.2.2 有机质热解参数
        3.2.3 源岩可溶有机质及族组分特征
    3.3 有机质类型
        3.3.1 有机显微组分分析
        3.3.2 有机质热解参数判断有机质类型
        3.3.3 干酪根同位素划分有机质类型
    3.4 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3.5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同位素特征
    3.6 烃源岩有机质饱和烃色谱特征
    3.7 烃源岩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7.1 三环、四环萜烷(m/z191)分布特征
        3.7.2 五环三萜烷(m/z191)分布特征
        3.7.3 甾烷m/z217 分布特征
第4章 保山盆地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4.1 生物成因气的基本理论
    4.2 天然气的组分特征
    4.3 天然气的组分碳、氢同位素特征
    4.4 天然气的成因分析
第5章 生物气资源量模拟计算
    5.1 油气资源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5.1.1 国外研究现状
        5.1.2 国内研究现状
    5.2 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5.2.1 油气源
        5.2.2 储集层
        5.2.3 盖层
        5.2.4 生储盖组合
        5.2.5 天然气运移
        5.2.6 圈闭条件
        5.2.7 成藏条件分析
    5.3 生烃量模拟计算
        5.3.1 方法原理
        5.3.2 主要参数
        5.3.3 计算结果
    5.4 资源量估算
        5.4.1 方法选择
        5.4.2 排聚系数法
        5.4.3 勘探层法
结论和建议
    1 结论和认识
    2 勘探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3)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证据
    1.1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直接证据
    1.2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证据
        1.2.1 C1—C5组分对比
        1.2.2 三维荧光对比
        1.2.3 通过膏盐层的运移
2 钻井剖面烃类垂向变化规律
3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
4 结论

(8)从有机质的演变程度展望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油气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地质概况
    (一)地层、沉积特征
    (二)构造运动和构造单元划分
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
    (一)有利生、储油岩发育的沉积相带和地区
    (二)生油岩
    (三)生储盖组合
    (四)油源对比
        1. 七克台原油和胜金口原油对比
        2. 油/岩对比
三、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和成油期
四、油气运移方向探讨
五、七克台油藏实例
    (一)七克台油藏的形成
    (二)七克台油藏的破坏
六、油气前景展望
结束语

四、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气生成过程中的矿物/金属元素催化作用[D]. 吴艳艳.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8)
  • [2]云南保山盆地生物气资源量评价[D]. 张庆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3]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J]. 汤玉平,刘运黎,赵跃伟,陈银节. 石油实验地质, 2005(05)
  • [4]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综合化探异常及其地质意义[J]. 王国建,邓平,石美癸. 物探与化探, 2005(02)
  • [5]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J]. 贾国相. 矿产与地质, 2000(S1)
  • [6]中文期刊题录[J]. 何小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1998(03)
  • [7]油气生成量、聚集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J]. 贾国相. 石油实验地质, 1998(02)
  • [8]从有机质的演变程度展望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油气前景[J]. 武蔚文,傅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01)

标签:;  ;  

油气生成、成藏规模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