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周期蛋白在人肿瘤细胞分化中的表达及机制

细胞周期蛋白在人肿瘤细胞分化中的表达及机制

一、人类肿瘤细胞分化中细胞周期素的表达规律及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灿[1](2020)在《岩白菜素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相关信号通路一直是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拟探讨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等行为的影响,以及岩白菜素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寻找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关键因子有调控作用的药物,可能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深远影响。方法:以45例结直肠癌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手术切除标本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I3K、AKT、mTOR的表达水平,分析PI3K、AKT、mTOR水平与患者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不同浓度的岩白菜素处理结肠癌HCT116细胞,检测AKT、mTOR的表达和细胞存活、凋亡、周期等变化;观察岩白菜素对裸鼠成瘤的影响。结果:1.人结直肠癌组织中PI3K、AKT和mTOR mRNA水平分别为正常组织的(1.785±0.21)、(1.647±0.25)和(1.985±0.19)倍(p 均<0.01);PI3K、AKT 和 mTOR蛋白在癌组织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P<0.05)。2.人结直肠癌组织中PI3K、mTOR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NM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病灶大小和有无有淋巴结或远端转移有关;AKT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无有淋巴结或远端转移有关。3.岩白菜素3 μM组、10 μM组和30 μM组细胞增殖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10 μM组和30 μM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10 μM组、30μM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4.岩白菜素10 μM组、30 μM组p-H2AX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5.岩白菜素10 μM组、30 μM组ROS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0 μM岩白菜素+5 mMNAC组细胞ROS水平较30μM组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6.岩白菜素能剂量依赖地抑制结肠癌细胞中p-AKT和p-mTOR蛋白表达。7.岩白菜素组移植瘤平均质量为(1.77±0.43)g,平均体积为(145±28.12)mm3,低于对照组的(2.41 ± 0.21)g 和(244.91±28.4)mm3(p 均<0.01)。岩白菜素组瘤质量抑制率为26.56%,瘤体积抑制率40.13%。8.岩白菜素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总AKT和mTOR mRNA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岩白菜素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p-AKT和p-mTOR蛋白水平是对照组的(0.69±0.09)和(0.62±0.10)倍(p<0.05)。结论:岩白菜素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进展、诱导DNA断裂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田萍[2](2020)在《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色素框同源物7(CBX7)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论证CBX7通过整合素β3(ITGβ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干扰宫颈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宫颈癌的进展和化疗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人宫颈癌组织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ITGβ3、TGFβ1、磷酸化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和波形蛋白(VIM),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分析CBX7和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组织与癌旁非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CBX7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相关基因的关系;采用生存分析,评价CBX7表达对宫颈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利用Lentivirus载体系统转染He La、Si Ha细胞,构建CBX7过表达和下调的稳定转染细胞系。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应用敲低CBX7 Si Ha(si CBX7 Si Ha)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采用MTT、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不同水平CBX7细胞的成瘤率、移植瘤体积及重量;IH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移植瘤模型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RNAi的方法下调稳定转染细胞株中TGFβ1表达,抑制ITGβ3/TGFβ1轴;将稳定转染Si Ha细胞暴露顺铂,检测上述细胞生长、侵袭能力和凋亡情况;检测转染与未转染sh RNA TGFβ1细胞中,暴露与未暴露顺铂中CBX7及肿瘤相关基因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CBX7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显着负相关,并随着组织分化的消除而表达下降;(2)CBX7与宫颈癌生存率呈正相关;(3)IHC检测CBX7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非瘤组织并与ITGβ3、TGFβ1、PI3K、AKT、p-AKT和VIM负相关,与E-cad正相关;(4)稳定转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检测,敲低CBX7促进了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凋亡能力明显减弱;上调CBX7提高了顺铂对Si Ha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作用;敲低CBX7提高了裸鼠成瘤率,增加了移植瘤模型的体积和体重;(5)IHC分析移植瘤组织结果显示,CBX7、E-cad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VIM高于对照组;ITGβ3、TGFβ1在si CBX7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6)移植瘤中ITGβ3、TGFβ1、PI3K和AKT m RNA高于对照组;(7)沉默TGFβ1的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沉默TGFβ1消弱了si CBX7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对凋亡的抑制作用;(8)敲低CBX7升高了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等表达,降低了E-cad表达;采用sh RNA TGFβ1转染逆转了si CBX7对ITGβ3、TGFβ1、PI3K、AKT、VIM m RNA和蛋白的升高,抑制了对E-cad的降低;(9)Si Ha细胞暴露于顺铂,过表达CBX7调低了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及VIM的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了E-cad的表达。结论:CBX7在人宫颈癌组织中表达降低,CBX7是宫颈癌预后的预测因子之一;CBX7的低表达可促进宫颈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抑制凋亡,CBX7过表达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si CBX7调控ITGβ3/TGFβ1轴调节宫颈癌EMT的发生,沉默TGFβ1,可以部分逆转宫颈癌细胞EMT表征;CBX7通过ITGβ3/TGFβ1轴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EMT的发生和化疗药物敏感性;证明CBX7在宫颈癌中是抑癌基因,可能是治疗宫颈癌的一个潜在因子,通过CBX7抑制ITGβ3/TGFβ1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提高宫颈癌疗效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刘刚[3](2019)在《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青少年较为常见,它影响快速增殖的骨骼。数据统计显示,每年估计全球有400万人发病。过去的十年中,手术结合化疗等手段,能较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的生长和浸润。目前尽管患者能得到积极的治疗,但骨肉瘤的复发、转移和化疗耐受等仍然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约50%至70%,局部复发约占患者的10%,生存率低。骨肉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复发、转移,因此,目前需寻找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方法,找出驱动骨肉瘤恶化、复发和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识别与预后相关的分子治疗靶点,以改善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基础研究中,microRNA(miRNA)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探索热点。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身体正常功能的维系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应激反应和发育等。在机体许多类型肿瘤的发生、侵润和转移中,miRNA的调节发生异常,如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和结直肠癌等。在microRNA中,尤其miR-34a,被公认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粘附和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miR-34a有许多靶基因,如p53、Eag1、Wnt和Notch,这些靶基因科以在骨肉瘤中调节多种细胞功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种极其保守的激酶家族,它将信号从外界传递到细胞内,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而在介导MAPK去磷酸化的酶中,最为重要的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超家族,称为双特异性蛋白白磷酸酶(DUSPs),其中DUSP1参与细胞周期中G0/G1期的过渡和细胞的凋亡的调节。有研究表明,miR-101作用DUSP1,影响索拉非尼处理下的的TGF-β分泌。抑制miR-940,促进DUSP1的表达,减弱JNK介导的肺癌细胞凋亡。然而,在骨肉瘤中,miR-34a在DUSP1上的调节尚不清楚。我们的研究旨在揭示miR-34a和DUSP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凋亡等作用,及其对相关效应蛋白的影响,阐述其分子机制。了解miRNA对于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的影响,有助于筛选出新的与分子预后有关的治疗靶点,为研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及临床骨肉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应用pre-miR-34a、anti-miR-34a和阴性对照,过度表达和降低表达miR-34a,探索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相关作用。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Tra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34a对DUSP1的表达调控,探讨其分子机制。[研究结果]miR-34a使骨肉瘤细胞停滞在G0/G1期,减少S期的比例,显着地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同时,miR-34a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抑制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使细胞的凋亡增加六倍,抑制百分之八十的细胞的粘附。相反地,在U-20S细胞中转染anti-miR-34a,降低miR-34a的表达,可使细胞在G0/G1期比例减少,增加S期的比例,促进细胞的增殖,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了细胞粘附。在骨肉瘤中,双特异性磷酸化酶1(DUSP1)是miR-34a的直接靶基因,在MG63细胞中高表达DUSP1,使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比例下降,增加了 S期细胞比例,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增强了细胞的粘附能力。然而,在U-20S细胞中抑制DUSP1的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在G0/G1期,使S期细胞比例减少,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能力。miR-34a负调控DUSP1,提高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和E表达,阻滞骨肉瘤细胞于G0/G1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提高E-钙黏蛋白的表达,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粘附。[研究结论]miR-34a在骨肉瘤中,通过直接靶向作用DUSP1,抑制DUSP1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细胞迁移,抑制细胞粘附,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作用。

金柯[4](2019)在《miR-381-3p抑制膀胱癌的增殖及迁移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膀胱癌在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中发病率位居第二,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两百万人罹患此病,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率逐渐降低,但膀胱癌的进展与转移仍然危害着众多的患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DLK-DI03印记域的miRNA簇上的microRNA在多种肿瘤中发挥着作用。然而miR-381-3p作为其中的一类在膀胱癌上的作用机制尚无研究阐明。本研究发现了该印记域上MEG3的差异甲基化能调控膀胱癌细胞中miR-381-3p的表达量。我们也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过表达miR-381-3p可以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 CDK6、CCNA2、MET是miR-381-3p直接的作用靶点。除此之外,我们发现miR-381-3p靶点中的CCNA2以及CDK6两者对细胞周期及增殖起调控作用。我们也验证了CCNA2经ROCK/AKT/β-catenin/SNAIL通路影响膀胱癌细胞的EMT进程,并根据此前报道的MET/AKT/GSK-3 β/SNAIL/EMT通路,我们认为SNAIL是miR-381-3p影响EMT进程的最终共同作用位点。进一步动物实验也证明了 miR-381-3p在体内同样发挥作用。总的来说,我们发现miR-381-3p对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有抑制作用,并验证了其可能通过靶点CDK6、CCNA2、MET介导的通路发挥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作用,这些结果为未来提供更新更可靠的膀胱癌治疗方法提供了思路。

廖嘉仪[5](2018)在《NDRG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NDRG1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1,NDRG1)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2.研究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经正规治疗不缓解,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DRG1基因、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g receptor gene,Tf R)以及铁蛋白信使基因(Ferritin gene,FN)的表达情况。方法:1.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间,被诊断为AL的60例患儿,收集其骨髓标本,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34例AML,其中包括:M1型6例、M2型7例、M3型5例、M4型8例、M5型8例。根据样本收集和早期AL治疗的判断标准将其分为初始组、缓解组和非缓解组,初始组43例,缓解组14例,非缓解组3例。AML采用DAE(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依托泊苷)化疗方案,其中M3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柔红霉素(DNR)联合治疗方案。ALL采用VDLD(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天冬酰胺酶、地塞米松)化疗方案。另外选取2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对上述80例儿童检测NDRG1基因表达水平;按选取时间的先后顺序,把首先入选的前5位ALL和AML患儿,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NDRG2、NDRG3和NDRG4基因的表达水平。2.选取经过治疗的10例AML患儿,收集其骨髓标本,其中缓解组8例,非缓解组2例,并选取5例ITP组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RT-PCR方法检测NDRG1、Tf R和FN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AML患儿的NDRG1基因表达水平与Tf R、FN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60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NDRG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66.7%(40/60),其中AML组阳性表达率最高(88.2%),明显高于ALL组(38.5%)和对照组(10%)(P<0.05),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类型AML的NDRG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排序从大到小为:M5>M4>M1和/或M2,未发现其在M3型表达。3.NDRG1基因在AML高危儿童中具有中度高阳性表达。AML初始组患者的NDRG1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非缓解组患者的NDRG1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AML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的NDR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1.7%和84.6%,相应的NDRG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1±0.01,0.46±0.08和0.31±0.06,高危组NDRG1基因的相对表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5.NDRG1~4基因在AL儿童骨髓的表达程度不一,其中NDRG1、NDRG2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NDRG1基因表达明显高于ALL组(P<0.05)。6.ITP组、缓解组、非缓解组NDRG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0.08±0.03、0.17±0.06、0.64±0.03。显示非缓解组的表达量高于缓解组,缓解组表达量高于ITP组(均P<0.001)。ITP组、缓解组、非缓解组Tf R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0.37±0.05、1.84±0.11、1.41±0.02。ITP组、缓解组、非缓解组F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0.25±0.01、0.39±0.05、0.61±0.12。结果显示Tf R基因缓解组的表达量高于非缓解组,非缓解组表达量高于ITP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01)。FN基因非缓解组的表达量高于缓解组,缓解组表达量高于ITP组,差异也具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1.NDRG1基因的过度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儿童的发病密切相关,NDRG1基因在AML的表达明显高于ALL。2.NDRG1基因在儿童AML的高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3.在AML骨髓细胞中NDRG1、Tf R、FN基因均有表达。4.AML中NDRG1基因表达量与铁贮存量平衡有一定相关性。5.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表现为NDRG1基因表达上调者,可能是应用铁螯合剂辅助治疗、改善病情的一个用药方向。

孙菲[6](2017)在《酰基甘油激酶(AGK)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卵巢癌干细胞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皮性卵巢癌(EOC)是高发且死亡率占第一位的妇科肿瘤。耐药复发是导致EOC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肿瘤干细胞(CSC)被认为与耐药复发密切相关。探明CSC的标志物及其与耐药的相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酰基甘油激酶(AGK)是一类新发现的脂类激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如宫颈鳞癌、子宫内膜腺癌及乳腺癌等。我们发现AGK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明显相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AGK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和上皮性卵巢癌干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目的:1.观察AGK在EOC中的表达情况;2.分析EOC中AGK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相关性;3.研究AGK对EOC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4.研究内源性AGK对EOC干细胞亚群的影响作用;5.探讨内源性AGK调节EOC细胞增殖及对干细胞亚群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6对EOC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初步观察AGK在EOC中的表达的情况;2.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在1株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6株人卵巢癌细胞系中、4个患者配对的EOC组织及瘤旁非癌组织中初步观察AGK表达的情况;3.通过IHC实验,分析有临床资料的140例EOC患者的石蜡包埋切片,了解AGK蛋白的表达水平;4.利用SPSS17.0分析AGK蛋白的表达水平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的关系;5.建立高表达及沉默内源性AGK的稳定EOC细胞株;6.体外实验通过免疫荧光、细胞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形成实验、EDU实验检测AGK对EOC细胞增殖的影响;7.通过裸鼠成瘤实验检测AGK对EOC细胞体内形成肿瘤能力的影响;8.通过 qRT-PCR 实验和 Western blotting 实验,分别检测 p21、p27、cyclinD1、Rb等多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9.利用qRT-PCR检测多能性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利用球囊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细胞流式分析侧群细胞(SP)的比例检测AGK对EOC细胞干细胞亚群增殖和干细胞样表型的影响;10.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过表达及沉默内源性AGK的8株EOC细胞,检测在AGK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后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变化;11.利用AGK-BioID技术筛选EOC细胞中与AGK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筛选并验证可能所在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AGK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2.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1株正常EOC细胞,AGK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6株EOC细胞系中均显着升高;4名患者的配对的EOC癌组织中AG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瘤旁非癌组织;3.AGK蛋白高表达与EOC患者FIGO分期(P=0.002)、腹水量(P=0.001)和腹水细胞学阳性(P=0.004)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显示,AGK蛋白表达水平与EOC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P<0.05);4.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FIGO分期、AGK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影响EO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细胞生长曲线、平板克隆实验显示,高表达AGK的EOC细胞OVCAR3和CAOV3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细胞,而沉默内源性AGK的EOC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细胞;6.EDU掺入实验表明,高表达AGK的EOC细胞中EDU的掺入量增多,而沉默内源性AGK的EOC细胞中EDU的掺入量减少;7.体内裸鼠实验表明OVCAR3-AGK细胞的成瘤能力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而OVCAR3-AGK-RNAi细胞的成瘤能力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8.高表达AGK促进细胞周期素cyclinD1及pRb的表达,抑制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Cip1和p27Kip1的表达,而沉默内源性AGK则抑制细胞周期素cyclinD1及pRb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Cip1和p27Kip1的表达;9.高表达AGK增强EOC细胞的球囊形成能力,增加EOC细胞中SP+细胞的比例,并提高多能性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水平;10.AGK与RPL39蛋白相互作用。结论:1.AGK在EOC中高表达。AGK的表达与EO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并且影响EOC患者的生存预后;2.AGK促进EOC细胞增殖;3.AGK促进EOC干细胞亚群的增殖并增强干细胞样表型;4.AGK与RPL39蛋白相互作用;5.AGK具成为EOC的新诊断标志物和新治疗靶标的潜力;6.AGK具成为EOC干细胞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刘凤霞[7](201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icroRNA-21与ERK1/2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microRNA-21和ERK1/2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体内实验研究miR-21和ERK1/2在8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miR-21和ERK1/2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Lipofectamine2000转染miR-21mimics、inhibitor、随机序列、miR-21过表达质粒;U0126处理Eca109细胞,抑制ERK1/2MAPK信号传导通路活化;细胞计数和MTT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qRT-PCR检测miR-21和ERK1/2mRNA; 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总ERK1/2和磷酸化ERK1/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8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和ERK1/2的表达。结果:1)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EC9706. Eca109和KYSE510中miR-21的表达,miR-21中量表达的Ecal09选为研究细胞。将携带绿色荧光素标记的miR-21-I, miR-21-M,随机序列转染至Eca109细胞中,转染效率可达90%以上,miR-21-Ⅰ组中miR-21表达下调至0.15倍(P<0.05), miR-21-M中miR-21表达上调至8.85倍。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iR-21-M组增高了6.15%(24h, P>0.05)、19.69%(48h, P<0.05)、11.69%(72h, P<0.05)、17.97%(96h, P<0.05),而miR-21-Ⅰ组抑制了10.35%(24h, P<0.05)、9.23%(48h, P<0.05)、16.03%(72h, P<0.05)、15.23%(96h, P<0.05);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iR-21-M组增高了1.89%(24h,P>0.05)、9.6%(48h, P<0.05)、14.55%(72h, P<0.05)、9.62%(96h, P<0.05),而miR-21-Ⅰ组抑制了2.50%(24h, P>0.05)、43.32%(48h, P<0.05)、34.52%(72h, P<0.05)、38.57%(96h, P<0.05)。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克隆形成能力,miR-21-M组增加了11.03%(P <0.05), miR-21-I组减少了17.23%(P<0.05)。细胞划痕检测伤口愈合能力,miR-21-M组提高了14.50%(24h, P<0.05)、15.77%(48h, P<0.05)、24.35%(72h, P<0.05), miR-21-I组抑制了9.16%(24h, P>0.05)、14.93%(48h, P<0.05)、18.13%(72h, 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miR-21-M组减少了82.61%(P<0.05), miR-21-I组增加了107.38%(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miR-21-Ⅰ组G1期增长了6.98%(P<0.05),S期缩短了33.33%(P<0.05),G2期缩短了16.04%(P<0.05),而miR-21-M组G1期缩短了30.26%(P<0.05),S期显着增长了136.60%(P<0.05),G2期增长了75.93%(P<0.05)。检测ERK1/2蛋白质表达,p-ERK1/2蛋白质表达在miR-21-M组中明显增高(P<0.05),在miR-21-I组中明显抑制。2)U0126处理Eca109细胞,细胞计数结果发现0126对Eca10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20μmol/L浓度的U0126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改变Eca109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MTT检测细胞增殖,U0126组降低了18.93%(24h,P>0.05)、23.17%(48h, P>0.05)、43.08%(72h, P<0.05)、56.05%(96h, P<0.05);与U0126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高:与miR-21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增殖能力显着被抑制。平板克隆实验发现U0126组细胞克隆形成时间变晚,直径变小,形成数目减少了15.783%(P<0.05);与U0126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增加了14.96%(P<0.05);与miR-21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降低了12.11%(P<0.05)。细胞划痕检测伤口愈合能力,U0126组降低了23.83%(24h, P<0.05),59.50%(48h,P<0.05),180.52%(72h, P<0.05);与U0126组相比,U0126+miR-21组显着提高;与miR-21组相比,U0126+miR-21组显着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U0126组增加了357.24%(P<0.05),miR-21组减少了78.61%(P<0.05);与U0126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凋亡减少了76.14%(P<0.05);与miR-21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凋亡增加了410.13%(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U0126组G1期增加了6.42%(P<0.05),G2期减少了18.45%(P<0.05),S期减少了26.15%(P<0.05);与U0126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周期中G1期减少了6.36%(P<0.05),G2期增加了26.88%(P<0.05),S期增加了33.19%(P<0.05);与miR-21组相比,U0126+miR-21组G1期增加了42.89%(P<0.05),G2期减少了41.18%(P<0.05),S期减少了58.43%(P<0.05);检测ERK1/2的表达水平,U0126组中p-ERK1/2表达明显抑制(P<0.05);与U0126组相比,U0126+miR-21组中p-ERK1/2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miR-21组相比,U0126+miR-21组中p-ERK1/2表达明显抑制(P<0.05)。miR-21表达检测发现,U0126组细胞中miR-21表达降低了93.77%(P<0.05);与U0126组相比,U0126+miR-21组中miR-21表达增加了14.48倍(P<0.05);与miR-21组相比,U0126+miR-21组细胞中miR-21表达减少了93.26%(P<0.05)。3)miR-21在8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6.25%,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25%(P<0.05); miR-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中miR-21表达量比癌旁正常组织中增多了174.50%(P<0.05)。p-ERK1/2在8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1.25%,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50%(P<0.05);p-ERK1/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增多了163.41%(P<0.05)。miR-21和p-ERK1/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570。miR-21和p-ERK1/2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增高(P<0.05),但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病理类型、肿瘤侵及范围和肿瘤大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iR-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细胞系中可能通过正调控ERK1/2MAPK信号传导通路活化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促进细胞生长周期由G1期大量进入在S期和G2期,缩短细胞生长周期,加快细胞增殖速度,并且抑制细胞凋亡;2) ERK1/2MAPK信号传导通路活化抑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细胞系中可能通过降低miR-21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使细胞生长周期停滞在G1期,延长细胞生长周期,减慢细胞增殖速度,并且促进细胞凋亡;3)miR-21和p-ERK1/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miR-21和p-ERK1/2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增高,但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病理类型、肿瘤侵及范围和肿瘤大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miR-21和ERK1/2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具有协同作用并且相互调控,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淋巴结转移。

詹葵华[8](2012)在《血管生成与新生组织生长的范式研究》文中指出血管生成是机体内新生组织生长必不可少的生物学行为。一般来说,正常生理性的新生组织具有自控性,组织血管化也能够自发遵循某种生长机制完成其发生、发展直至达到稳定的全过程。但是,病理性的新生组织必须通过医学干预,引导组织血管化和组织生长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抑制过度血管化和适度诱导新血管生成。本研究以肿瘤组织和皮肤再生组织两种典型的新生组织进行血管生成模式与组织生长关系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新生组织在生长过程不同阶段血管生成的模式和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血管生成方式对新生组织生长的影响,力求寻找和辨析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在机制上的共性和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探讨毛细血管网络构建中的氧供因素以及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建立二维毛细血管网络的多边形模式,利用毛细血管氧扩散模型,分析常氧及缺氧状态下毛细血管供氧单元中的氧分布。经研究发现,一个间质均匀的二维(准二维)组织,无论是稳定状态还是生长发育状态,六边形是毛细血管网络单元最合理的结构。此结果得到文献图像证实,说明毛细血管网络的构型与氧供条件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建立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的趋化性迁移模型,模拟了尖端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祖细胞在促血管生长因子作用下迁移的路径。通过对模拟结果的统计和分析,认为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新血管回路构建中起到辅助血管芽吻合的作用。(2)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提出了血管期肿瘤层结构自生长模型和实体肿瘤血管化进程的数学模型。肿瘤的层结构模型是依据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取决于氧供及其他微环境因素构建的,并遵循肿瘤在微环境变更情况下发生自主性生长的规律。肿瘤血管化进程数学模型在分析肿瘤血管生成特点的基础上,使用既有血管原位增生、出芽新生和血管内皮祖细胞引起的血管发生等三类血管生成方式描述瘤体内新生血管的来源。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均显示,血管生成能力直接影响肿瘤生长的速度。相比之下,在三类血管生成方式中,肿瘤既有血管的原位增生能力在肿瘤体积扩大及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探讨生物材料诱导皮肤再生过程中的血管生成机制提出了再生真皮组织血管化进程的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基质中血管生成因子的浓度变化、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与消减因素以及微血管的生成。再生组织中的新血管来源同样用以上三种类型描述。模拟结果显示,材料的血管化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的过程。三类血管生成方式在血管化过程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启动了无血管区域的血管化,出芽新生则加速了血管新生向无血管区域推进,既有血管的原位增生在加大材料血管密度方面起主要作用。建立了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三对照组动物模型。在大鼠背部皮肤缺损处植入多孔丝素蛋白膜(SF)和多孔聚乙烯醇膜(PVA),并留出空白区域作为对照分析生物材料诱导皮肤组织再生中的血管化进程。通过HE染色和CD34、VEGF、CD133、Flt-1各项指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了新生组织中再生血管的分布及形态、组织细胞VEGF的表达水平、血管内皮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数量随损伤修复时间推移的演变情况。验证了再生组织中VEGF的含量与炎症反应的强弱存在重要的相关性,血管内皮祖细胞辅助血管芽的生成,血管内皮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壁细胞加固新生幼稚型血管。另外,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获得的反映新生血管外形特征及其超微结构的图像为阐明血管生成模式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三对照组皮肤损伤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可生物降解的SF材料在植入体内60天后全部降解,由新生组织替代。伤口愈合良好,瘢痕少,无瘢痕区域可见皮肤附属器再生。说明丝素蛋白材料作为皮肤再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征[9](2009)在《桃核承气汤对荷瘤鼠抑癌基因P53及P21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桃核承气汤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重点研究其对抑癌基因P53及P21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桃核承气汤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计算抑瘤率、测定胸腺指数和脾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组、环磷酰胺组、中药组、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中抑癌基因P53、P21蛋白表达。结果:桃核承气汤能抑制荷瘤鼠肿瘤的生长,其抑瘤率为32.56%;桃核承气汤可对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无明显影响,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肿瘤绢织病理学变化显示,桃核承气汤具有抑瘤形态学表现,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瘤内及肿瘤周围炎症反应明显;桃核承气汤与模型组P53、P21阳性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可抑制荷瘤鼠肿瘤细胞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上调荷瘤鼠肿瘤细胞中P21蛋白表达。结论:桃核承气汤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组织中突变型p53和P21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凋亡,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唐剑[10](2008)在《核基质蛋白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环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处理人肝癌SMMC-7721细胞,鉴定HMB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诱导分化效果。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蛋白质组学、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前后核基质蛋白表达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鉴定和确证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特异核基质蛋白,并研究特异核基质蛋白与人肝癌细胞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产物在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与变化,探索它们在肿瘤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期能够在较为整体的水平上阐明肝癌细胞诱导分化的调控机制,并进一步认识细胞癌变与逆转机理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原理问题。实验结果显示,5 mmol/L HMB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诱导处理7天后,细胞生长抑制率达50%,细胞倍增时间延长1.8倍,G0/G1期细胞比例由40.6%上升为70.6%,S期细胞比例由27.4%下降为6.9%,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5 mmol/LHMBA处理后的SMMC-7721细胞出现核质比减小,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细胞核形态趋于规则,核仁数目减少,核内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线粒体嵴数目增多,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为典型、发达等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经诱导处理后,SMMC-7721细胞内癌基因c-fos、c-myc、c-erbB-2、bcl-2以及mtp53表达产物减少,抑癌基因Rb、p21、p27表达产物增多;选择性抽提整装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经HMBA处理的SMMC-7721细胞核基质纤维和中间纤维数量和层次更加丰富,分布更为均匀,单丝成份增多,与核纤层连系更为紧密,形成贯穿整个核质区域的较为规则的纤维网络;双向凝胶电泳与MALDI-TOF质谱分析共鉴定出9个在HMBA诱导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核基质蛋白,其中表达上调的有4个,分别是p27BBP、BTF2-p44 subunit、tubulin beta 2C、sin3b;表达下调的有4个,分别是突变型pystl、DKFZp434K1815 variant、laminin-binding protein、nucleophosmin:新出现的一个蛋白是SFRS1;蛋白印迹杂交、免疫荧光显微镜和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观察确证了nucleophosmin和prohibitin在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细胞核基质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核基质上的定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nucleophosmin和prohibitin与癌基因c-myc、c-fos和抑癌基因p53、Rb表达产物在细胞内均存在一定的共定位关系,并且它们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定位在诱导分化前后发生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5 mmol/L HMBA能有效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活动,改变SMMC-7721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特征,下调癌基因c-los、c-myc、c-erbB-2、bcl-2、mtp53和上调抑癌基因Rb、p21、p27等的表达,从而对人肝癌细胞的分化具有显着诱导效果。在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其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构型产生了与正常细胞相似的恢复性变化,并且出现了多种差异表达的核基质蛋白,其中nucleophosmin和prohibitin为不同诱导分化物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后出现的共同差异核基质蛋白。而nucleophosmin和prohibitin与c-Myc、c-Fos、pRb、mtp53等均存在共定位关系并在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分布和位移变化的现象。由此证实了HMBA能够干预SMMC-7721细胞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活性,改变一些与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重要核基质蛋白的表达,进而阻滞细胞周期,促使人肝癌细胞分化。这为我们在较为整体的水平上深入研究肿瘤细胞诱导分化的调控机制以及阐明细胞癌变与逆转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探索的新方向,并为肿瘤的诊断和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潜在的靶向性蛋白。

二、人类肿瘤细胞分化中细胞周期素的表达规律及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肿瘤细胞分化中细胞周期素的表达规律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岩白菜素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岩白菜素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展的文章和主要科研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BX7及ITGβ3/TGFβ1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CBX7 在宫颈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的选取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裸鼠来源和饲养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CBX7 调控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的选取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CBX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iR-34a对骨肉瘤细胞功能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34a负调控其靶基因DUSP1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34a负调控DUSP1影响骨肉瘤细胞的效应蛋白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miR-381-3p抑制膀胱癌的增殖及迁移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1. 绪论
    1.1 miRNA的生物学特性
    1.2 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方法
    1.3 miRNA在膀胱癌中的应用
2. miR-381-3p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2.1 前言
    2.2 研究思路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3. miR-381-3p靶基因调控膀胱癌生物学功能的机制探讨
    3.1 前言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结果
    3.6 讨论
    3.7 总结
4. 探究miR-381-3p调控EMT的共同靶点
    4.1 前言
    4.2 研究思路
    4.3 研究方法
    4.4 实验方法
    4.5 实验结果
    4.6 讨论
    4.7 结论
5. miR-381-3p在生物体内对膀胱癌的抑癌作用
    5.1 前言
    5.2 研究思路
    5.3 材料与方法
    5.4 实验方法
    5.5 实验结果
    5.6 讨论
    5.7 结论
6. 讨论与总结
    6.1 评估了miR-381-3p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模式
    6.2 评估了miR-381-3p在膀胱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并发现其直接靶点CDK6,CCNA2, MET
    6.3 miR-381-3p的靶基因CCNA2能同时抑制细胞周期和细胞的EMT进程
    6.4 miR-381-3p靶点CDK6敲低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能力
    6.5 发现SNAIL是miR-381-3p调节EMT进程的共同靶点
    6.6 验证了miR-381-3p在生物体内同样对膀胱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 miRNA对肿瘤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NDRG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效果有待改善
    1.2 难治性或复发性AML的预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受到挑战
    1.3 识别对疾病预后有影响的突变基因是研究包括AML在内的AL的方向
    1.4 AML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后缓解诊断标准
    1.5 原癌基因myc家族中的NDRG基因家族与白血病的关系
    1.6 小结
2 NDRG1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儿童中的表达水平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3 经治疗不缓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儿童骨髓单核细胞中NDRG1、TfR以及FN基因的表达情况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NDRG1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病理及潜在治疗作用(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酰基甘油激酶(AGK)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卵巢癌干细胞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现状
    二、上皮性卵巢癌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三、AGK的研究进展
    四、RPL39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一、AGK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
    二、AGK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相关
    三、AGK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四、AGK在上皮性卵巢癌干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AGK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高表达
    二、AGK高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
    三、高表达AGK促进上皮行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四、AGK是上皮性卵巢癌的原癌基因
    五、AGK具有成为上皮性卵巢癌诊断标志物的潜力
    六、AGK促进上皮性卵巢癌干细胞亚群的增殖
    七、AGK:一个新的上皮性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基因
    八、AGK可能成为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新靶标
    九、AGK与RPL39相互作用
    十、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icroRNA-21与ERK1/2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引言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1.2 试剂与材料
        1.3 方法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引言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1.2 试剂与材料
        1.3 方法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引言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材料
        1.3 方法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1 全文总结
    2 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血管生成与新生组织生长的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概述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毛细血管生成与二维毛细血管网络的建构
    第一节 血管生成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
        2.1.1 血管生成模式
        2.1.2 促血管生成因子
        2.1.3 血管前体细胞
        2.1.4 动静脉分化
        2.1.5 新血管芽形成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氧分布与机体发育过程中的二维毛细血管构型
        2.2.1 毛细血管网络单元的多边形模式
        2.2.2 毛细血管的氧扩散模型
        2.2.3 常氧状态下三种血管网络模式的血管分配数比较
        2.2.4 常氧和缺氧状态下多边形供氧单元的氧分布
        2.2.5 基于多边形模式的毛细血管网络生长
        2.2.6 结论
    第三节 出芽血管的血运回路构建
        2.3.1 新生组织微环境的特点
        2.3.2 血管内皮细胞与骨髓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的趋化响应
        2.3.3 细胞随机迁移模型与新血管回路的形成
        2.3.4 血运回路构建中“自然吻合”率和“EPC辅助吻合”率的比较
        2.3.5 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肿瘤血管与实体肿瘤的生长
    第一节 肿瘤生物学及实体肿瘤的生长模型
        3.1.1 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3.1.2 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作用
        3.1.3 肿瘤血管生成
        3.1.4 肿瘤血管新生数学模型
        3.1.5 实体肿瘤的生长规律
        3.1.6 肿瘤生长的不可测性
    第二节 实体肿瘤生长规律探讨
        3.2.1 普通个体的新陈代谢及其生长规律
        3.2.2 肿瘤生长符合普遍生长规律学说
        3.2.3 恶性肿瘤异常生长因素解析
        3.2.4 肿瘤异常生长系数
        3.2.5 肿瘤血管的自限性生长及其调节方式分析
        3.2.6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实体肿瘤层结构自生长模型
        3.3.1 肿瘤结构层的形成
        3.3.2 肿瘤各结构层的细胞组分及其相互作用
        3.3.3 新血管生成与肿瘤层结构生长模式
        3.3.4 血管层的侵入速度
        3.3.5 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净增殖率确定
        3.3.6 实体肿瘤自生长模拟
        3.3.7 实体肿瘤自生长曲线
        3.3.8 前沿血管新生和既有血管增生能力对实体肿瘤生长的影响
        3.3.9 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生组织血管化进程的数值模拟
    第一节 肿瘤组织血管化进程数学模型
        4.1.1 肿瘤动态血管层的三类血管生成方式
        4.1.2 肿瘤组织血管化进程数学模型构建
        4.1.3 肿瘤组织血管化进程模型数值计算
        4.1.4 肿瘤组织血管化进程数值模拟
        4.1.5 三类血管生成方式在肿瘤血管化进程中的表现
        4.1.6 肿瘤与血管协同生长演进图
        4.1.7 结论
    第二节 人工真皮支架材料血管化进程描述
        4.2.1 动物模型简介
        4.2.2 毛细血管比率及其平均值
        4.2.3 血管化进程的阶段性描述
        4.2.4 多孔丝蛋白材料血管化进程模式图
        4.2.5 结论
    第三节 再生真皮组织血管化进程数学模型
        4.3.1 再生真皮组织血管化进程数学模型构建
        4.3.2 再生真皮组织血管化进程模型数值计算
        4.3.3 再生真皮组织血管化进程数值模拟
        4.3.4 血管计数模拟与实验观测结果比较
        4.3.5 三类血管生成方式在血管化进程中的表现
        4.3.6 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血管生成机制研究
    第一节 创伤自然愈合与组织工程材料修复皮肤损伤
        5.1.1 皮肤创伤的自愈机制
        5.1.2 生物材料与皮肤组织再生
        5.1.3 多孔生物支架材料的血管化研究进展
    第二节 皮肤损伤修复中新生血管的组织学观察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基于CD34免疫组化的血管化进程观察与分析
    第三节 VEGF对再生真皮组织血管化的作用
        5.3.1 SF材料中VEGF免疫组化染色图像观察与分析
        5.3.2 PVA材料中VEGF免疫组化染色图像观察与分析
        5.3.3 无材料植入区域VEGF免疫组化染色图像观察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皮肤损伤修复中的血管生成方式探讨
        5.4.1 基于组织学图像的新生血管形态分析
        5.4.2 CD133~+细胞在血管生成中的表现
        5.4.3 由Flt-1 (VEGFR1)基因定位分析CD133~+细胞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5.4.4 重度创伤动物模型的血管化结果分析
        5.4.5 结论
    第五节 生物材料辅助皮肤损伤修复的比较研究
        5.5.1 大鼠皮肤伤口愈合情况观察
        5.5.2 再生皮肤组织的组织学结构观察
        5.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孔丝素蛋白材料血管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第一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6.1.1 取材与制样
        6.1.2 仪器与试剂
        6.1.3 扫描电镜图像观察与分析
        6.1.4 讨论
    第二节 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6.2.1 取材与制样
        6.2.2 仪器与试剂
        6.2.3 透射电镜超微图像观察与分析
        6.2.4 讨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缩写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桃核承气汤对荷瘤鼠抑癌基因P53及P21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中医治疗肿瘤
        1.1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治法治则
    2、中药治疗肿瘤
        2.1 中药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
        2.2 抗肿瘤中药的分类
    3、细胞的生长、凋亡与肿瘤的关系
        3.1 生长因子与肿瘤的关系
        3.2 凋亡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4、抑癌基因P53、 P21与肿瘤的关系
        4.1 P53与肿瘤的关系
        4.2 P21与肿瘤的关系
        4.3 P53与P21之间的关系
    5、桃核承气汤的研究概况
    6、桃核承气汤的免疫学研究
        6.1 桃核承气汤全方的实验免疫学研究
        6.2 桃核承气汤中单位药的实验免疫学研究
    7、课题研究目的及展望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瘤株
        1.4 实验仪器
        1.5 主要试剂
        1.6 常用溶液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实验用药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2.3 给药方法和剂量
        2.4 小鼠体内抑瘤实验
        2.5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测定
        2.6 肿瘤组织的光镜下观察
        2.7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表达
        2.8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P21表达
        2.9 荷瘤小鼠生存状况观察
        2.10 统计方法
结果
    1、抑瘤率
    2、荷瘤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肿瘤细胞形态学观察
    4、肿瘤细胞中P53与P21蛋白表达的实验结果
    5、荷瘤小鼠生存状况观察
讨论
    1、桃核承气汤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和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2、桃核承气汤抗肿瘤的病理学变化
    3、桃核承气汤对肿瘤细胞P53和P21表达的影响
        3.1 桃核承气汤对肿瘤细胞P53表达的影响
        3.2 桃核承气汤对肿瘤细胞P21的表达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10)核基质蛋白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机理研究及其深入方向
    2.核基质与核基质蛋白研究
    3.核基质异常与细胞癌变
    4.肝癌细胞诱导分化研究及其存在问题
    5.本论文具体研究工作及其科学意义
材料和方法
    1.试剂与材料
    2.主要仪器
    3.细胞培养与诱导分化处理
    4.人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生长曲线的测定
    5.人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6.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及光镜观察
    7.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扫描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观察
    8.人肝癌SMMC-7721细胞相关癌基因c-fos、c-myc、bcl-2、c-erbB-2及抑癌基因p53、rb、p21、p27表达产物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9.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选择性抽提
    10.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整装光镜及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11.核基质蛋白组分的提取
    12.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3.凝胶染色
    14.凝胶图像分析
    15.胶内酶解
    16.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检索
    17.蛋白质印记杂交检测
    18.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19.免疫胶体金标记样品的制备观察_
    2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结果
    1.HMB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的诱导效果
        1.1.HMBA诱导处理前后SMMC-7721细胞生长曲线的观察结果
        1.2.HMBA诱导处理过程中SMMC-7721细胞周期的测定结果
        1.3.HMBA诱导处理前后SMMC-7721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1.3.1.光镜观察结果
        1.3.2.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3.3.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4.HMB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1.4.1.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c-fos表达产物的变化
        1.4.2.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c-myc表达产物的变化
        1.4.3.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bcl-2表达产物的变化
        1.4.4.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c-erbB-2表达产物的变化
        1.4.5.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p53表达产物的变化
        1.4.6.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Rb表达产物的变化
        1.4.7.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p21表达产物的变化
        1.4.8.SMMC-7721细胞诱导处理前后p27表达产物的变化
    2.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核基质-中间纤维构型的变化
        2.1.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光镜观察结果
        2.2.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整装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3.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整装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HMBA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基质蛋白表达的变化
        3.1.双向电泳与凝胶图像分析结果
        3.2.质谱鉴定与数据库查询结果
    4.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特异核基质蛋白表达变化的确证
        4.1.蛋白质印迹杂交结果
        4.2.核基质蛋白NPM及PHB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4.2.1.NPM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4.2.2 PHB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4.3 核基质蛋白NPM和PHB在核基质上的定位
    5.NPM与癌基因c-fos、c-myc以及抑癌基因Rb、p53表达产物在细胞内的共定位观察结果
        5.1.NPM和c-Fos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5.2.NPM和c-Myc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5.3.NPM和mtP53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5.4.NPM和pRb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6.PHB与癌基因c-fos、c-myc以及抑癌基因Rb、p53表达产物在细胞内的共定位观察结果
        6.1.PHB和c-Fos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6.2.PHB和c-Myc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6.3.PHB和mtP53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6.4.PHB和pRb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内的共定位关系
讨论
    1.HMB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诱导分化效果
        1.1.HMBA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1.2.HMBA对SMMC-7721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1.3.HMBA对SMMC-7721细胞相关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2.HMB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基质构型变化的影响
    3.差异表达核基质蛋白与HMBA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的关系
        3.1.人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核基质蛋白
        3.2.差异表达核基质蛋白的功能分析
        3.2.1.NPM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2.2.PHB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2.3.突变型Pyst1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2.4.sin3b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2.5.基础转录因子IIH复合物p44亚基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2.6.SFRS1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2.7.真核启始因子6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2.8.Laminin结合蛋白LBP的功能及其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中的可能作用
        3.3.NPM和PHB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与相关基因产物的关系
        3.3.1.NPM与SMMC-7721细胞中相关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基因产物的关系
        3.3.1.1.NPM与c-Myc
        3.3.1.2.NPM与c-Fos
        3.3.1.3.NPM与mtP53
        3.3.1.4.NPM与pRb
        3.3.2.PHB与SMMC-7721细胞中相关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基因产物的关系
        3.3.2.1.NPM与c-Myc
        3.3.2.2.NPM与c-Fos
        3.3.2.3.NPM与P53
        3.3.2.4.NPM与pRb
    4.HMBA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人类肿瘤细胞分化中细胞周期素的表达规律及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岩白菜素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高旭灿.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CBX7通过ITGβ3/TGFβ1/AKT信号通路在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田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 [3]MiR-34a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和粘附及其分子机制[D]. 刘刚. 苏州大学, 2019(04)
  • [4]miR-381-3p抑制膀胱癌的增殖及迁移作用的机制研究[D]. 金柯. 浙江大学, 2019(03)
  • [5]NDRG1基因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的探讨[D]. 廖嘉仪. 暨南大学, 2018(03)
  • [6]酰基甘油激酶(AGK)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卵巢癌干细胞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 孙菲.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 [7]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icroRNA-21与ERK1/2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D]. 刘凤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血管生成与新生组织生长的范式研究[D]. 詹葵华. 苏州大学, 2012(05)
  • [9]桃核承气汤对荷瘤鼠抑癌基因P53及P21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核基质蛋白在人肝癌SMMC-7721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研究[D]. 唐剑.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细胞周期蛋白在人肿瘤细胞分化中的表达及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