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上路故障的17种应急处理方法

机动车上路故障的17种应急处理方法

一、机动车辆行驶途中故障应急17法(论文文献综述)

路博文[1](2021)在《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铁路运输进入快速发展期,愈发复杂的庞大路网及其运营环境,使铁路运输安全也需要新的具有精确化特征的安全管理方法、评价手段,来不断提升铁路运输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然后从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入手,对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评价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适用车务站段运营管理特征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并以某车务段为研究对象,进行应用比较研究。论文采用专家调研法识别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点体系,运用风险矩阵法进行相应的评价,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对该段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价,最后将PDCA理论与安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结合,建立基于PDCA理论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DCA理论的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论文通过对车务段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的针对性研究,有助于指导车务站段科学、精确地对安全风险项点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价,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提高车务站段运输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汪如新[2](2021)在《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公交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公交运营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的公共服务,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等特征。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与城市的运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城市公交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也是践行相应国家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但公交车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不仅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不安的因素,对公交运营系统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由于公交企业是公交运营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并且是城市公交安全运行的关键,因此提高公交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减少公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公交企业解决公交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承德市公交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其运营安全管理现状现进行考察研究,总结提出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对承德公交企业2015年至2019年上报并处理完结的621起安全事故的档案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公交驾驶员因素、车辆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结合承德公交运营实际,依据事故致因理论及安全管理理论,从公交企业角度出发,提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机制、精细化人员管理、强化车辆管理、优化运营环境等改进建议对策。希望可以改善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公交服务。同时丰富细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内容,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地级市公交企业提供理论依据或参考意见。

林泽婷[3](2021)在《汕头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重点人群问卷调查和中心路段实地观察了解汕头电动自行车(Electric-Bike,EB)骑行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认知、骑行行为特征、人格特质与伤害现况,描述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E-bike road traffic injury,ERTI)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明确其伤害模式和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汕头市ERTIs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依据。方法描述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和路边观察研究两部分。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共享电动自行车(Shared electric bicycle,SEB)投放区域(金平区、龙湖区)和非投放区域(潮阳区、潮南区和澄海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家长、以及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路边观察研究选取汕头市市区(金平区和龙湖区)6个交通流量与人流量最大的道路交叉路口,由经过统一标准培训的研究人员分别在8:00~9:00、11:30~12:30、14:00~15:00以及17:30~18:30这4个时间段对路口的EB骑行者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交叉研究两部分。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汕头市三家综合性三甲医院的骨科住院部(汕头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汕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汕头市中心医院)进行调查,筛选并确证因ERTI新入院的EB骑行者纳入病例组,由住院部的护士或医师按照统一方法进行调查。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以横断面调查中同性别、同年龄(±5岁)、同行政区域且在调查前12个月内未发生过ERTI者作为对照组。将病例组同一个体在伤害发生前的特定时间段定义为危险期,将伤害发生前一天起的3个月定义为对照期,对两期内某些危险因素(如头盔佩戴、手机使用等)的暴露情况进行病例交叉研究。统计方法:采用Epi Data 3.2对数据进行双录入核查比对和清洗,使用SPSS 25.0(IBM)和R 4.0.3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及频数和构成比对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逐步向前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Cox回归识别ERTI危险因素。P<0.05(双侧)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横断面研究:共对汕头市2444名EB骑行者进行调查,收集有效问卷2412份,问卷有效率为98.69%,伤害发生率为4.81%(116/2412),男性(7.62%)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3.37%),未达法定骑行年龄(16岁)的中学生为伤害高发人群。汕头市EB骑行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知晓率较低,平均知晓率仅为60.26%;不佩戴安全头盔、闯红灯、骑行时使用手机、在机动车道上骑行、逆向骑行等危险骑行行为较为普遍。10月份(17.24%)和7月份(16.38%)发生的伤害事故最为集中,且以17:00~18:00时间段最多(9.48%),伤害部位主要为下肢(57.76%)和上肢(28.45%),就诊方式以私人门诊(40.52%)和医院门诊(27.59%)就诊为主。伤害原因主要是道路设计不完善、不合理,其所致ERTI占所有伤害事故三成以上(35.34%)。2.路边观察研究:共观察到14144名私有型电动自行车(Private electric bicycle,PEB)骑行者和20410名SEB骑行者。逆行发生率为4.52%,闯红灯行为发生率为5.58%,人行步道上骑行率为28.01%,骑行时接打电话和阅读手机信息的发生率分别为3.37%和7.61%。PEB骑行者在上述危险骑行行为上的发生率均高于SEB骑行者,无交警执勤处的交通路口出现上述危险骑行行为较有交警执勤处明显更高。PEB头盔佩戴率为58.17%,女性高于男性。不同时间段内的PEB骑行者头盔佩戴率不同,其中08:00~09:00(早上班高峰期)的头盔佩戴率最高,11:30~12:30(早下班高峰期)最低。有交警执勤的交叉路口头盔佩戴率(70.98%)高于无交警执勤处(53.64%)。使用SEB违规搭载大人(11.37%)的总体发生率高于搭载小孩(5.33%),且非工作日违规搭载乘客的发生率较工作日高。商圈区域以搭载大人(13.30%)为主,而非商圈地区搭载小孩(5.34%)的发生率略高于搭载大人(5.32%)。P均<0.05。3.病例对照研究:散光是重型ERTI的保护因素(OR=0.05,95%CI:0.007~0.331)。较市区路段而言,经常骑行路段为郊区和乡镇(OR=8.19,95%CI:2.344~28.601)则更容易发生重型ERTI。包括逆向骑行史(OR=5.01,95%CI:1.523~16.449)、未佩戴头盔史(OR=6.62,95%CI:1.849~23.694)、与其它车辆或行人追逐打闹史(OR=25.57,95%CI:5.624~116.240)、发现车辆故障并继续骑行史(OR=12.52,95%CI:2.087~75.138)在内的危险骑行行为均是重型ERTI的危险因素。4.病例交叉研究:佩戴头盔为重型ERTI的保护因素,不佩戴头盔的EB骑行者发生伤害的风险较佩戴头盔者增加3.63倍(OR=4.63,95%CI:1.041~16.260),使用手机接/打电话或阅读信息(OR=24.94,95%CI:4.266~27.793)将ERTI风险提高了23.94倍。而在机动车道上骑行(OR=0.35,95%CI:0.162~0.765)和在人行道上骑行(OR=0.08,95%CI:0.023~0.272)则为重型ERTI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1.汕头市轻型ERTI发生率为4.81%。EB骑行者缺乏对相关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正确认知,危险骑行行为的实施率较高。初中生是ERTI防制的重点人群。2.汕头市EB头盔佩戴率为58.17%,其他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约5%。交警执法是减少危险骑行行为的强有力控制措施。3.重型ERTI高发路段为混合车道,以郊区和乡镇路段为主。部分重型ERTI导致的临床症状较重且预后不良。佩戴头盔可降低伤害发生风险,而骑行时使用手机的行为是ERTI的重要危险因素。逆向骑行、与其它车辆或行人追逐打闹、车辆故障后继续骑行等行为也与伤害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交管部门应切实落实“一盔一带”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EB骑行者的头盔佩戴率,坚决杜绝闯红灯、骑行使用手机等违法行为;城建规划和治理部门应着力完善道路建设和骑行环境,健全非机动车—机动车分流隔离设施,将EB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公共卫生效益最大化。

田堃[4](2021)在《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公路隧道为半封闭的狭长空间结构,故运营时均采用高标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隧道内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整条线路。然而,事故尤其火灾事故的灾情程度较洞外路段严重。因此,降低隧道火灾发生概率和提高灾后疏散效率就成为隧道运营安全的重点。总体来讲,国内外关于隧道火灾的研究多集中在燃烧理论、火灾场景、火源类型、结构损伤、人体伤害等方面,但关于火灾场景下的人员逃生疏散行为的研究较少,在人员逃生疏散方面的少量研究成果中,主要采用数值仿真单一手段,软件边界条件的假设性较强,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学位申请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5-4)课题五子课题四“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为科技依托,以港珠澳海底特长沉管隧道安全运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试验、疏散行为实测等方法,对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研究。通过分析隧道火灾时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确定了人员安全疏散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临界值;采用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方法获得5MW、20MW、25MW、30MW、40MW、60MW六种燃烧规模所对应的典型火灾场景;建立了公路隧道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安全疏散必须时间T(R)和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等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的研究。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火灾产物主要有:温度、能见度、有毒气体。气体温度对判断隧道使用者和隧道结构是否热暴露,估算探测火灾所需时间和火势蔓延的可能性以及设计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内能见度好坏严重影响人员疏散成功率。有毒气体是火灾人员疏散致死率的直接影响因素。2)关于隧道火灾人员疏散行为及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的研究。问卷调查可知:人们对隧道疏散知之甚少,更不知安全设施的位置及用途;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心理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消防教育水平等因素显着相关。通过研究隧道火灾疏散的人员行为特性及疏散安全临界值,探究出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条件下的可用时间函数模型与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由此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函数模型。3)关于马尔科夫链概率分布统计的典型火灾场景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隧道类型的火灾场景,得到了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事故着火车辆引燃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应的火灾场景及发生概率,发现了火灾场景的发生概率随燃烧规模增大呈指数降低。4)关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对影响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工程实例和疏散实践,通过单因素、双因素分析方法,获得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模型。5)关于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的研究。将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离散化,分成疏散准备时间、疏散运动时间、出口排队时间、通道通过时间等四个方面,研究离散后不同模型的影响因素和函数解法,最终获得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形成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两车道、三车道隧道火灾场景分析方法,得到了不同断面隧道火灾着火车辆引燃条件的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火灾场景及其对应燃烧规模的发生概率。2)得到了温度-能见度-CO浓度影响下的人员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研究了基于纵向风速-燃烧规模下的可用时间函数规律,提出了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共同影响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3)获得了基于疏散行为实测的(1)疏散准备时间、(2)出口排队时间、(3)通道通过时间的模型边界参数;建立了基于增强学习的多元多汇疏散运动模型,给出了(4)疏散运动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离散单元的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4)提出并建立了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本论文建立的基于统计分析的人员疏散模型,为实现人员疏散的评估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的增强学习方法下的人员疏散路径模型,为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路径及人员的数值求解提供了支持;提出的人员安全疏散系数的函数模型及其解析式,为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可实现对既有运营隧道的人员疏散量化评估,并为拟建隧道中的防灾减灾和消防配套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广州市人民政府[5](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徐鹏[6](2020)在《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直接服务于宁夏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2003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以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急剧增加,品类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车辆、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起数、经济损失都逐年上升。相较普通运输事故,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除了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危险源的诱发,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是危险货物监管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进行安全监管,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发生。鉴于此,基于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业务需求,以信息化监管为核心,安全监管及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对拟建安全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从系统建设目标入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后,对系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控,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节约社会管理资源,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的其它省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小刚[7](2020)在《基于Spark平台的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路交通安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也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交通事故每年都会频发,并且屡见不鲜,每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伤害,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进行研究,提出预防或者减少和改善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从而相应地减少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交通事故数据量比较大,传统的单机环境受到内存、CPU以及磁盘因素的限制,对于较大或者海量的数据无法满足其存储要求和处理速度的需求。为了解决处理较大规模数据时的不足和缺陷,本文使用Spark平台具有处理速度快,高效的优势,提出了基于Spark分布式平台的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较大或者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要求,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文中使用道路交通事故数据,选取了对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较大的特征变量,在Spark集群平台分别构建了随机森林、逻辑回归、LightGBM、MLP神经网络四个预测模型,通过实验对四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ightGBM预测模型对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有更好地效果,准确率更高,LightGBM模型相比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果要略优一些。结合LightGBM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对影响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特征进行重要性排序,得出影响较为重要的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归并为人的因素、车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道路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预防、减少和改善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从而减小交通事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这些措施可以为道路基础建设和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与建议。

贾莹[8](2020)在《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城市车辆越来越多,道路拥堵和道路交通事故相继频繁发生,为了有效缓解城市拥堵问题,并做好生态环境及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和相关行业提出“公交优先”鼓励市民更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然而,重庆公交车坠江等事件的频繁发生,让社会各界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及风险应对处置能力更加关注。2014年以来,兰州公交集团所属车辆日均发生交通事故3起以上,相关交通事故中公交车担同等责任及以上的比例高于80%,作为兰州市城市公共运输服务主运力,减少事故发生、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出行保障可能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举措。本文结合上述背景,主要从兰州公交集团近年交通事故数据入手,通过对整体数据的时间、空间、管理主体、驾驶员年龄结构分布规律的分析,确定重要的风险管理对象,聚焦社会知晓度较高的37起事故典型案例,对引发交通事故的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及风险源进行风险识别,并寻找风险源、风险事件原因等与总体数据分布规律之间的关联关系,参考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中普遍关注的影响因素分类,聚焦企业自身公共交通事故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估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可能性程度及影响后果,进行风险分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和保障措施,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控和引导,降低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本文的主要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帮助企业有效识别道路交通事故管理风险,完善风险预警,提升自身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帮助企业及相关方关注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促进相互协作,加强系统联动,努力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有效服务于社会公众;三是对其他类似城市进行公共交通事故风险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庞婧[9](2020)在《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需要,水上交通运输业务不断增多,频发的水上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水域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其中,水上交通从业者和航运管理者的过失行为成为制约水上交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问题甚少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水上交通领域的过失犯罪问题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理论上的空白导致司法实践中无法规范化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化海洋刑事法治功能的实现。在充分考察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和司法现状的基础之上,本文致力于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探讨,期待能够为我国刑事立法设置合理的罪刑标准提供建议,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水上交通过失犯罪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司法路径选择,从而为推动当今语境下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理论体系的完善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围绕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展开研究。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在明确当前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具有的研究价值进行论述。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基本理论。本章结合中外学者对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从狭义层面对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进行界定并明确其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在进一步认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典型特征之后,分别从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主体范围、过失原因、过失内容层面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类型和存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方便下文的研究论述。此外,本章还针对传统的航运免责思维误区指出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第二章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的界定。首先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进行阐述,并区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不同类型的实行行为表现形式。对于其中较为典型的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的认定提出应当以过失阶段说为路径选择。第三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进行探讨。就目前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中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标准设置合理性问题分析,并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有的结果形态即人员落水失踪、船舶溢油污染提出司法适用路径。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具有多因一果性、受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因果联系本身具有复杂性等特征,在理解传统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应当分为事实归因和结果归责两个阶段进行,并分别适用条件因果关系理论和客观归责理论完成因果关系的判断任务。第五章重点研究不同过失类型下水上交通犯罪主体的范围和特殊情形下的责任主体限定。在总结不同过失类型水上交通过失主体范围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对值班水手、引航员这两类在司法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刑事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并对船舶组织体系内部具有监督职责的主体层级以逆向原则进行限定。另外,对常见的一般管理情形和管理错位情形中责任主体分别进行明确。第六章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进行论述。文章分别从注意义务的内容、根据以及履行三方面对水上交通过失主体的注意义务进行分析;另外,对水上交通不同过失类型中信赖原则的适用进行探讨。在肯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运输领域以及船舶组织体系内进行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赖原则的适用限制,提出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得以适用的首要基础是实行船舶定线制的水域。另外,基于保障水上交通公共安全法益的需要和严格航运管理者管理义务的导向,提出在航运管理者未履行建立安全管理体制的情形下应否定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中的适用。第七章是对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的阐述,着重对影响水上交通从业者注意能力的因素进行揭示,进而提出在对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选择时,应当充分考察具体水上交通业务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以实际行为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的主观说作为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相应地,对于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应当坚持以一般航运管理主体的注意能力为基础的客观说,从而严格其履行安全管理义务。第八章是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完善建议。针对当前水上交通领域的存在问题,从立法和司法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从立法层面提出应当增设独立罪名并完善非刑事法律规范中的罪刑规范;从司法层面提出应当以宣告死亡作为处理水上交通事故致人落水失踪的路径选择,以溢油吨数作为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中环境法益遭受侵害的标准,同时提高人员伤亡的入罪标准,转变财产损失的认定模式。另外,在司法层面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提出应当以“救助义务的履行”为规范保护目的并关注水上交通责任主体主观明知的认定。

曾令太[10](2020)在《考虑紧迫度的城市公交车辆应急救援设施动态选址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公共交通因其高效、绿色、经济等优点作为解决城市出行问题的有力工具,公共交通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覆盖范围,但随着公交运营网络日趋扩展和公交车辆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公交车辆故障及事故所带来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不仅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还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造成局部路段拥堵,甚至造成拥堵连锁效应。目前,我国城市公交车辆救援设施选址规划不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城市公交车辆的救援设施仍以位于市郊的公交保养厂为主,救援设施单一,对应急事件的响应时间长,救援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对公交车辆救援体系的研究和科学合理布设应急救援设施,缩短公交救援响应时间,提高公交救援效率,对于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保障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公交救援系统的主要内容,故障分析,救援流程等,指出了现有救援体系的不足之处,即公交救援设施选址不能满足现有公交运营网络的应急救援需求,距离需求点较远,救援效率低,救援响应时间长导致道路通行能力损失,救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同时实施成本较大,突出了科学合理设置公交救援设施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城市公交车辆救援设施布局不足和实际救援需求特点,设置了两种不同功能定位的应急救援设施。在考虑救援需求的紧迫度的基础上,利用路阻函数计算不同交通流量情况下的路段通行时间,建立了在满足最低覆盖率的条件下,以高峰和平峰时段内覆盖需求最大、平均救援时间最短、实施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两阶段多目标覆盖模型,并分别考虑了有无容量限制两种情况。采用分层序列法和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并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阐述了模型的应用方法和求解过程,验证了选址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决策者在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和不同目标下的公交救援设施选址提供了相关依据。

二、机动车辆行驶途中故障应急17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动车辆行驶途中故障应急17法(论文提纲范文)

(1)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
    2.1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2.1.1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2.1.2 安全风险管理过程分析
    2.2 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2.2.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分析
        2.2.2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2.2.3 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组织分析
    3.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3 某车务段在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4.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识别研究
    4.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4.3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4.3.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4.3.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PDCA理论的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5.1 PDCA理论分析
    5.2 基于PDCA理论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公交
        2.1.2 事故
        2.1.3 安全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事故致因理论
        2.2.2 安全管理理论
第三章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概况
    3.1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现状
        3.1.1 人员方面
        3.1.2 车辆方面
        3.1.3 运营环境方面
        3.1.4 安全管理制度方面
        3.1.5 安全管理机制方面
    3.2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3.2.1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生产事故概况
        3.2.2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生产事故总结
        3.2.3 承德市公交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驾驶员管理体系不完善
        4.1.2 车辆管理缺乏标准
        4.1.3 运营环境较差
        4.1.4 安全管理水平低
    4.2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4.2.1 安全投入不足
        4.2.2 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4.2.3 管理能力不强
第五章 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5.1 国外城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先进经验
        5.1.1 大阪
        5.1.2 首尔
    5.2 国内城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先进经验
        5.2.1 杭州
        5.2.2 北京
    5.3 国内外先进经验相关启示
第六章 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建议
    6.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6.2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6.3 精细化人员管理
    6.4 强化车辆管理
    6.5 优化运营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汕头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电动自行车伤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定义判定和标准
    2.2 研究对象和样本量确定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分析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横断面研究
    3.2 路边观察研究
    3.3 病例对照研究
    3.4 病例交叉研究
    3.5 危险因素分析
    3.6 伤害特征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EB使用行为特征
    4.2 ERTI人群分布特征
    4.3 ERTI伤害发生特征
    4.4 ERTI伤害临床特征
    4.5 ERTI伤害危险因素
    4.6 ERTI防制策略与措施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第7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综述 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调查问卷
附录2 路边观察研究记录表
附录3 伦理审查书
个人简历
致谢

(4)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基本理论与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1 大型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1 大型建筑结构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1.2 典型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案例分析
    2.2 大型隧道火灾物理试验(与人员疏散相关)
        2.2.1 国外大型火灾试验
        2.2.2 国内大型火灾试验
    2.3 公路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研究
        2.3.1 宏观模型、微观模型与介观模型
        2.3.2 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
        2.3.3 基于规则的模型与基于力的模型
        2.3.4 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2.4 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调查
        2.4.1 人员疏散的行为阶段
        2.4.2 问卷设计形式
        2.4.3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2.4.4 人员疏散行为特征
    2.5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系数模型
        2.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
        2.5.2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火灾增长蔓延的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1 隧道火灾增长理论
        3.1.1 隧道火灾增长率(Fire growth rate)
        3.1.2 隧道火灾增长模型
        3.1.3 隧道火灾的逆流传播(上游)
        3.1.4 隧道火灾的风力传播(下游)
    3.2 隧道火灾蔓延理论
        3.2.1 蔓延机理
        3.2.2 火灾蔓延模型
    3.3 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临界值
        3.3.1 温度
        3.3.2 能见度
        3.3.3 有毒气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人员疏散火灾场景
    4.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4.1.1 未知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
        4.1.2 伪随机数及其对应未知量的计算
    4.2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值
        4.2.1 公路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设计
        4.2.2 设计火灾的方法
        4.2.3 达到最大放热率的时间
        4.2.4 基于疏散的隧道设计火灾曲线
    4.3 隧道火灾车辆引燃模型
    4.4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4.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4.2 两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4.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4.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5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的火灾场景及其概率模拟
        4.5.1 既有隧道交通调查
        4.5.2 三车道隧道人员疏散火灾场景分析
        4.5.3 不同燃烧规模概率模拟
        4.5.4 车型混入比对隧道人员疏散场景的影响
    4.6 不同隧道模型火灾场景引燃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模型
    5.1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T(A)函数模型
        5.1.1 安全疏散边界条件
        5.1.2 安全疏散仿真工况
    5.2 不同纵向风速下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2.1 零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2 小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3 大风速下不同燃烧规模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2.4 燃烧规模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3 不同燃烧规模下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影响
        5.3.1 小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2 大规模燃烧下不同纵向风速与安全疏散可用时间规律研究
        5.3.3 纵向风速对安全疏散可用时间的影响规律
    5.4 纵向风速-燃烧规模双因素下的安全疏散可用时间函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
    6.1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T(R)离散模型
    6.2 疏散准备时间研究T_1
    6.3 疏散运动时间研究T_2
        6.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3.2 多元多汇模型
    6.4 出口排队时间研究T_3
    6.5 通道通行时间研究T_4
    6.6 基于离散模型的隧道火灾安全疏散必须时间函数模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 疏散准备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1.1 相似性分析
        7.1.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1.3 实测过程及结果分析
    7.2 疏散运动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2.1 相似性分析
        7.2.2 零纵坡下的人员疏散运动试验
        7.2.3 大纵坡对人员疏散运动影响试验
    7.3 出口排队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3.1 相似性分析
        7.3.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3.3 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工况
        7.3.4 0.9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5 1.8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6 1.6m宽疏散门流量系数测定
        7.3.7 测定结果分析
    7.4 通道通行时间函数模型参数确定
        7.4.1 相似性分析
        7.4.2 实测场景及内容
        7.4.3 通道运动速度实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计算示例
    8.1 工程概况
        8.1.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1.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1.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2 安全疏散可用时间
        8.2.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2.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2.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3 安全疏散必需时间
        8.3.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3.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3.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8.4 人员疏散安全系数评价
        8.4.1 算例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8.4.2 算例二 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
        8.4.3 算例三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主要结论
        9.1.2 主要创新点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附录
    A 人员个体特征调查结果统计
    B 人员下车速率调查表
    C 疏散门流量系数调查表
    D 人群狭长空间运动速度调查表

(6)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概述
    2.1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概述
        2.1.1 危险货物的定义
        2.1.2 危险货物的分类及主要特点
    2.2 危险货物基本特性与运输安全要求
        2.2.1 爆炸品
        2.2.2 气体
        2.2.3 易燃液体
        2.2.4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及水中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2.2.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2.2.6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2.2.7 腐蚀性物质
    2.3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2.3.1 危险货物运输特征
        2.3.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范畴
    2.4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2.4.1 建设必要性
        2.4.2 建设目标
        2.4.3 建设内容
    2.5 事故树分析法
        2.5.1 “事故树分析法”的概念
        2.5.2 “事故树分析法”的编制程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3.1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基本情况
        3.1.1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概况
        3.1.2 宁夏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概况
    3.2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3.2.1 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3.2.2 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3.2.3 安全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3.3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现状
        3.3.1 应用系统现状及差距
        3.3.2 数据资源现状及差距
    3.4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功能需求
        3.4.1 总体功能需求
        3.4.2 不同主体的功能需求
    3.5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控系统性能需求
        3.5.1 系统运行性能要求
        3.5.2 系统扩展性能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1 总体布局
        4.1.2 总体架构
        4.1.3 业务架构
        4.1.4 系统边界
    4.2 系统应用建设方案设计
        4.2.1 应用系统综述
        4.2.2 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4.2.3 行业信息服务系统
        4.2.4 信息交换共享系统
    4.3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4.3.1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4.3.2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4.3.3 数据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5.1 关键技术
    5.2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实现
        5.2.1 车辆监管功能
        5.2.2 预警管理功能
        5.2.3 考核管理功能
        5.2.4 车辆报障功能
    5.3 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与服务
        5.3.1 车辆动态信息统计分析
        5.3.2 移动手持执法平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效益评价和风险防控
    6.1 效益评价
        6.1.1 经济效益
        6.1.2 社会效益
    6.2 风险防控
        6.2.1 风险识别
        6.2.2 风险管理
        6.2.3 保障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宁夏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记录
    附录 B 数据资源建设费用估算表
    附录 C 支撑环境投资估算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基于Spark平台的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章节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Spark平台的原理与建模算法相关介绍
    2.1 Spark简介和组织结构
    2.2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
    2.3 Spark应用的基本工作流程
    2.4 Spark运行模式
    2.5 四种建模算法介绍
        2.5.1 随机森林建模算法
        2.5.2 逻辑回归建模算法
        2.5.3 LightGBM建模算法
        2.5.4 MLP神经网络建模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3.2 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人的因素
        3.2.2 车辆因素
        3.2.3 道路因素
        3.2.4 周边环境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park平台的预测算法设计
    4.1 Spark分布式算法的设计策略
    4.2 基于Spark平台的四种预测算法并行化设计
        4.2.1 随机森林预测算法的Spark实现
        4.2.2 逻辑回归预测算法的Spark实现
        4.2.3 LightGBM算法的Spark实现
        4.2.4 ML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的Spark实现
    4.3 四个预测算法并行化的优点与工作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1 实验平台
        5.1.2 平台的搭建
    5.2 数据描述和特征变量选择
        5.2.1 数据的描述
        5.2.2 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划分与变量说明
        5.2.3 特征变量的选取
        5.2.4 数据的标准化
    5.3 预测模型的建立
    5.4 四种预测模型的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5.4.1 实验数据
        5.4.2 评价指标
        5.4.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5.5 交通事故预防措施
        5.5.1 车辆因素的预防措施
        5.5.2 人的因素预防措施
        5.5.3 特殊天气等周边因素的预防措施
        5.5.4 道路情况和安全设施因素的预防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访谈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论文框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交通
        2.1.2 道路交通事故
    2.2 相关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事故致因理论
        2.2.3 安全行为理论
        2.2.4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学科发展
        2.3.2 国内外研究趋势
    2.4 研究工具
        2.4.1 鱼骨图
        2.4.2 流程图
        2.4.3 风险矩阵图
第三章 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企业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架构
    3.2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现状
        3.2.1 政策环境
        3.2.2 主要场所
        3.2.3 风险相关内部参与者
        3.2.4 内部管理措施
        3.2.5 风险管理成果
    3.3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分布规律
        3.3.1 时间分布规律
        3.3.2 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3.3 管理机构分布规律分析
        3.3.4 驾驶员年龄分布规律分析
第四章 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4.1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事件
        4.1.1 风险事件分类
        4.1.2 主要风险事件类型、频次及其后果
    4.2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识别
        4.2.1 事故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
        4.2.2 风险事件与风险因素关联关系
        4.2.3 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分析
    4.3 企业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
        4.3.1 风险指标重要性评估
        4.3.2 风险指标发生可能性的评估
        4.3.3 风险指标引起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评估
        4.3.4 风险矩阵
        4.3.5 风险指标分级
第五章 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控制策略
    5.1 道路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5.1.1 完善交通运管体系,优先解决道路拥堵问题
        5.1.2 发展公交专用车道,持续增强行车安全
        5.1.3 优化公交运营线网,逐步提升服务质量
    5.2 车辆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5.2.1 关注车身安全性能,提高适应性
        5.2.2 强化日常安全检测,加强运营管理
        5.2.3 优化车载系统性能,实现智能调节
        5.2.4 进行不安全状态预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5.3 人为风险因素控制策略
        5.3.1 提升驾驶员安全意识
        5.3.2 提高驾驶员执业能力
        5.3.3 重视驾驶员身心健康
        5.3.4 给予驾驶员组织关怀
        5.3.5 区分客户群体开展公交定制服务
        5.3.6 强化对乘客及其他相关人的安全教育引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兰州公交集团2013年至2018年部分事故情况
致谢
作者简历

(9)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基本理论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归类依据
        一、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定义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在刑法典中的归类依据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特征
        一、危害结果严重于道路交通领域
        二、介入因素具有多重复杂性
        三、过失竞合的情形较为常见
        四、由不负责任的心态引发的犯罪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类型与存在范围
        一、基于客观行为表现形式不同的分类
        二、基于主体范围不同的分类
        三、基于主观过失原因不同的分类
        四、基于过失内容不同的分类
    第四节 刑法介入水上交通过失犯罪需要兼顾的因素
        一、水上交通运输环境的高风险性
        二、水运经济与航行危险之间的平衡
        三、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对水上交通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第二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实行行为判断内容
        一、形式要件——违反特殊注意义务
        二、实质要件——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危险或者危险升高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表现形式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作为形式认定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不作为认定
    第三节 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的实行行为界定
        一、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界定的学说争论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实行行为的阶段性类型
        三、水上交通阶段过失中实行行为认定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与认定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的标准探索
        一、人员伤亡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二、财产损失作为水上交通过失犯罪危害结果适用标准之反思
    第二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落水失踪处理路径的学理争论
        二、涉水行政、司法机关处理致人落水失踪的不同处理路径
        三、以宣告死亡论认定致人落水失踪的合理性证成
    第三节 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法律后果定性分析
        一、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定性路径的学理争论
        二、司法实践中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处理路径
        三、以环境法益侵害衡量水上交通事故致溢油污染的合理性分析
第四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判断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特征
        一、以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为主要表现形式
        二、介入因素影响因果进程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联系具有复杂性
        四、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困难
    第二节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判断难点
        一、条件说的判断难点
        二、原因说的判断难点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难点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选择
        一、以条件说作为结果归因的重要理论
        二、以客观归责理论进一步检验结果归属
第五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第一节 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一、船舶组织体中业务过失主体范围和界定标准
        二、值班水手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案例审视
        三、引航员作为水上交通业务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认定
    第二节 水上交通监督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一、船舶组织体内监督过失主体范围界定
        二、船舶组织体系内部监督过失主体追责层级的限定
    第三节 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
        一、水上交通管理过失犯罪主体范围和责任主体认定
        二、一般管理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三、管理错位情形下责任主体限定
第六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义务分析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内容与根据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预见义务内容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结果避免义务内容
        三、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根据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
        一、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的注意义务履行内容
        二、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违反注意义务的程度
    第三节 水上交通过失与信赖原则
        一、信赖原则的一般理论
        二、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领域中的适用分析
        三、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监督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四、信赖原则在水上交通管理过失中的适用分析
第七章 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主观特征之注意能力判断
    第一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心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二、生理状态对水上交通业务过失主体的注意能力影响
    第二节 水上交通过失不同主体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一、注意能力判断标准的学说争鸣
        二、水上交通从业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三、航运管理者的注意能力判断标准选择
第八章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刑法完善思考
    第一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立法完善
        一、增设“水上重大航行事故罪”的理论意义与实践需要
        二、由附属刑法规范配合刑事立法进行规制
    第二节 我国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司法完善
        一、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的入罪标准完善
        二、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特殊结果形态的法律适用完善
        三、水上交通过失犯罪中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考虑紧迫度的城市公交车辆应急救援设施动态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广义选址问题研究
        1.2.2 道路应急救援设施选址问题研究
        1.2.3 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节
第2章 常规公交应急救援系统介绍
    2.1 常规公交故障分析及影响因素
        2.1.1 常规公交故障来源及分析
        2.1.2 影响公交行车安全的因素
    2.2 常规公交应急救援系统
        2.2.1 应急救援的任务
        2.2.2 应急救援的要求
        2.2.3 应急救援的管理体制
        2.2.4 应急救援流程
    2.3 常规公交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城市公交车辆救援网络及需求分析
    3.1 城市公交车辆救援网络构建
        3.1.1 拓扑网络构建
        3.1.2 需求点定义
        3.1.3 救援设施定义及分类
    3.2 救援需求分析
        3.2.1 需求点紧迫度分析
        3.2.2 需求点权重计算
        3.2.3 需求时空分布动态变化
    3.3 路径选择及行程时间估计
        3.3.1 最短路径选择
        3.3.2 路段行程时间估计
第4章 城市公交车辆应急救援设施动态选址模型
    4.1 模型准备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假设
    4.2 模型构建
        4.2.1 符号定义
        4.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4.2.3 无容量限制模型
        4.2.4 容量限制模型
    4.3 模型求解
        4.3.1 选址模型算法介绍
        4.3.2 算法设计
第5章 实例分析
    5.1 内江市公交运行现状
        5.1.1 内江市中心城区道路基本情况
        5.1.2 内江市公交线网数据
    5.2 数据准备
        5.2.1 路段行程时间与需求点权重计算
        5.2.2 候选救援设施
    5.3 实例分析结果
        5.3.1 最优设施个数确定
        5.3.2 求解最优解
    5.4 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内江市公交线网基础数据
附录2 遗传算法求解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机动车辆行驶途中故障应急17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D]. 路博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承德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研究[D]. 汪如新. 河北大学, 2021(02)
  • [3]汕头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林泽婷. 汕头大学, 2021(02)
  • [4]公路隧道火灾疏散安全系数模型与试验研究[D]. 田堃.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5]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6]宁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研究[D]. 徐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7]基于Spark平台的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研究[D]. 郭小刚. 云南大学, 2020(08)
  • [8]兰州公交集团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管理研究[D]. 贾莹. 兰州大学, 2020(01)
  • [9]水上交通过失犯罪研究[D]. 庞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考虑紧迫度的城市公交车辆应急救援设施动态选址研究[D]. 曾令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机动车上路故障的17种应急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