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阿尔泰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一、阿尔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凯和[1](2016)在《着名民族历史语言学家金启孮先生(下)》文中提出先生经过悉心调查、整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三家子的满族风俗习惯,从衣饰、房屋、家族组织、婚丧、修谱、祭祀和跳神、萨满等做了详尽的论述,更可贵的是将这些习俗与清前期满洲氏族部落的旧俗与老北京满族的习俗相比对,多指出其历史演变,对调查内容在动态中加以观察比较,更增加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如在"满洲风俗、习惯"一节中指出满族房屋之"屋内特点只有里间的北、西、南三面的围炕(又俗称‘转圈炕’)是今天能看到的唯

张金梅[2](2014)在《陈学霖史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陈学霖史学着作的研究情况,介绍了陈学霖的生平及治学,较系统地分析、梳理、归纳了陈学霖的史学研究内容、成就和特点,进一步明确了其史学研究之地位。在宋金史研究方面,从陈学霖早期的金史研究、参与的“傅海波计划”、宋史研究等方面入手,讨论了其各个时期发表的几部重要着作,重点分析其金代正统论研究成果。在元明史研究方面,选择陈学霖参加的几项国际知名的研究计划做重点分析,包括“明代人物传记计划”“元代名人传记”及《剑桥中国明代史》的编撰等,肯定其在明朝重要文献的整理发掘、对史事的研究和对北京建城传说的研究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史学研究的评价方面,重点梳理了专家学者的观点。作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中学功底兼具西学理念的美籍华人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研究陈学霖的史学着作及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做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陆继锋[3](2013)在《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办学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是不同时期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与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选择结果,是民族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并彰显特色的顶层设计。研究民族院校办学不仅要追溯历史传统,探寻办学规律,更要认清现实,促进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实现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故此,本研究从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迁切入,以“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为逻辑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梳理民族院校历史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进而得出了民族院校及其理念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容:首先,历史传统是民族院校发展的根基,它孕育了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革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升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民族院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抉择,既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其次,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的天然属性。在发展历程中,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源于特殊并促进特殊;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特色,特色理念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资本,是其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院校固要守住特色,却不能把特殊作为发展的资本。民族院校需要在“特”与“不特”做出权衡,不能失其“特”,亦不能舍其“不特”,而需要进一步利用“不特”来支持“特”的发展。第三,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既有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之“利”,也有影响发展之“不利”。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化“不利”为“利”,以促进民族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能为建设高水平民族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于拓宽当代大学办学理念研究领域,丰富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亦有一定的贡献。

曹志红[4](2010)在《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选题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食物链顶端的亚洲(主要是中国境内)特有种一一虎的记录,对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虎种群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复原,恢复其过去的生活史、时空分布变化、数量变化及人虎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展开,探讨土地开发、日常社会生活需要、虎贸易利益驱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人虎冲突、政府打虎活动对虎历史变迁的影响,揭示人虎关系演变的历程。本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新疆、陕南、福建、江西、湖南、东北六个区域的虎资源变迁及人虎关系演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虎产品利用史、虎产品贸易史进行勾勒,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打虎活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也是第1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本研究的主旨和全文结构,勾勒研究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旨在于在古动物到现代动物演变之间,补充学术界较为缺乏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容,通过对典型动物虎的研究,将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动物与人的关系研究推进到历史时期。丰富和完善历史地理、动物地理、环境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区域虎历史变迁专题研究,包括第2-7章。第2章对新疆虎的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新疆虎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研究难度,有关新疆虎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造成了动物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相对空白的研究状态。本章充分利用岩画、地志、文集和探险考察游记等资料,对历史上的新疆虎进行调查确认与研究:新疆地区至少在距今1-1.5万年前即有虎分布,以后持续不断;其地理分布涉及天山南北,沿水源(河湖)分布于山间谷地、河流绿洲及山前冲积扇地带;其具体生境以芦苇、胡桐树木(胡杨林)等植被为主,具有足供捕食的食物。至清光绪前期新疆虎依然多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1899-1916)开始锐减。人类活动叠加的自然环境演化是影响新疆虎变迁的主要因素。生物链偶然因素的参与(肉食性蚂蚁威胁虎的繁殖)也起到了可能的影响作用。第3章以陕南为专题,着重探讨特定时空条件下典型动物资源变迁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明清时期是陕南地区移民、开发的高潮时期,历史记录显示,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和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虎资源出现明显的变迁,人虎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以乾嘉时期为时间断限,虎的栖息领域出现阶段性萎缩,第一阶段涉及南郑、城固、沔县三地,第二阶段则开始大范围萎缩。人虎冲突逐渐加剧,除一般性人虎冲突事件外,激烈的虎患和打虎活动频繁发生,成为人虎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导致有计划、有组织、高奖励、高力度的政府性防虎、驱虎、打虎活动开始展开,最终导致虎数量剧减,分布范围显着萎缩,栖息地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森林资源保存较为完好的高海拔山地后退。第4-6章对华南的三个地区(福建、江西、湖南)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复原了虎的时空分布变迁和数量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虎患现象,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其发生的时空特征、烈度等级、原因和应对措施。得出结论:在进入人类文明阶段后,华南地区老虎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都呈逐渐缩小之势,总的来说人类干扰和捕杀是主要因素。在华南地区,虎的栖息地除了森林山地之外,平原地区也曾有虎分布,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虎生存所需的植被、水和食物三要素,比现在优越。虎患是华南地区的典型和突出现象,虎患烈度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的应对措施也因而出现了官方捕虎、民间打虎、军队猎杀、官民结合猎捕等形式。明清时期是南方地区历史上人虎冲突最剧烈,人类对华南虎影响最显着的一个时期,是华南虎生存出现危机的一个阶段。第7章对东北地区的虎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东北地区虎的分布变迁大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猎虎活动和虎产品利用情况,探讨东北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即该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特点和人类开发进程分散性、断续性的特点,为虎的生存赢得了一线生机。近代东北开禁后,东北虎的生存受到人类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部分是虎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第8-9章的内容。第8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的勾勒,讨论了虎的药用、食用历史,勾勒出了虎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第9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打虎活动的讨论,指出打虎活动从史前到1970年代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是第一个打虎高潮时期,将虎的分布从平原和低山区推向中山和高山区,但并未对种群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真正起到灭绝性影响的是建国后50-70年代的除害兽运动。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第10章内容。本文的突破性结论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填补新疆虎和虎产品利用和贸易史研究空白、丰富和补充动物学对于虎的栖息地选择、生活习性的认识、提出中国打虎活动的概念。最后,本研究阐明了历史环境变迁中人文因素的极端重要性,为特有动物种群变迁研究、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其其格[5](2008)在《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论文索引(1993——2003)》文中指出

李得春,刘娟[6](2006)在《韩国学和中国的韩国学》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韩国学在我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尤其是中韩建交前后,我国沿海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韩国语的热潮,韩国学热潮也随后兴起,各类韩国学研究机构犹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对“韩国学”本体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现从韩国学的概念、韩国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韩国语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以及中国朝鲜语的前景四个方面对“韩国学”尤其是中国的“韩国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普忠良,郭阳[7](2005)在《民族语文工作纪事(2003年11月-2004年12月)》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 11月 周庆生、王洁、苏金智主编的《语 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一书由法律出版社 出版。该书是2002年6月15日至17日由教 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法 律语言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 语言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的“首届语言与法律 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海峰[8](2004)在《久栽桃李育春色 孜孜不倦为人民——贺着名回族学者胡振华教授从教50周年》文中研究表明

普忠良,郭阳[9](2003)在《民族语文工作纪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1年 12月 《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着者为赵阿平、朝克。 2002年 1月3日 美国语言学会第76次年会授予戴庆厦教授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1月12日至13日 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在京召开“语序类型学研讨会”,

子禾[10](2002)在《阿尔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文中研究表明

二、阿尔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着名民族历史语言学家金启孮先生(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清代蒙古史研究的开创者
四、对满族文学的特殊贡献
五、红学研究的新成果
六、承上启下, 学界景仰

(2)陈学霖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书评类
        (二) 其他评价
    三、研究发展趋势
    四、研究框架及写作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第一章 陈学霖治学经历
    第一节 香港求学
        一、大学时代
        二、研究生时代
    第二节 负笈美国
        一、博士生导师牟复礼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节 执教生涯
        一、海外任教
        二、香港任教
    第四节 人格魅力
第二章 陈学霖宋金史研究成就
    第一节 陈学霖宋金史研究的治学轨迹
        一、早年金史研究
        二、参与“傅海波计划”
        三、宋史研究
    第二节 陈学霖宋金史研究的重点
        一、宋金史料的发掘整理
        二、宋金正统论研究
第三章 陈学霖元明史研究成就
    第一节 陈学霖元明史研究的治学轨迹
        一、早年元明人物研究
        二、参与“明代人物传记计划”
        三、元代人物研究
        四、编撰《剑桥中国明代史》
    第二节 陈学霖元明史研究的重点
        一、元明史文献的发掘整理
        二、明朝文字狱研究
        三、北京建城传说研究
第四章 陈学霖史学研究特点
    第一节 陈学霖的治史特点
        一、治史领域广阔
        二、对传统考据学的继承
        三、受新史学的影响
        (一) 研究对象多元化
        (二) 对域外史料的重视
        (三) 结合其他学科研究历史
        四、对西方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对陈学霖治史成就的评价
        一、欧美金史学界的开拓者之一
        二、欧美明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史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附录一 陈学霖着作名录
    一、宋金史着作
    二、元明史着作
    三、其他着作
附录二 陈学霖学术交流活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院校萌芽与理念孕育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
        一、三种主要形式
        二、元代民族高等教育
        三、清代民族高等教育
        四、贡献和启示
    第二节 满蒙文高等学堂
        一、诞生背景
        二、办学特点
        三、贡献和启示
    第三节 蒙藏学校
        一、北洋政府时期办学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办学
        三、解放初期的蒙藏学校
        四、贡献和启示
    第四节 边疆院校
        一、兴办与办学背景
        二、边疆院校的兴办
        三、办学特点与理念
        四、贡献和启示
    小结
第二章 延安首创与理念萌生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背景
        二、诞生与实践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理念
    小结
第三章 重建探索与理念初显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筹建诞生(1950-1951)
        二、初建探索(1951-1966)
        三、曲折动荡(1966-1976)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四章 调整改革与理念成型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恢复调整(1976-1985)
        二、前期改革(1985-1989)
        三、深化改革(1989-1993)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与理念提升
    第一节 办学实践
        一、平稳发展(1993-2000)
        二、规模扩张(2000-2005)
        三、内涵提升(2005-)
    第二节 办学理念
        一、民族教育理念
        二、院校定位
        三、院校理念
    小结
第六章 理念变迁与发展审视
    一、“变”与“不变”:核心理念之熔铸
    二、“特”与“不特”:特色理念之彰显
    三、“利”与“不利”:未来发展之思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解说
    第二节 研究简史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工作方法和资料讨论
    第五节 本文结构及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历史上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的调查确认、历史变迁及其人文影响因素
    第一节 新疆虎研究述评
    第二节 新疆是否有虎?
    第三节 新疆虎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影响新疆虎变迁的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
    第一节 移民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与虎生活领域的逐渐缩小
    第二节 人虎冲突的加剧和打虎活动的展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史前时期虎遗存分布及其折射出的虎生境
    第二节 历史时期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三节 元代以前福建地区开发进程与人虎关系的演变
    第四节 明清时期:虎患的全方位考察与开发高潮的到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江西虎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历史时期江西的人虎冲突——虎患与打虎
    第三节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人虎接触、虎利用与虎文化
    第四节 虎与明清时期江西生态环境变迁探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第一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第二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时代变迁大势
    第三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虎患与打虎
    第四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接触、利用与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虎的历史变迁及人虎关系
    第一节 东北虎的历史分布变迁
    第二节 东北虎之劫—东北的近代移民与开发
    第三节 从山林之君到医药之宝—人类对东北虎的认识和利用
    第四节 东北虎种群延续原因之探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
    第一节 药用
    第二节 食用
    第三节 历史上的虎产品贸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的打虎活动
    第一节 明代以前:打虎与英雄
    第二节 明清时期:以官府捕虎为主
    第三节 民国时期:分散打虎
    第四节 建国以来:除害兽运动与盗猎活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全文结论
    第二节 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境内出土的虎化石及虎骨
附录2 新疆虎大事记
附录3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附录4 关于《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补充通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韩国学和中国的韩国学(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学的概念
2.中国的韩国学
3.韩国语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4.中国朝鲜语的前景

(7)民族语文工作纪事(2003年11月-2004年12月)(论文提纲范文)

2003年
2004年

(8)久栽桃李育春色 孜孜不倦为人民——贺着名回族学者胡振华教授从教5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 民族教育的执着奉献者
二、 柯尔克孜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三、 研究领域广泛的语言学专家
四、 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学者
五、 为民族文化研究倾尽毕生心血和精力的优秀知识分子
六、 热心为各国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的“民间友好使者”

四、阿尔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着名民族历史语言学家金启孮先生(下)[J]. 凯和. 东北史地, 2016(01)
  • [2]陈学霖史学研究[D]. 张金梅. 黑龙江大学, 2014(07)
  • [3]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D]. 陆继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4]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 曹志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7)
  • [5]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论文索引(1993——2003)[J]. 其其格.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8(04)
  • [6]韩国学和中国的韩国学[J]. 李得春,刘娟. 东疆学刊, 2006(03)
  • [7]民族语文工作纪事(2003年11月-2004年12月)[J]. 普忠良,郭阳. 民族语文, 2005(06)
  • [8]久栽桃李育春色 孜孜不倦为人民——贺着名回族学者胡振华教授从教50周年[J]. 海峰. 回族研究, 2004(02)
  • [9]民族语文工作纪事[J]. 普忠良,郭阳. 民族语文, 2003(06)
  • [10]阿尔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J]. 子禾. 满语研究, 2002(02)

标签:;  

阿尔泰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