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探析

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探析

一、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齐柏平,赵诣飞[1](2021)在《“音乐民族化”运动(1949—1966)中的歌曲创作回顾与启示》文中提出民族化是20世纪中期的一种重要艺术思潮,它覆盖了所有的文艺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1949—1966),音乐民族化表现了音乐领域的思想发展和政治倾向,反映了作曲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谱写时代新声之历史过程。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回顾音乐民族化的歌曲创作及其成果极有意义。对当时的歌曲进行分类,对其艺术手法加以音乐学分析,对其创作成果加以史学研究,以展示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艺术"初心",增强民族自信。

刘赏月[2](2021)在《江定仙交响乐创作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定仙是我国20世纪音乐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高等专业音乐学校自己培养的继黄自、萧友梅等第一代作曲家之后的第二代作曲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奠基人,从教时间长达六十多年,自创立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以来,他把这里建设为我国作曲家成长的摇篮,为我国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教育和作曲人才,因此江定仙被公认为是第二代作曲家中从教时间最长、学生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位,是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大大向前推进的历时功臣。本文主要研究江定仙交响乐创作的技法,以江定仙两首交响乐作品《烟波江上》和《沧桑》为实例进行分析。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江定仙的音乐生涯及主要创作进行简短的介绍;第二、三章把研究对象具体到两部交响乐作品,逐步对其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结构进行音乐本体上的分析,探究作品中具体运用的作曲技法;第四章将两部作品的创作手法及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索作曲家在不同年代创作同体裁作品上所运用技法方面的不同特征,同时对其创作理念及作品整体风格进行梳理;最后一个章节通过查阅图书馆的书籍、文献以及网上的资料对影响江定仙交响乐创作的各种因素做简单的探究。笔者尽可能的通过文献研究、音乐分析等方法,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期刊和研究生论文,对江定仙的交响乐进行研究,以期对其中运用的作曲技法有更深层的认知。

刘亚迪[3](2021)在《作曲家刘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曲家刘聪致力于艺术歌曲创作领域20多年,创作了二百余首艺术歌曲作品,在创作领域脱颖而出,获得了不菲的成绩。其艺术歌曲创作与长期的实践和创新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个性化创作规则,极具研究意义,然而关于刘聪艺术歌曲的研究,共性太强,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思想明确的理论阐释。因此,笔者将从刘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着手,以明确的思维有针对性的对刘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的追求,创作技巧的个性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艺术歌曲作品进行演唱技巧、情感把握等方面的探析,结合自身演唱实践对其深入剖析,以求为刘聪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方面提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探讨。正文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对刘聪及其艺术歌曲创作的介绍与概括,包括对作曲家刘聪的介绍,和其艺术歌曲创作经历的三个时期,最后收集和整理了刘聪最主要的艺术歌曲作品从时间和内容上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第二章先谈刘聪在艺术歌曲中的创作理念,再结合创作理念对刘聪不同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不同艺术化风格以及致“雅”的意境追求于美声风格歌曲与民族风格歌曲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明了的体现出刘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的个性化特点。第三章是对刘聪艺术歌曲演唱方面的研究,第一节和第二节为两首艺术歌曲的演唱实例,第三节为总结的刘聪其它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具体从演唱技巧方面,情感把握方面,钢琴伴奏、舞台实践及演唱者二度创作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以求在刘聪艺术歌曲演唱的方面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专业性建议。

张晓璐[4](2021)在《雷振邦电影歌曲创作探究》文中提出雷振邦是我国当代着名作曲家之一,创作了51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故事片插曲。比如《蝴蝶泉边》(五朵金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世上哪有树缠藤》(刘三姐)《怀念战友》(冰山上的来客)等。本文通过对雷振邦的电影歌曲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揭示其独具特点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学术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雷振邦的创作生涯及主要作品展开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其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学习音乐的历程进行研究,对雷振邦创作的作品进行整理,为研究雷振邦的创作风格进行铺垫;第三部分从歌曲创作的风格民族性、时代性、通俗性等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这章的研究可以了解雷振邦的主要创作的方法、歌曲中旋律的运用、歌曲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以及对歌曲的传承与宣传,进行描述,为第四部分研究打好基础;第四部分主要从电影歌曲的艺术价值研究其电影歌曲的传播与出版,通过挖掘其作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史学价值阐述其作品的贡献与影响力以及传承意义。对于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深刻了解雷振邦创作的电影歌曲整体化的理解与学习。

彭静[5](2021)在《音乐史学视野下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研究》文中指出贺绿汀(1903-1999)湖南邵阳人,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本着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他的音乐影响了几代人,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本论文在搜集了大量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专着以及介绍贺绿汀的回忆录和纪录片,以历史为主线,以音乐本体为切入点,论述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体现出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精神。首先,用历史学的方法,对贺绿汀先生的生平以及音乐创作生涯进行梳理考证,对他的音乐创作的历史、时代以及从时代而来的创作目的和思想等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对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的各类作品的音乐材料分析,音乐形象构建以及音乐艺术特征与产生的时代和作曲家的思想一一进行探究,从音乐分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方面进行细致详实的论述,以期构建全方位的贺绿汀的创作,解析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历史价值。最后,在论述贺绿汀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中国人的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及其历史价值与传承。本论文论述的作品产生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时代,有民族的仇恨与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激情,在这个时代产生的音乐作品,促进了抗战的胜利,鼓舞人民奋起抗争、具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曲家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精神是支撑着他创作的内因,通过对贺绿汀作品的深度挖掘和当时历史时代的结合,使时代、作品、作曲家成为一个研究整体,探析其道德和精神的内涵和力量。

张艳林[6](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刁慧子[7](2021)在《李焕之音乐批评研究》文中指出李焕之是我国现当代着名的音乐家,在音乐创作、理论与社会活动等领域成就颇丰,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其中,音乐批评是他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音乐批评学原理,对李焕之音乐批评活动展开研究,发掘其音乐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以及音乐批评观念的嬗变历程。其一,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李焕之有关作曲家、音乐作品、音乐现象、音乐批评的评述文章,结合历史语境对其评述特点与思想内涵展开分析。其二,通过音乐批评学的基础理论,对李焕之的音乐批评方法、音乐批评原则进行辨析,就其批评方法的“得”与“失”作进一步考察。同时,对李焕之音乐批评风格进行分析,解读其“温和—战斗性—温和”的批评模式。其三,利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李焕之在建国初期“为社会而艺术”、改革开放后“情教合一”的音乐批评观念作历史考量,挖掘其批评观念的内涵与时代演变的规律。最后,就李焕之音乐批评活动的贡献作归纳性梳理,反思并总结其音乐批评的主体素养与责任担当对今后音乐批评活动的启示。

石爽[8](2020)在《城市民谣民族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流行音乐自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我国,我国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就在不断地进行着流行音乐民族化道路的探索。21世纪以来,大陆城市民谣兴起,音乐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特征,本文从城市民谣这一流行音乐体裁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城市民谣具体音乐语言的分析,探讨城市民谣如何融合流行音乐与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这种融合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产生了双向促进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试图从社会学、文化学等研究角度进行探究民族化城市民谣兴起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对城市民谣民族化的价值与发展提出思考。文章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城市民谣产生影响发展来源的进行梳理与概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我国现代民谣的发展进行梳理,二是对我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前三个代表阶段进行总结,三是对城市民谣的文化渊源进行总结;第二章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当下具有民族化特征的城市民谣兴起的原因;第三章从文化学角度,探究城市青年为何以及如何通过城市民谣民族化创作,实现自身与群体的身份认同;第四章对城市民谣民族化音乐语言特征进行分析,这些具有民族化特点的城市民谣作品,如何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之中,主要从作品的旋律、配器以及歌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城市民谣民族化发展的价值进行总结,对城市民谣的发展困境提出两点思考。

彭丽桦[9](2020)在《音乐家舒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舒模是中国近代抗战时期的音乐家,戏剧理论家,其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服务,在音乐创作、戏曲声乐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成果。20世纪30-40年代是他歌曲创作生涯的开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鲜明的政治思想和丰富的群众性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抗战解放后,舒模投身于戏曲声乐研究领域,对戏曲、新歌剧、声乐方面阐释了相关的理论性研究,并发表重要意见,对我国近代戏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笔者发现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艺术文化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音乐艺术家却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舒模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音乐家舒模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阅读法、历史研究法、音乐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资料整理法,以历史时代发展为背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进行写作。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包含选题缘起、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文献综述。正文部分以以下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生平事略与人生背景。本章主要对舒模的生平历程进行概述,以他的求学过程、在抗敌演剧队的音乐活动、解放后的生活历程为主要方向,并对其在历史宏观动态发展中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环境下进行论述。第二章:舒模音乐创作及歌曲作品分析。本章是对舒模的音乐活动、歌曲创编的具体情况及音乐分析来研究其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和深层表达。第三章:舒模在近代戏曲改革语境下的理论建树。本章主要阐释舒模在抗战解放后在戏曲、新歌剧、声乐等方面做出的理论性文章和建议的分析研究。第四章:历史评价与当代意义。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对舒模所做艺术贡献的总结,以及在结合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公正的历史评价。

蔡娟[10](2020)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二、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音乐民族化”运动(1949—1966)中的歌曲创作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民族化分期与特点
    (一)音乐民族化分期
        1.初期(1949—1956)
        2.鼎盛期(1957—1966)
    (二)音乐民族化特点
二、音乐民族化时期的体裁与题材
    (一)独唱歌曲
        1.抒情歌曲
        2.叙事歌曲
    (二)合唱歌曲
三、“民族化”歌曲创作中的手法与派别
    (一)创作手法
        1.改编型
        2.创新型
    (二)创作派别
        1.军旅派
        2.边塞派
        3.学院派
四、民族化时期歌曲创作的启示
    (一)创作大潮的形成
    (二)音乐民族化展示的创作初心
五、结语

(2)江定仙交响乐创作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及水平
        1.关于江定仙所有方面的研究
        2.关于江定仙交响乐创作方面的研究
一、江定仙的音乐生涯及主要创作
    (一)江定仙的艺术生涯简介
    (二)江定仙的主要创作概况
        1.艺术歌曲
        2.钢琴作品
        3.交响乐作品
    (三)江定仙的交响乐创作概况
        1.《烟波江上》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概况
        2.《沧桑》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概况
二、《烟波江上》的创作技法分析
    (一)结构布局
        1.呈示部的结构布局
        2.展开部的结构布局
        3.再现部的结构布局
    (二)调式调性特点
        1.小二度小调式的运用
        2.线性化的调式运用
    (三)旋律音响组合方式
    (四)和声的分布特点
        1.中音和弦的独立运用
        2.复合功能和弦的运用
        3.附加音和弦的运用
三、《沧桑》的创作技法分析
    (一)第一乐章结构分析
    (二)第二乐章结构分析
    (三)第三乐章结构分析
        1.各叠部之间的对比分析
        2.插部的结构分析
    (四)第四乐章的结构分析
        1.呈示部的结构分析
        2.展开部的结构分析
        3.再现部的结构分析
四、江定仙交响乐作品的比较分析及其风格特征
    (一)《烟波江上》及《沧桑》的比较分析
        1.作品结构与调性布局
        2.和声手法
        3.配器特点
    (二)江定仙交响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深厚的爱国情感与浓烈的革命氛围
        2.博大的人文精神
        3.抒情性与戏剧性并存
    (三)江定仙交响乐创作的理念
五、影响江定仙交响乐创作的因素
    (一)从我国交响乐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审视江定仙的交响乐创作
        1.20 年代交响乐创作的起步期
        2.30 -40 年代我国交响乐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交响乐的发展
        4.“文革”期间(1966-1976 年)我国交响乐的发展
        5.新时期我国交响乐的发展
        6.新世纪以来我国交响乐的发展
    (二)时代因素对江定仙交响乐创作的影响
        1.《烟波江上》所受的时代影响
        2.《沧桑》所受的时代影响
    (三)黄自作曲技法对江定仙交响乐创作的影响
    (四)江定仙的教学实践对其交响乐创作的影响
结语
    (一)创作特征
    (二)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作曲家刘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刘聪及其艺术歌曲创作
    第一节 刘聪及其艺术歌曲创作历程
        一、作曲家刘聪
        二、刘聪艺术歌曲创作历程
    第二节 刘聪主要艺术歌曲作品及分析
        一、刘聪主要艺术歌曲览
        二、刘聪艺术歌曲整体分析
第二章 刘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分析
    第一节 刘聪谈其艺术歌曲创作理念
        一、艺术歌曲内容中的思想内涵
        二、艺术歌曲音乐中的审美观念
    第二节 创作技巧更侧重表现致“雅”的歌曲意境
        一、在民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呈现
        二、在美声风格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呈现
    第三节 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化追求
        一、对个性化、钢琴化的探索(1994-2000 年)
        二、对民族化与时代化的追求(2000-2009 年)
        三、近年来对器乐化的追求(2010 年-至今)
第三章 刘聪艺术歌曲作品演唱实践
    第一节 《鸟儿在风中歌唱》演唱实践
        一、对歌曲的初步了解
        二、歌曲深度解读
        三、情感把握
        四、钢琴伴奏的默契配合
        五、舞台表现力
    第二节 《请不要说》演唱实践
        一、对歌曲的初步了解
        二、歌曲深度解读
        三、情感把握
        四、钢琴伴奏的相辅相成
        五、舞台实践
    第三节 刘聪其它艺术歌曲的演唱
        一、演唱技巧
        二、掌握曲谱的信息传达
        三、演唱者的二度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刘聪老师采访大致文本记录整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雷振邦电影歌曲创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课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雷振邦电影歌曲创作的研究
        (二)关于雷振邦生平、创作的歌曲资料
        (三)关于影视音乐研究的文献
    三、主要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雷振邦生平及创作
    一、雷振邦生平
        (一)求学
        (二)工作
        (三)总结
    二、创作
第三章 创作风格及特点
    一、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创造性运用
        (一)对已有民族音调的借鉴
        (二)运用特色鲜明的节奏节拍
        (三)民族乐器的融入
    二、彰显时代特色的音乐题材
        (一)革命题材
        (二)革命爱情题材
        (三)社会主义建设题材
        (四)农村生活题材
        (五)新时期生活题材
    三、影片角色与音乐形象的统一
    四、体裁风格与演唱形式
        (一)体裁风格
        (二)歌曲演唱形式
第四章 艺术价值与影响
    一、社会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史学价值
    四、传播
        (一)知识传播
        (二)作品传播
        (三)获奖与名誉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音乐史学视野下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贺绿汀的音乐生涯
    一、青年求学期(1903-1932)
    二、音乐创作期(1932-1999)
第二章 贺绿汀 20 世纪 30、40 年代钢琴作品
    一、钢琴代表作品音乐分析
    二、贺绿汀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
    三、贺绿汀钢琴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章 贺绿汀20 世纪30、40 年代电影歌曲研究
    一、电影歌曲代表作品音乐分析
    二、贺绿汀电影音乐的艺术特征
    三、贺绿汀 20 世纪 30、40 年代电影音乐与时代的关系
第四章 贺绿汀20 世纪30、40 年代抗日救亡歌曲研究
    一、抗日救亡歌曲代表作品音乐分析
    二、贺绿汀抗日救亡歌曲的艺术特征
    三、贺绿汀 20 世纪抗日救亡歌曲与时代的关系
结语
    一、贺绿汀作品中的抗战精神
    二、贺绿汀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三、贺绿汀的音乐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附录一:学位论文文献目录表
附录二 贺绿汀 20 世纪 30、40 年代作品列表
附录三:在学期间发表期刊论文
致谢

(6)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几对概念
    四、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一、产生与确立
        二、发展与繁盛
        三、分流与多元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累与沉淀
        二、传播与推进
        三、土洋之争
        四、中西结合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一、歌唱定位
        二、根植于传统
        三、军旅实践
        四、历史贡献
    小结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第一节 呼吸技法
        一、“美声”呼吸理论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第二节 共鸣技法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第三节 “哼鸣”训练
        一、“哼鸣”唱法
        二、“哼鸣”练习
        三、“哼鸣”唱高音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一、气与声和
        二、声与乐和
        三、乐与意和
    小结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第一节 语言表达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韵味呈现
        一、装饰音润腔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四、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 情感表达
        一、构建歌唱情境
        二、提升歌曲内涵
        三、传达民族情感
    小结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感官享受
        一、动作手势
        二、身形表演
        三、歌唱表情
        四、三位一体
        五、高音演唱
    第二节 句法享受
        一、速度偏离
        二、力度偏离
        三、换气与顿挫
        四、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一、自由想象
        二、模拟联想
        三、通感联想
        四、情境联想
    第四节 期待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二、合法偏见
        三、视界融合
        四、效果历史
    小结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一、生活体验
        二、歌唱联想
        三、审美意象
    第二节 独创性
        一、运腔方式
        二、情感表现
        三、意象表达
    第三节 歌唱自由
        一、真善美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三、文化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李焕之音乐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焕之的音乐批评实践
    第一节 作曲家作品的批评
    第二节 音乐创作的批评
    第三节 音乐表演的批评
    第四节 音乐现象的批评
第二章 李焕之的音乐批评理论及风格
    第一节 音乐批评的方法
    第二节 音乐批评原则
    第三节 李焕之的音乐批评思想渊源与历史嬗变
    第四节 音乐批评风格
第三章 李焕之对音乐批评的贡献与研究启示
    第一节 音乐批评的贡献
    第二节 研究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城市民谣民族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城市民谣的发展渊源
    第一节 我国现代民谣发展历程
        一、台湾民谣时期
        二、早期城市民谣
        三、校园民谣
        四、新时期城市民谣
    第二节 我国流行音乐民族化探索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时代曲”
        二、20世纪八十年代“西北风”
        三、21世纪初“中国风”
    第三节 城市民谣的文化渊源
        一、欧美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本土文化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城市民谣的勃兴语境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漂泊的城市青年
    第二节 我国流行音乐产业转型
    第三节 回归民间与大众的话语权力
第三章 城市民谣民族化: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
    第一节 身份认同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
    第三节 城市民谣的文化认同与音乐认同
第四章 城市民谣民族化音乐语言特征
    第一节 城市民谣旋律创作特征
        一、采用民族调式创作
        二、借用民间歌曲改编
        三、音程与音域跨度比重加大
    第二节 配器—传统与流行相结合
    第三节 歌词—地方特征显现
        一、歌词出现地方名称
        二、歌词包含地方化叙事
        三、采用方言歌词演唱
        四、多用衬词演唱
第五章 城市民谣民族化价值与发展探索
    第一节 城市民谣民族化价值
        一、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共同发展
        二、城市民谣作为民间文化的激活力量
    第二节 城市民谣发展思考
        一、城市民谣创作避免过度商业化
        二、坚守民谣创作艺术底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音乐家舒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
        2.历史研究法
        3.音乐分析法
        4.个案研究法
    (三)创新之处
    (四)文献综述
        1.舒模音乐成就
        2.舒模戏曲声乐艺术理论
一、生平事略与社会背景
    (一)舒模生平事略
        1.求学生涯
        2.舒模在“抗敌演剧团”的音乐活动
        3.解放初期后主要生活历程
    (二)人生背景
        1.政治、经济背景
        2.文化运动背景
二、舒模音乐创作及歌曲作品分析
    (一)歌曲创作的基本情况
        1.歌曲创作的时间
        2.歌曲创作题材与演唱形式
        3.歌曲的时代影响力
    (二)歌曲作品的音乐分析
        1.歌曲的体裁
        2.歌曲中国民歌风味和外来音乐特色
        3.同音重复与节奏特征
        4.歌曲结构与歌词之间的关系
三、舒模在近代戏曲改革语境下的理论建树
    (一)在戏曲改革下的理论研究
        1.戏曲练嗓的技巧训练
        2.怎样保护嗓子
        3.对戏曲改革问题的几点提出
    (二)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理论
        1.对“土洋”唱法争议的观点
        2.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更好地为工农兵群众服务
    (三)发展新歌剧的意见及作品评析
        1.对新歌剧发展的意见
        2.歌剧音乐的民族性
        3.歌剧《草原之歌》评析
四、历史评价与当代意义
    (一)历史评价
        1.音乐创作
        2.声乐戏曲
    (二)当代意义
        1.歌曲创作的时代意义
        2.声乐戏曲的理论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舒模歌曲作品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法
        (三) 量化分析法
第一章 概念、背景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建国后十七年”
        二、“本土化”的学科内涵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本土化”的语用
        一、“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二、四大学科“本土化”的具体维度
        三、视唱教材“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发展概况
        一、建国后十七年民族音乐发展及理论着作
        二、建国后十七年西方音乐的传入与理论着作
    第四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整体出版情况
        一、国外视唱教材传入中国的情况
        二、中国音乐家自编自着本土化视唱教材情况
    小结
第二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思聪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思聪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思聪《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二节 马革顺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革顺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革顺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三节 胡汀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胡江非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胡江非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二节 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节 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儿童视唱初步》的内容详析
        二、《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六部经典视唱教材与“本土化”反思
        一、六部经典视唱教材简述
        二、六部经典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三、六部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对于当今本土化视唱教材编创的借鉴
        一、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借鉴
        二、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借鉴
    第三节 关于现代视唱教材编创的思考
        一、视唱教材编创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于本土化的视唱教材的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民族化”运动(1949—1966)中的歌曲创作回顾与启示[J]. 齐柏平,赵诣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1(06)
  • [2]江定仙交响乐创作技法研究[D]. 刘赏月.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作曲家刘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探析[D]. 刘亚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雷振邦电影歌曲创作探究[D]. 张晓璐.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音乐史学视野下贺绿汀20世纪30、40年代音乐作品研究[D]. 彭静.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7]李焕之音乐批评研究[D]. 刁慧子.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城市民谣民族化特征研究[D]. 石爽.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9]音乐家舒模研究[D]. 彭丽桦.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D]. 蔡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广西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