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乡一体化高新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优优板乡为例

谈城乡一体化高新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优优板乡为例

一、浅谈城乡一体化高科技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乡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1](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公园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在现代公园建设中,公园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主体,承担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也在城市中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为高楼林立之间点缀生机,打造生态型宜人景观,给广大居民带来了日常游览、休憩、健身、社交、娱乐的场所。本文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占地面积约8ha,属于社区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节点、园路的穿插充分体现公园的使用功能性,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原地形和植物的改动,在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充分体现公园的生态性与缓冲功能,达到其作为城市公园的标准。在此次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考虑附近人群的日常使用需求与外来观赏人员的游览需求,通过园路的着重体现公园的人性化、生态性和先进性的有机融合。其次在设计景观方面,以公园主题为线索,围绕各个功能分区进行造景,做到各个分区内景观各有不同,但又在风格上得以统一,达到功能、景观丰富而又不显杂乱的效果。以满足各类人群对于当代慢生活的活动场所需求,达到安静休闲的目的,同时公园的建设效应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

周子烨[2](2020)在《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文件以来,研学旅行在全国逐步得以推广,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也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成为研学旅行的重中之重。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有独特的区域特征和丰富的研学资源,本文基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以研学旅行为途径对呼和浩特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适宜进行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路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地理学理论,遴选出10个典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并结合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的综合分析,开发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师开发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呼和浩特市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根据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安全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地理性原则;开发的基本程序是:资源收集调研→资源筛选分析→资源设计整合。第二,适宜开展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的乡土资源应具备典型性、安全性、交通便利性、可探究性的特点,遴选整合出6大类、109个乡土地理资源。第三,适宜开发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教学内容应具备与乡土地理的关联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包含12个研学主题。第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包含自然景观类、文化遗产类、科普场所类、农业景观类、工业景观类、公共交通类六大类资源。第五,课程资源应用方案由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活动准备、研学活动方案、研学总结评价六个部分组成,基于此设计了4个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方案。

张欣苗[3](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提出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开发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故研学旅行成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内容,若要开发各个地区特色研学旅行课程,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关键,因此,研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内容研究,二为策略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有哪些高中地理内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内容进行开发?呼和浩特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以作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开发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提出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教科书,提出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主题40项,课题45项;第二,开发出呼和浩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5处,其中自然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5处,人文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0处;第三,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自己案例、实施自己案例,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5条策略,包括:(1)开发宗旨: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根本目的;(2)开发内容:以乡土地理资源为出发点;(3)开发方向: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当地乡土地理实际;(4)开发形式:主题——课题——任务单;(5)开发方案: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师生交流,修改完善;第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组成,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目标、主题与课题、课程安排、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总结反思、注意事项和研学任务单等10个组成部分;第五,设计了5个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类。

孙瑞[4](2017)在《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的提质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业也迎来了供给侧改革。现阶段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需求虽然旺盛,但是供给侧结构的不合理却使其不能适应更强劲、更多元和更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呼和浩特市开始重视发展乡村旅游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是呼和浩特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当地市民收入增加,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尽管如此,呼和浩特市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供给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产品单一、缺乏特色、配套服务及设施不完善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并解决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促进其乡村旅游产品供需平衡,实现产品的提质升级。本文参考吴必虎教授的“R-M-P”理论,结合当下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首先对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及评价,乡村旅游产品及开发提质相关概念的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对国内外对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其次,对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现状进行了总结,利用李克特量表对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满意度进行市场调查,并结合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之后,定量、定性评价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并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游客的结构和行为特征,总结当地市民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从而确定今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最后,基于资源评价状况,结合供需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

范海娇[5](2014)在《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效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缓减、草地退化、林地砍伐等现象也随之不断增加。时至今日,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生态系统的改变、生态效益的降低等问题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基于Logistic-CA模型对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动态模拟,最后对呼和浩特市进行土地生态效益分析,得出土地利用与生态效益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而找到既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方法。本文首先对呼和浩特市1996年、2006年、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现状与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现状与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地对比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的变化驱动机制,总结出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格局的空间变化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着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的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的景观生态类型与图斑破碎度都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增加。其次,本文又基于Logistic-CA模型对呼和浩特市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得出2016年呼和浩特市城乡建设用地为997.95平方公里,耕地为6004.89平方公里,林地为3737.34平方公里,牧草地为5573.81平方公里。可以看出2016年预测的土地利用结构与2011年实际土地利用面积分布趋势相类似。在对呼和浩特市进行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呼和浩特市生态效益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与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化、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力度都有很好的相关性。生态效益综合指数较低的地区主义分布在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市区内,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武川县内的大部分乡镇。生态效益综合指数较高的是赛罕区的榆林镇(0.031)与西把栅乡(0.029),较低的为新城区的鸿盛高科技园区(0.007)和武川县的哈拉哈少乡(0.018)。最后得出结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效益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首先从土地利用结构规模与布局的不同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进行说明,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类型面积的增大,对生态效益的影响也越大。当生态用地越多时,对生态效益的正面影响越大;当建设用地越多时,对生态效益的负面影响越大;农用地对生态效益的影响是正负兼有的,研究表明生态农业对生态效益的影响普遍的正面的;化学农业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被证明是负面的。其次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土地开发和利用会对原土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或者正面影响,其中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较大,园地、林地和各种绿化用地对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系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苏荣[6](2013)在《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如何,能够支撑多大的社会规模与经济规模,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基础性尺度和指标。因此,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可为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呼和浩特市是严重缺水城市,地下水一直是居民生活和生产的主要水源。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市四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地下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明确指出了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预测2015年、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及可供水量,分析其水量供需平衡;在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了解的基础上,从宏观评价与综合评价两方面入手,构建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宏观评价清晰、简明地反映了水资源对人口、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主要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着重于地下水资源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系统状态和系统协调的状况,采用多层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呼和浩特市2010现状年和2015、2020规划年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受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人口密度、城镇农村的人均地下水用水量以及地下水资源超采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

格根[7](2010)在《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方针政策,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我国北方延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和各项建设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同样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道路上有着巨大的成就。如何面对新时期,接受新挑战,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研究”,就是为了适应形势、解决问题、承担社会责任、知难而进的理论和学术举措,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但却挑战了自我能力的极限。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是一定地区城市经济社会要素的空间载体,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历来为各学科领域所高度重视,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应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个案解剖与整体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进行了研究和判断。研究工具主要采用Excel、Swot和Tows分析等。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和认真地学习领会国际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学术文献,主要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并借鉴其它学科领域的先进方法和研究工具,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呼和浩特市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形态;分析了呼和浩特城乡(呼和浩特中心城区和郊区,下同)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发展目标;提出了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案;提供了进一步推动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实施的建议。值得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发展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城乡地域空间形态;不同的地域空间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效应。因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在理论上深层次研究和践行中有效地引导、协调好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的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已被国内外城乡一体化过程所证实。该研究对于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长远发展、建立合理的发展框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对于国内同类型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研究,有一定的方法上的借鉴效用。

赵静[8](2010)在《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民就业形势和途径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内部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转移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民改变了就业仅限于土地的局面,开始大规模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就地转向非农产业就业,以获取更高的工资性收入。但在农民就业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和问题,诸如农村就业空间小、转移就业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就业面狭窄、工资低、社会服务缺失等,严重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对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产生原因、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加快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对策。文章的开头首先明确了选题的意义,从而为论文的撰写确立基点。进而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什么需要转移,在这里面用到了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其中包括马克思的理论、刘易斯模型、唐纳德·伯格的人口迁移理论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亦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这里面既有国家大的背景,包括体制、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呼和浩特市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文中针对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将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了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与应注意的问题,制约因素主要指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劳动力自身素质因素,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转移存在不彻底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最后,就上述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将为如何解决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对策,供政府有关部门在决策中参考。

张晶晶[9](2009)在《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征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用地流转提出新的要求之后,征地制度的改革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征地补偿标准作为征地制度的核心内容,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问题。在这种背景条件下,笔者对目前呼和浩特市旗县区执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呼和浩特市征地补偿标准低,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能保证失地农民原有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的需要。呼和浩特市应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以促进呼和浩特市农用地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农用地价值研究的成果,确定农用地价值应由农用地的自然经济价值和农用地的外部性价值组成。其中在论述农用地自然经济价值时,认为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需要科学地消除工农业“剪刀差”对农用地价格的影响;农用地外部性价值包括农用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农用地生态价值是对整体社会成员而言的,因此利用农用地生态价值来主要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征地补偿标准的不同。在实证方面,论文主要进行了两部分的研究。一是征地补偿价格的计算:本文从呼和浩特市旗县区的实际出发,以农用地价值为基础,计算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价格。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价格包括农用地自然经济价格、农用地社会保障价格和农用地生态价格。农用地自然经济价格和农用地社会保障价格之和为公益性征地的补偿价格,农用地自然经济价格、农用地社会保障价格和农用地生态价格三者之和为非公益事业征地补偿价格。其中农用地自然经济价格的确定运用了收益还原法和指标体系测算法,并在收益还原法中进行了工农业劳动力折算系数为5:1的“剪刀差”修正;指标体系测算法共选择了3个因素11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二是对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成果进行分析,采用价格推算法将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区片等别和价格进行了平衡,有效地解决了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的区域衔接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公益性征地补偿标准与非公益性征地补偿标准,且两个标准地域排序相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市区、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根据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公益性征地补偿标准,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将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划分为十二个等别,高等别主要分布在市区,旗县中最高等别为Ⅳ等别,分布在托克托县,最低等别分布在武川县和清水河县。总结以上研究,形成呼和浩特市征地补偿标准体系。

王超平[10](2007)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小城镇建设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好小城镇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党中央明确目标和发展思路的要求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也在为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找出路,想办法,但是由于呼和浩特市经济基础较弱,各级政府对小城镇投入很少,再加上多年来对小城镇建设重视不够,积累问题较多,导致发展困难,虽然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注重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不断创新建设思路,加大建设力度,城市空间有了大幅度拓展,呼和浩特市小城镇面貌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是不得不承认,较之城区的高速发展,小城镇建设还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亟待提升。因此查找问题,提出适合市情的解决办法,是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所要求的。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小城镇现状的调查,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遵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认识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正确总结经验做法,较客观准确地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加快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对策。

二、浅谈城乡一体化高科技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乡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城乡一体化高科技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项目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项目区位条件
    2.3 项目设计范围
    2.4 项目场地现状
3 项目设计依据
    3.1 理论依据
        3.1.1 相关政策及行业规范
        3.1.2 相关概念
    3.2 实践依据-以现有案例进行分析
        3.2.1 青城公园案例分析
        3.2.2 满都海公园案例分析
        3.2.3 成吉思汗公园案例分析
        3.2.4 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案例
4 设计思想
    4.1 设计主题
    4.2 设计愿景
5 项目总体规划
    5.1 总体规划设计
        5.1.1 设计概述
        5.1.2 总体规划
    5.2 功能分区设计
        5.2.1 文体娱乐区
        5.2.2 休闲游憩区
        5.2.3 安静休息区
        5.2.4 观赏游览区
        5.2.5 文化活动区
    5.3 竖向设计
        5.3.1 竖向设计概述
        5.3.2 主要节点竖向设计
    5.4 水景规划设计
        5.4.1 湖区设计
        5.4.2 普通水景设计
        5.4.3 节水相关概述
    5.5 种植规划设计
        5.5.1 树种规划选择
        5.5.2 植物景点规划设计
        5.5.3 水生植物种植规划
        5.5.4 植物名录
    5.6 场地交通规划设计
6 景观分区设计
    6.1 北入口广场区域
    6.2 喷泉广场区域
    6.3 休闲健身和儿童活动区域
    6.4 榆叶广场区域
    6.5 东入口广场区域
    6.6 星辰广场区域
    6.7 密林草甸区域
    6.8 滨水茶台区域
    6.9 西观水平台区域
    6.10 东南入口区域
    6.11 瀑布广场区域
    6.12 主题活动广场区域
    6.13 文化广场区域
    6.14 南入口广场区域
7 项目专项设计
    7.1 配套设施设计
    7.2 公园夜景及照明设计
        7.2.1 照明方式概述
        7.2.2 夜景设计
    7.3 公园铺装设计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研学旅行
        2.地理研学旅行
        3.地理课程资源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后现代课程论
        4.地理学理论
二、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具体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
    (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研究性原则
        3.典型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5.地理性原则
    (二)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程序
        1.资源收集调研
        2.资源筛选分析
        3.资源设计整合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依据
        1.师生的实际情况
        2.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5.初中地理教材
    (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
    (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方案
    (二)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理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资源目录
附录2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
附录3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附录4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目录
附录5 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应用方案设计
附录6 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之《研学手册》
致谢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与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分析
    (二)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的几点启示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组成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
    (一)案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附录2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理由
附录4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5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开发策略汇总表
附录6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附录7 蒙草草博园研学旅行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致谢

(4)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的提质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和难点
        1.3.1 创新点
        1.3.2 难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
        2.1.1 国内外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
        2.1.2 国内外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
    2.2 国内外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
        2.2.1 国内外对旅游资源评价内容的研究
        2.2.2 国内外对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
    2.3 国内外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提质升级的研究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乡村旅游
        3.1.2 乡村旅游资源
        3.1.3 乡村旅游产品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RMP分析理论
        3.2.2 顾客满意度理论
        3.2.3 体验经济理论
第四章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现状
    4.1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的阶段划分
        4.1.1 萌芽阶段(20 世纪80年代--2008 年)
        4.1.2 发展阶段(2008 年--至今)
    4.2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概念
    4.3 基于分类的呼和浩特主要乡村旅游产品
        4.3.1 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
        4.3.2 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
        4.3.3 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产品
        4.3.4 健身疗养型乡村旅游产品
        4.3.5 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4.4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4.4.1 问卷设计及发放
        4.4.2 调查对象信息数据统计
        4.4.3 量表的效度以及信度检验
        4.4.4 因子分析
        4.4.5 各满意度维度对现行满意度体系影响分析
        4.4.6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评价及消费者市场需求分析
    5.1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评价
        5.1.1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5.1.2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5.2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
        5.2.1 问卷设计及发放
        5.2.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5.2.3 呼和浩特居民的旅游需求结论
第六章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对策
    6.1 完善供给结构
    6.2 提高供给质量
        6.2.1 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6.2.2 增加产品体验性
        6.2.3 完善产品产业链
        6.2.4 优化环境质量
    6.3 创新供给产品
        6.3.1 产品类型创新
        6.3.2 产品功能创新
        6.3.3 产品主题创新
    6.4 设置合理价格,加强价格监管
    6.5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6.6 构建必要设施支持及服务保障
        6.6.1 实现网络覆盖
        6.6.2 完善交通设施
        6.6.3 完善景区景点内部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权重调查表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后记与致谢

(5)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效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区位条件
        2.1.2. 研究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2. 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变化分析
        2.2.1. 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变化
        2.2.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2.2.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2.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2.4.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关系
    2.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3. 基于 Logistic-CA 模型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
    3.1. 基于 Logistic-CA 模型构建
    3.2. 基于 Logistic-CA 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动态模拟过程
    3.3. 土地利用预测
4. 土地生态效益评价
    4.1. 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标准化过程
    4.2. 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研究区土地生态效益评价
        4.3.1. 1996 年土地生态效益评价
        4.3.2. 2006 年土地生态效益评价
        4.3.3. 2011 年土地生态效益评价
    4.4. 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与指标层因子相关性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研究区土地生态效益变化规律分析
        5.1.2. 土地利用对生态效益的影响
    5.2. 建议
        5.2.1. 土地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5.2.2. 以环境友好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模式
附表 1
参考文献
致谢

(6)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象及河流水系
        2.1.3 水文地质
        2.1.4 水利工程
    2.2 地下水资源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状况
        2.2.2 地下水资源开采及用水现状
        2.2.3 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下水资源分布
        2.2.4 地下水资源超采状况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地下水环境现状
        2.4.2 植被覆盖现状
    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2.5.1 地下水对不同行业的贡献率
        2.5.2 地下水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
    2.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
        3.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3.1.2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特性
        3.1.3 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3.2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3.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3.1 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结构框架
        3.3.2 水资源承载能力宏观指标设计
        3.3.3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标设计
        3.3.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4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4.1 对立模糊集定义
    4.2 可变模糊集合概念
    4.3 相对差异函数模型
    4.4 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4.5 多层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法
    4.6 二元模糊比较决策分析法
5 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1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与用水计算
        5.1.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预测
        5.1.2 需水量预测
        5.1.3 可供水资源量分析
        5.1.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2 水资源承载力宏观指标计算
    5.3 现状年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5.3.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计算
        5.3.2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5.4 规划年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5.5.1 规划目标及原则
        5.5.2 规划思路
        5.5.3 规划方案约束条件
        5.5.4 分质供水与限采目标相结合的规划方案
        5.5.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实践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7)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首府的发展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2.2 系统地研究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尙属“第一次”
        1.2.3 操高度的责任心,负神圣的使命感
    1.3 选题背景
        1.3.1 找准新起点,制定新战略,步入了新阶段
        1.3.2 转变产业结构,走非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之路
        1.3.3 “十年巨变”,打造良好的空间结构是当务之急
    1.4 研究的问题
    1.5 分析框架与论文组织
        1.5.1 分析框架
        1.5.2 论文组织
    1.6 研究范围
2、文献综述
    2.1 文献回顾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国外相关理论背景
        2.1.3 国内研究动态了望
    2.2 国外城乡一体化模式
        2.2.1 以城乡两者之中主次关系的分类
        2.2.2 以发达程度或地区的分类
        2.2.3 国际上城乡一体化的启迪
    2.3 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2.3.1 国内的主要观点
        2.3.2 国内城乡一体化道路探讨
        2.3.3 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
3、呼和浩特市市情与发展
    3.1 呼和浩特市基本市情
    3.2 呼和浩特市发展历史变迁
        3.2.1 人口发展变迁
        3.2.2 经济增长分析
        3.2.3 产业发展演变
    3.3 呼和浩特市发展阶段判断
        3.3.1 以世行标准判断呼和浩特经济发展阶段
        3.3.2 以国际通行标准判断呼和浩特的工业化进程
        3.3.3 以人均GDP 反映呼和浩特的工业化阶段
4、呼和浩特市经济竞争力评价
    4.1 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城市竞争力
        4.2.1 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业的竞争力
        4.2.2 国际竞争主要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4.2.3 呼包鄂城市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4.3 呼和浩特市竞争力的评价
        4.3.1 呼和浩特市竞争力的现状判断
        4.3.2 呼和浩特市综合发展能力分析
        4.3.3 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主要特征分析
    4.4 呼和浩特市竞争力提升的应对策略
        4.4.1 大力发展特色资源增殖加工产业,铸造核心竞争力品牌
        4.4.2 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打造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4.4.3 做大做强以发掘文化底蕴为特征的旅游业,铸造旅游精品
        4.4.4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自治区物流中心
        4.4.5 发展教育产业,打造学习型城市
        4.4.6 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4.4.7 面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城市科技创新体系
        4.4.8 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5 呼和浩特市城乡一体化战略及目标
    5.1 呼和浩特市的地位分析
        5.1.1 国务院对呼和浩特城市的总体要求
        5.1.2 呼和浩特在国家能源战略承担的角色
        5.1.3 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呼和浩特
        5.1.4 呼和浩特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5.2 呼和浩特市的发展战略定位
        5.2.1 呼包鄂城镇群总体定位
        5.2.2 城市总体规划定位
    5.3 呼和浩特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
        5.3.1 政策目标
        5.3.2 城镇化水平
        5.3.3 市域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目标
6、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研究
    6.1 呼和浩特城乡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6.1.1 城乡基本情况
        6.1.2 呼和浩特城乡空间结构演变追溯
        6.1.3 呼和浩特城乡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6.2 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目标
        6.2.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
        6.2.2 城乡人口目标
        6.2.3 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模式选择
    6.3 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
        6.3.1 空间布局比选优化
        6.3.2 顺应空间结构拓展规律
        6.3.3 加快完善交通体系
    6.4 配套政策
        6.4.1 资源环境保护政策
        6.4.2 产业空间政策
        6.4.3 人口空间政策
        6.4.4 交通空间政策
        6.4.5 土地强制政策
        6.4.6 城市景观展现政策
        6.4.7 城市改造与更新政策
        6.4.8 近期行动政策
7、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形态宜采用“一核双圈”规划形态
        7.1.2 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研究
    7.2 建议
        7.2.1 谋定而后动,慎重制定
        7.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发展战略
        7.2.3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跨界共享增长
        7.2.4 做好“六个优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健康发展
        7.2.5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郊城市化发展
        7.2.6 因地制宜,多途径地提高郊区发展的质量
        7.2.7 空间结构规划建设,要适应首府城市“两个一流”的需要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本文的选题和意义
    (二) 论文的结构体系
    (三) 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理论论述
        2、刘易斯模型
        3、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4、托达罗模型
        5、唐纳德·伯格的“推力-拉力”理论
        6、国内理论综述
    (四) 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一、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制约因素
    (一) 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1、总体状况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后从业状况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区选择现状
        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文化及年龄状况
        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收入状况
        7、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培训状况
        8、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的生存状况
        9、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状况
    (二) 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明显的不彻底性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
    (三) 影响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制度因素制约
        2、经济因素制约
        3、劳动力自身素质因素制约
二、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分析
    (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二) 农业产业化是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
    (三)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现实原因
    (四) 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成因
三、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一) 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积极稳妥的推进呼市户籍制度改革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3、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4、积极引导、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5、切实做好农村教育培训工作
    (二) 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1、加快个体、民营等中小企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采取集中转移和分散转移相结合的办法
        4、积极开展向国外的劳务输出
    (三) 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1、发展特色农业
        2、强化政府在调整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1.1.1 征地补偿制度发展的需要
        1.1.2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与实践
    1.3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1.3.1 地租地价理论
        1.3.2 区位理论
        1.3.3 土地生产力理论
        1.3.4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价值分析
        1.4.1 市场失灵导致农用地价格扭曲
        1.4.2 农用地的价值构成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分析方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
        1.5.3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方法
        1.5.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
    1.6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2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现状分析
    2.1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概况
        2.1.1 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1.2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现执行征地补偿标准
    2.2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目前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存在的问题
        2.2.1 与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标准不相适应
        2.2.2 征地补偿标准的形成机理与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相矛盾
        2.2.3 征地补偿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不相适应
3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计算
    3.1 征地补偿标准体系确定的原则
        3.1.1 遵循市场原则
        3.1.2 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原则
    3.2 征地补偿标准体系确定的思路
    3.3 农用地自然经济价值的计算
        3.3.1 采用收益还原法计算呼和浩特市农地自然经济价值
        3.3.2 建立指标体系测算呼和浩特市农用地经济价值
        3.3.3 呼和浩特市农用地自然经济价格的确定
    3.4 农用地外部性价值的计算
        3.4.1 计算社会保障价值的计算
        3.4.2 呼和浩特市生态价值
    3.5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价格的确定
4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平衡与征地补偿标准体系的建立
    4.1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平衡基础
        4.1.1 旗县区内部征地区片的划分
        4.1.2 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
    4.2 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平衡的研究
        4.2.1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征地统一年产值的关系
        4.2.2 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平衡的意义
        4.2.3 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的平衡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确定了以农用地价值为基础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思路
        5.1.2 丰富了征地补偿标准理论研究
        5.1.3 为其他地区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提供了参考
    5.2 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
        5.2.1 外部性价值的量化问题
        5.2.2 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
        5.2.3 城镇基准地价与农用地流转价格衔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现状
        1.2.1 国外小城镇发展概况
        1.2.2 国内小城镇发展概况
        1.2.3 国内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方向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城镇相关理论阐释
    2.1 小城镇概念
    2.2 小城镇特征
    2.3 小城镇的功能
    2.4 小城镇的作用
    2.5 小城镇发展的分类
    2.6 小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
    2.7 小城镇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
    3.1 呼和浩特市概况及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 地理位置及气候状况
        3.1.2 历史沿革
        3.1.3 行政区划及城镇体系
        3.1.4 经济发展情况
        3.1.5 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现状
        3.1.6 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呼和浩特市各旗县概况及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和林格尔县
        3.2.2 武川县
        3.2.3 托克托县
        3.2.4 清水河县
        3.2.5 土默特左旗
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4.1 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思路
    4.2 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小城镇建设思路
        4.2.1 和林格尔县
        4.2.2 武川县
        4.2.3 托克托县
        4.2.4 清水河县
        4.2.5 土默特左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浅谈城乡一体化高科技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乡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D]. 陈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D]. 周子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D]. 张欣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产品的提质升级研究[D]. 孙瑞.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7(03)
  • [5]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效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 范海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1)
  • [6]呼和浩特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苏荣.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3(04)
  • [7]呼和浩特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规划研究[D]. 格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8]呼和浩特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9]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征地补偿标准研究[D]. 张晶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6)
  • [1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 王超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标签:;  ;  ;  ;  ;  

谈城乡一体化高新生态经济园区建设——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优优板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