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水稻节水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水稻节水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一、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水稻节水效益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荣[1](2019)在《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土壤肥力及冻融期水盐养分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粮油生产基地,土壤盐渍化问题制约该地区的发展。本论文针对盐渍化农田土壤贫瘠、水氮利用率低下以及次生盐渍化防治等问题,设置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水氮调控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水氮-产量回归模拟方程对玉米产量效应综合分析。基于RAGA-PPC模型对翌年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了耕作期内水氮单一因素施用量对冻融期内农田水土环境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翌年土壤肥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水量与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极显着,两者交互作用对干物质量与籽粒产量影响极显着,对百粒重与穗粒数影响显着。灌水量相同时,施加氮肥在一定范围内会提高水分利用率。施氮水平相同时,水分利用率表现为:高水<中水<低水。在高氮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较低。氮肥农学效率在中水低氮达到最大值。施氮和灌水以及交互作用对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均有显着影响。(2)建立了水氮-产量二元二次回归模型,实际产量与模拟产量有较高的拟合度。水氮两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对产量具有正效应,随水氮量的增加产量符合报酬递减效应。正效应大小顺序为:施氮量>灌水量>交互效应。产量模拟最大值可达12696kg/hm2,对应灌水量为317 mm,施氮量为261kg/hm2。不同目标产量寻优得到最佳水氮组合值与实测产量做对比基本吻合,可以为当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3)冻融期内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土壤表层,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在冻融期内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出现在最大冻深期。在秋浇后-冻结期土壤团聚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融化期高氮处理团聚体降低,盐分会影响团聚结构。不同施氮量处理C/N随着冻融期的进行递增,增加了 0.9-2.02%。(4)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单一因素对春播前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为:N3<N0<N1<N2,W3<N2<Ni。中氮处理得分最高,推荐该地区玉米生育期内施氮肥量为225 kg/hm2。低水处理得分最高,但土壤含盐率不满足作物需求,故推荐盐渍化土壤玉米灌水制度为生育期灌水225mm和秋浇灌水150mm。(5)基于RAGA-PPC模型对不同水氮调控春播前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土壤肥力较优的为中水中氮、中水低氮和高水低氮处理。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籽粒产量最大的是高水高氮和中水中氮处理,两者差异不显着。综合水氮调控前期以及春播前土壤肥力的状况,推荐该地区水氮调控模式为W2N2(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225+150mm)。

郭宇[2](2018)在《施氮方式和覆膜类型对地温及作物水氮高效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河套灌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保障基地,其中肥料撒施和白色塑料地膜覆盖种植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然而白色塑料地膜覆盖易产生农膜残留及局部温度过高,传统氮肥撒施氮素易于挥发,造成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本研究主要开展地膜种类选择和氮肥施用方式的适用性研究,以期提高该地区农田水肥高效利用,减少农田“白色污染”,为作物高效高产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为此,通过两年田间试验,设置了白色和黑色降解膜、塑料地膜等地膜类型和氮肥撒施、穴施、沟施等施肥方式,研究不同覆膜类型和施氮方式对不同深度土壤地温的影响效应,探索其对作物水氮利用效率、作物产量的影响过程,且基于加速遗传算法投影寻踪聚类模型(RAGA-PPC)构建覆膜类型和施氮方式的评价体系,对农田生产的关键指标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的覆膜类型和施肥方式,为该地区农业高效高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黑色降解膜的降解速率和程度均大于白色可降解膜。不同降解速率地膜之间,慢速可降解膜力学性能最优,不同颜色地膜之间,白色地膜的力学性能优于黑色地膜。黑色地膜透光率较低,对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超过80%。(2)地表瞬时温度黑膜处理大于白膜,土壤耕层温度白膜处理大于黑膜,且黑色地膜可以有效降低015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白色地膜覆盖平均低1.1℃。白色和黑色降解膜覆盖区平均地温比破损区高0.4℃和1.6℃。在015cm土层白色快速和慢速降解膜覆盖下平均温差达到1.05℃,黑色降解膜覆盖为0.59℃。不同施氮方式下的地温主要在追肥后产生差异,双侧深施下作物生长旺盛,田间郁闭度高,有效的减少了太阳辐射,在015cm土层温度低于单侧深施和撒施。(3)覆膜处理主要影响040cm土层含水率变化。降解膜慢速生育期内保水效果与普通膜相似。普通膜处理在040cm土层硝态氮平均含量与降解膜中速和慢速无显着差异。白色地膜覆盖下硝态氮平均含量大于黑色地膜。未追肥前,各施肥处理含水率在020 cm土层内无明显差异;追肥后,长势较好的深施处理在020 cm土层内含水率降低;撒施处理的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穴施和沟施处理下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穴施处理下的氮素释放最为迅速,以双侧穴施为最优。(4)不同降解速率降解膜覆盖下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呈现规律为:慢速>中速>快速。黑色地膜覆盖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高于白色地膜,不同施氮方式下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呈现规律为:双侧深施>单侧深施>撒施,双侧深施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大于单侧深施。(5)基于RAGA-PPC模型,建立以地膜特性、作物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为主的评价体系进行地膜评价。结果显示,黑色地膜覆盖效果优于白色地膜,不同降解速率可降解膜的覆盖效果呈现的顺序为慢速>中速>快速,且黑色可降解膜慢速覆盖效果与黑色普通地膜相似。不同施氮方式的评价体系以作物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为主。结果显示,双侧穴施和双侧沟施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较高,以双侧穴施最优。

庞红伟[3](2017)在《生物炭施加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影响的RAGA-PPC模型评价》文中认为利用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根据实测试验数据,评价生物炭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的影响。选出反映作物生长特性的株高、LAI、产量、有效分蘖、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量及叶绿素含量等7项指标,按投影函数值对各个指标的贡献大小进行排序,并对各项试验方案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株高及产量对整体评价贡献最大,叶绿素含量则最小;在常规灌溉以及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对水稻生长都有明显促进作用;本试验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并保持土壤水分含量在85%100%的灌溉方案为最佳灌溉方案。

岳国峰,范永洋,刘东,陈志伟,史国庆[4](2017)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经济效益投影寻踪评价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模型,以建三江大兴实验指标用水量、产量、水分生产率、生产成本、其他费用、耗电量、施肥量、农药用量及倒伏率为评价指标,对控制灌溉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控灌Ⅰ投影值最佳,通过投影值得经济效益最优的处理为控制灌溉Ⅰ,控制灌溉Ⅱ与控制灌溉Ⅲ次之,然后是示范区及辐射区,最后是常规灌溉。同时控灌Ⅰ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 400.55 kg/hm2;控灌Ⅰ与常规灌溉相比,每公顷可节水899.85 m3,最高水分生产效率达2.397 kg/m3。研究成果为节水增产,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

程文仕,乔蕻强,刘志,黄鑫[5](2016)在《基于RAGA-PPC模型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以甘肃省庆阳市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甘肃省庆阳市2012—2013年实施完成的15个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期为庆阳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投影寻踪方法(P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RAGA-PPC模型),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对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中宁县和正宁县的两个项目的综合效益为优,西峰区项目为良,合水县等的11个项目为中,华池县城壕乡项目最差。[结论]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益整体较好,但是还需要在制定和优化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和管理时更加合理、平衡。

范永洋[6](2016)在《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粮食作物中水稻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是玉米,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在黑龙江省全区域内达到450万hm2以上。众所周知,作为耗水量最大的作物,以往采用比较落后的种植方法,很大一部分水被农户利用,进行浇灌、漫灌,而水稻成长所利用的水分只有少量,剩下的大部分分别以蒸发渗漏形式而消逝,而且达不到预期的产量。而控灌技术节水增产,那么此技术肯定会逐渐地代替传统模式,被人们所拥戴。本试验区建立在黑龙江省大兴农场实验园区,采用小区对比法,基础地力相同为前提,在排除水稻其他等技术措施影响的条件下,设计4个不同灌溉模式处理,分别是常规灌溉作为对照试验(以下简称常灌),控灌I、控灌II、控灌Ⅲ,每个处理都是3次重复,12个小区随机排列。主要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应的土壤表相、灌水规律、经济效益分析,同时由试验得到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株高、分蘖等性状数据。通过研究以上内容,验证节水控灌技术的优势,做可行性分析,进而加以推广。具体小区试验结果如下。2015年的小区试验结果:4个处理的灌水量不同,常灌总灌水量是5300.55 m3/hm2。控灌总灌水平均量为4376.85 m3/hm2,灌水量由大到小排序常灌>控灌Ⅱ>控灌Ⅰ>控灌Ⅲ,和常灌相比,控灌节水923.7 m3/hm2;产状中结实率和有效穗数:控灌Ⅰ>控灌Ⅱ>控灌Ⅲ>常灌,排序走势与灌水量一样,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越高,灌水量则越高;穗粒数:控灌Ⅰ>控灌Ⅱ>常灌>控灌Ⅲ,控灌Ⅰ、控灌Ⅱ区别不大,控灌Ⅲ在严格控水的情况下导致对穗粒数产生不利影响;千粒重:控灌Ⅱ>控灌Ⅰ>控灌Ⅲ=常灌,常灌千粒重与控灌Ⅲ相当,比控灌Ⅰ、控灌Ⅱ低,产量远远不及控灌Ⅰ、控灌Ⅱ。水稻株高:在全生育期内的趋势是先增加后降低;水稻分蘖:控灌处理的分蘖数比常灌的高,但是和株高变化规律一样,先增加后减少,基本上是一致的。常灌产量9500.70 kg/hm2,控灌平均产量为10092.45 kg/hm2,控灌平均增产591.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长0.5182kg/m3,拟合灌水量与产量,建立两者的二阶多项式回归曲线,产量达到最高为696.94 kg/亩,此时灌水量为297.55m3/亩。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对试验地区及周边水稻节水控灌技术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小区试验经投影寻踪模型评价得出优次灌溉模式排序依次为控灌Ⅰ、控灌Ⅲ、控灌Ⅱ、常灌,而调研得出控灌示范区及辐射区均优于常灌。其中控灌Ⅰ模式经济效益最佳,适宜推广。土壤裂缝宽度与控制下限的相关性研究,拟合曲线,建立最大裂缝与控制下限和最小裂缝与控制下限二阶多项式方程,通过裂缝与控制下限的数量关系,找到对应下限值,对应到本地的适宜灌溉组合模式,按适宜的模式直接灌溉,同时结合产量与灌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模糊预测产量,做到省时省工易操作,为实际生产提供便利,形成定量化节水高产体系,实现节水高产,进而推广。

邹兵兵,魏永霞,王敏[7](2015)在《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黑土区玉米调亏灌溉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调亏灌溉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对黑土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调亏灌溉方案的优劣取决于它的综合效果,难以直观评价。以2013年在黑龙江省红星农场进行的玉米调亏灌溉技术效应的试验研究为基础,选取了8个评价指标,采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PPC),利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其投影方向,根据投影函数值得到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的贡献大小对不同调亏处理的各项指标进行排序。结果表明:苗期水分调亏程度为田间持水量60%的处理为最佳调亏灌溉方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适宜调亏灌溉处理分别提高了2.11%和6.42%。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玉米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健[8](2014)在《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目前天山北坡粮棉发展不协调,区域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区域自然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发展,开展了该地区典型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研究结果将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平衡发展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沿天山北坡一带滴灌作物一年两作种植模式自然资源适宜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分析研究了区域光热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不同一年两作模式生产潜力及资源生产效率,研究其生产潜力限制因子。在此基础上,依据天山北坡自然资源状况特点及一年两作模式对资源的要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基于实属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筛选较优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等级制作模式区划图,并结合一年两作不同模式适宜等级的最适原则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优化后制作一年两作模式综合区划图;最后,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开发“天山北坡‘一年两作’种植模式资源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使系统兼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期为农业生产、作物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及区域自然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天山北坡自然资源变化特征在天山北坡一带无霜期、年积温和单作物生育期积温的空间分布一致性较高,积温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都呈增加趋势。另外光照资源丰富,“一年两作”模式种植不受限制。并对一年两作模式中各作物生育期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温泉县冬小麦生育期积温偏低,处在冬小麦生长所需积温的底线,为1733.7℃,往东逐渐增加,精河、石河子、阜康沿线积温较高,满足早熟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且剩余积温可进行复播,能够较好地实施“两早配套”一年两作模式的种植;奇台往东木垒县积温略低于奇台,也能满足早熟冬小麦的生长,但收获较晚,不能进行复播。复播作物生育期≥5℃、≥10℃的积温空间分布特征为天山北坡东西两端的温泉县、木垒县及奇台县的大部分区域麦收后积温较少,往中间逐渐增加,在沙湾、奎屯等区域达到最高。(2)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生产潜力研究运用机制法,利用近48年的气象资料对一年两作模式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和现实资源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明北疆沿天山北坡一带一年两作种植区限制一年两作模式高产的因子为热量资源,可通过选用“两早”品种合理搭配、免耕直播、覆膜增温等措施减少农耗,增加积温来改善。目前生产上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灌溉系数平均不超过0.6,水分也是一年两作模式高产高效的障碍因子之一,需进行改善,增加灌溉量。(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明确了评价指标设置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一年两作模式资源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天山北坡一带一年两作模式生产实际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生产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法相结合对评价指标进行5轮综合打分、论证和筛选,构建了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气象条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进一步对指标因子的标准化和单因子的隶属函数值进行了界定,最后提出了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4)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种植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计算隶属度,首先进行单指标因子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基于RAGA的PPC模型两种方法对一年两作模式中单一作物气候适宜性及一年两作各模式综合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同评价结果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冬小麦-青贮玉米气候适宜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而复播大豆、复播油葵种植模式气候适宜性评价采用基于RAGA的PPC模型的权重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效果更佳;3个典型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比较发现:小麦-青贮玉米、小麦-大豆和小麦-油葵3个模式均为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更佳。由此探索了一年两作不同种植模式适宜性评价较好的评价方法,以供生产实践参考。根据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的评价结果,适宜性等级优先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三种典型一年两作模式进行了综合区划。而区划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受市场农产品需求及配套技术与政策的调节。(5)系统开发与验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资源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具体包括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库、基础资源数据库、适宜性评价指标数据库、适宜性评价模型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五大功能模块,采用Java语言编程,完成了数据库的开发、系统的试运行与初步验证工作。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区域资源分析与一年两作模式作物生长的需求,建立了热量资源限制区一年两作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模型的优选,不仅对区域农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其他一年两作种植资源限制区种植模式的优化和推广进行有益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

高婷[9](2013)在《水稻调亏灌溉控制指标及诊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最大的商品粮省份。水稻是最基本的粮食作物,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比例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与之相对应的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下降、黑龙江省水稻安全生育期短等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寒区水稻的调亏灌溉控制指标和诊断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和肥是水稻生长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调亏灌溉的条件下,田面不再长期的建立水层,使水稻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更为复杂。本研究以水稻水肥耦合和水稻生育期诊断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究最优的水肥组合和适宜的生育期诊断模式,从而为黑龙江省水稻的种植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推动作用。本文通过2011年5月9月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水稻节水灌溉试验中进行的试验,研究了寒区水稻在分蘖期进行调亏灌溉的控制指标,以及水稻生育期的诊断模式。本次试验采用控制土壤含水率的方法在水稻分蘖期设计缺水处理(轻旱S1、中旱S2、重旱S3)和淹水处理,并设计了三种施肥方案(低肥F1、中肥F2、高肥F3)和两种生育期诊断模式。通过调查水稻的生长特性(株高、茎蘖动态、穗长等)以及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分析了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跟踪调查了叶龄诊断模式下各处理的叶龄动态,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诊断模式对水稻生理特性、产量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应用水稻不同处理下的产量和品质的相应的试验指标,用基于RAGA的PPC模型对黑龙江省庆安地区龙盾104品种和龙庆稻一号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个指标的最佳投影方向,反映了各指标对整体评价的贡献率的大小,最终分别得出了两种品种综合评价结果的优劣排序。结果表明:龙盾104品种叶龄诊断模式下S2F3处理综合评价结果最优,即在分蘖期控制土壤含水率不低于饱和土壤含水率的80%,并配合F3施肥方案,即施用氮肥252kg/hm2,磷肥156kg/hm2,钾肥222kg/hm2,镁肥120kg/hm2,并用叶龄诊断方法进行水稻生育期诊断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龙庆稻一号品种叶龄诊断模式下的S1F3处理综合评价结果最优,即在分蘖期控制土壤含水率不低于饱和土壤含水率的90%,并配合F3施肥方案(同龙盾104),用叶龄诊断方法进行水稻生育期诊断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土壤基础肥力逐年下降以及黑龙江省纬度较高、无霜期短、水稻安全生育期短等背景下,研究水稻调亏灌溉的控制指标和生育期诊断模式,寻找最优的水肥组合和诊断模式,将水分和肥料精确定量的分配在各个生育阶段,为水稻节水、高产、高效和优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朱士江[10](2012)在《寒地稻作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在其生产过程中面临着水资源日趋紧张及温室气体排放日渐增大的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寒地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盆栽试验、大田试验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寒地稻区现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灌溉模式的节水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控制灌溉、湿润灌溉、间歇灌溉及淹灌对水稻生物量、天然降水利同率、水分利同效率及灌溉水利同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的CH4及N2O的排放规律,并就其中一些影响CH4及N20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估了不同灌溉模式的温室效应。采用基于RAGA的PPC模型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筛选适合寒地黑土稻作区的环境友好型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单位水量来看,控灌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间灌和湿润灌溉居中,淹灌最低。水分利用效率分析表明,控灌效率最高,灌溉水生产效率为2.59kg·m-3,水分生产效率为1.55kg·m-3;间灌次之,灌溉水生产效率为2.22kg·m-3,水分生产效率为1.40kg·m-3;湿润灌再次之,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93kg·m-3,水分生产效率为1.22kg·m-3;淹灌最低,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38kg·m-3,水分生产效率为0.97kg·m-3。2.有效降雨量在水稻耗水量中的比例,控灌水稻有效雨量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0.05%,淹灌最小为29.55%,湿润灌溉和间歇灌溉居中,分别为36.48%和36.96%;在天然降水利同率方面,淹灌为83.51%,控制灌溉为72.05%,湿润灌溉为89.32%,间歇灌溉为76.93%。3.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淹灌模式下的CH4排放量最大,间歇灌溉次之,湿润灌溉再次之,控制灌溉最小。淹灌模式下的水稻CH4平均排放通量为2.49mg·m-2·h-1,累积排放量为6.46g·m-2,温室效应1356.51kgCO2·ha-1;间歇灌溉模式下的水稻CH4平均排放通量为2.11mg·m-2·h-1,累积排放量为5.47g·m-2,温室效应1149.52kgCO2·ha-1;湿润灌溉模式下水稻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36mg·m-2·h-1,累积排放量为3.52g·m-2,温室效应739.18kgCO2·ha-1;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CH4平均排放通量为0.97mg·m-2·h-1,CH4累积排放量为2.51g·m-2,温室效应526.49kgCO2·ha-14.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控制灌溉模式下的N2O排放量最大,间歇灌溉次之,湿润灌溉居三,淹灌最小。控制灌溉模式下的水稻N2O平均排放通量为29.71μg·m-2·h-1,累积排放通量为77.01mg·m-2,温室效应为238.72kgCO2·ha-1;间歇灌溉模式下的水稻N2O平均排放通量为26.53μg·m-2·h-1,累积排放通量为68.47mg·m-2,温室效应为213.19kgCO2·ha-1;湿润灌溉模式下的水稻N2O平均排放通量为26.14μg·m-1·h-1,累积排放通量为67.761mg·m-2,温室效应为210.16kgCO2·ha-1:淹灌模式下的水稻N2O平均排放通量为14.23μg·m-2.h-1,累积排放通量为36.88mg·m-2,温室效应为114.32kgCO2·ha-1。5.除湿润灌溉外,其他三种灌溉模式CH4排放通量峰值均在分蘖期出现,湿润灌溉则较之滞后,在拔孕期出现;N2O排放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四种灌溉模式下的稻田均在分蘖期和黄熟期出现峰值;较淹灌而言,控制灌溉、湿润灌溉及间歇灌溉三种模式均能有效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降低CH4与N2O总的温室效应。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通过盆栽试验和SWBM理论计算不同灌溉模式的天然降水利用率,明确给出两种计算方法。2.在我国高寒地区开展了寒地水稻温室气体排放试验研究,提出了不同灌溉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成果,填补了寒地水稻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空白。

二、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水稻节水效益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水稻节水效益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土壤肥力及冻融期水盐养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氮调控对水氮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1.2.2 河套灌区秋浇研究现状
        1.2.3 冻融期水盐养分迁移转化研究现状
        1.2.4 土壤肥力质量的评价研究
        1.2.5 投影寻踪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自然条件和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气象资料
        2.4.2 生育期测定指标
        2.4.3 玉米水氮利用率的计算公式
        2.4.4 冻融期测定指标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水氮调控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3.1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玉米籽粒产量与增产率的影响
    3.3 玉米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水氮调控对玉米产量效应综合分析
    4.1 水氮调控回归模拟方程建立
    4.2 单因素效应分析
    4.3 单因素边际效应分析
    4.4 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4.5 组合方案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施氮量对冻融期土壤养分迁移及翌年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5.1 冻融期气温与土壤冻融特性
        5.1.1 地表温度与气温关系
        5.1.2 盐渍化土壤冻结融化过程
    5.2 土壤含水、盐率与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5.2.1 冻融期地下水位及电导率的变化
        5.2.2 冻融期土壤含水率与含盐率变化
    5.3 不同施氮量对冻融期土壤养分迁移规律的影响
        5.3.1 冻融期全氮、碱解氮分布迁移规律
        5.3.2 冻融期有机质分布迁移规律
        5.3.3 冻融期土壤团聚体含量与碳氮比值的变化规律
        5.3.4 春播前耕层土壤水、盐、养分差异性分析
    5.4 不同施氮量春播前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
        5.4.1 春播前土壤肥力因子相关性分析
        5.4.2 春播前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灌水量对冻融期土壤养分迁移及翌年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6.1 冻融期土壤含水率与含盐率变化规律
    6.2 不同灌水量对冻融期土壤养分分布迁移规律的影响
        6.2.1 冻融期土壤全氮、碱解氮分布迁移规律
        6.2.2 冻融期全磷、有效磷分布迁移规律
        6.2.3 冻融期全钾、速效钾分布迁移规律
        6.2.5 冻融期有机质迁移规律
    6.3 翌年春播前耕层土壤养分储量变化
        6.3.1 翌年春播前耕层土壤全效养分储量变化
        6.3.2 翌年春播前耕层土壤速效养分储量变化
    6.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翌年春播前土壤综合评价
        6.4.1 不同灌水量土壤肥力因子相关性分析
        6.4.2 不同灌水量春播前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RAGA-PPC模型对水氮调控后翌年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7.1 春播前耕层土壤肥力指标的统计分析
    7.2 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
    7.3 投影寻踪聚类分析(PPC)
    7.4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的建模过程
        7.4.1 评价指标值得归一化处理
        7.4.2 定义投影指标函数
        7.4.3 最佳投影方向的确立
        7.4.4 指标评价
    7.5 基于RAGA-PPC模型对翌年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7.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7.5.2 评价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8.1.2 水氮调控对玉米产量效应综合分析
        8.1.3 单一因素对冻融期土壤养分迁移及翌年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8.1.4 基于RAGA-PPC模型对水氮调控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施氮方式和覆膜类型对地温及作物水氮高效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可降解膜的研究进展
        1.2.2 不同施氮方式的研究进展
        1.2.3 投影寻踪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土壤资料
    2.3 试验区气象资料
    2.4 试验材料
        2.4.1 作物品种
        2.4.2 地膜类型
    2.5 试验设计
    2.6 观测项目及方法
    2.7 数据分析
3 不同类型地膜降解性能和杂草防效的分析
    3.1 不同类型地膜降解情况
    3.2 不同类型地膜降解率及破损率变化情况
    3.3 不同类型地膜力学性能比较
    3.4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的杂草防效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下地温变化规律
    4.1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地温变化规律
        4.1.1 不同地膜覆盖下不同生育期观测区瞬时地表温度变化特征
        4.1.2 不同地膜覆盖下地温逐时变化规律
        4.1.3 不同地膜覆盖下不同土层地温逐日变化规律
    4.2 不同施氮方式下地温变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下水氮变化规律
    5.1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水氮变化规律
        5.1.1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含水率变化规律
        5.1.2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土壤硝态氮变化规律
    5.2 不同施氮方式下水氮变化规律
        5.2.1 不同施氮方式下含水率变化规律
        5.2.2 不同施氮方式下土壤硝态氮变化规律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6.1 不同类型地膜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6.1.1 不同类型地膜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6.1.2 不同类型地膜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6.1.3 不同类型地膜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1.4 不同类型地膜对玉米干物质量的影响
    6.2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6.2.1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6.2.2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茎粗的影响
        6.2.3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4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干物质量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7.1 不同类型地膜对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7.1.1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7.1.2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1.3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玉米氮肥效率的影响
        7.1.4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的影响
    7.2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7.2.1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7.2.2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2.3 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7.2.4 不同施氮方式对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RAGA-PPC模型不同地膜覆盖及不同施氮方式的评价
    8.1 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分析
    8.2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PPC)分析
    8.3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的建模过程
    8.4 基于RAGA-PPC模型不同地膜覆盖的评价
        8.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8.4.2 结果分析
    8.5 基于RAGA-PPC模型不同施氮方式的评价
        8.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8.5.2 结果分析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地膜降解性能和杂草防效的分析
        9.1.2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下地温变化规律
        9.1.3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下水氮变化规律
        9.1.4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9.1.5 不同类型地膜和不同施氮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9.1.6 基于RAGA-PPC模型不同地膜覆盖及不同施氮方式的评价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生物炭施加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影响的RAGA-PPC模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 (RAGA) 的投影寻踪模型 (PPC)
    1.1 RAGA模型[14]
    1.2 PPC模型[15]
2 生物炭施加对节水灌溉稻作生长影响的RAGA-PPC模型的实例分析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RAGA-PPC模型对施加生物炭后水稻生长特征及产量评价
    2.5 RAGA-PPC模型评价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经济效益投影寻踪评价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及调研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调研
2 研究方法
    2.1 投影寻踪评价
    2.2 RAGA-PPC模型
3 结果和分析
    3.1 评价指标
    3.2 模型结果计算
    3.3 综合效益评价
4 结论

(5)基于RAGA-PPC模型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以甘肃省庆阳市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
        1.3.2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PPC)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
    2.3 结果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6)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1.4.1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简介
        1.4.2 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的区别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小区试验及调研
    2.1 试验小区概况
        2.1.1 试验地状况
        2.1.2 试验小区气候
    2.2 试验规划
        2.2.1 试验作物品种
        2.2.2 试验小区设计
        2.2.3 农艺措施
    2.3 控灌区数据调研
3 试验数据研究分析
    3.1 水稻生育期的时间划分
    3.2 控制灌溉模式水稻性状分析
        3.2.1 试验指标及测定
        3.2.2 水稻茎蘖分析
        3.2.3 水稻株高变化
        3.2.4 水稻抗倒伏
    3.3 控制灌溉模式土壤表相
        3.3.1 试验指标及测定
        3.3.2 土壤表相分析
    3.4 控制灌溉灌水规律研究
        3.4.1 试验指标及测定
        3.4.2 灌水量
        3.4.3 各生育期气温变化
        3.4.4 各生育期内蒸发降雨情况
        3.4.5 产量结果
        3.4.6 水稻灌溉水分生产效率
        3.4.7 本节小结
4 寒地节水控制灌溉模式经济效益评估
    4.1 投影寻踪模型简介
        4.1.1 投影寻踪模型方法步骤
        4.1.2 RAGA—PPC模型
    4.2 评价指标及效益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模型计算结果
        4.2.3 经济效益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黑土区玉米调亏灌溉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简介
    1.1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建模过程[4]
    1.2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
2模型应用
    2.1试区概况
    2.2试验设计
    2.3RAGA?PPC模型应用
    2.4RAGA?PPC模型评价的结果分析
3结论

(8)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作物适宜性综述
        1.2.1 国内外作物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作物种植区划研究现状
        1.2.3 一年两作种植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GIS的天山北坡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方法
    2.2 天山北坡自然资源时空分布研究
        2.2.1 天山北坡年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2.2.2 天山北坡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2.2.3 天山北坡年降雨量时空变化特征
        2.2.4 天山北坡参考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2.2.5 冬小麦生长季热量时空变化特征
        2.2.6 麦收后剩余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气候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分析
    3.1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冬小麦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冬小麦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3.1.3 突变分析
        3.1.4 空间分布特征
        3.1.5 冬小麦气候资源利用率
        3.1.6 小结
    3.2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青贮玉米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复播青贮玉米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3.2.3 突变分
        3.2.4 空间变化特征
        3.2.5 复播青贮玉米气候资源利用率
        3.2.6 小结
    3.3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大豆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复播大豆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3.3.3 突变分析
        3.3.4 空间变化特征
        3.3.5 复播大豆气候资源利用率
        3.3.6 小结
    3.4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油葵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及资源利用率
        3.4.2 复播油葵生产潜力时间变化特征
        3.4.3 突变分析
        3.4.4 空间变化特征
        3.4.5 复播油葵气候资源利用率
        3.4.6 小结
    3.5 一年两作模式生产潜力与资源生产效率分析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一年两作不同种植模式生产潜力分析
        3.5.3 一年两作不同种植模式资源生产效率分析
        3.5.4 小结
第四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4.1 一年两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一年两作模式评价方法原理
        4.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3.2 基于RAGA的PPC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
    5.1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流程
    5.2 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评价单元的确定
        5.2.1 评价原则
        5.2.2 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5.3 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5.3.1 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5.3.2 冬小麦气候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4 复播青贮玉米气候适宜性评价
        5.4.1 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5.4.2 复播青贮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5 复播大豆气候适宜性评价
        5.5.1 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5.5.2 复播大豆气候适宜性评价对比分析
    5.6 复播油葵适宜性评价
        5.6.1 评价指标体系隶属度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5.6.2 复播油葵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比
    5.7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综合适宜性评价
        5.7.1 天山北坡滴灌小麦青贮模式适宜性评价
        5.7.2 天山北坡滴灌小麦大豆模式适宜性评价
        5.7.3 天山北坡滴灌小麦油葵模式适宜性评价
    5.8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区划
        5.8.1 一年两作模式区划原则
        5.8.2 一年两作模式综合区划
    5.9 小结
第六章 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资源管理与评价系统构建
    6.1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流程
        6.1.1 系统的总体设计
        6.1.2 系统设计流程
    6.2 基础数据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6.2.1 基础数据收集
        6.2.2 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6.3 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系统的建立
        6.3.1 天山北坡一年两作模式作物单因子评价系统
        6.3.2 天山北坡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系统
    6.4 系统的运行与验证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讨论
    7.1 结论
    7.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水稻调亏灌溉控制指标及诊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进展
        1.3.1 调亏灌溉控制指标研究进展
        1.3.2 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进展
        1.3.3 水稻叶龄诊断模式研究进展
        1.3.4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试验期间气候状况
        2.1.3 土壤条件及供试品种
    2.2 试验研究方法
        2.2.1 试验场地
        2.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2.2.3 试验小区布置
        2.2.4 试验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3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1 不同水分处理对稻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3.1.1 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表层温度的影响
        3.1.2 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 5cm 处温度的影响
        3.1.3 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 10cm 处温度的影响
    3.2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3.2.3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平均穗长的影响
    3.3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3.1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影响
        3.3.2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3.3.3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穗粒数的影响
        3.3.4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诊断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4.1 叶龄诊断模式基本概念
        4.1.1 叶龄的基本概念
        4.1.2 叶龄诊断模式的基本概念
    4.2 水稻叶龄与水稻生长发育
        4.2.1 水稻的叶龄与生育进程关系
        4.2.2 水稻叶龄模式各生育阶段的调控措施
    4.3 水稻叶龄模式下叶龄进展情况
    4.4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4.1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生育期划分的影响
        4.4.2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4.4.3 诊断模式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4.4.4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平均穗长的影响
    4.5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5.1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5.2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6 不同诊断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6.1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4.6.2 不同诊断模式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4.6.3 不同诊断模式对稻米营养品质及米饭食味评分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水稻调亏灌溉控制指标研究
    5.1 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简介
        5.1.1 基于 RAGA 的 PPC 模型的基本概念
        5.1.2 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求解步骤
    5.2 基于 RAGA 的 PPC 模型在水稻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5.2.1 龙盾 104 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价研究
        5.2.2 龙庆稻一号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价研究
    5.3 水稻调亏灌溉控制指标
        5.3.1 龙盾 104 调亏灌溉控制指标
        5.3.2 龙庆稻一号调亏灌溉控制指标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展望
    6.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寒地稻作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溉模式研究进展
        1.3.2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寒地稻作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效应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处理
        2.1.2 试验观测内容
        2.1.3 主要研究内容
    2.2 结果分析
        2.2.1 水稻分蘖、株高、叶面积指数及产量指标
        2.2.2 天然降水利用率
        2.2.3 水分利用效率
        2.2.4 灌溉水利用率
    2.3 讨论
3 覆膜灌溉与地下水灌溉试验研究
    3.1 寒地稻作覆膜灌溉试验研究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1.3 结论
    3.2 地下水灌溉试验研究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2.3 讨论
4 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CH_4 和N_2O排放规律及温室效应评估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处理布置
    4.2 田间采样
        4.2.1 静态箱设计
        4.2.2 气样采集
    4.3 室内化验
        4.3.1 色谱条件配置
        4.3.2 气体浓度检测
        4.3.3 气体通量计算
    4.4 结果分析
        4.4.1 CH_4排放变化规律
        4.4.2 N_2O排放变化规律
        4.4.3 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及温室效应
    4.5 讨论
    4.6 结论
5 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及温室减排综合效应评价
    5.1 基于RAGA算法的PPC模型
        5.1.1 投影寻踪模型建模步骤
        5.1.2 RAGA建模步骤
    5.2 不同灌溉模式综合评价指标排序
        5.2.1 生育特征指标排序
        5.2.2 温室效应指标排序
        5.2.3 节水效应指标排序
        5.2.4 综合效应指标排序
    5.3 讨论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水稻节水效益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土壤肥力及冻融期水盐养分影响研究[D]. 王美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2]施氮方式和覆膜类型对地温及作物水氮高效利用的影响[D]. 郭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3]生物炭施加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影响的RAGA-PPC模型评价[J]. 庞红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5)
  • [4]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经济效益投影寻踪评价模型[J]. 岳国峰,范永洋,刘东,陈志伟,史国庆. 节水灌溉, 2017(04)
  • [5]基于RAGA-PPC模型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以甘肃省庆阳市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J]. 程文仕,乔蕻强,刘志,黄鑫.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4)
  • [6]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及经济效益分析[D]. 范永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7]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黑土区玉米调亏灌溉评价中的应用[J]. 邹兵兵,魏永霞,王敏. 节水灌溉, 2015(03)
  • [8]天山北坡滴灌作物一年两作模式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D]. 王健. 石河子大学, 2014(07)
  • [9]水稻调亏灌溉控制指标及诊断模式研究[D]. 高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10]寒地稻作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试验研究[D]. 朱士江.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基于RAGA的PPC模型在水稻节水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