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视觉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广告视觉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一、广告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琢玉[1](2021)在《移动互联网广告动态图形视觉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林碧清[2](2021)在《新媒体时代平面广告的视觉设计与表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5G等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我国新媒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平面广告设计现已成为多媒体和信息等诸多行业领域的综合性设计。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大众审美情趣不断变化,其对传统信息传递媒介带来较大冲击。平面广告需将信息全面、快速地传播给受众,便要求设计师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广告视觉设计与表现形式。

丁立[3](2021)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和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动态视觉设计逐渐成为品牌视觉形象宣传的主流形式之一。在信息数字化传播的大趋势下,品牌形象宣传的传统途径和设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新媒体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媒介的表现形式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也为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催生了动态视觉设计的不断发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陶瓷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是景德镇对外宣传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笔者的现场考察,发现博物馆的视觉形象构建任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形象标识应用混乱、形象宣传形式单一、媒体宣传力度不足等等问题,对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及陶瓷文化的宣传效果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新媒体动态视觉设计的角度切入,了解动态视觉设计的时代趋势,分析动态视觉设计对品牌视觉形象的作用,总结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设计的规律和方法,针对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及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进行设计实践,力求改变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品牌形象宣传不足的困境,对其品牌视觉形象的建设和陶瓷文化内涵的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5](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吴慧群[6](2021)在《移动端H5广告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手持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广告也从荧幕扩展到移动端,多种媒体综合应用能进行交互的移动端H5广告得到了关注并迅速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发展的同时,移动端H5广告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单纯的广告内容对用户引力不足,导致用户审美疲劳;文案图片堆积,缺乏吸引力,易遭到用户反感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得到关注并给予解决。本文分析了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价值,提出了将情感化设计应用于移动端H5广告的设想。首先,追溯移动端H5广告的技术支持、界定概念、发展现状、分类和优势进行详细的总结与分析,表明对移动端H5广告主体的研究基础。其次,结合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总结出移动端H5广告情感化的判断标准并为移动端H5广告所能增加的优势。在满足移动端H5广告信息宣传的基础上添加情感的诉求,强调情怀和情感的理念,从情感上拉近用户与广告的距离,能让用户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体现出广告的深度创造价值,有利于提升广告的传播率。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大量应用了情感化设计的案例,以用户为中心,从反思层次的广告策划、本能层次的视觉设计、行为层次的交互设计,总结出移动端H5广告的情感化设计原则和方法、探索出情感化设计对移动端H5广告的积极意义和无限价值,为制作富有情感化的移动端H5广告提供理论指导,对于当前移动端H5广告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哲琦[7](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绍勇[8](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指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李南荣[9](2020)在《基于情感交互的幼儿园IP视觉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感交互一般指在人机交互中的情感化设计,但同时也可以扩大词性到人与物之间,既通过情感交流,完成设计产品与产品受众的互动。IP是新兴的一种设计思路。通过创作拟人态形象,构建IP故事环境,自主带动流量,拉动客户需求,逐渐成为近年来商业运营的流行手段。从平面设计角度,IP的视觉设计与一般视觉设计一样,是主要以服务眼睛功能为目的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的主观能动呈现。不同的是IP在考虑视觉感官的同时,要兼顾用户心理和情感互动,既根据不同类型产生不同的情感交互,根据不同情感交互采用不同视觉呈现表达。论文阐述了情感交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论述IP的定义和具体类别,分析结合国际优秀IP案例,分析出IP设计在视觉设计、产品衍生、市场推广、情感交互的具体规律,并进行理论梳理,提炼具体方法框架,提出新的设计观点。将IP与企业形象识别挂钩,进行情感匹配,提出了情感交互与IP视觉设计的关联会对企业产生积极作用。论文通过案例分析,理论提炼,并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IP设计与造型、色彩、内涵、企业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了情感交互下视觉设计的呈现方法、设计步骤。结合铜山实验幼儿园IP视觉设计的实际项目,用实际设计论证基于情感交互的IP视觉设计应用研究具有一定设计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为以后IP方向的继续研究做出一定理论实践探索。该论文有图62幅,参考文献51篇。

戈丽[10](2020)在《淮安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新增的生活及工作压力,于是我们开始寻求精神放松与寄托的方式,古镇游则成为了人们首选的方式之一。且近些年来,由于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异常迅猛,众多古城镇出现同质化、商业化的现象,缺乏地方特色,这是古镇品牌形象意识的匮乏。因此,建立古镇旅游品牌形象对古镇旅游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提升古镇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又能给古镇带来经济效益。本文将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理论引入古镇,对古镇旅游品牌形象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以此作为理论支撑,来研究设计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最终提出多元化宣传推广方式。淮安河下古镇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靠近古运河和萧湖,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距今已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而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及历史文化资源。但在今天这个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发展确一直不温不火,缺乏系统的品牌形象。针对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发展情况和视觉现状,作者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并通过文献查找、问卷调研、实地考察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理论、设计符号学、企业视觉识别和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系统规范地打造出淮安河下古镇的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方案。一方面提升淮安河下古镇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古镇的旅游品牌形象的设计与建立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全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展开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研究分析古镇旅游品牌构建的基础原则和方法;第三章是列举国内外几个城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总结当前城镇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提供现实参考意义;第四章是河下古镇概述、旅游现状及品牌视觉形象的现状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及最终提出解决方法;第五章的主体内容为分析河下古镇地域文化特征并提取相关的视觉元素,阐述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价值体现和形象定位,最后对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第六章为设计实践部分,基于明确的定位和视觉元素的提取,设计了两套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方案;第七章结尾部分总结了此次课题设计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展望,以及个人收获与感悟。

二、广告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告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新媒体时代平面广告的视觉设计与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媒体与视觉设计的综合概述
    1.1 视觉设计的含义
    1.2 新媒体的内涵
    1.3 新媒体的特征
2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视觉设计的特征
    2.1 广告内容互动化
    2.2 视觉表达个性化
    2.3 广告设计科技化
3 新媒体时代下平面广告的视觉设计与表现形式
    3.1 平面广告传播途径多元化
    3.2 平面广告表现形式动态化
    3.3 平面广告表现形式非线性
4 结语

(3)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地域文化背景
        1.1.2 历史机遇背景
        1.1.3 时代发展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
2 新媒体时代下的博物馆形象构建
    2.1 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及表达
        2.1.1 新媒体的概念
        2.1.2 新媒体的时代特性
    2.2 动态视觉设计的内涵与特性
        2.2.1 动态视觉设计的由来和发展
        2.2.2 动态视觉设计的内涵
        2.2.3 动态视觉设计的特性
    2.3 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发展趋势
        2.3.1 博物馆功能中心的转变
        2.3.2 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
    2.4 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表达探究
        2.4.1 视觉形象动态表达的优势
        2.4.2 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表达
    2.5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设计原则和方法
    3.1 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要素
        3.1.1 动态视觉设计中的视觉风格
        3.1.2 动态视觉设计中的图形元素
        3.1.3 动态视觉设计中的文字元素
        3.1.4 动态视觉设计中的色彩元素
    3.2 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设计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
        3.2.2 连贯性原则
        3.2.3 明快化原则
        3.2.4 多元化原则
    3.3 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设计方法
        3.3.1 提炼视觉元素的文化内涵
        3.3.2 确定视觉符号的运动特征
        3.3.3 寻找元素形式的多元展现
    3.4 本章小结
4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视觉形象的现状及动态视觉表达的需求
    4.1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视觉形象现状
        4.1.1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简介
        4.1.2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视觉形象的现状
    4.2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分析
        4.2.1 品牌形象的应用不统一
        4.2.2 文化传播的方式单一
        4.2.3 新媒体宣传力度不足
        4.2.4 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4.3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动态视觉形象的需求
        4.3.1 文化需求的提高
        4.3.2 审美意识的提升
    4.4 本章小结
5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动态视觉表达设计创作实践
    5.1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动态标识的再设计
        5.1.1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标识的元素提取
        5.1.2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标识的再设计
        5.1.3 景德镇国陶瓷博物馆标识的动态设计及应用
    5.2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文化历史动态设计
    5.3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系列海报动态设计
        5.3.1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视觉形象动态海报设计
        5.3.2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主题展览动态海报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移动端H5广告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移动端H5 广告与情感化设计的基本概述
    2.1 移动端H5 广告概述
        2.1.1 HTML5 技术概述
        2.1.2 移动端H5 广告定义
        2.1.3 移动端H5 广告的发展现状
        2.1.4 移动端H5 广告的分类
        2.1.5 移动端H5 广告的优势
    2.2 情感化设计概述
        2.2.1 情感
        2.2.2 情感化设计理论
    2.3 情感化设计的移动端H5 广告
        2.3.1 移动端H5 广告的情感化判断标准
        2.3.2 情感化设计给移动端H5 广告带来好的效果
3 反思层次的移动端H5 广告策划
    3.1 移动端H5 广告定位的确立
    3.2 移动端H5 广告策划的制定
        3.2.1 移动端H5 广告策划的原则
        3.2.2 移动端H5 广告策划重点的提炼
        3.2.3 移动端H5 广告展示形式的使用
4 本能层次的移动端H5 广告的情感化视觉设计
    4.1 移动端H5 广告情感化视觉设计表现
        4.1.1 把握好移动端H5 广告的视觉氛围
        4.1.2 设计好移动端H5 广告的视觉创意形式
        4.1.3 制造出移动端H5 广告的参与感
    4.2 移动端H5 广告页面布局设计
        4.2.1 移动端H5 广告页面的特点
        4.2.2 移动端H5 广告页面布局设计要领
    4.3 移动端H5 广告的文字设计
        4.3.1 标题文字设计要领
        4.3.2 内容文字设计要领
5 行为层次的移动端H5 广告的情感化交互设计
    5.1 移动端H5 广告的交互手段
        5.1.1 交互手势的运用
        5.1.2 交互硬件的运用
        5.1.3 交互技术的运用
    5.2 移动端H5 广告的动效设计
        5.2.1 何为动效
        5.2.2 动效在移动端H5 广告的实际应用
        5.2.3 动效在移动端H5 广告的应用方法
    5.3 移动端H5 广告的音效设计
        5.3.1 声音的概念
        5.3.2 移动端H5 广告的背景音效设计
        5.3.3 移动端H5 广告的辅助音效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8)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情感交互的幼儿园IP视觉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范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 论文研究的框架
    1.7 研究的创新点
2 情感交互及IP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情感交互的概念
    2.2 情感交互的表现形式
    2.3 IP的释义
    2.4 IP的兴起与演变
    2.5 IP的特征
    2.6 IP视觉构建
    2.7 IP与情感交互的关系
    2.8 本章小结
3 IP的情感交互的应用案例分析
    3.1 以爆款IP line friends为例的视觉设计与产品衍生案例分析
    3.2 以幼教龙头IP巧虎在为例的市场推广与情感交互案例分析
    3.3 案例分析研究所导出的分析结果与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以铜山实验幼儿园集团为例的IP视觉设计论证
    4.1 铜山实验幼儿园项目概况
    4.2 设计前的调研
    4.3 项目需求分析
    4.4 设计的原则
    4.5 设计的应用构建
    4.6 IP形象在幼儿园教学及形象传播的推广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淮安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研究思路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课题的研究方法
        1.5.2 课题的研究创新
第二章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古镇旅游现状
    2.2 古镇旅游形象
    2.3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定位
    2.4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建立
    2.5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研究
        2.5.1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2.5.2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构成
    2.6 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第三章 国内外城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研究分析
    3.1 国内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分析
        3.1.1 浙江乌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1.2 长官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2 国外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案例分析
        3.2.1 Bila Tserkva乌克兰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2.2 Paris巴黎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现状分析
    4.1 河下古镇概述
    4.2 河下古镇旅游发展现状
    4.3 河下古镇品牌视觉形象分析
        4.3.1 河下古镇品牌视觉形象的现状
        4.3.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
        4.3.3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解决方法
第五章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与规划
    5.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整体分析
        5.1.1 河下古镇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5.1.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元素的提炼
    5.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价值体现
        5.2.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核心价值体现
        5.2.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传承
        5.2.3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深远影响
    5.3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整体规划
        5.3.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基础设计研究
        5.3.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应用设计研究
        5.3.3 河下古镇VI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设计研究
        5.3.4 河下古镇景区旅游导览图设计研究
        5.3.5 河下古镇旅游插画创意设计研究
        5.3.6 河下古镇旅游宣传推广视觉设计研究
        5.3.7 河下古镇旅游周边产品视觉创意设计研究
        5.3.8 河下古镇旅游网络视觉形象推广设计研究
第六章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方案
    6.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方案一
        6.1.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基础设计
        6.1.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应用设计
        6.1.3 河下古镇VI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设计
        6.1.4 河下古镇景区旅游导览图设计
        6.1.5 河下古镇旅游插画创意设计
        6.1.6 河下古镇旅游宣传推广视觉设计
        6.1.7 河下古镇旅游周边产品视觉创意设计
        6.1.8 河下古镇旅游网络视觉形象推广设计
    6.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方案二
        6.2.1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基础设计
        6.2.2 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应用设计
        6.2.3 河下古镇VI视觉识别系统手册设计
        6.2.4 河下古镇景区旅游导览图设计
        6.2.5 河下古镇旅游插画创意设计
        6.2.6 河下古镇旅游宣传推广视觉设计
        6.2.7 河下古镇旅游周边产品视觉创意设计
        6.2.8 河下古镇旅游网络视觉形象推广设计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设计总结
        7.1.1 设计研究的过程
        7.1.2 设计完成的思考
    7.2 设计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淮安河下古镇旅游情况调查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广告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互联网广告动态图形视觉设计研究[D]. 李琢玉. 江南大学, 2021
  • [2]新媒体时代平面广告的视觉设计与表现[J]. 林碧清. 普洱学院学报, 2021(03)
  • [3]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动态视觉表达研究[D]. 丁立.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移动端H5广告情感化设计研究[D]. 吴慧群.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8]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基于情感交互的幼儿园IP视觉设计应用研究[D]. 李南荣.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淮安河下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戈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广告视觉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