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肝颗粒保肝作用的研究

益肝颗粒保肝作用的研究

一、益肝冲剂的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汤小林[1](2019)在《龙胆总苷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考察龙胆总苷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置SPF动物室内喂养7日,再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龙胆总苷高、中、低剂量组)。所有的实验大鼠均称重记录,除空白组外,剩余各组的实验大鼠都腹腔注射15%CCl4的油溶液(造模的剂量按照0.75ml/kg给予),第1次造模时腹腔注射的剂量应加倍,每周固定时间按规定剂量腹腔注射3次。给药组实验大鼠均于造模后立即灌胃给予规定剂量的药物(其中对照组按照30mg/kg的标准服用秋水仙碱;龙胆总苷高、中、低剂量组按照100、60、20mg/kg标准灌胃龙胆总苷),在此期间,空白组、模型组的实验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至第10周,实验大鼠经麻醉后取血浆,离心后测定血清中Ⅲ型胶原等生物指标参数值;另取肝脏组织适量,匀浆后离心,分取上清液,测定羟脯氨酸等生物指标参数值;摘取少许肝左叶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组肝脏功能主要评价指标如肝脏指数、ALT、AST、T-BIL、ALB、GGT、HA、COL III、TGF-β1、Hyp、MDA、SOD及炎性活动评分均等存在较大的差异(P<0.01或P<0.05),显示出秋水仙碱具有良好的改善肝脏功能的效果,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肝脏指数、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改善肝功能;龙胆总苷各剂量组可明显改善肝功能主要评价指标,表明龙胆总苷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肝脏作用。2与秋水仙碱组比较,龙胆总苷高剂量组肝功能主要评价指标如肝脏指数、ALT、AST、T-BIL、ALB、GGT、HA、COL III、TGF-β1、Hyp、SOD、MDA及炎性活动评分变化明显,有较大的差异(P<0.01或P<0.05),表明龙胆总苷给药剂量大,肝功能主要评价指改善显着,肝脏保护作用比较好;龙胆总苷中剂量组HA、Hyp和龙胆总苷低剂量组肝脏指数、GGT变化明显,有较大的差异(P<0.01或P<0.05),其它肝功能主要评价指标无明显的变化,无较大的差异差异(P>0.05)。3与龙胆总苷高剂量组比较,除龙胆总苷中剂量组肝功能评价指标COL III、Hyp、SOD、MDA及炎性活动评分和龙胆低剂量组炎性活动评分外,其它各肝功能评价指标的变化明显,有较大的差异(P<0.01或P<0.05)。表明龙胆总苷肝脏保护作用与给药剂量有关,给药剂量越大,肝功能评价指标改善程度越明显,肝脏保护效果越好。4模型组实验大鼠的肝脏肿大,体积较空白组明显增大,外观色泽相对较黄,质地柔韧,切面有较显着的油腻感,出现区域比较大的肝脏组织坏死,视野中的肝细胞已遭受损伤,主要表现为排列相当紊乱,周围的间质已经聚集了较多的炎性细胞,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纤维增生;龙胆总苷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肝脏外观,减轻肝组织增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有效减少肝纤维化增生,作用效果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龙胆总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陈小聪[2](2017)在《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CD3+、CD4+、CD8+百分率、CTL、IL-2、IFN-γ、IL-6、IL-10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肝宁方对慢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肝宁方治疗CHB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CH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3例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江苏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100019),0.5mg/次,1次/d,同时口服肝宁方,100ml/次,2次/d,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33例予单纯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疗程结束后6个月,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IFN-γ、IL-2、IL-10、IL-6、CTL、HBV-DNA、HBeAg、ALT、AST的变化。结果:1.疗程结束后,两组在中医证候及症状评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CD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治疗组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TL细胞活性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前后IFN-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L-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FN-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前后IL-6、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6、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疗程结束后,HBeAg阴转率两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阴转率两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ALT、AST值,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宁方可以上调低下的细胞免疫,通过升高CD4+、CD8+百分比、增强CTL细胞的活性以及增加IFN-γ的分泌来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与此同时,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通过降低细胞免疫中Th2分泌的IL-6、IL-10来直接抑制体液免疫间接提高细胞免疫,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细胞免疫的作用,同时肝宁方具有一定的保肝护肝抗炎的作用,得以使机体在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作用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肝细胞组织免受破坏,进而改善中医的临床症状、证候以及预后,最终使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

耿睿韬[3](2016)在《柔肝法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药物性肝炎患者肝功能、MDA、NO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药物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观察柔肝法拟方对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在此基础上检测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以进一步分析柔肝法拟方对药物性肝炎患者血清MDA、NO的影响,以探讨其可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机制。方法:收集、观察、整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病房60例符合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型(药物性肝炎)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停用致肝损伤药物以及一般治疗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柔肝法中药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针2.4g加液静滴,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针2.4g加液静滴,每日一次。疗程均为3周,随访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脏转氨酶水平变化以及其临床症状对比情况,检测其血清MDA、NO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下降,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ALT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降低,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ST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水平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P、GG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P、GGT、TBIL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水平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O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柔肝法拟方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可降低药物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表明柔肝法拟方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确切治疗效果。2.柔肝法拟方可降低药物性肝炎患者血清ALT、AST水平,表明柔肝法拟方可抑制肝脏转氨酶ALT、AST活性,修复受损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3.柔肝法拟方可降低药物性肝炎患者血清MDA、NO水平,表明柔肝法拟方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MDA、NO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肝细胞膜结构,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损伤。

田川,朱瑞新,吴平,王特,曹志伟,康廷国[4](2013)在《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一个重要病理阶段,可因持续性肝损伤导致肝纤维化,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NAS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被认为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损伤等几大因素有关,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NASH发病的中心环节。尽管当前仍没有能够彻底治愈NASH的有效药物,但是已不断出现相关预防与控制的药物。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与复杂疾病之间存在更为匹配的关系,这使得中药在治疗NASH中更有优势。该综述重点论述了中医对NASH病因的解释,以及中药在NASH治疗方面,尤其胰岛素抵抗这一环节的研究进展。

徐超,杨少军[5](2011)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以无过量饮酒史(酒精摄入量<20 g/d)以及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弥散性小叶轻度炎症和(或)肝中央静脉、肝窦周围胶原沉积等为临床病理特点的慢性肝脏疾病[1]。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及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笔者就中医药治疗NAFLD的现状做一回顾,以期探求中医药诊治该病的规律。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更加充分的

解燕茹[6](2010)在《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及药物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甘油三酯在肝内过度贮积而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范畴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NASH相关性肝硬化。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Day等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得到普遍公认。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凋亡的研究,不断有证据表明:在NAFLD中肝细胞凋亡可能是单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二次打击”理论的关键步骤,也是该过程的重要标志,与炎症程度和纤维化进展相关。在细胞凋亡的两个进化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中,Bcl-2家族成员的构成比例是凋亡调控的关键因素,尤其这一家族的两个代表性成员Bcl-2和Bax是Bcl-2基因家族中分别抑制和促进肝细胞凋亡的结构相似、作用相反的一对胞内蛋白质,其比值直接决定肝细胞接受死亡信息后,细胞是走向生存还是死亡的命运。本实验采用高脂胆固醇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中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情况,对Bcl-2、Bax在NAFL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同时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对肝组织Bcl-2 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采集:70只雄性Wistar大鼠正常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给予正常饲料;模型对照组(M组),用药组(D组):给予高脂饲料(85%普通饲料,13%的猪油和2%的胆固醇),实验设4、8、12周三个时相点,相对应的组别分别为N1、N2、N3,M1、M2、M3,D组,每组各10只。于实验第8周末,D组开始给予降脂益肝冲剂1ml/100g,以0.8g/ml的浓度溶解灌胃,每日两次,持续4W。同时M组和N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活饮用水灌胃。分阶段处死各组大鼠,自腹主动脉采血,迅速取出肝脏,按常规制备血清及肝组织切片,并留取少量肝组织于-70℃低温保存。2.检测指标:测体重、体长、肝湿重,并计算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Lee’s指数(体重0.33/体长×1000)等体质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脂含量;光镜下评估肝脂肪变性、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1.N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细胞呈多边形,大小一致;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内可见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的表达,且二者比值保持平衡。2.4周末,M1组大鼠出现轻度脂肪变,无炎性细胞浸润,无纤维化;血清转氨酶水平、血脂含量较N1组升高;肝组织凋亡调控蛋白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增多,二者比值下降(P<0.01)。3.8周末,M2组大鼠肝组织呈单纯性脂肪肝改变,无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S1期;血清转氨酶水平、血脂含量较N2组明显升高;肝组织凋亡调控蛋白Bcl-2表达较N2组显着下降,Bax表达增多,二者比值下降(P<0.01)。4.12周末,M3组大鼠肝细胞呈弥漫性脂肪变,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纤维化S2期;血清转氨酶水平、血脂含量较N3组显着升高;肝组织凋亡调控蛋白Bcl-2表达较N3组显着下降,Bax表达增多,二者比值更低(P<0.01)。D组大鼠肝脂变程度、炎症活动度、纤维化较M3组明显减轻;血清学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改善;(P<0.01或P<0.05);肝组织Bcl-2表达较M3组明显增多,Bax表达减少,二者比值升高,但仍较N3组低(P均<0.01)。结论:1.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以成功复制NAFLD大鼠模型,脂质代谢紊乱、炎症损伤以及肝细胞凋亡与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2.正常大鼠肝脏表达一定量的Bcl-2、Bax蛋白,且二者比值Bcl-2、Bax保持平衡,NAFLD大鼠肝脏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增多,Bcl-2、Bax降低,且随造模时间延长Bcl-2、Bax两者比值显着下降。3.降脂益肝冲剂对NAFLD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上调肝脏Bcl-2蛋白表达,减少Bax蛋白,纠正二者平衡失调有关。

梁利群[7](2010)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及药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指与过量饮酒无关的,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研究发现,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L-FABP)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肥胖、2-型糖尿病等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此,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来观察L-FABP在NAFLD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L-FABP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对肝组织中L-FABP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造模与取材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80只,重量约为160-220g,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正式实验。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N1,N2,N3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M1,M2,M3组)和治疗组(D1,D2组)以高脂饲料喂养。每天8:00~9:00am,4:00~5:00pm为喂食和给药的时间。实验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治疗D1组在给予高脂饮食喂养的同时即给予降脂益肝冲剂16g·Kg-1·d-1(按成年人60kg体质量的剂量(40g/d)计算出大鼠药物剂量),分2次灌胃(ig),共8周;治疗D2组于8周末时给予降脂益肝冲剂,ig(剂量、用法同D1组),共4周。同时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活饮用水,ig。在实验第4周末处死正常组(N1组)、模型组(M1组);在实验第8周末处死正常组(N2组)、模型组(M2组)和治疗组(D1组)大鼠,于12周末处死其余组大鼠。所有大鼠处死前均隔夜禁食并用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各组大鼠于肝左叶相同部位留取O.1g组织置于1.5mL EP管,-70℃冰箱冻存,用于RT-PCR的检测;另取肝右叶相同部位(1cm×1cm×0.5cm)组织,在4%多聚甲醛中固定,常规制片、HE染色。2.检测指标:测量各实验鼠的体重、肝脾湿重及体长,并计算肝脾比值、肝指数及Lee’s指数等体质指标;将采集的全血用低温离心机迅速分离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脂(TC,TG)以及肝组织脂质含量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1000)上测定;采用铜染色法测定血清和肝组织中的FFA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测定步骤按照放免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ln (1/(FINS×FBG)));在光镜下评估脂肪变性的程度;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测定L-FABP 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1.正常组(N1,N2,N3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呈多边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肝窦清晰可见,肝索排列整齐;各项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并可观察到L-FABP mRNA的表达。2.造模4周末(M1组),模型组肝组织呈现轻度脂肪变性;血清转氨酶较正常组有所升高;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FA升高,开始出现脂质代谢紊乱;FBG, FINS开始升高,ISI有所下降,出现轻度胰岛素抵抗;肝组织L-FABP mRNA的表达较其正常组升高。3.造模8周末(M2组),模型组肝组织呈中度脂肪变性及部分气球样变,形成单纯性脂肪肝,肝脂肪变以大泡性为主;血清转氨酶(ALT, AST)、血脂(TC, TG, FFA)较正常组显着升高;肝组织L-FABP mRNA的表达较其同期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4.造模12周末(M3组),模型组肝组织脂肪变加剧并出现肝细胞完全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有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散在的点状坏死;与正常组相比,血清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正常组显着升高;与正常组相比,肝组织L-FABP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5.用药组(D1组),在细胞形态、血脂、转氨酶及肝组织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表达量,与正常组(N1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4周模型组Ml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6.用药组(D2组),肝组织仍可见索条状排列的肝细胞,脂变程度较同期模型组明显减轻,仅有轻微的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坏死灶;与M2组相比,ALT, AST, TC, TG明显降低,FBG, FINS亦显着降低,L-FABP 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结论:1.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成功的复制NAFLD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发生关系密切。2.正常大鼠肝脏可表达L-FABP mRNA, NAFLD模型的大鼠L-FABP mRNA增高,且随造模时间延长表达量明显升高,其增高的程度与NAFLD的程度呈正相关。3.在NAFLD早期,给予降脂益肝冲剂,可有效的预防NAFLD的发病。4.降脂益肝冲剂可使ALT, AST, TC, TG, FFA显着降低,说明该药不仅能够逆转肝脏的脂质沉积,而且具有很好的降酶保肝的作用;可使FBG, FINS显着降低,证实该药物可通过有效的改善胰岛素抵抗来达到对NAFLD良好的治疗效果;而L-FABP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表明降脂益肝冲剂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梁利群,赵和平[8](2009)在《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组(N1,N2)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M1,M2)和治疗组(D1,D2)给予高脂饮食喂养;D1组在给予高脂饮食的基础上于0周时即给予降脂益肝冲剂,D2组于8周时给予降脂益肝冲剂,同时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等量的饮用水,于8周、12周末两个时点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RT-PCR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肝脏L-FAB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升高,ISI降低,伴典型的脂肪性肝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比同期模型组都有所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的L-FABP mRNA表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L-FABP mRNA表达显着降低,说明降脂益肝冲剂能减少脂肪肝大鼠肝组织L-FABP mRNA的表达。结论:降脂益肝冲剂能通过调节L-FABP的表达来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脏的脂质沉积,有效地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张革红,赵和平,杨文慧[9](2009)在《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组织抵抗素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为一组以甘油三酯在肝内过度贮积而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范畴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NASH相关性肝硬化。目前认为其属于代谢综合征(MS)的范畴,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参与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抵抗素可作为

张成琰[10](2009)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表达上调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肝脏组织学病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根据病理学改变分为单纯性脂肪肝(NASFL)、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并且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已成为目前仅次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的重要肝硬化前期病变。NAFLD患者常伴随肥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等代谢综合征(MS)的主要组分,因此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流行病学显示,NAFLD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肥胖病的流行,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逐渐增加,甚至很大一部分病人既没有肥胖也没有糖尿病,表明NAFLD的患病率将显着上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但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求有效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不断攀高且起病渐趋低龄化,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脂肪代谢障碍使肝脏脂肪内环境失衡是肝脂肪变性的基础,而氧化应激被认为是肝脏脂肪变发展为脂肪性肝炎的催化剂。氧应激使机体产生大量的反应性氧化物(ROS),当其产生超过机体的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或细胞中保护体系的功能降低,就会造成大分子损伤和包括凋亡在内的病理变化。体内抗氧化物质的减少或缺乏使活性氧灭活障碍,而又加强了氧化应激。氧化/抗氧化失衡是造成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含硒酶,其活性与硒的含量密切相关。据报道,肝炎、肝硬化患者的TrxR活性均低于正常人。TrxR对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疗效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采用高脂胆固醇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中TrxR活性和基因的表达情况,对TrxR在NAFL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同时观察降脂益肝冲剂和亚硒酸钠对肝组织TrxR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采集:60只雄性Wistar大鼠正常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给予正常饲料;模型对照组(M组),用药组(D组),补硒组(X组):给予高脂饲料(85%普通饲料,13%的猪油和2%的胆固醇),N组和M组每组20只,D组和X组每组10只大鼠。实验设8、13周两个时相点,N组和M组每个时点10只大鼠,相对应的组别为N1、N2,M1、M2;于实验第8周末将N1组和M1组大鼠处死,以观D组和X组每组10只大鼠。实验设8、13周两个时相点,N组和M组每个时点10只大鼠,相对应的组别为N1、N2,M1、M2;于实验第8周末将N1组和M1组大鼠处死,以观察造模情况,同时D组和X组则分别给予降脂益肝冲剂1ml/100g,以0.8g/ml的浓度和亚硒酸钠1ml/100g,4μg/ml的浓度溶解灌胃,每日两次,N2组和M2组大鼠则分别给予等量的生活饮用水灌胃,每日两次,共持续5W。实验第13周末处死剩余各组大鼠,自腹主动脉采血,迅速取出肝脏,按常规制备血清、肝匀浆以及肝组织切片,并留取少量肝组织于-70℃低温保存。2.检测指标:测体重、体长、肝脾湿重,并计算肝指数(肝湿重/体重×100%)、Lee’s指数(体重0.33/体长×1000)及肝脾比值(肝湿重/月卑湿重)等体质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脂及肝组织脂质含量,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铜染色法测定血清和肝组织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放免法测定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1n(1/(FINS×FBG)));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NADPH偶联法测定肝组织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DTNB法测定肝组织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活性;光镜下评估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TrxRmRNA的表达。结果:1.N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分布,细胞呈多边形,大小较一致;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硫氧还蛋白还原酶mRNA表达较强。2.8周末,与对照组N1组相比,模型组M1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伴随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肝组织出现了轻到中度脂肪变,且无炎细胞浸润;血清转氨酶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TNF-α水平升高;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MDA升高,SOD、GSH-PX、TrxR活性降低;肝脏TrxR mRNA的表达较其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3.13周末,模型组M2组大鼠胰岛素抵抗程度较M1组无明显进展;和正常组相比,肝组织出现中到重度脂肪变,肝小叶内炎细胞浸润和散在的点状坏死,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M2组氧化应激程度较M1组进展明显;血脂和肝脏脂质含量、血清TNF-α含量、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HDL-C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TC、TG、MDA升高,SOD、GSH-PX、TrxR活性降低;肝组织TrxR mRNA表达显着降低,且与前期相比差异显着(P<0.01)。用药组和补硒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肝组织脂变程度及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P<0.05,P<0.01);肝组织TrxRmRNA表达显着增高。(P均<0.01)。结论:1.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以成功复制NAFLD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因子如TNF-α紊乱与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2.正常大鼠肝脏可表达硫氧还蛋白还原酶,NAFLD大鼠肝脏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表达下调,且随造模时间延长表达量显着降低;首次证明NAFLD动物模型中TrxR mRNA表达下调。3.降脂益肝冲剂对NAFLD具有良好的防治疗效果(1)能显着降低NAFLD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TC、TG、LDL-C、FFA含量,显着升高HDL-C含量,改善高血脂、高肝脂状态,从而很好地调整脂质代谢,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2)能够上调肝组织TrxR mRNA的表达。(3)能够对NAFLD的发生发展进行干预,其部分作用的发挥可能与上调肝脏硫氧还蛋白还原酶mRNA的表达有关。4亚硒酸钠可以有效地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能与上调肝脏硫氧还蛋白还原酶mRNA的表达,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对抗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损伤,降低肝脏的脂质沉积有关。可以为NAFLD早期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二、益肝冲剂的保肝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肝冲剂的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龙胆总苷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建模
        2.2.2 一般状况的观察
        2.2.3 肝脏指数的测定
        2.2.4 血清中AST、ALT含量的测定
        2.2.5 血清中T-BIL、ALB、GGT含量的测定
        2.2.6 血清中TGF-β_1、HA、COL Ⅲ含量测定。
        2.2.7 肝组织匀浆中的Hyp、MDA和 SOD含量测定
        2.2.8 肝组织外观考察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龙胆总苷对大鼠体重、肝脏指数的影响
    3.2 龙胆总苷对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影响
    3.3 龙胆总苷对大鼠血清T-BIL、ALB、GGT影响
    3.4 龙胆总苷对大鼠血清中HA的影响
    3.5 龙胆总苷对大鼠血清COL Ⅲ、TGF-β1影响
    3.6 龙胆总苷对大鼠肝组织中Hyp、SOD、MDA影响
    3.7 肝脏病理形态学检查
        3.7.1 一般观察
        3.7.2 肝脏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
        3.7.3 肝组织炎性改变程度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检测方法
    2.5 随访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
    3.3 不良反应及病例脱落
4 讨论与分析
    4.1 祖国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认识
        4.1.1 祖国医学有关慢乙肝病名的由来
        4.1.2 祖国医学有关慢乙肝的病因病机
    4.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相关的研究
    4.3 免疫功能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4.3.1 中医免疫观与慢乙肝免疫学机理的关联性
        4.3.2 细胞免疫水平与慢乙肝的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
    4.4 中医药辩证应用对慢乙肝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研究
    4.5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5.1 组方依据及分析
        4.5.2 现代药理研究
        4.5.3 临床疗效评价
        4.5.4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探讨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柔肝法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药物性肝炎患者肝功能、MDA、NO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观察对象
    2 设计方案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给药方案
    5 观察指标
    6 实验室指标测定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3 两组患者临床分型分布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变化比较
    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ST变化比较
    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P、GGT变化比较
    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BIL变化比较
    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DA变化比较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变化比较
    12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学对DILI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DILI的认识
    3 导师治疗DILI学术思想
    4 柔肝法拟方的组成与方义及药理研究
    5 柔肝法拟方治疗DILI的机制探讨
    6 本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英文词语对照
附录2 诊疗流程
附录3 评估肝病CIOMS/RUCAM评分量表
附录4 病例观察表
附录5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6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4)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文
2 NASH与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因
3 ASH与胰岛素抵抗的中药治疗
    3.1 中药复方
    3.2 中药制剂
    3.3 中药活性成分
4 结语和展望

(5)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机认识
2 中医治疗
    2. 1 辨证论治
    2. 2 专病专方治疗
    2. 3 外治疗法
3 实验研究
    3. 1 单味药研究
    3. 2 复方药理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6)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及药物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正文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图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及药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图
综述
作者简历
致谢

(8)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高脂饲料
    1.3 降脂益肝冲剂
    1.4 试剂
2 方法
    2.1 造模与取材
    2.2 血清标本的检测
    2.3 病理学检查
    2.4 RT-PCR检测L-FABP mRNA表达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血清ALT、AST、TC、TG检测结果
    3.2 FBG、FINS、ISI检测结果
    3.3 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3.4 L-FABP在大鼠肝脏的表达
4 讨论

(9)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组织抵抗素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配制:
    1.2 实验方法:
    1.3 标本采集和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5 病理学检查:
    1.6 降脂益肝冲剂疗效判断: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血脂变化:
    2.3 肝组织脂质含量的变化:
    2.4 血清ALT、AST水平变化:
    2.5 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指数变化:
    2.6 血清TNF-α水平变化:
    2.7 血清和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变化:
    2.8 各组大鼠肝脏抵抗素基因表达的变化:
    2.9 模型组肝组织抵抗素mRNA水平与各相关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10)硫氧还蛋白还原酶表达上调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正文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图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益肝冲剂的保肝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龙胆总苷抗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D]. 汤小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2]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 陈小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3]柔肝法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药物性肝炎患者肝功能、MDA、NO的影响[D]. 耿睿韬.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4]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 田川,朱瑞新,吴平,王特,曹志伟,康廷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2)
  • [5]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J]. 徐超,杨少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1(03)
  • [6]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及药物干预研究[D]. 解燕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7]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及药物研究[D]. 梁利群.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8]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J]. 梁利群,赵和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11)
  • [9]降脂益肝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组织抵抗素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 张革红,赵和平,杨文慧.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07)
  • [10]硫氧还蛋白还原酶表达上调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实验研究[D]. 张成琰.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益肝颗粒保肝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