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形态计量学的诊断意义

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形态计量学的诊断意义

一、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计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文虹杰[1](2021)在《LncRNANONHSAT009968通过Wnt3a抑制SPA作用下的hBM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骨髓炎是一种骨与髓腔的感染性疾病,可以造成骨及周围软组织坏死。它是骨科领域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之一,可由创伤、手术、糖尿病等内科疾病、血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患者往往需要长期住院,反复手术,消耗巨额费用以及大量使用抗生素,有较高的截肢率和致残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压力。尽管在外科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它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诊断过程复杂,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目前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骨髓炎发生发展的机制包括病原菌因素和宿主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医源性或血源性途径到达骨骼表面,可以很容易地粘附在软组织、骨骼或金属植入物上。细菌可以通过识别粘附基质分子的微生物表面成分,例如胶原结合蛋白和骨唾液蛋白结合蛋白,通过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研究认为SA是引起骨髓炎的主要病原菌,而SA所致骨髓炎中骨生成不足机制尚不清楚。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是存在于SA细胞壁上的蛋白,是SA的主要毒力成分,SPA在SA促进骨髓炎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对SA的菌体以及其毒力因子SPA对成骨细胞的凋亡和破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但是SP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影响以及机制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团队前期对SPA作用下hBMMSCs成骨分能力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发现SPA可显着抑制h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提示毒力因子SPA刺激可产生模拟体内的炎症环境。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通过各种信号通路及调控因子影响着hBMMSCs成骨分化。虽然蛋白质编码基因在hBMM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hBMMSCs的成骨分化中,非编码RNA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非编码RNA被认为在hBMMSCs成骨分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染色质修饰、转录因子结合、内源性能力机制和其他后转录机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新的非编码转录本,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最近,多项研究表明lncRNA通过控制细胞(包括MSC)的命运而广泛参与生长和发育,越来越多的lncRNA通过多种调控因子和信号通路促进或抑制hBMMSC成骨分化。本研究前期研究表明lncRNANONHSAT009968能够抑制SPA作用下hBM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但是对其调控机制还不清楚。本项目前期通过Cis-100K分析发现Wnt3a是lncRNANONHSAT009968作用的靶基因之一,且在hBMMSCs的成骨诱导过程中添加SPA处理能够抑制Wnt3a的表达,而在该过程中抑制lncRNANONHSAT009968的表达能够促进Wnt3a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测lncRNANONHSAT009968调控SPA作用下hBM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可能与Wnt3a的表达有关。[目的](1)通过体外构建Wnt3a干扰和过表达的hBMMSCs,探讨Wnt3a是否影响SPA作用下hBM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2)通过体外构建Wnt3a干扰和lncNONHSAT009968干扰的hBMMSCs,探索lncRNANONHSAT009968是否通过Wnt3a影响SPA作用下hBMMSCs的成骨分化。(3)通过构建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探讨lncRNANONHSAT009968对骨髓炎状态下hBMMSCs成骨分化和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4)通过荧光素酶实验分析lncRNANONHSAT009968是如何与Wnt3a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的结合调控Wnt3a的转录水平,阐明lncRNA NONHSAT009968对Wnt3a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以上体内、外实验,揭示LncNONHSAT009968对感染环境下hBMMSCs成骨分化和骨缺损修复能力的作用和可能的调控机制,为骨髓炎及感染性骨缺损的诊治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1.细胞水平研究Wnt3a影响SPA作用下hBM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构建Wnt3a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进行慢病毒包装;感染hBMMSCs后,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Wnt3a的表达情况。利用SPA(1μg/ml)持续处理病毒感染的hBMMSCs,并进行成骨诱导7、14、21天,进行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 alpha 1 chain,COL1A1)、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侏儒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和经典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Wnt3a、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检测;并用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以及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评估细胞成骨诱导的情况。2.细胞水平研究lncRNA NONHSAT009968通过Wnt3a影响SPA作用下hBMM-SCs的成骨分化构建Wnt3a shRNA慢病毒载体,并进行慢病毒包装;感染hBMMSCs/NONHSAT-009968shRNA 后,荧光定量 PCR 及 Western blot 检测Wnt3a的表达情况;利用 SPA(1μg/ml)持续处理Wnt3a shRNA及NONHSAT009968 shRNA病毒联合感染的hBMMSCs细胞,并进行成骨诱导7、14、21天,进行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COL1A1、OPN、Runx2和Wnt3a、β-catenin、GSK-3β检测;茜素红染色以及ALP检测评估细胞成骨诱导的情况。3.动物水平分析lncRNANONHSAT009968对骨髓炎状态下hBMMSCs成骨分化能力影响建立兔骨髓炎并骨缺损模型,通过通过体内实验证明沉默lncRNA NONHSAT 009968的hBMMSCs对骨生成的影响;后期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显微CT对各组成骨能力及骨端愈合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COL1A1、骨钙素(osteocalcin,OCN)、OPN 和 Runx2 的表达以及 Wnt3a、β-catenin、GSK-3β 的表达。4.LncRNANONHSAT009968靶向调控Wnt3a的分子机制研究PCR扩增Wnt3a的启动子序列,构建启动子序列系列缺失荧光素酶表达载体;通过荧光素酶实验检测过表达NONHSAT009968对不同长度Wnt3a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分析NONHSAT009968在Wnt3a启动子上可能的作用位点。[结果]1.应用pLent-CMV-P2A-PURO慢病毒感染hBMMSCs成功构建Wnt3a过表达hBMMSCs稳定转染细胞株;应用pLent-U6-GFP-PURO慢病毒感染hBMMSCs成功构建LncRNANONHSAT009986敲减hBMMSCs稳定转染细胞株;应用pLent-U6-RFP-BLASTICIDIN慢病毒感染hBMMSCs成功构建Wnt3a敲减hBMMSCs稳定转染细胞株。2.过表达Wnt3a可以显着提高成骨相关基因COL1A1、OPN、Runx2、Wnt3a、β-catenin的表达,而降低GSK-3β的表达,促进成骨相关蛋白COL1A1、OPN、Runx2、Wnt3a、β-catenin的表达,而降低GSK-3β的表达,促进钙结节沉积,提高ALP的表达,改善SPA抑制的hBMMSCs的成骨分化。3.同时敲减LncRNANONHSAT009968与Wnt3a可以显着降低成骨相关基因COL1A1、OPN、Runx2、Wnt3a、β-catenin 的表达,而提高 GSK-3β的表达,降低成骨相关蛋白COL1A1、OPN、Runx2、Wnt3a、β-catenin的表达,而提高GSK-3β的表达,减少钙结节沉积,降低ALP的表达,逆转单独敲减LncRNANONHSAT009968对SPA作用下hBMMSCs促成骨分化作用。4.对于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敲减LncRNA NONHSAT009968的hBMMSCs与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以显着提高成骨相关基因COL1A1、OPN、Runx2、Wnt3a、β-catenin 的表达,而降低 GSK-3β的表达,促进成骨相关蛋白 COL1A1、OCN、OPN、Runx2、Wnt3a、β-catenin 的表达,而降低GSK-3β的表达,促进钙结节沉积,提高ALP的表达。显微CT(Micro CT)成骨相关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形态计量学成骨相关指标显示出更好的促进成骨的作用,但是没有产生明显的临床修复效果。5.Wnt-NC+lncRNA-NC 组与 Wnt-NC+lncRNA 过表达组、Wnt2+lncRNA-NC组与 Wnt2+lncRNA过表达组、Wnt3+lncRNA-NC 组与 Wnt3+lncRNA 过表达组之间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Wntl+lncRNA-NC组与Wnt1+lncRNA过表达组之间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Wnt3a对体外SPA作用下的hBMMSCs的成骨分化产生重要调节作用;2.LncRNANONHSAT009968 通过 Wnt3a 对 SPA 作用下 hBMMSCs 的成骨分化产生抑制作用;3.LncRNANONHSAT009968在体内、外感染炎症条件下hBMMSCs的成骨过程中,能抑制骨生成,进而可能影响慢性骨髓炎的发生发展;4.LncRNANONHSAT009968可能通过与Wnt3a启动子结合而抑制其转录过程,从而抑制Wnt3a表达,进而影响hBMMSCs的成骨分化。

陈聪[2](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公蕾[3](2008)在《流式细胞术检测鼻腔鼻窦肿瘤细胞周期的DN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鼻腔组织的细胞周期,探讨DNA指数(DNA index,DI)及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在鼻腔鼻窦病变的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由青岛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2002-2006年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各选取30例,取其石蜡标本以50μm厚切片,制备单细胞悬液,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并以30例鼻腔粘膜做对照,计算DNA指数、S期细胞百分数及异倍体率,并对结果进行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不同组织中异倍体率的变化及DI、SPF与肿瘤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以DI表示细胞DNA含量,SPF表示细胞增值指数。对照组的DI值为0.99±0.16,SPF值为9.94±2.57,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DI值1.03±0.15,SPF值10.67±2.63,恶性肿瘤DI值1.13±0.16,SPF值20.32±3.84,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DI值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意义,而SPF值差异有显着性;恶性组织组与对照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分别进行比较,DI与SPF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以DI=1.0±0.1作为二倍体DNA的判断标准,此范围之外均为异倍体。本研究中对照组无异倍体,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有4例异倍体,而恶性肿瘤组织中有21例异倍体出现。统计结果显示,内翻性乳头状瘤与鼻腔粘膜比较,P>0.05,异倍体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组与鼻腔粘膜、内翻性乳头状瘤分别比较,P<0.05,异倍体率差别均有意义。对二倍体与异倍体组的SPF的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异倍体组显着高于二倍体组,有统计意义。结论DI、SPF可以作为判定鼻肿瘤性质的参考指标,对推断乳头状瘤的演变亦有参考价值。

黄泽萍[4](2006)在《甲状腺上皮性肿瘤三维结构的体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从三维水平定量揭示甲状腺上皮性肿瘤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有关体视学参数在甲状腺上皮性肿瘤诊断分型方面的意义及甲状腺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特点及意义,深化人们对甲状腺上皮性肿瘤病理结构的认识,为病理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定量分析奠定基础。 方法 显微结构方面:取83例外科手术及尸检切除的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包括:甲状腺癌52例,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5例,甲状腺滤泡癌9例,甲状腺髓样癌4例,甲状腺未分化癌4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26例,其中胚胎型腺瘤7例,胎儿型腺瘤7例,单纯型腺瘤6例,胶样型腺瘤6例;正常甲状腺组织5例。石蜡切片,HE染色。每例随机取3—4个蜡块,每张切片在40倍物镜下的肿瘤区域随机捕获3-4个视野,经LeicaQ500MC显微摄像系统输入计算机。每例随机取10个视野,用ImagePro图像分析软件设计方网测试系统进行测试。选用的体视学参数有:上皮性细胞核的体积密度Vvn,epi、表面积密度Svn,epi、数密度Nvn,epi、平均体积υn-epi、平均自由程λn-epi;腺上皮细胞的厚度τepi和线参照数密度NLS,epi。胞核的Vvn,epi、Svn,epi、Nvn,epi以上皮细胞为参照空间,腺上皮细胞的NLS,epi以腺体外表面为参照系。对以上各组测试的体视学参数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两两比较;对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进行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对不同亚型的甲状腺癌和正常组织进行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对不同亚型的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判别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

罗泊涛,郑洪,李德祥[5](2003)在《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计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细胞形态计量学变化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对 15例乳头状癌、15例滤泡状癌和 15例乳头状腺瘤、15例滤泡状腺瘤的PCNA指数 (PI)进行检测 ;用图像分析技术 ,对其 10例乳头状癌、10例滤泡状癌和 10例乳头状腺瘤、10例滤泡状腺瘤的细胞形状因子 (FC)进行测量。结果甲状腺滤泡状癌的PCNA指数(PI)和细胞形状 (FC)分别为 0 .38± 0 .2 4和 0 .85 6± 0 .0 36 ,显着高于甲状腺滤泡状腺瘤 (分别为 0 .11±0 .0 6和 0 .791± 0 .0 33)。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PCNA指数 (PI)和细胞形状因子 (FC)分别为 0 .5 2± 0 .34和 0 .80 6± 0 .0 6 2 ,与甲状腺乳头状腺瘤 (分别为 0 .19± 0 .11和 0 .84 9± 0 .0 4 7)均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 )。PCNA指数大于 0 .17在甲状腺滤泡状腺瘤与甲状腺滤泡状癌中存在显着性差异 (P <0 .0 5 )。结论PCNA指数可作为甲状腺滤泡状腺瘤与甲状腺滤泡状癌的鉴别诊断依据 ;甲状腺乳头腺瘤是交界性肿瘤 ,可能为癌前病变。

陈云[6](2003)在《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Ret、Mucin-1(MUC1)、Galectin-3(Gal-3)和TTF-1基因蛋白产物,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mRNA和钠碘转运体(MS)mRNA的表达,寻找有助于良恶性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充实现有的诊断病理学内容;判断临床病理指标中对诊断标志物识别的一些相关因素以及影响甲状腺肿块复发的可能因素。 方法 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12例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Ret、MUC1和Gal-3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对其中132例标本进行了TTF-1蛋白的检测;18例甲状腺手术快速诊断标本进行了Lowicryl K4M的低温包埋,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种标志物及甲状腺球蛋白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的电镜定位观察;标本同时进行了常规电镜及冷冻割裂的扫描电镜制样,从组织病理及超微病理水平观察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形态表现及与Ret、MUC1、Gal-3和TTF-1基因蛋白产物的关系。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55例甲状腺手术新鲜标本的NIS mRNA和TPO mRNA丰度进行了定性检查。用光密度扫描仪测定并计算样品的TPO/β-actin比值,代表TPO mRNA丰度的相对含量。③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定位观察10例病人TPO mRNA的表达情况。在RT-PCR法扩增TPO cDNA的基础上,目的片段T-A克隆(pMD18-T载体),构建了pSPT19-TPO质粒,分别进行HindⅢ和BamH Ⅰ单酶切,使之成线性化模板,在SP6和T7 RNA聚合酶作用下,体外转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TPOcRNA反义和正义探针,进行TPO mRNA的核酸原位杂交实验。④观察Ret、MUC1和Gal-3表达与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及病理学形态指标的相互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与随访病人和住院病史资料相结合,分析甲状腺肿瘤有关的生物学行为。⑤上述工作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tata7.0软件包。1)多组指标阳性率的比较,采用费歇尔精确检验,两两比较对α水准用Bonferroni法进行了校正;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TPO定量结果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2)Ret、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MUCI、Gal一3等指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及良恶性病变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在单因素f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变量(逐步向后法)。3)临床随访资料的生存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Log-rar止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合逐步回归的思想筛选变量(逐步向后法)。 结果第一部分:212例手术切除标本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Ret、MUCI和Gai一3三种基因表达产物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如下: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简称结甲和腺瘤)与恶性病变(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三种基因产物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二0.000),恶性病变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病变。Ret阳性产物为胞质型,乳头状癌大多呈强阳性反应。结甲与乳头状癌、腺瘤与乳头状癌、滤泡性癌与乳头状癌Ret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一0.000)。MUCI阳性产物为胞质型,部分为胞质胞膜型。腺瘤和结甲与乳头状癌分别比较,其阳性率的差异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 .000,尸=0.0%);腺瘤与滤泡性癌之间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o00):而腺瘤与结甲、乳头状癌与滤泡性癌、结甲与滤泡性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尸=0 .829,尸=。.051)。Gal一3阳性产物主要为胞质型,但恶性肿瘤细胞核染色阳性常见。两种良性病变与甲状腺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二0.000):乳头状癌与滤泡性癌Gal一3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02);而结甲与腺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尸=0.272)。部分胎儿型和单纯型腺瘤中见灶性MUCI和Gal一3同时阳性。其它型腺瘤(除非典型腺瘤以外的腺瘤)、非典型腺瘤和滤泡性癌三者三种蛋白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者三个指标阳性率的表达呈递增趋势;Gal一3阳性表达率:其它型腺瘤与滤泡性癌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OO),而非典型腺瘤与滤泡性癌两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护=0 .246)。13例乳头状微癌中,Gal一3全部阳性,RetlZ例阳性,MIJC 15例阳性。三种蛋白的免疫电镜定位结果与光镜免疫组化结果相吻合。 第二部分:①132例甲状腺病理标本的T吓一1检测:结甲、腺瘤、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四种不同病理类型的周围正常组织TTF一1胞核阳性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o.05):良、恶性病变TTF一1的胞核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 0.05);TTF。1胞质阳性反应在良、恶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甲状腺癌阳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性率(66.1。%)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27.40%)。免疫电镜观察:良性滤泡细胞的细胞核中见金颗粒的积聚,而乳头状癌滤泡细胞的胞质中,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腔内及运输小泡中见金标颗粒。甲状腺癌TTF一l胞质反应与MUCI和Gal一3阳性表达有关(尸<0.05)。②甲状腺手术新鲜标本MS mRNA和开0 mRNA表达的检测:55例甲状腺组织中,良性病变NIS mRNA阳性率55.56%,恶性肿瘤NIS mRNA阳性率73.68%,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牛健林,徐洪兰,高增林[7](2000)在《形态计量学在临床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测试手段的改进 ,形态计量学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它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研究工作 ,其中包括对非肿瘤病变与肿瘤病变、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对肿瘤恶性程度的分级、检查癌前病变及判断肿瘤的愈后及疗效等 ,其所研究的水平由组织、细胞水平向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近年来 ,有许多资料报道了用形态计量学和体视学的方法 ,研究大肠、胃、肝、肾、膀胱、子宫、甲状腺等器官的肿瘤 ,以找出反映病变特征的定量指标 ,来定量揭示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和机能间的关系。形态计量学具有客观性强 ,重复性好 ,能精确地以定量方式表达存在于组织中的各种信息等优点 ,因此对临床病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周肸[8](2021)在《固正消癌方对结肠癌糖代谢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肿瘤细胞的持续高速增殖、不停转移、侵袭,顽强抵抗化疗药物的效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其周身所营造的酸性缺氧微环境。此种微环境毫无疑问的会杀伤正常的机体细胞,提供违背规律的能量代谢结果。最早从1924年起,就有着名的医学家Otto Herinrich Warburg针对此非正常代谢形式提出了“Warburg Effect”学说,这种新代谢型编码程序,在现代研究认为是启动肿瘤局部缺氧、酸性环境和畸形无限生长的关键。从糖代谢的角度来切入研究抗肿瘤药品,已经成为目前结肠癌有望治愈的新希望。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年累月的临床工作中,提炼出了具有中医基础和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癌毒理论”。在“祛毒即扶正”的治疗理念下结合中药组方优势形成了集清热解毒、扶正补气、行气活血为一体的消癌解毒方。此方不管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中能证实可以实现带癌共存的宗旨。本研究团队在临床运用周老消癌解毒方门诊治疗结肠癌术后患者过程中,经周仲瑛团队的帮助对消癌解毒方予以化裁,演变为固正消癌方。实践观察认为对于结肠癌患者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大大提高了结肠癌病患的生活质量。目的:从糖代谢及肿瘤微环境视角,探索固正消癌方押制结肠癌细胞的具体机制,从而更深入地巩固“癌毒理论”,发挥中医药抗肿瘤的优势。方法:1.细胞实验:1.1选取HT-29人结肠癌细胞系,将细胞系随机分为四组。即①空白对照组(Control):细胞接种于含正常大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②低剂量组(Low):使用包含1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③中剂量组(Medium):使用包含2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④高剂量组(High):使用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观察不同分组培养12h、24h的HT-29细胞Transwell实验情况;测定4个分组干预48h后的葡萄糖含量和乳酸水平、乳酸脱氢酶含量(LDH)、HT-29细胞内、外pH的影响、72h后的各组中ATP的浓度;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分组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细胞能量感受器AMPK α1、磷酸化的AMPKα1(p-AMPK α1)、己糖激酶(HK2);以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HT-29细胞的凋亡率。1.2选取HT-29人结肠癌细胞系,将细胞系随机分为四组。即①空白对照组(Control):HT-29细胞接种于含正常大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②高剂量组(High):使用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HT-29细胞;③高剂量合并小分子干扰AMPK(High+Si-AMPK)组:以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与特异性沉默AMPK技术结合,对HT-29细胞共同作用。④高剂量合并AMPK激动剂(High+AMPK activator)组:使用包含30%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RPMI-1640与AMPK激动剂AICAR共同作用HT-29细胞。计算不同分组下培养24h、48h、72h后细胞的OD值;4个分组下对HT-29细胞进行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12h、24h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分组下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以及p53的表达情况。2.动物实验:选取HT-29人结肠癌细胞系构建荷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固正消癌方组(5g/kg)、中剂量固正消癌方组(10g/kg)、高剂量固正消癌方组(20g/kg)。药物干预14天,处死裸鼠后进行肝、肾、脾脏的HE染色;瘤体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Cleaved-caspase-3、HIF-1α、HK2、Ki67、p-AMPK α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瘤体内AMPKα1、p-AMPKα1、HIF-1α、HK2、Glut4蛋白情况;对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内裸鼠末次给药后2h取血清进行糖代谢组学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epctrometer,LC-MS)分析。结果:1.细胞实验:在细胞体外实验中发现,不同分组药物干预后证实固正消癌方能抑制肿瘤细胞Transwell侵袭、迁移能力;ATP浓度测定结果显示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浓度与ATP的浓度呈反比,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浓度越高,ATP的浓度就越低;当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达到一定药物浓度时,可以降低HT-29细胞对葡萄糖的获取,减慢糖代谢进程;同时,固正消癌方也能相应的降低HT-29细胞产生的乳酸以及限制LDH的表达;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下降细胞内的pH值,缩小细胞内外pH差值,且随着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干预浓度的上升而作用效果增强;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下调HK2、HIF-1α蛋白的表达,明显激活AMPK的信号通路,调节HT-29细胞的代谢方式;Annexin—FITC/PI流式细胞术亦证实固正消癌方可以呈剂量依赖性方式发挥抑制HT-29细胞增殖的作用。在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对HT-29细胞AMPK通路影响的细胞实验研究结果中可知,High组HT-29细胞的增殖情况弱于High+Si-AMPK组,但是High组HT-29细胞的增殖情况强于High+AMPK activator组,说明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作用HT-29细胞,且其抑制肿瘤细胞的程度受活化的AMPK数量的影响;同时,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激活AMPK通路弱化HT-29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High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lut4明显表达受到抑制,弱于Control组(P<0.05);High+Si-AMPK 组的 Glut4 表达强于 High 组(P<0.05);High+AMPK activator 组的 Glut4 表达又弱于High组。说明,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可以通过AMPK通路调控Glut4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HT-29细胞的糖代谢。High组与Control组的HIF-1α表达量未见差异,High+Si-AMPK组与High组的HIF-1α得表达也未见差异;High+AMPK activator组的HIF-1α表达却明显低于High组(P<0.05)。High组的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High+AMPK activator组的p53含量亦多于High组(P<0.05),说明p53依赖于活化的AMPK发挥抗肿瘤作用;而相反地,抑制HT-29细胞中的AMPK,会使得High+Si-AMPK组内p53表达量下凋,影响HT-29细胞的凋亡。High+Si-AMPK组的Bcl-2表达高于High组(P<0.05),在AMPK被沉默后,HT-29细胞增殖程度会提高。在High+AMPK activator组内的Bax含量高于High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然而,High+AMPK activator组内的Bcl-2表达量低于High组(P<0.05),可以认为在AMPK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促进HT-29细胞的凋亡,其结果与AMPK可能影响下游Bcl-2通路有关。2.动物实验在荷瘤裸鼠的体内实验中可知,固正消癌方对肝、脾、肾脏无明显损害;瘤体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固正消癌方会下调Ki67、HIF-1α、HK2蛋白及促进Cleaved-caspase-3、p-AMPK α1蛋白的表达,以此通过限制糖代谢来控制瘤体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固正消癌方也同样会激活AMPK通路,限制糖代谢相关酶HIF-1α、HK2、Glut4的表达,磷酸化p53,诱发结肠癌细胞程序性凋亡。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内裸鼠血清LC-MS分析:各分组区分聚集性明显,筛选出5种差异糖类代谢产物分别是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岩藻糖(Fucose)、果糖(Fructose)以及多条信号通路比如:ABC转运蛋白通路、半乳糖的代谢途径。结论:1)固正消癌方可以从糖代谢途径减少结肠癌细胞的能量来源,改善其周围的微酸环境,下调相关蛋白等方面起到抗肿瘤作用。2)在固正消癌方的作用下,AMPK通路的激活也会起到干预结肠癌细胞的糖代谢过程,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3)LC-MS分析认为固正消癌方作用下的差异糖类代谢物为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岩藻糖(Fucose)、果糖(Fructose),以此为靶点的信号通路还包括ABC转运蛋白通路、半乳糖的代谢途径等。

曹明[9](2019)在《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el-18、Bmi-1、CD34及D2-4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实验方法检测Mel-18和Bmi-1在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对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Mel-18、Bmi-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el-18、Bmi-1、CD34及D2-40在76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计数食管鳞癌组织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VD)和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e1-18、Bmi-1、CD34及D2-40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相关性,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实时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用域值循环数根据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相对癌旁正常食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倍数分析,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 mRNA低表达53.94%(41/76)而Bmi-1mRNA高表达63.16%(48/76)。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Mel-18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683±0.125,在癌旁食管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917±0.062,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20,P<0.001);Bmi-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985±0.104,在癌旁食管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747±0.131,食管鳞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05,P<0.001)。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Mel-18阳性表达率为30.3%(23/76),癌旁组织中Mel-18阳性表达率为67.1%(51/76),有统计学意义(χ2=20.646,P<0.05)。Bmi-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7.6%(59/76),Bmi-1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7.6%(2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6,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率为88.2%(67/76),癌旁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率为31.6%(24/76),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0,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D2-40阳性表达率为80.3%(61/76),癌旁组织中D2-40阳性表达率为23.7%(1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34,P<0.0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el-18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Bmi-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的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食管鳞癌组织中MVD计数为45.76±15.19,而癌旁组织为5.38±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年龄、性别外,食管鳞癌组织中MVD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分化程度有关。食管鳞癌组织中LVD计数为11.21±5.84,而在癌旁组织中为4.02±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LVD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而于年龄、性别无关。Mel-18和Bmi-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呈负性相关(r=-0.261,p=0.007)。食管鳞癌组织中CD34和D2-40的表达MVD和LVD呈正相关性(r= 0.426,p=0.002)。结论:Mel-18、Bmi-1、CD34及D2-40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有望成为食管鳞癌发展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王燕丽,李艳玲,郝柱,王颖,徐宁迎[10](2012)在《猪不同生长阶段甲状腺结构的形态计量学研究》文中认为为观察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的形态学变化,本研究选用大约克夏猪,分别于初生、体质量为20、40、80和100kg时屠宰,测定甲状腺质量、长度、宽度、增殖细胞数量以及血清中甲状腺素的表达,并对猪的甲状腺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应用Nikon NIS-Elements Documentation图像分析系统对甲状腺滤泡腔以及滤泡上皮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学指标的测量,并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猪的生长发育,甲状腺增殖细胞的数量、甲状腺素的表达以及滤泡腔数密度、上皮细胞高度均逐渐降低;滤泡腔截面积及其等效直径、滤泡腔截面积密度逐步升高;而上皮细胞核截面积及其等效直径、上皮细胞核数密度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FT3的表达与甲状腺宽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与上皮细胞高度呈显着正相关;FT4、TT4的表达与体质量、甲状腺质量、甲状腺长度、甲状腺宽度、滤泡腔截面积、滤泡腔截面积等效直径存在显着负相关,与上皮细胞高度以及上皮细胞核数密度存在显着正相关。上述形态学测量结果为深入研究猪甲状腺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发生的形态学变化提供了准确的定量资料。

二、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计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计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LncRNANONHSAT009968通过Wnt3a抑制SPA作用下的hBM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细胞水平研究Wnt3a影响SPA作用下hBM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研究LncRNA NONHSAT009968通过Wnt3a影响SPA作用下hBMMSCs的成骨分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物水平分析LncRNA NONHSAT009968对骨髓炎状态下hBMMSCs成骨分化能力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LncRNA NONHSAT009968靶向调控Wnt3a的分子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编码RN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1.1 经方的内涵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3 研究思路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4.3 分子对接方法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1.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2 枳实芍药散
        2.1 溯源
        2.2 现代实验研究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3 排脓散
        3.1 溯源
        3.2 临床应用变迁
        3.3 现代实验研究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药物组成
        1.2 配伍分析
        1.3 化学成分信息
        1.4 现代药理信息
    2 排脓散
        2.1 药物组成
        2.2 配伍分析
        2.3 化学成分信息
        2.4 现代药理信息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分子对接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2 排脓散
        2.1 分子对接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4.1 枳实芍药散
        4.2 排脓散
第七章 讨论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流式细胞术检测鼻腔鼻窦肿瘤细胞周期的DN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甲状腺上皮性肿瘤三维结构的体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上皮性肿瘤显微结构的体视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滤泡性腺瘤超微结构的体视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5)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计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法:
        1.3.2 细胞形状因子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甲状腺肿瘤中PCNA的表达
    2.2 细胞形状因子在甲状腺肿瘤的变化
    2.3 PI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3 讨 论
    3.1 甲状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诊断
    3.2 PCNA和细胞形状因子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3.3 PCNA、FC与甲状腺肿瘤的关系

(6)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Ret、Mucin-1和Galectin-3基因蛋白产物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甲状腺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在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表达及意义
    一、 TTF-1在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二、 NIS mRNA在不同病理状态甲状腺组织的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三、 TPO mRNA在不同病理状态甲状腺组织的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四、 TTF-1、NIS mRNA和TPO mRNA与Ret、Mucin-1和Galectin-3基因表达产物的相关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五、 讨论
    六、 参考文献
    七、 附图
第三部分 Ret、Mucin-1和Galectin-3蛋白表达与甲状腺滤泡细胞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相关性分析及预后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相关论文情况
附录二: 综述1: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和靶基因与甲状腺肿瘤
附录三: 综述2: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细胞病理诊断学
附录四: 致谢

(7)形态计量学在临床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道组织和细胞的研究
    1.1 大肠癌发生不同阶段黏膜细胞形态计量学观察
    1.2 胃癌及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1.3 慢性氟中毒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2 泌尿道组织和细胞的研究
    2.1 大剂量睾酮对雌性小鼠肾损伤的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研究
    2.2 膀胱移行细胞癌AgNORs, DNA的形态定量研究
3 生殖系统组织和细胞的研究
    3.1 宫颈鳞状细胞癌癌前及癌变病变图像分析
    3.2 精子的线粒体形态学和计量学研究
4 内分泌系统组织和细胞的研究
    4.1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计量分析
    4.2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形态计量学分析
5 其他组织和细胞方面的研究
    5.1 人冠状动脉血管壁细胞核密度形态定量研究
    5.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免疫结构的形态计量研究
    5.3 星形细胞瘤中P53蛋白和PCNA免疫组化的形态计量研究

(8)固正消癌方对结肠癌糖代谢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的研究概述
        1.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病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结肠癌的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结肠癌糖代谢的研究概述
        1. Warburg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2. 肿瘤微环境与糖代谢
        3. AMPK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医药与代谢组学的研究
        1. 代谢组学概论
        2. 结肠癌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
        3. 中医药与代谢组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固正消癌方对HT-29细胞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1.2 细胞系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细胞分组与给药
        2.3 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
        2.4 ATP浓度测定
        2.5 葡萄糖含量测定
        2.6 乳酸水平检测
        2.7 乳酸脱氢酶水平检测
        2.8 细胞内、外pH检测
        2.9 Western Blot实验
        2.10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抑制HT-29细胞Transwell迁移、侵袭能力
        4.2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下调HT-29细胞ATP浓度
        4.3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减少HT-29细胞内葡萄糖含量
        4.4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降低HT-29细胞乳酸水平
        4.5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降低HT-29细胞乳酸脱氢酶含量
        4.6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对HT-29细胞内、外pH的影响
        4.7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影响HT-29细胞糖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
        4.8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诱导HT-29细胞的凋亡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章 固正消癌方对HT-29细胞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1.2 细胞系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细胞分组与给药
        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4 CCK8法监测细胞抑制率
        2.5 划痕实验
        2.6 Transwell迁移与侵袭实验
        2.7 Weste Blot实验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抑制HT-29细胞增殖
        4.2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弱化HT-29细胞的迁移
        4.3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减弱HT-29细胞的Transwell迁移、侵袭
        4.4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影响HT-29细胞糖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
        4.5 固正消癌方含药血清通过AMPK通路诱导HT-29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章 固正消癌方对荷瘤裸鼠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煎液制备
        1.2 动物与细胞系
        1.3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及用具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 裸鼠肝、脾、肾HE染色
        2.3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
        2.4 瘤体组织Western Blot实验
        2.5 裸鼠血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代谢组学分析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裸鼠一般情况
        4.2 裸鼠肝、脾、肾HE染色
        4.3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
        4.4 肿瘤组织中糖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
        4.5 裸鼠血清糖代谢LC-MS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

(10)猪不同生长阶段甲状腺结构的形态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染色方法
    1.3 试验指标测定及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猪甲状腺形态变化及增殖细胞观察
    2.2 血清中T4、T3激素、甲状腺的发育性变化
    2.3 猪甲状腺形态计量学参数
        2.3.1 甲状腺滤泡腔
        2.3.2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2.4 血清中T4、T3激素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3 讨 论
4 结 论

四、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计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LncRNANONHSAT009968通过Wnt3a抑制SPA作用下的hBM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D]. 文虹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陈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流式细胞术检测鼻腔鼻窦肿瘤细胞周期的DNA分析[D]. 公蕾. 青岛大学, 2008(07)
  • [4]甲状腺上皮性肿瘤三维结构的体视学研究[D]. 黄泽萍. 第一军医大学, 2006(12)
  • [5]细胞增殖活性及形态计量学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意义[J]. 罗泊涛,郑洪,李德祥. 贵州医药, 2003(01)
  • [6]甲状腺滤泡细胞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D]. 陈云. 第二军医大学, 2003(01)
  • [7]形态计量学在临床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 牛健林,徐洪兰,高增林.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0(03)
  • [8]固正消癌方对结肠癌糖代谢作用机制研究[D]. 周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食管鳞癌中Mel-18、Bmi-1、CD34及D2-4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曹明. 山东大学, 2019(09)
  • [10]猪不同生长阶段甲状腺结构的形态计量学研究[J]. 王燕丽,李艳玲,郝柱,王颖,徐宁迎. 畜牧兽医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形态计量学的诊断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