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患者家属易出现心理危机

绝症患者家属易出现心理危机

一、绝症病人家属易发心理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烽菊[1](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防范研究 ——以湘潭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乡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老人被迫留守在家,农村“空心化”现象由此形成。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加上老人自身的问题等原因,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风险也随之产生,如精神空虚,生活照料不足,健康状况差等。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2013年国务院出台《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农村老人养老服务,2018年民政部出台《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和基本制度全面建立,关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农村留守老人这一庞大弱势群体的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能否处理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意见》提出来尽最大可能防止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安全的风险,发现风险及时予以化解或者救助,本文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防范研究,不仅迎合了民政部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政策要求,也可以完善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防范方面的理论体系。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防范的研究综述。然后介绍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依据。其次介绍了湘潭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根据调查问卷总结出农村留守老人潜在孤独感易发,健康状况突发,安全事件频现和生活照料缺位的风险,并分析出其潜在风险的原因是缺少对留守老人的关怀意识,缺少农村医疗制度保障,缺乏对留守老人安全防范意识和缺乏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意识。再次,文章对湘潭现行的农村留守老人防范体系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生活风险,提出了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保障,实施农村留守老人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和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建设的防范措施。

王励飞[2](2020)在《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现状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一般资料对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明确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存在预期性悲伤的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进一步构建相应的社会支持干预方案及如何在实践中通过社会支持有效缓解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情绪,改善照顾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5月至10月选取杭州市某三级医院肿瘤内科和胃肠甲乳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250例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预期性悲伤量表(AG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IBM 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照顾者和患者资料、预期性悲伤和社会支持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多选题项采用多重响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总分、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一般资料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明确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和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纳入分析的229例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总分为(77.83±10.00)分。各维度得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悲伤13.00(11.00,15.00)分,失去的感觉20.00(19.00,22.00)分,愤怒7.00(6.00,8.00)分,易怒8.00(7.00,9.00)分,内疚11.00(10.00,13.00)分,焦虑10.00(8.00,11.00)分,完成任务的能力8.00(7.00,9.00)分。以条目均分中位数对各维度得分排名,“失去的感觉”最高,为4.00(3.80,4.40)分,“易怒”最低,为2.00(1.75,2.25)分。2.预期性悲伤总分在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性格、是否患有慢性病、恶性肿瘤家族史、直系亲属丧亲经历、与患者的关系、持续照顾时长、参与照顾原因和患者性别、诊断、癌症分期及治疗方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6.26±8.59)分,略高于国内常模(P<0.05)。各维度得分的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主观支持24.00(20.00,28.00)分,客观支持7.00(5.00,9.00)分,对支持的利用度5.00(4.00,7.00)分。以条目均分中位数对各维度得分排名,“主观支持”最高,为6.00(5.00,7.00)分,“对支持的利用度”最低,为1.67(1.33,2.33)分。家庭成员是照顾者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的主要来源。4.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得分在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性别、工作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性格、恶性肿瘤家族史、直系亲属丧亲经历、与患者的关系、持续照顾时长和参与照顾原因等一般资料上存在不同;在患者资料上,照顾者社会支持总分在癌症患者的年龄、癌症分期、治疗方式和付费类型上存在不同,客观支持得分在癌症诊断、癌症分期、治疗方式和付费类型上存在不同;主观支持得分在照顾者性别、性格、宗教信仰、恶性肿瘤家族史、直系亲属丧亲经历、与患者的关系、持续照顾时长和患者年龄、付费类型上存在不同;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性格、是否患有慢性病、恶性肿瘤家族史、直系亲属丧亲经历、与患者的关系、持续照顾时长、参与照顾原因和患者癌症诊断、癌症分期、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643,P<0.01)。预期性悲伤各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6.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责任和义务、恶性肿瘤家族史、外向型性格、照顾者性别、混合型性格、直系亲属丧亲经历、癌症分期和子女对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家族史、责任和义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年龄、手术和父母对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期性悲伤情绪,其中,“失去的感觉”是最主要的情绪表现。2.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主要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社会支持、参与照顾原因、恶性肿瘤家族史、性格、照顾者性别、直系亲属丧亲经历、癌症分期及与患者的关系。3.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主观支持水平最高,对支持的利用度最低。4.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恶性肿瘤家族史、参与照顾原因、付费类型、患者年龄、治疗方式及与患者的关系。5.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提高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水平能显着降低其预期性悲伤程度。

姜晓梅[3](2020)在《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着力探讨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的关系。通常意义上我们习惯把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先锋写作当作80年代特殊时代语境与文学前提应运下的产物。它面对的是80年代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共同理想,承继的是自意识流小说、寻根派、现代派等的艺术探索。它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使它不自觉地打上了西方、外来的烙印。而当先锋作家们慢慢退去形式实验的热情,尤其是后期向传统回归之后,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江南作家身份以及他们精神深处所潜藏的江南文化基因从早期形式实验、学习西方的热忱的压抑中浮现出来。在江南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催化、引导下,通过感觉这一中间桥梁,驱动着苏童、叶兆言、格非由早期不断向着临界感觉逼近的形式实验向着具有中国古典美学韵味的传统的回归。不仅如此,苏童、叶兆言、格非还在江南文化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推动下,自身的南方意识更加自觉,文学写作中的南方元素的运用也愈发自觉且富有创造性。这些江南文化元素混合着中国古典诗学经验的创造性生发,充满江南文化韵味的既不同于以往诗意江南,又不同于现代破败江南的新江南形象在意欲重建江南新的地方志的苏童、叶兆言、格非笔下展露无遗。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透过对感觉的极端重视,不仅使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能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情境下迅速感应、学习西方,而且也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文学情感、写作策略、美学追求等,使他们能够在持续不断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创新求异,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经验技巧的同时又能对江南文化、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审美的能动性创造,由此实现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的双向建构。本文试图把握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双向建构的过程,在文学新传统的再造以及建构的新江南形象中细致展现他们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以此进一步丰富、完善先锋文学研究的新面向。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论文首先介绍了江南的形成及自然、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着重展示江南在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以及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形成演变过程。力图从大江南到小江南,从饭稻羹鱼到商品经济,从好勇尚武到崇文重教等的变化过程中把握一个动态发展的江南。第一章江南文化的孕育形成及其精神特质。这一章主要从江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把握江南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由此孕育而出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即从吴越文化到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从本土诗性文化特色的形成到城市、商业文化的繁荣发展,江南文化如何逐渐形成区别于注重道德伦理的北方中原文化所不同的诗性与审美特质。第二节主要介绍文学审美的自觉与唯美化的追求。着重介绍在诗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动荡的生存环境所孕育出处理主客体关系的诗性智慧如何催生了文学审美自觉使得文学朝着日趋唯美化风格迈进。第三节主要介绍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烛照下的文学。着重介绍江南文化中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形成以及这种精神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图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念、繁荣富庶的商品经济、士人及文化世家的推崇等方面把握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对注重感官享受的内容、精致的形式、唯美化的风格等方面的影响。第二章眷恋与逃离:审美享乐精神对苏童、格非、叶兆言的影响。这一章主要探讨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精神对苏童、格非、叶兆言情感心理、文学主题、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影响,试图从反叛精神与先锋意识、逃离与回归下的不断寻找、守望人性等角度把握江南文化深层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这些作家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取向、文学趣味、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章有韵味的文学探索:古典诗意与荒诞怪异的交融。这一章主要是从文学探索的角度,考察苏童、格非、叶兆言在江南文化深层次的影响下,快速感应西方文化思潮,怀着一种对江南文化颇为复杂的依恋与反叛之情所做出的具有异质性、先锋性的文学探索。着重介绍审美享乐主义精神注重感官享受的特质对苏童、格非、叶兆言等人的形式实验的影响。第一节向着感觉进发的形式实验。这一节主要介绍他们是如何通过打破叙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叙事变革为感觉在文本中的畅通无阻提供保障,同时又通过对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变革使打通的感觉世界能够无限逼近临界感觉。第二节变异的感觉:轻化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这一节主要是介绍扭曲变形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从感觉世界的裂隙中迸发出来,成为他们显示对生存世界的独特体验、宣泄过剩的话语表达欲望时的情感偏爱。第三节传统的诱惑:抒情性与古典性的复归。这一节主要介绍在激越的形式实验与怪异的情感宣泄之后,文学传统,尤其是江南深厚的文学传统在感官享受、生存体验等方面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如何使苏童、格非、叶兆言等人的创作由早期浓烈的西方影响印记,回归到充满江南诗意的抒情性和古典性。第四章文学新传统的再造:苏童、格非、叶兆言重建新江南的努力。这一章主要从苏童、格非、叶兆言的写作策略入手,详细分析他们在建构江南地方志的欲念的感召下,以自身的成长经验为背景,以早期的文学探索为基础,重建文学新传统的努力。苏童以先锋手法集大成的《河岸》展示了重新进入历史与现实的方式;格非则继续沉潜哲学沉思,以他的神秘主义诗学建构着他的精神世界;而叶兆言则在对传统的叛逆中展现着他对未来的希冀。第五章别样的江南:苏童、格非、叶兆言的新江南想象。这一章主要是从苏童、格非、叶兆言建构的新江南想象入手,展现他们在江南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感召下,经过对文学新传统的探求,在传统的诗意唯美之外建构起的充满腐败堕落又暗含无限可能的新江南形象。尽管苏童、叶兆言、格非基于他们自身的文学经验所进行的探求还存在着诸多局限,然而,他们通过自身的写作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这也构成了他们先锋写作的重要意义。

邢璐[4](2020)在《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由于医学研制上的进步,艾滋病已成为长期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通过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使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存活期延长,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但在其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仍要遭受各种并发症、药物副作用、疾病污名化、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境,其家庭成员和主要照顾者也会遇到种种危机。因此,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所面对的不啻是艾滋病本身,而是长期适应的问题,是感染者/患者及其家庭都将面对的如何与之共处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探寻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抗逆历程。本研究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研究一:修订适用于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抗逆力量表。以河北省C市艾滋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和网络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测回收有效量表283份,复测回收有效量表474份,使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形成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家庭抗逆力量表。研究二: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现状调查。使用《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对546名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家庭抗逆力总体水平,把握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三: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质性研究。首先将家庭抗逆力量表得分处于前27%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界定为拥有高家庭抗逆力的被试,进而综合考虑群体特殊性、研究目的、受访意愿以及伦理道德,从高家庭抗逆力的被试中选取9名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以及3名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进行访谈,将所获得的文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逐级编码,从而探寻其家庭是如何在逆境当中与艾滋病共处并实现成长与发展,进而对其抗逆历程做出诠释性结论。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修订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共15个项目,包含“责任感”、“感知力”、“抗污名”3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和评估我国艾滋病群体家庭抗逆力水平的有效工具。第二,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抗逆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并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平均月收入、感染途径、CD4+T淋巴细胞指数、主要照顾者和近一年来居住情况这九个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第三,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患病之后会经历身体折磨、持久低迷、污名感知、起居不便、家庭破裂、渴望社会支持等现实问题。此部分内容可提取为身体体验、心理体验、生活情境、社会关系、心中所念。第四,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会面对生活质量、家庭秩序、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的身心状态等困境,维系其家庭稳定的因素包括家人改变、家风传统等,进而发展为全家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此部分内容可提取为家庭逆境、家庭互动、家庭根基、家庭共担。第五,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在经历逆境过后接受现实、珍惜生命,并能够重构认知、开始崭新生活,继而产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此部分内容可提取为生机不灭、希望犹存、价值向往。第六,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风险因子包括:患病事实、家庭耻辱感、压力累积效应;家庭保护因子包括:家庭信念系统和家庭组织形态;家庭复原因子包括:调适机制和外界干预;家庭成长因子包括:自我实现和家庭统合。

赵冰清[5](2019)在《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建构研究(2008-2017) ——以网易新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媒体的健康新闻报道不仅有利于公众了解疾病问题和健康医学知识,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公民健康行为,而且有利于国家完善健康卫生政策和医疗保障制度。故此,关于糖尿病报道及其议题建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基于框架理论和社会营销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选取网易新闻2008年—2017年10年期间的糖尿病新闻报道作为样本,深入探讨了中国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建构的框架、逻辑、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本文先是对10年期间的糖尿病报道样本进行了概况分析,然后对10年期间的糖尿病报道样本所涉及的糖尿病患者个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对10年期间的糖尿病报道样本所涉及的跟帖进行了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的年报道数量不稳定,报道数量在重要节日成倍增加,出现了“新闻应景”现象;媒体是最主要和最权威的消息源,作为“主角”的患者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缺乏主体性和话语权;报道基调以中性为主,但负面报道的数量要高于正面报道;糖尿病防治和糖尿病基础知识普及是媒体报道的议题重点,尤其是2型糖尿病一直备受媒体关注,“富贵病”依旧是糖尿病标签;“医学框架”是主要的报道框架,“社会框架”被忽视。同时,糖尿病医药广告报道也存在诸多乱象。但总体来讲,十年来中国网络媒体糖尿病报道中糖尿病患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接近真实世界,呈现客观。关于受众与糖尿病议题的互动与反馈状况,研究发现受众的议题设置与媒体对糖尿病议题报道主题的重点大体一致,但受众与糖尿病新闻报道互动的总体意愿偏低,且存在着“猎奇心理”的阅读偏好。受众反馈的内容指向性明确,以短评为主,并且热衷于反向解读,同时也存在语言低俗化、暴力化等问题。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中国网络媒体10年来对糖尿病议题的建构具有阶段性和被动性,其报道框架逐渐由单一强调“医学框架”转向到对“个人框架”的凸显,糖尿病议题的传播方式也从“单向宣传”转向到开始注重“双向互动”。而报道也存在选择性倾向,其内容偏重抽象医学知识的传播,缺乏科学性和可读性,糖尿病患者也常被“客体化”与“污名化”的呈现,加上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理念,间接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危机等问题。因此,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采用诉诸公益策略、分化-整合策略和娱乐-教育策略,借助健康广告的传播力量,将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结合起来,开展寓教于乐的健康宣教活动,这样不仅能优化媒体糖尿病议题的建构,也能增进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有三点:一是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思路,长时段地考察了糖尿病报道及其议题建构,动态地分析了10年来中国网络媒体对糖尿病议题的建构框架、逻辑和困境;二是对糖尿病议题建构中的患者媒介形象与其现实社会中的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糖尿病患者媒介形象与现实形象的差异,并深入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三是将受众对糖尿病议题建构的认知和评价拉入研究内容,对糖尿病议题建构中的受众跟帖与反馈进行了文本分析,进一步丰富了糖尿病议题建构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从受众角度分析糖尿病议题建构存在的问题。

刘娟[6](2019)在《基于公安工作视角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因其手段残忍、被害人随机、后果特别严重等特征,极其引人关注,一旦发生,会迅速传播开来,加上一些有意、无意的造谣、传谣,原本就严重的后果可能被夸大、扭曲,会引起公众极大的恐慌,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防治是一个全社会都需重视的课题,公安机关作为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力量,更应该身先士卒,积极探索防治对策,有针对性的构筑一个扎实的治安防控体系。本文收集了2001年至2018年发生的149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信息,对案件基本特征、行为人特征和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作者的具体实践,研究了防治此类犯罪存在的问题,以公安工作为核心,从最大限度降低发案率、减少伤亡、最快破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希望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社会防治体系建设有所帮助。

沈振亚[7](2018)在《医患关系伦理研究》文中提出医患关系,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微观问题,既需要经济支撑、法律制约、技术保障,还需要医患关系之间的伦理约定和道德规范。和谐医患关系深刻蕴含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微观逻辑。一个坚持以人民健康为本位、以人民美好生活为旨归的“健康中国战略”,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和先进技术,还要把“防病”“治病”技术化流程转化为和谐、融洽、美好的医患关系。课题研究的问题导向及其核心内容。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业缘关系、信托关系,既需要实证性的经验资料,也需要思辨性的理论诠释。课题研究坚持社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双重问题导向,从医生获得感的缺失、患者寻医感的异化,“医暴事件”等多方位分析当代中国医患关系中的医疗职业、医疗环境、医疗体制的伦理失序、道德缺位的社会伦理问题的现象及其根源;以器官移植、辅助生殖、临终关怀等医学新技术对人类伦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实证资料深度解析影响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技术伦理问题及其技术难题;为理论诠释和实践化解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上述问题,笔者从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医师职业的伦理特色、患者角色的弱势身份,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原则构成本课题构建当代中国和谐医患关系体系的核心内容。课题研究的谋篇布局及其建构框架。文章主体由五个章节+绪论、结语组成。第一章以社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双重问题导向,分析当代中国医患关系存在的伦理问题。从普遍受关注的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剖析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从医生获得感的伦理缺失和患者寻医感的伦理异化来看中国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伦理原因;从医患关系最激烈的“医暴事件”,分析医疗体制的伦理缺位。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技术伦理问题,分别从伦理学层面论证分析器官移植、辅助生殖、临终关怀等三项医学新技术带对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在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第二章解读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对医患关系概念进行多角度和实践跨度上的剖析;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医方和患方的差异化和共同追求,以得出医患之间利益一致性的结论。第三章以目前几种经典的医师职业观窥视中国目前医师的职业素养和追求;分别从医师职业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自为性与为他性、多样性与唯一性论述医师职业的伦理张力。从职业技能声望、职业情境权威两方面深刻分析了医师职业的伦理向度。第四章着力解析了患者角色伦理的弱势倾向。从生命、技术、心理、经济、社会等不同层次分析患者角色的弱势感,从解构患者心理依赖来探求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最后从影响患者角色的环境变量,分析医师帮助患者减轻角色弱势的途径。第五章提出和主张建构当代中国和谐医患关系的三大伦理原则:即知情同意原则、患者生命至上原则、信任公正原则。重点探讨中国伦理传统的知情同意与西方“病人参与”的知情同意观念各自特点与表现;通过分析“知情同意”的家庭伦理困境,希望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知情同意原则——即知情同意的真正落实需要医生、病人、家属三方的协同,以建构共享发展的医患伦理共同体的理论境界。文章的创新有三:一是坚持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民生意义;二是坚持社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双重问题导向,客观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真实状况;三是研究方法上坚持实证性的经验资料和思辨性的理论诠释的有机契合;旨在为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当代中国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

谢亚可[8](2017)在《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普适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传感技术、认知计算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以及精准医疗、纳米材料、智能医疗设备和医疗机器人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人类正步入普适医疗新时代。普适医疗是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医疗数据感知化、医疗服务透明化、医疗资源共享化、诊疗用药精准化、就医体验便捷化、医疗成本节约化、医患沟通常态化等特点。普适医疗开创了新的医疗时代,拓展了人类健康观念,提升了医疗体系效率,促进了医患生态修复,也为应对当下医疗困境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引发医疗颠覆变革的同时,新的技术生态和时代环境也在冲击、重构现有医疗伦理体系。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等传统医疗伦理问题将得到极大纾解。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负效应也不期而至,全时全景隐私监视、医疗数字鸿沟加剧、医患关系物化、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医疗技术风险递增、医疗消费主义兴盛、非现场医疗及智能医疗设备引发新的医疗纠纷等新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风险层出不穷,呼唤建立新时代的医疗伦理体系。本文从医疗隐私与安全、医疗责任、医疗公平、医患关系等四个主要伦理议题出发,探讨普适医疗环境下的伦理风险及应对路径。隐私与安全问题是普适医疗应用推广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适医疗环境下,“在线”和“监视”将成为一种必然和生活状态,个人医疗隐私泄露与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医疗隐私的内涵、形式和种类不断拓展,大数据性、价值性不断增强,与其他个人信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为了获取更便捷、透明、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习惯于让渡更多隐私,导致对医疗隐私控制权的进一步削弱,传统隐私保护体系也开始在大数据技术冲击下土崩瓦解,隐私观或将被彻底颠覆。医疗信息隐私化、医疗隐私数据化、医疗数据开放化之势不可挡,隐私泄露风险从物理空间蔓延至数字空间……。重建新的医疗隐私保护框架迫在眉睫,文章从技术、法律、管理、自律和认知等层面提出了新时代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普适医疗倡导医疗生态圈内的人、财、物、设备等互联互通和信息高度共享,将实现各类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医疗成本也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医患权利平等化趋势明显。然而贫富差距、数字素养差异构筑的数字医疗鸿沟,可能导致普适医疗技术、设备和服务不能真正被公平享用;电子医疗ID可能会使患者无法摆脱固化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基于个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偏见与歧视,普适医疗增强技术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机会不平等和代际不平等。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享受公共医疗服务,高端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高成本也将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群体的健康权利鸿沟。文章提出了医疗资源分配应坚持“贵义尚利”、“效率优先、增进公平”、“差别平等”等原则,并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重视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等方面推进医疗公平建设。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云医疗、移动医疗等非现场医疗模式将成为主流医疗形态,大量具有上下文感知功能的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参与到健康管理和医疗救护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医疗纠纷与医疗责任认定问题。非现场医疗的法律主体多,涉及到医生(本地医生、远程医生)、患者、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责任认定难度加大。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事故也将面临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的困境。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势在必行,应加强而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明确智能医疗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健全医疗技术审查和风险规避制度等。现行医疗环境下,医生被赋予了高角色期待、“关系就医”现象普遍、现代医学技术权利化凸显、医患信任脆弱不堪。普适医疗将彻底改变家长式的医疗模式和医患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赋予患者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医疗的权利,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流程和诊疗决策,与医生开展平等对话并主动管理自身健康,医患关系民主化趋势明显。然而,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使得医疗技术风险增加、医疗消费主义兴盛、医患关系物化趋势渐显。应理性认识普适医疗的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警惕医疗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大量社会风险问题的存在体现了普适医疗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不能以此否定普适医疗的时代价值。面对普适医疗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平衡个人诉求、公共利益和市场需求,促使政府、技术工程师、医疗机构在政策制定、技术研发、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有效应对和规避伦理风险,需要完善普适医疗技术设计,需要制度和伦理的协同制约,更需要培育一个德性的社会环境。

张婕[9](2017)在《中国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成为研究热点,医学生因自身的特殊性更凸显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四所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到医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原因。生命教育由西方传入中国,因此,支撑生命教育的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已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单纯的西方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当代医学所面临的问题。所以,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作为生命教育的理论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先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与佛家文化相比,儒道文化少了宗教色彩,更具哲理性,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先秦儒道文化中蕴藏的生命哲学,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以人文本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理念,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系统全面的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切实有效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方法。在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指导之下,对照我国医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存问题,提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与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相结合的先秦儒道生命教育思想,原则为系统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启发教学,内容包括生命存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和死亡教育四个方面,方法上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结合、学校教学与医院教学相结合,以课程、实践活动、新媒体建设、文化为教育载体,构建家庭—社会—高校—个体"四位一体"生命教育模式。

苍耳[10](2016)在《舟城文本》文中研究指明第一卷第0章何为彼岸我垂垂老矣,两眼昏花,步履蹒跚。每天黄昏在大西洋海边拄着龙头拐杖漫步,眺望浩渺无际但幻影迭出的大洋波面。我的白天属于美洲鹫盘旋不已的弗吉尼亚(Virginia),属于拥有美人鱼雕塑和二战屡立功勋的64号航母的诺佛克(Norfolk);夜晚则属于太平洋西岸的舟城,属于客厅墙上那幅有关舟城的油画—矗立于扬子江边的一座雄峻古塔。那是舟城不可替代的唯一地标,你看塔下灰蒙蒙的成片屋舍因它而不再卑微、昏暗,甚至有了一种朝上飞升的感觉。这

二、绝症病人家属易发心理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症病人家属易发心理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防范研究 ——以湘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综述评述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农村留守老人和风险防范的界定
        2.1.1 农村留守老人的概念
        2.1.2 生活风险的概念
    2.2 理论依据
        2.2.1 危机管理理论
        2.2.2 健康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表现
    3.1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基本情况
    3.2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情况
    3.3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生活风险
        3.3.1 留守老人孤独感易发
        3.3.2 留守老人安全事件频现
        3.3.3 留守老人安全事件频发
        3.3.4 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缺失
    3.4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存在风险的原因
        3.4.1 缺少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怀意识
        3.4.2 缺乏农村医疗制度保障
        3.4.3 缺乏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全防范意识
        3.4.4 缺乏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意识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行的防范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4.1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行的防范体系
    4.2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行的防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防范
    5.1 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5.1.1 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
        5.1.2 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娱乐能力
    5.2 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保障
        5.2.1 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意识
        5.2.2 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5.3 实施农村留守老人安全风险等级划分
        5.3.1 制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5.3.2 进行安全风险等级评估
    5.4 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建设
        5.4.1 落实子女在关爱农村留守老人中的主体责任
        5.4.2 构建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长效工作机制
        5.4.3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调查问卷
附录B 农村留守老人访问提纲
个人简历

(2)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现状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家庭主要照顾者
        1.2.2 预期性悲伤
        1.2.3 社会支持
    1.3 研究现状
        1.3.1 预期性悲伤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预期性悲伤的国内研究现状
        1.3.3 社会支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确定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2 中文版预期性悲伤量表
        2.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
        2.3.2 资料收集
        2.3.3 质量控制
        2.3.4 伦理规范
        2.3.5 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3.1.1 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3.1.2 癌症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现状
    3.3 一般资料对预期性悲伤的影响
        3.3.1 预期性悲伤在照顾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3.2 预期性悲伤在癌症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4 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现状
    3.5 一般资料对社会支持的影响
        3.5.1 社会支持总分在照顾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5.2 社会支持总分在癌症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5.3 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在照顾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5.4 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在癌症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6 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7 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多因素分析
    3.8 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癌症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
        4.1.1 家庭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
        4.1.2 癌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
    4.2 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现状分析
    4.3 一般资料对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
        4.3.1 参与照顾原因
        4.3.2 恶性肿瘤家族史
        4.3.3 照顾者性格
        4.3.4 照顾者性别
        4.3.5 直系亲属丧亲经历
        4.3.6 癌症分期
        4.3.7 与患者的关系
    4.4 家庭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4.5 一般资料对家庭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影响
        4.5.1 恶性肿瘤家族史
        4.5.2 参与照顾原因
        4.5.3 付费类型
        4.5.4 患者年龄
        4.5.5 治疗方式
        4.5.6 与患者的关系
    4.6 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本研究的创新性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 建议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第一章 江南文化的孕育及其精神特质
    第一节 江南文化的孕育形成
    第二节 审美的自觉与唯美化追求
    第三节 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烛照下的文学
第二章 眷恋与逃离、叛逆: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影响下的文学情感
    第一节 反叛精神与先锋意识
    第二节 逃离与回归下的不断寻找
    第三节 守望人性
第三章 有韵味的文学探求:古典诗意与荒诞怪异的交融
    第一节 向着感觉敞开的形式实验
    第二节 变异的感觉:戏谑化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
    第三节 传统的诱惑:抒情性与古典性的复归
第四章 文学新传统的创造:苏童、格非、叶兆言重建新江南的努力
    第一节 苏童小说的写作策略:重新进入历史与现实的方式
    第二节 格非的写作策略:对存在神秘性的窥测
    第三节 互文与解构:叶兆言的传统的叛逆性书写
第五章 别样的江南:苏童、格非、叶兆言的新江南想象
    第一节 苏童:堕落与救赎的另类市井南方
    第二节 格非:幻觉·记忆·救赎——精神江南的地形图展示
    第三节 叶兆言:经验与超越:叶兆言的细小江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艾滋病
        1.1.1 艾滋病相关概念
        1.1.2 艾滋病现状
        1.1.3 艾滋病相关研究进展
    1.2 家庭抗逆力
        1.2.1 家庭抗逆力相关概念
        1.2.2 家庭抗逆力研究脉络分析
        1.2.3 家庭抗逆力的测量
        1.2.4 家庭抗逆力相关研究进展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问题及意义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意义
    2.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内容
        2.3.3 重要概念的界定
        2.3.4 研究对象
        2.3.5 研究工具
        2.3.6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的修订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2.4 统计工具
    3.3 研究结果
        3.3.1 项目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3.3 信度检验
    3.4 讨论
4 研究二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现状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与程序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假设
        4.2.4 数据处理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总体状况
        4.3.2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差异分析
        4.3.3 结果与分析
5 研究三 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质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叙说研究
        5.2.2 诠释现象学
    5.3 研究过程
        5.3.1 高家庭抗逆力被试的选取
        5.3.2 研究对象
        5.3.3 研究工具
        5.3.4 研究程序
        5.3.5 资料分析
        5.3.6 信效度检验
        5.3.7 伦理考量
    5.4 研究结果
        5.4.1 头顶烈日身处黑暗——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生活实况
        5.4.2 与魔鬼共舞——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家庭互动
        5.4.3 生之欲愿之求——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成长蜕变
    5.5 分析与讨论
        5.5.1 家庭抗逆力之风险因子
        5.5.2 家庭抗逆力之保护因子
        5.5.3 家庭抗逆力之复原因子
        5.5.4 家庭抗逆力之成长因子
6 总讨论
    6.1 关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量表的讨论
    6.2 关于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的讨论
    6.3 建议与希冀
        6.3.1 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建议
        6.3.2 对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的建议
        6.3.3 对社会的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建构研究(2008-2017) ——以网易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媒体疾病类议题建构的路径、逻辑与框架
        1.3.2 媒介真实与社会现实
        1.3.3 受众对糖尿病报道的认知与互动
    1.4 理论基础
        1.4.1 框架理论
        1.4.2 社会营销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方法
2 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建构的概况分析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时间
        2.1.3 样本采集
        2.1.4 类目建构
    2.2 糖尿病报道的数量与时间
        2.2.1 报道数量前期波动上升,2016 年开始回落
        2.2.2 报道数量受健康节日影响较大,新闻“应景”现象显现
    2.3 糖尿病报道的媒体来源与信源
        2.3.1 传统媒体来源最多,态度更为中立
        2.3.2 消息来源以媒体为主,鲜少涉及患者和官方
    2.4 糖尿病报道的体裁与倾向
        2.4.1 报道体裁丰富,篇幅长短适中
        2.4.2 中性报道数量极高,负面报道略低于正面报道
    2.5 糖尿病报道主题与报道框架
        2.5.1 报道主题多元,“糖尿病防治”信息居首
        2.5.2 2型糖尿病的报道数量最多,“富贵病”依旧是糖尿病标签
        2.5.3 “医学框架”为主要报道框架,“社会框架”缺席
    2.6 糖尿病报道中的医药广告
        2.6.1 年发布数量不稳定,广告篇幅较长
        2.6.2 医药广告议题丰富,“药物”类广告最多
        2.6.3 缺乏传播策略且违规频发,亟需改进规制
3 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建构中的患者形象分析
    3.1 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3.1.1 样本选取
        3.1.2 类目建构
    3.2 报道中的糖尿病患者人口统计特征接近现实,呈现比较客观
    3.3 患者媒介形象总体以中性为主,但负面形象占比远高于正面
4 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建构中的受众反馈分析
    4.1 类目建构
    4.2 受众议题设置:媒体报道重点与其大体一致
    4.3 受众互动程度:总体萎靡,存在阅读偏好
    4.4 受众反馈内容
        4.4.1 意见表达指向性明确,以短评为主
        4.4.2 热衷于反向解读,存在语言低俗化、暴力化问题
5 糖尿病议题建构的逻辑、困境与改进策略
    5.1 糖尿病议题的建构逻辑
        5.1.1 议题关注的阶段性与建构方式的被动性
        5.1.2 报道框架由“医学框架”独大到“个人框架”凸显
        5.1.3 传播方式由“单向宣传”转向强调“双向互动”
    5.2 糖尿病议题建构的问题与困境
        5.2.1 过度的商业化与媒体公信力危机
        5.2.2 “客体化”的叙事与“污名化”的呈现
        5.2.3 报道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可读性
    5.3 媒介糖尿病议题建构的优化策略
        5.3.1 诉诸公益策略:借助健康广告的传播力量
        5.3.2 分化-整合策略: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相结合
        5.3.3 娱乐-教育策略:开展寓教于乐的健康宣教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基于公安工作视角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基础
        1.3.1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概念
        1.3.2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
        1.3.3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基础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特征分析
    2.1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基本特征分析
        2.1.1 时间维度的个人极端暴力案件发案统计
        2.1.2 空间维度的个人极端暴力案件发案统计
        2.1.3 几类重点案件的时空分布统计
    2.2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人的特征分析
        2.2.1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人的基本情况
        2.2.2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人的日常行为表现、犯罪动机分析
        2.2.3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人选择的作案对象分析
        2.2.4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人作案特征分析
    2.3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后果及处置情况
        2.3.1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后果
        2.3.2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的处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
    3.1 个体因素
        3.1.1 家庭环境不良
        3.1.2 个人性格缺陷
    3.2 社会因素
        3.2.1 转型期矛盾加剧
        3.2.2 贫富差距加大
        3.2.3 公平正义亟待促进
        3.2.4 社会诚信缺失
        3.2.5 社会功能性组织力量薄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的难点
        4.1.1 预防方面的难点
        4.1.2 处置方面的难点
    4.2 在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人防方面
        4.2.2 物防方面
        4.2.3 技防方面
        4.2.4 制度方面
    4.3 在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现场处置方面
        4.3.2 心理疏导方面
        4.3.3 侦查破案方面
        4.3.4 舆情应对方面
第五章 公安机关防治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对策研究
    5.1 事前预防
        5.1.1 大力提高民警预防犯罪意识和能力
        5.1.2 增强安防队伍力量
        5.1.3 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5.1.4 加强对高风险人员的管控
        5.1.5 全面提升公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5.1.6 完善基础防护建设
        5.1.7 建设完善的危险物品管控体系
        5.1.8 建设高参与度的大数据情报网络
        5.1.9 加强内部安全管理
    5.2 事后处置
        5.2.1 建设高效的快速反应体系
        5.2.2 有针对性的加强演练
        5.2.3 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
        5.2.4 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5.2.5 加强对破案的知识积累
        5.2.6 完善舆情应对机制
    5.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3.1 建立心理评估体系
        5.3.2 重视生命教育
        5.3.3 禁赌禁毒,破除封建迷信
        5.3.4 促进公平正义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本文所统计案例

(7)医患关系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和谐医患关系建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微观逻辑
    第一节 医患关系伦理研究意义
    第二节 医患关系伦理研究述评
        一、医患关系伦理学界定
        二、对医患关系的理论阐释
        三、医患关系中的焦点问题——知情同意研究
        四、化解医患冲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问题
        一、伦理的失范: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
        二、环境的羔羊:医生获得感的伦理缺失
        三、被动与主动的博弈:患者寻医感的伦理异化
        四、制度的失范:“医闹”事件中医疗体制的伦理缺位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技术伦理问题
        一、器官移植:从技术理性到生命伦理
        二、辅助生殖技术:技术理性带来的伦理困惑
        三、临终关怀:生与死的伦理抉择
第二章 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
    第一节 医患关系概念考察
        一、医患关系的多学科视角
        二、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辨析
        一、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业缘信托关系
        二、医方和患方:差异化的伦理关系
        二、善待和惠泽生命:医患关系的伦理共识关怀。
第三章 医师职业的伦理特色
    第一节 几种经典的医师职业观
        一、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
        二、亚健康的执业环境
        三、堪忧的职业认同感
    第二节 医师职业的伦理张力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
        二、自为性与为他性
        三、多样性与唯一性
    第三节 医师职业的伦理向度
        一、医师的职业声望
        二、医师职业情境权威
第四章 患者角色的弱势伦理
    第一节 患者角色理论界定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解读
        二、患者角色的确认过程
        三、影响患者角色认同的因素
    第二节 患者角色的伦理特点
        一、患者角色的弱势感
        二、患者角色的心理依赖
    第三节 影响患者角色的环境变量
        一、医务人员的干预
        二、媒体及网络环境的干预
第五章 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知情同意原则
        一、知情同意解读与知情同意权
        二、知情同意的中国伦理传统
        三、“病人参与”的西方知情同意观念
        四、“知情同意权”与中国的家庭伦理
        五、知情同意的权变和实施限度
    第二节 患者生命至上原则
        一、医学诊疗中的患者生命至上原则
        二、医院监管中的患者生命至上原则
        三、临终关怀是生命至上原则的终极体现
    第三节 信任公正原则
        一、宏观医患关系上的公正信任原则
        二、微观医患关系中的公正信任原则
结语: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致谢

(8)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行医疗体系困境重重
        二、大技术引发医疗大变革
        三、医改加速重塑医疗生态
        四、医疗革命重构医疗伦理
    第二节 研究意义、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四、研究难点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普适计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二、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三、普适医疗发展概述
第一章 普适医疗:开创未来医疗新图景
    第一节 普适医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普适医疗的技术框架
        一、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
        二、物联网(IOT)
        三、云计算与云存储(Cloud Computing&Cloud Storage)
        四、大数据(Big Data)
        五、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AI&Cognitive Computing)
        六、电子病历与电子医疗档案(EMR&EHR)
        七、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第三节 普适医疗的内涵与价值
        一、普适医疗的内涵
        二、普适医疗的价值
第二章 普适医疗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第一节 透明社会的隐私悖论
        一、信息与隐私
        二、个人医疗信息、医疗隐私、医疗数据与医疗大数据
    第二节 普适医疗时代的隐私与安全困境
        一、全时全景隐私监视
        二、隐私边界无限延展
        三、隐私数字化之困
        四、隐私财产属性增强
        五、隐私遗忘机制失效
        六、隐私控制权弱化
        七、传统隐私保护体系解体
    第三节 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框架构建
        一、国内外个人健康医疗数据保护立法实践
        二、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
第三章 普适医疗的公平问题
    第一节 医疗公平之伦理纷争
        一、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二、道义优先还是功利优先
        三、机会平等还是比例平等
    第二节 普适医疗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
        一、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
        二、医患权利平等化
    第三节 普适医疗引发公平伦理新危机
        一、医疗数字鸿沟加剧
        二、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
        三、医疗增强技术引发伦理危机
    第四节 促进普适医疗公平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二、重视弱势群体健康权益
        三、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
第四章 普适医疗的责任问题
    第一节 责任与医疗责任
    第二节 传统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第三节 普适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一、非现场医疗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二、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三、普适医疗数据的权属界定问题
    第四节 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
        一、加强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
        二、明确医疗智能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三、明晰医疗数据权属关系
第五章 普适医疗的医患关系问题
    第一节 现行医疗体系下的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定义与模式解读
        二、医患危机与中国式医患关系
    第二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民主化趋向
        一、患者主动管理健康
        二、患者参与医疗流程
        三、患者就医方式重构
    第三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新危机
        一、医疗技术风险增加
        二、医疗消费主义兴盛
        三、医患物化问题渐显
    第四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重塑
        一、理性认识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
        二、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
        三、警惕医患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二
致谢

(9)中国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生命教育的研究
        2. 中国传统生死观的研究
        3. 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现代启示的研究
        4.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医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一、生命教育思想的提出及近代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
    四、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五、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第二章 医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调查工具
        2. 调查对象
        3.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二、调查结果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 医学生生命观情况分析
        3. 医学生生命教育情况分析
        4. 医学生对中国传统生死观认知情况分析
        5. 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分析
    三、讨论
        1. 医学生生命观现状
        2. 医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3. 影响因素及分析
第三章 中国传统生死观
    一、先秦儒家生死观
        1. 生命观
        2. 死亡观
        3. 生命教育思想
    二、先秦道家生死观
        1. 生命观
        2. 死亡观
        3. 生命教育思想
    三、先秦儒道生死观的异同与关系
    四、时代价值
第四章 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理念
    二、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生命教育目标
    三、系统全面的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四、切实有效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第五章 中国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
    三、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四、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
    五、医学生生命教育的载体
    六、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绝症病人家属易发心理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风险防范研究 ——以湘潭市为例[D]. 张烽菊. 湘潭大学, 2020(02)
  • [2]癌症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与社会支持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 王励飞.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3]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D]. 姜晓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艾滋病感染者/患者家庭抗逆力研究[D]. 邢璐.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网络媒体糖尿病议题建构研究(2008-2017) ——以网易新闻为例[D]. 赵冰清.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公安工作视角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治对策研究[D]. 刘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7]医患关系伦理研究[D]. 沈振亚. 苏州大学, 2018(01)
  • [8]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D]. 谢亚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中国传统生死观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 张婕.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1)
  • [10]舟城文本[J]. 苍耳. 百花洲, 2016(05)

标签:;  ;  ;  ;  ;  

绝症患者家属易出现心理危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