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华鑫:十年集中经营“影响力”

鑫华鑫:十年集中经营“影响力”

一、新华信:十年潜心经营“影响力”(论文文献综述)

余健军[1](2021)在《后疫情时期携程旅行网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利军[2](2017)在《我国保险行业协会问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险行业是国家金融行业的重要支柱、在巩固执政基础、参与社会治理、分散社会风险、解决社会矛盾、缓解政府压力、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政府改革的日趋深化,保险行业协会承担了政府和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部分服务,在推进保险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经营秩序、维护会员单位正当利益、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保险行业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目前,国内外理论界普遍认为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其吸纳资金支持的能力逐步增强,其践行使命的期望越来越高、其问责的呼声越来越强。问责成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我国保险行业协会属于非营利组织,和我国的现有其他非营利组织类似,存在着问责主体没有充分行使问责权利、问责客体与责任承担者模糊混淆、问责内容实然和应然状态差距较大、问责程序无法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等诸多问题,原因在于问责文化相对落后、问责法律制度缺失、问责执行力度不强,阻碍了其“自律、维权、服务、交流、宣传”职能的发挥。为此,保险行业协会要实现问责法制化、推进问责机制建设,完善内部治理、增强自我问责能力,平衡利益相关者、提升外部问责水平。完善保险行业协会问责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协会活力、增强协会公信力,推进中国保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戴进[3](2016)在《国际足球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当今世界足球水平最高的地区首推欧洲、其次是南美,欧洲同时又拥有最悠久的现代足球报道历史、以及发达的传媒市场,中国足球报道也具有自身的特征。国际足球报道在形成自身特色和经验的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如足球报道体现的文化多元化程度是否已经超越了奥林匹克文化整体传播水准?国家意识形态对足球报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新媒体环境和传播技术给足球报道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国际足联等体育组织的传播策略与足球报道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状态?国际足球报道版权市场现状对足球报道形成了怎样的冲击?为此本文拟主要从六个方面对国际足球报道进行研究、并试图寻找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而为中国足球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针对国内外关于足球报道、体育项目传播和比较新闻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文献综述,这成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本体论对足球报道的自身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足球报道的国际化趋势和跨文化传播、小众化传播趋势下的专业化要求、现场化报道规律下的细节化呈现等内容。第三章业务论研究了现阶段足球报道业务发展现状和问题,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报道为例,梳理了巴西、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报道的特点和风格,分析了中国世界杯报道的特征、并对世界杯报道的互动性传播进行了研究。第四章观念论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对足球报道的影响,在分析足球运动与政治关联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在国家“维护”观念背景下足球报道的典型作用、民族主义情绪与媒介霸权对足球报道的影响等问题。第五章组织论研究了国际足联等体育组织的传播策略对足球报道的影响,分析了国际足联等机构通过掌控传播主动权、提升专业性报道要求、保护广告赞助机构利益、积极传播自身价值观等方式对足球报道形成的影响。第六章版权论探讨了国际足球报道版权环境对足球报道产生的作用,在厘清足球赛事着作权性质的基础上,以电视转播为重点研究了足球报道版权现状、国际版权市场特征及对足球报道的作用。第七章本土论在梳理中国足球报道风格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的足球典型报道、地域性冲突等特色问题,探讨了在国际足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足球报道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以在变革和发展中的坚守去实现在坚守中的发展。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在国际足球赛事组织专业化构建的背景下,足球报道呈现出传播理念跨文化接轨、传播范围全民化推广、报道版权细分化维护、传播品质公平化提升、传播技术分众化制作等规律性特征。中国足球报道应当在坚守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足球报道的规律,通过广泛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文化和报道经验、努力实现中国足球报道方式和内容的提升。

赵靖[4](2015)在《我国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飞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型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微时代,然而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信息危机也变得如影随形。信息危机的传播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如传播主体的活跃性、传播内容偏差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播速度快等。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散地,使用微时代的典型传播媒介微博、微信的比例也较大,故而高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高校危机管理的形势也越发严峻。目前而言,国内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充分适应微时代背景下的危机管理体系。高校如何有效应对微时代背景下的各类危机事件?如何处理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危机管理与微媒体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成为微时代背景下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微时代的到来,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异常迅速,传播范围也极为广泛,如果处理不当,将会让高校危机升级,让高校在瞬间处于风口浪尖上,有损高校的形象。因此,高校要建立微时代的预警机制,与媒体妥善沟通,及时公开高校危机事件的真实状况和高校处理危机事件的进展情况。本文在介绍微时代和高校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危机的典型案例,给高校以启示,在危机处理中要转变传统危机处理理念,以科学的方式加上微媒体的推动,适时加以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访谈收集资料,揭示现阶段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微媒体之间的沟通,构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预警机制,高效实现危机舆情的收集、危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并在危机事件处理后,注重危机恢复评价工作,注重新闻发言人的培养,做好善后工作,收集和整理意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的危机事件再度发生,最终做到最大程度地减少高校的损失,构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黄志球[5](2014)在《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海上交通运输作为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一种方式,对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海上搜救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海上突发事件对人命财产和海洋环境资源造成损害,创造良好的海上交通运输环境和海上安全生产作业环境,保障海上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海上搜救从产品的消费属性而言,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其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海洋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尤其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海上交通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海上突发事件与日俱增、愈加复杂,这对中国海上搜救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在海上搜救工作中发挥着核心和统率的作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海上搜救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必须作出适应性的改革创新,以促进海上搜救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中国现行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发轫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传统公共管理烙印。改革开放以前,海上搜救实行纯政府供给模式,由政府独家包揽。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作出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吸纳了一些其他的企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现行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内,政府仍旧是海上搜救的唯一权力与责任中心,其他的机构和组织只不过是扮演着政府的“助手”和“下属”的角色,在海上搜救工作中处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的状态。其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1)共享权力、共担责任的组织结构尚未形成;(2)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权责关系还不明确;(3)以信任、服务、合作为特征的管理机制远未建立;(4)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参与的制度体系有待加强;(5)跨领域、区域性合作的工作格局亟需强化。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是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反思和批判的结果,它对现代社会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公共问题作出了有力回答,为各国公共管理改革树立了新的路标。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这对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无疑具有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的价值。为了更好地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海上搜救工作,最大程度地实现、维护、增进公共利益,有必要运用治理理论对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进行重塑与再造,实现海上搜救从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的转变。主要的改革创新措施包括:(1)继续优化组织结构;(2)着力健全权责体系;(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4)培育志愿服务机构;(5)推进机制制度建设。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缘由、意义、目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中国治理理论和海上搜救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评价。第二部分,“问题的提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研究所涉及的海上搜救和海上搜救管理体制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中国现行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主要缺陷及其产生的根源,以确立研究的范畴和分析的起点。第三部分,“治理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工具”,阐述治理理论的兴起背景和主要内容,同时对治理理论对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适切性进行分析,为运用这一新的理论工具创造前提条件。第四部分,“历史回望: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回顾、梳理、分析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阐明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为下一步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作出必要的铺垫。第五部分,“国外镜鉴:国外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有益启示”,在分析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上主要海洋国家和海运大国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其共同特点及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从而为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参考。第六部分,“未来前瞻: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论述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内涵、特点与影响因素、基本原则,并针对中国现行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缺陷,运用治理理论提出创新性的对策措施。第七部分,“结论与讨论”,对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提炼,并对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开展讨论,此外还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检讨。

汪全莉[6](2014)在《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市场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类文化子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出版市场体系是构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完善的出版市场体系,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不可能实现。而完整的出版市场体系由出版要素市场、出版产品市场、出版流通市场以及出版行业组织与中介机构四大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子系统构成,缺一不可。其中为出版市场交易服务的出版中介机构对于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调节出版生产、大力促进出版消费及广泛参与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但由于出版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对于出版产业来说不是直接参与生产的必要生产要素,过去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我国出版转企改制,出版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出版生产要素的流通基本上由市场来决定。出版市场的这种变化,迫切地需要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来协调和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出版市场的公平合法交易。因而,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出版市场繁荣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原新闻出版总署也针对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问题提出“要发展出版中介机构,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的要求。然而,与我国出版市场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出版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水平以及出版中介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能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全面研究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对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根据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几类出版中介机构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发现:在实践方面我国出版中介机构未得到充分发展,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成熟度无论是相较于西方国家还是相对于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要求都显得滞后;在出版中介机构的理论研究方面,还很少有学者对出版中介机构做系统的研究,缺乏整体上的系统分析。因此,重视出版中介机构研究是其现状和价值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从优化出版中介机构的管理体系、优化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模式、建设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和构建出版中介机构发展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对出版中介机构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首先,发展我国出版中介机构有坚强的理论基础。社会分工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理论是出版中介机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发展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还有有力的政策依据,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①,原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颁布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2009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发展出版中介机构”的具体要求。第二,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囿于历史和出版体制等原因,我国出版中介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表现在出版中介机构法律管理的缺乏与缺位、行政管理职能交叉多头等现象严重、行业自律管理中行业协会又由于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不独立性和对行业协会建设不重视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针对以上现状,结合国外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国内的成功经验,重构和优化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是发展出版中介的重点之一。第三,对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的前提是对出版中介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归口管理。对于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四类出版中介机构重点管理、发展和研究,并关注出版中介机构和服务的其他形式,这一提法符合我国的国情。出版经纪与代理,图书会展、出版评估与鉴定、出版信息咨询等提供出版中介服务的出版中介机构在我国已有初步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模式。但是,和国际上出版中介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优化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发展模式。第四,出版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信息的充分透明是市场良性运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构建出版中介服务平台,不但可以满足出版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而且是服务于出版生产的支撑体系,是出版中介服务面向用户的窗口。按照合理的原则构建的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具有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培养出版中介市场和示范功能。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设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式出版中介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可以解决面向互联网的复杂应用问题,并利于帮助解决目前我国分布式异构信息系统中数据的获取问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式。第五,合理完善的出版机构发展保障机制建设可以从多维度提高出版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环境保障机制、动力保障机制、诚信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营造和建设好这些保障机制才能保障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李名亮[7](2014)在《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消费碎片化的时代,企业正在进行经营、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创新变革,广告市场与广告产业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状态。广告公司需要抓住产业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学习和提高符合新的市场环境和传播环境需要的专业服务能力。同时,广告公司迫切需要进行经营模式的及时创新转型,这是应对环境变动和外部竞争压力的需要,是解决内部管理问题的法宝。如此,广告公司才能突破目前广告产业的结构失衡瓶颈,不断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本研究试图分析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动态转型的主要内容与系统特征,并研究当代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对提升公司优势的机理与意义。因此,全文确定了基于经营模式创新的研究视角。全文的研究框架按照“转型背景-历史-当代特征-趋势”思路延展;而在经营模式不同模块创新转型部分的研究中,均沿着“影响因素一经营模式创新一公司竞争优势”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系统观,本文首次建构了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内容架构和组成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的方向和内容框架;继而基于广告公司顾客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发展轨迹,研究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历史形态、转型特点与核心驱动力;分析广告公司进行经营模式当代转型的驱动力。其次,分别探讨不同经营模式创新模块的转型特征与趋势;研究内容包括不同经营模块创新的核心内容,创新的战略方向、不同分因素的组合创新等;以及这些创新与提升公司优势地位的关系与作用的机理;研究结合不同类型广告公司的经营实践来分析。其三,新兴的数字广告产业价值网络正在快速形成之中,本文重点研究了广告公司的数字化战略转型问题;充分论证了迎合媒介环境的数字化,满足广告主服务需求,是目前广告公司经营核心战略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梳理相关产业链与组成单元各平台的发展脉络、功能脉络与经营模式;简要总结了广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点、经营模式创新的策略原则。研究认为,广告公司顾客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发展轨迹是:媒体附庸-独立中介-综合型专业服务-消费者导向的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生活者导向的数字化整合传播服务。广告公司历史经营模式转型的核心驱动力,经历了从外生市场推动到内生资源驱动,再到新的消费者与市场外生驱动的变化过程。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的内容框架,就是围绕当前广告公司面临的主要经营现实,以核心战略创新为主导,依次进行数字化战略转型和整合战略,以及战略性资源和价值网络扩张三个转型方向。价值链集聚、延伸或张大等是经营模式转型的核心问题。广告公司经营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是其价值链不断依据市场和经营状况而相应调整的过程。全产业链扩张与整合,即跨越广告产业链内部,多向向外部拓展业务,是有实力的广告公司努力的方向。差异化竞争战略是我国广告公司摆脱同质代理、价格战等不良竞争的有效经营战略。产业资源的分散是目前广告产业的主要问题;依托、拓展媒介这种核心战略资源,集聚资本、人才、信息等基础战略资源,进行公司的规模化发展,是目前许多广告公司的战略重心所在。集团化和战略联盟是广告公司重要的成长发展战略,是扩大公司规模,构建大型广告集团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能够增强广告公司对市场、媒介资源与人才等战略资源的控制能力,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带来垄断利润和竞争优势。经营模式及其创新,应该成为广告公司维持专业分工地位,获得核心竞争力、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新依托。本文首次建立了一种中观的广告公司战略分析单元;并从经营模式的视角构建公司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公司更准确地把握新的经济环境和竞争条件下广告公司竞争的发展趋势,无疑会促进广告公司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本次对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当代转型的研究,建立于创新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立足于经营模式的系统建构以及对经营模式创新驱动力和创新内容的全面把握,因此比较深入、系统。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采取动态的、整合的分析框架;二是运用模块化理论,对经营模式创新内容的结构维度进行综合性研究。

陈菊红[8](2014)在《“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研究 ——基于北京市案例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是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一种极富价值的探索,这种探索既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切合需求的服务,又帮助政府节省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大量成本,为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在过去的管理和今天的现实中,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以政府为绝对主导的单一式管理,包括自我管理在内的其它管理力量和治理方式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学界,有关对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而对凝聚社会力量的流动人口自我管理重视不够。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积极推动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使之成为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本文在对北京市五个流动人口自组织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以“国家——社会”关系为框架,总体围绕“流动人口何以进行自我管理——流动人口怎么开展自我管理——如何促进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思路展开分析,既从理论上探讨了流动人口开展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从实践中归纳揭示了流动人口实施自我管理的组织机制、动员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并针对自我管理的发展困境,从政府流动人口管理和流动人口自组织工作改进的角度提出了具操作性的建议。其中,笔者还特别关注流动人口的主体意识、流动女性在自我管理中的参与和成长、以及流动人口自组织社会企业化运作的内容,且对它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管理创新,目前,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流动人口也已具备开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但由于自我管理受到政府政策、流动人口自组织运作和流动人口自身特性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政府和流动人口的共同努力。全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在阐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后,对本文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予以界定,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价值。此外,该部分还论述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和创新点作了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着重回答了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何以进行自我管理”的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并对其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概括,继而论述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社会基础和内在动力。“后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为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孕育了发展的土壤,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多元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他们的主体意识又不断增强,共同构成了流动人口开展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二、三、四章,主要以北京市的五个发展比较成熟的流动人口自组织为案例,从社会视角回答“流动人口怎么开展自我管理”的问题,重点对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三个实施机制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分析组织机制。完整阐释了流动人口自组织的含义、类型、功能和组织结构的特点,揭示了流动人口自组织争取合法性的策略,并对流动女性在流动人口自组织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第三章探讨动员机制。社会化动员是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动员的主要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流动精英是动员的主导力量,他们采取一系列动员策略,灵活运用不同的动员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对流动人口和社会力量的动员。在这个过程中,流动女性也成为自我动员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第四章考察资源整合机制。流动人口自组织构建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社会企业化的资源整合方式都较好地促进了其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流动女性也在自我管理和资源整合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回答了“如何促进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问题。第五章从政府、流动人口自组织和流动人口角度探讨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发展困境。第六章则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从政府和流动人口自组织层面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发展的对策。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前景。梳理和总结前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未来图景作一些前瞻性的讨论与分析。

王艳春[9](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研究》文中指出从世界范围看,能否成功抵御执政风险已经成为执政党实施执政策略、坚定执政理念、达成执政目标、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环节。现在,各国执政党都面临抵御执政风险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更是不能例外。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抵御执政风险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任何执政风险都有可能使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不能成功抵御执政风险、丧失执政地位既会辜负革命先辈的殷殷希望,也是对革命先辈的不敬。另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近百年的沧海桑田变幻中的历史抉择。如果中国共产党因不能成功抵御执政风险而丧失执政地位就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违背。此外,抵御执政风险是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只有成功抵御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地位,才能为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保证既定大政方针的顺利实现,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复兴梦。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抵御执政风险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总结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还可以准确把握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执政风险,找准抵御执政风险的着力点,保证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的顺利的实施。本论文在研究中注重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理论,如社会风险、企业风险、风险管理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进行资料搜集和撰写。本文主要包括导论和四章正文等部分,主要内容具体如下:导论部分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无论是世界范围内抵御执政风险的实践经验还是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都需要对抵御执政风险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接着,强调了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之后,从文献资料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介绍了关于抵御执政风险问题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本论文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对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强调执政风险的普遍存在性,界定了执政风险的基本内涵、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指出抵御执政风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共识,并阐述了抵御执政风险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国际、国内、党内三个层面指出执政风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任何国家、政党都不能独善其身。其次,从阐释风险概念入手,深入阐述了执政风险的基本内涵,具体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遇到的执政风险类型。第三,借鉴企业风险研究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执政风险的演化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分析执政风险的形成规律。第四,重点强调抵御执政风险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共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十分关注此问题。最后,概括指出抵御执政风险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问题进行历史考察,以便掌握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脉络。以不同时期的领导集体对抵御执政风险的认识程度作为标准,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萌芽与生成时期,是邓小平对抵御执政风险的初步探索,此时期形成了对执政风险的初步认识;二是,继承与发展时期,是江泽民在邓小平的基础上对抵御执政风险进行的新探索,此时期是从根源上认识执政风险;三是,推进与深化时期,是胡锦涛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对执政风险的认识,此时期党中央对执政风险进行了全面性总结。针对这三个时期,论文分别阐述了当时抵御执政风险的时代背景及采取的应对策略。第三章在第二章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经验按照党内建设、国内事业发展、国际事务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总结。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关键在于搞好党内建设,分别从领导干部队伍、党内民主、密切联系群众三个小方面总结基本经验。其次,从国内社会主义事业角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社会发展中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经验。最后,从国际事务角度指出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基本主张、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问题上抵御执政风险的重要经验。第四章将视线由历史回归到当下,根据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指出目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风险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之策。首先,根据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结果指出党内面临的执政风险挑战是腐败变质、脱离群众、意识形态淡化的风险。其次,结合国内社会发展的实际总结出国内面临的执政风险挑战为忽视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恶化、诚信缺失和忽视网络安全的风险。第三,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中国来自国际社会的风险挑战主要包括世界政治格局调整的风险、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风险和海洋岛屿争端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最后,针对上述出现的执政风险挑战,从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提出了基本对策。

姚祎[10](2013)在《ABC公司HM分公司移动查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BC公司是一家多元化全球电气集团公司,总部在美国。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涉及的主要业务板块为过程管理、工业自动化、网络能源、环境优化技术、商住解决方案等。在其商住解决方案业务板块下的分公司HM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的华盛顿,从1929年开始成为医疗存储和运输设备的世界领先生产商。主要产品有用于医院的各种床边移动护理设备、药品管理解决方案以及自动化发药设备等。该类型产品在美国医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HM分公司在该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并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伴随着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在近几年对推进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大力支持使得这一市场在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ABC公司HM分公司已经觉察到这一重大关键的商机,从2005年开始探索中国市场,主要是以推广其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为主,然而由于中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两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不同,再加上医院的管理体制以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需求差异,直接将用于美国医院的产品投放在中国市场上是很难打开局面的,也是不科学合理的。要赢得中国市场的胜利,ABC公司HM分公司需要研究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医院用户的需求,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市场营销方案。本文主要通过运用国内外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对国家宏观环境、行业、市场、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进行分析,确定进入该市场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随后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定性市场调研活动,挖掘终端用户需求,再运用定量的市场研究方法,即联合分析方法(Conjoint Analysis)来量化这些需求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价值,并基于量化的结果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本文随后通过分析每一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潜力、竞争形势以及ABC公司HM分公司进入这些细分市场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进行选择需要进入的细分市场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针对确定要进入的细分市场,根据4Ps营销理论为其选择产品策略和组合,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最后通过联合分析中的市场模拟(Market simulation)模型来模拟量化评估这些产品组合及其配置在竞争市场中的效果,通过模拟该方案对ABC公司HM分公司所带来的产品销量、市场份额、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的变化来评估营销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一套科学、严谨的市场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调研的深度访谈和定量调研所用的联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方法,从研究客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定位、设计产品组合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模拟预测,为制定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研究也有所重视,但是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其在调研方法选择上不够科学,结果也就无法使用。本文希望通过对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制定市场营销方案过程和方法,尤其怎样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市场研究的论述,为我国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作用。

二、新华信:十年潜心经营“影响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华信:十年潜心经营“影响力”(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保险行业协会问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逻辑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重要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相关重要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管家理论
        2.2.3 资源依赖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保险行业协会问责现状
    3.1 保险行业协会概述
        3.1.1 概念、特征、职能
        3.1.2 架构体系、服务规模、治理结构
    3.2 保险行业协会问责概述
        3.2.1 问责的概念
        3.2.2 问责构成要素的应然状态
    3.3 保险行业协会问责的现状
        3.3.1 问责的规章制度情况
        3.3.2 问责的组织架构情况
        3.3.3 问责的实际运行情况
第四章 保险行业协会问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保险行业协会问责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行业协会的问责主体没有充分行使问责权利
        4.1.2 行业协会的问责客体与责任承担者模糊混淆
        4.1.3 行业协会问责内容实然和应然状态差距较大
        4.1.4 行业协会问责程序无法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
    4.2 保险行业协会问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问责文化相对落后,问责观念意识淡薄
        4.2.2 问责法律制度缺失,行政监管体制落后
        4.2.3 问责执行力度不强,责任无法有效落实
第五章 完善我国保险行业协会问责的对策建议
    5.1 实现行业协会问责法制化,推进问责机制建设
        5.1.1 完善行业协会问责的法律和法规
        5.1.2 落实对行业协会的绩效考评制度
        5.1.3 推进行业协会问责机制构建落地
    5.2 完善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增强自我问责能力
        5.2.1 巩固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
        5.2.2 夯实行业协会内部治理机制
        5.2.3 塑造行业协会内部治理文化
    5.3 平衡行业协会利益相关者,提升外部问责水平
        5.3.1 培养行业协会的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
        5.3.2 完善政府部门对行业协会的问责机制
        5.3.3 强化相关单位对行业协会的监督约束
        5.3.4 加强行业协会间组织互律和行业自律
        5.3.5 促进行业协会同社会公众的理解信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国际足球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二、本体论:足球报道的自身规律
    (一)足球报道的国际化趋势和跨文化传播
    (二)小众化传播趋势下足球报道的专业化要求
    (三)现场化足球报道的细节化呈现
三、业务论:当前足球报道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主要国家世界杯报道的特点分析
    (二)中国世界杯报道的包容性和娱乐化倾向
    (三)中国世界杯报道互动性传播分析
四、观念论:国家意识形态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一)足球运动与政治的关联
    (二)“维护”观念背景下足球报道的典型作用
    (三)民族主义情绪和媒介霸权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五、组织论:国际足联等体育组织传播策略与足球报道
    (一)国际足联等机构传播主动权的掌控及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二)国际足联等机构专业性传播要求与媒体报道的契合
    (三)广告赞助因素对国际足联等机构传播政策的影响
    (四)国际足联等机构价值观传播及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六、版权论:当前着作权环境对足球报道的影响
    (一)足球赛事着作权的争议与否定
    (二)足球赛事报道着作权现状分析-以电视转播为例
    (三)足球赛事报道版权市场特征及其影响
七、本土论:中国足球报道的变革与坚守
    (一)中国足球报道的风格演变
    (二)中国足球的典型报道和地域性冲突
    (三)中国足球报道在扬弃中需要的坚守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4)我国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微时代概述
    1.1 微时代内涵与特征
        1.1.1 微时代的内涵
        1.1.2 微时代的特征
    1.2 微时代的传播媒介
        1.2.1 微信
        1.2.2 微博
    1.3 微时代的传播机制
        1.3.1 微时代主体:去中心化
        1.3.2 微时代的传播模式:自媒体
        1.3.3 微时代的传播方式:点面结合
第2章 微时代对高校危机管理的新要求
    2.1 高校危机管理概述
        2.1.1 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2.1.2 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2.2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的类型及特点
        2.2.1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的类型
        2.2.2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的特点
    2.3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理论依据
        2.3.1 危机管理阶段划分
        2.3.2 危机管理 4R模式
        2.3.3 危机管理 6C理念
第3章 微时代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
    3.1 微时代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3.1.1 生活影响
        3.1.2 学习影响
        3.1.3 心理影响
        3.1.4 价值观影响
    3.2 微时代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机遇
        3.2.1 利用微时代新媒体的时效性,可以有效监控校园环境
        3.2.2 微时代下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
        3.2.3 微时代下背景下,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正确引导舆论
    3.3 微时代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挑战
        3.3.1 微时代背景下,危机处理的更难全面掌控
        3.3.2 信息的开放性极易造成恶意信息的流传
        3.3.3 监管技术的发展不匹配容易引发信息危机
第4章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危机现状
        4.1.1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事件基本情况
        4.1.2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事件具体案例分析
    4.2 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4.2.1 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有待增强
        4.2.2 高校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4.2.3 高校师生新媒体素养缺失
        4.2.4 高校与微媒体沟通不畅
        4.2.5 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
第5章 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5.1 树立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的新理念
        5.1.1 高校领导者在微时代要转变危机管理理念
        5.1.2 注重高校师生员工危机意识的培养
    5.2 构建微时代完善的高校危机预警体系
        5.2.1 制定高校危机微媒体预警机制
        5.2.2 注重微媒体的舆情收集工作
        5.2.3 基于微媒体的信息公开
        5.2.4 强化正确的微媒体舆论导向
    5.3 通过官方微博(信)及时发布跟踪危机事件的进展
        5.3.1 通过官方微博(信)及时发布危机事件
        5.3.2 通过微博(信)跟踪危机事件的进展
    5.4 加强高校与微媒体之间的沟通
        5.4.1 树立媒介沟通意识
        5.4.2 重视微时代背景下的沟通工作
        5.4.3 重视媒体公关,培养新闻发言人
    5.5 注重危机事件后高校的恢复评价工作
        5.5.1 发挥发言人作用,做好善后工作
        5.5.2 加强心理疏导,消除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5.5.3 收集和整理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
结语
参考 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与评价
        1.2.1 关于治理理论及其实际运用的研究
        1.2.2 关于海上搜救及其管理体制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2 问题的提出
    2.1 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2.1.1 海上搜救: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阐述
        2.1.2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解
    2.2 当前问题的新思考
        2.2.1 政府、市场、社会共享权力、共担责任的组织结构尚未形成
        2.2.2 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权责关系还不明确
        2.2.3 以信任、服务、合作为特征的管理机制远未建立
        2.2.4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参与的制度体系有待加强
        2.2.5 跨领域、区域性合作的工作格局亟需强化
3 治理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工具
    3.1 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3.2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3 治理理论对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适切性分析
        3.3.1 治理是应对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面对挑战的客观需要
        3.3.2 治理是解决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必然要求
        3.3.3 治理是适应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结构变化的理性选择
4 历史回望: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4.1 萌芽时期:1949年——1973年
    4.2 确立时期:1973年——1978年
    4.3 转变时期:1978年——2003年
    4.4 发展时期:2003年——
    4.5 重要启示
        4.5.1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要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
        4.5.2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要适应于经济社会的变迁
        4.5.3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要服从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5 国外镜鉴:国外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有益启示
    5.1 美国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5.2 英国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5.3 法国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5.4 澳大利亚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5.5 日本的海上搜救管理体制
    5.6 国外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5.6.1 综合统筹的领导机构
        5.6.2 集中统一的协调中心
        5.6.3 协同参与的各方机构
        5.6.4 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
        5.6.5 专群结合的工作网络
6 未来前瞻: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
    6.1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内涵特点
    6.2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影响因素
        6.2.1 经济状况
        6.2.2 政治制度
        6.2.3 科技条件
        6.2.4 文化传统
    6.3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6.3.1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
        6.3.2 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
        6.3.3 先易后难与攻坚克难相统一
        6.3.4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统一
    6.4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措施
        6.4.1 继续优化组织结构
        6.4.2 着力健全权责体系
        6.4.3 积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6.4.4 大力培育志愿服务机构
        6.4.5 努力推进机制制度建设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1.1.1 市场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现实动因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出版中介研究综述
        1.5.2 国内出版中介研究综述
2 出版中介机构的相关理论
    2.1 出版中介机构及相关概念
        2.1.1 中介机构
        2.1.2 文化中介机构
        2.1.3 出版中介机构
        2.1.3.1 出版中介机构的属性
        2.1.3.2 出版中介机构服务类型
    2.2 出版中介机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理论
    2.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出版中介机构的功能与价值
        2.3.1.1 经济功能
        2.3.1.2 社会功能
        2.3.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必要性
        2.3.3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可行性
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
    3.1 出版中介机构的现行管理体系
        3.1.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主体的构成
        3.1.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3.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现状
        3.2.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法律法规管理
        3.2.1.1 出版中介机构法律法规建设现状
        3.2.1.2 出版中介机构法律法规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3.2.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行政管理
        3.2.2.1 出版中介机构行政管理现状
        3.2.2.2 我国中介机构行政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3.2.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行业管理
        3.2.3.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的现状
        3.2.3.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3.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3.3.1 西方国家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
        3.3.1.1 西方国家出版中介机构的法律管理
        3.3.1.2 西方国家出版中介机构的行业管理
        3.3.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优化
        3.3.2.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3.3.2.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宏观管理理念重塑与优化
        3.3.2.3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管理体系的优化
4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模式分析与优化
    4.1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与理论探索
        4.1.1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探索
        4.1.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理论探索
    4.2 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模式分析
        4.2.1 出版经纪与代理
        4.2.1.1 出版经纪与代理概述
        4.2.1.2 我国出版经纪与代理发展与嬗变
        4.2.1.3 我国出版经纪与代理的模式分析
        4.2.1.4 我国出版代理与经纪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4.2.2 图书会展
        4.2.2.1 图书会展概述
        4.2.2.2 图书会展的中介原理
        4.2.2.3 我国图书会展的发展与探索
        4.2.2.4 我国图书会展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4.2.3 出版评估与鉴定
        4.2.3.1 出版评估与鉴定概述
        4.2.3.2 出版评估与鉴定的中介原理
        4.2.3.3 我国出版评估与鉴定服务的发展与探索
        4.2.3.4 我国出版评估与鉴定服务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4.2.4 出版信息咨询
        4.2.4.1 出版信息咨询服务概述与中介原理
        4.2.4.2 我国出版信息咨询服务的发展与探索
        4.2.4.3 我国出版信息咨询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优化
5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
    5.1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分析
        5.1.1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价值诉求
        5.1.1.1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信息沟通价值
        5.1.1.2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
        5.1.1.3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市场培育功能
        5.1.1.4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示范功能
        5.1.2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原则
        5.1.2.1 政府主导、联合建设原则
        5.1.2.2 开放性原则
        5.1.2.3 标准化原则
        5.1.2.4 安全性原则
        5.1.3 出版中介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模式
        5.1.3.1 政府主导型
        5.1.3.2 出版中介机构主导型
        5.1.3.3 合作型
    5.2 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总体目标及功能结构
        5.2.1 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总体目标
        5.2.2 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功能结构与模块设计
        5.2.3 基于Web Service的出版中介服务平台分析与设计
        5.2.3.1 Web Service体系简介
        5.2.3.2 Web Service技术对于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的适用性
        5.2.3.3 基于Web Service的出版中介服务网络平台架构
6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保障机制构建
    6.1 出版中介服务发展的环境保障
        6.1.1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
        6.1.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政策的内容构建
        6.1.3 完善出版中介机构发展政策保障的措施
    6.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动力保障机制
        6.2.1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外在动力
        6.2.2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
        6.2.3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
    6.3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诚信保障机制
        6.3.1 出版中介机构诚信的内容及意义
        6.3.2 出版中介机构诚信保障体系的构建
        6.3.2.1 构建出版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平台
        6.3.2.2 完善区域出版中介机构信用体系
        6.3.2.3 推进全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
    6.4 出版中介机构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6.4.1 人才引进机制
        6.4.2 人才培养机制
        6.4.3 人才激励机制
        6.4.4 人才准入机制
        6.4.5 学习型组织建设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导论
    (一)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的背景
    (二)对经营模式内涵的系统把握
    (三)广告公司经营研究的视野与缺憾
    (四)基于模式与模块经营的系统研究路径
一、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的系统架构与历史演进
    (一)广告公司经营模式与经营模式创新转型
        1.基于系统观的架构: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组成要素
        2.价值创造逻辑下经营模式的一种分类法
        3.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的内涵、价值与分析框架
    (二)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历史转型特征
        1.从媒介的附庸代理到独立中介
        2.从中介到综合型的专业服务
        3.从综合型广告代理到整合营销传播代理
        4.中国广告公司经营模式的历史形态梳理
    (三)广告公司经营模式当代转型的驱动力
        1.基于“数字化”的全媒体产业链的爆发
        2.互动与分享的消费追求
        3.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革命
        4.广告主的传播战略需求变化
        5.结构性与转型期危机的双重交织
    (四)广告公司竞争优势的研究路径
        1.从组织外部到组织内部
        2.从竞争到竞合
        3.从静态到动态
        4.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研究范式:企业竞争优势的整合分析框架
二、核心战略转型:数字化
    (一)数字广告产业价值网的形成与结构
        1.广告公司数字化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2.新兴数字广告产业价值网的结构
    (二)传统广告公司的内生型转型路径模式
        1.4A 公司的数字化战略路径与策略创新-以奥美为例
        2.媒介代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昌荣互动为例
        3.跨界服务-竞立服务于客户的电商营销
    (三)自生独立型互动广告公司的核心经营模式
        1.专门型互动广告公司的专注力与独特价值
        2.社会化媒体营销服务模式与价值
        3.数字与互动广告代理公司的价值创造与价值链延伸
    (四)实时竞价(RTB)广告模式及 RTB 产业链平台价值
        1.RTB 系统结构及其构成平台功能特征
        2.RTB 产业链的发展与现状
        3.RTB 产业链的价值
    (五)网络广告产业链上平台公司的经营模式与价值创造
        1.独立 DSP 的发展决定 RTB 的未来-以品友互动的经营模式为例
        2.数字广告平台公司的技术驱动-易传媒公司的 RTB 经营模式
        3.移动广告平台的价值与经营模式
        4.数字化媒体广告效果数据监测服务及其价值
        5.网络广告运营商的经营模式与竞争优势比较
    (六)广告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要点与策略创新
        1.技术创新与完善为先导
        2.运作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整合传播服务
        3.协同进化的竞合
        4.以创意优化媒介投放效果
        5.数字人才标准与建设
    小结
三、核心战略升级:价值链与竞争
    (一)广告公司价值链的集聚与张大
        1.广告公司价值链转型的内涵与类型特征
        2.价值链扩张路径与整合营销传播代理热的冷思考
        3.归核化与专业化:基于生存与竞争的重新选择
        4.全产业链扩张与整合:构建网状价值链
        5.品牌内容营销驱动广告公司的战略布局调整
    (二)全球经营与本地化经营
        1.跨国广告集团的全球经营与本土化经营
        2.本土广告公司国际化战略路径
        3.区域性广告公司的行业化、专业化与集群化经营
    (三)竞争战略模式:走出价格战的泥淖
        1.广告市场的劣币逐良与同质化代理
        2.差异化代理的核心价值:信号传递机制
        3.差异化竞争的两个战略方向与五种策略
    小结
四、战略资源的拓展:媒介核心与其他基础配置
    (一)资本资源:从投资、融资到上市
        1.一般融资模式与次序
        2.广告公司上市的驱动因素、条件与方式
        3.资本资源是公司扩张的基础资源
    (二)媒体成为核心战略资源
        1.媒介资源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2.三种媒体资源型广告公司的资源掌控
        3.日本媒体型广告公司的转型-以电通为例
        4.中小型广告公司的媒介资源型生存
    (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竞争力的来源:数据库
        1.数据库的营销价值
        2.数据成为广告公司的基础资源
        3.围绕数据资源的博弈
    (四)人力资源:创新生产机制保障
        1.创意创新型人才是广告公司的核心资源
        2.以激励为中心建立创新机制
        3.建立产品整体生产过程的创新生产机制
    (五)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建构
        1.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内涵
        2.中国广告公司建构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思考
    小结
五、公司边界张大:资本驱动下的规模扩张
    (一)广告产业集中路径
        1.广告产业集中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2.集团化发展战略路径
        3.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广告集团与战略联盟的实现途径
        1.并购与联合
        2.西方跨国广告集团的并购模式
        3.本土广告公司的并购探索与风险
        4.项目下的专业协作与连锁经营
    (三)并购的驱动力
        1.资本运营作为核心驱动力
        2.应对环境变动威胁与跨国集团的竞争
        3.通过资本垄断实现经营战略资源垄断
        4.数字化驱动并购与前景探讨
    小结
结论
    (一)提升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二)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的历史轨迹
    (三)全产业价值链扩张整合的方向与路径
    (四)广告公司边界张大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研究 ——基于北京市案例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与理论基础
        一、分析框架:“国家——社会”关系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调查对象及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调查对象介绍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必要与可能
    第一节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一、自我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
        二、自我管理是满足流动人口需求的重要途径
        三、自我管理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
        四、自我管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现状
        一、改革以来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发展的现状
    第三节 “后总体性社会”:自我管理的社会基础
        一、“全球性结社革命”与社会的组织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空间的形成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自主力量的发展
        四、法制化环境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
        一、流动人口的多元需求难以满足
        二、流动人口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三、流动精英的涌现
第二章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组织机制
    第一节 流动人口自组织的内涵
        一、流动人口自组织的含义
        二、流动人口自组织的类型
        三、流动人口自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流动人口自组织的结构
        一、流动人口自组织:一种有机性组织
        二、“同心圆”式的组织结构
        三、流动人口自组织结构的特点
    第三节 流动人口自组织合法性的获得——以“工友之家”为例
        一、流动人口自组织的合法性问题
        二、社会合法性的获得
        三、政治合法性的确立
        四、行政合法性的谋求
    第四节 流动女性与流动人口自组织
        一、流动女性的流动和生存状况
        二、流动人口自组织对流动女性的支持
        三、正式自组织的女性化和女性的从属地位
第三章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动员机制
    第一节 自我管理与社会动员
        一、社会动员及意义
        二、“国家—社会”关系变化下的动员模式
        三、流动人口自我管理与社会化动员
    第二节 流动精英:动员的主导力量
        一、自我管理及动员的精英主导特征
        二、流动精英开展动员的基础
        三、流动精英的动员策略及其展开
    第三节 自我管理动员的主要方法
        一、宣传动员
        二、激励动员
        三、说服动员
        四、服务动员
    第四节 流动女性:动员不可或缺的群体
        一、流动女性参与自我管理的意义
        二、流动女性在动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资源整合机制
    第一节 自我管理与资源整合
        一、社会网络、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
        二、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资源整合
    第二节 资源整合的多元渠道: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一、对政府资源的整合
        二、对媒体资源的整合
        三、对企业资源的整合
        四、对志愿者资源的整合
        五、对其它社会资源的整合
    第三节 资源整合的新型方式:创办社会企业——以同心希望家园的“爱心超市”为例
        一、社会组织的变革与社会企业的兴起
        二、社会企业方式整合资源的个案考察
        三、对社会企业化资源整合方式的分析
    第四节 资源整合与流动女性的发展
        一、社会反馈激发流动女性的自信
        二、流动女性能力和家庭地位的提升
        三、流动女性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第五章 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政府管理方面的缺失和压力
        一、对流动人口及自组织的管理理念滞后
        二、现行法规对自组织法律合法性的约束
        三、政府部门无人主管与多头管理并存
        四、政府缺少对流动人口自组织的支持
        五、政府规范化要求与非正规服务的矛盾
    第二节 流动人口自组织工作的困难
        一、社会环境对自组织发展的影响
        二、自组织的资金总体上较为短缺
        三、自组织人力资源的缺乏与部分成员的边缘化
        四、自组织的制度化治理还很欠缺
    第三节 流动人口群体特性的制约
        一、流动人口的主体意识还不是很强
        二、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和社会资本的局限
        三、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理性选择的限制
第六章 促进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借鉴发达国家迁移人口管理的经验
        一、美国迁移人口的管理和自我管理
        二、欧盟移民的管理和自我管理
        三、欧美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四、欧美迁移人口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政府流动人口管理调整的思路
        一、转变对流动人口及自组织的管理理念
        二、完善有利于自我管理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加大对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扶助
        四、探索促进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模式
    第三节 流动人口自组织工作改进的建议
        一、争取政府对自组织工作的支持
        二、提高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
        三、探索自组织破解资金困境的办法
        四、形成自组织制度化的发展机制
        五、培育流动人口的主体意识
结论与前景
    一、结论
    二、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后记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第一章 执政风险是中国共产党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节 执政风险普遍存在
        一、 从世界范围看,所有执政党都面临执政风险问题
        二、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风险问题日渐凸显
        三、 从党内来看,执政风险不断显现
    第二节 执政风险的内涵及特点
        一、 风险概念阐释
        二、 执政风险基本内涵探析
        三、 执政风险的基本类型
        四、 执政风险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执政风险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
        一、 执政风险的演化过程
        二、 执政风险的形成机制
        三、 执政风险形成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抵御执政风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共识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抵御执政风险的科学指导
        二、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实践总结
        三、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具体表现
    第五节 抵御执政风险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意义
        一、 抵御执政风险有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
        二、 抵御执政风险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抵御执政风险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萌芽与生成,邓小平对抵御执政风险的探索(1978-1989)
        一、 邓小平执政风险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 对执政风险的基本认识
        三、 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第二节 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对抵御执政风险的新探索(1989-2002)
        一、 江泽民执政风险思想形成的执政环境
        二、 对执政风险的根源性认识
        三、 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第三节 推进与深化,胡锦涛对抵御执政风险的新认识(2002-2012)
        一、 对执政风险的全面性总结
        二、 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三、 成功抵御几类重大执政风险事件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强身固本,不断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
        一、 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重视组织建设
        二、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活力
        三、 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基础
    第二节 深化认识,不遗余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 开辟、发展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开创、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 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节 放眼全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处理国际事务
        一、 以和平与发展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主张
        二、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三、 参与全球治理,履行大国责任
第四章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 为政不廉、腐败变质的风险挑战
        二、 脱离群众、“四风”盛行的风险挑战
        三、 目光短浅、意识形态淡化的风险挑战
    第二节 国内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 片面发展、忽视社会公平的风险挑战
        二、 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挑战
        三、 信用下降、诚信缺失的风险挑战
        四、 监管不力、忽视网络安全的风险挑战
    第三节 应对国际事务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 国际格局调整带来的风险挑战
        二、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带来的风险挑战
        三、 东海和南海问题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挑战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
        一、 强化执政风险意识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内在要求
        二、 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根本途径
        三、 以常态化、长效化促成良好党风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必由之路
        四、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关键所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ABC公司HM分公司移动查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市场营销与客户价值理论综述
    2.2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2.3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2.4 市场营销与顾客价值的关系
    2.5 宏观环境分析理轮(PEST理论模型)
    2.6 4Ps理论
    2.7 市场细分(STP)理论
    2.8 医疗设备市场营销策略
3 中国医院信息化宏观环境与现状分析
    3.1 医院信息化宏观环境分析
    3.2 中国医院信息化现状分析
    3.3 医院移动查房、护理车市场分析
    3.4 医院移动查房车竞争分析
4 ABC公司HM分公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ABC公司HM分公司简介
    4.2 ABC公司HM分公司当前在中国遇到的市场营销问题及原因
    4.3 ABC公司HM分公司进行中国市场营销策划的必要性
5 ABC公司HM分公司移动查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设计
    5.1 细分市场
    5.2 选择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
    5.3 市场营销组合
6 ABC公司HM分公司移动查房车中国市场营销方案的评估保障措施
    6.1 模拟营销方案
    6.2 评估营销方案的效果
    6.3 营销方案的保障措施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性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定性调研问卷
附录2:定量调研问卷
致谢

四、新华信:十年潜心经营“影响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疫情时期携程旅行网发展战略研究[D]. 余健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保险行业协会问责问题研究[D]. 李利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3]国际足球报道研究[D]. 戴进. 上海大学, 2016(02)
  • [4]我国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D]. 赵靖. 西南民族大学, 2015(01)
  • [5]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D]. 黄志球. 武汉大学, 2014(04)
  • [6]我国出版中介机构研究[D]. 汪全莉. 武汉大学, 2014(06)
  • [7]广告公司经营模式转型研究[D]. 李名亮. 上海大学, 2014(07)
  • [8]“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研究 ——基于北京市案例的实证调查[D]. 陈菊红.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研究[D]. 王艳春.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10]ABC公司HM分公司移动查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姚祎. 西北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鑫华鑫:十年集中经营“影响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