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诗学中的情境范畴论

穿山诗学中的情境范畴论

一、船山诗学中的情景范畴论(论文文献综述)

纳秀艳[1](2020)在《百年王夫之《诗经》学研究状况与评述》文中研究表明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湖南衡阳人,早岁参加反清复明运动,晚年隐居于故乡——衡阳县金兰乡石船山麓,自谓船山病叟,故人亦称船山先生。船山先生对《诗经》用力颇勤,论着凡《诗广传》五卷、《诗经稗疏》四卷(附有《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各一篇)、《诗绎》诗话十六则、《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内含《诗经》评论数则)。他集稗疏、文学研究、思想阐释为一体,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船山《诗经》学体系。

刘新敖[2](2019)在《时空观念与清代诗学的演进》文中研究指明人是时空中的存在物。人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探寻、追索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方式,并以此来处理社会生活,投射到社会秩序之中,这成为古代社会思想的重要背景。这种人类文明之思,最终积淀为文化传统,融入艺术活动之中,中国古代诗学正是产生和发展于这种思想背景之中。中国古代的诗道、诗艺、诗评,无不与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首先,人们逐渐在时空的感性体验中确认自身的存在,并把日常经验中对时空的理解上升到了抽象层面,直接影响着中国哲学和审美意识的发生、延续。其次,诗学的时空本体,使古代诗学理论话语的表达,在想象与构思、文本结构组织和语言或范畴等方面,也表现为时空的形态。再次,古代诗论以时空意识作为方法的理论思维方式,形成了特定的表达时空意蕴的范畴。在这些体现作为中国文化本根意义的时空观而存在的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作为物理空间秩序在社会心理领域实现象征和转换的“兴”,作为社会心理秩序由艺术结构来呈现的“意境”,以及体现对自然、社会和审美时间理解的“神韵”,在时空思维影响下,中国古代的诗学范畴,基本都围绕物理时空的体察、社会历史伦理时空的建构和审美时空的体验而展开。因此,本文拟选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诗学的发展,来管窥时空观念影响下,诗学的传承发展以及其理论形态的表现。无疑,清代诗学为这种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样本。一方面,从诗家主体的角度来看,清代诗家所面临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样本,更具参照,可以清晰的观照诗家作为主体与社会和主流价值的距离,并进而呈现诗歌的位置感;另一方面清代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诗学传统的总结期,也是现代诗学的启蒙时期,在这一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发掘诗学传承的逻辑脉络,无疑更具价值;此外,清代诗论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和理论资源,足够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本文力图从时间蕴藉和空间形象感的角度出发,从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清代初年的王士祯、清代中期的袁枚以及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所标举的诗学范畴中,寻找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从诗学产生的外部思想文化环境与诗之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从诗学内部分析时空意识对其理论构建的作用。王夫之是清初诗学的代表。船山标举“现量”,通过整体化、生命化的创作,表现时间蕴藉和空间感觉。初清而入鼎盛的王士祯,标举“神韵”,时间与人生情思合一,谓之“神”;在空间感中展现诗境、宇宙本体同一,谓之“韵”,在时间与空间的各种组合方式中,在“人—诗—宇宙”的融合过程中,“神韵”天成。袁枚的“性灵”说,成长于乾隆以来思想解放的复兴之中之中。“性灵”是主体较社会之“远”,是与自然妙同,在大自然中感受时间之妙,在形象空间中感受审美之境。盛世之后,帝国日薄西山,彼时的王国维标举“境界”,其“隔”与“不隔”、“无我之境”、“赤子之心”等,交织着主体的生命空间、历史时间意识、艺术的审美空间等等诸多命题,将传统诗学得以传承和创造。概而言之,清代诗学的时空观念呈现了清代诗学演进的特点:从思想基础来说,清代诗学上承儒家的社会理念,在社会秩序中重新规范了诗学与社会政治的位置,更为谨慎地追求个体与社会秩序的复归,是在传承美学精神的基础上,重建社会、思想学术文化环境以及艺术个体追求的协同统一发展,是对传统人生伦理与秩序规范的新的阐发;从主体条件来说,清代诗家主体意识觉醒,使清代“诗”家更为敏感地注重诗歌及诗话写作与学术文化的距离,追求心理感悟的时空形式,尤其在清中叶以后,主体的觉醒胜过以往,诗艺及其审美意味的追求因而也更具有主体性的思辨意味;从诗学的理论形态来看,诗话写作仍以时空意识为逻辑基础,呈现出时空化的审美形态,诗论也就逐渐呈现出现代哲理与诗学审美形态融合的新趋势,体现出新旧交替、转换的时代特征。

李一鸣[3](2019)在《诗际幽明:王船山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船山身处明清之际,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在宋明以来理、气、心学三家思想相争鸣感荡的背景下,对诸家思想的一种总结与回归。在宇宙本体论上,船山继承了张横渠的气学思想,肯定他的“太虚即气”,批评朱子的“理在气先”,以为“凡虚空皆气”。因此,在船山看来,理解和阐明宇宙世界的本原与生成,最为重要的不是“有”与“无”,而是“幽”与“明”的问题。故船山强调“言幽明而不言有无”,用“幽明”来取代“有无”之论。对于“幽明”的理解,船山从其“乾坤并建”的易学思想出发,以为“幽”与“明”相成而相待,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幽不独其幽而有其明,明亦不独其明而有其幽。“幽”虽细微幽隐,人之耳目不能闻见,但“幽”并非“无”,“幽”有幽之内蕴。“明”为外在形体显着之可见,但“明”亦有它的幽隐内蕴之理。在“幽明”的认知论上,船山将“幽明之故”的“故”,解释为事物运动变化之“几”。“几”为动之微、事之兆,因其隐微而难以耳闻目见,因其能征兆吉凶而为事物之初始。“圣人知幽明之故”,圣人之道与天之道相贯通如一,所以圣人仰观俯察即知幽明之故;君子则是需要“审几”与“用心”,才能窥知“幽明”之几。由船山“幽明”论而窥人之立于天地之际,可知“人”亦有其“幽明”。就生死而言,天生万物与人,这无不是神之气化流行。故由气而生化万物与人,则为神、为明;由人之生而复归于气之太虚,则为鬼、为幽。人之人性,则当置之于社会政治和历史发展当中来考察。从历史发展来看,圣人之道行,其政治昌明,则为明;圣人之道“潜”,其政治晦暗,君子贤士“隐”于世,则为幽。船山对于“幽人”有着独到的理解,以为他们虽为世道和外物所蔽,但是内心明朗,坚守己志而不移易。故世道中的君子人性,其“幽明”体现为:治世则是性善彰明而性恶隐幽;乱世则是性恶彰而善隐。就人之心性情而言,人之心性本原于天,心兼性情,即心为性情之宅体,性情为心之发用。性、情互为体用:性为情之体,情为性之用。由船山“幽明”观之宇宙论、人性论,而进于他的诗学思想。船山云:“诗者,幽明之际者也”,即谓“诗际幽明”,正是以“幽明”而直观诗之本体与生成。人之“情”元是阴阳变合之几,而诗情亦有其“几”,故由诗之“几”而能窥诗之“幽明”:诗之幽明,既是天地宇宙之幽明,也是社会治乱、人之情性之幽明,更是“诗情”之幽明。理解“诗际幽明”和“诗有际”——诗之“际”,由幽而渐明,由明而返幽,幽明之“际”无有其“畛”,这个“际”是诗通达于幽明世界的“中介”。“际”既是“诗情”之“几”,也是“诗道”之“辞”(道、言说)。“诗情”呈现了诗的本体,而“诗道”(“辞”)则展示了诗的生成。在诗学之审美上,船山主张“诗乐之理一”,强调“诗乐合一”的审美境界。其诗学美学本原于他的哲学思想:气之絪缊与神化,成为审美之范畴,即由天地之美、人与万物之美,溯源其“致美”的根源,是“神”;诗之审美,则在于“神浃”与“写神”。“修辞立其诚”,兼具有道德境界与审美意蕴,君子的道德提升与审美修养相互涵养、相互促进。通过讨论“言意之辨”,一方面主张诗“以意为主”,“意”是诗之帅;另一方面,“言”与“意”的关系,呈现为隐之美与秀之美。“诗乐之理一”,既是诗与乐在历史本体上的本原一致,也在审美上呈现出“诗乐合一”的“充实而有光辉”之大美境界。

匡代军[4](2018)在《船山情感论诗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船山情感论诗学兼具审美性与伦理性。从文化诗学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看,船山诗学并非狭义的诗歌之学。它深植于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又在晚明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伦理与审美的激烈冲突中,建构起其诗学功能与文化价值观念。船山情感论诗学产生的历史缘由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一样复杂。论文考察了晚明士风、晚明思潮与船山诗学情感论的相关性,由此考索出船山情感论诗学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成因。接下来,论文从本原论、情景论、四情论等方面阐释了船山情感论的诗学内涵。本文对船山情感论诗学的发微,从材料到解读思路,力避纯诗学的层面,而注重寻绎其哲学美学的内涵。船山诗学的哲学考察,首先由儒学情感论的内涵、情感生发与情感的善恶问题,还原其诗学的儒学基础,并以视域融合的方式,对庄子和相宗情感论进行了分析,于此推演了船山情感论的审美之维。对船山情感论审美之维的考察发现,它在中国意境美学史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意象理论受佛道“虚无”境界与“玄妙”工夫的影响,呈现出空灵与自由的艺术精神,有淡化儒学伦理之善的内核的可能;意境诗学与西方话语体系融合后,有可能更接近佛道的自由“境界”论,诗学向“真”向“善”的内核可能被遮蔽。本文出于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双重担忧,沿着船山“入其垒”“袭其辎”的思路,从宇宙论、人生论、工夫与境界的维度考察了佛道“虚妙”说的历史,佛道在思想本体上是“虚无”,在工夫与境界上追求超越与自由的观照和妙悟。船山哲学以“虚者实之”和“两端一致”的运思方法,解构并超越了佛道的本体论、人生观与工夫论,建构了立足“实有”的超越诗学,此诗学属广义诗学,人道与天道合为一体,“广心”与“裕情”,展现出事功与审美融合、伦理与诗学共鸣的文化诗学的特色,这正是体现了以“诚”为理想的伦理诗学的美学意蕴。船山情感论诗学根底在易学,天地万物与作为“天地之心”的人均是气散聚的不同形态。从情感的“感”上说,没有“感”或“感”的断裂,生命将无从凝成或逐渐消减、散灭。船山由此提出“物情非妄,皆以生徵,徵于人者,情为尤显”“极情为量”的诗学命题。这源于船山以气的散聚存在论对释道“有无”的超越,回归于人的真实存在。船山情感论诗学的超越性还表现为对自由的追求与佛道不同的路向。佛道重虚静、重妙悟;船山在以“广心”达成儒家伦理目标之后,讲究情感的充余与安顿,以情感的充余与安顿获得对伦理目标的保持与超越,这是对孔子“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船山诗学的情感内涵广泛,不仅指感情、情绪,还泛指一切心理活动。他对“心目为政”的重视,引出诗歌创造与接受的意向性问题。本文探索了船山“意”“志”“思”的意向选择性,从“意”到“志”,“思”是其关键。诗之所以能“兴”在于“思”之无穷;“无邪”是儒家诗学意向性的伦理目标。船山崇实反虚的诗学思想,重视“虚者实之”,讲究“心目为政”与“现量”并用。其虽有“意伏象外”“影中取影”的论述,但其情景论受“崇实反虚”思想的局限,没有发展出包括“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在内的意境论。而其情景论为以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叶朗诸先生为代表的意境论探索埋下了伏笔。船山情感论的气学特色和对“势”的阐释,从客观上恢复了“气韵生动”的诗学传统。其以龙喻诗的创造,为我们古代诗艺的探求,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意境论不再是我们探究的唯一选择,生生不息的诗学追求及表现形态,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侯文宜[5](2018)在《王夫之“神理”说诗论及批评实践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夫之不仅是清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在诗学理论的建构和批评实践中亦独树一帜,突显出理论与创作、批评的对接。以"神理"说为案索迹详考并探讨这一特色:他一方面在《姜斋诗话》中作为重要的诗歌美学范畴来讨论,提出"以神理相取"和"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的观点;另一方面直接运用和体现于《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的评点中,可谓理论与批评相融通的诗学范型。

何月燕[6](2017)在《王夫之中古诗论研究》文中提出学界近年有关王夫之古体诗论研究成果甚少,有鉴于此,本文以王夫之《古诗评选》及《姜斋诗话》为主要参本,以期对王夫之中古诗歌的批评进行研究。本论文重点探讨了王夫之中古诗论的三大方面,在绪论中交代了王夫之的家世背景及“诗学三原则”的前提下,首先,结合《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着作,由汉末为始至齐梁为止,对王夫之的中古诗歌批评进行了系统的历史梳理。然后,撷取王夫之中古诗论中的重点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在以“诗学三原则”为理论背景的前提下,对“活景”和“活法”进行历史溯源、内涵阐释和具体诗例分析,从而由点及面把握王夫之中古诗论特点。最后,以王夫之“诗学三原则”“活景”“活法”的研究分析为基础,总结王夫之对中古诗歌“雅正”“婉密”等诗风的整体性评价。本文的研究应用了跨学科的观点,引入了绘画理论对文章的“活景”“势”等重点概念进行阐释和论证,同时在每一章节配以具体的诗例详解,力图使王夫之的中古诗论研究更具说服力。

陈勇[7](2017)在《王夫之诗学考论》文中研究指明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在诗学领域的成就甚为突出。其诗学传布、接受和研究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1692年至1911年,为其诗学着述的保存、刊印和渐次传布时期;1912年至1977年,为其现代学术研究初期;1978年至2000年,为其蓬勃发展期;本世纪以来,为综合深化期。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反思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与理论相结合、文本细读和整体观照相结合、三维立体的考察等综合方法,从而展开本课题的论述。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考”,主要探究王夫之诗学的文献及体例。王夫之诗学着述基本上贯通了整个文学史,该编对其主要的诗学着述《诗广传》、《诗译》、《楚辞通释》、“夕堂永日”系列、《南窗漫记》,以文献学和文体学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察。《诗广传》属于外传体,其对《诗》篇本义的理解参酌于汉、宋《诗》学之间,大部分篇章依据《诗序》、《毛传》、《孔疏》、《郑笺》的说法,少数篇章采纳了《诗集传》。《诗广传》读《诗》方法就是“兴观群怨”,其理论渊源可溯及《韩诗外传》,直至《论语》中孔子和弟子言诗的理念。《诗译》是连接《诗经》与后世诗歌的一座桥梁。或以后世诗歌与《诗经》相贯通,揭示诗歌艺术的渊源与本质;或以《诗经》为参照理解后世的诗歌,论述诗歌观念和技艺的发展变化;其论《诗》的方式与明代的《诗》学之间既有会通也有差异。《楚辞通释》篇目取舍与分节立释的标准,与以往经典的注本如《楚辞章句》、《楚辞集注》均有不同;其着述逻辑具有通贯性,并注重文学性阐发;在所有《楚辞》的注本中,《通释》最具“了解之同情”,当然也存在以今释古且忽视古今之别的问题。“夕堂永日”系列,主要包括王夫之对《诗经》以后诗歌的选、评、论三个部分,从成书过程和命名含义而言,三者应具有不同的批评功能但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选”意在取舍褒贬,“评,”意在品赏衡鉴,“论”意在理论概括,“选”与“评”对“论”具有支撑作用,“论”对“选”与“评”具有统摄性质。“夕堂”系列的成书,与宋明以来盛行的诗歌评选之风密切相关。《南窗漫记》一书,记述了其学诗、作诗及与师友相互赠答的情况,对了解其诗学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下编为“论”,主要探究王夫之诗学的思想与方法。王夫之治学又有很强的融贯性,其诗学融摄了《易》学、佛学的思想与方法。诗学与《易》学贯穿了王夫之学术生命的始终,其“兴观群怨”的诗学命题就蕴含着“由用以得体”、阴阳交相为益的《易》学思想。“情景”理论中“相为珀芥”、互藏其宅”、“唯意所适”等说法则直接源于《易》学的经典着作。“诗有生气如性之有仁”、“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等批评观念皆能以《易》学理论加以解释,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其诗学与“生生之仁”的《易》学思想具有一致性。王夫之将唯识学现量的概念引入诗学,其“现量”诗说包涵者“即景会心”、“身历目见”、“貌其固有”、“磕着即凑”、“独至之情”等多层丰富的批评意义。就“现量”诗说与佛学现量观之间的歧异,不仅要参照于玄奘、窥基所传的唯识学,更要注意宋代以来性相相融的佛学思潮。但二者之间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唯识学的现量追求的是无生无灭的圆成实性,而王夫之诗学藉现量观念体悟的是天地大化的生生不息。王夫之诗学明确表现出“贵现贱比”的倾向,然而佛学“比量”的含义可以弥补其学诗层面论说的缺失。

宋园园[8](2013)在《王夫之《古诗评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夫之《古诗评选》是晚明一部极其重要的古诗选本,全面地体现了王夫之的诗学思想,有很强的理论色彩。王夫之诗学思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对《古诗评选》整个选本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拓展,而《古诗评选》的充分研究又对全面把握王夫之的诗学思想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研究《古诗评选》便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立足于文本,在细致而深刻地研读《古诗评选》的基础上,在广泛占有已有的《古诗评选》研究文献的前提下,采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这部诗歌选本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论述。本篇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绪论:简介古诗选本的发展状况、明清古诗选本繁盛的原因、《古诗评选》的研究现状以及此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古诗评选》的编选动机。简要概述王夫之的学术着述及渊源,全面研究王夫之编选《古诗评选》的动机:一是时代风习的影响,王夫之有感于国之亡及文士的“卖国事仇”,欲正世道人心以“补天”;一是更深层的文化原因,王夫之执意传承孔子诗教传统,以诗教来救世。第二章:《古诗评选》的选评特色。主要围绕《古诗评选》所列的五种诗体,归纳《古诗评选》对诗体、时代、诗人、方法论四个方面的论述所体现出的选诗、评诗特色。第三章:《古诗评选》诗学思想研究。主要对《古诗评选》的温柔敦厚之儒家诗学观、以气论诗观、诗歌退化论三个重要诗学理论进行论析,探索其源流、主要内涵及诗学价值。第四章:《古诗评选》的价值。主要分析《古诗评选》在王夫之诗学着作体系中的价值,以及对后人诗歌的鉴赏与研究、文化心灵建构、文化传承的价值。

李瑞卿[9](2011)在《王船山诗学的《易》学观照》文中提出王船山诗学的建构是在其人生的理想境界中展开的,而他的人生理想则又于天人之间巍然树立。不过,这种道——圣——文的模式在他这里更加精深博大,幽微沉雄。明清易代之时,王船山面对了国家破碎、生民涂炭、世风浇漓的严峻现实,经历了危难四伏的多舛命途。阻击清军,投奔南明,流亡于瑶人中,晚年隐居石船山,致力于学术思想的总结,将救亡图存的未竟理想都凝聚于儒学的恢复,但终归是自感"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事实上,这位永远站立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变革中的文化巨人取

王元[10](2011)在《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主客体辩证》文中认为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之际杰出的哲学大家,他的哲学思想堪称是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之大成,其体大思精的诗学理论便是在这样深厚的哲学理论所奠定的思想基础上,以中国古典诗歌为研究对象生发和展开的。诗歌创作理论作为王夫之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明显地融汇和渗透了他的哲学思想,极富理论深度和研究价值,而面对这种复杂的内在关联,抛开其哲学思想去探讨诗学创作理论必然会导致研究深度的欠缺。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以其哲学所秉持和强调的主客体“二分”而又“合一”的辩证思想为切入点,对王夫之诗歌创作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主要范畴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把握。王夫之在其哲学着作中肯定了作为客体的事物及其规律以及作为主体的人对它们的认识都是客观存在而又相互影响的。这些观点极大地影响和支持了他的诗歌创作论,并贯穿其始终。“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说是他认为诗歌创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通过对这一范畴的阐释,他提出了创作主体必须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把握外物的客观实存性这一核心创作原则。进行至具体创作阶段,王夫之提出了“心目”说、“现量”说和“情景”说三个范畴,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创作过程中审美观照、审美感兴与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心目”说强调主体的审美心胸与感官所获认识的结合才能最终完成对客体的审美观照;“现量”说意在阐明在审美观照的基础上审美主体以瞬间直觉对外物的本质与规律所进行的审美把握和审美感兴的特征;“情景”说则指出了在审美意象生成过程中主体审美情感与客观之景是如何相互影响与作用的。

二、船山诗学中的情景范畴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山诗学中的情景范畴论(论文提纲范文)

(2)时空观念与清代诗学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述评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结构与创新点
        一、本文的基本结构
        二、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时空观与诗学时空观的形成
    第一节 诗学的时空依据:时空观与诗道
        一、经验的时空: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秩序
        二、抽象的时空:从人生体验到文化本根
        三、审美的时空:从宇宙之思到诗学之道
    第二节 诗学的时空形态:时空观与诗艺
        一、时空心理与诗学想象
        二、时空超越与诗学构思
        三、时空结构与诗学文本
    第三节 诗学的时空范畴:时空观与诗论
        一、兴的源起:空间秩序的内在转换
        二、意境的形成:社会时空的艺术呈现
        三、韵味的把玩:诗学理解的时空历程
第二章 时空观与清代诗学时空观的形成
    第一节 清代诗学展开的时代背景
        一、清代诗学展开的历史背景
        二、清代诗学展开的学术之风
    第二节 清代诗学展开的理论路径
        一、清代诗学的理论路径
        二、清代诗学的理论特质
    第三节 清代诗学的发生及其时空观念的生成
        一、对于明代诗学的批判和反思
        二、清代诗学的重建
        三、清代诗学时空观的形成
第三章 时空观与艺术思维:王夫之“现量”说
    第一节 王夫之及其诗学研究探源
        一、船山诗学的家学渊源
        二、船山诗学的研究探源
    第二节 “现量”:时空化的思维特征
        一、心目即会:时空化的构思方式
        二、通天尽人之怀:时空化的创造方式
    第三节 “气”“势”与“景”“意”:时空化的形象思维
        一、“气”:形象思维的本体特征
        二、“势”:形象思维的外在特征
        三、“景”:艺术境界时空转换的依据
        四、“意”:时空之境的统领
第四章 时空观与风格形成:王士祯的“神韵”说
    第一节 “神韵”批评论的理论渊源
        一、“神韵”的主体条件
        二、“神韵”的历史源流
    第二节 “神韵”时空意识的形成
        一、“味”外空间的探寻
        二、“象”中时间的体味
        三、心理机制的形成
    第三节 “神韵”时空蕴藉的凸显
        一、“神韵”的风格形成
        二、“神韵”的风格显现
        三、“神韵”的风格旨归
第五章 时空观与真情抒写:袁枚的“性灵”说
    第一节 “立世”与“立言”:文化坐标的找寻
        一、盛世和晦暗中立世的近与远
        二、勃兴和压抑下思想的破与立
    第二节 “真”与“情”:主体的时空存在
        一、“性灵”之辨:主体生存的诗意境界
        二、“性灵”之真:主体与社会张力形成的驱动
        三、“性灵”之情:主体与社会张力空间的充盈
    第三节 “味”与“天籁”:艺境和生存的时空延展
        一、“味”:审美时空的韵味余长
        二、“天籁”:自由妙境的生成
第六章 时空观与审美意蕴: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一节 “赤子之心”的生命伦理空间
        一、“赤子之心”的悲剧人生历程
        二、“身”与“欲”的身份张力
    第二节 “隔”与“不隔”的诗学时空形式
        一、“境界”时空形式的基本内涵
        二、“境界”时空形式的主体维度
        三、“境界”时空形式的内外结构
    第三节 “有我”到“无我”的审美人生至境
        一、艺术和人生境界之“道”的本源
        二、艺术和人生境界的主体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诗际幽明:王船山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船山诗学的体用之分及其沟通
    第一节 船山诗学的“隐”与“显”
    第二节 船山诗学的“用”与“本”
    第三节 以“幽明”作为船山诗学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章 宇宙天地之幽明:宋明理学背景下船山幽明观
    第一节 宇宙论:“凡虚空皆气”
    第二节 存在论:“言幽明而不言有无”
    第三节 认识论:仰观俯察以知幽明之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性之幽明:船山幽明观之人性论
    第一节 天地与人:“天地之际甚密,而人道参焉”
    第二节 生与死:生为气之聚,死为气之散
    第三节 性与心:性与生俱,心由性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诗际幽明:船山诗学之本体与生成
    第一节 “情者,阴阳之几也”
    第二节 “诗者,幽明之际者也”
    第三节 诗与道:“诗以道情,道性之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诗乐合一:幽明之际的审美境界
    第一节 “絪缊”“神化”作为审美范畴
    第二节 “修辞立其诚”的道德境界与审美意蕴
    第三节 言意之辨与隐秀之美
    第四节 “乐为神之所依,人之所成”:诗乐合一的诗学境界
    本章小结
附录:王船山之生命体验与学术思想述略
    第一节 天崩地解之时代,险阻坎坷的一生
    第二节 “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船山的生命体验与笔耕生涯
    第三节 “六经责我开生面”:船山哲学思想之体系述略
    第四节 诗以道情:船山学研究与船山诗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4)船山情感论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晚明思潮与船山诗学情感论
    第一节 明代哲学思潮与船山哲学特色
    第二节 晚明情感论滥觞与船山对情感之地位的重新确定
    第三节 从诗歌评论实践中升华的情感论诗学
第二章 船山情感论诗学要义
    第一节 诗道性情,道性之情
        一、何谓“诗”:从“诗史”批评中切入
        二、诗从哪里来:基于“元声”“元韵”的考察
        三、诗与情的关系:以雅俗为导向
        四、性情与“道”之意涵
    第二节 情景交融论
        一、天人之际的诗学伦理审美心理机制描述
        二、情景交融理论的诗学内涵
    第三节 “四情”说:诗歌接受的情感生发
        一、“四情”溯源
        二、船山“四情说”疏析
第三章 船山情感论的人学内涵
    第一节 “率性以一情欲”:儒学系统中性情之探讨
        一、“情”字之考察
        二、情感的人学内涵
        三、情感的发生过程之研究
    第二节 佛学情感论考察:“五受”与情感复合
    第三节 《庄子解》情感论探析:“成心”与“两行”
第四章 船山情感论的美学向度
    第一节 对船山情感论的美学解读
    第二节 船山情感论的美学向度
        一、超越:情感论之“成人”向度
        二、返实:情感论之“实学”向度
        三、伦理与审美:船山情感论的美学追求
第五章 船山情感论的哲理突破
    第一节 儒家对天道的追问与佛道“虚无”观
        一、儒家天人关系发展的脉络初释
        二、“无”与虚玄:道家“道”的阐释与发展
        三、空无:佛教的世界观
    第二节 “虚妙”人生的诗意境界与工夫
        一、佛道人生论的诗性特质
        二、“虚静”与“妙悟”:佛道的修养方法
第六章 崇实反虚:船山情感论诗学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虚者实之:兼论船山实学的建构
        一、太虚一实:宇宙论之起点
        二、体用胥有:“有”对“无”的超越
        三、继善成性:性善之可能与生命之流行
        四、安生贞死:“大情”之确定
    第二节 两端一致:船山情感论的超越之路
        一、心的意向性呈现与初步把握
        二、“大心”与“充量”:心之澄明与活跃
        三、“广心”与“裕情”:情感的流动与通达
    第三节 生命与伦理:气学与诗学的交融
        一、生命存在与情感论诗学的气学阐释
        二、意、气双贯与取势:诗情言说的“文行之象”
        三、志与思:伦理在诗歌中的呈现
    第四节 事功与审美:诗意情怀的重建
        一、诗意的观照:情欲、身物、才气、功利、贫富
        二、事功与审美:从心所欲不逾距
    第五节 崇实反虚的诗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王夫之中古诗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王夫之诗学研究现状
    二、王夫之“诗学三原则”
第一章 王夫之对中古诗歌的历史梳理
    第一节 建安风骨与正始诗歌
        一、“如蛇鳝穿堤堰”——评建安风骨
        二、“有无尽藏之怀”——评正始诗歌
    第二节 晋宋玄言诗与齐梁之病
        一、“理非诗之累”——评晋宋玄言诗
        二、“体局束而气不昌尔”——评齐梁之病
第二章 王夫之中古诗歌之“活景”——以谢朓诗为例
    第一节“活景”的内涵——情景相入,涯际不分
        一、释王夫之“活景”之内涵
        二、论“情、景”之关系
    第二节 王夫之论谢朓诗
        一、王夫之对谢朓的评价
        二、“活景”之典范——谢朓诗例分析
第三章 王夫之论中古诗歌之“活法”——以谢灵运诗为例
    第一节“活法”之历史溯源
    第二节“活法”的内涵——意义为主,势次之
        一、辨“意”与论“势”
        二、论“造意”与“取势”
        三、规以象外,得之环中——论“意”“势”契合之妙
    第三节 王夫之论谢灵运诗
        一、王夫之对谢灵运的评价
        二、宛转屈伸以尽意——谢灵运诗例分析
第四章 王夫之对中古诗歌的审美把握
    第一节“雅正之风”与“平远之美”相标举
        一、“雅者犹存晋、宋风味”——以张协《杂诗》为例
        二、“得《十九首》项下珠矣”——以陶潜《拟古》为例
    第二节“婉密曲致”与“艳而不靡”相拂照
        一、“乐府之制,康乐不尔”——以谢灵运《悲哉行》为例
        二、“唐人艳体佳句,皆从齐梁得”——以萧子晖《冬晓》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王夫之诗学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王夫之诗学传布、接受和研究史述要
        一、1692年-1911年:着述保存、刊印和渐次传布时期
        二、1912年—1977年:现代学术研究初期
        三、1978年-2000年:蓬勃发展期
        四、本世纪以来:综合深化期
    第二节 问题反思、研究方法和论题设定
        一、存在问题及反思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三、主要论题的设定
上编 王夫之诗学的文献及体例
    第一章 《诗广传》
        第一节 《诗广传》解题
        一、传:传经和解经
        二、《诗经》学内、外传体之分
        三、《诗广传》属于外传体
        第二节 《诗广传》对诗篇本义的理解
        一、依从《诗序》、《毛传》、《孔疏》、《郑笺》
        二、依从《诗集传》
        三、《毛诗》、《集传》各有所取
        四、《毛诗》、《集传》皆有不从
        第三节 《诗广传》读《诗》的方法
        一、可以兴
        二、可以观
        三、可以群
        四、可以怨
        第四节 《诗广传》的学术渊源
        一、启蒙于家学
        二、超拔于时风
        三、远绍于韩婴
        四、根源于孔孟
    第二章 《诗译》
        一、《诗译》解题及体例
        二、《诗译》与明代《诗》学的会通
        三、王夫之《诗》学与明代《诗》学的差异
        四、余论
    第三章 《楚辞通释》
        第一节 《楚辞通释》的编撰体例
        一、篇目取舍
        二、以意分节
        第二节 《楚辞通释》的注释特点
        一、注释逻辑始终一贯
        二、重视文学性阐发
        三、深具了解之同情
        四、以今可以通古
    第四章 “夕堂永日”系列
        第一节 “夕堂永日”系列的成书情况
        一、成书过程
        二、“永日”释义
        第二节 “夕堂永日”系列的编撰体系
        一、选:取舍褒贬
        二、评:品赏衡鉴
        三、论:理论概括
        第三节 “夕堂永日”系列与诗歌评选之风
    第五章 《南窗漫记》
        一、《南窗漫记》解题
        二、《南窗漫记》的文献价值
下编 王夫之诗学的思想与方法
    第六章 王夫之诗学的《易》学品格
        第一节 “兴观群怨”命题蕴含的易理
        一、并行与会通
        二、由用以得体
        三、兴、观、群、怨的交相为益
        第二节 “情景”诗论蕴含的《易》理
        一、相为珀芥
        二、互藏其宅
        三、唯意所适
        第三节 生生之仁
        一、诗有生气,如性之有仁
        二、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
        三、仁者之言,蔼如也
        四、仁,有函者也
    第七章 王夫之“现量”诗说原论
        第一节 《相宗络索》的“三量”说
        一、《相宗络索》“三量”说的来由
        二、现、比、非三量涵义考释
        第二节 “现量”诗说的批评涵义
        一、即景会心,即物达情
        二、身历目见,当境写出
        三、貌其固有,显其所存
        四、灵心巧手,磕着即凑
        五、想象空灵,自有实际
        六、独至之情、独喻之微
        第三节 “现量”诗说与佛学现量观的歧异
        一、“现量”诗说与性相融会的佛学思潮
        二、“现量”诗说与佛学现量观的根本歧异
        第四节 比量在学诗层面的潜在意义
        一、王夫之“贵现贱比”的误解
        二、比量与学诗层面相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王夫之《古诗评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诗评选》的编选动机
    第一节 王夫之的学术着述及渊源
    第二节 《古诗评选》的编选动机
第二章 《古诗评选》的选评特色
    第一节 推崇四言,特列小诗
    第二节 依体选评,不废齐梁
    第三节 推体式典范,不因诗人影响力废诗
    第四节 引古以正今,反对执今以范古
第三章 《古诗评选》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温柔敦厚之儒家诗学观
    第二节 以气论诗观
    第三节 诗歌退化论
第四章 《古诗评选》的价值
    一、在王夫之诗学体系中的价值
    二、《古诗评选》对后人鉴赏诗歌与研究的价值
    三、《古诗评选》对文化心灵建构的价值
    四、《古诗评选》对文化传承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主客体辩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王夫之诗歌创作论总述
    第一节 “内极才情”
        一、“内极才情”的涵义
        二、“内极才情”之要求
    第二节 “外周物理”
        一、“外周物理”的涵义
        二、“外周物理”之标准
    第三节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之途径
        一、“总以灵府为逵径”
        二、“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第二章 “心”与“物”:审美感兴的把握
    第一节 “心目”说:审美观照的实现
        一、王夫之哲学中的“心”与“目”
        二、王夫之诗学理论中的“心目”说
    第二节 “现量”说:审美直觉的特征
        一、“现量”一词的基本涵义
        二、作为诗学范畴的“现量”说
第三章 “情”与“景”:审美意象的生成
    第一节 情景交融的原则
        一、“以意为主”与“俱不在意”
        二、“写景以载情”
        三、“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
    第二节 意象生成的模式
        一、情景相生
        二、情景妙合无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船山诗学中的情景范畴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王夫之《诗经》学研究状况与评述[J]. 纳秀艳. 诗经研究丛刊, 2020(01)
  • [2]时空观念与清代诗学的演进[D]. 刘新敖.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3]诗际幽明:王船山诗学研究[D]. 李一鸣. 海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船山情感论诗学思想研究[D]. 匡代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5]王夫之“神理”说诗论及批评实践考[J]. 侯文宜. 中国文学批评, 2018(04)
  • [6]王夫之中古诗论研究[D]. 何月燕. 暨南大学, 2017(02)
  • [7]王夫之诗学考论[D]. 陈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6)
  • [8]王夫之《古诗评选》研究[D]. 宋园园. 闽南师范大学, 2013(06)
  • [9]王船山诗学的《易》学观照[A]. 李瑞卿.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中国文论的古与今, 2011
  • [10]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主客体辩证[D]. 王元. 齐齐哈尔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穿山诗学中的情境范畴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