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布局探讨

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布局探讨

一、论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琴[1](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沙产业(Deserticulture)被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指在沙区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条件、具有高知识密集程度的现代化农业产业。2017年,中共十九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重视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高效、共享的经济发展方式,沙产业通过改变可控因素可以高效利用沙区的资源,具有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双重贡献,既是沙区经济发展有力推手,也肩负着举足轻重的生态屏障功能。沙产业是沙区开展的以高知识密集程度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以生产农产品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农产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从而体现其价值,但是其提供的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等生态服务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功能难以直接用经济学方式进行价值核算,是一项复杂和难以统一的评价体系,因而在进行管理和规划时常被忽略。但也有少部分的学者对沙区产业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算。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因气候和人类活动地表多沙物质,而马铃薯多种植于沙性土壤中,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的生长特性,相比于传统的玉米种植需水量少,生长期短,单位亩产价值更高,故广泛种植于榆林的毛乌素沙地、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因此对沙地马铃薯沙产业进行生态效益评估,通过筛选适合纳入核算的指标建立同类地区、同类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从而使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可重复、可比较、可应用的业务化核算目标,对于沙区产业规模扩大和成为防沙治沙研究示范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沙地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除了产品提供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容易被忽略的生态服务价值,故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参照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的负效应。以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的凌志马铃薯愚公岭项目为沙产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实证案例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对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物质量进行测量和计算,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其进行服务价值量估算。樟子松是科尔沁沙地乃至整个北方沙区防风固沙物种,经过大面积种植现在已形成具有退化、老龄化和过量水分利用的缺点,所以不能继续栽种,故通过对比沙产业和樟子松的生态效益,得到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最优路径。经过本文的计算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产品提供价值为73500元/hm2,植被的防风固沙价值为1380元/hm2,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量为173547.444元/hm2,固定二氧化碳价值为3826.20元/hm2,释放氧气价值为3833.93元/hm2,水源涵养价值为712.88元/hm2,环境污染价值为3176.35元/hm2,水资源消耗价值为1775.5元/hm2。据统计去除负效应后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37594.217元,折合成单位面积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马铃薯种植基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依次是:土壤肥力效益>产品供给效益>固碳释氧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水源涵养效益>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2)在评估以马铃薯种植区为例的沙产业生态效益时,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生态价值高达256800.444元/hm2,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负效应价值为4951.85元/hm2,正效应远高于负效应。(3)沙地樟子松林的产品提供效益为26217.0元/hm2,占樟子松林生态服务总价值的11.35%,阻滞降尘效益为5644元/hm2,占2.44%,土壤肥力效益为278919.9元/hm2,占85.32%,固碳释氧效益为1066.436元/hm2,占0.46%,水源涵养效益为962.321元/hm2,占0.42%,据此每年单位面积沙地樟子松林的综合生态效益为230910.857元/hm2,其中各项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肥力效益>产品提供效益>阻滞降尘效益>固碳释氧效益>水源涵养效益。(4)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樟子松林地230910.857元/hm2,则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樟子松林地高20937.737元/hm2,因此在选择沙区生态恢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时,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应优先选择马铃薯等为代表的沙产业。沙产业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人工调控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沙区经济开发方式,在维护粮食生产和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沙产业作为扩大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沙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型沙产业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要对沙区的土地、阳光、水分等资源高效利用,做好沙区资源的量化评估,为沙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也要积极探索不同沙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沙区高效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陈宇轩,张飞岳,高广磊,丁国栋,张英,刘雪锋[2](2020)在《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文中认为为揭示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以中龄、近熟和成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裸沙地风沙土为实验对照,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特征,绘制土壤粒配曲线。结果显示:(1)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次是粉粒,黏粒含量最少。随林龄的增长,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砂粒含量呈减少趋势。裸沙地风沙土砂粒含量多高于同层林地土壤。(2)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性较差,偏度值多为正偏度,峰度值多为尖窄,0~10 cm和10~20 cm风沙土分形维数分别为2.18~2.43和1.98~2.17。裸沙地风沙土质地更粗,分选性更好,分形维数更小。(3)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双峰型。随林龄的增长,10~20 cm风沙土的土壤颗粒细化滞后于0~10 cm。林地悬移组分的含量高于裸沙地,裸沙地跃移组分的分选性高于林地。科尔沁沙地不同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沈潮[3](2020)在《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纯林、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和樟子松×榆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及微生物量C、N、P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垂直分布规律,比较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养分转化方面的差异,为科尔沁沙地樟子松防护林建设与可持续经营提供建议。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C、N、P含量均低于全国水平,C/N高于全国水平,土壤微生物量C熵、N熵和P熵处于较高水平。整体而言,随季节变化,樟子松纯林土壤有机C含量在0-20 cm土层上升,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下降;全N、速效P、微生物量N含量上升;全P和微生物量C含量下降;速效N含量在0-20 cm和40-60cm上升,在20-40 cm下降。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土壤有机C含量下降;全N含量在0-20cm土层无显着变化,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上升;速效N含量、微生物量N和P含量下降;全P含量在0-20 cm和40-60 cm下降,在20-40 cm土层上升;速效P含量上升;MBC含量在0-20 cm土层上升,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下降。樟子松×榆树混交林土壤有机C含量在0-20 cm土层上升,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无显着变化;全N含量在0-20 cm土层无显着变化,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上升;速效N量、全P量、MBN和MBP含量下降;速效P含量上升;MBC含量在0-20 cm和40-60 cm土层上升。对各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得分排序为:樟子松×怀槐混交林>樟子松×榆树混交林>樟子松纯林。因此,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土壤改良效果最好。该论文有图46幅,表9个,参考文献85篇

薛頔[4](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生态脆弱、植被退化,政府部门力图快速恢复植被。面对这一需求,针对不同位置的不同生境及其群落演替阶段精准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对该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空间信息科学原理和地统计学方法,将样方调查数据和30m生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数据相结合,采用TWINSPAN模型划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沙地植物适宜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加权评价模型得到各乔木生长适宜性分布;通过GIS空间分析刻画出各地块适宜恢复的植物种和顶级演替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具体结论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划分为8类群落,其中自然群落为分布于流动沙地的沙米、猪毛菜先锋群落,半流动沙地的披碱草、刺蓬等多年生草本群落,半固定沙地的以苔草、沙蒿等为建群种的灌草群落,固定沙地的以糙隐子草、羊草、沙蒿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以及河泛地的芨芨草、地榆等群落;人工恢复的半固定沙地杨柴、黄柳等群落,固定沙地的飞播沙柳、柠条等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沙地东部山地的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等。通过群落划分为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恢复植被精准提供适宜植物。2.以包含数据信息最大化且冗余最少为原则,筛选出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适宜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为土壤p H(KCl)、土壤粘土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大气干燥度、日照时数、年蒸发量、风速、大气气压、相对湿度、坡度、坡向、高程此15个因子。通过筛选为模拟植物生长适宜性分布提供生态环境因子。3.依据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苏尼特右旗及苏尼特左旗北部流动沙地海拔890~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扦插黄柳,海拔978~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设立沙米沙障,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栽种雾冰藜、猪毛蒿;正镶白旗、正蓝旗及锡林浩特市北部半固定沙地迎风坡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冷蒿、沙柳等,背风坡海拔1060~1485m、坡度18°以下区域适宜栽植柠条、杨柴、沙打旺等,丘间沟谷洼地汇水地段适宜种植金莲花、地榆;正蓝旗东南部、克什克腾旗以及多伦县山地阴坡、半阴坡海拔1196~1818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海拔1196~1760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樟子松。4.遵循沙地群落演替规律,结合沙地产业建设,筛选各类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流动沙地种植黄柳、沙米;演替2a后进入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西部荒漠草原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种植雾冰藜、猪毛蒿等,中部典型草原和东部草甸草原半流动沙地种植冰草、披碱草等乡土牧草封育保护;演替4a后到达多年生根基禾草群落阶段,半固定沙地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柳等灌木固定沙地;演替10a后荒漠草原以针茅属为主的多年生丛生禾草群落为演替顶级群落,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于固定沙地阳坡、半阳坡海拔1100~1980m、坡度40°以下区域栽植小叶锦鸡儿、沙蒿,阴坡、半阴坡栽植柠条、杨柴等,东北部及东南部山地阴坡、半阴坡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种植樟子松;演替15a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将以乔灌草混生的沙地榆疏林为演替顶级群落。

马冬梅[5](2020)在《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统筹山水林湖草系统治理,可见草原治理问题已经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尽管国家通过实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草原生态建设工程等方式促进草原生态呈现局部好转态势,但是整体恶化问题仍在继续,草原生态治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当前中国草原生态破坏、草场沙化退化等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通辽市是典型的草原生态破坏严重地区之一,担负着中国北疆重要生态保护屏障的作用,解决草原生态治理问题已经成为通辽市的首要任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草原生态治理,研究地点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概况,展开问卷设计并拟定访谈提纲,以获取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促进对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的现实情况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有助于探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1章是绪论。首先是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和国外关于草原生态治理的研究现状,然后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构思本研究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并指出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2章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界定本研究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生态治理和草原生态治理,通过对治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进行整理与总结,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是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治理概况和治理成效两部分内容,治理概况部分,分别从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举措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治理成效基于对治理概况研究,主要体现在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草原沙化速度有效遏制、草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火灾预防日益增强。第4章是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首先是实地调查,依次从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发放与回收、信度效度分析、样本统计分析进行详细阐述,实地调查是为探索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的需求点。然后是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公众被动参与治理,政府治理职责缺位,生态政策执行不力,生态项目落实不到位,生态资金投入不足。最后是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公众参与认知不足,政府治理理念认识滞后,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足,项目主管部门协调困难,草原生态资金来源单一。通过对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便于后续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更具有效的对策。第5章是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针对为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提升公众参与认知,推动政府治理理念更新,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完善主管部门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多元筹资渠道。第6章是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得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对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

白洋[6](2019)在《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的频繁,使草原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草原发生退化、沙化,草原生态失衡,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多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市草原沙化治理公益工程是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为了改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遏制草原沙化的重要决策。从2009年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以来,呼伦贝尔草原的沙化情况得到好转,草原生态得到改善,草原生产力也随之上升,植被盖度增加,扬沙天气明显减少,既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本文是根据2009年-2018年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分析法,对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沙化治理工程中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草原沙化公益工程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根据一系列分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保护草原措施不合理、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草原生态平衡、保护草原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治理成本面临资金缺口。本文根据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呼伦贝尔市草原沙化治理工作提出了实施草畜平衡,以草定畜,遏制草原沙化退化;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加强法制建设和舆论宣传力度,依法保护草原、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制;加大对呼伦贝尔草原区非法开荒、非法占用牧民草场的检查和林地确权工作等对策建议。

马秀梅[7](2019)在《内蒙古抒写“绿进沙退”的时代画卷》文中提出内蒙古的地图形状有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这只"雄鹰"的飞翔姿态正是草原人民豪情壮志的真实写照。在"雄鹰"的身体表面,镶嵌着大小不同的点状区域,这就是分布在全区各地的广大沙区,这里有广阔无垠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巴音温都尔沙漠,有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乌珠穆沁沙地,还有阴山北麓大面积的严重风蚀沙化土地。多年来,在漫漫的荒漠化防治道路上,内蒙古以草原人民的雄心,抒写了"绿进沙退"的时代画卷……

张莹[8](2019)在《不同林龄和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氮(N)的有效性是沙地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关键限制因子。为了系统研究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樟子松试验示范林内不同林龄、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NH4+-N、NO3--N、矿质N、氨化速率、硝化速率、矿化速率、土壤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变化规律及在0100cm土层内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在不同林龄、不同密度、不同土层的变异系数,揭示了各指标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试验结果为沙地不同林龄、不同密度、不同土层土壤N的有效供给问题和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性经营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NH4+-N含量呈增长趋势,在60a时达到最大值。NO3-﹣N含量和矿质N含量在20a50a增长速度显着,均在50a时达到最大值。可以认为,林龄为50a时,土壤N的有效性最优。氨化速率、硝化速率、矿化速率均呈增长趋势,氨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在50a时达到最大值,硝化速率在60a时达到最大值,但与50a差异不显着。认为在林龄为50a时,土壤供氮能力最佳。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具有很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量C、N分别在在林龄为40a和30a时达到峰值,说明樟子松在中龄林期,微生物量最佳。(2)处于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生长阶段的樟子松林土壤矿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整体上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造林密度过小过大均不能充分发挥土壤氮的有效性。因此适宜的造林密度能提高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矿质N含量和矿化速率均逐渐降低,040cm土层矿质氮较40100cm高,呈现出表聚性。垂直空间020cm土层微生物量最高。(4)指标与人工林地上樟子松株高、胸径、冠幅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不同林龄土壤矿化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为SOC;影响不同土层土壤矿化指标的主要环境因子为HN、TN、SOC。对微生物性质产生显着影响的为土壤SOC、TP和HN。(5)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均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氮的有效性,但是改善过程较漫长,综合分析,在林龄为50a,密度为670株/hm2时土壤氮的矿化性质最佳,各个生长阶段的樟子松最佳造林密度不同,应及时对人工林密度进行调控,使土壤氮的有效性最优。该论文有图23幅,表6个,参考文献143篇。

张岩松[9](2019)在《沙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文中指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中国“三北”地区营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给推广地区沙地樟子松林的营建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包括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样地20块和相应的对照天然草地7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不同生长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容重变化在0-10 cm土层的变异系数为78%,其他土层变异系数范围为1.08%-4.35%。随着樟子松林林龄的增加,土壤容重变化量在0-20 cm和60-100 cm土层逐渐降低,在20-60 cm土层先降低,到37年左右后逐渐升高,过熟林较成熟林显着增大;除樟子松中龄林外,随着樟子松林林龄的增加,土壤细颗粒含量变化量在0-10cm土层逐渐增加,在10-100 cm土层无显着差异,而樟子松中龄林土壤细颗粒含量变化量不同土层均最小。土壤容重变化与土壤粗颗粒(粒径>0.05 mm)含量(60-80 cm)、土壤全氮(0-10、20-40 cm和60-80 cm)、土壤全磷(0-10、20-60 cm和80-100 cm)和土壤全钾(20-40 cm和80-100 cm)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10-20 cm)和土壤有机碳(20-40 cm)显着正相关,且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影响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细颗粒(粒径<0.05 mm)变化与土壤含水率(10-100cm)和土壤有机碳(20-60cm)显着正相关,且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与土壤全钾(0-10、20-40cm和80-100cm)极显着负相关,土壤细颗粒变化与土壤全磷在10-40cm和80-100cm土层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可以改善土壤颗粒组成,提高土壤质量,建议采取封育禁牧等营林措施增加樟子松林下枯落物积累,减少樟子松林地表风蚀作用,提高樟子松林保水能力,同时促进养分循环加快成土过程,改善土壤质地。该论文有图15幅,表5个,参考文献139篇。

田璐,邱思静,彭建,胡熠娜,贾靖雷,毛祺[10](2018)在《基于PSR框架的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敏感性评估》文中指出沙漠化敏感性是测度区域沙漠化可能性的关键指标。鉴于沙漠化敏感性研究"重评价、缺框架"、"重格局、轻变化"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分析框架,构建了"气候条件—地表覆盖—植被恢复"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2000、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除流动沙地(丘)外)沙漠化敏感性,结合县域人口密度开展了区域沙漠化防治分区。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研究区以中度敏感区为主(27.04%),其次为轻度敏感区(25.53%)、不敏感区(22.96%)和高度敏感区(20.82%),极敏感区占比最小(3.65%),沙漠化敏感性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2000-2015年间,内蒙古自治区9.20%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等级降低,24.83%则趋于增强。研究区可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沙化治理区、综合发展区和生态移民区四大沙漠化防治区。

二、论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沙产业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2.3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1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和可行性
        2.1.2 系统性和独立性
        2.1.3 稳定性和动态性
    2.2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2.1 产品提供效益评估
        2.2.2 防风固沙效益评估
        2.2.3 土壤肥力效益评估
        2.2.4 固碳释氧效益评估
        2.2.5 水源涵养效益评估
        2.2.6 环境污染评估
        2.2.7 水资源消耗评估
第三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2 产品提供效益
        3.2.1 产品提供物质量
        3.2.2 产品提供价值量
    3.3 防风固沙效益
        3.3.1 防风固沙物质量
        3.3.2 防风固沙价值量
    3.4 土壤肥力效益
        3.4.1 土壤肥力物质量
        3.4.2 土壤肥力价值量
    3.5 固碳释氧效益
        3.5.1 固碳释氧物质量
        3.5.2 固碳释氧价值量
    3.6 水源涵养效益
        3.6.1 水源涵养物质量
        3.6.2 水源涵养价值量
    3.7 环境污染
        3.7.1 环境污染物质量
        3.7.2 环境污染价值量
    3.8 水资源消耗
        3.8.1 水资源消耗物质量
        3.8.2 水资源消耗价值量
第四章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1 科尔沁沙地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与地貌
        4.1.3 气候与水文
        4.1.4 土壤与植被
        4.1.5 企业概况
    4.2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2.1 实验设计
        4.2.2 产品提供效益
        4.2.3 防风固沙效益
        4.2.4 土壤肥力效益
        4.2.5 固碳释氧效益
        4.2.6 水源涵养效益
        4.2.7 环境污染评估
        4.2.8 水资源消耗评估
        4.2.9 马铃薯种植区综合生态效益
第五章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5.1 樟子松林的沙地生态效益估算
        5.1.1 产品提供效益
        5.1.2 阻滞降尘效益
        5.1.3 土壤肥力效益
        5.1.4 固碳释氧效益
        5.1.5 水源涵养效益
        5.1.6 樟子松林的沙地综合生态效益
    5.2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的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初步结论
    6.2 问题和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3 土壤粒度参数计算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粒度组成
    2.2 土壤粒度参数
    2.3 土壤粒配曲线
        2.3.1 土壤粒度频率分布曲线
        2.3.2 土壤粒度累计频率分布曲线
3 讨论
4 结论

(3)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樟子松纯林土壤及微生物量C、N、P特征
    3.1 樟子松纯林土壤C、N、P化学计量
    3.2 樟子松纯林土壤微生物量C、N、P特征
    3.3 樟子松纯林土壤及微生物量C、N、P间的相关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4 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C、N、P特征
    4.1 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土壤C、N、P化学计量
    4.2 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C、N、P特征
    4.3 樟子松×怀槐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C、N、P间的相关性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5 樟子松×榆树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C、N、P特征
    5.1 樟子松×榆树林土壤C、N、P化学计量
    5.2 樟子松×榆树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量C、N、P特征
    5.3 樟子松×榆树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C、N、P间相关性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6 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C、N、P比较
    6.1 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C、N、P化学计量差异性分析
    6.2 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C、N、P差异性分析
    6.3 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指标综合评价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沙地植物适宜性研究进展
        1.2.1 栽种试验阶段
        1.2.2 地理区划阶段
        1.2.3 定量分析阶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空间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分类
    3.1 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4 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筛选
    4.1 沙地植物影响因子初选
    4.2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方法
        4.2.1 植物适宜性影响因子筛选
        4.2.2 生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4.3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5 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5.1 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初选
    5.2 各类植物群落主导生态环境因子提取
    5.3 各类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析
    5.4 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5.5 浑善达克沙地灌草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6 各类生境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7 本章小结
6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6.1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初选
    6.2 沙地乔木生态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定权
        6.2.2 熵权法定权
    6.3 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4 各乔木种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5 生长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适宜性分级
    6.6 各乔木种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6.7 浑善达克沙地乔木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6.8 本章小结
7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选择
    7.1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分布
    7.2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查询
    7.3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选择
8 不同演替阶段适宜植物空间布局
    8.1 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适宜性
        8.1.1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3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2 沙地演替过程适宜植物种变化
    8.3 演替过程中地块适宜植物种空间选择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5)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生态治理
        2.1.2 草原生态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状分析
    3.1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概况
        3.1.1 治理主体
        3.1.2 治理对象
        3.1.3 治理方式
        3.1.4 治理举措
    3.2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成效
        3.2.1 多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3.2.2 草原沙化速度有效遏制
        3.2.3 草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3.2.4 草原火灾预防日益增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实地调查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1.3 信度效度分析
        4.1.4 样本统计分析
    4.2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现存的问题
        4.2.1 公众被动参与治理
        4.2.2 政府治理职责缺位
        4.2.3 生态政策执行不力
        4.2.4 生态项目落实不到位
        4.2.5 生态资金投入不足
    4.3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公众参与认知不足
        4.3.2 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4.3.3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4.3.4 项目主管部门协调困难
        4.3.5 草原生态资金来源单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公众参与认知
        5.1.1 提高政策理解能力
        5.1.2 充分调动参与积极性
    5.2 推动政府治理理念更新
        5.2.1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5.2.2 大力扭转传统政绩观
        5.2.3 重新定位政府治理角色
    5.3 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5.3.1 增强执法人员开拓意识
        5.3.2 提高执法人员专业能力
    5.4 完善主管部门协调机制
        5.4.1 加强执法部门沟通
        5.4.2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5.5 着力构建多元筹资渠道
        5.5.1 加大政府生态资金投入
        5.5.2 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注入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文章

(6)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的效果
    2.1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形成及现状
        2.1.1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形成
        2.1.2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现状
    2.2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概况
    2.3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取得的成效
        2.3.1 对生态效益产生的影响
        2.3.2 对社会效益产生的影响
        2.3.3 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2.3.4 小结
3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有些草原保护措施不合理
    3.2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3.3 保护草原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
    3.4 治理难度加大
4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 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
    4.2 草原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4.3 社会各界对沙化治理认识薄弱
    4.4 投入资金不足
5 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完善对策分析
    5.1 实行草原区建设项目评估制度
    5.2 实施草畜平衡,以草定畜,遏制草原沙化退化
    5.3 鼓励科技创新,发挥在建生态工程的整体效益
    5.4 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5.5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5.6 加强法制建设和舆论宣传力度,依法保护草原
    5.7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制
    5.8 加大对呼伦贝尔草原区非法开荒的检查惩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内蒙古抒写“绿进沙退”的时代画卷(论文提纲范文)

政府主导推进治理
多元一体沙中植绿
中国奇迹继续上演

(8)不同林龄和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林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现状
    1.2 林地土壤氮矿化研究现状
    1.3 土壤微生物性质研究现状
    1.4 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类型及水文状况
    2.4 植被状况
    2.5 水土流失情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
    4.1 土壤NH_4~+-N、NO_3~--N和矿质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4.2 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4.3 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
    5.1 土壤NH_4~+-N、NO_3~--N和矿质N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5.2 土壤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5.3 不同密度土壤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异性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影响因素分析
    6.1 各指标与樟子松人工林地上和地下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6.2 各指标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6.3 各指标在不同林龄、不同土层和不同密度下的系统聚类
    6.4 林龄与土层和密度与土层对各指标的影响效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沙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气候概况
    2.6 植被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标准地设立
    3.2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
    3.3 计算与数据处理
    3.4 统计分析
4 沙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4.1 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容重的变化
    4.2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变化量垂直分布
    4.3 樟子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容重变化的影响
    4.4 樟子松人工林影响土壤容重变化的土壤因子
    4.5 讨论
    4.6 小结
5 沙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5.1 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颗粒的变化
    5.2 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颗粒变化量垂直分布
    5.3 樟子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细颗粒变化的影响
    5.4 樟子松人工林影响土壤细颗粒含量变化的土壤因子
    5.5 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PSR框架的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敏感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2.2.1 压力指标
        2.2.2 状态指标
        2.2.3 响应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子敏感性格局
        3.1.1 压力因子
        3.1.2 状态因子
        3.1.3 响应因子
    3.2 综合敏感性时空变化
        3.2.1 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异
        3.2.2 沙漠化敏感性时间变化
    3.3 沙漠化防治分区及建议
4 结语

四、论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D]. 张晓琴. 山西大学, 2021(12)
  • [2]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J]. 陈宇轩,张飞岳,高广磊,丁国栋,张英,刘雪锋. 干旱区地理, 2020(04)
  • [3]樟子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比较研究[D]. 沈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D]. 薛頔.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通辽市草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马冬梅. 西南大学, 2020(06)
  • [6]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问题研究[D]. 白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11)
  • [7]内蒙古抒写“绿进沙退”的时代画卷[J]. 马秀梅. 内蒙古林业, 2019(07)
  • [8]不同林龄和密度樟子松林土壤氮矿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D]. 张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9]沙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D]. 张岩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基于PSR框架的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敏感性评估[J]. 田璐,邱思静,彭建,胡熠娜,贾靖雷,毛祺. 地理科学进展, 2018(12)

标签:;  ;  ;  ;  ;  

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布局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