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蛋白质组市场分析

全球蛋白质组市场分析

一、全球蛋白组市场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琪[1](2021)在《鸡蛋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相互作用及其凝胶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鸡蛋液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凝胶特性,是优质的动物性蛋白来源,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多为鲜食和应用在鸡蛋布丁、鸡蛋干及蒸蛋糕等以鸡蛋为主的产品中,在以其它蛋白为主的凝胶体系中使用较少,这样就限制了鸡蛋营养价值和凝胶特性在其它凝胶类产品中的发挥。大豆分离蛋白(SPI)是优质的植物蛋白,价格低廉,市场上使用它的产品较多,但是其蛋氨酸含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配比,拉低了其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同时,其凝胶性不足以满足食品生产的需要,因此本论文以凝胶性为着力点进行研究,将鸡蛋液和SPI在营养和凝胶性上进行互补复配,制备高蛋白质浓度的复合凝胶并阐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弥补SPI的劣势,并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复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考虑到鸡蛋液中除蛋白质以外的脂质等其它成分对复合凝胶性质的影响,进一步贴近食品生产的实际现状,更有利于为食品生产和开发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测定和比较pH为7的鸡蛋蛋清液(EW)、蛋黄液(EY)和全蛋液(TWE)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研究不同蛋白质浓度(4%-11%)下蛋清凝胶、蛋黄凝胶和全蛋凝胶的性质,以期为鸡蛋的实际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整个成胶过程中,蛋清液与全蛋液的储存模量(G’)变化趋势类似,而蛋黄液由于溶解度低和固形物含量高,使得保温和降温过程中G’显着低于蛋清液和全蛋液。凝胶质构性的结果表明,蛋白质浓度对凝胶的硬度和咀嚼性有极大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和0.895,p<0.01),而凝胶的弹性和内聚性主要受蛋白质种类的影响。当蛋白质浓度为10%时,全蛋凝胶在凝胶硬度上分别高于蛋清凝胶和蛋黄凝胶20%和53%,在咀嚼性上较两者分别高111%和76%,并保持了蛋黄凝胶的高内聚性。凝胶保水性随蛋白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蛋白质浓度下,三种凝胶的保水性大小与其固形物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7,p<0.01)。扫描电镜图片直接显示了三者微观结构的差异,即蛋清凝胶具有较均匀、刚性的颗粒型网络结构,蛋黄凝胶呈现为均匀、致密和较光滑的结构,全蛋凝胶的网络结构更偏向于蛋清凝胶,只是颗粒更小、网络更密集。其次,选择全蛋液和蛋黄液与SPI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研究,说明了全蛋液和蛋黄液与SPI复配过程中各部分起到的作用。蛋白质溶解度结果说明,加入25%的全蛋液或蛋黄液造成复合溶液的溶解度最大,较SPI的溶解度分别增大20%或9%。蛋黄液的低溶解度和高固形物含量对复合溶液的溶解度和固形物含量有显着的影响。全蛋液,尤其是蛋黄液的比例增大还会引起复合溶液总巯基含量和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增大。当全蛋液/蛋黄液的比例为75%时,复合溶液的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最大,相较于SPI,其增幅达到132%/565%。全蛋液相较于蛋黄液对复合凝胶G’和硬度的增强效果更大,这说明了蛋清蛋白是造成复合溶液G’和硬度增大的主要原因。蛋黄液的比例增大对复合凝胶的弹性无显着影响,但超过50%的全蛋液会造成凝胶的弹性显着降低。凝胶水分状态结果表明,加入鸡蛋液尤其是加入蛋黄液,可以提高结合水的稳定性。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少量来自全蛋液的非蛋白物质的填充使得TWE-SPI复合凝胶的网络呈现紧实的线性网络结构,而蛋黄液中过多的非蛋白成分的参与则造成其与SPI复合凝胶的网络结构粗糙、粘连。筛选出最佳的预热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G)处理的条件后,研究预热和TG酶两种处理方式对TWE-SPI复合凝胶的各自及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预热处理可以提高SPI溶液的蛋白质溶解度、表面疏水性,造成蛋白质及其它成分重新分布排列,使得凝胶微观结构变得平整,从而增强复合凝胶的G’和硬度,但是作用效果较小。添加TG酶对各溶液的蛋白质溶解度无显着影响,对SPI的表面疏水性也无影响,但可降低鸡蛋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从而造成复合溶液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下降18%,它主要是促进蛋白质之间的交联反应,使凝胶网络结构更加明显,从而引起复合凝胶G’和硬度显着增大。当同时采用预热和TG酶两种处理方式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复合溶液的蛋白质溶解度较对照组上升约27%,表面疏水性仅下降9%,蛋白质之间的交联良好,复合凝胶的网络结构紧实,硬度显着被提高。除了添加TG酶会造成复合凝胶的弹性下降以外,两种处理方式无论是单用还是协同使用,对SPI凝胶、全蛋凝胶和复合凝胶的弹性和内聚性几乎都没有影响。虽然添加TG酶会导致SPI凝胶、全蛋凝胶和复合凝胶的保水性下降,但是当同时采用预热和TG酶两种处理方式时,凝胶都可以保持其原有的高保水性。最后,从鸡蛋中含有油脂成分并且包埋良好的事实中得到启示,研究油的添加量(5%-20%)及油的种类对复合凝胶性质的影响,并使用此复合凝胶包埋油溶性活性物质β-胡萝卜素,既可以进一步提高此体系的营养性和凝胶性,又可以增加此体系的应用范围。实验选用含有不同比例饱和、单/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油、橄榄油和鲱鱼油进行包埋。结果表明,乳液为剪切变稀,粘度的变化规律与所选用的油脂自身的粘度相关,油的添加量越多,乳液的表观粘度越大。测定包埋有不同添加量和不同种类的油的凝胶的应变扫描和频率扫描,结果显示油在此体系中属于活性填充物,包埋有油的凝胶的G’和损耗模量都随着油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大,同时,在添加10%和15%油含量的凝胶之间有明显的提升,说明10%油含量可能是此体系性质的一个关键点。质构结果也说明包埋油后的凝胶体系在硬度和咀嚼性上会有进一步提高,如果添加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体系依旧能保持良好的弹性和内聚性。通过重物挤压法测定水和油的损失率,结果显示此凝胶体系对油有良好的包埋效果,且硬度的提高和水损失率的降低有利于减少油损失率。激光共聚焦图片表明,大部分油是被蛋白质及其它组分包裹在内部,油的添加量和油的种类对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几乎无影响。TWE-SPI复合体系是良好的载体,对β-胡萝卜素的保留率最大达到97%以上。

陈洁[2](2020)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371例E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264例)和预后不良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治疗过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1)371例EOS患儿中,存活324例(87.3%),死亡47例(12.7%),好转出院264例(71.2%),出院时留有后遗症者60例(16.1%)。后遗症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重度(BPD)27例(45.0%),肠穿孔16例(26.6%),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局不良20例(33.3%)。其中,BPD合并肠穿孔2例,BPD合并GOS结局不良1例。(2)371例EOS患儿中,血培养阳性22例,血培养阳性率5.9%,革兰阳性菌14例(63.6%),革兰阴性菌7例(31.8%),真菌1例(4.5%),EOS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54.5%)、大肠埃希菌(22.7%)为主。(3)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双胎、反应差、呼吸功能低下、腹胀、惊厥、WBC<5×109/L、血小板<100×109/L、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脑损伤、肺动脉高压、休克、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的使用与预后不良有关联(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41.734,95%CI 14.533-119.847)、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12.669,95%CI3.698-43.404)、脑损伤(OR=8.372,95%CI 2.614-26.813)、休克(OR=5.889,95%CI 2.157-16.078)、机械通气(OR=5.456,95%CI2.783-10.698)、肝功能损害(OR=4.075,95%CI 1.959-11.301)是新生儿EOS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及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休克或肝功能损害对新生儿EOS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

邓叶俊[3](2020)在《皱皮木瓜籽活性物的分离、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果实富含多酚、多糖、有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皂苷等营养活性成分,其药用、保健价值不断被发掘。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皱皮木瓜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皱皮木瓜籽作为皱皮木瓜主要加工剩余物,含有丰富的油脂、多糖和蛋白等营养成分,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以皱皮木瓜籽为原料,研究了皱皮木瓜籽油的品质和营养组成。利用喷雾干燥法将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化,研究了油脂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油脂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从脱脂皱皮木瓜籽粕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多糖组分,鉴定了结构特征,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从脱壳皱皮木瓜籽中分别制备得到分离蛋白和主要的分级蛋白,测定了各蛋白组分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利用木瓜蛋白酶水解皱皮木瓜籽分离蛋白,得到具有高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多肽,测定了多肽的序列,评价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及金属离子螯合性能,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多肽与酪氨酸酶可能的对接模型。这些工作为皱皮木瓜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皱皮木瓜籽油脂含量高,可作为特种木本油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以石油醚提取皱皮木瓜籽油较优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g:m 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0 min。在该条件下皱皮木瓜籽油的得率达28.5%。皱皮木瓜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等指标达到食用油脂的标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出皱皮木瓜籽油含12种脂肪酸,主要组成为油酸(42.7%)、亚油酸(32.5%)、棕榈酸(12.9%)、硬脂酸(4.8%)和花生酸(3.3%),不饱和脂肪酸达77.6%。此外皱皮木瓜籽油含有丰富的多酚和维生素E,具有较高营养价值。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来评价皱皮木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木瓜籽油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8.51、0.396 g/L。皱皮木瓜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酚等易氧化活性成分,为减少油脂营养流失,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的较优工艺为:均质压力30 MPa,进风温度190℃,进料速率16 m L/min。在该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产品包埋率达83.59%,水分为2.51%,密度为0.63 g/cm3,吸水性为9.19%,粒径为39.44μm。微胶囊产品的SEM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产品呈球形,表面完整光滑,微胶囊结构致密。在贮藏稳定性试验中,室温贮藏下第18个月时,微胶囊包埋的皱皮木瓜籽油过氧化值仅为5.7 mmol/kg,散装油脂的过氧化值达40.2 mmol/kg。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产品性能优异,大大延长了皱皮木瓜籽油的货架期。脱脂后的皱皮木瓜籽粕多糖含量高,为了更好利用这一自然资源,研究了粗多糖的提取工艺及纯化后多糖的理化性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水提醇沉法制备皱皮木瓜籽多糖的较优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 h,料液比为1:40(g:m L),在该条件下粗多糖得率可达到7.46%。依次使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Toyopearl HW-65F凝胶柱层析法对粗多糖进行纯化,得到高纯度多糖F3组分。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FT-IR)测定了F3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F3是一种均一的杂多糖,分子质量为8.65×106 u,由鼠李糖(6.34%)、葡萄糖醛酸(5.73%)、半乳糖(47.14%)和阿拉伯糖(40.13%)组成。测定了皱皮木瓜籽多糖F3组分的一级结构,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通过核磁共振(NMR)、甲基化分析、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刚果红分析法鉴定了F3的结构。F3的主链由→3,6)-Galp-(1→组成,侧链由Araf-(1→,→4)-Glcp A-(1→,→4)-Galp-(1→和→3)-Rhap-(1→组成,F3的一级重复单元得到鉴定。抗氧化活性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皱皮木瓜籽多糖F3组分具有DPPH、羟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性能,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此外,F3还具有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6.24和4.59 g/L。皱皮木瓜籽富含蛋白,可作为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利用。分别使用碱溶解酸沉淀法制备分离蛋白,使用Osborne分级法对木瓜籽中蛋白进行分级制备。研究了分离蛋白和主要分级蛋白(白蛋白及谷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这几种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合理,基本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粮食及农业组织(WHO/FAO)对成年人必需氨基酸的推荐摄入量。3种蛋白样品中,谷蛋白的变性温度最高(Td 108.36℃),且具有最好的热凝固性(25.39%)。白蛋白的溶解性总体高于分离蛋白和谷蛋白,且白蛋白具有更好的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分离蛋白具有最高的持油力(10.77 g/g),谷蛋白的持水力(5.44 g/g)最强。黏度测定结果表明,3种蛋白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典型剪切变稀特征。为进一步提高皱皮木瓜籽分离蛋白的利用价值,使用木瓜蛋白酶对木瓜籽分离蛋白进行水解。以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为指标,通过超滤、凝胶柱层析和反相碳十八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两组具有较高活性的肽段。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测定了这两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两组多肽分别为Asparagine-Tyrosine-Arginine-Arginine-Glutamic acid(NYRRE,737.059 u)和Arginine-Histidine-Alanine-Lysine-Phenylalanine(RHAKF,658.010 u)。在抗氧化活性评估试验中,RHAKF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油脂过氧化抑制活性更强。此外RHAKF铜离子螯合性能优于NYRRE,它们对铜离子螯合的IC50值分别为0.93 g/L和2.11 g/L。同时RHAKF具有优异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仅为1.15 g/L,抑制活性显着优于柠檬酸(IC509.77 g/L)。使用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两组活性肽与酪氨酸酶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RHAKF与酪氨酸酶间存在更多的对接位点。

吕行[4](2020)在《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多重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麦胚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功能性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0%。麦胚中的蛋白主要包含水溶性蛋白(清蛋白)、盐溶性蛋白(球蛋白)、醇溶性蛋白(醇溶蛋白)和碱溶性蛋白(谷蛋白)。麦胚球蛋白(Wheat Embryo Globulin,WEG)不仅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源蛋白,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炎活性,抗氧化活性以及增强免疫力等,而且是麦胚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麦胚蛋白的20%。目前对麦胚球蛋白的体内抗氧化以及对衰老机体肠道菌群作用等相关研究缺少理论的支撑。前期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对麦胚球蛋白进行分析,得出麦胚球蛋白可能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代谢通路,在此基础上进行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的多重保护作用研究。(1)研究麦胚球蛋白对衰老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采用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诱导衰老小鼠,灌胃麦胚球蛋白、石杉碱甲对衰老小鼠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对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注射D-半乳糖导致小鼠体重快速增长,活动减少,毛色无光泽,甚至脱落;进行麦胚球蛋白干预后,小鼠活动量增加,体重增长缓慢,毛色恢复,具有明显的改善。从器官指数中可以看出,D-半乳糖导致小鼠脾脏和肝脏异常增大,免疫失衡,麦胚球蛋白能够缓解脏器肿大,调节免疫。采用新物体识别和水迷宫实验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进行研究发现:麦胚球蛋白能够提高小鼠对新物体的辨别指数(P<0.01),降低小鼠逃避潜伏期(P<0.05),增加平台象限百分比(P<0.05),以及提高小鼠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P<0.05)和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P<0.01)。运用组织病理学对脑组织进行分析,能够得出,麦胚球蛋白对脑细胞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同时减轻D-半乳糖对小鼠海马区神经元造成的损伤。(2)分析麦胚球蛋白对衰老小鼠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行为学实验结束后,通过眼球取血,解剖小鼠后取出各个器官,制备血清,将脑组织、肝脏组织、肠组织制备成10%的组织匀浆。分别对小鼠血清、脑组织、肝脏组织、肠组织进行抗氧化指标的检测,能够发现,麦胚球蛋白能够显着提高小鼠血清、脑、肝和肠组织中T-AOC、GSH-Px和SOD活性,显着降低血清和脑组织中MDA含量,但对肝和肠组织中的MDA影响不显着。(3)探究麦胚球蛋白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Ⅰ11umina技术对收集的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利用RDPclassifier贝叶斯算法对97%相似水平的OTU代表序列进行分类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共涉及到1个域,1个界,47个门,91个纲,215个目,381个科,755个属,1193个种,1958个OTU单元。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空白组中各指数的差异不大,而且Coverage指数均在99.80%以上。麦胚球蛋白能够降低Shannon指数(P<0.01),提高Simpson指数(P<0.01);在门水平,对各个小鼠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包括: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Tenericutes;在属水平,对各个小鼠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得到各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属包括:Lactobacillus,norankf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fRuminococcaceae,Enterorhabdus,Desulfovbrio,CandidatusSaccharimonas,Steptococcus,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Bacteroides,norankfLachnospiraceae,Lachnoclostridium,Enterococcus,Blautia。对比四组的Bacteroidetes/Firmicutes(B/F)值发现:衰老模型组中B/F显着下降(P<0.01),通过麦胚球蛋白以及石杉碱甲进行干预后,衰老小鼠肠道菌群B/F值得到改善,有一定的上升趋势。麦胚球蛋白能够降低Patescibacteria(P<0.05)、Epsilonbacteraeota和Tenericutes相对丰度(P<0.01)。进而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延缓衰老进程。麦胚球蛋白在机体调节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衰老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保护衰老小鼠的氧化损伤能力,同时能够提高衰老小鼠肠道有益菌群的相对丰度。可以将麦胚球蛋白作为一类预防衰老的特医食品。

周冠华,刘冬竹,曹智,周惠,王辽卫,郑祖庭,谌琴,齐驰名[5](2020)在《新形势下增加大豆进口来源保障油料供给研究》文中提出中美经贸摩擦以来,各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我国大豆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大豆市场对外依存度过高、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等问题进一步显现。在中美关系深刻变化、经贸摩擦趋于常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秩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需要从提高大豆储备、坚持进口多元化、

李菲[6](2019)在《玉米胚芽清蛋白的表征及产品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玉米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之一,在我国资源丰富。玉米的生长发育是从胚芽开始的,因此玉米胚芽是玉米的精华所在。相比玉米其他部分,玉米胚芽的营养价值较高,是玉米籽粒的生命部分。玉米胚芽一般占玉米籽粒的10%-15%,但是由于加工工艺的问题,玉米胚芽榨油后的胚芽粕一般被当做廉价饲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玉米胚芽粕营养丰富,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本课题利用清蛋白溶于水的特性,用水提法对玉米胚芽清蛋白进行提取,并对提取过程中影响玉米胚芽清蛋白的条件进行优化;探讨玉米胚芽清蛋白的性质及功能;对玉米胚芽清蛋白进行结构表征、组分分析及信息学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款玉米胚芽清蛋白饮品,讨论了相关生产工艺、设备选型等问题,初步制定了该产品的企业标准。(1)通过对玉米胚芽清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出了玉米胚芽清蛋白的适宜提取条件,脱脂玉米胚芽粕与水配比为1:11(w/w),pH7.0,在35℃的条件下提取150min,此时的玉米胚芽清蛋白的提取率最高,可达到20.031%。通过正交实验以及显着性检验得出,四个因素对玉米胚芽清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为:料水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通过对玉米胚芽清蛋白的性质以及结构研究,得出玉米胚芽清蛋白具有良好的持水性、乳化性和起泡性,其乳化稳定性较好,但泡沫稳定性较差;玉米胚芽清蛋白在接近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仅为8%;玉米胚芽清蛋白的分子量大致分布是91.5KDa、66.2 KDa,41 KDa、33 KDa、26 KDa、20 KDa、18.4 KDa以及14.5 KDa,属于小分子蛋白质;通过FTIR确定玉米胚芽清蛋白的二级结构为:β-转角(48.41%),β-折叠(20.66%),α-螺旋(17.33%)以及无规则卷曲(13.60%);通过SEM对玉米胚芽清蛋白表面进行观察,得出其在微观环境下呈片状且表面平整;玉米胚芽清蛋白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蛋白质浓度增大而升高,当玉米胚芽清蛋白含量达到0.2 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大。(2)从玉米胚芽清蛋白质谱鉴定结果得出,玉米胚芽清蛋白有338个蛋白质组,其中包含718个蛋白;与数据库的对比结果可知,玉米胚芽清蛋白主要由玉米球蛋白家族、玉米晚期胚胎富集蛋白家族、热休克蛋白家族、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家族、油脂蛋白家族、组蛋白家族以及其他未表征蛋白等组成;在玉米胚芽清蛋白在GO在level2层次上总共发现了38个GO teams,共涉及了17种生物过程、9种分子功能以及12种细胞组成;玉米胚芽清蛋白共涉及参与了49条代谢通路;在分别对7类的玉米胚芽清蛋白的典型性蛋白进行阐述并从亚细胞定位、跨膜区域预测、信号肽预测以及磷酸化位点预测后,推测出玉米胚芽清蛋白不仅具有抗氧化的特性,并且可能具有抗癌相关的功能特性,为玉米胚芽清蛋白功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3)玉米胚芽清蛋白的营养丰富,适用于制作保健类饮品。因此,设计出一款玉米胚芽清蛋白相关的保健类饮品,对其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工厂选址等进行探讨,并参考相关的国家标准初步制定了该产品的企业标准。

邵虎明[7](2019)在《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分离鉴定及致敏性分析》文中认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又被称为河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品种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日本沼虾能够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对过敏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日本沼虾的消费量在逐年增长,但是相较于其他甲壳类,有关日本沼虾过敏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价日本沼虾致敏性,为进一步深入认知日本沼虾过敏提供依据。本文以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为研究对象,对其致敏性进行体外和动物实验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分离鉴定;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免疫应答的研究;基于KU812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评价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采用硫酸铵盐析以及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并利用SDS-PAGE和质谱技术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纯化得到的原肌球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该方法简单可靠,且提纯效果较好,适用于实验室少量制备。2.以纯化的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兔多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其效价和特异性。结果显示,制备的兔抗日本沼虾多克隆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1,638,400,且特异性较强。由此提示,制备的原肌球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3.利用虾类过敏患者血清与KU812细胞共同孵育,通过检测KU812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的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钙离子、IL-4、IL-6及TNF-α的含量评价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研究结果显示,原肌球蛋白组细胞胞内钙离子表达量为79.8%,比空白组钙离子表达量高79.6%,比粗蛋白组高11.4%;原肌球蛋白组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为56.88%,与其他两组相比显着升高;原肌球蛋白组细胞上清液中组胺、IL-4、IL-6、TNF-α的含量分别为15.47μg/mL、3.36 ng/mL、793.33 pg/mL、411.53 pg/mL,都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粗蛋白组。由此可见,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对KU812细胞具有明显的脱颗粒作用和致敏性。4.通过建立Balb/c小鼠致敏模型对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原肌球蛋白组小鼠产生了明显的过敏症状,且该组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IgE和IgG1水平均显着高于其他组;原肌球蛋白组小鼠血浆中组胺含量为28.11μg/mL,同样显着高于其他组含量;原肌球蛋白组小鼠血清中的mMCP-1及脾细胞释放的IL-4、IL-5、IL-13、IL-21、IFN-γ水平分别为:470.17 ng/mL、24.26 pg/mL、186.40 pg/mL、597.90 pg/mL、1.46 pg/mL、1863.00 pg/mL,其中mMCP-1、IL-4、IL-5、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PBS和CT组,IFN-γ水平则明显低于其他组。综合上述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可知,原肌球蛋白具有很强的致敏性。

于四景,牟纲,张劲松[8](2018)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型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重型HFM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丙种球蛋白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患儿均为43例。常规治疗组患儿采取常规用药治疗;丙种球蛋白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g·kg-1·d-1,连用2 d。比较两组患儿的治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的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治愈时间(d):6.54±2.21比9.47±3.45,住院时间(d):11.83±1.48比15.93±2.35];丙种球蛋白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5.35%(41/43)比55.81%(24/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重型HFMD患儿,能有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曹程鸣[9](2017)在《大豆抗原蛋白引起仔猪肠道致敏损伤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β-伴大豆球蛋白或大豆球蛋白,旨在研究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肠绒毛形态及细胞器完整性、对仔猪肠道功能的影响,以及大豆抗原蛋白引起仔猪肠道致敏损伤信号转导机制。采用随机分组设计,选择40头20日龄体况等指标相近、临床检查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头,分别为哺乳组、断奶组、断奶+大豆球蛋白组、断奶+β-伴大豆球蛋白组。除哺乳组外,所有仔猪于21日龄断奶,并开始饲喂含有大豆抗原蛋白的饲粮,试验期为7 d。在仔猪20和27 d,经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浆及血清,用ELISA的方法测定二胺氧化酶(DAO)、caspase-3酶活性及NO、5-羟色胺(5-HT)、D-乳酸(D-L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仔猪27 d,每组随机选择5头仔猪进行宰杀,取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分成数份存放于多聚甲醛固定液、戊二醛固定液及液氮中,固定液中的组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小肠中NF-κB、JNK、p38蛋白的表达以及电镜观察肠绒毛形态等,液氮中的组织用于qRT-PCR法检测小肠中NF-κB、JNK、p38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电镜观察下,哺乳组肠绒毛密度高,排列整齐,断奶组少量绒毛缺损,大豆抗原蛋白组仔猪肠绒毛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器结构损伤和细胞坏死。2.在27 d,与断奶组相比,哺乳组仔猪血浆中D-乳酸、二胺氧化酶及5-羟色胺水平较低(P>0.05),其中D-LA水平显着降低(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D-LA、5-HT及DAO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其中大豆球蛋白组D-LA水平显着高于β-伴大豆球蛋白组(P<0.05)。3.在27 d,大豆抗原蛋白组仔猪血清中炎性因子NO、TNF-α水平均极显着高于断奶组(P<0.01),其中大豆球蛋白组NO水平显着高于β-伴大豆球蛋白组(P<0.05),哺乳组与断奶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大豆球蛋白组仔猪血清中caspase-3酶活性水平极显着高于断奶组(P<0.01),β-伴大豆球蛋白组仔猪血清中caspase-3酶活性水平极显着高于断奶组(P<0.01)且显着高于大豆球蛋白组(P<0.05),哺乳组低于断奶组,但无显着差异性(P>0.05)。4.与断奶组相比,十二指肠及空肠中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哺乳组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回肠中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哺乳组显着降低(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其中大豆球蛋白组显着高于β-伴大豆球蛋白组(P<0.05);NF-κB蛋白表达与之有相似趋势。5.与断奶组相比,十二指肠中JNK mRNA相对表达量,哺乳组显着降低(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其中大豆抗原蛋白组极显着高于β-伴大豆球蛋白组(P<0.01);空肠中JNK mRNA相对表达量,断奶组与哺乳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回肠中JNK mRNA相对表达量,哺乳组降低(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其中β-伴大豆球蛋白组极显着高于大豆球蛋白组(P<0.01);JNK蛋白表达与之有相似趋势。6.与断奶组相比,十二指肠中p38 mRNA相对表达量,哺乳组显着降低(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空肠中p38 mRNA相对表达量,哺乳显着降低(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其中大豆球蛋白组显着高于β-伴大豆球蛋白组(P<0.05);回肠中p38 mRNA相对表达量,哺乳组与断奶组无显出差异(P>0.05),大豆抗原蛋白组均极显着升高(P<0.01),其中β-伴大豆球蛋白组显着高于大豆球蛋白组(P<0.05);p38蛋白表达与之具有相似趋势。试验证实,β-伴大豆球蛋白及大豆球蛋白均能破坏仔猪肠绒毛完整性及细胞结构,引起小肠损伤。同时诱导NF-κB、JNK及p38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的增加,通过刺激炎性因子的表达调控炎症及凋亡通路,最终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

马辉,原东林,乔宏兴,郭宏伟,王静,边传周,王永芬[10](2016)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健康猪血为原料从其中分离纯化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将抗菌肽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于罗斯308肉鸡进行应用研究。720羽健康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羽,设正常对照组、抗菌肽、免疫球蛋白、两者混合物组,已拌料方式饲喂,检测各组鸡体重;各组分别随机抽取10羽鸡,取每只鸡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称重并计算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取鸡腹腔巨噬细胞检测吞噬指数和吞噬率;静脉采血后检测鸡血清中Ig G、Ig M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表明:抗菌肽与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组的肉鸡与对照组、单独添加抗菌肽组和单独添加免疫球蛋白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显着增高(P<0.05),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肉鸡脾脏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率和血清中Ig G、Ig M、补体C3含量显着提高(P<0.05)。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并改善免疫功能。

二、全球蛋白组市场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蛋白组市场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鸡蛋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相互作用及其凝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凝胶体系
        1.1.1 蛋白质凝胶体系的概述
        1.1.2 蛋白质凝胶的成胶方式
        1.1.3 蛋白质凝胶性的应用现状
    1.2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1.2.1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2.2 植物蛋白质之间或动物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1.2.3 植物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1.3 油滴对凝胶性质的影响研究
        1.3.1 乳液凝胶的概况
        1.3.2 油滴对乳液凝胶性质的作用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鸡蛋蛋清液、蛋黄液和全蛋液凝胶特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蛋白溶液的制备
        2.3.2 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2.3.3 蛋白质凝胶的制备
        2.3.4 凝胶性质的测定
        2.3.5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蛋清液、蛋黄液和全蛋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2.4.2 蛋清凝胶、蛋黄凝胶和全蛋凝胶的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蛋液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复配及其凝胶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复合溶液的制备
        3.3.2 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3.3.3 复合凝胶的制备
        3.3.4 凝胶性质的测定
        3.3.5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WE/EY-SPI复合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3.4.2 TWE/EY-SPI复合凝胶的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热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协同作用对复合凝胶性质影响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预热时间、TG酶添加量和保温时间下复合凝胶性质的变化
        4.3.2 预热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处理下各溶液的制备
        4.3.3 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4.3.4 预热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处理下各凝胶的制备
        4.3.5 凝胶性质的测定
        4.3.6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预热时间、TG酶添加量和保温时间下复合凝胶的性质
        4.4.2 预热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处理下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4.4.3 预热和谷氨酰胺转氨酶处理下凝胶的性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的添加量及油的种类对复合凝胶性质影响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乳液的制备
        5.3.2 不同油添加量及油种类下乳液表观粘度的测定
        5.3.3 乳液凝胶的制备
        5.3.4 不同油添加量及油种类下乳液凝胶性质的测定
        5.3.5 包埋有β-胡萝卜素的乳液凝胶的制备
        5.3.6 包埋有β-胡萝卜素的乳液凝胶性质的测定
        5.3.7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油添加量及油种类下乳液的表观粘度
        5.4.2 不同油添加量及油种类下乳液凝胶的性质
        5.4.3 包埋有β-胡萝卜素的乳液凝胶的性质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β-胡萝卜素在正己烷中含量的标准曲线
附录2:市面上常见的豆腐种类及其硬度
附录3: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搜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与EOS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分析
    2.3 EOS预后预测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生儿败血症的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皱皮木瓜籽活性物的分离、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种子源功能性油脂
        1.2.2 种子源多糖及其活性
        1.2.3 种子源蛋白的制备及功能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1.6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2 皱皮木瓜籽油的提取技术及油脂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皱皮木瓜籽主要组成
        2.3.2 提取单因素试验
        2.3.3 提取工艺优化
        2.3.4 木瓜籽油的理化性质
        2.3.5 皱皮木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3.6 皱皮木瓜籽油的活性成分分析
        2.3.7 皱皮木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
    2.4 本章小结
3 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雾干燥法制备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单因素试验
        3.3.2 微胶囊制备的工艺条件优化
        3.3.3 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的性能
        3.3.4 皱皮木瓜籽油的贮藏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皱皮木瓜籽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粗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
        4.3.2 粗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4.3.3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4.3.4 多糖F3的主要组成
        4.3.5 多糖F3组分的紫外光谱
        4.3.6 多糖F3组分的红外光谱
        4.3.7 多糖F3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4.3.8 多糖F3的单糖组成
    4.4 本章小结
5 皱皮木瓜籽多糖的结构解析与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糖F3组分的甲基化分析
        5.3.2 多糖F3组分的高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分析
        5.3.3 多糖F3组分的核磁分析
        5.3.4 多糖F3组分的超微观结构
        5.3.5 多糖F3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3.6 多糖F3组分的降糖活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皱皮木瓜籽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分离蛋白的电势
        6.3.2 理化性质
        6.3.3 疏水性指数、巯基和二硫键含量
        6.3.4 氨基酸组成
        6.3.5 SDS-PAGE电泳分析
        6.3.6 热力学性能
        6.3.7 溶解度
        6.3.8 持水力和持油力
        6.3.9 乳化性能及乳化稳定性
        6.3.10 起泡性能及泡沫稳定性
        6.3.11 热凝固性
        6.3.12 黏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皱皮木瓜籽蛋白源酪氨酸酶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
        7.2.3 实验方法
        7.2.4 数据统计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多肽的制备
        7.3.2 多肽的分离纯化
        7.3.3 多肽的氨基酸序列
        7.3.4 多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7.3.5 多肽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7.3.6 多肽的脂质过氧化抑制活性
        7.3.7 多肽的铜螯合性能
        7.3.8 多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7.3.9 分子对接模拟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多重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麦胚球蛋白概述
        1.1.1 麦胚球蛋白的结构及组分
        1.1.2 麦胚球蛋白的生理活性
    1.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1.2.1 抗衰老机理研究
        1.2.2 衰老模型研究
        1.2.3 抗衰老与肠道菌群的研究
    1.3 预防衰老的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2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动物
        2.1.4 溶液配制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体重、生理状态与器官指数的影响
        2.2.2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2.2.3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脑细胞及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1.3 动物组织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血清中T-AOC、GSH-PX、MDA、SOD指标的影响
        3.2.2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脑组织中T-AOC、GSH-PX、MDA、SOD指标的影响
        3.2.3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肝脏组织中T-AOC、GSH-Px、MDA、SOD指标的影响
        3.2.4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组织中T-AOC、GSH-PX、MDA、SOD指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WEG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的影响
        4.2.2 WEG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的影响
        4.2.3 WEG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肠道差异菌群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5)新形势下增加大豆进口来源保障油料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下我国大豆市场供需情况
二、我国增加大豆进口来源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三、增加大豆替代品进口,保障国内油料供给
四、我国实现大豆进口多元化的政策建议

(6)玉米胚芽清蛋白的表征及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玉米胚芽的研究进展
        1.1.1 玉米及玉米胚芽概况
        1.1.2 玉米胚芽研究进展
        1.1.3 玉米胚芽开发现状
    1.2 玉米胚芽蛋白概况
        1.2.1 玉米胚芽蛋白研究进展
        1.2.2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研究概况
        1.2.3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提取
        1.2.4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功能
    1.3 基于蛋白质组学对植物源蛋白的研究进展
    1.4 玉米胚芽蛋白产品开发现状
    1.5 立题的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2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提取、理化性质及表征
    2.1 材料及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脱脂玉米胚芽成分分析
        2.3.2 玉米胚芽清蛋白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
        2.3.3 玉米胚芽清蛋白提取条件优化
        2.3.4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理化性质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脱脂玉米胚芽成分分析
        2.4.2 玉米胚芽清蛋白提取条件单因素分析
        2.4.3 玉米胚芽清蛋白提取条件正交实验分析
        2.4.4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理化性质
        2.4.5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软件及信息库
    3.4 研究方法
        3.4.1 技术路线图
        3.4.2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质谱检测
        3.4.3 玉米胚芽清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组学分析
        3.5.2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GO功能注释结果
        3.5.3 玉米胚芽清蛋白的KEGG信号通路分析
        3.5.4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
        3.5.5 玉米胚芽清蛋白典型的功能预测
    3.6 小结
4 玉米胚芽清蛋白饮品工艺优化
    4.1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单因素实验
        4.3.3 正交实验设计
        4.3.4 玉米胚芽清蛋白饮品理化指标测定
        4.3.5 脱脂玉米胚蛋白乳饮料感官品质评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玉米胚芽清蛋白饮品的理化指标
        4.4.2 单因素实验
        4.4.3 玉米胚芽清蛋白饮品工艺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玉米胚芽清蛋白饮品设计
    5.1 设计原则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依据
    5.2 工艺流程
        5.2.1 工艺参数
        5.2.2 工艺详解
    5.3 工厂地址选择
    5.4 基本设备选型
    5.5 企业标准
        5.5.1 标准范围
        5.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5.3 要求
        5.5.4 检验规则
        5.5.5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藏、保质期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成果

(7)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分离鉴定及致敏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虾类过敏
        1.2.1 虾类过敏危害
        1.2.2 虾类过敏的发生率
        1.2.3 虾类过敏原
    1.3 虾类主要过敏原的分离鉴定方法
        1.3.1 分离方法
        1.3.2 鉴定方法
    1.4 虾类过敏原致敏性评价方法
        1.4.1 体外评价
        1.4.2 体内评价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除脂
        2.3.2 日本沼虾粗蛋白的制备
        2.3.3 热处理除杂
        2.3.4 硫酸铵分段盐析
        2.3.5 阴离子柱层析纯化原肌球蛋白
        2.3.6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3.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2.3.8 原肌球蛋白的质谱鉴定
        2.3.9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SDS-PAGE电泳鉴定粗蛋白成分
        2.4.2 硫酸铵盐析结果
        2.4.3 阴离子层析柱纯化结果
        2.4.4 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回收率
        2.4.5 质谱鉴定结果
    2.5 讨论
        2.5.1 日本沼虾粗蛋白提取方法的选择
        2.5.2 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纯化条件选择
        2.5.3 原肌球蛋白的鉴定
    2.6 小结
第3章 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免疫应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抗原的准备
        3.3.2 免疫方案
        3.3.3 血清的分离
        3.3.4 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方法的建立
        3.3.5 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
        3.3.6 免疫印迹检测抗体特异性
        3.3.7 数据分析与统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方法的建立
        3.4.2 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
        3.4.3 免疫印迹鉴定抗体特异性
    3.5 讨论
        3.5.1 抗原纯度对多克隆抗体的影响
        3.5.2 实验动物及免疫方案的选择
        3.5.3 抗体特异性
    3.6 小结
第4章 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细胞实验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4.3.2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4.3.3 血清池的构建
        4.3.4 IgE介导的KU812 细胞体外活化实验
        4.3.5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4.3.6 细胞组胺含量的测定
        4.3.7 细胞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的测定
        4.3.8 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4.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TM诱导KU812 细胞活化脱颗粒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变化情况
        4.4.2 KU812 细胞胞内钙离子表达量
        4.4.3 TM诱导KU812 细胞活化脱颗粒组胺释放量
        4.4.4 TM诱导KU812 细胞活化脱颗粒IL-4 释放量
        4.4.5 TM诱导KU812 细胞活化脱颗粒IL-6 释放量
        4.4.6 TM诱导KU812 细胞活化脱颗粒TNF-α释放量
    4.5 讨论
        4.5.1 细胞脱颗粒模型评价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
        4.5.2 细胞脱颗粒各生物活性介质的变化情况
    4.6 小结
第5章 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动物实验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溶液的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Balb/c小鼠致敏模型的建立
        5.3.2 小鼠过敏症状评分
        5.3.3 小鼠脾细胞的培养
        5.3.4 小鼠空肠形态的观察
        5.3.5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5.3.6 小鼠血浆中组胺的检测
        5.3.7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mMCP-1 的检测
        5.3.8 小鼠细胞因子的检测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小鼠致敏症状评分
        5.4.2 小鼠空肠形态学观察
        5.4.3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
        5.4.4 小鼠血浆中组胺的水平
        5.4.5 小鼠血清中mMCP-1 的水平
        5.4.6 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
        5.4.7 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
    5.5 讨论
        5.5.1 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分析
        5.5.2 小鼠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变化
        5.5.3 小鼠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症状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儿的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9)大豆抗原蛋白引起仔猪肠道致敏损伤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分组及饲养管理
    1.2 试验材料与仪器
    1.3 乳猪日粮组成
    1.4 样本采集
    1.5 电镜观察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空肠形态学的影响
        1.5.1 组织包埋
        1.5.2 切片及摄片
    1.6 仔猪血清caspase-3酶活性,NO、TNF-α、血浆DAO、D-LA、5-HT水平的检测
    1.7 仔猪小肠NF-κBmRNA、JNKmRNA及p38mRNA相对表达量的检测
        1.7.1 引物设计
        1.7.2 从组织中提取总RNA
        1.7.3 基因反转录
        1.7.4 qPCR扩增
        1.7.5 qRT-PCR检测
    1.8 仔猪肠道NF-κB、JNK及p38蛋白的表达
        1.8.1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肠中NF-κB、JNK及p38蛋白的分布及含量
        1.8.2 一抗最佳稀释浓度的确定
        1.8.3 染色
    1.9 数据分析及图片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仔猪空肠绒毛形态学电镜观察
    2.2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血浆中D-乳酸水平的影响
    2.3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血浆中DAO活性水平的影响
    2.4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血浆中5-HT水平的影响
    2.5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血清中NO水平的影响
    2.6 仔猪小肠NF-κBmRNA相对表达量
    2.7 仔猪小肠NF-κB蛋白的表达
    2.8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血清中TNF-α水平的影响
    2.9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血清中caspace-3酶活性水平的影响
    2.10 仔猪小肠JNKmRNA相对表达量
    2.11 仔猪小肠JNK蛋白表达水平
    2.12 仔猪小肠p38mRNA相对表达量
    2.13 仔猪小肠p38蛋白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空肠肠绒毛形态及细胞器完整性的影响
    3.2 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肠道功能的影响
    3.3 早期断奶及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小肠NF-κB通路的影响
    3.4 早期断奶及大豆抗原蛋白对仔猪小肠凋亡的影响
    3.5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10)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耗料量和体重
        1.2.2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1.2.3 鸡腹腔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1.2.4 血清Ig G、Ig M及补体C3、C4的测定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不同处理组肉鸡的生产性能
    2.2 不同处理组肉鸡的耗料量
    2.3 不同处理组肉鸡的料重比
    2.4 不同处理组肉鸡的免疫器官指数
    2.5 不同处理组肉鸡腹腔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组肉鸡的血清中Ig G、Ig M、C3、C4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四、全球蛋白组市场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蛋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相互作用及其凝胶特性的研究[D]. 张蒙琪. 江南大学, 2021(01)
  • [2]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D]. 陈洁.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皱皮木瓜籽活性物的分离、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邓叶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4]麦胚球蛋白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多重保护作用研究[D]. 吕行. 河南工业大学, 2020
  • [5]新形势下增加大豆进口来源保障油料供给研究[J]. 周冠华,刘冬竹,曹智,周惠,王辽卫,郑祖庭,谌琴,齐驰名. 中国粮食经济, 2020(04)
  • [6]玉米胚芽清蛋白的表征及产品设计[D]. 李菲.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7]日本沼虾原肌球蛋白的分离鉴定及致敏性分析[D]. 邵虎明. 南昌大学, 2019(02)
  • [8]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 于四景,牟纲,张劲松.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8(01)
  • [9]大豆抗原蛋白引起仔猪肠道致敏损伤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曹程鸣.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10]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马辉,原东林,乔宏兴,郭宏伟,王静,边传周,王永芬. 畜牧与兽医, 2016(09)

标签:;  ;  ;  ;  ;  

全球蛋白质组市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