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是通向所有志向的阶梯——论中学纪律教育

纪律是通向所有志向的阶梯——论中学纪律教育

一、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谈中学纪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沈倬丞[1](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于晓明[2](2021)在《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感召下,在核心素养要求培育下,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被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尝试,并逐步认可,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课堂教学的史料选择,融入方式、程度及可供参考的成熟案例却少之又少。论文选取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模块中“圆”单元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及“扇形”四个教学内容,一方面开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大门,另一方面奠定学生学习圆柱、圆锥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几何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关于“圆”单元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计算、轻思想的情况,基于HPM视角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查阅、搜集、筛选数学史料,呈现四节数学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课例,以期解决:1.如何将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圆”单元教学?2.数学史有机融入圆单元教学后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产生怎样影响?四节课例教学实施以后,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量表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统计分析,发现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数学学习欲望,丰富了数学学习过程,掌握了数学学习方法,增强了数学学习信念。最后,对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带来理论、实践方面的启示,为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尽一己之力。

成冬韵[3](2021)在《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探索与实践 ——以浦东新区育华学校初中部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出于学习者个人成长抑或是应试需求,写作教学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对专门学校而言,其中的学习者与普通中学学习者虽然在学习基础、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写作同样承载着其提升个体表达、促进思维的任务。目前关于专门学校学生提升作文能力的研究寥寥无几。结合实践经验,作文仿写不失为专门学校写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作为主要的学习支架,有助于特殊学生整体作文能力的提升,扩大语文学科的德育影响力,对特殊学生成长、专门学校发展亦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研究共分为三章,其中第一章运用调查问卷法,对专门学校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学习、仿写训练的开展等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专门学校师生写作教与学的问题存因,关注作文仿写对专门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明确指向性,将仿写训练渗透于专门学校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之中;第二章结合了专门学校学生学情,明确了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支架价值,遵循降难度、缓坡度、重差异、广评价、多活动等教学原则,引领仿写活动的开展;第三章探究了仿写训练的具体过程,以“哪里仿”、“仿什么”、“怎么仿”推进实践,包括积累仿写的资源、仿点的选择及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仿写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修改后,呈现学习者在词句、段、篇等不同类型的仿写作品,让仿写成为写作学习的“脚手架”,增强学习者成功体验的同时,由模仿到借鉴,再及自我创新,提高写作水平,为最终写作的个性化表达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得出结论:仿写训练的一系列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为其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及语言积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随之产生的效应,具有一定的矫治行为的功能。相较普通学校,学生接受度高、可操作性强,适应性良好。

范丹丹[4](2021)在《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途径。笔者走访调查万州及周边地区的高级中学发现,学生实验开设情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中阶段必做学生实验18个相差甚远。基于此,论文研究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该策略将学生实验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学案、微课为载体辅以交互式课件,实现三阶段全程导学。论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实践和座谈等方法进行,选取人教版(2019)必修一中的三个学生实验进行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观察课堂表现等方式,运用数据分析该教学策略实施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化学以及化学实验的学习状况,结果表明:(1)采用学案、微课和交互式课件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能增强预习效果,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效果;(2)利用学案、微课辅助教学,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化学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原理进行思考,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有示范作用,即使无法开展实验课程,也能帮助学生完整准确掌握实验知识和操作,一定程度弥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未动手实验带来的影响,但仍不能替代学生亲自操作;(3)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教学策略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方向,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完成18个学生实验的学案、微课和交互式课件的制作和收集,能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相对较差的学校的实验教学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5)该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主学习习惯,还能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师资源。因此该教学策略的构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由于笔者研究时间的限制和案例实践样本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论文还存在诸多不足,将在后续的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和学习资料。

张慧莹[5](2020)在《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八年级是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期。由于文言实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词义复杂,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为此,本研究探究如何实施有效的文言实词教学策略。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实词类型进行总结,发现初中阶段学生需掌握的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四种。基于此,统计了八年级学生需掌握的文言实词类型多为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第二部分选取A市S中学为个案学校,通过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调查等方法,调查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现状。通过进入课堂发现,文言实词教学存在着只强调实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教师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难词的教学内容深度把握得不到位,课堂以教师为主导而忽视学生主体性三大问题,也发现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包括: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缺乏对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研究意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动机较弱,参与文言实词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中考对文言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文言文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三部分,针对当前八年级文言实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深度明晰文言实词的教学定位,合理规划文言实词的教学内容,系统优化文言实词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策略。具体为,重塑文言实词的教学观念;完善文言实词的教学目标;理清文言实词的教学重点;把握文言实词的教学深度;重视启发引导,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合作探究,强化学习动机;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学习迁移。

方亚娟[6](2020)在《基于网络平台的中学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教学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受各种因素制约,变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多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严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更多关注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文言文内容大都不易理解,教学方法又单一无趣,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畏难情绪,学习变成了机械记忆,所学文言文知识难成体系,不容易发生深度学习,更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即使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文言文教学现状依旧不尽人意,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以上文言文教学现状,结合网络交互平台与对分课堂理论的优势,本研究探索了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改变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尝试为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此,本研究从敦煌市某中学八年级某班的实际教学环境、条件出发,结合研究者已有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经验,利用行动研究法展开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通过提出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践、经过三轮修订与完善,进行实践应用与效果分析。在为期一学期的研究中对研究班学生进行访谈,对课堂量表、实物、教学平台生成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改变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和能力。

邓文靖[7](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而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欣赏品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统编本的使用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强调,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对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古诗词以及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特点,很多教师选择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古诗词教学,但在运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如何让情境教学法更好地为古诗词教学服务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总结课标、教科书等教学要求,归纳出七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在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情感、发展思维方面进行引导。通过分析古诗词的特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对古诗词教学存在困境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归纳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分析得出情境教学法具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审美能力提高以及提升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通过介绍个案学校,了解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以及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认识,结合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总结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情况。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情境教学设计缺乏理论指导;情境资源来源狭窄;情境教学方法运用偏形式化。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受限、情境理念认识不清、情境运用功利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不足、理解能力发展不成熟。第四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第一,教师通过研读相关书籍或者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古诗词素养以及情境理论水平。第二,教师通过开发相关学科、学生生活、网络方面的情境资源,拓宽情境领域。第三,教师通过构思整体情境环节、丰富情境创设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实现立足情境教学,完善情境运用的目的。

栗小妮[8](2020)在《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上,数学教育的价值观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或者理性价值,一种倾向于强调数学的应用或者实用价值。随着工业和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数学课程对人的全方位发展的价值,认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多元文化价值同等重要。而我们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要求将德育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已有的关于学科德育、数学学科德育的研究梳理发现,虽然国内外对德育的定义不同,但均有研究涉猎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有研究者提出“人性化”的数学教学是落实数学学科德育的基础。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探讨了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实施策略。但是,这些研究多为经验总结或理论思辨,实证研究较少。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从1972年正式成为数学教育大会的一个学术领域开始,到现在已有四十多年,有不少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研究了在中小学实践HPM课例对教师、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已有的核心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很多研究者调查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学生知识学习、情感、数学认识、品质养成等的影响,但大多以短期的个案研究为主,考察长期的案例研究对学生影响的较少。由于目前数学学科的德育内涵框架尚不清晰。所以,本研究基于以上各方面文献的分析,主要研究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这里的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研究问题为:(1)构成数学学科德育的要素有哪些?(2)融入数学史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其中,研究问题2又分为两个子问题,(1)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前后,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2)若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认识有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的什么?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和教师开放性文件调查收集教师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然后,利用常人方法学和扎根理论的研究,进行三级编码,初步构建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分类框架。利用访谈和开放性调查的数据编制问卷,经过两轮专家论证、修改和实施测试后,利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初步验证所构建的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合理性。然后,按照HPM案例研究的流程进行数学史融入数学数学的案例研究,经过整体性多案例的预研究后,确定并完善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体现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流程,制定了正式研究的计划,包括正式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和教学主题,学生课后反馈评价问卷结构,随后进行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嵌入性单案例正式研究。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为:(1)数学学科德育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为理性、人文、人格和责任。理性包括数学可以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实事求是的品质等;人文包括数学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思想、动态可误的数学信念、探索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等;人格包括数学对学生意志力、个性品质等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等;责任包括数学对文化自信、世界观、社会责任、数学情感等的培养。(2)量化研究发现,教学实践后,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价值四个维度的认识均有所增加,且理性和人格维度的增加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人文和责任维度的增加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了案例的质性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价值认识变化的原因。首先,七个主题教学的共同特征是教师都会利用数学史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思考解决问题,所以在多角度思考问题上学生体会比较深刻,由此又可以迁移到做事情的换位思考和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学生对理性、人格维度的显着性变化。其次,总结性后测问卷共得到100条学生认为数学史对其影响的评价,其中理性出现20人次,再次说明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理性维度,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史让他们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最后,两个个案访谈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忘记具体某一节课所讲述的具体内容,但他们认为数学史的融入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影响是拓宽了研究的思路,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两位学生也因数学史的融入而获得了不同的人格成长,进一步验证了量化研究的结果。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是落实“人性化”数学教育的有力抓手,有效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平台,数学学科德育的落实需要教师敏锐利用教学中的“德育点”。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完善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并广泛进行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努力实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常态化,并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多维度考察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德育价值。

王盼[9](2020)在《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社会到来,社会变革得到迅速发展,乡村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进步中。为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工作,政府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师待遇、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等政策实施。衡量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教育群体,好的工作环境当然也不能够被忽略在教师发展的关注范畴之外。乡村中小学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建设者,但相关研究表明目前仍存在乡村中小学教师薪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供不应求、跨学科教学等现象,这些现象是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亦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与离职意向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和离职意向,在了解相关理论、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1804名乡村中小学教师整体工作环境满意度和离职意向进行调查研究,以及访谈了21名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运用SPSS2.0软件对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工作设施、工作时间、岗位培训、薪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强度)、教师离职意向现状进行数据统计与问卷整理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分析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一些通过改善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从而降低教师离职意向的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开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综述和研究设计。笔者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对象,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进行设计。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首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结构化访谈,深入探讨河南省乡村中小学乡村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研究的结果,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本研究从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通过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从而减少离职意向的建议,并得出研究的最终结论,最后反思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邓燕[10](2019)在《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视角,纵向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不同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对历史知识资源的利用及其相互关系,时代主题影响到各时期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实践。爱国与启蒙、救亡图存和争取民族独立是贯穿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在时代主题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观念经过了转型、变革、多元化和趋向整合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认识取决于对“历史”和“教育”两者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现实定位。晚清时期,在改革与革命、爱国与启蒙的时代主题下,“国族主义”成为影响历史教育观念变革的核心因素。史学传统垂训和资治功能在新时期表现出转型特征,清政府、改革派和革命派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国族”和促进“群觉”,政事教育、爱国观念传播、启蒙与进步、国族意识培养等成为历史教育观的内涵。民初,塑造共和国民成为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目标呈现出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取向,历史教育从“历史”和受教育者本身获得其主体性,更为客观化。民主、共和、平等、科学、民治、实用主义、世界主义等成为影响历史教材内容、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思想资源。形塑国民革命记忆是国民革命背景下历史教育观念的主题。革命建国下,随着国家意识的强化,革命的主体及国家性质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社会各政治派别和民众历史意识勃发。对“革命”内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主题的关注反映出各党派和民众最为集中的历史知识诉求。国民党国民政府以革命的历史宣示自身正统地位,塑造历史与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抗战救亡背景下强化民族国家认同和推进抗战动员,是国人对于历史教育使命的认识和实践。民族主义成为支配当时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观念,历史教育观念趋向整合,它或重新具备道德训诫色彩、或鼓励忠勇武德、或提倡伟人教育,其虽多元化但统一于民族国家认同的旗帜下。各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呈现互动图景,探讨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尤有必要。从人类历史经验中挖掘、重塑、融汇创新得来的特定价值或实践经验,与社会政治主题相互生发。新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动员方式得以形塑。某些普适性的价值也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传播。古往今来,时代主题对于再现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深刻影响到历史话语和历史实践。历史教育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受时代政治和社会文化主题的影响,某些观念成为支配某一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核心因素。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历史变迁呈现出特定阶段人们对历史教育功能的不同认识。

二、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谈中学纪律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谈中学纪律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3.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理论基础
        1.HPM理论
        2.历史发生原理
        3.建构主义
一、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概述
    (一)概念界定
        1.HPM
        2.数学史
        3.有机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为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数学史
        2.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数学史
        3.文献述评
二、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课例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1.数学学习态度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四)研究思路
三、课例研究
    (一)聚焦与准备阶段
        1.问题聚焦
        2.课标要求、教材、学情分析
        3.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收集与设计阶段
        1.历史文献中的数学史料
        2.数学史料的选取与运用
        3.教学设计
    (三)实施与分析阶段
        1.圆的认识
        2.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扇形
    (四)反思与总结阶段
        1.数学史融入方式的体现
        2.数学史教育价值的体现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态度调查问卷
    (二)学生访谈反馈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启示
        1.对圆教学的启示
        2.对HPM课例教学的启示
    (三)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3)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探索与实践 ——以浦东新区育华学校初中部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缘由
    三 作文仿写研究溯源
    四 研究意义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专门学校写作教学及仿写训练情况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专门学校写作教学情况及仿写训练的现状调查与结果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问卷
        三 调查结果
    第二节 专门学校学生写作学习与教师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一 学生存在的写作学习问题
        二 教师存在的写作教学问题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中各类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学生问题成因分析
        二 教师问题成因分析
        三 专门学校学生写作学习的目标指向
第二章 专门学校学生仿写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仿写中写作支架的搭建
        一 写作支架的价值
        二 写作支架的类型
    第二节 仿写训练的教学原则
        一 用好教材,降低难度
        二 选准仿点,循序渐进
        三 尊重差异,鼓励创新
        四 重视评价,良性发展
        五 融入活动,丰富课堂
第三章 专门学校学生仿写训练的策略探究与案例实施
    第一节 范文支架——仿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向统编教材学作文
        二 从校本教材找示例
        三 在日常生活读好文
    第二节 概念支架——仿写点的遴选与确定
        一 基于教材文本最突出的表达特点
        二 基于教材文本的课后随文练习
        三 基于学情的教学选择
        四 基于文体实用性的考量
    第三节 策略支架——仿写训练的过程化实践
        一 词句仿写的积累与升格
        二 片段仿写的选择与方向
        三 篇章仿写的加工与布局
        四 其他方面的补充
    第四节 仿写训练在专门学校的反馈
        一 仿写对作文能力的提升
        二 仿写对写作兴趣的激发
        三 仿写对行为矫治的影响
结语
    一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二 研究的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生写作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B 初中生课堂写作教学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C 专门学校课堂仿写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D 专门学校学生作文仿写作品(部分)
致谢

(4)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于学案、微课和三段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一 关于学案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微课的研究现状
        三 三段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前期调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
        一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二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教师访谈
        一 访谈概况
        二 访谈内容
        三 访谈记录及总结
第三章 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教学策略的提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 年修订)解读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 微型学习理论
    第二节 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教学策略的提出
        一 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教学策略的提出依据
        二 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教学策略实施方案及结构图
        三 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各阶段的作用
第四章 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教学案例
    第一节 学案的撰写
    第二节 微课的录制
    第三节 交互式课件的制作
第五章 案例实施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案例实施
        一 实施对象
        二 实施时间
        三 实施内容
    第二节 案例实施效果调查及分析
        一 学生座谈
        二 课堂观察
        三 成绩分析
    第三节 案例实施效果调查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反思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言实词的辨析方法研究
        二、文言实词的教学现状研究
        三、特殊文言实词的教学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文言
        二、实词
        三、文言实词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文言实词的学习内容概述
    第一节 初中文言实词学习的目标和类别
        一、古今异义
        二、一词多义
        三、通假字
        四、词类活用
    第二节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学习内容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各册文言文篇目统计
        二、部编本八年级语文重点文言实词统计
第二章 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个案学校概况
    第二节 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现状
        一、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实施情况
        二、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效果
    第三节 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三章 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节 深度明晰文言实词的教学定位
        一、重塑文言实词的教学观念
        二、完善文言实词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合理规划文言实词的教学内容
        一、理清文言实词的教学重点
        二、把握文言实词的教学深度
    第三节 系统优化文言实词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启发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合作探究,强化学习动机
        三、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学习迁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八年级学生文言实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语文教师文言实词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课堂观察实录
附录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致谢

(6)基于网络平台的中学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1.2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1.3 对分课堂的优势
        1.1.4 网络交互平台的优势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3.2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行动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2 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对分课堂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 范例教学理论
        2.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 概念的界定
        2.2.1 关于文言文的界定
        2.2.2 关于对分课堂的界定
    2.3 国内中学文言文教学综述
        2.3.1 文言文教学发展综述
        2.3.2 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综述
        2.3.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综述
    2.4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4.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4.2 对分课堂模式的应用研究综述
        2.4.3 对分课堂的应用范围与效果
3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构建
    3.1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3.2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4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4.1 研究准备
        4.1.1 研究参与者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条件及环境
    4.2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及效果分析
        4.2.1 第一轮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2.2 第二轮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2.3 第三轮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3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4.3.1 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分析
        4.3.2 学生文言文学习成绩分析
        4.3.3 学生案例分析
    4.4 基于网络交互平台的中学语文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情境教学法”在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课堂观察法
第一章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依据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要求及困境
        一、古诗词教学要求
        二、古诗词教学困境
    第二节 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理论依据及作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二、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第二章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H中学概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二、七年级师生概况
    第二节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教师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
        二、教师关于情境教学法的认知现状
        三、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四、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总结
第三章 情境教学法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H中学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二、情境教学资源来源较为狭窄
        三、情境教学方法运用偏形式化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第四章 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提高情境理论素养,改善情境教学
        一、提升教师古典诗词素养
        二、提高情境教学理论水平
    第二节 开发情境教学资源,拓宽情境领域
        一、整合学生学科资源
        二、挖掘学生生活资源
        三、应用虚拟网络资源
    第三节 立足情境教学实际,完善情境运用
        一、构思整体情境环节,培养解题思维
        二、丰富情境创设手段,关注实际学情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教学情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统编本七年级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8)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元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需要
        1.1.2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
        1.1.3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4 HPM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德育的相关研究
        2.1.1 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可能
        2.1.2 学科德育的提出
        2.1.3 学科德育的研究
        2.1.4 学科德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2 数学与德育关系的研究
        2.2.1 “人性化”的数学教育的提出
        2.2.2 国家课标或大纲中的数学学科德育目标
        2.2.3 国内外数学学科德育的研究
        2.2.3.1 国外
        2.2.3.2 国内
        2.2.4 小结
    2.3 HPM与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1.1 理论探讨
        2.3.1.2 教学实践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2.1 理论探讨
        2.3.2.2 教学实践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设计与流程
    3.3 研究对象
        3.3.1 开放性问卷调查对象
        3.3.2 教师访谈对象
        3.3.3 问卷调查对象
        3.3.4 案例研究参与教师和学生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3.4.0 数据收集
        3.4.1 数据编码
        3.4.2 数据分析
    3.5 研究伦理
第4章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构建
    4.1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要素的提取
        4.1.1 专家型教师访谈数据开放性编码
        4.1.2 调查问卷数据开放性编码
        4.1.3 关联性编码
        4.1.4 主轴编码
    4.2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验证
        4.2.1 量表的内容编制
        4.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2.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2.4 信度
        4.2.5 效度
第5章 HPM案例研究
    5.1 预研究
        5.1.1 案例1——反比例函数
        5.1.2 案例2——实数
        5.1.3 案例3——平行线的判定1
        5.1.4 案例4——角的和差倍
        5.1.5 案例5——三角形中位线
        5.1.6 案例6——完全平方公式
        5.1.7 小结
    5.2 正式研究
        5.2.1 案例1 分析——平行线判定1
        5.2.2 案例2 分析——有理数乘法
        5.2.3 案例3 分析——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2.4 案例4 分析——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2.5 案例5 分析——勾股定理
        5.2.6 案例6 分析——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5.2.7 案例7 分析——向量的分解
第6章 HPM案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量化分析
    6.2 质性分析
    6.3 个案访谈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初步构建了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
        7.1.2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始问卷题项
附录2 试测问卷题项
附录3 正式问卷题项
附录4 学生总结性后测问卷及学生回答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教师工作环境研究综述
        二、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研究综述
        三、教师离职意向研究综述
        四、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研究综述
        五、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保健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亚当斯公平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法
    第四节 研究假设
第三章 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人口背景统计分析
        一、乡村中小学教师性别占比统计
        二、乡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占比统计
        三、乡村中小学教师教龄与编制占比统计
        四、乡村中小学教师不同年龄占比统计
        五、乡村中小学教师婚姻状况占比统计
        六、乡村中小学教师毕业院校属性占比统计
    第二节 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的结果分析
        一、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的总体水平
        二、不同性别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三、不同年龄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四、不同教龄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五、有无编制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六、不同学历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七、不同婚姻状况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八、不同毕业院校属性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差异性比较
    第三节 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的结果分析
        一、乡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的总体情况
        二、不同性别教师离职意向差异性比较
        三、不同年龄教师离职意向差异性比较
        四、不同教龄教师离职意向差异性比较
        五、有无编制教师离职意向差异性比较
        六、不同学历教师离职意向差异性比较
        七、不同婚姻状况教师离职意向差异性比较
        八、不同毕业院校属性教师离职意向差异性比较
    第四节 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现状
        一、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现状
        二、乡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现状
        三、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现状
    第二节 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劳动报酬:教师薪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
        二、就职环境:教师就职环境苦,工作氛围压抑
        三、职业前景:基层教师发展空间小,晋升机会少
        四、社会地位:教师社会地位低,学校管理不当
第五章 回应:改善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的路径探讨
    第一节 政府:加大政策改革,减少顾内之忧
        一、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师就职环境
        二、建立合理薪酬体系,确保工酬一致
        三、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社会认可度
    第二节 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弹性管理
        一、制定岗位培训方案,扩大教师编制
        二、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公正
        三、建立心理干预体系,改善教师心理环境
    第三节 学校:实施必要策略,促进人文关怀
        一、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
        二、开展教师文化活动,改善工作氛围
        三、关心教师个人生活,工作与生活平衡发展
第六章 研究的审视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
    第二节 论文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取向
        一、关于“时代主题”概念
        二、关于“历史教育”概念
        三、关于“历史教育观念”
    第三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意义
第一章 建构国族:20世纪初历史教育观念的转型
    第一节 经史为本与王朝新政: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观念
        一、政事学:史为资治
        二、考治求兴:清政府历史教育中的进化逻辑
    第二节 改革派与西方史政视域下的现代国家政治启蒙
    第三节 革命派与“民族主义”历史意识的塑造
    第四节 国族意识与促进群觉:历史教育重心的变化
第二章 塑造国民:再造共和与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一节 民初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历史教育观念的革新
    第二节 共和基础:“民史”教育与科学、民主等价值渗透
        一、学生本位、社会本位:“民史”教育与科学观念
        二、平民主义与历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三、文化史观:“民主”与“平等”的历史编纂视角
    第三节 共和国民资格: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发现
        一、历史教育与“爱国”观念建构
        二、历史教育与共和国民的养成
        三、历史教育与“世界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 形塑革命记忆:国民革命与历史教育观念的多元竞争
    第一节 重建国家主体性: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与历史教育
    第二节 革命与阐释:历史意识及史观竞争
        一、唯物史观与革命的历史意识塑造
        二、历史阐释的竞争——民生史观与唯物史观
    第三节 中外革命经验与改编:通俗史学与多样政治诉求
        一、革命史的塑造与社会运动史的传播
        二、“弱小民族”叙事与民族独立历史意识的表达
    第四节 革命与正统:三民主义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塑造
第四章 强化民族国家认同: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上)
    第一节 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民族主义与历史教育
        一、民族主义:现实需要与历史教育的强化
        二、对他国历史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借鉴
        三、历史教育与民族性
        四、侧重本国史: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宣扬
    第二节 民族目标认同——民族复兴与历史教育
        一、阐扬国荣:民族复兴目标下的学校历史教育
        二、纪念国耻:历史创伤与民族复兴意识的激发
        三、树国榜样:民族独立运动、复兴史的宣传教育
        四、殊途同归:“民族解放”与中共革命史塑造
    第三节 国族认同——历史教育与边疆的再建构
        一、历史教育视角:成为问题的边疆
        二、专门化课程:“边疆”与“民族”的历史建构
        三、求同抑异:在地化的边疆历史教育观
第五章 推进抗战动员:抗战时期历史教育观念的整合倾向(下)
    第四节 国防动员与历史教育
        一、国防动员:“备战历史教育”
        二、坚持抗战:反帝反投降的历史教育观
    第五节 民众动员与历史意识塑造
        一、民众认知需求维度:民众历史意识引导
        二、民众知识普及维度:社会化历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三、民众政治觉醒维度:群众史观与“人民”为主体的叙事
        四、民众使命意识维度:“人民代表民族”与中共的历史意识塑造
        五、互动中的塑造:历史哲学化与民众历史认知需求
第六章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互动微观考察—以英雄人物教育观演变为例
    第一节 晚清民国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编写概况
    第二节 “人的隐退”:民初历史教育观念的一种趋向
    第三节 抗战动员与英雄、伟人教育观的凸显
    第四节 英雄人物叙事策略与社会、政治诱因
余论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历史教育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教育
    第二节 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历史教育
    第三节 时代主题与历史教育观念变迁
        一、时代主题变迁与历史教育观念的特征
        二、历史教育观念及其变迁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谈中学纪律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数学史有机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为例[D]. 于晓明. 临沂大学, 2021(10)
  • [3]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探索与实践 ——以浦东新区育华学校初中部学生为例[D]. 成冬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基于学案和微课的三段式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D]. 范丹丹.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5]八年级语文文言实词的教学策略研究[D]. 张慧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基于网络平台的中学文言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 方亚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情境教学法”在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邓文靖.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D]. 栗小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9]河南省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意向调查研究[D]. 王盼. 信阳师范学院, 2020
  • [10]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基于历史教育观念的考察(1901-1945)[D]. 邓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纪律是通向所有志向的阶梯——论中学纪律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