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

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

一、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18)在《iMapower在1:25万地质编图中的应用及其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基础地质图更新与数据库研发》为依托,该项目在已有的海量基础地质图数据基础上,通过开展典型地区不同比例尺数据更新技术应用试点,探索了数据更新技术,提出了“数据和专家知识”驱动的地质编图与数据更新的理论和方法,依托地质专家创建“专家知识库”,建立了专家知识模型、智能识别模型和地质综合模型,解决了属性自动继承、属性自动更新、地质关系自动识别、地质代号自动标注等难题,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基础地质编图工作技术流程和基础地质数据与图件更新技术体系。本研究主要承担了软件平台的试点应用工作,在3年来的工作中,本研究改进了利用数据驱动技术缩编地质图技术流程;创新性的提出了智能化地质代号标注、地质体界线圆滑功能;评价了数据驱动技术在编图领域的应用效果。论文以洛阳市幅1∶25万地质图覆盖范围为研究区,利用本项目研发的数字地质图编图平台--智绘地质(iMapower),开展了数据驱动的1∶5万→1∶25万地质图数据库更新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论文系统收集了洛阳地区地质资料及图幅范围内已建成的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采用数据驱动编图方法更新编制了洛阳市幅1∶25万地质图数据库,改进了项目组提出的1∶5万→1∶25万地质图缩编技术流程。2、本文采用地质体代号中的地质代码的代码分组特征度量和字符类型特征度量的方法,发明了一种地质体代号自动标注插件,利用本插件,实现了地质体代号的自动识别,大大提高了地质编图人员录入地质体代号的工作效率。3、本文利用地质体要素抽稀重采样算法,通过采样半径对图元、地质体拓扑关系等内容进行自动抽稀,提出了一项全新的地质体界线抽稀算法,利用该算法圆滑地质体界线基本可用。4、论文评价了利用iMapower进行数据驱动缩编地质图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较传统编图方法节省了约50%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对软件编制提出了653条修改改进建议,为软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赵文豪[2](2018)在《地形纹理特征深度学习的多尺度DEM综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作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基础国情的地理空间框架,在许多应用领域里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提供现势性好、准确度高、内容完备的地形数据,都在大力加强DEM数据库的建设。我国进入“十二五”以来,提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联动更新,旨在对既有的1:5万、1:25万、1:100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持续动态更新。然而在顾及地形细节的基础上,在大比例尺产品框架体系下,快速更新较小比例尺产品,实现国、省两级平台多比例尺、多分辨率DEM数据的逐级或跨级“高保真”综合,是实现DEM数据动态更新和联动更新的关键技术难题。长期以来,通过对DEM数据进行多尺度综合研究发现,地形表达与描述的精度以及综合结果的质量评价标准是研究的关键与核心问题,由于缺乏足够准确与客观指标,DEM综合结果与地形尺度间的关联关系一直模糊。本研究以定义完善的特征描述体系作为研究逻辑起点,针对典型的地形与地貌,建立一套健全的特征地形逻辑描述及数字表达体系;然后从空间和属性维度上对传统DEM进行多尺度定义与扩展,构建矢量、栅格与语义组合的DEM多尺度表达模型,并对地形特征与尺度关系进行推演,形成地形特征在不同尺度下的地形因子表达;然后,通过对地形特征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建立特征约束下DEM数字综合算法,从规则约束角度与算法上解决DEM跨尺度高保真数字综合问题。综上,本文提出特征约束下的多尺度DEM数字综合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不同比例尺的DEM库,研究既有特定比例尺下典型地形与地貌的地形起伏、纹理样式等结构特征,引入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对地形特征因子进行矢量几何表达、栅格纹理表达、属性编码语义表达,构建典型地形与地貌多尺度DEM特征模型。考虑应用需求,进一步分析典型地形与地貌的方向剖面特征以及多尺度下地形因子表达的点状特征,线状特征以及点、线混合特征,建立了多尺度下,典型地形与地貌的图示纹理样式与几何图元表达的关系。由此构建典型地形与地貌的多尺度地形因子。(2)在对地形纹理特征进行量化统计、信息熵计算与空间尺度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地形纹理因子提取方法。通过标记典型高山、平原、丘陵与山地等地形与地貌特征样本,实现多尺度地形地貌纹理特征的学习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SRCNN模型,实现对不同尺度下典型的地形与地貌地形因子的学习,为构建用于几何综合的地形的纹理特征奠定基础。(3)提出基于地形纹理特征因子的多尺度DEM综合约束规则。构建地形纹理特征因子的信息熵约束规则、几何重要性约束规则、多方向剖面约束以及特征融合过滤约束规则,细化了约束条件所对应的算法阈值。(4)提出了基于地形纹理特征因子纹理约束下的几何多尺度DEM综合算法。分析不同尺度纹理特征所对应的点特征约束下,实现基于三角形加密点的DEM综合方法;分析多方向剖面线约束下的道格拉斯-普克综合方法以及点、线特征混合约束下的DEM多尺度综合方法,实现纹理特征的几何特征映射并最终约束多尺度DEM的几何综合。最后,本文在完成相关模型及算法设计的基础之上,将分别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针对现有的系列比例尺基础DEM数据,包括不同比例尺下多分辨率DEM,以及同比例尺下不同精度数据源所生成DEM,实现跨尺度高保真数字综合。以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为工作基础,采集与更新既有的多比例尺数据库的数据,得到满足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级比例尺应用的基础地理信息,实现跨尺度一张图的数据服务,并对既有数据库动态更新构建应用规范,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各级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王杨刚[3](2016)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基础地质图件更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题依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基础地质图件更新与数据库研发》相关研究工作,在追踪国际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地质图更新技术理论,研发了基础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建库的软件平台,建立了数据驱动的编图建库技术流程,利用编图实践与应用验证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基础地质图更新方法技术的可行性、适用性。论文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的地质图编制更新情况做了回顾,介绍了国际上制图编图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和我国地质编图与数据库建设工作中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提出专家系统可以在地质图件更新中发挥积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地质编图建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研究基础地质图更新的关键技术内容及技术路线。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对数据驱动地质图更新技术理论框架进行了阐述,并且根据成熟的数据和信息技术条件,提出了建立基于数据驱动、人机交互式地由大比例尺地质图数据逐级更新小比例地质图数据两个技术通道,论述了数据驱动地质图更新关键技术由编图模型、软件平台、编图工艺流程3方面内容构成。论文着重研究了数据驱动地质编图模型,对地质图数据管理、编图过程实施模型、数据预处理、地质体模型及关系和处理方法、制图表达、符号化模型、自动注记、装饰元素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提出了地质图件更新中专家知识模型及具体应用;论证了按照地质演化过程顺序对面、线、点地质体进行处理,能够满足地质客观规律要求;提出了数据驱动环境下地质图更新的质量控制办法。按照数据驱动地质图编图框架和模型理论,研发了基础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建库软件平台,实现了在我国已有地质图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地质图更新的关键算法和功能,展示实际地质数据综合与制图表达效果。基于数据驱动理论和软件程序,本研究详细阐述了数据驱动地质图更新技术流程,组织开展了编图建库实践技术验证工作,展示的地质图更新成果图件和数据库证明了方法技术能够满足一线生产要求,与传统方法相比能够提高50%的效率。论文最后总结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地质图更新的主要成果包括模型理论、方法与技术,其创新了地质图编图工作模式,提高了编图效率;指出了数据驱动地质图更新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刘建军,李雪梅,张元杰,杨眉[4](2016)在《国家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联动更新技术设计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保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是我国基础测绘工作的重要使命,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2年启动了1∶25万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利用1∶5万数据库动态更新成果,对1∶25万数据库进行快速联动更新。本文介绍了纵向跨尺度、横向跨类型的不同数据库之间基于增量和联动的更新技术思路,阐述了数据库联动建模表达、地形数据库跨尺度联动更新、制图数据库随地形数据库联动更新、DEM数据库随地形数据库联动更新等主体技术方法。本文的技术方法被用于研制适用于规模化更新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及软件系统,以及支撑1∶25万数据库的快速联动更新,初步形成了基础地理信息联动更新的技术框架。

刘建军[5](2015)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更新现状和应用情况,重点阐述了目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作的总体部署、技术路线、组织实施和更新效果,并简要进行了现状评述和前景展望。

刘荣梅[6](2013)在《中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是勘查地球化学历史上一项前所未有的综合性调查活动。我国通过近十年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系统地获得了我国中东部主要重要经济区不同尺度的土壤、大气、水体、农作物、化肥等介质多种元素指标的高精度数据,为基础地质、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生物、矿产资源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与资料。这些数据,不仅迫切的需要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系统的将各类数据资源整合、集成并建立空间数据库;而且,需要科学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为政府宏观决策、国土资源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监测、治理和评价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服务。本文系统的总结了GIS与空间数据库技术在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国内外国家级地球化学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现状,提出了我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研究思路。以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海量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数据的组成、特征,对数据库的支撑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用关系数据理论设计实用、有效的关系数据模型,给出了我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研究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数据源与数据组织体系,形成了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集成的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上汇集全国各有关省(区、市)完成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及相关信息资料,集成并建立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从空间数据质量标准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全过程质量监控方法在我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了针对我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采集、分析、整理、集成各阶段数据质量监控的流程和方法。以“区域地球化学管理与分析系统(GeoMDISM)多目标版”为基础,探讨基于GIS技术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管理、处理、分析等贴合地球化学勘查工作模式的专业化软件系统实现方法技术,以及对多类、多尺度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统一管理、查询、可视化表达等功能的实现。

丁伟翠[7](2012)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中国区域地质志”项目,以航天测绘所采集的SRTM 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中国陆地范围的全国数据进行了无缝拼接及数据的投影转换等一系列操作,提出了基于组件式GIS建立全国1:50万栅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基于C#+ArcGIS Engine10扁程开发,并综合使用ArcGIS、MapGIS、Global Mapper、CoreDraw等专业GIS及制图软件与实际地质图件相结合,实现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对部分功能进行了相应拓展。该DEM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制图中,实现自定义区域数据提取,还可以快速进行坡度、坡向、剖面线等地学分析,例如湖南省、海南省等相对典型区域进行了该系统中提取的DEM数据在地质制图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而且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拓展应用于月球地质制图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多种GIS软件,进行全国DEM数据空白区域的填补与数据的拼接工作,并有效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椭球体、不同高程基准、不同投影的DEM数据的无缝拼接,DEM栅格数据与矢量地理基础数据、地质资料数据等的地图匹配。(2)首次在全国陆地范围内建立了应用于地质制图的1:50万网格DEM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但能分幅检索,还能按行政区划界线和任意多边形检索,具有能任意转换地图投影和比例尺等功能,能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地学研究单位和社会生产单位。(3)将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和地貌晕渲法等制图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地质制图中,主要采用DEM HillShade地貌晕渲的方法进行三维可视化的表达的同时实现了静态可视化与交互式动态可视化两种图件表现方式,既可以将整个地形区以二维或者三维图形图像形式显示成一幅图,又可以实现数据库中的地形数据交互式浏览。(4)DEM数据管理系统改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件空间数据库结构和图面的表现形式,图面上除了传统地质图件中地理底图外,可以选择性匹配DEM影像底图图层,叠加地质体的颜色和花纹,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图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图件表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地质图件的表现形式,促进我国地质制图的技术水平向前进了一大步。(5)DEM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在与相应的地质图匹配时,可以检验第四系的界线、断层线的位置精度,当与DEM影像不协调时,可以适当移动界线的空间位置,从而提高地质图件表达的位置精度。(6)将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的实现方法拓展到了月球DEM数据库建立,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既证实思路与设计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同时也对其他行星地质编图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国DEM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在在典型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地质图件的表达形式,提高了图件精度,有利于地质成矿、灾害区划、土地利用等规律的总结和探寻,具有很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王美玲,王东华,杨琦明[8](2010)在《1:25万数据库的地名变化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25万数据库是国家测绘局继1∶100万数据库建立后的又一个大型的空间数据库,自从1998年被建成后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它两次更新后,用户最关心它更新前后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所以对数据变化的研究便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1∶25万数据库更新前后的地名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进行了定量的对比,从中探索地名变化的规律。为以后数据库地名的有效更新提供有力的参考。

王美玲[9](2010)在《地名数据库的更新与变化分析》文中指出地名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数据库进行地名学研究的基础。地名数据更新是保持地名数据库现势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名数据的变化原因与规律分析是制定地名更新制度、规范的重要依据。本文以1:25万数据库为例,研究了地名数据库的更新内容、方法、变化原因、规律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地名数据库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更新内容,总结出10种地名类型的更新方法和地名更新的6种数据源。2)针对地名数据库所具备的时间、空间和属性特征,利用Arcgis中空间分析的最近距离连接以及SQL语言功能,对地名变化进行了定量统计。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表明地名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有关。3)分析了地名数据的变化原因与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国各区域地名更新的周期的建议,可以为以后地名数据库的维护更新提供技术旁证,另外根据地名变化率为以后地名更新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奠定了基础,也为利用数据库进行地名学研究提供了借鉴。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地名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柯学[10](2008)在《基于GIS的地质图编制与数据库建立 ——以伊宁幅(K-44)1:100万地质图为例》文中认为地质图是地质工作者从事专业工作必不可少的专题图件,随着国家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进步,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利用GIS技术建立地质图数据库,便于地质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和更新,为实现了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本文以伊宁幅(K-44)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为例,分别介绍了地理底图和地质图的编图方法。从资料准备、编图设计、空间数据处理、属性数据处理、投影变换、地理底图与地质图套合、数据检查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应用MAPGIS平台建立地质图数据库的过程,取得以下研究进展和认识:1.在应用MapGIS进行地质图的编制和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过程中,系统收集、分析了大量文献和图件,建立了统一的编图建库流程,为编图和建库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由于地理底图中包含大量地理要素内容,应根据不同要素类别划分图层文件,方便文件存储和管理。探索并掌握了ARCGIS与MAPGIS的数据转换方法,进行了国外地理要素与国内地理要素的合理衔接。对地理要素内容根据最新资料进行了更新修改以及合理取舍。在建立地理底图数据库时,每一个地理底图图层文件对应一个属性表,根据国标编写地理要素代码,填写属性表。3.在编制地质图的过程中,分析并应用了已有的地质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编图地区的地层序列,按1∶100万地质图精度要求对地质体进行简化和归并,与图幅相邻地区地质内容合理衔接。在小比例尺地质图件中对地质界线进行了光滑和夸大处理。在拓扑成区的基础上修改点、线、面元参数,建立了点、线、面元属性结构及其表示内容。4.在编制伊宁幅(K-44)1∶100万地质图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对编图方法、编图理论、数据库技术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应用MAPGIS软件,进行了输入编辑、数据转换、投影转换、图幅校正等,开展了1∶100万地质图编图及数据库建立的技术流程和方法研究。通过建立数据库使得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一对应,方便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等。5.地质调查工作在不断发展,新成果和新数据也不断涌现,因此地质图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以及时反映我国近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所取得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以及科研新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结合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互联网上发布地质图数据库,向社会展示地质调查成果,方便地质工作者和地学用户进行数据查询检索,使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二、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iMapower在1:25万地质编图中的应用及其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质图编制及数据库工作现状
        1.2.2 地质体代号标注工作现状
        1.2.3 地质体化简工作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2 数据驱动地质编图及智绘地质软件(iMapower)概述
    2.1 传统地质编图模式
    2.2 数据驱动地质编图技术
3 智绘地质(iMapower)编图及技术流程
    3.1 源数据收集情况
    3.2 空间数据预处理
    3.3 编制专家知识库
    3.4 标准化图层名称命名
    3.5 更新地质体属性
    3.6 属性全图合并
    3.7 消除碎岩体
    3.8 夸大重要地质体
    3.9 地质体化简
    3.10 断层线及地质界线
    3.11 地质代号的标注
    3.12 整饰出图
4 地质体代号自动标注
    4.1 智能化地质体代号标注技术研究
        4.1.1 代码分组特征度量
        4.1.2 字符类型特征度量
        4.1.3 地质体代号知识库
        4.1.4 示例性程序代码
    4.2 智能化地质体代号标注方案实施
        4.2.1 建立了基本地质体代号数据库
        4.2.2 建立了地质体代号基本规律标注数据库
        4.2.3 追加地质体代号学习功能
        4.2.4 地质体代号在地质图中的显示效果
    4.3 智能化地质体代号技术优点
5 地质体化简
    5.1 智能化地质体化简技术研究
        5.1.1 地质体要素抽稀重采样
        5.1.2 地质体关系自动识别
        5.1.3 图元要素处理
    5.2 智能化地质体化简方案案例
    5.3 智能化地质体化简技术优点
6 对比与分析
    6.1 编图模式对比与分析
        6.1.1 传统编图模式
        6.1.2 数据驱动编图模式
    6.2 属性对比与分析
    6.3 地质体边界对比与分析
    6.4 地质体代号标注对比与分析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7.2.1 存在问题
        7.2.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地形纹理特征深度学习的多尺度DEM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数字高程模型的定义及其应用
        1.1.1.1 数字高程模型的组织与表达体系
        1.1.2 DEM的作用及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系列比例尺DEM发展现状分析
        1.2.2 数据生产方式现状
    1.3 DEM综合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方法
        1.3.1 DEM多尺度综合的必要性
        1.3.1.1 案例一
        1.3.1.2 案例二
        1.3.1.3 案例分析
        1.3.2 DEM综合研究现状
        1.3.2.1 多尺度DEM表达与应用现状
        1.3.2.2 基于网格DEM综合研究现状
        1.3.2.3 基于三角网的DEM简化研究现状
        1.3.2.4 特征地形因子研究现状
        1.3.2.5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地形综合现状
        1.3.3 已有研究总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特征地形的多尺度模型与特征地形因子的多尺度综合约束规则
    2.1 数字DEM的结构与多尺度表达
        2.1.1 数字DEM的结构及其表达
        2.1.2 数字DEM多尺度内涵
        2.1.3 地形分析与应用中的尺度问题
    2.2 特征地形的分类与描述模型
        2.2.1 地形地貌与特征地形分类
        2.2.2 特征地形的空间与属性特征
    2.3 特征地形的空间与属性综合表达模型
    2.4 特征地形的多尺度表达模型
        2.4.1 特征地形的几何多尺度模型
        2.4.2 特征地形的纹理多尺度表达
        2.4.3 特征地形的语义与尺度关联
    2.5 DEM特征地形因子
    2.6 DEM多尺度构建方法
        2.6.1 Delaunay三角网模型与构建
        2.6.2 线性插值三角网法
        2.6.3 反距离权重法
        2.6.4 克里金法
        2.6.5 径向基函数内插计算法
        2.6.6 多项式内插法
    2.7 基于特征地形因子的多尺度综合约束规则
        2.7.1 基于纹理信息熵的尺度约束规则
        2.7.1.1 特征地形的纹理形态
        2.7.1.2 纹理特征量化模型
        2.7.1.3 纹理特征量化与纹理信息熵
        2.7.1.4 纹理加权信息熵综合约束规则
        2.7.2 基于几何重要性的尺度约束规则
        2.7.2.1 点要素的定量度量与约束
        2.7.2.2 线要素的定量度量与约束
        2.7.2.3 面要素的信息量度量计算
        2.7.3 基于特征尺度融合的约束规则
        2.7.3.1 多尺度DEM融合框架
        2.7.3.2 多源异构数据多分辨率融合方法
        2.7.4 跨尺度地形要素自动匹配与增量综合
        2.7.4.1 跨尺度综合规则
        2.7.4.2 地图制图与地图数据库联动数据模型
    2.8 国家级多尺度DEM数据库综合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地形因子提取方法
    3.1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
        3.1.1 深度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3.1.2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2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DEM数据质量提升方法
        3.2.1 SRCNN质量提升模型
        3.2.2 SRCNN模型的训练
    3.3 DEM地形因子提取思路
        3.3.1 DEM数据特点
        3.3.2 主要思路
    3.4 地形因子提取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无噪声下实验结果
        3.4.1.1 实验数据一:典型河流
        3.4.1.2 实验数据二:典型丘陵
        3.4.1.3 实验数据三:典型山脉地貌
        3.4.1.4 实验数据四:典型汇水地形
        3.4.2 含噪声下实验结果
        3.4.2.1 实验数据一:典型河流
        3.4.2.2 实验数据二:典型丘陵
        3.4.2.3 实验数据三:典型山脉
        3.4.2.4 实验数据四:典型汇水区域
        3.4.3 结果分析
    3.5 几类典型地形地貌纹理因子
第四章 特征地形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1 地形纹理因子与点特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1.1 基于k-D树的空间索引构建方法
        4.1.2 VIP与三角网渐进加密的DEM综合算法
        4.1.2.1 方法流程
        4.1.2.2 经典VIP算法简介
        4.1.2.3 基于三角网加密算法的特征提取
        4.1.3 结果与分析
        4.1.3.1 实验数据
        4.1.3.2 处理结果精度评价
        4.1.3.3 结果与分析
    4.2 地形纹理因子与线特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2.1 多方向线特征提取方法
        4.2.2 基于多方向剖面线DP简化综合算法
        4.2.2.1 基于多方向剖面线的特征提取
        4.2.3 实验与分析
        4.2.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地形纹理因子与点、线混合特征约束的DEM综合方法
        4.3.1 混合点、线特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3.1.1 D8算法
        4.3.1.2 线特征约束的三角网
        4.3.1.3 冗余特征点剔除
        4.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2 .坡度检弛特征保持约束的多尺度DEM综合方法
        4.3.2.1 坡度计算模型
        4.3.2.2 平差模型
        4.3.2.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特征约束的我国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多尺度动态更新
    5.1 我国国家数字高程模型多尺度数据库建设发展
        5.1.1 全国1:10000数据库整合升级
        5.1.2 多比例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生产与更新
        5.1.3 全国多比例尺数据库更新
    5.2 多尺度数据库更新的数据范围与数据源
    5.3 多尺度数据库更新技术路线
        5.3.1 地形地貌特征信息提取与数据整合
        5.3.1.1 特征要素的统一数据组织与表达
        5.3.1.2 特征点生成
        5.3.1.3 数据整合与规范化处理
        5.3.2 自主产权的生产与更新软件研发
    5.4 多尺度DEM库更新测试与精度评定
        5.4.1 实验结果
        5.4.1.1 精度分析
        5.4.1.2 等高线回放分析
        5.4.1.3 地貌晕渲对比
        5.4.1.4 特征点展示
    5.5 多尺度数据库的更新结果与应用
        5.5.1 多尺度DEM数据库更新
        5.5.2 多尺度DEM中典型地形特征
        5.5.3 数字高程模型多尺度数据库的工程应用
        5.5.3.1 支持中央机关、政府部门的决策与建设
        5.5.3.2 服务地方省市经济建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入学以来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数据驱动的基础地质图件更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基础地质图编制与更新
        1.2.2 我国基础地质图编制与更新
        1.2.3 制图编图技术及发展
        1.2.4 专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数据驱动地质图更新技术理论
    2.1 研究对象与内容
    2.2 数据驱动的地质编图模式
        2.2.1 现行编图模式
        2.2.2 数据驱动编图
        2.2.3 数据驱动地质编图特点
    2.3 技术框架
        2.3.1 数据通道与平台
        2.3.2 技术构成
3 数据驱动模型研究
    3.1 地质空间数据管理模型
    3.2 地质体概念模型
    3.3 专家知识库原型
    3.4 编图过程基本模型
        3.4.1 编图实施逻辑模型
        3.4.2 地质数据预处理与拼接
        3.4.3 地质体关系与处理
        3.4.4 制图表达模型与符号管理
    3.5 要素综合
    3.6 地质体单位代号模型与自动标注
    3.7 质量控制
4 地质图更新编制软件平台研究
    4.1 依据与原则
    4.2 运行环境
    4.3 功能结构
    4.4 主要功能
        4.4.1 数据预处理
        4.4.2 要素综合
        4.4.3 制图与表达
        4.4.4 质量控制
    4.5 关键技术与算法
        4.5.1 编图工程文件及I/O
        4.5.2 地质界线赋值
        4.5.3 地质代号标注
        4.5.4 地质体边界线化简算法
        4.5.5 图幅接边
        4.5.6 属性溯源
        4.5.7 属性综合
    4.6 系统特色
5 编图实践与技术流程研究
    5.1 试点应用选区
    5.2 技术流程研究
        5.2.1 源数据
        5.2.2 目标区域数据选取
        5.2.3 空间数据预处理
        5.2.4 地质资料研究与细则制定
        5.2.5 编图模型
        5.2.6 专家知识库
        5.2.7 图形要素处理
        5.2.8 要素属性更新
        5.2.9 库图一体化与整饰元素
        5.2.10成果形成
    5.3 应用效果
        5.3.1 1∶5 万更新 1∶25万
        5.3.2 1∶25万更新 1∶50万
        5.3.3 实践结论
6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创新
        6.1.1 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地质图编图方法
        6.1.2 建立了数据驱动模型与专家知识库
        6.1.3 研发了基础地质图编制与建库软件
        6.1.4 建立了生产技术流程
    6.2 特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6.3.1 存在问题
        6.3.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国家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联动更新技术设计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技术思路
二、主体技术方法
    1. 跨尺度数据库联动更新
        ( 1) 多尺度地形数据库整合统一
        ( 2) 跨尺度地形要素自动匹配
        ( 3) 基于增量要素的联动整合
    2.跨类型数据库联动更新
        (1)制图数据库联动更新
        ( 2) DEM数据库联动更新
三、主要技术特点
四、规模化工程应用
五、结束语

(5)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建设历程
三、更新现状
    1.总体部署
    2.技术路线
    3.组织实施
    4.更新效果
四、成果应用
五、结束语

(6)中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课题来源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
第2章 GIS 与地球化学数据库
    2.1 GIS 概述
        2.1.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
        2.1.2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2.1.3 GIS 在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2.2 空间数据库技术
        2.2.1 空间数据库发展历史
        2.2.2 空间数据库管理模式
    2.3 国家级地球化学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现状研究
        2.3.1 国外地球化学调查及国家级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现状
        2.3.2 我国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现状
    2.4 数据标准化与数据质量研究现状
        2.4.1 数据标准化研究现状
        2.4.2 数据质量的研究现状
第3章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模型研究
    3.1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信息标准化特点
    3.2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内容
        3.2.1 确定数据库内容的基本原则
        3.2.2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分类
    3.3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模型
        3.3.1 数据模型
        3.3.2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概念模型
    3.4 数据库结构及编码规则
        3.4.1 图层划分方案
        3.4.2 命名规则
    3.5 数据字典
        3.5.1 数据字典设定原则
        3.5.2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数据结构与字典
        附表
第4章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
    4.1 数据源
    4.2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组织
    4.3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集成
        4.3.1 数据整理与检查
        4.3.2 数据转换与投影变换
    4.4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成果
    附表
第5章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5.1 数据质量概念
    5.2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5.2.1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生产流程
        5.2.2 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验收的基本要求
        5.2.3 样品采集与分析阶段质量控制
        5.2.4 数据录入与整理
        5.2.5 成果数据检查验收
        5.2.6 全国数据综合集成质量检查
第6章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研究
    6.1 系统分析与设计
        6.1.1 系统分析
        6.1.2 数据源
        6.1.3 问题分析
        6.1.4 系统目标
    6.2 GEOMDISM开发背景
    6.3 GEOMDISM升级开发方案
    6.4 GEOMDISM系统设计
        6.4.1 数据管理
        6.4.2 数据处理
        6.4.3 专题图分析
    6.5 GEOMDISM系统功能
        6.5.1 系统的管理与设置
        6.5.2 空间数据库建立与维护
        6.5.3 图形数据库管理
        6.5.4 空间数据检索与查询
        6.5.5 生态环境专题图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发表文章及专着
    获得奖励情况

(7)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GIS的发展
    1.3 DEM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据基础
    2.1 “中国区域地质志”概述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结构
    2.4 DEM数据预处理
    2.5 三维地形可视化表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分析及总体设计
    3.1 系统分析
    3.2 系统设计目标与任务
    3.3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参考标准
    3.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5 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3.6 系统软件设计
    3.7 开发方式的选择
    3.8 系统数据库设计
    3.9 用户界面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功能实现
    4.1 关键技术
    4.2 总体界面构架及系统主界面
    4.3 文件图件管理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4 数据渲染子系统构架及功能
    4.5 DEM数据空间查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6 投影转换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7 矢栅数据分析子系统
    4.8 系统维护子系统架构及功能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DEM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5.1 便于构造图识别—以湖南省为例
    5.2 改变地质制图形式
    5.3 DEM地学数据的自动提取
    5.4 提高制图精度
    5.5 月球DEM地质图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地理底图图层命名及属性结构表
    附录B:地理底图要素代码表
    附录C:高程统计表
    附录D:DEM裁剪源程序(部分)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1:25万数据库的地名变化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1∶25万数据库更新内容及地名更新来源
    2.1 1∶25万数据库更新内容及其现势性
    2.2 1∶25万数据库地名数据更新来源
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从地名数据的空间位置进行数据分析
    (2) 从地名数据的属性特征进行数据分析
    (3) 从地名数据的时间特征方面进行分析
4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和实验数据内容
    4.2 数据验证
        (1) 地名位置发生改变的数据
        (2) 属性值发生改变的地名数据
    4.3 数据变化原因分析
        4.3.1 地名点位置的变化原因分析
        4.3.2 属性变化原因分析
        4.4.3 人为误差或系统误差导致的变化
5 地名变化规律
6 结束语

(9)地名数据库的更新与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地名数据库介绍
    1.2 地名数据库更新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思路
        1.5.1 本文研究的对象
        1.5.2 本文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地名数据库的内容和组织方法
    2.1 1:5万地名数据库的内容
    2.2 1:5万地名数据库的组织方法
第三章 地名数据库的更新方法
    3.1 1:5万地名数据库更新内容
        3.1.1 更新范围确定原则
        3.1.2 更新内容确定原则
        3.1.3 更新范围
        3.1.4 更新内容
    3.2 地名数据库的更新方法
        3.2.1 不同类型地名更新方法
        3.2.2 不同更新数据源的更新方法
第四章 地名数据的变化原因分析与统计方法
    4.1 地名数据的资料来源和预处理
    4.2 地名数据变化研究的原理和统计方法
        4.2.1 从地名数据的空间位置进行数据分析
        4.2.2 从地名数据的属性特征进行数据分析
        4.2.3 从地名数据的时间特征方面进行分析
    4.3 分析地名数据变化的原因
        4.3.1 地名点位置的变化原因分析
        4.3.2 属性变化原因分析
        4.3.3 新增地名和消失地名点原因分析
        4.3.4 人为误差或系统误差导致的不一致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简介
        5.1.1 1998年版、2002年版、2008年版1:25万数据库的数学基础
        5.1.2 1:25万数据库更新内容
    5.2 实验分析
    5.3 全国地名变化情况及其规律分析
        5.3.1 2002年版和2008年版1:25万数据库地名变化情况及其规律
        5.3.2 1998年版和2008年版1:25万数据库地名变化情况及其规律
    5.4 地名数据库更新周期建议
        5.4.1 一般性原则
        5.4.2 更新周期确定原则
        5.4.3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更新周期建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基于GIS的地质图编制与数据库建立 ——以伊宁幅(K-44)1:100万地质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 地理底图编制及数据库建立
    第一节 编图及建库方案
    第二节 地理底图编绘
    第三节 地理底图数据库建立
第四章 地质图编制及数据库建立
    第一节 编图方案
    第二节 地质图的编制
    第三节 地质图数据库建立
第五章 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节 数据检查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数据检查的方法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iMapower在1:25万地质编图中的应用及其改进[D]. 李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5)
  • [2]地形纹理特征深度学习的多尺度DEM综合技术研究[D]. 赵文豪. 武汉大学, 2018
  • [3]基于数据驱动的基础地质图件更新关键技术研究[D]. 王杨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4]国家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联动更新技术设计与工程应用[J]. 刘建军,李雪梅,张元杰,杨眉. 测绘通报, 2016(04)
  • [5]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J]. 刘建军. 测绘通报, 2015(10)
  • [6]中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设研究[D]. 刘荣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7]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及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D]. 丁伟翠.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2)
  • [8]1:25万数据库的地名变化规律分析[J]. 王美玲,王东华,杨琦明. 遥感信息, 2010(03)
  • [9]地名数据库的更新与变化分析[D]. 王美玲. 中南大学, 2010(02)
  • [10]基于GIS的地质图编制与数据库建立 ——以伊宁幅(K-44)1:100万地质图为例[D]. 柯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4)

标签:;  ;  ;  ;  ;  

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