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农村合作运动述评

民国农村合作运动述评

一、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范情[1](2021)在《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研究(1932-1942)》文中研究指明

张笑[2](2021)在《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初,受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势力压迫,军阀割据混战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崩溃与破产的边缘。为挽救农村危机,社会各界纷纷在农村开展合作运动,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以下简称华洋义赈会)是这一时期农村合作运动的先行者。华洋义赈会成立于1921年冬,由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与各地的华洋义赈团合并改组而成,成立之初在河北省农村试办信用合作社。1932年,应国民政府的要求,华洋义赈会在察哈尔、湖北、安徽、江西、陕西等地办理赈灾事务,合作事业范围扩大。然而中国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合作意识淡薄,华洋义赈会认识到实施合作教育是发展合作事业的基本工作和重中之重,于是在试办信用合作社的同时积极地实施合作教育。从发展概况来看,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历时十余年。20世纪20年代初,华洋义赈会在河北一省试办合作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华洋义赈会合作事业范围扩大至其他省份,各省分会纷纷借鉴河北省的合作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合作教育,合作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抗日战争开始后,受战争的影响,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被迫停止。从实施对象来看,根据培养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的实施对象划分为合作指导人员、合作社成员和非社员。从实践形式来看,华洋义赈会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设视察资格制度、邻舍会查制度等培养合作指导人员,开办合作讲习会、讲员训练班、合作巡回书库,发行《合作讯》月刊来培养和训练合作社成员,举办社务扩大周以启发未入社的一般民众,设见习制度并协助学校培养合作专业人才。形成了涵盖高级合作教育、中级合作教育和低级合作教育的较为完善的合作教育体系。华洋义赈会积极探索合作教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显着成效,推动了华洋义赈会乃至全国范围内合作事业的发展。然而受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存在很多局限,降低了合作教育的实际效用。总体而言,华洋义赈会探索合作教育长达十余年,虽有不足之处,但取得了显着成就,对于完善我国的合作教育体系、解决合作事业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樊孝东[3](2020)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以往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在研究范畴和视角上,多从宏观层面着眼,微观和个案的考察较为欠缺;在研究时段上,常以1949年为界将边区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与19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割裂开来。然而,对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农业合作化运动而言,一方面,宏观、微观和个案研究应该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考察中共乡村治理的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很多制度在边区时期已经进行过实验或已形成雏形,因此不能将两个时期连接起来就不能完整地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乡村治理政策和实践。本文以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1944—1958)为个案,按照纵向时序对其进行了较长时段的追踪和考察。从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开始,到“农业合伙组”阶段的急剧扩张和退组事件,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合并小社成立全村大社与整社,再到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和转为高级社的完整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研究。主要探析了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历程中每一阶段的变化和特征,包括中共合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变化,社员入社、退社心态的变化等。并通过对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各个时期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考察,进而探析合作社与国家、社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认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特例到全国典型的变迁过程。耿长锁及其农业生产合作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标志性人物和示范性村庄,一方面是以耿长锁为代表的乡村精英人物的努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契合了其时国家的政策需要和农民理想。但是,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树立成典型后,随着国家改造和重塑合作社的力度和进程逐步加大和深化,国家与合作社之间的管理边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自主权逐步收缩,特别是关系到社员切身利益的地劳分红比例的变化更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与收益分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黄鸿智[4](2020)在《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村合作运动发展思路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富元[5](2020)在《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章元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历经了时代风雨的着名人士,他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当过清朝的子民,做过民国的国民,最终成为共和国的人民。他一生中事业的高潮期是从事合作事业的建设阶段,在他青少年时期,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题,他曾跟随社会潮流,走向异国他乡,立志学习报国、济世救民。在他回国之后,度过了一段职业选择迷茫期,毅然决然地走向广袤的中国大地,身体力行地推广合作事业运动。在华洋义赈会的工作期间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因此被称为中国合作事业的“先行者”。本文试图通过收集章元善相关的历史资料,对于他的合作经济思想进行详细的梳理研究。首先,本文阐述了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形成,通过叙述了他的生平经历及其对合作经济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从西方合作事业思想和中国近代社会因素等方面综合探究合作经济形成的因素。其次,本文探究了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内容,从章元善的着述中提炼出合作经济思想中的指导方法及措施、产生方式、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内容。再次,根据章元善的合作经济思想对其具体实践进行研究,如在乡村建设、义赈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举措。最后,本文总结了章元善经济合作思想的特点、价值以及启示。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一方面是顺应历史趋势,是时代的产物,并且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总而言之,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表现之一,其研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成功伟[6](2020)在《国家权力、银行资本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异化》文中认为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是国民政府行使国家权力重构乡村社会秩序的结果,也是银行资本下乡的产物。随着权力下沉和资本下乡,农村合作社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舍"质"逐"量"、合作社管理者腐化以及农民利益遭受侵蚀等问题。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社偏离了自愿入社、民主管理和互助救济等基本原则,最终形成合作社的"异化"现象。

谢吟龙[7](2020)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进农村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传统农村经济较为发达;但是进入民国以后,由于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经济走向衰落,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武进农村改进亟待进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乡村建设思潮兴起和发展的影响下,顾树森的农村改进思想逐渐形成,并在就任武进县长后制定了实验计划。虽然顾氏不久离职,但是地方士绅于1930年积极将计划付诸实践,武进农村改进由此开始。到了1932年,在武进县政府主导下,以官民合办的方式组织成立农村改进指导委员会,整合吸纳地方士绅的实践,全面推进改进计划。农村改进指导委员会作为武进农村改进的主要领导机构,其通过建立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组织系统开展工作,而且在实践中优化了组织架构,为推行农村改进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县政府还设立了各类教育馆以专门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以政府拨款和自主筹集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共同维持着改进事业的正常运行。武进农村改进是对农村社会进行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变革,其主要内容可归为经济和文化两大方面。在经济方面,农事改进不仅在优良品种推广和副业发展方面均取得了不菲成绩,而且还成功通过参与和举办农产品展览会推进了改进事业;合作事业紧密联系武进农村发展的实际并取得了较快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河道疏浚工作成效显着,灌溉的发展从技术提升到采取新的经营方式,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文化方面,积极发展地方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的整体发展在苏南处于领先地位,为武进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大力改易风俗习惯,多策并举培养卫生习惯、治理烟毒赌博和破除迷信思想,在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经济与文化的改进共同推动了武进农村向近代转型。农村改进虽然推动了武进社会经济的较大发展,但是领导农村改进的组织机构和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密切配合,无法全面落实各项改进政策;地方自治因行政区域的频繁变动和地方各项制度的不完善而没有实行。因此,武进农村改进对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李新宇[8](2019)在《《贵州合作通讯》中的民国贵州合作运动 ——基于传媒社会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合作经济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合作运动是世界范围的一项经济、社会运动。其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转化为重建农村的制度工具,各地先后都在农村推行合作运动。而报刊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成为这一时期各合作派别进行思想传播与实践指导的重要阵地。本选题主要研究对象是《贵州合作通讯》以及同时期的贵州合作运动。贵州合作运动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政贵州后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运动,而《贵州合作通讯》是见证这一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贵州合作通讯》及其他相关文献中的文本加以分析,把握当时合作运动开展的全貌,最终对贵州合作运动和《贵州合作通讯》作功能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贵州发展合作运动较晚,于1935年随着国民党入主贵州,才开始正式开展合作运动。早期的贵州合作运动重视宣传、教育,大后方建设,开始逐渐铺设合作金库等基础机构。与之相对,同时期的《贵州合作通讯》也以宣传合作、后方建设为主,强调报刊的教育功能。中期的贵州合作运动配合“新县制运动”迅速扩大,合作运动由农村经济自救彻底转变为一项社会、政治改良运动。同时期《贵州合作通讯》的报道也发生了转变,转向以传递信息,指导各地合作社发展,宣传战时后方建设为主。到了合作运动晚期,贵州合作运动在发展上的种种缺陷因国民政府经济日渐崩溃纷纷爆发,最终宣告失败。而《贵州合作通讯》一方面受市场崩溃的影响不得不与其它刊物合刊发行,使得办报宗旨不再明确。随着报道主体的衰败,《贵州合作通讯》也不得不最终消逝。本文也对贵州合作运动与《贵州合作通讯》作功能分析,剖析了二者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合作运动的起源是贫弱农村的经济自救,但民国时期的贵州合作运动过度依赖政府的干涉,虽然有利于运动的快速铺开,但使其丧失了自救能力,加上贵州农村资本的不足,社会、政治的连年动荡以及顽固的封建势力,运动最终失败。虽然贵州合作运动最终宣告失败,但《贵州合作通讯》在这一时期发挥的作用却可圈可点。一是其抗日宣传,有助于提振抗战时期的军民士气;二是其因时、因地的改变报道策略,对报道对象——合作运动的大量讨论,为合作运动的发展增加了推力;三是将合作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结合,既有益于合作思想的传播,也有益于社会道德的提升。而《贵州合作通讯》对贵州合作运动的报道,也成为了研究这一时期贵州合作运动的宝贵历史资料。

冯佳[9](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研究表明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付赵[10](2019)在《民国时期云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的农村合作运动是在国民政府政令下开展的一场以救济农村经济为目的的运动。1927-1937年间,昆明就出现过以消费合作社为名的商店和以救济农村为目的的贷款联合会,但成效并不突出。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云南成为重要的大后方,云南省的农村合作运动才全面发展起来,并有后来居上之势。当时云南作为战时重要的大后方根据地,实行农村合作运动既是救济云南省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支援抗建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将农村合作运动作为复兴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的有益尝试出发,论述了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基本概况,并讨论了在这一尝试过程中合作运动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为研究对象,从云南农村合作运动推行的背景、政府对农村合作运动的制度设计(包括合作行政、合作组织、合作金融、合作教育四个部分)、农村合作运动的运行实态(主要是对重点合作业务实行情况的考察)以及合作运动对当时农村社会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通过各级合作行政机构的设立,各级合作社的组织,以及合作金融体系的建立由此而给予合作运动的资金支持和合作教育的宣传指导,最终促使整个合作业务的全面进行、重点展开这一思路,阐述了当时云南农村合作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对云南农村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例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农村传统借贷结构向近代转型,推进了农事生产,活跃了农村经济等。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促使云南农村合作运动最终归于沉寂,但是它仍是政府试图把云南农业与农村推向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二、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2)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一 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的历史背景
    (一)合作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华洋义赈会的成立与救灾活动
    (三)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的发端与探索
二 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合作指导人员的培养
        1 农利股成员的研习
        2 视察资格制度
        3 邻社会查制度
    (二)合作社成员的培养与训练
        1 合作讲习会
        2 讲员训练班
        3 合作巡回书库
        4《合作讯》
    (三)非社员的启发与培养
        1 一般民众合作精神的启发
        2 专业合作人才的培养
    (四)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特点
        1 立足农村,贴近农民
        2 时变之应,因材施教
        3 兼重学理与实用
三 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的评析
    (一)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的历史作用
        1 构建了完善的合作教育体系
        2 推动了合作事业的发展
        3 改善了农村的社会风貌
    (二)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的局限性分析
        1 教学安排不合理
        2 监督机制不健全
        3 人力物力短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与创新
    四、主要人物、概念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饶阳县与五公村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饶阳县的基本情况
        一、饶阳县的建置沿革
        二、饶阳县的自然条件
        三、饶阳县的人地关系
        四、自然环境制约下的农家经营行为
    第二节 五公村的基本情况
        一、五公村的建置沿革和自然条件
        二、五公村的人地比例关系和土地分配关系
    小结
第二章 “合伙组”时期的自发组织(1944-1949)
    第一节 从打绳组到土地合伙组
    第二节 合伙组的迅速扩张与退组风波
    第三节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合伙组的发展
    小结
第三章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省、国模范(1950-1951)
    第一节 从“合伙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节 从河北省农业劳模到全国丰产模范
    小结
第四章 一波三折的大社(1952—1955年)
    第一节 初建“大社”
    第二节 “整社”
    第三节 恢复“大社”与尝试向“集体农庄”过渡
    小结
第五章 平稳过渡的高级社(1956-1958)
    第一节 成立高级社
    第二节 高级社的巩固与发展
    小结
第六章 制度与绩效: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一节 合伙组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二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第三节 大社和高级社时期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一、社员入社、出社
        二、组织系统和干部选举
        三、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章元善生平经历及影响
    第二节 西方合作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形成方式
    第二节 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合作经济的经营模式
第三章 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实践
    第一节 合作经济与乡村建设
    第二节 合作经济与义赈建设
    第三节 合作经济与社会建设
第四章 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价值
    第三节 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国家权力、银行资本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权力与农村合作运动
二、银行资本与合作社农贷
三、合作社建设舍“质”逐“量”
四、银行资本对农民利益的侵蚀
五、权力、资本与合作社管理者的“痞化”
六、结 语

(7)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进农村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武进农村改进的背景
    第一节 日益恶化的发展环境
        一、传统经济的发展
        二、自然灾害频发
        三、人祸冲击不已
    第二节 陷入困境的生产与生活
        一、农村副业渐趋衰落
        二、农民生活日益窘迫
第二章 武进农村改进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建设
    第一节 农村改进思潮的兴起
        一、农村改进思想的来源
        二、农村改进计划的提出
    第二节 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
        一、农村改进组织的演进
        二、县立各类教育馆的发展
    第二节 组织经费的来源
        一、县政府调拨公款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
第三章 武进农村经济的改进
    第一节 实施农事改进
        一、推广优良品种
        二、发展多种副业
        三、开办各类展览会
    第二节 推进合作事业
        一、推行信用合作社
        二、组织豆饼购买合作社
        三、办理纺织合作社
    第三节 完善水利建设
        一、整治疏浚河道
        二、提升灌溉能力
第四章 武进农村文化的改进
    第一节 发展地方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学校教育
        二、推行各类社会教育
    第二节 改易风俗习惯
        一、培养卫生习惯
        二、治理烟毒赌博
        三、破除迷信思想
第五章 武进农村改进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农村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的进步
    第二节 农村改进的不足
        一、机构配合不够紧密
        二、自治实验尚未推行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贵州合作通讯》中的民国贵州合作运动 ——基于传媒社会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经济史视角下的民国合作经济研究
        (二)传媒视角下的民国合作经济研究
    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合作运动理论辨析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三)传媒协同发展理论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合作运动源流考察
    一、合作运动的起源
    二、民国合作运动的发展
    三、贵州合作运动的引入
第二章 初期的《贵州合作通讯》中的贵州合作运动(1935—1938)
    一、初期的贵州合作运动
    二、1938年的《贵州合作通讯》
        (一)《贵州合作通讯》的创刊词
        (二)《贵州合作通讯》1938年的栏目设置
        (三)初期《贵州合作通讯》于贵州合作运动中的作用
第三章 中期的《贵州合作通讯》中的贵州合作运动(1939—1944)
    一、1939年至1944年的贵州合作运动
    二、1939年—1944年《贵州合作通讯》
        (一)1939年—1944年《贵州合作通讯》上的消息类报道
        (二)1939年—1944年《贵州合作通讯》上的评论类报道
        (三)1939年—1944年《贵州合作通讯》上的文艺内容
        (四)中期《贵州合作通讯》于贵州合作运动中的作用
第四章 晚期的贵州合作运动与《贵州合作通讯》(1944.7—1947.12)
    一、1944年至1947年的贵州合作运动
    二、晚期的《贵州合作通讯》
        (一)《贵州合作通讯》并刊后的发行颓势
        (二)《贵州合作通讯》并刊后的报道内容
        (三)晚期《贵州合作通讯》于贵州合作运动中的作用
第五章 贵州合作运动与《贵州合作通讯》的功能分析
    一、贵州合作运动的社会功能分析
    二、《贵州合作通讯》的传媒功能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一、受灾区域概况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一、灾荒背景复杂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三、灾害循环相生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一、对人口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二、救灾体制
    第二节 宣传动员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筹粮赈灾
        一、赈济粮款
        二、组织借粮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第四节 减轻税负
        一、减免公粮
        二、减租减息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一、节约募捐
        二、准备代食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救助移民难民
        二、开展卫生防疫
        三、处理偷窃问题
        四、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一、兴修水利
        二、发展合作社
        三、开展捕蝗运动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发展副业
        一、发展纺织业
        二、发展家庭副业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一、开展赎地运动
        二、开展救人运动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成功度过灾荒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民国时期云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对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整体发展史及区域发展史的研究成果
        (二)对近代中国合作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
        (三)从国家、政府、农村社会三方面关系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成果
        (四)从近代合作金融角度对农村合作运动进行研究的成果
        (五)对云南农村合作运动进行研究的成果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云南省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背景
    第一节 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西方合作思想的传入
        二、国民政府对合作运动的推动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的农村经济
        一、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农民可耕地少
        二、高利贷盛行,农民负债率高
        三、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金融混乱
第二章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合作行政系统的建立与变革
        一、合作行政机构的沿革
        二、合作行政机构的人事和经费
    第二节 合作组织的倡办与发展
        一、合作事业推行区域
        二、合作社组织概况
    第三节 合作金融的建立
        一、农村合作贷款政策的制定
        二、云南农村合作贷款的推行
    第四节 合作教育的施行
        一、三级训练制之前的合作教育
        二、三级训练制下的合作教育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运行实态考察
    第一节 云南省合作社业务构成分析
    第二节 信用合作业务
        一、存款业务
        二、放款业务
    第三节 农业生产供销合作业务
        一、承销食盐
        二、兴办水利合作社
    第四节 积谷业务
        一、积谷推行的原因
        二、积谷推行的实况
        三、积谷的作用
第四章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合作运动推动了农村传统借贷关系的转变
    第二节 合作运动促进了农事生产的改进
    第三节 合作组织与农村社会其他传统组织的互动
        一、合作社与家族组织
        二、合作社组织与农会组织
    第四节 云南省农村合作运动的局限
        一、合作社多被地主豪绅把持,贫苦农民沾益较少
        二、合作资金难敷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研究(1932-1942)[D]. 范情.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华洋义赈会合作教育实践研究[D]. 张笑.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44-1958)[D]. 樊孝东. 河北大学, 2020(03)
  • [4]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村合作运动发展思路的比较研究[D]. 黄鸿智. 天津大学, 2020
  • [5]章元善合作经济思想及实践研究[D]. 郑富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国家权力、银行资本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异化[J]. 成功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7]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武进农村改进研究[D]. 谢吟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贵州合作通讯》中的民国贵州合作运动 ——基于传媒社会学的视角[D]. 李新宇.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9)
  •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民国时期云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D]. 付赵.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民国农村合作运动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